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浅谈循环流化床锅炉运行中返料器的调整(论文文献综述)
于斌,董岩峰,李文军,赵喜峰,牛刚,高生虎,赵敏,姚宣,罗天赐[1](2021)在《大型燃煤电站循环流化床锅炉运行问题及应对措施》文中指出我国循环流化床燃烧技术已形成独立的理论体系,但从参数分类上对大型循环流化床锅炉的运行问题和应对措施分析较少。针对不同参数循环流化床锅炉的运行问题和应对措施,进行了调研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大型电力循环流化床锅炉的运行问题和中小型工业循环流化床锅炉有共通之处;目前300 MW及以上不同参数循环流化床的运行问题及应对措施各有特点,主要由设计运行经验不足引起;而200 MW及以下的循环流化床由于数量多、经验丰富已基本不存在运行问题。
韩豪杰[2](2021)在《300MW节能型CFB锅炉炉内气固流动特性数值模拟》文中研究表明循环流化床锅炉技术经过40多年的发展,具有消纳低热值燃料、低成本、低污染物排放等优势,已经成为主要的清洁燃烧技术之一,在我国劣质煤资源利用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本文以山西某电厂300MW节能型CFB锅炉为研究对象,主要利用Fluent数值模拟方法对锅炉进行冷态数值模拟,研究不同负荷下炉内气固流动特性以及低负荷下的二次风穿透性问题,将研究结果与实际锅炉运行相联系,总结了炉膛气固流动特性、二次风穿透性规律及可能导致的问题并给出了相关改进措施及建议。论文首先概述了CFB锅炉发展的背景,综述了国内外CFB锅炉燃烧技术的研究现状同时介绍了节能型CFB锅炉燃烧技术,随后对数值模拟的基本数学模型进行了总结并进行了数值模型的对比选用。本文锅炉冷态数值模拟中使用了UDF函数替代物料循环系统对模型进行简化,数值模拟模型中选用欧拉-欧拉多相流模型、RNG k-ε湍流模型、Gidaspow气固曳力模型等数值模拟模型模拟得到炉膛内的颗粒浓度与速度分布,分析了颗粒轴向、径向分布特征及出口流动均匀性。研究发现了轴向的颗粒浓度梯度分布、径向的颗粒分布的“双环-核结构”、炉膛内管屏和炉膛出口的磨损分布以及出口流动的不均匀性。从炉膛结构及运行条件两个角度分析了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可能与炉膛出口的不均匀分布和炉膛内管屏的布置方式有关,这种气固流动特性可能会导致设备局部磨损和燃烧时局部结焦现象产生,因此建议加装局部防磨设施和调整炉膛出口和蒸发屏的布置。研究还发现了低负荷下二次风穿透性不足的问题,随后重点考察了二次风口布置、颗粒背景浓度和二次风射流角度对二次风穿透性的影响,研究发现不同位置风口的二次风穿透性有明显差别,风口对称布置会减小二次风射流深度,颗粒背景浓度越低二次风射流深度越高,二次风入射角度与水平面的夹角越小二次风射流深度越高。结合这些规律以及实际运行状况提出了二次风口布置的合理建议:适当提高上二次风高度可以提高燃烧区高度,避免二次风口对冲布置、适当抬高二次风入射角度可以增强二次风穿透性。以上针对炉膛内气固流动特性和二次风穿透性问题的研究对节能型CFB锅炉的运行优化与参数调整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尤海辉[3](2021)在《循环流化床垃圾焚烧炉燃烧优化试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生活垃圾焚烧技术具有减容化、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的特点,在国家相关产业政策的引导下,国内垃圾焚烧行业得到了蓬勃的发展,循环流化床(Circulating Fluidized Bed,CFB)垃圾焚烧技术作为主要的焚烧技术之一,在国内获得了广泛的推广应用。