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种在万维网上显示Z规格说明的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袁毓林,曹宏[1](2021)在《“语义网—本体知识—知识图谱”和语言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根据相关文献介绍语义网和本体知识及知识图谱的背景知识,说明语言学知识可以在网络文本的信息处理中发挥作用,从而展示语言学研究可能的应用领域。文章先简介网络的发展历史:从本地的局部网络到异地的更大网络,再到遍及全球的互联网,以及互联网之间的通信协议和数据交换标准。然后介绍语义网的基本的体系结构和功能、资源前提及其可能的应用。接着介绍跟语义网相关的几个关键术语和概念,特别是本体知识和词汇本体知识;再介绍语义网的思想在维基百科中的运用,说明词条分类和归类的复杂性。最后介绍知识图谱及其在人工智能系统中的运用。
刘淑坤[2](2018)在《Web应用的跨浏览器兼容性测试研究》文中提出随着Web应用的日益普及,并渗透到各个应用领域,以及可执行此类应用程序的浏览器越来越多,版本也在不断更新,Web应用的跨浏览器不兼容(CrossBrowser Incompatibility,XBI)已成为Web应用开发者面临的严重问题。目前相关测试技术存在着依赖手工测试,工作量大,测试覆盖率和测试效率低的问题。本文研究了一种基于DOM(Document Object Model)分析和页面元素(Screen Element)的计算机视觉分析的Web应用跨浏览器兼容性测试方法XBCT。主要完成了以下工作:1.研究一种页面探针方法,实现自动收集DOM节点信息和页面截图。在Web应用加载完成后引入页面探针捕获Web应用在不同浏览器运行时产生的DOM节点信息,利用广度优先搜索算法遍历DOM节点信息,提取DOM节点中的数据信息形成节点信息表。同时自动获取页面截图并保存至本地,结合DOM节点信息表和页面截图自动生成测试用例集。2.研究一种跨浏览器兼容性测试方法XBCT,将HTML5不兼容特征检测方法应用到测试中,提高了Web应用跨浏览器兼容性测试的覆盖率。通过测试用例集自动运行测试,提高了测试效率。对于检测Web应用的页面外观不兼容问题,运用结合DOM节点信息和EMD(Earth’s Mover’s Distance)算法检测页面元素的外观兼容性问题。通过忽略动态元素,降低了方法的假阳性率,提高了测试结果的准确性。3.在一组真实的Web应用上评估本文所提的研究方法,并与现有的方法进行实验对比,实验结果表明XBCT方法对Web应用的跨浏览器兼容性测试具有更高的准确率。
杜雅宁[3](2018)在《基于北斗的智慧养老移动终端关键技术研究与实现》文中提出随着老龄化问题不断加剧,我国传统养老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社会需求。传感技术、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智慧养老应运而生。智慧养老旨在为老年人的生活提供更多便利,为青年人可以兼顾事业与家庭提供可能。同时,我国自主研发的北斗定位导航系统在道路交通管理、铁路智能交通、海运、航空运输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也提高了我国的国防实力。针对老年人远程监护问题,本文设计了一套基于北斗定位、生理检测、无线数据传输以及安卓应用程序设计等移动终端技术的智慧养老远程监护系统。系统包括三部分:老年人手持的检测定位终端、监护人的应用程序以及控制中心的系统服务器。本文完成的主要工作包括两个部分:(1)本文进行了对检测定位终端各个模块的选型、电路设计及编程实现工作。其中,本文使用北斗定位技术获得老年人位置信息;使用两个光电传感器分别感知老年人的心率、体温;使用GPRS网络传输定位及检测数据;使用STM32作为处理器控制检测定位终端工作。检测定位终端实现了日常检测心率、体温值并存入数据库,并在老年人身体状况出现异常时,通过GPRS网络将位置信息发送给监护人。(2)本文设计了安卓远程监护应用程序。监护人通过登录应用程序,可获得实时生理检测参数、定位监测数据。安卓应用程序实现了远程实时检测老年人身体状态,并可以在心率或体温异常时查看被监护人当前实时定位。系统测试表明,远程监护系统具有实时采集、处理、存储和远程传输数据的功能,并能用于解决智慧养老建设中的老年人远程监护问题。系统优势在于使用多个光电传感器采集数据,并可通过折线图显示生理参数历史数据。更加全面的数据,使子女可以综合历史数据了解老年人的身体状态。
王青[4](2011)在《基于语义网的语义搜索服务交互模式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表明在当前信息爆炸式增长的网络时代,人们逐渐认识到,万维网技术下的传统信息组织方式如:分类法、主题法、标签法,以及搜索引擎的关键字检索等应用,并未对日益增多的信息内容的揭示及有效组织带来根本性的改观。在此环境下,需要对信息时代的网络设计理念实现革命性变革,用户迫切需要语义搜索技术帮助他们通过简单操作即可完成信息组织、信息检索、信息浏览和信息获取等复杂的搜索任务。由此,研究语义搜索模式的系统理论、有效技术和易用性交互方式,就成为极具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的课题。本文提出了基于语义网的语义搜索代理产品概念,除探索语义搜索代理实现机制外,还会研究其与终端用户的最终交互方式,产品形态的界面原型设计形式、以及最优化的用户体验模式。使得语义搜索技术能够走出实验室的幕墙,以真正的产品形态面向广大的互联网用户,为网络信息的组织及获取方式带来崭新的应用和发展。本文分析了语义搜索发展现状及应用趋势,探讨了语义搜索的后端实现机制及其实现结构,对互联网搜索用户的行为特征进行了调查研究,分析了搜索用户的行为模式,提出了语义搜索代理产品用户交互模型的构建方法,并实现了语义搜索代理产品客户端的部分界面原型设计,最终实现最优搜索的交互设计方案使用户通过简单操作即可完成信息组织、信息检索、信息浏览和信息获取等复杂的搜索任务。在研究过程中,本课题采用了综合分析、用户调研、项目追踪、设计检验等研究方法,结合理论分析与实验验证,构建了课题研究的框架及模型。并结合具体的用户调研数据和产品界面实例,提出了具有实际价值的设计方法和策略。本文共有六个章节,第一章绪论部分概述了研究背景、研究内容、方法和框架,及课题研究的意义。第二章对语义网及其技术背景和应用实例进行了分析。第三章主要是对语义搜索用户的行为模式研究,并对研究数据进行分析。第四章提出了语义搜索代理产品的设计理念,并构建了语义搜索代理的用户交互模型。第五章为模型检验与实验设计,论证了课题研究理论的有效性及可应用性。第六章内容为课题总结与应用展望。
