一、脑血流灌注SPECT与经颅多普勒、核磁血管减影术对脑动脉狭窄的评价(论文文献综述)
窦雪桀[1](2021)在《脑氧饱和度监测对烟雾病患者搭桥术后脑过度灌注的预测》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运用病例对照研究,根据是不是有发生过度灌注分组,记录了烟雾病(MMD)病人行颞浅动脉(STA)-大脑中动脉搭桥(MCA)术前术后脑氧饱和度(rSO2)以及平均动脉压(MAP)数值的变化,记录去甲肾上腺素在整个围手术期的用量以及手术总时间。记录病人术后面部和眼部疼痛、癫痫发作、头痛和(或)局灶性神经体征的发生率。记录术后随访颅脑CT的改变(手术侧是不是有有弥漫性或片状白质水肿、手术侧是不是有有占位效应、手术侧是不是有存在脑沟变浅和(或)手术侧是不是有存在颅内出血),并记录病人的总住院天数。探索MMD病人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搭桥术后脑过度灌注发生的原因,以期进一步为烟雾病病人搭桥术后脑过度灌注的发生提供新的监测指标与干预措施。方法选择符合标准的在全身麻醉下择期行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搭桥手术的MMD的病人66例。询问病人的年龄、性别、体重指数(BMI)并记录;询问病人是不是有近一个月是不是有发生脑梗、是不是有有高血压和(或)糖尿病并记录。病人进入手术室开放静脉通路,心电监护(ECG)、指脉氧饱和度(SpO2)和无创血压(NIBP)常规监测,桡动脉穿刺并置管在局麻下进行,监测动脉血压(ABP)。酒精脱脂前额叶后,将脑氧饱和度监护仪电极贴贴于额部正中旁开1cm、眉弓上1-2cm处,连接5100C型脑氧饱和度监护仪,监测额部双侧区域脑局部氧饱和度(rSO2)。记录病人术前(T0)、术后第一天(T1)、术后第四天(T2)的rSO2、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记录去甲肾上腺素在整个围手术期的用量以及手术总时间。记录病人术后是不是有发生头痛、面部和眼部疼痛、癫痫发作和局灶性神经体征。记录术后随访颅脑CT与术前相比的差异(手术侧是不是有有片状弥漫性白质水肿、占位效应在手术侧是不是有存在、手术侧是不是有存在脑沟变浅和(或)手术侧是不是有存在颅内出血),记录病人的住院总天数。统计软件SPSS23.0用于数据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的,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否则用中位数和四分位间距表示。为了评估烟雾病搭桥术后脑过度灌注发生的危险因素,将术前、术后的rSO2和MAP的数据进行比较,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或者卡方检验对单因素进行检验,当P<0.05时认为这些数据的差异是有统计学意义的。利用SPSS软件将单因素分析结果中P<0.05的因素和P>0.05但临床上认为有意义的因素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OR值和95%可信区间CI被计算,当P<0.05时认为这些数据的差异是有统计学意义的。根据是不是有发生过度灌注,绘制MAP和rSO2预测过度灌注的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及95%的置信区间CI。结果1、病人的一般资料比较:1.1病人的性别、年龄、BMI与术后发生脑过度灌注无关(P>0.05)。1.2病人术前一个月是不是有发生脑梗、是不是有患有糖尿病和(或)高血压与发生脑过度灌注无关(P>0.05)。2、术后发生过度灌注的显着相关因素有:术后第一天MAP较术前升高 10-15%(P<0.001),OR(95%CI)为 30.667(5.236,179.621);术后第一天患侧rSO2比术前升高超过5%(P<0.001),OR(95%CI)为24.293(1.215,485.730);术后第四天MAP较术前升高超过15%(P=0.004),OR(95%CI)为6.840(1.871,25.005);术后第四天患侧rSO2比术前升高超过5%(P<0.001),OR(95%CI)为26.000(4.928,137.178)。3、根据是不是有发生过度灌注,绘制MAP变化与rS02变化的ROC曲线,分析结果示:第一天MAP变化的阈值为10.84%时,敏感度为0.714,特异性为0.604,曲线下面积(95%CI)为0.683(0.521-0.845);第一天患侧rSO2变化的阈值为6.5%时,敏感度为0.857,特异性为0.833,曲线下面积(95%CI)为0.822(0.680-0.965);第四天MAP变化的阈值为16.33%时,敏感度为0.643,特异性为0.792,曲线下面积(95%CI)为0.705(0.535-0.875);第四天患侧rSO2变化的阈值为6.5%时,敏感度为0.786,特异性为0.854,曲线下面积(95%CI)为0.863(0.761-0.965)。4、术后发生过度灌注的病人相较于未发生过度灌注的病人的住院天数显着延长(P<0.05)。结论烟雾病病人在全身麻醉下进行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搭桥术,病人术后第一天平均动脉压(MAP)变化的阈值为10.84%、第一天患侧rSO2变化的阈值为6.5%、第四天MAP变化的阈值为16.33%、第四天患侧rSO2变化的阈值为6.5%均是术后发生过度灌注的显着相关因素。因此,术后应该严格控制血压,密切监测rSO2,降低预防烟雾病病人搭桥术后过度灌注的发生率,缩短住院天数,改善病人的预后。
解福友[2](2020)在《能谱CT在颈动脉斑块分析及颅脑灌注在脑梗死评估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第一部分探讨能谱CT评估颈动脉分叉处粥样斑块稳定性与急性期脑梗死的相关性目的探讨颈动脉分叉处粥样斑块的稳定性与急性脑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ACI)的相关性,指导临床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111例临床具有脑缺血的资料,分为脑梗死组50例(颈内动脉供血区、单侧ACI)和对照组61例(无ACI,包括正常或陈旧性脑梗死灶),分析两组颈部血管的能谱CT资料,分别统计两组颈动脉分叉处粥样斑块的检出例数,并观察两组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态和通过斑块的能谱成分分析,评估两组斑块的稳定性。结果脑梗死组同侧颈动脉分叉处粥样斑块检出率为98.00%(49/50),对照组斑块检出率50.82%(31/61),(P<0.05);49例脑梗死组合并同侧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31例对照组颈动脉斑块进行比较,脑梗死组颈动脉斑块不稳定性特征检出率高于对照组、脑梗死组斑块的稳定性特征低于对照组,其中,脑梗死组斑块内膜溃疡、内膜钙化检出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脑梗死组斑块含纤维成分检出率低于对照组(P<0.05),脂质成分、出血成分的检出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ACI与同侧颈动脉分叉处粥样斑块的发生及其斑块的稳定性具有相关性;能谱CT能够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的治疗方案具有临床指导意义。第二部分头颈部CTA联合颅脑灌注一站式检查在预测脑梗死预后中的价值目的:探讨头颈部CTA联合颅脑灌注一站式检查在预测脑梗死预后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6月至2019年12月在我院治疗的160例脑梗死患者,根据脑血管CTA成像检测结果分为血管狭窄组(n=80)和血管闭塞组(n=80),选取性别和年龄匹配的无脑血管狭窄的患者作为对照组(n=80)。所有患者进行一站式全脑CTA-CTP成像检查。收集的全脑CTP图像将由两名具有主治医师以上职称的影像诊断医师进行双盲评估。NIHSS将用于评估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BI评分用于评估日常生活能力。MRS用于评估预后功能残疾水平。该研究由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并根据赫尔辛基宣言的原则以及良好临床实践的规范进行。将使用SPSS24.