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砜霉素注射液的制备及稳定性试验

甲砜霉素注射液的制备及稳定性试验

一、甲砜霉素注射液的研制及稳定性实验(论文文献综述)

李香,陈胡羚,陈莹,王虹雅,侯巧弟,王萍萍,郭珊珊,李引乾[1](2021)在《复方甲砜霉素注射液的研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提高甲砜霉素(TAP)疗效,制成便于临床使用的制剂,以TAP为主药,辅以氟尼辛葡甲胺,选择适宜的赋形剂,对处方进行筛选及优化,研制出复方TAP注射液,并进行质量控制和药效学研究,为其在兽医临床上的推广应用提供试验依据。结果显示,复方TAP注射液澄明度良好,无异物,pH为7.3。复方TAP注射液分别对引起奶牛乳房炎常见的3种细菌的MIC为8、12、12 mg/L;对3种细菌的MBC分别是32、32 mg/L及不杀菌。结果表明,复方TAP注射液抗菌效果良好,符合注射液规定。

陈胡羚[2](2021)在《氟苯尼考纳米晶的研制及在鸡体内的生物利用度评价》文中研究表明氟苯尼考(Florfenicol,FFC)是新型动物广谱抗菌剂,其具有吸收快,分布广,代谢速率快,抗菌效果好,安全范围广,毒副作用低,不易产生耐药性等优点,现已被广泛应用于牛、羊、猪、水产及禽类等动物的细菌性疾病的防治。FFC在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Biopharmaceutics Classification System,BCS)中属于第Ⅱ类的低溶解性、高渗透性药物,极微溶于水,影响了其使用。本研究旨在采用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氟苯尼考纳米晶(Florfenicol nanocrystal,FFC-NC),通过单因素试验优化制备工艺,并对制得的FFC-NC进行物理表征及生物利用度评价。以期使氟苯尼考以纳米晶的形式发挥药效,改善其在水中的溶解度及其他物理性能,提高其生物利用度。1.FFC-NC的研制及工艺优化通过单因素试验对FFC-NC的制备工艺进行优化,以氟苯尼考纳米混悬液的粒径大小作为筛选的主要参数对6个影响因素进行考察。结果得出,FFC-NC制备的最佳条件为:有机相与水相体积比为1:2,泊洛沙姆188的浓度为5‰,匀浆速度和时间分别为7000 r/min和5 min,匀质压力和次数分别为300 bar和3次。利用最佳条件制备得到的FFC-NC平均粒径为226.1±11.3 nm,多分散系数(PDI)平均值为0.29±0.03。FFC-NC的粒径分布在141.8~243.0 nm范围内,表明其粒径分布范围窄。2.FFC-NC的理化性质表征对在最优条件下制备的FFC-NC进行包括扫描电镜观察(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FTIR)、X-射线衍射分析(X-ray diffraction detection,XRD)、差示扫描量热分析(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ry,DSC)在内的物理表征评价,并对纳米晶的溶解度和溶出度进行测定。SEM结果显示,制备的FFC-NC形态为不规则球体,粒径分布均一;FTIR结果表明,制备过程中FFC与泊洛沙姆188未发生化学作用,氟苯尼考的化学结构未发生改变;由XRD和DSC结果可知,FFC-NC的晶型结构发生了改变。FFC-NC的溶解度为3.156±0.097 mg/m L,是原粉溶解度的2.5倍。溶出度试验结果显示,FFC-NC在10 min时累积溶出度达到100.17%,FFC的累积溶出度为78.57%。电位测定结果表明,氟苯尼考纳米混悬液的稳定性好。3.FFC-NC的生物利用度评价采用交叉试验法对FFC和FFC-NC在鸡体内的生物利用度进行评价,对给药后的鸡在不同时间点通过翅下静脉采血,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测定血浆中FFC的含量。利用DAS 2.0处理数据,Graph Pad Prism 8.0绘制药时曲线,IBM SPSS Statistics 25.0分析药动学参数的差异性。结果显示,本试验所建立的高效液相色谱法色谱图基线平稳,血浆峰与氟苯尼考峰完全分离。回收率和精密度均符合测定要求,重复性好,适用于鸡血浆中FFC含量的测定。药动学参数结果显示,与FFC组相比,FFC-NC组的达峰时间Tmax为(0.875±0.137)h,峰时缩短,药时曲线下面积AUC(0-∞)和峰浓度Cmax分别为(23.957±2.338)μg/m L·h和(8.249±0.713)μg/m L,FFC-NC组的相对生物利用度是FFC组的3.6倍。结果表明,FFC-NC的药动学特征较FFC均有明显改善。试验结果表明,本试验采用的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的FFC-NC粒径小且分布范围窄。物理表征结果显示,FFC-NC的化学结构未发生改变,晶型结构发生改变。采用乳化溶剂挥发法将FFC制备成纳米晶,其溶解性能得到提升,生物利用度得到改善。本研究突破了FFC-NC的传统制备技术,为FFC的增溶提供了新思路,对于FFC的兽医临床使用具有重要意义。