马骥[5](2010)在《Deep Web环境下的结果数据抽取与模式标注的研究》文中指出Deep Web是不能被搜索引擎检索到的网络中的资源。Deep Web中包含的信息量比Surface Web中大了几个数量级,并且随着Deep Web中的数据源的个数的不断增长,Deep Web显得越来越重要。Deep Web中的网页通常是通过向表单中提交查询而返回的,并且结果页面中的数据大都是结构化的。Deep Web网页占据了互联网中全部网页的很大比例,因此自动的抽取Deep Web网页中的数据对于搜索引擎以及数据集成等应用都会带来帮助。同时,从网页中得到的关于现实世界中对象的元数据信息可以应于数据挖掘等学科。本文的主要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能够自动抽取Deep Web网页中的数据并且能够对数据项进行属性标注的解决方案。该解决方案主要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数据抽取器,这部分主要用来抽取网页中的结构化的数据。数据抽取器的核心则是MMDR(改进的数据区域定位)算法,该算法首先将HTML网页转换成DOM结构,然后通过比较相邻子树之间的相似程度来定位具有相同结构的数据。第二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则是属性标注器。属性标注器主要用来对抽取到的数据记录中的数据项进行标注。属性标注器主要基于条件随机场。条件随机场是一种概率图模型,主要用于标注以及切分等任务。同时属性标注器使用探测与合并算法,使得标注的结果具有更加明确的含义。通过实验结果以及对实验的分析,验证了本文提出的方法能够有效地抽取并标注结果页面中的数据。这些方法不仅能够解决数据抽取及模式识别的问题,而且能够对数据集成提供理论与实际的支持。
刘艳平[6](2009)在《基于C++STL技术实现Z形式规格说明求精变换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软件开发的形式化方法被当今软件工程领域誉为克服“软件危机”,提高软件可靠性和生产效率的革命性途径。为了克服自然语言和程序设计语言描述规格说明的模糊性和歧义性缺陷,人们提出了形式化开发范型,即通过形式化、规范化的数学理论,用描述“做什么”来取代“怎么做”。Z语言就是形式化方法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种形式规格说明,它语言精确、无二义性,可以用于推理和对需求规格说明求精。求精是规格说明实现可执行化的重要过程,实现规格说明求精,可以为Z语言应用于更广泛的领域奠定基础。本文重点研究Z形式规格说明的求精方法,以Z的数据型求精为基础,对Z形式规格说明进行自顶向下,逐步求精,结合C++语言、数据结构以及C++标准模板库技术,探讨Z规格说明的求精方法。Z是一个类型化的语言,有丰富的数据类型,其数据类型分为简单类型与复合类型。由于Z语言的数据类型相当复杂,现有的高级语言不支持Z语言数据类型的直接转换。但是,C++语言的标准模板库中定义的容器类型却为Z语言数据类型的转换提供了良好的支持,本文先对Z语言的各种数据类型进行分析,然后研究了将其转换为C++代码或C++容器类型,将类型的各种操作算子转换成C++函数的方法,为Z规格说明的进一步求精变换奠定了基础。本文研究的内容为软件工程设计阶段提供新思路,有助于推进形式化软件工程方法应用于软件开发实践,使软件开发过程更加合理,软件设计更加周密,软件开发的资金分配更加明确,进而达到降低软件开发成本和减少软件后期维护的目的。
包胜华[7](2008)在《基于Web的实体信息搜索与挖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当今的万维网出现了多代共存、共同发展的新局面。传统万维网(Web 1.0)构成了当今万维网的主体。社会化万维网(Web 2.0)近年来飞速发展,成为了当今万维网的新兴力量。同时,为了能够让机器和人一样地理解并处理各种网络数据,人们正积极推进语义万维网技术的发展,并预期其将成为下一代网络的主流载体(Web 3.0)。所有这些网络的应用均层出不穷,各类实体描述信息散布其间。这给用户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个关键的问题,即信息过载。如何从这一巨大而复杂的信息空间中,有效地找到用户所需要的各类实体信息也成为近年来的一个研究热点。根据这一需求,本文分析了各代网络的特点,提出了在Web 1.0、2.0和3.0中进行实体信息检索与挖掘的概念,针对每代网络进行了体系化的理论研究工作,并提出了一系列的挖掘算法。在传统网络(Web 1.0)中,大部分研究工作都以提供用户最为相关的网页为目标,而现实中,越来越多的用户开始关心网页内部所蕴含的信息,而非网页本身。针对这一需求,本文第一部分提出了以下算法对网页中的实体信息进行挖掘:1)专家搜索:本文提出了基于概率的细粒度专家搜索模型。2)专家-技术隐式关联挖掘:本文提出了多类型的可分混合模型用于高效地挖掘专家和技术之间的隐式关联。3)竞争者挖掘:本文提出了一个创新的算法(CoMiner)用于从网上自动地挖掘领域无关的竞争对手信息。4)时间关联的事件挖掘:本文提出了一个新的算法(TESer)用于挖掘网络中的事件信息并按照时间进行整合。Web2.0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大量对网页、图片、论文、专家等实体进行的大众标注,比如Del.icio.us书签网、Flickr图片共享网等。本文第二部分分析Web 2.0的特性,挖掘其中的各种实体关系,并用挖掘到的信息改善各种现有的应用:1)社会化搜索:本文提出了两个新算法分别用于改进网页搜索的动态排序和静态排序。2)社会化语言模型:本文提出了一个语言标注模型用来进一步改进语言模型的检索效果。3)社会化浏览:本文提出了一个改进的网页浏览算法,该算法能够充分地利用网页标注之间的语义关联和隐含的层次信息。为了让机器也能理解网络信息,人们提出了语义万维网。目前语义万维网正处于早期发展阶段。作为现有万维网的下一个自然扩展,本文将其称为Web 3.0。本文第三部分对Web 3.0的构建及其应用进行了探讨性的研究:1)语义浮出:通常语义万维网通过专家定义本体信息来构建,本文提出了基于社会化标注自动浮出层次化语义的算法。2)语义应用:本文进一步将语义信息应用到Web服务组合中,并提出了一个新的语义服务的查找与组合算法。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对Web 1.0、2.0和3.0环境下的实体挖掘研究,能够极大地减少用户获取目标信息所需的时间,并能更好地帮助用户理解搜索目标。