随着垃圾焚烧环保标准和监管力度不断提高,部分CFB生活垃圾发电企业出现了CO排放及炉膛中上部温度5分钟均值不能连续稳定达标等问题,如何通过系统性的燃烧优化,提升垃圾焚烧炉运行的环保性和经济性,是CFB垃圾焚烧炉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本文以CFB生活垃圾焚烧炉为研究对象,从燃烧优化的角度出发,致力于提升锅炉运行的环保性和经济性,开展了以下研究工作:(1)概括介绍CFB垃圾焚烧工艺和CFB垃圾焚烧炉的组成,分析并归纳总结了CFB焚烧炉流体动力学特性、炉内传热模型、燃烧模型、CO生成和燃烧机理、热工特性,在此基础上阐述了CFB生活垃圾焚烧系统的运行控制要求。(2)对某CFB垃圾炉的烟气污染物排放特性进行了全面的诊断分析,深入跟踪分析CO排放状况、运行状况。结果表明,垃圾品质差、垃圾预处理和给料均匀性不够重视、运行调整不合理等因素,导致出现CO超标排放、运行周期偏短等问题。(3)对CFB垃圾焚烧炉的CO排放特性进行了深入的试验研究,分析了CO超标排放的影响因素。从垃圾预处理、垃圾给料、炉膛受热面布置、炉膛二次风布置、热烟气停留时间等方面着手,提出系统性解决方案。经过整体改造之后,CFB垃圾焚烧锅炉CO排放数据能够连续稳定达到国家排放标准,CO时均值浓度能够稳定控制在50 mg/m3以下,日均值浓度可以控制在20 mg/m3以下,锅炉运行周期亦得到了较大的延长。(4)由于生活垃圾的复杂性,目前还没有可靠的在线测量仪器对其热值进行实时监测,自动控制系统缺少可靠的热值反馈信号,难以掌握入炉燃料热量的变化,影响控制效果。本文提出利用锅炉运行参数对入炉燃料热量进行虚拟重构的方法,结合CFB垃圾焚烧锅炉的运行机理特点和运行人员经验智慧,以模糊神经网络算法为基础,将相关的锅炉运行操作参数作为系统的输入变量,构建入炉垃圾热量的自适应神经模糊推理系统,结果表明,所构建的模型具有优秀泛化能力,可以快速准确反映入炉垃圾热值水平。此外,还利用智能建模算法针对锅炉床温、NOx、汽包水位等参数进行建模研究,预测误差均能控制在±2%以内。(5)CFB生活焚烧炉飞灰产生率普遍在原生垃圾的10%左右,偏高的飞灰率导致锅炉效率下降、运行周期偏短、飞灰处置成本上升。本文进行了针对性的减量化研究,针对长期焚烧城乡垃圾和填埋场陈腐垃圾的焚烧炉,设计了尾部烟道转向室底灰收集减量系统、循环灰收集减量系统和飞灰回燃系统,通过多种方式降低CFB锅炉的飞灰率。实践结果表明,尾部烟道转向室底灰收集减系统可以减少飞灰率4%以上,循环灰收集减量系统在长期焚烧城乡垃圾和填埋场陈腐垃圾的锅炉能够减少飞灰率5%左右,飞灰回燃系统有助于CO排放控制,并且能够减少飞灰率1.5%左右,减少每吨垃圾2kg左右氢氧化钙用量。最后对全文的研究内容和结论进行了总结,认为开展的相关试验研究工作及提出的系统性优化方案,对控制CFB垃圾焚烧炉CO稳定达标排放、延长锅炉运行周期、优化锅炉运行调整方式、降低飞灰量有积极的促进作用。阐述了本文的研究工作不足之处及未来展望,指明了下一步研究工作的方向。
周勇[4](2020)在《循环流化床锅炉节能技改方案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锅炉是利用燃料燃烧释放的热能或其它热能加热水,以生产规定参数(温度、压力)和品质的蒸汽、热水的设备。作为一种能量转换设备,向锅炉输入的能量有燃料中的化学能、电能、高温烟气的热能等形式,经过锅炉转换,向外输出具有一定热能的蒸汽、高温水或有机热载体。锅炉中产生的热水或蒸汽可直接为工业生产和人民生活提供所需的热能,也可通过蒸汽动力装置转换为机械能,或再通过发电机将机械能转换为电能。