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分析,并对每组数据执行正态检验和方差均一检验。结果:本研究共涉及160例脑梗死患者,男性患者78人(48.75%),女性患者82人(51.25%),平均年龄57.25±7.45,BMI24.85±2.42,吸烟患者46人(28.75%),饮酒患者34人(21.25%)。选取性别和年龄匹配的脑血管未见狭窄的患者作为对照。对照组、血管狭窄组和血管闭塞组性别、年龄、BMI、吸烟、饮酒一般资料统计无差异(P>0.05)。血管狭窄组较正常组缺血区的CBF体积、CBV体积、TPP和MTT增加,CBF、CBV降低(P<0.05),血管闭塞组较血管狭窄组缺血区的CBF体积、CBV体积、TPP和MTT增加,CBF、CBV降低(P<0.05)。对照组0d、30d、60d和90d NIHSS评分、BI评分和MRS评分没有统计性差异(P>0.05),血管狭窄组和血管闭塞组NIHSS评分和MRS评分均随治疗时间的增加而降低,BI评分均随治疗时间的增加而升高(P<0.05),血管狭窄组0d、30d、60d和90d NIHSS评分和MRS评分均较对照组增加,BI评分均较对照组降低(P<0.05),血管闭塞组0d、30d、60d和90d NIHSS评分和MRS评分均较血管狭窄组增加,BI评分均较对照组降低(P<0.05)。结论:通过头颈部CTA联合颅脑灌注一站式检查,可以反映不同程度的脑血管狭窄引起的脑梗死,其预后与脑血管狭窄程度具有相关性;头颈部CTA联合颅脑灌注一站式检查在发现脑血管狭窄的同时,完成对颅脑灌注的评估,这为脑梗死患者的早期诊断和预后评估等提供了参考依据。
刘东清[3](2020)在《无症状性大脑中动脉狭窄患者脑血流低灌注与认知障碍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背景无症状性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狭窄通常是指经影像学检查证实大脑中动脉血管管腔狭窄,但临床上没有头晕、头痛、颈部僵硬、焦虑抑郁和失眠等特异的症状和任何神经系统异常的表现[1]。已有研究发现无症状颈动脉狭窄(Carotid artery stenosis,CAS)患者在执行功能、精神运动速度和测试中存在认知损害[2]。大脑中动脉不仅是颈内动脉在颅内动脉的重要分支,而且还是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狭窄容易引起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血管[3]。与欧美人不同,亚洲人,尤其是在中国人群中,颅内动脉狭窄,特别是大脑中动脉狭窄发生率较高[4]。症状性大脑中动脉狭窄引起认知功能障碍已有较多研究。但随着影像学的发展尤其TCD、MRA、CTA等影像技术的广泛应用,被诊断为无症状MCA狭窄的患者逐渐增多,而无症状性MCA狭窄是否引起引起认知障碍尚不明确。本研究通过对无症状大脑中动脉患者磁共振脑血流灌注、局部脑结构的观察和测量并评估患者的认知功能,探讨其相关性,为血管性认知障碍的防治寻找新的治疗靶点和干预方向。第一部分无症状性大脑中动脉狭窄患者脑血流低灌注与认知障碍临床观察目的比较无症状大脑中动脉中-重度狭窄患者脑血流灌注参数是否有变化,以及认知功能是否出现障碍,并分析脑灌注变化与认知功能改变之间的关系,提高早期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的临床诊疗效果。方法收集2017年9月至2019年9月在河南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的患者,行磁共振血管造影(MRA)检查发现大脑中动脉中-重度狭窄,而且既往无TIA和脑卒中发作的患者共121例,根据磁共振灌注加权成像(perfusion weighted imaging,PWI)检查结果分为灌注失代偿组57例和灌注代偿组44例以及灌注正常组20例。对所有患者进行一般资料记录,应用简易智力状态检查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和蒙特利尔认知评估(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Mo CA)量表进行认知功能评分以及行磁共振灌注测量。比较它们间MMSE、Mo CA各领域评分和灌注参数值相对平均通过时间(relative mean transit time,r MTT),相对脑血流量(relative cerebral blood flow,r CBF),相对脑血容量(relative cerebral blood volume,r CBV),相对达峰时间(relative time to peak,r TTP)的变化,并分析它们之间的相关性。结果1.灌注失代偿组的MMSE、Mo CA总分分别为25.48±1.01、21.84±1.21,灌注代偿组MMSE、Mo CA总分分别为29.28±0.98、28.96±0.89,灌注正常组MMSE、Mo CA总分分别为29.36±0.91、29.05±0.8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灌注失代偿组57例患者r MTT、r TTP延长,r CBF、r CBV下降;灌注代偿组44例r MTT、r TTP延长,r CBF、r CBV正常,灌注正常组20例r MTT与r CBF均正常。3.失代偿组与代偿组及正常组通过测量MMSE量表在定向力、即刻记忆、计算力与延迟回忆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失代偿组与代偿组及正常组通过测量Mo CA量表在视空间能力、注意力、语言、抽象与延迟回忆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症状性大脑中动脉中-重度狭窄引起的脑血流低灌注可导致广泛的认知障碍。第二部分无症状大脑中动脉狭窄脑血流低灌注与脑萎缩目的探讨无症状大脑中动脉中-重度狭窄患者脑血流灌注与脑萎缩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8年2月至2020年2月在河南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的患者,行磁共振血管造影(MRA)检查发现大脑中动脉中-重度狭窄,并且既往无TIA与脑卒中患者160例,根据磁共振灌注加权成像(PWI)检查结果分为灌注失代偿组76例和灌注代偿组58例以及灌注正常组26例。进行MRI、MRA、PWI检查,在头颅MRI的FLAIR序列图像中测量脑萎缩,MRA评估颅内动脉狭窄,基于全脑灌注来分析感兴趣区域(ROI)测量脑血流灌注。结果失代偿组患者脑萎缩发生率为89.4%(68/76),代偿组脑萎缩发生率为8.6%(5/58),正常组脑萎缩发生率为7.6%(2/26),三组间整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5.495,P<0.001)。其中失代偿组与代偿组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6.713,P<0.001);失代偿组与正常组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0.179,P<0.001);代偿组与正常组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0,P=1.000)。脑血流失代偿组患者出现狭窄侧大脑半球萎缩,双侧大脑半球横径差值均大于或等于10 mm,差值在10-11mm(含10mm,不含11mm)有58人,差值在11-12mm(含11mm,不含12mm)有16人,差值在12-13mm(含12mm,不含13mm)有2人。结论大脑中动脉狭窄患者同侧脑萎缩的发生率较高,脑血流低灌注的程度可能和脑萎缩的程度相关。