王志霞[3](2020)在《盐酸多西环素-氟苯尼考注射液的制备和药动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猪的呼吸道疾病可引起猪的饲料利用率降低、生长速度减慢、咳嗽、呼吸困难等症状,其中以链球菌、副猪嗜血杆菌、胸膜肺炎放线杆菌等细菌引起的猪呼吸道疾病影响最大,严重影响猪场的经济效益。目前针对猪呼吸道细菌性疾病主要采用头孢菌素、替米考星、林可霉素、氟苯尼考、多西环素等进行治疗,但是单一用药很难达到治疗效果,利用两种抗菌药物通过药物间的协同作用可提高疗效,减少耐药菌的产生。本实验室前期筛选发现,氟苯尼考与盐酸多西环素以1:1的比例联合用药时,对治疗猪细菌性呼吸道疾病具有显着的协同作用。本课题从处方筛选和制剂工艺优化两个方面建立了氟苯尼考与盐酸多西环素复方注射液的生产工艺,开展了实验室的小试放大生产,对小试放大产品进行全面的质量研究和稳定性研究,同时开展该注射液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研究。通过以上研究为氟苯尼考与盐酸多西环素复方注射液新制剂的研发提供基础,也为下一步临床研究提供合格的药品。1盐酸多西环素-氟苯尼考注射液的制剂工艺研究结合本实验室前期研究内容,确定盐酸多西环素和氟苯尼考的用量为10%;通过单因素试验,确定助溶剂二甲亚砜的用量为15%;通过专利查阅结合盐酸多西环素自身理化性质的特殊性,确定抗氧化剂种类为亚硫酸氢钠,用量为0.2%;通过正交试验,确定了络合剂Mg Cl2·6H2O的用量为2.64%,丙二醇的用量为30%,聚乙二醇400的用量为30%,盐酸多西环素的络合温度为60℃,盐酸多西环素的络合时间为15 min;通过单因素试验,确定该注射液的pH调节剂为5 mol/L氢氧化钠溶液;查阅文献结合盐酸多西环素自身的理化特性,通过单因素试验,确定注射液的pH值范围为3-4;灭菌条件的筛选同上,为115℃30min。注射液的制备工艺为:取适量注射用水溶解2.64 g六水合氯化镁和0.2 g亚硫酸氢钠,搅拌直至溶解完全,加入30 mL 1,2-丙二醇和30 mL聚乙二醇400,搅拌均匀。加入10 g盐酸多西环素,搅拌直至溶解,60℃保温搅拌15 min。往上述溶液中加入15 mL二甲基亚砜搅拌均匀,再加入10 g氟苯尼考,搅拌直至溶解。加水使水浴锅的温度降到30℃左右,用5 mol/L的氢氧化钠溶液调节注射液的pH值在3-4之间,用注射用水定容到100 mL。过滤,灌装,封口,灭菌,测样,进行质量评价。在实验室小试配方的基础上,进行配方的实验室小试放大,初步将该复方注射液放大10倍,按照小试工艺路线制备盐酸多西环素-氟苯尼考注射液,考核了小试配方中的关键操作步骤和工艺参数。小试配方经过实验室小试放大后,原有的工艺路线和关键参数便可符合初步放大要求,研制的盐酸多西环素-氟苯尼考注射液为浅黄色透明均一的注射液,pH值为3-4,含量和有关物质符合要求,影响因素试验和低温冻融试验表明该注射液在遮光条件下可以稳定保存和运输。2盐酸多西环素-氟苯尼考注射液质量研究该注射液为浅黄色均一透明注射液,规格为10%(100 mL制剂中含有10.0 g盐酸多西环素和10.0 g氟苯尼考),pH值为3-4,含量在90%-110%之间,无溶血现象,注射部位有轻微刺激性。高温、强光照和低温冻融试验结果表明该注射液在避光保存条件下稳定性良好。注射液中盐酸多西环素有关物质含量符合要求(美他环素和β-多西环素<2.0%,其他单个杂质峰<1.0%,杂质峰总和<4.0%)。氟苯尼考有关物质检测结果表明制备的注射液中氟苯尼考有关物质含量符合要求(单个杂质峰<0.5%,杂质峰之和<2.0%)。注射液的鉴别包括紫外分光光度计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紫外分光光度计法鉴别结果表明:盐酸多西环素和氟苯尼考分别在224 nm和346 nm处有最大吸收波长,盐酸多西环素-氟苯尼考注射液中盐酸多西环素和氟苯尼考的紫外吸收峰与标准品相一致。高效液相色谱法鉴定结果表明:该注射液中盐酸多西环素和氟苯尼考的出峰时间与标准液一致,且无杂峰干扰,峰型良好。3盐酸多西环素-氟苯尼考注射液在大鼠的药动学研究盐酸多西环素在大鼠血浆中的检测限为0.05μg/mL,定量限为0.1μg/mL;氟苯尼考在大鼠血浆中的检测限为0.03μg/mL,定量限为0.05μg/mL,二者的平均回收率大于85.72%,变异系数不超过8.61%。将体重均一(300±20 g)的18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三组,每组六只。第一组大鼠以10 mg/kg的给药剂量单次肌肉注射盐酸多西环素注射液,第二组大鼠以10 mg/kg的给药剂量单次肌肉注射氟苯尼考注射液,第三组大鼠以10mg/kg的给药剂量单次肌肉注射盐酸多西环素-氟苯尼考注射液,分别在0.25、0.5、1、2、3、4、6、8、12、24、36、48、72 h等时间点采血,测定血药浓度,运用Winnonlin软件拟合药动学参数。结果表明:盐酸多西环素在盐酸多西环素注射液和盐酸多西环素与氟苯尼考复方注射液中的达峰时间分别为2.18 h和1.93 h,二者的峰浓度分别为3.14μg/mL和3.36μg/mL,药时曲线下面积分别为29.97 h·μg/mL和33.77 h·μg/mL,吸收半衰期分别为1.31 h和1.42 h,消除半衰期分别为13.01 h和14.26 h,体清除率与生物利用度的比值分别为0.26 L/kg/h和0.43 L/kg/h。氟苯尼考在氟苯尼考注射液和盐酸多西环素与氟苯尼考复方注射液中的达峰时间分别为3.38 h和3.44 h,二者的峰浓度分别为4.25μg/mL和4.07μg/mL,药时曲线下面积分别为42.58 h·μg/mL和50.66 h·μg/mL,吸收半衰期分别为3.14 h和2.99 h,消除半衰期分别为18.17 h和18.36 h,体清除率与生物利用度的比值分别为0.42 L/kg/h和0.14 L/kg/h。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采用六水合氯化镁络合,常规搅拌的方式,制备了盐酸多西环素-氟苯尼考复方注射液,为浅黄色均一透明的液体,pH值在3-4之间,呈弱酸性。对制备的注射液进行实验室小试放大,对放大后的注射液进行质量标准考察,小试放大产品生产过程稳定,质量合格。对制备的盐酸多西环素-氟苯尼考注射液、市售的盐酸多西环素注射液和氟苯尼考注射液进行大鼠的药代动力学试验,用Winnonlin软件拟合药动学参数,绘制三种注射液在大鼠血浆中的药时曲线。氟苯尼考在单复方注射液中,AUC差异显着,延长了氟苯尼考在体内的停留时间。盐酸多西环素在单复方注射液中,所有的药动学参数差异均不显着。

孙继超[4](2020)在《氟苯尼考预混剂工艺优化及体内外药理学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氟苯尼考(florfenicol)是甲砜霉素的单氟衍生物,属新型酰胺醇类(氯霉素类)抗生素,是一种兽医专用的广谱抗菌药,主要对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有效,其作用机制是通过与细菌70S核糖体的50S亚基结合,达到杀死细菌的目的。但是氟苯尼考在水中的溶解度较低,难以被机体吸收利用,导致生物利用度差,限制了药物的使用。为了提高机体对于氟苯尼考的生物利用度,本论文系统开展了氟苯尼考预混剂的处方工艺优化,溶出度一致性,急性毒性研究以及药代动力学研究。采用固体分散技术优化了氟苯尼考预混剂的处方工艺。以产品颗粒粒径、含水量和收率为评价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优化了氟苯尼考预混剂的处方和工艺,收率达98.2%。产品在水中的溶出度好,稳定性好,适合中试生产。进行了氟苯尼考预混剂体外溶出度一致性研究。以原研单位生产的纽氟罗作为参比制剂,使用?2因子法对氟苯尼考预混剂进行体外溶出度一致性评价。结果表明氟苯尼考预混剂在转速50rpm,37℃的人工胃液、肠液和水中的溶出曲线与纽氟罗相似。表明氟苯尼考预混剂与纽氟罗的体外溶出度一致。采用上下法评估了氟苯尼考预混剂对于Wistar大鼠的口服急性毒性。以体重变化、脏器系数、血液学检查、临床化学检查及组织病理学检查为指标,评价氟苯尼考预混剂在急性暴露下对Wistar大鼠的生物系统和主要器官的不良影响,结果显示氟苯尼考预混剂的口服半数致死量(LD50)大于2000 mg/kg(低毒),急性毒性靶器官可能是肝脏。建立了高效液相色谱法用于测定猪血浆中氟苯尼考的浓度,完成了氟苯尼考在猪血浆中的对比药代动力学研究。采用非房室模型计算了口服两种氟苯尼考制剂后的猪血浆中药物浓度变化。试验结果表明,氟苯尼考预混剂与纽氟罗主要药动学参数相似。临床推荐二者的用量及用药次数应一致,可相互替代。综上,本研究建立和优化了氟苯尼考预混剂的处方和工艺参数,进行了氟苯尼考预混剂与纽氟罗的溶出度一致性评价,评价了氟苯尼考预混剂对Wistar大鼠的口服急性毒性,完成了氟苯尼考在猪体内的对比药代动力学研究,对氟苯尼考预混剂的生产和合理使用具有指导意义。

赵艺宁[5](2019)在《甲砜霉素胶束的制备及其鸭体内代谢动力学特征分析》文中提出养鸭业是我国传统的养殖行业,丰富的鸭产品对于人们对高品质生活的追求十分重要。然而在生产中,养鸭业经常面临疾病爆发的风险,细菌性疾病的防控过程中,通过研究开发出药物的新剂型,从而改善临床上的不足是一种十分可取的方式。甲砜霉素是一种在兽医临床上被广泛的应用于畜禽的消化道和呼吸道性疾病防治的广谱类抗菌剂。随着药剂学的发展,胶束作为一种有效的药物载体受到广泛关注,将聚合物胶束技术应用于甲砜霉素能够克服甲砜霉素在临床治疗上的不足。本研究通过制备出甲砜霉素胶束,分析了其理化性质并进一步探究甲砜霉素胶束在雏鸭体内的代谢动力学特征,为甲砜霉素药用新剂型的临床研究与开发奠定前期基础。主要研究内容如下:本文甲砜霉素胶束的制备采用薄膜分散法,高效液相色谱法进行检测,此测定选择性好,分离高效,高灵敏度,应用范围十分广泛。以包封率和载药量为考察指标,进行甲砜霉素胶束处方单因素考察,确定有机溶液用量、甲砜霉素用量、水化介质体积和缓冲液pH值为主要的影响因素,应用Box-Behnken Design响应面优化甲砜霉素胶束,得到最优处方:甲醇溶剂体积20 m L、甲砜霉素用量40 mg、水化磷酸盐缓冲溶液(PBS)的pH为8.0,PBS缓冲溶液体积为15 m L。并考察了甲砜霉素胶束的理化性质和鸭体内代谢动力学特征。从四个方面考察了甲砜霉素胶束的理化性质,甲砜霉素胶束的粒径为112 nm,具有规则的结构,类似于球形,胶束形态均匀,Zeta电位为-23.4 mv,甲砜霉素胶束在4℃条件下8个月内稳定性良好,但在常温条件中放置的稳定性较差。通过静脉注射给药的方式,来研究甲砜霉素胶束在健康鸭体内的药动学特征。健康鸭只采用单剂量静脉注射方式,以10 mg/kg b.w.剂量注射甲砜霉素胶束,96 h内进行20次心脏采血,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进行血药浓度的测定。结果表明,静脉注射甲砜霉素胶束符合无吸收二室开放模型,中央室分布容积(V(c))为0.618 L/kg,分布半衰期(T1/2α)为0.496 h,消除半衰期(t1/2β)为5.023 h,体清除率(CL(s))为0.313 L/kg/h。结果表明,甲砜霉素胶束静脉注射给药后,在鸭体内吸收迅速,分布广泛,半衰期延长,甲砜霉素胶束的相对生物利用度较高。综上所述,胶束可以显着提高甲砜霉素的溶解度和生物利用度,通过药用新剂型来改变甲砜霉素在临床上的不足,胶束有望作为甲砜霉素的理想载体。