周正[8](2008)在《IPTV机顶盒嵌入式浏览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传统电视逐步向着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方向前进。为了满足人们的需求,机顶盒应运而生。从本质上说,机顶盒也是嵌入式系统,包括硬件部分和软件部分,而嵌入式浏览器作为软件部分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使用户实现上网功能。本学位论文主要讨论IPTV机顶盒嵌入式浏览器。首先,明确了机顶盒和网络电视机顶盒的概念,研究了网络电视机顶盒的结构和功能,并对相关厂商进行了介绍。然后,从互联网和浏览器的发展入手,研究了浏览器的关键技术,包括标记语言、文档对象模型、脚本语言、层叠样式表、排版引擎、用户图形界面等内容,并对嵌入式浏览器进行了定位和描述。接着,从实践角度,论文讲解了在IPTV机顶盒上移植EnReach公司的eBrowser嵌入式浏览器的过程。实验证明,移植后的浏览器能够成功的下载、解析、排版、显示HTML网页。然后,以美国Mozilla基金会的开源浏览器产品Firefox的源代码为研究对象,介绍了Mozilla软件开发平台,并深入分析了Firefox浏览器的各个关键模块的设计和实现,包括HTML解析模块、排版模块、脚本模块等。最后,设计并实现了为IPTV机顶盒流媒体播放器提供的HTTP客户端,并进行了测试。
杨灵芝[9](2008)在《基于Cocoon框架的网页自适应转换模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使移动终端用户能够随时、随地访问网络,及时获取信息和资源,为这一群体用户提供网络信息访问服务有着明确的现实意义,能够为网站营运商带来丰厚的效益。由于移动终端和无线网络在性能和传输速率上都跟传统的PC机和互联网有相当大的差别,注定了WEB资源不能被合理的无线访问,构造专门的WAP网站也会对现有的资源造成一定的浪费,因此,为了获得更多地经济利益和效率同时方便网站的运行和维护,最佳的解决无线访问互联网的方法就是充分利用现有的网站资源,为移动终端用户提供类似于PC机上浏览信息的服务,并能够根据不同的访问设备做到合理、高效、灵活。但是,当今互联网上存在的资源多数为HTML格式的网页文件,此类文件内容冗长,含有大量与信息无关的内容,格式没有统一的标准,并且有许多不适合在小屏幕、低容量、低处理能力的移动终端设备上显示的内容,例如比较大的视频、音频文件,框架元素,嵌套表格等。如果将此类HTML文件直接传递给移动客户端根本就无法显示或者显示效果差劲。为了充分利用资源,如果能够处理这些HTML文件以适应移动设备的显示,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目前存在的一些相关方法可以解决网页的转换问题,主要包括的方法有:基于标记语言标记的转换方式;基于对话模型、表现模型的转换方式;基于抽象层的转换方式;基于界面描述语言的转换方式等。这些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对不同设备(包括无线访问设备)访问WEB资源的转换问题进行了研究,并有一定的成果。为了达到资源的合理利用,我们要求同一份存储内容能够被不同终端设备显示,而不需要存储多份不同的内容。通过Cocoon框架可以做到以XML文件为基础来存储大量的信息,使得内容与格式分离,再通过不同的转换器对信息进行转换,也可以配置转换器以适应不同的显示设备。对于HTML文件不适合移动设备的部分,可以通过定义新的过滤器、转换器来进行处理,并根据不同的移动设备定制显示的格式、效果,以达到同一内容自适应的满足不同终端用户的显示需求。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Cocoon框架的网页自适应转换模型,通过加入设备自适应性转换器,自动配置Cocoon管道和站点文件,实现了让支持XHTMLMP格式的移动终端设备访问互联网资源的功能,通过网页转换解决互联网上大多数WEB资源不能被无线访问或访问效果差的问题。模型中的核心管道添加了一个自适应转换器,该转换器通过构建对象模型、分割对象及重组资源,解决小屏幕设备上显示web网页下拉操作过长、布局不合理、表格嵌套混乱等问题,能保持良好的语义完整性和适用性。
陈怡海[10](2007)在《面向对象软件规格说明的构造及确认技术研究》文中认为随着计算机硬件性能迅速提高和价格的持续下降,计算机系统应用范围不断地扩大,软件系统也日益复杂,研究如何提高软件质量和软件开发效率的工作变得日益重要。UML语言已成为软件工程领域事实上的标准建模语言,它提供了丰富的建模机制,并且容易让用户理解,因此在抽取和定义用户需求阶段获得了广泛的应用。但由于UML语言缺乏精确的语义,而使得分析设计人员难以建立精确的需求模型,更难以使用工具对模型自动进行系统的分析和验证。形式方法则是一种基于数学的软件开发方法,形式方法能对系统应该满足的性质进行描述,它具有精确性,一致性和无歧义性等特点,并且能够对规格说明进行分析和验证,因此被认为是提高软件质量的有效方法。然而,在工业界,形式方法大都仅用于安全攸关领域。形式方法被批评为难以使用,费时费力,由于需要分析设计人员具备良好的数学基础和抽象思维能力,因此构建形式规格说明比较困难,并且缺少有效的和完整的工具来支持软件开发人员使用形式方法。在软件的开发过程中怎样才能有效地结合面向对象方法与形式方法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本文所做的工作和取得的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本文以UML和Object-Z作为建模工具,提出了一种在软件需求阶段结合图形化规格说明和形式方法,以获得精确的软件需求规格说明的方法。