雷晓雯[4](2020)在《大脑中动脉狭窄或闭塞患者脑灌注改变的多期延迟3D-ASL成像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和目的缺血性脑血管病(Ischemic cerebrovascular disease,ICVD)是危害中老年人身心健康的重要疾病,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和脑梗塞是其重要的表现形式,越来越受到关注。脑梗塞以高发病率、高病死率、高致残率和高复发率为特点,且发病率以年8.7%的速度增长。ICVD的主要风险是颅内动脉病变特别是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的狭窄或闭塞。ICVD在发展为脑梗塞之前常表现为脑血流动力学的异常,了解其脑血流动力学的相关信息对临床早诊断、早治疗和预后评估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动脉自旋标记(arterial spin labeling,ASL)成像是近年新发展起来的磁共振灌注成像技术,它无需使用外源性对比剂,具有无创、无辐射、安全简便、可重复性高的特点。一系列以健康人或ICVD患者为受试者的研究表明,无论是全脑灌注还是局部皮质区域灌注,3D-ASL成像扫描得出的脑血流量(cerebral blood flow,CBF)定量值与正电子发射体层成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PET)及定量动态磁敏感对比增强(dynamic susceptibility contrast,DSC)灌注成像测得的结果具有良好的一致性。ICVD患者由于血流缓慢,动脉通过时间(arterial transit time,ATT)难以预测,仅设置单个标记后延迟(post-labeling delay,PLD)或反转时间(inversion time,TI)的ASL成像难以获取其真实CBF值,多期延迟ASL(multi-delay ASL)成像可同时设置多个PLD或TI,计算获得ATT并可根据ATT再次调整PLD或TI,从而获取此类患者更加准确的血流灌注信息。多项研究表明multi-delay ASL成像对于脑血管病患者的血流评估优于单个PLD或TI的ASL成像,其测得的CBF值与DSC结果具有更高的一致性。本研究采用设置4个TI的multi-delay 3D-ASL成像分别对健康志愿者、单侧MCA狭窄或闭塞患者的MCA供血区脑血流灌注情况进行分析。分析健康志愿者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之间MCA供血区脑血流灌注是否存在差异,同时探讨MCA不同狭窄程度与其供血区脑血流灌注改变的关系,此外观测TIA和脑梗塞患者之间脑血流灌注水平的差异,最后全面评价multi-delay 3D-ASL成像评估脑动脉狭窄-闭塞患者脑血流灌注的价值。材料与方法本研究采用德国Siemens Prisma 3.0 T磁共振扫描仪,64通道头颈联合线圈,所有被试者均进行常规脑平扫、3D TOF-MRA、3D T1WI结构像、multi-delay 3D-ASL(TI=1500ms,1990ms,2480ms,2970ms)等序列扫描,患者同时进行患侧MCA管壁2D高分辨磁共振成像(high resolution MRI,HRMRI)扫描。共收集我院2017年10月~2019年6月神经介入科及神经内科收治的单侧MCA狭窄或闭塞患者共119例入组,所有患者均为右利手;同时收集年龄及性别与患者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共90例,所有志愿者均为右利手。按照Samuels标准及方法测量患者MCA狭窄率,参考北美症状性颈动脉内膜切除实验(North American Symptomatic Carotid Endarterectomy,NASCET)标准,根据狭窄率将MCA狭窄或闭塞患者分为4组:轻度狭窄组(n=29,狭窄率0~49%)、中度狭窄组(n=26,狭窄率50~69%)、重度狭窄组(n=33,狭窄率70~99%)、闭塞组(n=31,狭窄率100%),MCA狭窄程度的测量以2D HRMRI TIWI图像为准;根据常规脑平扫序列图像上MCA狭窄侧供血区是否存在梗塞灶和临床表现将患者分为TIA组(n=53)和脑梗塞组(n=66);健康志愿者按照年龄分为四个组:A组18~34岁(n=23,其中男性11例,女性12例);B组35~49岁(n=22,其中男性11例,女性11例);C组50~64岁(n=24,其中男性11例,女性13例);D组65~80岁(n=21,其中男性10例,女性11例),健康志愿者再根据性别分为男、女两组。采用基于Matlab的SPM 12软件对ASL-CBF图像进行处理,计算各被试者两侧MCA供血区在4个TI值下的CBF平均值。使用SPSS21.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定量资料数据符合正态分布者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不符合正态分布者采用四分位数(m[IQR])表示。定性资料以频数表示。对定量资料数据进行Shapiro-Wilk正态性检验和方差齐性检验,对配对资料样本的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对不同对象两组独立样本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不同对象多组样本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比较采用LSD检验。对计数资料及有序资料组间差异的比较使用卡方检验或秩和检验。检验水准设为α=0.05,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健康志愿者左侧MCA供血区CBF值为(54.21±11.40)mL/100g/min,右侧为(55.44±12.61)mL/100g/min,左、右两侧MCA供血区CBF值之间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2、健康志愿者18~34岁组左侧MCA供血区CBF值为(56.55± 11.30)mL/100g/min,右侧为(57.94±14.83)mL/100g/min;35~49 岁组左侧 MCA 供血区 CBF 值为(50.81±10.57)mL/100g/min,右侧为(53.42±11.89)mL/100g/min;50~64岁组左侧MCA供血区CBF值为(54.64±8.63)mL/100g/min,右侧为(57.11±8.49)mL/100g/min;65~80 岁组左侧 MCA 供血区 CBF 值为(54.73±14.69)mL/100g/min,右侧为(52.93± 14.59)mL/100g/min。健康志愿者不同年龄组间MCA供血区CBF值之间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3、健康志愿者女性左侧MCA供血区CBF值为(58.76±11.12)mL/100g/min,右侧为(61.97± 11.34)mL/100g/min;男性左侧MCA供血区CBF值为(49.25±9.58)mL/100g/min,右侧为(48.31±9.83)mL/100g/min。健康志愿者女性MCA供血区CBF值高于男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MCA狭窄或闭塞患者患侧MCA供血区CBF值为(39.54±12.55)mL/100g/min,健侧为(54.58±9.94)mL/100g/min。MCA狭窄或闭塞患者患侧MCA供血区CBF值低于健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MCA狭窄或闭塞患者轻度狭窄组患侧MCA供血区CBF值为(49.84±8.60)mL/100g/min,健侧为(53.54±8.50)mL/100g/min;中度狭窄组患侧 MCA 供血区 CBF 值为(45.22±7.25)mL/100g/min,健侧为(57.14±8.86)mL/100g/min;重度狭窄组患侧MCA供血区CBF值为(36.50±10.00)mL/100g/min,健侧为(56.70±8.36)mL/100g/min;闭塞组患侧 MCA 供血区CBF 值为(28.36±11.31)mL/100g/min,健侧为(51.14±12.55)mL/100g/min。MCA狭窄或闭塞患者不同狭窄程度组间健侧MCA供血区CBF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2),患侧MCA供血区CBF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且CBF值均值随着狭窄程度的增加而递减;轻度狭窄组与中度狭窄组间患侧MCA供血区CBF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5),余各组间患侧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狭窄程度相差越大,CBF差值越大。6、MCA狭窄或闭塞患者TIA组患侧MCA供血区CBF值为(47.65±8.84)mL/100g/min,健侧为(55.86±8.32)mL/100g/min;脑梗塞组患侧 MCA 供血区 CBF 值为(33.02±11.26)mL/100g/min,健侧为(53.55±11.03)mL/100 g/min。MCA狭窄或闭塞患者TIA组与脑梗塞组组间健侧MCA供血区CBF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95),TIA组患侧MCA供血区CBF值明显高于脑梗塞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7、MCA狭窄或闭塞患者TIA组中有轻度狭窄19例、中度狭窄9例、重度狭窄14例、闭塞1 1例;脑梗塞组中有轻度狭窄10例、中度狭窄17例、重度狭窄19例、闭塞20例。MCA狭窄或闭塞患者TIA组与脑梗塞组间患侧MCA狭窄程度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65)。结论1、正常志愿者MCA供血区CBF值与年龄无关,与性别有关,女性受试者双侧大脑半球的灌注均高于男性受试者。2、MCA狭窄或闭塞患者相应供血区脑灌注水平下降与脑血管狭窄程度呈正相关。3、CBF是MCA狭窄或闭塞患者发展为脑梗塞的重要影响因素。4、管腔狭窄程度不是MCA狭窄或闭塞患者发展为脑梗塞的决定性因素。