程飞[6](2019)在《氟苯尼考双混悬型乳剂口服液的制备及代谢动力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氟苯尼考是酰胺醇类动物专用广谱抗生素,主要用于敏感细菌感染所导致的呼吸道、泌尿道和消化道疾病。本研究采用乳剂和混悬剂制备技术相结合,研制了氟苯尼考双混悬型乳剂口服液,进行了该制剂质量评价、稳定性评价及靶动物药动研究,为该制剂应用于兽医临床提供依据。1.氟苯尼考双混悬型乳剂口服液的制备及质量评价:以离心、可溶性、沉降体积比和高温作为考察指标,通过单因素考察筛选辅料和正交试验筛选最优工艺条件。结果:辅料为注射用大豆油40%,乳化剂6.4%,水相稳定剂0.3%,油相稳定剂1%,油相含氟苯尼考14%,水相含氟苯尼考7%;工艺条件为混悬水相温度60℃,混悬油相温度70℃,胶体磨乳化时间20min。20%含量的氟苯尼考双混悬型乳剂口服液为乳白色、油乳状液体,平均粒径大小为5.15±0.7μm,且大小呈正态分布,pH值为5.2±0.2,稳定性良好。2.对氟苯尼考双混悬型乳剂口服液的稳定性考察:通过影响因素试验、加速试验、长期试验和水溶液稳定性实验,以含量、性状、pH值等为考察指标。结果表明在强光(4500±500Lx)或高温(60℃)条件下,样品含量略微下降,性状变化不明显,pH值降低。水溶液稳定性及分散均匀度良好,能在室温和低温4℃状态下至少维持24h含量分布无明显改变,在50℃条件下水溶液含量略有改变。3.建立了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鸡血浆中氟苯尼考含量,并对氟苯尼考双混悬型乳剂口服液和市售氟苯尼考溶液(氟欣康)进行了鸡体内的药代动力学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流动相为乙腈:水=26:74,氟苯尼考在浓度为0.01μg/mL30.0μg/mL的范围内,线性方程为A=25229×C+4495.8,R2=0.999(n=8),最低定量限为0.01μg/mL,提取回收率在87.1%107.9%之间,RSD小于7.2。以3mg/Kg的剂量单次灌喂氟苯尼考双混悬型乳剂口服液和氟苯尼考溶液(氟欣康)后主要的药动学参数:Cmax分别为1.85±0.69mg/L、2.43±1.62mg/L,Tmax分别为1.93±1.25h、2.14±1.22h,T1/2分别为47.94±5.69h、36.54±15.08h,AUC(0-24)分别为22.9254±8.41mg/L*h、39.54±7.09mg/L*h,CL/F分别为1.06725±0.60L/h/kg、0.81±0.18L/h/kg,MRT分别为31.20±5.96h、30.29±7.36h,Vd/F分别为45.46±12.28L/Kg、37.75±17.7L/Kg,AUC(0-∞)分别为34.49±8.18mg/L*h、34.15±2.66mg/L*h。表明氟苯尼考双混悬型乳剂口服液相较于氟苯尼考溶液(氟欣康)在鸡体的半衰期明显长于市售氟苯尼考溶液(氟欣康),具有一定的缓释长效的效果;生物利用度无明显差别。

黎健业[7](2019)在《氟苯尼考微囊化颗粒的体外释放度及质量研究》文中提出氟苯尼考是动物专用的酰胺醇类抗生素,具有广谱、高效和抗菌活性强等特点,多种革兰氏阳性菌和阴性菌都对其敏感,在水产养殖、畜牧养殖中已得到广泛应用。市售的氟苯尼考剂型种类较多,常见的有氟苯尼考粉、预混剂、溶液剂以及注射液等剂型。氟苯尼考预混剂内服后在动物机体中吸收迅速,达峰时间快,峰浓度高,有效血药浓度的维持时间较短,为了达到治疗效果,在临床使用中需要多次给药。本论文以课题组研制的氟苯尼考微囊化颗粒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在模拟猪不同段消化液中的体外释放度考察,初步筛选出具有缓释意义的氟苯尼考微囊化颗粒的生产工艺批,并进一步对该工艺批开展了质量控制和稳定性研究。论文首先建立了一种氟苯尼考微囊化颗粒含量测定的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不同工艺批次的氟苯尼考微囊化颗粒进行含量测定,初步筛选出了含量合格的批次,进一步通过体外释放度试验筛选出在模拟胃液中释放量较少和模拟肠液中缓释效果最优的氟苯尼考微囊化颗粒工艺批次。体外释放度的检测方法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兽药典》2015版一部中的释放度测定法第一法(篮法),100 r/min转速,并选择p H1.2盐酸溶液、p H4.3醋酸缓冲液(含0.5%SDS)、p H6.8磷酸盐缓冲液(含0.5%SDS)作为体外释放介质。氟苯尼考预混剂组和氟苯尼考微囊化颗粒组在设定的时间点分别取样,用高效液相法对样品进行测定并计算出样品的累积释放度。结果显示,氟苯尼考预混剂在p H1.2盐酸溶液、p H4.3醋酸缓冲液(含0.5%SDS)和p H6.8磷酸缓冲液(含0.5%SDS)3种介质中于0.5 h内均已全部释放,没有缓释的效果。批号为17021303的氟苯尼考微囊化颗粒在p H1.2盐酸溶液中1 h内没有释放;而在p H4.3醋酸缓冲液(含0.5%SDS)释放介质中,在1 h内释放量较少,没有突释的情况出现;在p H6.8磷酸缓冲液(含0.5%SDS)释放介质中呈缓慢释放,且在6 h内已经释放完全。因此在本试验中,批号17021303表现出良好的缓释效果,判定其为最优批次。本试验筛选出最优批次的氟苯尼考微囊化颗粒后,并对其进行了质量评价和稳定性试验研究。通过质量评价结果可知,氟苯尼考微囊化颗粒外观性状、鉴别、粒度、干燥失重、装量、释放度和含量等质量指标均符合质量标准要求。由稳定性试验研究结果可知,氟苯尼考微囊化颗粒在高温、高湿和强光照射条件下较稳定,外观形状和含量均无发生明显变化。经过加速试验和长期试验之后,氟苯尼考微囊化颗粒的各项指标均符合规定,氟苯尼考的药物含量无明显下降趋势。综上所述,本研究通过体外释放度试验,筛选出氟苯尼考微囊化颗粒最优批次,最优批次的氟苯尼考微囊化颗粒在模拟胃液环境中释放量极少,且在模拟肠液环境中有较好的缓释效果。同时建立了一种氟苯尼考微囊化颗粒含量测定的方法,对氟苯尼考微囊化颗粒进行质量评价,氟苯尼考微囊化颗粒质量符合标准且有较好的长期稳定性,为氟苯尼考缓释制剂的进一步研发和临床应用提供一定的数据和理论基础。