本文从整个系统的角度研究了如何实现从用户需求得到图形化规格说明,再到形式规格说明,并对规格说明进行有效确认的方法和技术。●在对图形化规格说明技术与形式方法进行对比分析的基础上,指出了它们的优缺点。通过分析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将图形化规格说明与形式方法结合,就能互相弥补双方的缺陷和不足,并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各自的优势。同时本文提出了一种结合图形化方法与形式化方法来构造软件需求规格说明的过程。●在UML与形式方法的结合过程中发挥了补充法和结合法的综合优势,首先根据补充法的原则使用OCL对模型信息进行较为精确的描述,再使用结合法,即通过将带OCL约束信息的UML模型转换为Object-Z规格说明使UML模型形式化。使用Object-Z就可以方便地表达面向对象的概念。在总结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分析现有研究成果中的不足之处,系统地提出了一整套从UML类图,状态图以及用例图到Object-Z规格说明的转换规则,并用一个电梯系统的实例加以说明。●在结合UML与Object-Z的研究过程中,发现OCL语言与Object-Z语言具有很强的互补性,给出了从OCL表达式系统地转换到Object-Z规格说明的方法。本方法结合了UML/OCL模型直观性与Object-Z语言的严密性优点,可产生更为完全的Object-Z规格说明。为了支持本文提出的方法,又开发了基于XMI的工具UMLFormalizer,初步实现了从UML模型到Object-Z的自动转换。●目前常见Object-Z存储交换格式有基于Latex和基于XML格式两种,本文在对这两种常见存储交换格式进行分析比较的基础上,认为采用XML格式的Object-Z规格说明文件更有利于形式开发工具的集成,并且对现有的Object-Z规格说明的XML描述进行改进,从而完善了其操作部分,使用XML模式定义了一个Object-Z的XML标记格式,给出了该XML结构的具体定义。●在Object-Z规格说明动画技术研究方面,我们提出了一种形式化规格说明的动画模拟技术确认方法,并设计开发出Object-Z规格说明的一个动画模拟系统——OZAnimator,以便帮助用户对形式规格说明进行确认。
二、一种在万维网上显示Z规格说明的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一种在万维网上显示Z规格说明的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语义网—本体知识—知识图谱”和语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 改善网络信息获取的两种途径 |
二 万维网WWW的历程及其发明者 |
三 语义网的构想② |
3.1 语义网概观(Overview of Semantic Web) |
3.2 表达意义(Expressing Meaning) |
3.3 知识表示(Knowledge Representation) |
3.4 本体知识(Ontologies) |
3.5 网络代理(Agent) |
四 语义网的体系结构③ |
五 本体知识的类型及其建构的困难 |
六 语义网的杀手级应用:维基百科 |
七 从语义网到知识图谱 |
(2)Web应用的跨浏览器兼容性测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注释表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单页面兼容性测试 |
1.2.2 行为兼容性测试 |
1.3 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 |
1.4 论文组织结构 |
第2章 兼容性测试方法的相关理论 |
2.1 Web应用测试概述 |
2.1.1 Web应用概述 |
2.1.2 Web应用的测试类型 |
2.1.3 Web应用的测试方法 |
2.2 DOM概述 |
2.2.1 DOM规范 |
2.2.2 DOM树结构 |
2.2.3 DOM解析过程 |
2.3 计算机视觉分析概述 |
2.3.1 Web应用测试中的视觉分析 |
2.3.2 视觉不兼容类型 |
2.3.3 计算机视觉分析相关技术 |
2.3.4 计算机视觉分析在Web应用兼容性测试中应用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Web应用的跨浏览器兼容性测试方法 |
3.1 DOM分析方法 |
3.1.1 DOM节点信息收集 |
3.1.2 基于DOM分析的兼容性判别方法 |
3.2 计算机视觉分析方法 |
3.2.1 页面截图获取方法 |
3.2.2 页面元素定位方法 |
3.2.3 页面元素对比方法 |
3.2.4 基于计算机视觉分析的兼容性测试流程 |
3.3 基于DOM和计算机视觉分析的兼容性测试方法 |
3.3.1 兼容性测试标准 |
3.3.2 兼容性测试流程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实验分析 |
4.1 实验研究的问题 |
4.2 实验对象和环境 |
4.2.1 实验案例的选择 |
4.2.2 测试环境的搭建 |
4.2.3 测试流程 |
4.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4.3.1 HTML5 不兼容特征分析 |
4.3.2 元素可见性差异分析 |
4.3.3 元素位置差异分析 |
4.3.4 元素大小差异分析 |
4.3.5 元素外观差异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工作总结 |
5.2 未来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从事的科研工作及取得的成果 |
(3)基于北斗的智慧养老移动终端关键技术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现状 |