王靖靖[5](2020)在《超声评估单侧大脑中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软脑膜侧支的相关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通过经颅多普勒超声(transcranial doppler,TCD)/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transcranial color code sonography,TCCS)检测患者患侧、健侧大脑前动脉(anterior cerebral artery,ACA)及大脑后动脉(posterior cerebral artery,PCA)的平均流速变化情况来反应软脑膜侧支(leptomeningeal anastomoses,LMA)的代偿情况,以此评估软脑膜侧支与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9月至2019年10月在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经TCD/TCCS筛查单侧大脑中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的患者161例,并经数宇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证实。根据ASITN/SIR分级系统分为LMA未开放组(SIR 0级)(53例)、开放不良组(SIR 1-2级)(53例)及开放良好组(SIR 3-4级)(55例)。收集患者的一般情况及生化指标,采用TCD/TCCS检测并记录患侧和健侧ACA及PCA的平均流速(mean velocity,MV),并计算患侧/健侧ACA平均流速、患侧/健侧PCA平均流速的比值。结果:1、三组患者的NIHSS评分比较,LMA未开放组的NIHSS评分高于开放不良组和开放良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IHSS评分与LMA的分级程度呈轻度负相关(r=-0.179,P<0.05)。2、LMA未开放组患侧ACA、PCA的平均流速与健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开放不良组和开放良好组患侧ACA、PCA的平均流速比健侧出现显着增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27)0.001)。3、LMA未开放组分别与开放不良组和开放良好组患侧ACA、PCA平均流速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27)0.01);开放不良组与开放良好组患侧ACA平均流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27)0.01);开放不良组与开放良好组患侧PCA平均流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分别进行两两比较发现,健侧ACA、PCA平均流速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患侧ACA平均流速与LMA分级呈中等正相关(r=0.489,P<0.001);患侧PCA平均流速与LMA分级呈轻度正相关(r=0.331,P<0.001),健侧ACA、PCA平均流速与LMA分级无统计学意义(P>0.05)。4、LMA未开放组分别与开放不良组和开放良好组患侧/健侧ACA平均流速、患侧/健侧PCA平均流速比较差异显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27)0.001);开放不良组与开放良好组患侧/健侧ACA平均流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患侧/健侧PCA平均流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显示患侧/健侧ACA平均流速、患侧/健侧PCA平均流速与LMA分级均呈中等正相关(r=0.592,P<0.001;r=0.426,P<0.001)。5、ROC曲线分析患侧ACA、PCA平均流速、患侧/健侧ACA、PCA平均流速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健侧ACA、PCA平均流速的ROC曲线分析无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患侧ACA、PCA平均流速;患侧/健侧ACA、PCA平均流速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26,0.726;0.874,0.780,最佳界值选取140cm/s,89cm/s;1.33,1.31,约登指数分别为0.69,0.466;0.636,0.502,敏感度及特异度分别为70.9%、98.1%;63.6%、83.0%;78.2%、92.5%;69.1%、81.1%。结论:1、本研究的结果显示软脑膜侧支的分级越高,患者病情越轻。反之,病情较重。2、对于单侧大脑中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TCD通过检测双侧ACA、PCA平均流速和患侧/健侧平均流速以判断软脑膜侧支的状态,即流速越快或比值越大,软脑膜侧支的分级越高。3、在各流速和比值中,患侧ACA平均流速和患侧/健侧ACA平均流速对软脑膜侧支代偿良好的诊断性最大,患侧ACA平均流速≥140cm/s,患侧/健侧ACA平均流速≥1.33时,代表软脑膜侧支代偿良好。
卫颖睿[6](2020)在《一侧颈内动脉狭窄伴对侧颈动脉闭塞患者的外科治疗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究一侧颈内动脉狭窄伴对侧颈动脉闭塞患者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及颈动脉支架成形术的疗效与安全性,以及术后脑血流改善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共614例于天津市环湖医院神经外科五病区因一侧颈内动脉狭窄接受手术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合并对侧颈动脉闭塞分为CAS组及CEA组,每一组再分为CCO及Non-CCO亚组。对可能影响术后并发症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剔除无关因素后进一步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确定其独立危险因素。通过TCD监测所有患者在术前、术后1天及术后3个月的双侧大脑中动脉收缩期峰值流速,并进行组间比较,分析合并CCO患者术后脑血流改善情况。结果:总共55例合并CCO患者入组,其中CAS 42例,CEA 13例,平均年龄为64.27±4.59岁。此类患者合并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的比例相对较高,但是与无CCO患者相比无统计学差异。合并CCO患者在接受CAS及CEA术后早期各主要并发症的发生率方面也无明显差异。通过对术后综合并发症及卒中与可能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发现,CCO是术后早期卒中的相关危险因素(P=0.033),进一步进行回归分析证实CCO是术后早期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优势比3.934,95%置信区间1.185-13.065,P 0.025)。合并CCO患者在CAS及CEA术后1天及术后3个月双侧大脑中动脉收缩期峰值流速均有所增加(P值均<0.001)。在术后1天时,CEA对于狭窄侧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改善更为明显(CAS及CEA术后平均增长率分别为28%及34%,P=0.002)。结论:合并CCO是术后卒中风险增加的独立危险因素,而且合并CCO患者在CEA及CAS的术后早期并发症的发生率无明显差异。CEA及CAS均可有效改善合并CCO患者的双侧大脑半球血流,但是CEA在术后1天时对狭窄侧大脑中动脉血流改善相较CAS更为明显。