沙金丹[8](2019)在《盐酸头孢噻呋在鸭体内的生物药剂学分类及药动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BCS)是根据药物的溶解性和渗透性对其进行分类的科学架构,其在新药研发以及申请生物等效性豁免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头孢噻呋(Ceftiofur)是首个动物专用的第3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临床上用于牛、猪、羊、鸡等动物细菌性疾病的治疗。头孢噻呋长效制剂因具有血药浓度维持时间长、给药次数少等特点深受人们的青睐。目前,国内外已有头孢噻呋长效制剂在牛、猪、鹅、鸡等动物体内药动学研究的报道,但未见有关盐酸头孢噻呋长效注射液在鸭体内药动学研究的报道,也未见有关盐酸头孢噻呋BCS分类的研究报道。本研究以鸭为研究对象,首先建立其生理学常数数据库,为其BCS分类提供数据支撑;测定盐酸头孢噻呋的溶解性和渗透性,对其进行BCS分类;并且研究盐酸头孢噻呋长效制剂在鸭体内的药动学特征,为兽医临床制定合理的给药方案及休药期提供指导;同时分析盐酸头孢噻呋体内体外相关性,为生物等效性豁免提供数据支撑。通过测定116周龄鸭只心率、呼吸频率、体温、体重、胃肠道各段长度、重量及内容物p H值,建立鸭生理学常数数据库。采用摇瓶法测定盐酸头孢噻呋的溶解性,采用外翻肠囊法测定盐酸头孢噻呋在鸭肠道的渗透性;根据FDA制定的BCS评价指南,判断盐酸头孢噻呋的BCS所属类别。结果显示,盐酸头孢噻呋能够在不同p H值的水溶液中完全溶解;低、中、高浓度的盐酸头孢噻呋在鸭空肠段有吸收,且表观渗透系数小于10×10-6 cm/s。表明盐酸头孢噻呋为高溶解性、低渗透性药物,属于BCS III类药物。采用肌肉注射和皮下注射的给药方式,研究头孢噻呋长效制剂与普通制剂在鸭体内的药动学特征。头孢噻呋普通制剂经肌肉注射和皮下注射后在鸭体内符合有吸收的二室模型,T1/2α分别为1.209±0.042 h、1.571±0.058 h;t1/2β分别为13.352±0.420 h、10.913±0.905h;Tpeak分别为0.568±0.036 h、0.595±0.006 h;Cmax分别为5.278±0.114μg/m L、4.636±0.039μg/m L;AUC分别为29.231±0.388μg/m L·h、17.018±0.520μg/m L·h。头孢噻呋长效制剂经肌肉注射和皮下注射后,在鸭体内符合有吸收的二室模型,t1/2ka分别为0.993±0.034 h、1.256±0.021 h;t1/2β分别为18.726±0.558 h、17.157±1.867 h;Cmax分别为2.533±0.043μg/m L、1.442±0.010μg/m L;AUC分别为34.383±0.421μg/m L·h、17.113±0.594μg/m L·h,肌肉注射和皮下注射的相对生物利用度分别为117.628%和100.606%。与普通制剂相比,头孢噻呋长效制剂经肌肉注射和皮下注射后,在鸭体内吸收缓慢,分布广泛,半衰期长,消除缓慢,有效药物浓度维持时间长,生物利用度高,具有一定的长效缓释作用。盐酸头孢噻呋的体外试验与体内试验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建议采用体外渗透性试验代替鸭常用头孢菌素类药物的生物等效性试验。

黄晶晶[9](2019)在《氟苯尼考明胶纳米药物制备及初步评价》文中研究指明氟苯尼考是酰氨醇类兽用抗菌药,具有抗菌谱广、安全、高效等优点,在兽医临床中被广泛应用。但氟苯尼考存在水溶性差,用药不方便、生物利用度低等问题。本课题从药剂学角度出发,采用纳米微球技术,选用廉价、高效、安全、易降解的明胶,制备氟苯尼考明胶纳米微球,以达到高效、缓释、安全、毒副作用小、提高生物利用度和生物相容性、降低生产成本的目的。课题针对氟苯尼考明胶纳米药物制备工艺进行探索,筛选明胶用量、丙酮用量以及氟苯尼考添加浓度等影响纳米药物质量因素,通过考察纳米药物粒径、包封率、载药量及释放度等因素优化选择最佳制备工艺。分别采用紫外光谱法、红外光谱法、透射电子显微镜、激光粒径分析仪等技术对其氢键作用、形态及粒径进行表征观察;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其包封率、载药量和体外释放度进行分析。以市售注射剂作对照,以猪肺巨噬细胞细胞和小鼠为作为对象,采用MTT实验、病理切片分析及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其对相对生物毒性、体内代谢动力学和相对生物利用度进行考察。课题初步确定纳米药物最佳制备条件为明胶初始浓度10%,溶液与丙酮添加量1:1.5,氟苯尼考添加浓度为明胶质量的10%。所制备纳米药物平均粒径约280 nm,包封率90%,载药量9%,体外释放实验显示纳米药物144h内总释放度达到86.5%。MTT实验显示自制纳米药物的细胞毒性显着低于市售氟苯尼考注射剂,病理切片显示对小鼠组织的损伤作用低于市售氟苯尼考注射剂。相对于氟苯尼考注射液,纳米药物在达峰时间明显滞后到12 h,最高血药浓度仅有商品注射液最高血药浓度的55%。但其后呈现出明显的缓慢代谢现象,t1/2达到48 h,120 h后仍然可以维持最高血药浓度的10%,相对利用度达到141%,具有较好的缓释效果。课题优化筛选氟苯尼考明胶纳米药物制备工艺。建立了氟苯尼考明胶纳米药物的高效液相检测方法。制备了粒径分布均匀、包封率、载药量均较高的氟苯尼考明胶纳米药物。药代动力学及相对生物利用度结果初步显示,纳米药物在小鼠体内仍然具有较好的缓释效果,可以保证氟苯尼考长时间处于相对稳定的血药浓度区间,减小了商品注射液的峰谷现象,降低了因药物剂量导致的毒副作用。提高了生物利用度,降低了总用药量,为后续临床用药剂量和频率的确定提供了实验数据。

李然[10](2018)在《兽药氟苯尼考及其代谢物与甲砜霉素残留免疫分析方法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氟苯尼考(Florfenicol,FF)和甲砜霉素(Thiamphenicol,TAP)作为新型氯霉素类广谱抗生素,被广泛用于兽医临床上细菌感染性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也经常被滥用及非法添加到动物饲料、注射药剂及内服药剂中。但由于氟苯尼考及甲砜霉素在动物源性食品及环境中的残留易导致致病菌株产生耐药性,且二者对于人体及动物均具有血液毒性、免疫毒性和胚胎毒性等毒性,威胁消费者健康。因此,加强对此类药物的监控、控制二者在动物性食品中的残留很有必要。目前对氟苯尼考及其代谢物氟苯尼考胺(Florfenicolamine,FFA)、甲砜霉素的分析手段主要有液相色谱、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等仪器法,仪器法准确可靠,但存在成本高、操作复杂耗时、通量低、不易普及等不足。免疫分析法具有快速、灵敏、低成本、易于现场操作等特点,作为初筛方法,可与仪器法搭配使用,满足大批量样品的快速筛查需求。本文以氟苯尼考、氟苯尼考胺及甲砜霉素为研究对象,设计合成系列半抗原并制备了有效单克隆抗体及多克隆抗体,通过对抗体-包被原的组合筛选,建立了三种不同检测性能的间接竞争酶联免疫分析法。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以氟苯尼考及甲砜霉素结构为基础制备了6种相关半抗原(FF、FFA、FFD、FFM、FFAC、TAPN),偶联载体蛋白后通过动物免疫获得抗血清。经鉴定,鼠抗血清FFD-BSA和FFD-KLH能够特异性识别检测对象,同源包被条件下效价均为1:128000,对1μg/mL的氟苯尼考抑制率分别为80%和74%。进一步用以上两种免疫抗原制备兔抗血清及鼠源单克隆抗体,经过抗体-包被原筛选,得到不同检测效果的抗体-包被原组合。(2)基于兔多抗pAb-FFD-KLH1与包被原FFM-OVA,建立了同时检测氟苯尼考和甲砜霉素残留的间接竞争酶联免疫分析方法(ciELISA)。该方法对于氟苯尼考的IC50为1.32 ng/mL,线性检测范围为0.31-5.61 ng/mL,检出限为0.12 ng/mL;对于甲砜霉素的IC50为3.21 ng/mL,线性检测范围为0.6-17.01 ng/mL,检出限为0.24 ng/mL;与氯霉素等多种类似物均无交叉反应,方法特异性好;室温下试剂盒可存放6天,4℃保存期达半年,稳定性较好;不同时间包板,试剂盒灵敏度变化较小,精密度高;经样品前处理和倍比稀释法消除基质干扰后,鸡肉、猪肉、牛肉、猪饲料、鸡饲料中氟苯尼考和甲砜霉素的添加回收率均在77%-116%之间,变异系数<16%,与HPLC-MS/MS方法检测结果相关性良好。(3)基于兔多抗pAb-FFD-KLH2与包被原FF-OVA,建立了同时检测氟苯尼考和氟苯尼考胺残留的间接竞争酶联免疫分析方法。该方法对于氟苯尼考的IC50为8.94ng/mL,线性检测范围为2.32-34.46 ng/mL,检出限为1.06 ng/mL;对于氟苯尼考胺的IC50为10.96 ng/mL,线性检测范围为3.05-39.45 ng/mL,检出限为1.45 ng/mL;与多种类似物均无交叉反应,方法特异性好;室温下试剂盒可存放6天,4℃保存期达半年,稳定性较好;不同时间包板,试剂盒灵敏度变化较小,精密度高;经样品前处理和倍比稀释法消除基质干扰后,鸡肉、猪肉、牛肉中氟苯尼考和氟苯尼考胺的添加回收率均在64.8%-96.4%之间,变异系数<15%,与HPLC-MS/MS方法检测结果相关性良好。(4)基于鼠单抗mAb-FFD-BSA与包被原FFD-OVA,建立了特异性检测氟苯尼考的间接竞争酶联免疫分析方法。该方法对于氟苯尼考的IC50为9.48 ng/mL,线性检测范围为1.75-51.36 ng/mL,检出限为0.64 ng/mL;与多种类似物均无交叉反应,方法特异性好;室温下试剂盒可存放6天,4℃保存期达半年,稳定性较好;不同时间包板,试剂盒灵敏度变化较小,精密度高;经样品前处理和倍比稀释法消除基质干扰后,鸡肉、猪肉、牛肉、猪饲料、鸡饲料中氟苯尼考的添加回收率在88%-108%之间,变异系数<15%,与HPLC-MS/MS方法检测结果相关性良好。