1.2.1 智慧养老 |
1.2.2 定位导航系统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4 本文组织结构 |
第二章 系统结构及相关技术介绍 |
2.1 设计方案 |
2.2 北斗系统简介 |
2.3 检测传感器 |
2.4 GPRS技术 |
2.5 通信协议 |
2.6 Android应用开发技术 |
2.6.1 Android系统架构 |
2.6.2 Android开发平台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检测定位终端设计 |
3.1 硬件设计概述 |
3.2 硬件模块设计 |
3.2.1 定位模块设计 |
3.2.2 检测模块设计 |
3.2.3 主控模块设计 |
3.2.4 通信模块设计 |
3.3 PCB板设计 |
3.4 软件设计 |
3.4.1 检测模块软件设计 |
3.4.1.1 心率检测数据 |
3.4.1.2 体温检测数据 |
3.4.2 北斗定位模块软件设计 |
3.4.3 通信模块软件设计 |
3.4.4 主控模块软件设计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监护端应用程序设计 |
4.1 项目需求分析 |
4.1.1 交互界面需求 |
4.1.2 使用功能需求 |
4.2 应用程序开发准备 |
4.3 开发实现 |
4.3.1 APP设计流程 |
4.3.2 登录界面 |
4.3.3 功能菜单界面 |
4.3.4 检测界面 |
4.3.5 定位界面 |
4.4 数据存储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测试分析 |
5.1 检测定位终端测试 |
5.1.1 心率检测模块测试 |
5.1.2 体温检测模块测试 |
5.1.3 北斗定位模块测试 |
5.1.4 通信模块测试 |
5.2 远程监护APP软件测试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
致谢 |
(4)基于语义网的语义搜索服务交互模式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当前互联网承载的信息负担 |
1.1.2 语义网发展机会 |
1.1.3 语义搜索技术应用需求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语义搜索进入应用研究领域 |
1.2.2 国内语义搜索技术研究日趋成熟 |
1.2.3 国内语义应用研究领域空白 |
1.3 研究内容、方法和基本框架 |
1.3.1 课题研究的内容 |
1.3.2 采用的研究方法 |
1.3.3 研究的基本架构 |
1.4 课题研究的意义 |
1.4.1 理论意义 |
1.4.2 现实意义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语义网基础研究 |
2.1 语义网简介 |
2.1.1 从万维网到语义网 |
2.1.2 语义网发展现状 |
2.2 语义网技术 |
2.2.1 语义网实现技术 |
2.2.2 语义网实现结构 |
2.2.3 语义网技术前景 |
2.3 语义技术应用实例 |
2.3.1 知识管理应用 |
2.3.2 电子商务应用 |
2.3.3 语义搜索应用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语义搜索用户行为模式研究 |
3.1 万维网搜索引擎使用状况 |
3.1.1 万维网搜索服务内容 |
3.1.2 万维网搜索引擎发展弊端 |
3.2 用户搜索行为研究 |
3.2.1 用户搜索的内容分析 |
3.2.2 搜索用户结构分析 |
3.2.3 用户搜索行为特征 |
3.2.4 搜索用户的使用习惯 |
3.3 语义搜索研究 |
3.3.1 语义搜索技术 |
3.3.2 语义搜索客户端应用优势 |
3.3.3 语义搜索服务模式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语义网的搜索代理用户交互模型构建 |
4.1 个性化语义搜索代理模型 |
4.1.1 个性化语义搜索代理内涵 |
4.1.2 个性化语义搜索代理的交互模式 |
4.2 个性化语义搜索代理用户交互模型构建 |
4.2.1 个性化语义搜索代理需完成的工作 |
4.2.2 个性化语义搜索代理用户交互模型构建 |
4.3 个性化语义搜索代理模型的应用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模型检验与实验设计 |
5.1 模型检验 |
5.1.1 检验要点 |
5.1.2 检验方法 |
5.2 实验设计 |
5.2.1 后端环境搭建 |
5.2.2 实现机制设计 |
5.2.3 客户端界面原型设计 |
5.2.3.1 界面原型的实验目的 |
5.2.3.2 界面原型信息架构 |
5.3 实验对象——河北公安系统 |
5.3.1 对象简介 |
5.3.2 案件背景 |
5.3.3 侦破操作流程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课题总结 |
6.2 应用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5)Deep Web环境下的结果数据抽取与模式标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课题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的内容 |
1.4 本文组织结构 |
第2章 相关知识介绍 |
2.1 网络相关概念与技术 |
2.1.1 HTML语言 |
2.1.2 XHTML与DOM |
2.2 概率图模型简介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数据记录定位及抽取 |
3.1 数据记录抽取方法回顾 |
3.2 MDRⅡ方法简介 |
3.2.1 MDRⅡ方法主要思想 |
3.2.2 MDR算法的缺陷 |
3.3 改进的MDR算法MMDR(Modified) |
3.3.1 区间(minLength,maxLength)的问题 |
3.3.2 MMDR的比较过程 |