柳雅洁[7](2020)在《经颅多普勒超声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机械取栓术后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应用经颅多普勒超声监测急性前循环缺血性脑卒中机械取栓术后血管再通患者的术侧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分析其对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恢复程度、临床预后及术后颅内出血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3月至2019年12月就诊于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经神经内科医生确诊为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所致的急性脑梗死患者45例。1.所有患者在治疗时间窗内行机械取栓术,术后全脑血管造影检查证明血管再通。2.应用经颅多普勒超声监测入组患者机械取栓术后术侧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根据所得的术侧大脑中动脉收缩期峰值流速(PSV)进行分组,PSV>140cm/s的患者定为高流速组,PSV≤140cm/s的患者定为正常流速组。3.记录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性别、年龄、吸烟、饮酒、高血压病、糖尿病、冠心病、心房颤动、高血脂症、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既往卒中或TIA病史),临床资料(机械取栓术前及术后血压、责任血管、发病-穿刺时间、发病-再通时间、血管再通至TCD检查时间),机械取栓术情况(机械取栓术后m TICI分级、取栓次数、是否接受了支架成形治疗、是否桥接静脉溶栓、术后24h头颅CT结果),比较两组间差异。4.应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估两组患者机械取栓术前、术后24小时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应用改良Rankin评分(m RS)评估两组患者机械取栓治疗3个月后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比较两组间差异;记录两组症状好转、症状恶化、90天预后良好及死亡例数,比较两组间差异。结果45例患者病例资料完整,并均在机械取栓术后90天完成随访。1.预后良好率约为53.33%,症状改善率为64.44%。2.高流速组的高脂血症例数占比50%,正常流速组的高脂血症例数占比17.24%,组间差别明显,P<0.05。3.高流速组的糖尿病例数占比43.75%,正常流速组的糖尿病例数占比13.79%,组间有差异,P<0.05。4.高流速组的机械取栓术后收缩压为139.00±17.500mm Hg,高于正常流速组的125.31±19.718mm Hg,P<0.05。5.高流速组中术后颅内出血发生率为43.75%,高于正常流速组的13.79%,P<0.05。6.高流速组患者机械取栓术后24h NIHSS评分为15.62±4.801,而正常流速组患者为11.76±4.771,P<0.05;高流速组术前与术后24h NIHSS评分差值为3.94±5.053,正常流速组术前与术后24h NIHSS评分差值为7.76±5.132,P<0.05;高流速组术后90天m RS评分为3.06±1.482,正常流速组为1.97±1.401,有明显差异,P<0.05。7.高流速组症状改善例数占比43.75%,正常流速组症状改善例数占比75.86%,两组间比较P<0.05;高流速组的预后良好率为31.25%,正常流速组为65.52%,两组间比较P<0.05。结论1.TCD是机械取栓术后监测脑血流动力学的一种有效床旁检查方法。2.糖尿病、高血脂以及机械取栓术后较高的收缩压是导致机械取栓术后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增快可能的危险因素。3.在前循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机械取栓治疗血管再通后,术侧较高的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可提示神经功能恢复程度较差、颅内出血和术后90天预后不良的风险增加。
袁晓帆[8](2020)在《血清NSE、S100B、MMP9在颈动脉支架植入手术前后的变化》文中认为目的:NSE、S100B、MMP9作为评估脑梗死严重程度及其预后的神经细胞生化标志物已得到研究者们的认可,但以上三者标志物在颈动脉支架植入手术前后的变化目前尚无研究报道。因此,本研究通过监测患者颈动脉支架植入手术前后血清中神经细胞生化标志物(NSE、S100B、MMP9)的含量,从而证实NSE、S100B、MMP9作为实验室血清生化标志物在颈动脉支架植入术前评估及术后脑血流灌注改变的临床应用意义,为影像学等检测工具提供辅助诊断的作用。方法:连续性纳入四川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经过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确诊为颈动脉狭窄,且同意行颈动脉支架植入术的住院患者作为手术组,抽取手术组患者术前(T1)、术后24小时(T2)、术后72小时(T3)血液标本;同时连续性纳入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排除颅内外动脉狭窄的住院患者作为对照组,抽取对照组患者造影检查前(D1)血液。通过ELISA法检测对照组及手术组患者血清中NSE、S100B、MMP9的含量并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手术组患者40例、对照组患者22例,其中手术组患者均成功植入颈动脉支架,共植入支架48枚。支架植入后再次造影显示血管通畅,支架贴壁良好,未见明显残余狭窄,前向血流正常,脑血流灌注较术前明显改善(TICI 3级)。两组患者均无明显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2)对照组患者及手术组患者基线数据:患者年龄(67.91±7.79,68.95±5.71)、性别(59.09%,80.00%)、吸烟(36.36%,42.50%)、房颤(09.09%,15.00%)、冠心病(18.18%,22.50%)、糖尿病(18.18%,15.00%)、高血压(31.82%,55.00%)、尿酸(408.4±56.2,401±72.5)、同型半胱氨酸(12.33±6.2,13.01±4.97)糖化血红蛋白(6.19±0.99,6.19±1.13)、甘油三酯(1.77±0.62,2.47±1.21)、总胆固醇(3.74±1.06,4.30±1.06)、低密度脂蛋白(2.23±0.66,1.69±0.74)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3)手术组患者术前血清中NSE(D1:293.52±105.54,T1:378.53±187.74,P>0.05)、S100B(D1:2.74±1.16,T1:3.28±1.62,P>0.05)、MMP9(D1:18.11±8.89,T1:20.04±9.27,P>0.05)的浓度较对照组虽有升高,但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4)手术组患者颈动脉支架植入后,血清中NSE(T1:378.53±187.74,T2:302.65±160.46,T3:280.60±159.22)、S100B(T1:3.28±1.62,T2:2.81±1.63,T3:2.59±1.55)、MMP9(T1:20.04±9.27,T2:16.45±8.95,T3:12.62±8.32)的浓度均逐渐降低(T1>T2>T3),且手术前后血清中NSE、S100B、MMP9的浓度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颈动脉狭窄患者血清中神经细胞生化标志物(NSE、S100B、MMP9)的浓度随着颈动脉支架植入手术后血流灌注的改善而逐渐下降,NSE、S100B、MMP9可作为实验室生化标志物定量评估手术患者术前狭窄的严重程度以及支架植入术后的短期疗效,对CT灌注成像等影像学方法起到补充作用。