锅炉是很多工业生产装置的关键设备,如何确保锅炉的安全运行、使用寿命及其生产能力、经济效益等,是锅炉利用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本论文针对云南天安化工有限公司50万吨/年合成氨装置中的燃煤高温、高压循环流化床锅炉实际生产运行情况和存在的热效率偏低、灰渣含碳量过高、过热蒸汽压力偏低和排烟温度过高等问题,对其节能技术改造方案进行较为系统的分析、研究和部分实施等,主要研究工作和成果如下:(1)基于云南天安化工有限公司50万吨/年合成氨装置中的燃煤高温、高压循环流化床锅炉的原理及结构,以及对其实际生产运行情况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提出有针对性的技术改造方案为:1)将现有燃煤高温、高压循环流化床锅炉的绝热式旋风分离器改为气冷式旋风分离器,将锅炉汽包过来的下降管在旋风分离器的进气道四周布置膜式壁并增加管排数为20排,其中心筒在原有基础上增加100mm,从而提高旋风分离器的分离效率、大幅降低飞灰的含碳量且提高锅炉的热效率。2)对于燃煤高温、高压循环流化床锅炉的受热面系统(包含过热器和省煤器),拟将高、低温过热器的横向节距由105mm调整为95mm、横向排数由80排改为89排,高温过热器管径由?38调整为?42,省煤器纵向排数增加2圈,这样就可有效解决高、低温过热器区域烟速偏低造成尾部受热面积灰的严重问题,使其对流换热效果得到改善和增加省煤器受热面积。3)对于燃煤高温、高压循环流化床锅炉的吹灰系统,拟将声波吹灰更改为蒸汽吹灰,从而能够很大程度改善其吹灰效果,排烟温度可有明显的变化,使烟气温度降低20°C左右。4)对于燃煤高温、高压循环流化床锅炉的炉膛密相区系统,拟对炉膛床面进行改造,通过重新布置布风板风帽(钟罩式)将运行中的一次风量降低至总风量的45%左右,通过对二次风上下风入炉膛的接口位置进行改造而能够有效提高床温且同时增大二次风量,提高二次风对燃料的调节能力,从而以此优化炉膛燃烧、提高该锅炉燃烧效率、提高燃料的一次燃烬率、降低飞灰和底渣含碳量。(2)针对燃煤高温、高压循环流化床锅炉拟采用的技术改造方案,通过应用“西安交通大学车得福锅炉热力计算软件”由计算机对燃煤高温、高压循环流化床锅炉的数据进行分析计算,分析结果表明:燃煤高温、高压循环流化床锅炉按照拟采用的技术改造方案进行改造之后,燃煤高温、高压循环流化床锅炉的主要数据指标能够达到原设计值或有更佳的热效率和经济表现。此外,目前已按照燃煤高温、高压循环流化床锅炉技术改造方案进行实施完成了该锅炉大部分的技术改造工作,经过对改造后锅炉的运行状况进行实测,实测数据与计算软件分析数据基本一致,也验证了已实施完成的改造施工的有效性。通过对云南天安化工有限公司50万吨/年合成氨装置中的燃煤高温、高压循环流化床锅炉实际生产运行情况和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并正在实施有针对性的技术改造方案,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可以解决长期困扰循环流化床锅炉正常生产运行的难题,充分利用其现有资源,以较小的投入提高设备的生产能力和产品质量,并且保证生产装置的“安、稳、长、满、优”运行,从而能够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郭旭阳[5](2020)在《循环流化床锅炉床温优化控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电力行业在社会和经济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电力行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推助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但是火电厂在运行过程中一直都伴随着的能源消耗以及环境问题,电力生产中的能源问题及环境问题一直备受关注。循环流化床锅炉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火电产业中,为了进一步推广循环流化床锅炉技术的应用,针对循环流化床锅炉技术应用中其经济性和环保性的论证与研究一直在持续。