二、甲砜霉素注射液的研制及稳定性实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甲砜霉素注射液的研制及稳定性实验(论文提纲范文)

(1)复方甲砜霉素注射液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药品及试剂
        1.1.2 试验用菌
        1.1.3 仪器设备
    1.2 方法
        1.2.1 复方TAP注射液的研制
        1.2.1.1 复方TAP注射液的处方
        1.2.1.2 处方工艺
        1.2.1.3 质量控制
        1.2.2 复方TAP注射液的药敏试验
        1.2.2.1 抗菌药液的制备
        1.2.2.2 药敏试验
2 结果
    2.1 复方TAP注射液质量控制结果
        2.1.1 澄明度检查结果
        2.1.2 pH检查结果
    2.2 药敏试验结果
        2.2.1 MIC测定结果
        2.2.2 MBC测定结果
3 讨论

(2)氟苯尼考纳米晶的研制及在鸡体内的生物利用度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氟苯尼考研究进展
        1.1.1 理化性质
        1.1.2 作用机理及抗菌活性
        1.1.3 药动学
        1.1.4 临床应用
        1.1.5 氟苯尼考现有剂型
    1.2 药物纳米晶体
        1.2.1 药物纳米晶体的概念
        1.2.2 药物纳米晶体的表征
        1.2.3 药物纳米晶体的应用
    1.3 纳米技术
        1.3.1 Top-down技术
        1.3.2 Bottom-up技术
        1.3.3 乳化溶剂挥发法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氟苯尼考纳米晶的研制
    2.1 试验材料
        2.1.1 药品及试剂
        2.1.2 主要仪器
    2.2 试验方法
        2.2.1 处方工艺
        2.2.2 氟苯尼考纳米乳的类型鉴别及理化性质考察
        2.2.3 单因素试验优化氟苯尼考纳米晶的制备工艺
        2.2.4 粒径测定
        2.2.5 含量测定
    2.3 结果
        2.3.1 氟苯尼考纳米乳的类型鉴别及理化性质考察
        2.3.2 单因素试验结果
        2.3.3 纳米晶粒径分布
        2.3.4 含量测定
    2.4 讨论
    2.5 小结
第三章 氟苯尼考纳米晶的理化性质表征
    3.1 试验材料
        3.1.1 药品及试剂
        3.1.2 主要仪器
    3.2 试验方法
        3.2.1 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
        3.2.2 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
        3.2.3 X-射线衍射检测
        3.2.4 差示扫描量热分析
        3.2.5 溶解度测定
        3.2.6 溶出度测定
        3.2.7 电位测定
    3.3 结果
        3.3.1 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
        3.3.2 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
        3.3.3 X-射线衍射检测
        3.3.4 差示扫描量热分析
        3.3.5 溶解度
        3.3.6 溶出度
        3.3.7 电位测定结果
    3.4 讨论
    3.5 小结
第四章 氟苯尼考纳米晶的生物利用度评价
    4.1 试验材料
        4.1.1 药品及试剂
        4.1.2 主要仪器
        4.1.3 试验动物
    4.2 试验方法
        4.2.1 动物分组及给药方法
        4.2.2 血浆样品采集
        4.2.3 样品处理
        4.2.4 色谱条件
        4.2.5 方法专属性考察
        4.2.6 标准曲线的绘制
        4.2.7 回收率试验
        4.2.8 精密度试验
        4.2.9 重复性试验
        4.2.10 血药浓度测定
        4.2.11 数据处理
    4.3 结果
        4.3.1 方法专属性
        4.3.2 标准曲线和线性范围
        4.3.3 回收率
        4.3.4 精密度
        4.3.5 重复性试验
        4.3.6 血药浓度测定
        4.3.7 药时曲线及药动学参数
    4.4 讨论
    4.5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3)盐酸多西环素-氟苯尼考注射液的制备和药动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Abbreviation)
1 前言
    1.1 立题依据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DOX·HCL研究概况
        1.2.2 FF研究概况
    1.3 研究内容与目标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目标
2 材料与方法
    2.1 药品
    2.2 试剂
    2.3 仪器
    2.4 主要溶液和培养基的配制
    2.5 试验动物与饲料
    2.6 DOX·HCL-FF注射液的制剂工艺研究
        2.6.1 助溶剂二甲基亚砜(DMSO)含量的筛选
        2.6.2 抗氧化剂种类和含量的筛选
        2.6.3 络合剂的用量和时间以及助溶剂含量的筛选
        2.6.4 pH调节剂种类的筛选
        2.6.5 注射液最佳pH范围的筛选
        2.6.6 注射液灭菌条件的筛选
        2.6.7 DOX·HCL-FF注射液的实验室小试放大
    2.7 DOX·HCL-FF注射液质量研究
        2.7.1 外观性状
        2.7.2 规格
        2.7.3 pH值测定
        2.7.4 可见异物
        2.7.5 鉴别
        2.7.6 有关物质检测方法
        2.7.7 含量测定
        2.7.8 溶血性试验
        2.7.9 注射部位刺激性试验
        2.7.10 稳定性试验
        2.7.11 DOX·HCL-FF注射液小试放大产品稳定性试验
    2.8 DOX·HCL-FF注射液在大鼠的药动学研究
        2.8.1 色谱条件
        2.8.2 样品的前处理
        2.8.3 专属性
        2.8.4 检测限(LOD)和定量限(LOQ)
        2.8.5 准确度和精密度
        2.8.6 标准曲线
        2.8.7 工作曲线
        2.8.8 注射液在大鼠体内的药物动力学
        2.8.9 药动学数据的处理
3 结果
    3.1 DOX·HCL-FF注射液的制剂工艺研究
        3.1.1 助溶剂DMSO含量的确定
        3.1.2 抗氧化剂种类和含量的确定
        3.1.3 正交试验筛选络合剂的用量和时间以及助溶剂含量
        3.1.4 pH调节剂种类的选择
        3.1.5 复方注射液最佳pH范围的选择
        3.1.6 灭菌条件的选择
        3.1.7 复方注射液的配方组成
        3.1.8 DOX·HCL-FF注射液的工艺流程
        3.1.9 DOX·HCL-FF注射液小试放大产品工艺流程
    3.2 DOX·HCL-FF注射液质量研究
        3.2.1 外观形状
        3.2.2 规格
        3.2.3 pH值测定
        3.2.4 可见异物
        3.2.5 鉴别
        3.2.6 有关物质检测
        3.2.7 含量测定
        3.2.8 溶血性试验
        3.2.9 注射部位刺激性试验
        3.2.10 影响因素试验
    3.3 DOX·HCL-FF注射液小试放大质量研究
        3.3.1 外观形状
        3.3.2 规格
        3.3.3 含量
        3.3.4 pH值测定
        3.3.5 可见异物
        3.3.6 有关物质
        3.3.7 稳定性试验
    3.4 DOX·HCL-FF注射液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研究
        3.4.1 专属性
        3.4.2 检测限和定量限
        3.4.3 精密度和准确度
        3.4.4 标准曲线
        3.4.5 工作曲线
        3.4.6 DOX·HCL和 FF在大鼠血浆中的药动学
4 讨论
    4.1 DOX·HCL-FF注射液的制备
    4.2 DOX·HCL和 FF注射液的高效液相色谱(HPLC)检测
    4.3 DOX·HCL和 FF注射液、DOX·HCL注射液、FF注射液药动学研究
5 全文总结
6 文献综述 基于制剂新技术提高氟苯尼考溶解性的研究进展
    6.1 物理包裹法
        6.1.1 包合物技术
        6.1.2 脂质体技术
        6.1.3 微球技术
    6.2 物理分散法
        6.2.1 微乳技术
        6.2.2 固体分散体技术
        6.2.3 超微粉碎技术
    6.3 化学结合法
        6.3.1 磷脂修饰技术
    6.4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 Ⅰ:研究生简介
    附录 Ⅱ:DOX·HCL-FF注射液标准操作规程(SOP)
    附录 Ⅲ:DOX·HCL-FF注射液小试放大产品质量标准
    附录 Ⅳ:DOX·HCL-FF注射液小试放大产品内外标签
    附录 Ⅴ:药动学试验数据