3.3.3 测试比较与验证比较 |
3.4 实验与及结果分析 |
3.4.1 实验环境 |
3.4.2 评价标准 |
3.4.3 实验结果及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CRF的数据项属性标注 |
4.1 相关工作 |
4.2 条件随机场简介(Conditional Random Field) |
4.2.1 模型的表示 |
4.2.2 CRF的参数估计 |
4.2.3 利用CRF进行标注 |
4.3 价格问题处理 |
4.3.1 价格问题 |
4.3.2 探测与合并算法(Detect and Combine Algorithm) |
4.4 特征说明 |
4.4.1 位置特征 |
4.4.2 文本特征 |
4.4.3 标签特征 |
4.5 实验结果及分析 |
4.5.1 实验环境 |
4.5.2 评价指标 |
4.5.3 实验结果及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 |
5.1 本文的主要贡献与结论 |
5.2 未来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硕期间参加的项目及发表的论文 |
(6)基于C++STL技术实现Z形式规格说明求精变换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研究背景及概述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Z的发展现状 |
1.3 课题研究的意义 |
1.4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方法 |
1.5 本章小结 |
2 Z数据类型与构造单元 |
2.1 Z语言的数据类型 |
2.2 基本数据类型 |
2.3 复合类型 |
2.4 Z规格说明的构造单元 |
2.5 本章小结 |
3 软件求精与C++STL技术 |
3.1 软件求精 |
3.2 Z规格说明的求精原则 |
3.3 软件求精方法 |
3.4 C++STL简介 |
3.5 STL基本结构 |
3.6 迭代器(Iterators) |
3.7 本章小结 |
4 Z数据类型及操作算子求精 |
4.1 原子类型求精 |
4.2 集合与幂集类型求精 |
4.3 序偶与笛卡积类型求精 |
4.4 关系与函数类型求精 |
4.5 序列类型求精 |
4.6 包类型求精 |
4.7 本章小结 |
5 模式类型与模式求精 |
5.1 模式类型 |
5.2 模式运算与求精 |
5.3 本章小结 |
6 Z规格说明实例及求精实现 |
6.1 Z规格说明的求精过程 |
6.2 一个正文编辑器的规格说明 |
6.3 编辑器模式分解 |
6.4 字符删除操作规格说明与求精变换 |
6.5 系统初始状态模式 |
6.6 本章小结 |
7 结束语 |
7.1 总结 |
7.2 进一步的工作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
(7)基于Web的实体信息搜索与挖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英文摘要)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Web的发展 |
1.1.2 Web搜索与挖掘研究现状 |
1.2 主要工作 |
1.2.1 传统网络(Web 1.0)的实体搜索与挖掘研究 |
1.2.2 社会化网络(Web 2.0)的实体搜索与挖掘研究 |
1.2.3 语义网络(Web 3.0)的实体搜索与挖掘研究 |
1.3 主要贡献 |
1.3.1 理论创新 |
1.3.2 应用价值 |
1.4 章节安排 |
第二章 相关领域研究现状 |
2.1 信息检索的经典模型 |
2.1.1 向量空间模型 |
2.1.2 概率模型 |
2.2 传统网络下的实体搜索与挖掘现状 |
2.2.1 实体抽取 |
2.2.2 实体搜索 |
2.2.3 实体关系挖掘 |
2.3 社会化网络下的实体搜索与挖掘现状 |
2.4 语义网络下的实体搜索与挖掘现状 |
2.4.1 浮出语义 |
2.4.2 语义搜索 |
2.4.3 语义网络服务组合 |
第三章 传统网络(Web 1.0)下的实体搜索与挖掘 |
3.1 序言 |
3.2 基于概率的细粒度专家搜索 |
3.2.1 简介 |
3.2.2 相关工作 |
3.2.3 细粒度的专家查找 |
3.2.4 细粒度专家搜索实现 |
3.2.5 细粒度专家搜索实验结果 |
3.2.6 结论 |
3.3 多类型关系的隐式关联挖掘 |
3.3.1 简介 |
3.3.2 相关工作 |
3.3.3 对象关联挖掘问题的定义 |
3.3.4 用混合模型挖掘隐式关联 |
3.3.5 类别可分混合模型 |
3.3.6 专家 |
3.3.7 学术挖掘 |
3.3.8 结论 |
3.3.9 附录A |
3.4 基于Web的竞争对手挖掘 |
3.4.1 简介 |
3.4.2 相关工作 |
3.4.3 从网络上挖掘竞争对手 |
3.4.4 竞争者发现 |
3.4.5 竞争领域挖掘 |
3.4.6 竞争依据挖掘 |
3.4.7 改进的竞争者挖掘模型 |
3.4.8 实验结果 |
3.4.9 结论 |
3.5 时间关联的事件挖掘 |
3.5.1 简介 |
3.5.2 相关工作 |
3.5.3 时间关联事件搜索算法 |
3.5.4 实验结果 |
3.5.5 结论 |
3.6 小结 |
第四章 社会化网络(Web 2.0)下的实体挖掘研究 |
4.1 序言 |
4.2 社会化搜索 |
4.2.1 简介 |
4.2.2 相关工作 |
4.2.3 基于社会化标注的万维网搜索 |
4.2.4 实验结果 |
4.2.5 讨论 |
4.2.6 结论 |
4.3 社会化语言模型 |
4.3.1 简介 |
4.3.2 相关工作 |
4.3.3 社会化标注分析 |
4.3.4 社会化语言模型 |
4.3.5 社会化语言模型参数估计 |
4.3.6 探索社会化标注结构 |
4.3.7 实验结果 |
4.3.8 结论 |
4.4 社会化浏览 |
4.4.1 简介 |
4.4.2 相关工作 |
4.4.3 大规模社会化标注浏览算法概览 |
4.4.4 高效浏览社会化标注 |
4.4.5 社会化标注浏览的增强模型 |
4.4.6 实验结果 |
4.4.7 结论 |
4.5 小结 |
第五章 语义网络(Web 3.0)下的实体挖掘研究 |