基于此,本文从床温控制的角度对循环流化床燃烧系统的控制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本文主要对以下问题进行分析研究:首先对循环流化床的运行原理进行分析,然后对循环流化床床温控制对象和热工参数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分别建立给煤量、一次风量与床温模型;其次对PSO(粒子群优化算法)进行分析,并从建模原理、建模方法、构建模型、模型辨识等层面问题对热工系统控制问题进行分析;再次在循环流化床床温控制对象及热工控制模型分析的基础上建立循环流化床床温控制模型。不同工况对循环流化床燃烧系统的对象模型造成影响,为了了解机组不同工况下对象模型的不同特性,以实现对循环流化床床温进行精准操控,需要针对不同给煤量、一次风量工况建立相应的模型。为了提升研究可操作性,本研究中没有对机组工况进行细分,而是选择跨度比较大的两种工况,即100%和60%两种工况,建立相应的给煤量、一次风量两项工况下与床温传递函数模型。并利用优化后的PSO算法对传递函数模型进行辨识,寻中适用于循环流化床床温控制优化模型。确定床温传递函数模型后,采用优化PSO算法开展控制器参数优化仿真试验。仿真结果表明研究中所建立的两个函数模型可以提升循环流化床床温控制效果,研究效果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王建平[6](2020)在《循环流化床锅炉结焦原因及防治方法研究》文中提出循环流化床锅炉结焦分为渐进性结焦、高温结焦、低温结焦。锅炉在运行中发生结焦事故,其燃烧工况发生变化,主要表现在:床温、床压、风量、炉膛负压等参数波动大,排渣困难,结焦的主要原因有:设计安装遗留问题、入炉煤质选型、运行调整不当等。为防止结焦事故的发生,锅炉在启动前要做好风帽、床面等的检查工作,同时做好锅炉启动前的相关试验,本文对锅炉结焦原因进行分析,对指导运行调整和事故处理有一定借鉴意义。
吴剑恒,连荣清,李波扬,陈志渊,庄煌煌,邓国荣,何宏舟[7](2020)在《变煤种对循环流化床锅炉的影响分析及应对措施》文中研究指明受到国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地方煤矿安全治理等影响,煤炭市场发生变化,国内第1台燃用福建无烟煤145t/h CFB锅炉需掺烧改烧优质神华烟煤。结合燃烧理论和运行实践,分析煤质特性变化对CFB锅炉燃烧的影响、改烧对CFB锅炉安全性和经济性的影响。根据神华烟煤特性采取运行优化调整和设备技术改造等针对性措施,并提出下一步改进建议,对CFB锅炉的设计、运行、优化和改造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苏永民,贾武伟[8](2020)在《流化床锅炉常见故障的分析和改进》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工业的不断发展,经济得到了稳步快速的提升。在工业领域,循环流化床锅炉技术也是我国多年以来不断发展的清洁燃烧技术,能够有效地适应各种燃料的燃烧,并且具有较高的燃烧效率和脱硫效率、操作简便和低排放等特点,在工业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随着循环流化床锅炉技术的不断发展,已经逐渐向大型循环锅炉系统发展,逐渐凸显循环流化床锅炉技术的重要性。目前,我国已经广泛应用流化床锅炉技术,并都取得了良好的使用效果。本文针对流化床锅炉常见的故障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对应的改进策略,旨在不断提升循环流化床锅炉技术。