(4)氟苯尼考预混剂工艺优化及体内外药理学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氟苯尼考结构、理化性质
        1.1.1 氟苯尼考结构
        1.1.2 氟苯尼考的理化性质
    1.2 氟苯尼考作用机制
    1.3 氟苯尼考的应用现状
    1.4 氟苯尼考的临床药效学
    1.5 氟苯尼考毒性研究
        1.5.1 药物不良反应及一般毒性
        1.5.2 生殖与发育毒性
        1.5.3 免疫毒性
        1.5.4 生态毒性
        1.5.5 时间毒性
    1.6 氟苯尼考的药代动力学研究进展
    1.7 氟苯尼考的残留检测研究进展
        1.7.1 最高残留限量
        1.7.2 氟苯尼考的残留检测方法
    1.8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氟苯尼考预混剂处方筛选及工艺优化
    2.1 材料
        2.1.1 试验仪器
        2.1.2 试验试剂
    2.2 方法
        2.2.1 单因素试验
        2.2.2 正交试验
    2.3 结果
        2.3.1 单因素试验
        2.3.2 正交试验
        2.3.3 优化的氟苯尼考预混剂处方及制备工艺
    2.4 讨论
    2.5 小结
第三章 氟苯尼考预混剂的体外溶出一致性研究
    3.1 材料
        3.1.1 试验仪器
        3.1.2 试验试剂
        3.1.3 试验药品
    3.2 方法
        3.2.1 HPLC条件
        3.2.2 样品溶液的配制
        3.2.3 方法学验证
        3.2.4 溶出度测定
        3.2.5 溶出度比较
    3.3 结果
        3.3.1 检测方法学验证
        3.3.2 溶出度测定
        3.3.3 溶出度一致性评价
    3.4 讨论
    3.5 小结
第四章 氟苯尼考预混剂急性毒性研究
    4.1 材料
        4.1.1 试验仪器
        4.1.2 试验试剂
        4.1.3 实验动物
    4.2 方法
        4.2.1 急性毒性试验
        4.2.2 体重与脏器指数
        4.2.3 血液学及临床化学检查
        4.2.4 组织病理学检查
        4.2.5 统计分析
    4.3 结果
        4.3.1 半数致死量(LD_(50))
        4.3.2 生命体征及大体临床检查
        4.3.3 体重及脏器系数
        4.3.4 血液学及临床化学检查
        4.3.5 组织病理学检查
    4.4 讨论
    4.5 小结
第五章 氟苯尼考预混剂在猪体内的对比药代动力学研究
    5.1 材料
        5.1.1 试验仪器
        5.1.2 试验试剂
        5.1.3 试验药品
        5.1.4 实验动物
    5.2 方法
        5.2.1 HPLC条件
        5.2.2 溶液配制
        5.2.3 血浆样品的处理
        5.2.4 数据处理
        5.2.5 方法学验证
        5.2.6 动物给药和血浆样品采集
    5.3 结果
        5.3.1 特异性
        5.3.2 标准曲线和范围
        5.3.3 检测限和定量限
        5.3.4 精密度
        5.3.5 稳定性
        5.3.6 回收率
        5.3.7 氟苯尼考在猪血浆中的对比药代动力学试验结果
    5.4 讨论
    5.5 小结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5)甲砜霉素胶束的制备及其鸭体内代谢动力学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国内养鸭产业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1.1 国内养鸭产业的现状
        1.2 养鸭业面临的主要风险
        1.3 养鸭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1.4 应用对策
    2 甲砜霉素在畜牧业中的研究进展
        2.1 甲砜霉素抗菌作用及临床应用
        2.2 甲砜霉素的抗菌机理
        2.3 甲砜霉素的抗菌活性
        2.4 甲砜霉素的临床代谢特征
        2.5 甲砜霉素的剂型进展
    3 提高药物溶解度与生物利用度的研究进展
        3.1 脂质体
        3.2 固体脂质纳米粒
        3.3 胶束
        3.4 树状大分子
        3.5 纳米乳
    4 胶束作为药物载体的研究进展
        4.1 胶束的形成
        4.2 胶束的载药方法
        4.3 胶束的释药机理
        4.4 胶束的特点
    5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一章 甲砜霉素胶束的制备及其理化性质的研究
    1.1 材料
        1.1.1 试验药品与试剂
        1.1.2 试验仪器及设备
    1.2 方法
        1.2.1 溶液的配置
        1.2.2 甲砜霉素胶束的制备
        1.2.3 甲砜霉素体外HPLC法分析方法的建立
        1.2.4 单因素考察甲砜霉素胶束的制备处方
        1.2.5 Box-Behnken响应面试验优化制备甲砜霉素胶束的处方
        1.2.6 甲砜霉素胶束的理化性质考察
    1.3 结果与分析
        1.3.1 甲砜霉素体外HPLC法分析方法的建立
        1.3.2 单因素考察甲砜霉素胶束的制备处方
        1.3.3 响应面试验优化甲砜霉素胶束的处方
        1.3.4 甲砜霉素胶束的理化性质的考察
    1.4 讨论
        1.4.1 关于甲砜霉素胶束的检测
        1.4.2 关于甲砜霉素胶束的制备
        1.4.3 关于甲砜霉素胶束处方的单因素考察
        1.4.4 甲砜霉素胶束制备处方的优化
        1.4.5 甲砜霉素胶束的粒径
        1.4.6 甲砜霉素胶束的形态
        1.4.7 甲砜霉素胶束的Zeta电位
        1.4.8 甲砜霉素胶束的体外释放和稳定性
    1.5 小结
第二章 甲砜霉素胶束在鸭体内代谢动力学特征研究
    2.1 材料
        2.1.1 实验动物
        2.1.2 试验药品与试剂
        2.1.3 试验仪器及设备
    2.2 方法
        2.2.1 溶液的配置
        2.2.2 给药方式与血浆采样
        2.2.3 甲砜霉素胶束血浆样品的前处理
        2.2.4 甲砜霉素血浆中浓度测定HPLC方法学的建立
        2.2.5 甲砜霉素血药浓度数据的处理
    2.3 结果与分析
        2.3.1 检测方法学建立
        2.3.2 甲砜霉素胶束血药浓度测定及药动学参数的结果分析
    2.4 讨论
        2.4.1 关于甲砜霉素胶束血浆样品的前处理方式
        2.4.2 动物体内甲砜霉素的代谢动力学特征
        2.4.3 甲砜霉素胶束和甲砜霉素的代谢动力学特征比较
    2.5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