5.1 序言 |
5.2 语义浮出 |
5.2.1 简介 |
5.2.2 相关工作 |
5.2.3 层次化语义浮出模型描述 |
5.2.4 实验结果 |
5.2.5 结论 |
5.3 语义Web服务组合 |
5.3.1 简介 |
5.3.2 相关工作 |
5.3.3 预备知识 |
5.3.4 语义网络服务组合框架 |
5.3.5 语义重写算法 |
5.3.6 案例分析 |
5.3.7 讨论 |
5.3.8 结论 |
5.4 小结 |
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论文 |
(8)IPTV机顶盒嵌入式浏览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IPTV系统简介 |
1.1.1 引言 |
1.1.2 IPTV的概念和含义 |
1.1.3 IPTV的系统架构及关键技术 |
1.1.4 IPTV与数字电视的比较 |
1.2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IPTV 机顶盒 |
2.1 机顶盒的概念和种类 |
2.2 机顶盒的功能和结构 |
2.2.1 功能 |
2.2.2 硬件结构 |
2.2.3 软件结构 |
2.3 机顶盒厂商 |
第三章 网络浏览器 |
3.1 网络浏览器的发展情况 |
3.1.1 互联网的产生和发展 |
3.1.2 万维网和浏览器的产生和发展 |
3.2 网络浏览器的关键技术 |
3.2.1 标记语言 |
3.2.2 文档对象模型 |
3.2.3 脚本语言 |
3.2.4 层叠样式表 |
3.2.5 排版引擎 |
3.2.6 图形用户界面 |
3.2.7 总结 |
3.3 嵌入式浏览器的概念和分类 |
3.3.1 嵌入式浏览器与桌面浏览器的区别 |
3.3.2 智能手机嵌入式浏览器 |
3.3.3 机顶盒嵌入式浏览器 |
第四章 嵌入式浏览器 eBrowser 的移植 |
4.1 开发环境和目标机顶盒简介 |
4.1.1 开发环境简介 |
4.1.2 目标机顶盒硬件简介 |
4.1.3 目标机顶盒软件简介 |
4.2 嵌入式浏览器eBrowser的移植 |
4.2.1 嵌入式浏览器方案选择 |
4.2.2 嵌入式浏览器eBrowser的特点 |
4.2.3 嵌入式浏览器eBrowser移植 |
4.3 实验 |
4.3.1 实验截图 |
4.3.2 实验结果分析 |
第五章 开源浏览器 Firefox 的研究 |
5.1 Firefox浏览器总体架构 |
5.1.1 认识Mozilla |
5.1.2 Mozilla软件平台分析 |
5.1.3 Firefox数据流程 |
5.2 HTML解析模块研究 |
5.2.1 HTML语法 |
5.2.2 HTML解析过程 |
5.2.3 HTML解析实现 |
5.3 排版模块研究 |
5.3.1 排版模块的功能 |
5.3.2 排版模块的工作流程 |
5.4 脚本模块研究 |
5.4.1 脚本模块的功能 |
5.4.2 脚本模块的要素 |
第六章 流媒体播放器HTTP 客户端的设计与测试 |
6.1 目标机顶盒流媒体播放器 |
6.1.1 流媒体相关协议简介 |
6.1.2 流媒体播放器工作流程 |
6.1.3 流媒体播放器对HTTP客户端的需求 |
6.2 HTTP客户端的设计与实现 |
6.2.1 HTTP协议分析 |
6.2.2 HTTP客户端工作流程 |
6.2.3 HTTP客户端的实现 |
6.3 服务器的搭建与测试 |
6.3.1 HTTP服务器Apache简介及配置 |
6.3.2 流媒体服务器LiveMedia简介及配置 |
6.3.3 测试流程及结果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附录 |
致谢 |
(9)基于Cocoon框架的网页自适应转换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网页转换技术概述 |
1.3 研究意义与研究内容 |
1.4 主要工作与创新点 |
1.5 内容安排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和技术 |
2.1 WAP协议 |
2.1.1 WAP的发展及目的 |
2.1.2 WAP2.0与WAP1.0的区别及发展 |
2.1.3 WAP架构与传统WEB架构的区别 |
2.2 标记语言发展 |
2.2.1 HTML发展历史及W3C(World Wide Web Consortium)标准 |
2.2.2 XML、XHTML |
2.2.3 WML及XHTML MP |
2.3 Cocoon框架概述 |
2.3.1 Cocoon框架简介 |
2.3.2 Cocoon框架应用 |
2.4 DOM与SAX |
第三章 网页转换技术研究现状 |
3.1 研究现状 |
3.2 本文研究概述 |
第四章 基于Cocoon框架的网页自适应转换模型 |
4.1 总体设计 |
4.1.1 模型结构 |
4.1.2 模块功能 |
4.1.3 模型应用 |
4.2 详细设计和实现 |
4.2.1 系统的功能 |
4.2.2 系统开发环境 |
4.2.3 系统特性 |
4.2.4 转换清理工作(TidyTransfer) |
4.2.5 转换器的设计和实现(Transition) |
4.2.6 控制器的设计和实现(Plug Servlet) |
4.3 本章小节 |
第五章 实验 |
5.1 实验步骤 |
5.1.1 实验平台及部署 |
5.1.2 实验操作 |
5.2 实验对比 |
5.3 本章小节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硕士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
(10)面向对象软件规格说明的构造及确认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图表目录 |
表格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来源 |
1.2 概述 |
1.3 软件需求工程概论 |
1.3.1 软件需求工程的发展 |
1.3.2 软件需求的定义 |
1.3.3 软件需求的分类 |
1.3.4 软件需求开发过程 |
1.3.5 软件需求规格说明描述方法 |
1.4 软件需求分析技术 |