李金晶,赵振宁,李媛园,佟博恒,张清峰[9](2020)在《基于流态分析的循环流化床锅炉能耗诊断技术》文中指出能耗诊断是在役机组节能管理的重要技术手段。与常规煤粉锅炉相比,循环流化床锅炉在燃烧方式上具有明显的差异,需要设计专项分析和计算方法,提出关键的能效指标。流化速度、循环量和床料颗粒的粒径分布三者共同决定了炉膛中的流动状态(流态)。流态重构就是通过提高床料质量(有效床料在床存量中的比重)来优化降低炉膛内床压。循环流化床锅炉能耗诊断的核心思想是以最低的成本来保持整体的物料平衡和各部件内适宜的流态。结合循环流化床锅炉燃烧的具体特点,提出了循环流化床锅炉能耗诊断的技术要点,针对入炉燃料、入炉石灰石、分离器、炉膛上部差压、高压流化风和布风板的影响,提供了具体的能效指标和分析方法。
焦战鹏[10](2020)在《循环流化床锅炉结焦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文中研究说明循环流化床锅炉技术是当前我国应用较为广泛的工业化程度最高的洁净煤燃烧技术,因其燃烧效率高、燃料适应性广、负荷调节范围大等优点,在未来的工业利用上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但是在循环流化床锅炉的运用过程中,结焦现象时有发生,对于其原因分析和此种问题的预防措施研究至关重要。基于此,本文首先介绍了循环流化床锅炉技术的发展现状,随后分析了循环流化床锅炉在使用过程中的结焦原因,最后探讨了未来循环流化床锅炉结焦状况的预防措施。以此来供相关人士交流参考。
二、浅谈循环流化床锅炉运行中返料器的调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循环流化床锅炉运行中返料器的调整(论文提纲范文)
(1)大型燃煤电站循环流化床锅炉运行问题及应对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2 不同容量的循环流化床锅炉的运行问题及应对措施 |
2.1 600 MW超临界循环流化床机组锅炉运行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
2.1.1 结焦 |
2.1.2 外置床再热器壁温温差大 |
2.1.3 风道燃烧器多次烧毁 |
2.1.4 达不到超低排放指标 |
2.1.5 热排渣损失大 |
2.2 350 MW超临界循环流化床机组锅炉运行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
2.2.1 返料器返料不畅并振动 |
2.2.2 空预器积灰进而垮灰 |
2.2.3 炉膛受热面管屏前后排管壁温差大 |
2.2.4 床下风道燃烧器点火困难,需依赖床上油枪点火 |
2.2.5 一次风、二次风风量测量不准 |
2.3 300 MW亚临界循环流化床机组锅炉运行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
2.3.1 防磨防爆 |
2.3.2 锅炉下部床温偏高且炉膛内温度分布不均匀 |
2.3.3 锅炉排烟温度高 |
2.3.4 飞灰中Ca O含量高导致飞灰迸裂 |
2.3.5 采用低氧量运行控制NOx排放后,飞灰底渣中可燃物超标 |
2.4 200 MW以下亚临界循环流化床机组锅炉运行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
2.5 小结 |
3 结语 |
(2)300MW节能型CFB锅炉炉内气固流动特性数值模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1.1 国内外能源背景 |
1.1.2 我国CFB锅炉迅速发展背景 |
1.2 CFB锅炉燃烧技术发展现状 |
1.2.1 CFB锅炉燃烧技术介绍 |
1.2.2 国外CFB锅炉燃烧技术的发展现状 |
1.2.3 国内CFB锅炉燃烧技术的发展现状 |
1.3 CFB锅炉燃烧技术研究现状 |
1.3.1 节能型CFB锅炉燃烧技术研究现状 |
1.3.2 CFB锅炉数值模拟方法研究现状 |
1.3.3 CFB锅炉气固流动特性研究现状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CFB锅炉气固流动数学模型和数值方法 |
2.1 基本控制方程 |