同时,监测颈动脉支架植入术后血清中NSE、S100B、MMP9浓度的变化对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发生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将影像学难以量化的损伤进行定量分析。除此之外,在颈动脉支架植入术后最佳时间窗口内对NSE、S100B、MMP9进行正确的干预,可能会开发新的治疗再灌注损伤的方法。
马颖超[9](2019)在《醒脑通督针法对缺血性脑卒中(LAA型)患者脑血流影响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研究醒脑通督针法干预缺血性脑卒中(LAA型)患者脑血流的变化,为醒脑通督针法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提供临床支撑。方法:以2017年11月至2018年12月就诊于山西中医药大学第三中医院脑病一科的住院病人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顺序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在脑病科基础治疗的前提下,治疗组采取醒脑通督针法,对照组采取传统针刺法,两组治疗时间均为每日1次,每次留针30min,3周为1疗程,治疗1个疗程进行对比研究。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分别进行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及血液流变学检测,评定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并观察临床疗效。结果:(1)脑血流动力学比较: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病灶侧大脑中动脉平均血流速度(Vm)、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Vs)、舒张末期血流速度(Vd)较治疗前均增高,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较治疗前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治疗后相比,Vm、Vs、V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但PI、RI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2)血液流变学比较: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全血粘度:切变率(1/S)、全血粘度:切变率(5/S)、全血粘度:切变率(30/S)、全血粘度:切变率(200/S)较治疗前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治疗后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全血低切还原粘度、全血高切还原粘度较治疗前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两组治疗后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NIHSS评分及疗效评定: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的NIHSS评分均降低,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显着(P<0.01);治疗后两组间相比,差异显着(P<0.01),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3.3%,两组间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醒脑通督针法与传统针刺法均可以改善缺血性脑卒中(LAA型)患者的脑血流动力学,在增高病灶侧大脑中动脉Vm、Vs、Vd方面,醒脑通督针法明显优于传统针刺法;在降低PI、RI方面,两组降低程度相当。(2)醒脑通督针法与传统针刺法均可以改善缺血性脑卒中(LAA型)患者的血液流变学,在降低全血粘度方面,醒脑通督针法优于传统针刺法;在降低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全血低切还原粘度、全血高切还原粘度方面,二者无明显差异。(3)醒脑通督针法和传统针刺法均可以降低缺血性脑卒中(LAA型)患者的NIHSS评分,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相比传统针刺,醒脑通督针法疗效更显着。
韩佳霖[10](2019)在《血管超声评估大脑中动脉慢性闭塞患者脑血流动力学改变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课题包括两个部分:(1)血管超声评估大脑中动脉慢性闭塞(chronic 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CMCAO)患者侧支循环的临床意义;(2)大脑中动脉慢性闭塞患者脑血流动力学改变与脑梗死体积的相关性。第一部分 血管超声评估大脑中动脉慢性闭塞患者侧支循环的临床意义研究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和(或)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TCCS)评估单侧大脑中动脉慢性闭塞(CMCAO)患者颅内侧支循环的临床意义。研究方法:1.临床资料:回顾性连续纳入2015年8月至2018年4月由TCD和(或)TCCS诊断为单侧CMCAO并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证实的患者54例。纳入标准:(1)两侧颞窗透声良好;(2)DSA、CT灌注成像(CTP)等临床资料完整;(3)签署知情同意书者。排除标准:(1)合并有颅内动脉多发狭窄或颅外颈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及对侧MCA重度狭窄或闭塞;(2)双侧大脑前动脉(ACA)的A1段狭窄或先天缺如;(3)双侧大脑后动脉(PCA)狭窄或胚胎型PCA。2.分组标准:按照中国急性缺血性卒中诊治指南2014制定的标准,根据患者临床表现分为3组:(1)脑梗死(CI)组27例,表现为偏瘫或偏身感觉障碍超过24 h或影像学证实有新发梗死灶;(2)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组19例,表现为一过性黑蒙、复视、失语、单侧肢体运动或感觉障碍小于24 h;(3)无症状组8例,表现为无明显神经系统定位症状仅表现为头晕头痛的患者。3.检查方法:3.1 TCD和(或)TCCS检查:TCD和(或)TCCS按照《中国脑卒中血管超声检查指导规范》,经颞窗探测并记录双侧ACA、PCA的平均流速(MV),并计算其患侧(i)与健侧(c)MV 比值(MViACA/MVcACA、MViPCA/MVcPCA)。本研究统计数据均采用TCD的血流动力学参数。3.2 DSA检查:应用DSA评估患者软脑膜侧支(LMA)代偿情况,按照美国介入和治疗神经放射学分会/介入放射学学会(ASITN/SIR)侧支循环评估系统对CMCAO患者的LMA进行分级,0~1级为侧支循环较差,2级为侧支循环中等,3~4级为侧支循环较好。3.3 CTP检查:应用CTP评估患者脑血流灌注情况,采用半定量的方法,取相对CT灌注成像参数,即患侧与健侧参数比值,包括相对脑血流量(rCBF)、相对脑血容量(rCBV)、相对平均通过时间(rMTT)、相对达峰时间(rTTP)。