(6)氟苯尼考双混悬型乳剂口服液的制备及代谢动力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氟苯尼考研究概括
        1.2.1 氟苯尼考研究历史
        1.2.2 氟苯尼考理化特性
        1.2.3 氟苯尼考抗菌活性
        1.2.4 氟苯尼考的临床应用
    1.3 氟苯尼考新制剂研究进展
        1.3.1 包合制剂
        1.3.2 固体分散制剂
        1.3.3 脂质体制剂
        1.3.4 微球制剂
        1.3.5 纳米制剂
        1.3.6 混悬乳制剂
        1.3.7 磷脂复合物技术
    1.4 氟苯尼考药代动力学研究进展
        1.4.1 禽
        1.4.2 猪
        1.4.3 水产动物
        1.4.4 兔
第2章 氟苯尼考双混悬型乳剂口服液的处方筛选及工艺考察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
        2.1.2 方法
    2.2 结果
        2.2.1 最优辅料处方
        2.2.2 最优制备工艺
        2.2.3 氟苯尼考双混悬型乳剂口服液的基本药学特征
        2.2.4 含量测定结果
    2.3 讨论
        2.3.1 关于氟苯尼考双混悬型乳剂口服液的考察标准
        2.3.2 关于氟苯尼考双混悬型乳剂口服液的辅料选择
        2.3.3 关于氟苯尼考双混悬型乳剂口服液的制备工艺
        2.3.4 关于氟苯尼考双混悬型乳剂口服液的含量测定
第3章 氟苯尼考双混悬乳剂口服液的稳定性考察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
        3.1.2 方法
    3.2 结果
        3.2.1 影响因素实验结果
        3.2.2 加速实验结果
        3.2.3 长期实验结果
        3.2.4 水溶液稳定性实验结果
    3.3 讨论
第4章 氟苯尼考双混悬乳剂口服液在鸡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
        4.1.2 方法
    4.2 结果
        4.2.1 色谱行为
        4.2.2 氟苯尼考标准曲线
        4.2.3 回收率测定
        4.2.4 精密度测定
        4.2.5 氟苯尼考双混悬乳剂口服液在鸡体内的血浆药物浓度
        4.2.6 药物动力学参数
    4.3 讨论
第5章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缩略语对照表
致谢
作者简介

(7)氟苯尼考微囊化颗粒的体外释放度及质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1 引言
    1.1 氟苯尼考的结构特点与理化性质
    1.2 氟苯尼考作用机理
    1.3 氟苯尼考药动学
    1.4 氟苯尼考毒性作用
    1.5 氟苯尼考的临床应用
        1.5.1 应用于禽病的治疗
        1.5.2 应用于牛病的治疗
        1.5.3 应用于猪病的治疗
    1.6 氟苯尼考制剂的研究进展
    1.7 体外溶出度测定方法与评价
    1.8 本研究内容和目的
2 材料与方法
    2.1 仪器与设备
    2.2 试验药品与试剂
    2.3 溶液配制
    2.4 氟苯尼考微囊化颗粒工艺研究及体外释放度
        2.4.1 氟苯尼考微囊化颗粒工艺
        2.4.2 含量测定方法的确定及实验室小试样品含量测定
        2.4.3 体外释放度方法学
        2.4.4 释放度检测
    2.5 氟苯尼考微囊化颗粒质量控制研究
        2.5.1 外观性状
        2.5.2 鉴别
        2.5.3 检查
        2.5.4 氟苯尼考微囊化颗粒含量测定方法学
        2.5.5 样品含量测定
    2.6 氟苯尼考微囊化颗粒稳定性试验研究
        2.6.1 影响因素试验
        2.6.2 加速试验
        2.6.3 长期试验
3 结果与分析
    3.1 体外释放度结果及分析
        3.1.1 实验室小试样品含量测定
        3.1.2 体外释放度检测方法学
        3.1.3 样品释放度检测
        3.1.4 最优批次缓释效果对比
    3.2 质量控制研究结果与分析
        3.2.1 外观性状
        3.2.2 鉴别
        3.2.3 氟苯尼考微囊化颗粒的检查
        3.2.4 含量测定方法学验证
        3.2.5 样品含量测定结果与分析
    3.3 稳定性试验研究结果与分析
        3.3.1 高温试验
        3.3.2 高湿试验
        3.3.3 强光照射试验
        3.3.4 加速试验
        3.3.5 长期试验
4 讨论与结论
    4.1 释放度检测方法建立
        4.1.1 溶出介质的选择
        4.1.2 溶出介质体积的选择
        4.1.3 溶出转速的选择
    4.2 含量测定方法建立
        4.2.1 含量测定方法优化
        4.2.2 高效液相色谱条件的优化
    4.3 氟苯尼考缓释微囊化颗粒的筛选
    4.4 氟苯尼考微囊化颗粒质量控制研究
    4.5 氟苯尼考微囊化颗粒稳定性试验研究
5 全文总结
致谢
参考文献

(8)盐酸头孢噻呋在鸭体内的生物药剂学分类及药动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研究进展
        1.1 BCS分类依据
        1.2 BCS在药物研发中的应用
        1.3 兽药BCS研究概况
    2 头孢噻呋研究进展
        2.1 头孢噻呋的理化性质
        2.2 头孢噻呋的药效学
        2.3 头孢噻呋的药动学
        2.4 头孢噻呋的临床应用
    3 头孢噻呋长效制剂的研究进展
        3.1 药物长效制剂的特点
        3.2 头孢噻呋长效制剂的研究现状
    4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试验一 金定鸭生理学常数数据库的建立
    1.1 试验材料
        1.1.1 实验动物及饲养管理
        1.1.2 实验仪器及设备
        1.1.3 其他
    1.2 试验方法
        1.2.1 金定鸭心率、呼吸频率、体温、体重的测定
        1.2.2 金定鸭血液指标的测定
        1.2.3 金定鸭胃肠道各段长度、重量和内容物pH的测定
    1.3 结果与分析
        1.3.1 金定鸭心率、呼吸频率、体温、体重测定结果
        1.3.2 金定鸭血液指标测定结果
        1.3.3 金定鸭胃体积、肠道各段长度测定结果
        1.3.4 金定鸭胃肠道各段重量测定结果
        1.3.5 金定鸭胃肠道各段pH值测定结果
    1.4 讨论
    1.5 小结
试验二 盐酸头孢噻呋溶解性试验
    2.1 试验材料
        2.1.1 实验药品与试剂
        2.1.2 实验仪器及设备
        2.1.3 其他
    2.2 试验方法
        2.2.1 溶液的配制
        2.2.2 盐酸头孢噻呋检测方法的建立
        2.2.3 盐酸头孢噻呋在不同pH值缓冲溶液中的溶解性试验
    2.3 结果与分析
        2.3.1 盐酸头孢噻呋检测方法的建立
    2.4 讨论
        2.4.1 盐酸头孢噻呋检测条件的优化
        2.4.2 关于取样时间及缓冲液pH值的设定
    2.5 小结
试验三 盐酸头孢噻呋在鸭肠道渗透性试验
    3.1 试验材料
        3.1.1 实验动物
        3.1.2 实验药品与试剂
        3.1.3 实验仪器及设备
        3.1.4 其他
    3.2 试验方法
        3.2.1 溶液的配制
        3.2.2 DFC检测方法的建立
        3.2.3 盐酸头孢噻呋离体肠道渗透性试验
    3.3 结果与分析
        3.3.1 渗透性试验DFC检测方法的建立
        3.3.2 酚红标准曲线的建立
        3.3.3 浆膜液终体积随培养时间的变化趋势
        3.3.4 表观渗透系数、吸收率、吸收速率计算结果
    3.4 讨论
        3.4.1 关于DFC检测条件和肠囊样品的前处理方法
        3.4.2 培养肠段、药物浓度和酚红浓度的确定
        3.4.3 盐酸头孢噻呋的BCS分类
    3.5 小结
试验四 头孢噻呋长效制剂在鸭体内的药动学研究
    4.1 试验材料
        4.1.1 实验动物
        4.1.2 实验药品与试剂
        4.1.3 实验仪器及设备
        4.1.4 其他
    4.2 试验方法
        4.2.1 溶液的配制
        4.2.2 给药与采样
        4.2.3 血浆样品的前处理
        4.2.4 血浆样品中DFC检测方法的建立
        4.2.5 DFC血药浓度数据的处理
    4.3 结果与分析
        4.3.1 药动学试验DFC检测方法的建立
        4.3.2 血药浓度及药动学参数计算结果
    4.4 讨论
        4.4.1 头孢噻呋长效制剂在鸭体内药动学特征分析
        4.4.2 头孢噻呋普通制剂在鸭体内药动学特征分析
        4.4.3 头孢噻呋长效制剂与头孢噻呋普通制剂药动学特征比较
        4.4.4 盐酸头孢噻呋体内体外相关性
    4.5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文章