2.2 多相流的数值模拟 |
2.2.1 欧拉-拉格朗日模型 |
2.2.2 欧拉-欧拉模型 |
2.3 气固耦合方程 |
2.3.1 固体压力方程 |
2.3.2 颗粒能量平衡方程 |
2.3.3 固体剪切应力模型 |
2.3.4 气固曳力模型 |
2.4 湍流模型 |
2.5 数值模拟模型选择 |
2.6 本章总结 |
第三章 300MW节能型CFB锅炉数值模拟 |
3.1 300MW节能型CFB锅炉简介 |
3.1.1 300MW节能型CFB锅炉介绍 |
3.1.2 节能型CFB锅炉基本工艺流程 |
3.2 锅炉模拟参数 |
3.2.1 锅炉几何模型参数 |
3.2.2 锅炉数值模型参数 |
3.3 网格划分 |
3.4 网格无关性检验 |
3.5 数值模拟工况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CFB锅炉气固流动特性模拟结果分析 |
4.1 稳态判断 |
4.2 循环流化床锅炉的流化过程模拟 |
4.3 炉膛内气固两相流的流动特性 |
4.3.1 轴向颗粒浓度分布 |
4.3.2 轴向颗粒速度分布 |
4.3.3 径向颗粒浓度分布 |
4.3.4 径向颗粒速度分布 |
4.4 循环流化床锅炉炉膛出口均匀性 |
4.5 不同负荷下二次风穿透性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二次风穿透性问题研究 |
5.1 二次风研究模型建立 |
5.2 模型参数设置 |
5.3 二次风穿透性判断 |
5.4 典型风口选择及计算工况 |
5.5 二次风射流模拟结果及分析 |
5.5.1 不同典型风口二次风射流深度 |
5.5.2 不同颗粒浓度背景二次风射流深度 |
5.5.3 不同入射角度下二次风的射流深度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3)循环流化床垃圾焚烧炉燃烧优化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术语符号对照表 |
1 绪论 |
1.1 引言 |
1.2 研究现状 |
1.2.1 “软”的层面 |
1.2.2 “硬”的层面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2 研究对象分析 |
2.1 引言 |
2.2 CFB垃圾焚烧工艺 |
2.3 CFB锅炉生活垃圾焚烧锅炉组成 |
2.4 CFB锅炉流体动力学特性 |
2.4.1 密相区流体动力学模型 |
2.4.2 稀相区流体动力学模型 |
2.5 CFB炉内传热模型 |
2.6 燃烧模型 |
2.7 CFB垃圾焚烧炉中CO生成及燃烧机理 |
2.8 CFB燃烧方式的主要特点 |
2.9 CFB生活垃圾燃烧运行控制任务 |
2.10 本章小结 |
3 CFB垃圾焚烧炉燃烧诊断 |
3.1 引言 |
3.2 某电厂CFB垃圾焚烧锅炉烟气污染物排放诊断 |
3.2.1 不同燃烧工况下运行数据分析 |
3.2.2 飞灰、底渣取样分析 |
3.2.3 典型负荷下炉膛不同位置烟气组分分析 |
3.2.4 典型工况能量质量平衡分析 |
3.2.5 冒正压问题 |
3.3 CFB生活垃圾焚烧锅炉垃圾前端处理分析 |
3.3.1 垃圾堆酵状况 |
3.3.2 垃圾破碎分选状况 |
3.3.3 垃圾给料输送设备 |
3.4 本章小结 |
4 CFB垃圾焚烧炉烟气污染物排放优化控制 |
4.1 引言 |
4.2 垃圾预处理及给料优化 |
4.2.1 垃圾堆酵优化 |
4.2.2 垃圾破碎、分选系统优化 |
4.2.3 垃圾给料系统优化 |
4.3 锅炉本体部分改造 |
4.3.1 增加卫燃带 |
4.3.2 二次风改造 |
4.3.3 增加空烟道 |
4.4 综合改造后效果 |
4.5 本章小结 |
5 CFB垃圾焚烧炉入炉垃圾热量软测量及床温预测研究 |
5.1 引言 |
5.2 基于智能算法的入炉垃圾热量软测量模型 |
5.2.1 多种群遗传粒子群寻优算法研究 |