本研究选取颞叶作为感兴趣区(ROI)进行灌注参数分析。4.统计学方法:采用单因素ANOVA方差分析比较3组患者超声血流动力学参数,进一步组间两两比较采用Tukey检验;分析3组患者DSA上侧支代偿等级分布;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比较3组患者颞叶相对CT灌注成像灌注参数,进一步采用Bonferroni法校正显着性水平行事后两两比较;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法分析患侧ACA及PCA的血流动力学参数与DSA上LMA分级的相关性。研究结果:1.超声血流动力学参数比较:无症状组、TIA组患者MViACA、MViPCA、MViACA/MVcACA、MViPCA/MVcPCA均高于脑梗死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LMA分级比较:无症状组及TIA组患者LMA分级中位数较CI组患者高(3.5级及3级vs 2级)。3.相对CTP参数比较:无症状组、TIA组患者患侧与健侧相对脑血流量(rCBF)、相对脑血容量(rCBV)均高于脑梗死组患者(P<0.05);相对平均通过时间(rMTT)、相对达峰时间(rTTP)均低于脑梗死组患者(P<0.05)。4.相关性分析:MViACA、MViACA/MVcACA与LMA分级均呈显着正相关(r=0.568,P<0.001;r=0.757,P<0.001);MViPCA、MViPCA/MVcPCA 与 LMA 分级也均呈正相关(r=0.383,P=0.004;r=004;r=0.624,P<0.001)。研究结论:1.单侧CMCAO患者LMA分级在无症状组及TIA组中较高,表明侧支循环与患者的临床预后明显相关。2.TCD和(或)TCCS评估ACA及PCA血流动力学参数与DSA上LMA分级具有明显相关性,且与CTP结果具有良好的一致性,对于指导单侧CMCAO患者选择个体化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意义。第二部分 大脑中动脉慢性闭塞患者脑血流动力学改变与脑梗死体积的相关性研究目的:探讨大脑中动脉慢性闭塞(CMCAO)患者患侧MCA区域血流动力学参数特征,并分析其与脑梗死体积的相关性。研究方法:1.临床资料:回顾性连续纳入2015年10月至2018年7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外科就诊的单侧CMCAO患者43例,其临床症状表现为单侧肢体运动或感觉障碍等卒中症状者31例,一过性黑朦、复视、失语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者7例,无明显症状患者仅有眩晕、头痛者5例。纳入标准:(1)单侧MCA闭塞确诊时间均大于3个月;(2)TCD和(或)TCCS、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MRI-DWI)检查、磁共振血管造影(MRA)等检查时间在72h以内完成;(3)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合并有颅内动脉多发狭窄或颅外颈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2)DWI显示多发梗死灶。2.检查方法与分组:2.1 TCD和(或)TCCS检查:TCD和(或)TCCS按照《中国脑卒中血管超声检查指导规范》检测并记录健侧(c)及患侧(i)MCA平均流速(MV),计算健侧与患侧MCA的MV 比值(MVcMCA/MViMCA)。本研究统计数据均采用TCD检测的血流动力学参数,并以所探测患侧MCA区域的最高流速为准。2.2 DSA检查:应用DSA评估患者软脑膜侧支(LMA)代偿情况,按照美国介入和治疗神经放射学分会/介入放射学学会(ASITN/SIR)侧支循环评估系统对CMCAO患者的软脑膜侧支(LMA)进行分级。分组标准:0~2级患者为LMA不良组,3~4级患者为LMA良好组。2.3 MRI-DWI检查:MRI-DWI显示为大脑中动脉区域单发脑梗死,并根据Pullicino公式计算脑梗死体积,并分为无梗死灶、小体积(梗死灶<5cm3)、中体积(梗死灶5~10cm3)及大体积梗死组(梗死灶>10cm3)。3.统计学方法: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参数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等级资料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秩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检验,MCA流速与脑梗死体积的相关性采用Spearman秩相关检验。研究结果:1.症状的比较:LMA良好组卒中比例明显低于LMA不良组,且无症状患者比例明显高于LMA不良组(P=0.031)。2.超声血流动力学参数比较:LMA良好组MViMCA明显高于LMA不良组(t=-5.900,P<0.001)、MVcMCA/MViMCA低于 LMA 不良组(Z=-4.434,P<0.001)。3.脑梗死体积比较:LMA良好组无梗死灶及小体积梗死比例明显高于LMA不良组(84.6%vs 34.3%),两组梗死体积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518,P<0.001)。4.相关性分析:LMA不良组脑梗死体积与MViMCA呈高度负相关(r=-0.716,P=0.001),与 MVcMCA/MViMCA呈高度正相关(r=0.770,P<0.001)。研究结论:1.单侧CMCAO患者LMA代偿程度与脑梗死体积及症状明显相关,表明良好的侧支代偿可减小梗死灶的体积、减轻患者临床症状。2.TCD和(或)TCCS评估单侧CMCAO患侧MCA流速增快与LMA代偿程度有关,与脑梗死体积呈明显负相关。
二、脑血流灌注SPECT与经颅多普勒、核磁血管减影术对脑动脉狭窄的评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脑血流灌注SPECT与经颅多普勒、核磁血管减影术对脑动脉狭窄的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脑氧饱和度监测对烟雾病患者搭桥术后脑过度灌注的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符号说明 |
前言 |
研究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烟雾病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吻合术中的血流动力学及术后效果的监测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2)能谱CT在颈动脉斑块分析及颅脑灌注在脑梗死评估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研究背景 |
第一部分 探讨能谱CT评估颈动脉分叉处粥样斑块稳定性与急性期脑梗死的相关性 |
1 主要研究内容及目的 |
2 资料与方法 |
2.1 一般资料 |
2.2 斑块稳定性判断依据 |
2.3 检查方法 |
2.4 统计分析 |
3 结果 |
3.1 不同组别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情况 |
3.2 不同组别的颈动脉斑块在形态上的比较 |
3.3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态正常的,进行能谱CT成分分析的比较 |
4 讨论 |
5 结论 |
第二部分 头颈部CTA联合颅脑灌注成像“一站式”检查在预测脑梗死患者预后中的临床价值 |
1 研究内容及目的 |
2 材料和方法 |
2.1 一般资料 |
2.2 方法 |
3 结果 |
3.1 AMI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
3.2 不同组别脑血管灌注成像参数(CBF体积、CBV体积、TTP和MTT)比较 |
3.3 不同组别脑血管灌注成像参数(CBF、CBV)的比较 |
3.4 不同组别NIHSS评分比较 |
3.5 不同组别BI评分比较 |
3.6 不同组别MRS评分比较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个人简历 |
致谢 |
综述 不同影像检查技术在脑血管疾病中的应用 |