1.4.1 面向对象方法 |
1.4.2 形式方法 |
1.5 半形式化方法与形式方法的比较 |
1.6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1.7 论文大纲 |
1.8 小结 |
第二章 语言背景 |
2.1 概述 |
2.2 Z语言和Z语言家族 |
2.2.1 Z语言简介 |
2.2.2 Object-Z语言特征 |
2.2.3 其它面向对象的Z语言扩充 |
2.2.4 Object-Z语言的支持工具 |
2.3 UML简介 |
2.3.1 UML基本概念 |
2.3.2 UML的扩展机制 |
2.3.3 UML的工具支持 |
2.3.4 OCL语言简介 |
2.3.5 OCL与Object-Z作为模型约束语言的比较 |
2.4 小结 |
第三章 相关的研究工作分析比较 |
3.1 概述 |
3.2 关于方法结合的讨论 |
3.3 IFAD Rose-VDM++ Link |
3.4 结合UML与B的研究工作 |
3.5 结合UML与Z/Object-Z的主要研究工作 |
3.5.1 Synthesis方法 |
3.5.2 补充面向对象建模语言(AML) |
3.5.3 ROZ工具 |
3.5.4 Noe以及Hartrum对Rational Rose 98的扩展 |
3.5.5 RoZeLink |
3.5.6 France等人的研究工作 |
3.5.7 Kim的研究工作 |
3.5.8 其他相关研究工作 |
3.6 现有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
3.7 小结 |
第四章 从UML模型到Object-Z规格说明的转换 |
4.1 概述 |
4.1.1 面向对象模型形式化方法概述 |
4.2 UML类图的形式化 |
4.2.1 UML类图简介 |
4.2.2 UML类的形式化 |
4.2.3 关系的形式化 |
4.2.4 继承关系的形式化 |
4.2.5 关联的形式化 |
4.2.6 关联类的形式化 |
4.2.7 系统类的形式化 |
4.3 UML状态图的形式化 |
4.3.1 UML状态图简介 |
4.3.2 从状态图到Object-Z规格说明的转换 |
4.4 UML用例图的形式化 |
4.4.1 用例图简介 |
4.4.2 使用顺序图实现用例图中的各个用例 |
4.4.3 形式化顺序图 |
4.4.4 用例图的形式化 |
4.4.5 用例图的形式化过程 |
4.5 UML约束条件的形式化 |
4.5.1 预定义的基本类型 |
4.5.2 集(Collection)类型 |
4.5.3 迭代操作的转换 |
4.5.4 从OCL表达式到Object-Z表达式的转换 |
4.6 小结 |
第五章 实例研究 |
5.1 概述 |
5.2 问题描述 |
5.3 UML建模 |
5.3.1 UML类图模型 |
5.3.2 UML状态图模型 |
5.3.3 增加OCL约束条件 |
5.4 从UML模型到Object-Z规格说明 |
5.5 Object-Z模型的一般检查验证方法 |
5.5.1 类局部定义的一致性 |
5.5.2 状态模式一致性检查验证 |
5.5.3 类初始化状态存在性检查验证 |
5.5.4 操作模式的一致性检查验证 |
5.5.5 规格说明性质的检查验证 |
5.6 电梯模型的检查验证 |
5.6.1 状态模式一致性检查验证 |
5.6.2 初始状态存在性检查验证 |
5.6.3 操作模式一致性检查验证 |
5.6.4 电梯系统的性质的证明 |
5.7 小结 |
第六章 UMLFormalizer的设计与实现 |
6.1 概述 |
6.2 XMI技术简介 |
6.3 UMLFormalizer的系统结构图 |
6.3.1 XMI文件的解析 |
6.4 XML格式的Object-Z文件存储格式定义 |
6.4.1 XML结构的说明 |
6.4.2 相关研究工作介绍 |
6.4.3 类 |
6.4.4 变量定义 |
6.4.5 操作 |
6.5 UMLFormalizer功能简介 |
6.6 小结 |
第七章 Object-Z动画技术的研究 |
7.1 介绍 |
7.2 规格说明动画的本质 |
7.3 相关的研究工作 |
7.4 SICStus Prolog语言简介 |
7.5 Object-Z类模式的转换 |
7.5.1 Object-Z类 |
7.5.2 基本类型实例化 |
7.5.3 类常量 |
7.5.4 状态模式 |
7.6 Object-Z集合理论的Prolog谓词实现 |
7.6.1 有限集合以及集合操作 |
7.6.2 序偶和关系 |
7.6.3 函数 |
7.7 转换规则的描述 |
7.8 OZAnimator-Object-Z动画模拟系统的功能介绍 |
7.9 实例研究 |
7.10 小结 |
第八章 结束语 |
8.1 本文研究工作的总结 |
8.2 本文的主要创新之处 |
8.3 进一步研究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及参加的科研工作 |
致谢 |
四、一种在万维网上显示Z规格说明的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语义网—本体知识—知识图谱”和语言研究[J]. 袁毓林,曹宏. 汉语学报, 2021(01)
- [2]Web应用的跨浏览器兼容性测试研究[D]. 刘淑坤. 重庆邮电大学, 2018(01)
- [3]基于北斗的智慧养老移动终端关键技术研究与实现[D]. 杜雅宁. 河北工业大学, 2018(07)
- [4]基于语义网的语义搜索服务交互模式研究与应用[D]. 王青. 北京邮电大学, 2011(10)
- [5]Deep Web环境下的结果数据抽取与模式标注的研究[D]. 马骥. 东北大学, 2010(03)
- [6]基于C++STL技术实现Z形式规格说明求精变换的研究[D]. 刘艳平. 湖南师范大学, 2009(10)
- [7]基于Web的实体信息搜索与挖掘研究[D]. 包胜华. 上海交通大学, 2008(07)
- [8]IPTV机顶盒嵌入式浏览器研究[D]. 周正. 天津大学, 2008(07)
- [9]基于Cocoon框架的网页自适应转换模型研究[D]. 杨灵芝. 西南大学, 2008(10)
- [10]面向对象软件规格说明的构造及确认技术研究[D]. 陈怡海. 上海大学, 20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