5.2.2 智能建模算法介绍 |
5.2.3 热量预测模型输入变量的选择 |
5.2.4 垃圾热值的模糊等级划分 |
5.2.5 数据采集及预处理 |
5.2.6 模型总体优化方案 |
5.2.7 构建基于BP神经网络的入炉垃圾热量预测模型 |
5.2.8 构建基于SVM的入炉垃圾热量预测模型 |
5.2.9 构建基于ANFIS的入炉垃圾热量预测模型 |
5.2.10 构建RF入炉垃圾热量预测模型 |
5.2.11 模型比较结果和讨论 |
5.2.12 模型预测热量与实际热量对比 |
5.3 床温预测智能建模 |
5.3.1 床温特性分析 |
5.3.2 床温预测模型变量选择 |
5.3.3 床温模型建立 |
5.3.4 模拟结果与讨论 |
5.4 本章小结 |
6 CFB垃圾焚烧炉飞灰减量方法和技术试验研究 |
6.1 引言 |
6.2 CFB垃圾焚烧锅炉飞灰元素和矿物组成 |
6.3 尾部烟道转向底灰收集减量 |
6.4 循环灰收集减量 |
6.5 飞灰回燃 |
6.6 本章小结 |
7 全文总结和工作展望 |
7.1 主要研究成果 |
7.2 本文的创新点 |
7.3 未来工作及展望 |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期间科研成果 |
参考文献 |
(4)循环流化床锅炉节能技改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锅炉的用途及其生产技术发展 |
1.1.1 锅炉的定义和分类 |
1.1.2 锅炉技术发展概况 |
1.2 循环流化床锅炉技术的国内外发展概况 |
1.2.1 循环流化床锅炉技术的国外发展概况 |
1.2.2 国内循环流化床锅炉装置概况 |
1.3 循环流化床锅炉旋风分离器发展概况 |
1.3.1 第一代循环流化床燃烧技术——绝热旋风分离循环流化床锅炉 |
1.3.2 第二代循环流化床燃烧技术——水(汽)冷分离循环流化床锅炉 |
1.3.3 第三代循环流化床锅炉中采用的水冷方形分离器 |
1.4 国产现有循环流化床锅炉运行中可能存在的主要问题 |
1.5 论文选题依据和研究目标 |
1.5.1 论文选题依据 |
1.5.2 论文研究目标 |
第二章 循环流化床锅炉原理及结构 |
2.1 循环流化床锅炉的工作原理 |
2.2 循环流化床锅炉的基本结构 |
2.2.1 锅筒 |
2.2.2 水冷系统 |
2.2.3 过热器 |
2.2.4 省煤器 |
2.2.5 空气预热器 |
2.2.6 燃烧系统 |
2.2.7 构架和平台扶梯 |
2.2.8 炉墙 |
2.2.9 锅炉范围内的管路布置 |
2.2.10 锅炉所配的安全附件 |
2.2.11 脱硫 |
2.2.12 锅炉的主要部件汇总一览表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循环流化床锅炉节能技术改造方案研究 |
3.1 循环流化床锅炉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技术改造的目的 |
3.1.1 循环流化床锅炉存在的主要问题 |
3.1.2 循环流化床锅炉现状的热效率分析 |
3.2 循环流化床锅炉节能技术改造的目的 |
3.3 旋风分离器的技术改造 |
3.3.1 旋风分离器的结构与作用 |
3.3.2 影响旋风分离器的分离效率主要因素分析 |
3.3.3 旋风分离器结构改进方案的分析 |
3.3.4 技术改造中采取增加排气管即中心筒长度的方法 |
3.4 过热器的技术改造 |
3.4.1 过热器的工艺流程及工作原理 |
3.4.2 过热器结构的优化方案探讨 |
3.5 省煤器改造方案的探讨 |
3.5.1 省煤器的节能原理 |
3.5.2 省煤器节能效果的评价标准 |
3.5.3 省煤器提高效率的方法探讨 |
3.6 降低锅炉排烟温度的方案探讨 |
3.6.1 降低锅炉排烟温度方法 |
3.6.2 在本案例中选用增加受热面积的方法 |
3.7 省煤器防磨和防变形的措施 |