参考文献 |
(3)无症状性大脑中动脉狭窄患者脑血流低灌注与认知障碍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无症状性大脑中动脉狭窄患者脑血流低灌注与认知障碍的临床观察 |
1 前言 |
2 资料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第二部分 无症状性大脑中动脉狭窄患者脑血流低灌注与脑萎缩 |
1 前言 |
2 资料和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附图表 |
参考文献 |
综述 无症状性大脑中动脉狭窄引起认知障碍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大脑中动脉狭窄或闭塞患者脑灌注改变的多期延迟3D-ASL成像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对照表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附图 |
参考文献 |
综述 ASL成像技术的分类及其在缺血性脑卒中的应用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及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致谢 |
(5)超声评估单侧大脑中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软脑膜侧支的相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写表 |
引言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概述 |
1.2 脑侧支循环的定义 |
1.3 评估脑侧支循环的影像学方法 |
1.3.1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 |
1.3.2 经颅多普勒超声(TCD) |
1.3.3 CT血管成像的评估方法 |
1.3.4 磁共振成像和灌注成像 |
1.4 脑侧支循环的意义 |
1.4.1 侧支循环与血管再通 |
1.4.2 侧支循环与病情 |
1.4.3 侧支循环与治疗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2.1 临床资料 |
2.1.1 研究对象 |
2.1.2 纳入标准 |
2.1.3 排除标准 |
2.2 方法 |
2.2.1 资料收集 |
2.2.2 影像学检查 |
2.2.3 诊断标准 |
2.2.4 统计学方法 |
第3章 研究结果 |
3.1 入院患者一般资料 |
3.2 三组一般情况及生化指标比较 |
3.3 三组患者组内患侧与健侧血流参数比较 |
3.4 三组各组间血流参数比较及与LMA分级的相关性分析 |
3.5 评价LMA开放平均流速的最佳界值 |
第4章 讨论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6)一侧颈内动脉狭窄伴对侧颈动脉闭塞患者的外科治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1.1 对象和方法 |
1.1.1 研究对象 |
1.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
1.1.3 术前评估及准备 |
1.1.4 手术方式 |
1.1.5 统计学分析 |
1.2 结果 |
1.2.1 研究对象基本资料 |
1.2.2 术后早期并发症 |
1.2.3 术后并发症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
1.2.4 合并CCO患者脑血流动力学改变 |
1.3 讨论 |
1.3.1 合并CCO患者的CEA治疗 |
1.3.2 合并CCO患者的CAS治疗 |
1.3.3 复合手术及血管吻合术 |
1.3.4 手术方式的选择 |
1.3.5 脑血流动力学改变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颈内动脉狭窄的外科治疗研究进展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经颅多普勒超声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机械取栓术后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
前言 2 |
资料和方法 3 |
结果 4 |
讨论 5 |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血管内治疗预后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缩略语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个人简历 致谢 |
(8)血清NSE、S100B、MMP9在颈动脉支架植入手术前后的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
NSE、S100B、MMP9 作为脑缺血及再灌注生化标志物的研究进展(综述) |
参考文献 |
(9)醒脑通督针法对缺血性脑卒中(LAA型)患者脑血流影响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主要缩略词表 |
前言 |
临床资料 |
研究方法 |
研究结果 |
讨论 |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A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B |
附录 C |
致谢 |
作者简介 |
(10)血管超声评估大脑中动脉慢性闭塞患者脑血流动力学改变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血管超声评估大脑中动脉慢性闭塞患者侧支循环的临床意义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大脑中动脉慢性闭塞患者脑血流动力学改变与脑梗死体积的相关性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总结 |
综述 大脑中动脉闭塞侧支循环机制及评估方法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不足与展望 |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 |
致谢 |
四、脑血流灌注SPECT与经颅多普勒、核磁血管减影术对脑动脉狭窄的评价(论文参考文献)
- [1]脑氧饱和度监测对烟雾病患者搭桥术后脑过度灌注的预测[D]. 窦雪桀. 山东大学, 2021(12)
- [2]能谱CT在颈动脉斑块分析及颅脑灌注在脑梗死评估中的应用研究[D]. 解福友. 安徽医科大学, 2020(04)
- [3]无症状性大脑中动脉狭窄患者脑血流低灌注与认知障碍的相关性研究[D]. 刘东清. 新乡医学院, 2020(06)
- [4]大脑中动脉狭窄或闭塞患者脑灌注改变的多期延迟3D-ASL成像评价[D]. 雷晓雯. 郑州大学, 2020(02)
- [5]超声评估单侧大脑中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软脑膜侧支的相关研究[D]. 王靖靖. 吉林大学, 2020(08)
- [6]一侧颈内动脉狭窄伴对侧颈动脉闭塞患者的外科治疗研究[D]. 卫颖睿.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
- [7]经颅多普勒超声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机械取栓术后的应用研究[D]. 柳雅洁. 内蒙古医科大学, 2020(03)
- [8]血清NSE、S100B、MMP9在颈动脉支架植入手术前后的变化[D]. 袁晓帆. 西南医科大学, 2020(10)
- [9]醒脑通督针法对缺血性脑卒中(LAA型)患者脑血流影响的临床研究[D]. 马颖超.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19(01)
- [10]血管超声评估大脑中动脉慢性闭塞患者脑血流动力学改变的临床研究[D]. 韩佳霖. 苏州大学, 201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