(9)氟苯尼考明胶纳米药物制备及初步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中文摘要
Abstract
1.前言
    1.1 氟苯尼考的药物简介
    1.2 氟苯尼考药理作用
    1.3 氟苯尼考制剂进展
        1.3.1 结构改变增溶
        1.3.2 使用助溶剂、潜溶剂以及增溶剂促进溶解
        1.3.3 利用乳化增溶
        1.3.4 改变其体系进行增溶
        1.3.5 改变药物粒径大小促进溶解
    1.4 氟苯尼考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进展
    1.5 明胶纳米微球的研究进展
        1.5.1 去溶剂法制作明胶纳米微球
        1.5.2 凝聚相分离法制备明胶纳米微球
        1.5.3 反向微乳法制备明胶纳米微球
        1.5.4 乳液溶剂蒸发法制备明胶纳米微球
        1.5.5 明胶自聚集法制备明胶纳米微球
    1.6 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2.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及试剂
    2.2 实验仪器
    2.3 试剂配制
    2.4 实验方法
        2.4.1 明胶纳米药物的制备
        2.4.2 氟苯尼考明胶纳米药物含量测定方法
        2.4.3 释放度、包封率和载药量的检测
        2.4.4 细胞毒性实验
        2.4.5 小鼠体内实验
3.结果及分析
    3.1 氟苯尼考与明胶氢键作用表征
        3.1.1 紫外表征
        3.1.2 红外表征
    3.2 氟苯尼考明胶纳米微球制备条件筛选
        3.2.1 不同明胶浓度对纳米药物粒径、包封率以及载药量的影响
        3.2.2 不同丙酮比例对纳米药物粒径、包封率以及载药量的影响
        3.2.3 不同氟苯尼考添加量对纳米药物粒径、包封率以及载药量的影响
    3.3 氟苯尼考明胶纳米药物质量分析方法及评价
        3.3.1 系统适应性实验
        3.3.2 专属性实验
        3.3.3 精密度实验
        3.3.4 线性及线性范围
        3.3.5 检测限和定量限检实验
        3.3.6 重复性检测实验
        3.3.7 稳定性实验
        3.3.8 回收率实验
    3.4 释放度实验
    3.5 细胞毒性检测结果
    3.6 小鼠体内毒理学结果
    3.7 小鼠血药浓度测定LC-MS/MS方法的建立及评价
        3.7.1 质谱条件优化
        3.7.2 小鼠血浆样品检测方法的特异性结果
        3.7.3 氟苯尼考小鼠血浆提取回收率试验结果
        3.7.4 小鼠血浆样品测定方法的标准曲线及最低定量限
        3.7.5 小鼠血浆样品测定方法的精密度和准确度试验
        3.7.6 小鼠血浆样品中氟苯尼考的稳定性考察
        3.7.7 药动学及相对生物利用度
4.讨论
    4.1 氟苯尼考明胶纳米微球制作工艺筛选
    4.2 氟苯尼考明胶纳米微球的体外释放度
    4.3 氟苯尼考明胶纳米微球的体外评价
    4.4 氟苯尼考明胶纳米微球的体内评价
5.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10)兽药氟苯尼考及其代谢物与甲砜霉素残留免疫分析方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英文缩略表
1 前言
    1.1 氯霉素类抗生素简介
    1.2 氟苯尼考和甲砜霉素残留及危害
        1.2.1 氟苯尼考和甲砜霉素的应用概述
        1.2.2 氟苯尼考和甲砜霉素残留现状及危害
    1.3 氟苯尼考与氟苯尼考胺和甲砜霉素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1.3.1 仪器检测法
        1.3.2 免疫检测法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1.5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
        1.5.1 主要内容
        1.5.2 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主要仪器设备
        2.1.2 主要试剂与耗材
        2.1.3 主要溶液配制
    2.2 实验方法
        2.2.1 半抗原设计及合成
        2.2.2 半抗原的鉴定
        2.2.3 人工抗原的合成
        2.2.4 人工抗原的鉴定
        2.2.5 动物免疫
        2.2.6 抗血清的制备及评价
        2.2.7 兔多克隆抗体的纯化
        2.2.8 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评价
        2.2.9 鼠源单克隆抗体的纯化
        2.2.10 抗体-包被原组合的筛选
        2.2.11 ciELISA方法的建立
        2.2.12 ciELISA方法的特异性
        2.2.13 ciELISA方法精密度
        2.2.14 ciELISA方法稳定性
        2.2.15 ciELISA方法有机溶剂耐受性
        2.2.16 样品前处理及基质干扰
        2.2.17 实际样品的测定
3 结果与分析
    3.1 半抗原合成与鉴定
    3.2 人工抗原合成与鉴定
    3.3 多克隆抗体制备及纯化
        3.3.1 鼠抗血清制备及评价
        3.3.2 兔抗血清鉴定及纯化
    3.4 单克隆抗体制备及纯化
        3.4.1 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纯化
        3.4.2 单克隆抗体评价
    3.5 抗体-包被原组合的筛选
    3.6 同时检测FF及TAP的ciELISA方法建立
        3.6.1 棋盘法
        3.6.2 工作条件的优化
        3.6.3 ciELISA标准曲线的建立
        3.6.4 ciELISA方法特异性
        3.6.5 ciELISA方法精密度
        3.6.6 ciELISA方法稳定性
        3.6.7 ciELISA方法有机溶剂耐受性
        3.6.8 ciELISA法样品前处理及基质干扰的消除
        3.6.9 实际样品的测定
    3.7 同时检测FF及FFA的ciELISA方法建立
        3.7.1 棋盘法
        3.7.2 工作条件的优化
        3.7.3 ciELISA标准曲线的建立
        3.7.4 ciELISA方法特异性
        3.7.5 ciELISA方法精密度
        3.7.6 ciELISA方法稳定性
        3.7.7 ciELISA方法有机溶剂耐受性
        3.7.8 样品前处理及基质干扰的消除
        3.7.9 实际样品的测定
    3.8 特异性检测FF的ciELISA方法建立
        3.8.1 棋盘法
        3.8.2 工作条件的优化
        3.8.3 ciELISA标准曲线的建立
        3.8.4 ciELISA方法特异性
        3.8.5 ciELISA方法精密度
        3.8.6 ciELISA方法稳定性
        3.8.7 ciELISA方法有机溶剂耐受性
        3.8.8 样品前处理及基质干扰的消除
        3.8.9 实际样品的测定
4 讨论与结论
    4.1 讨论
        4.1.1 半抗原的设计与合成
        4.1.2 免疫方法理化参数优化
        4.1.3 影响ciELISA稳定性因素的分析
        4.1.4 本研究免疫方法与其他免疫方法的比较
    4.2 结论
    4.3 创新点
    4.4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图

四、甲砜霉素注射液的研制及稳定性实验(论文参考文献)

  • [1]复方甲砜霉素注射液的研制[J]. 李香,陈胡羚,陈莹,王虹雅,侯巧弟,王萍萍,郭珊珊,李引乾. 动物医学进展, 2021(07)
  • [2]氟苯尼考纳米晶的研制及在鸡体内的生物利用度评价[D]. 陈胡羚.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01)
  • [3]盐酸多西环素-氟苯尼考注射液的制备和药动学研究[D]. 王志霞. 华中农业大学, 2020(05)
  • [4]氟苯尼考预混剂工艺优化及体内外药理学评价[D]. 孙继超.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0
  • [5]甲砜霉素胶束的制备及其鸭体内代谢动力学特征分析[D]. 赵艺宁. 沈阳农业大学, 2019(03)
  • [6]氟苯尼考双混悬型乳剂口服液的制备及代谢动力学研究[D]. 程飞. 湖南农业大学, 2019(08)
  • [7]氟苯尼考微囊化颗粒的体外释放度及质量研究[D]. 黎健业. 华南农业大学, 2019(02)
  • [8]盐酸头孢噻呋在鸭体内的生物药剂学分类及药动学研究[D]. 沙金丹. 沈阳农业大学, 2019(02)
  • [9]氟苯尼考明胶纳米药物制备及初步评价[D]. 黄晶晶. 山东农业大学, 2019(01)
  • [10]兽药氟苯尼考及其代谢物与甲砜霉素残留免疫分析方法的研究[D]. 李然. 华南农业大学, 2018(08)

标签:;  ;  ;  ;  

甲砜霉素注射液的制备及稳定性试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