3.8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锅炉采取的技术改造方案及效果分析 |
4.1 锅炉原设计的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和有关数据 |
4.1.1 锅炉原设计的主要数据 |
4.1.2 燃料煤特性 |
4.1.3 掺烧化工废气规格 |
4.1.4 石灰石特性 |
4.1.5 锅炉点火及助燃燃料的特性 |
4.1.6 工质特性 |
4.1.7 公用工程 |
4.1.8 电源 |
4.1.9 现场条件 |
4.2 热力计算汇总表 |
4.3 锅炉采用的技术改造方案 |
4.3.1 旋风分离器采用的技术改造方案 |
4.3.2 受热面系统(包含过热器和省煤器)采取的改造方案 |
4.3.3 吹灰系统 |
4.3.4 炉膛密相区系统 |
4.4 锅炉采用技术改造方案的效果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论文研究的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5)循环流化床锅炉床温优化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及研究方法 |
第二章 循环流化床工作原理 |
2.1 循环流化床工作原理 |
2.2 循环流化床床温控制对象 |
2.3 循环流化床热工参数控制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循环流化床床温控制模型建模 |
3.1 控制系统建模 |
3.1.1 控制系统建模原理 |
3.1.2 控制系统建模一般方法 |
3.1.3 构建模型 |
3.2 PSO算法 |
3.2.1 PSO算法原理 |
3.2.2 PSO算法流程 |
3.2.3 PSO算法参数设定 |
3.3 PSO算法改进 |
3.3.1 算法优化 |
3.3.2 算法优化方案测试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循环流化床床温控制模型 |
4.1 模型选择 |
4.2 数据采集和处理 |
4.2.1 数据采集 |
4.2.2 数据处理 |
4.3 不同的给煤量与床温的函数辨识结果分析 |
4.4 不同的一次风量与床温的函数辨识结果分析 |
4.5 通过改进PSO算法实现床温控制器PID参数优化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6)循环流化床锅炉结焦原因及防治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设备概述 |
2 结焦类型分析 |
3 结焦在锅炉运行中的现象及特点 |
4 循环流化床锅炉结焦的原因分析 |
4.1 锅炉渐进性结焦的原因分析 |
4.2 高温结焦的原因分析 |
4.3 低温结焦的原因分析 |
4.4 循环流化床锅炉结焦的其他原因分析 |
5 循环流化床锅炉结焦的防治方法 |
5.1 渐进性结焦的处理方法 |
5.2 高温结焦的处理方法 |
5.3 低温结焦的处理方法 |
5.4 循环流化床锅炉结焦在实际生产中的防范措施 |
6 结束语 |
(7)变煤种对循环流化床锅炉的影响分析及应对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0前言 |
1 HX145/13.7-Ⅱ1型CFB锅炉概述 |
2 掺烧改烧神华烟煤的安全性和经济性 |
2.1 煤质特性变化对CFB锅炉燃烧的影响 |
2.1.1 挥发分对燃烧的影响 |
2.1.2 发热量对燃烧的影响 |
2.1.3 灰分对燃烧的影响 |
2.1.4 水分对燃烧的影响 |
2.2 掺烧改烧神华烟煤对CFB锅炉安全性和经济性的影响 |
2.2.1 对炉膛温度和排烟温度的影响 |
2.2.2 对锅炉可靠性的影响 |
2.2.3 对锅炉负荷和效率的影响 |
2.2.4 对污染物原始排放浓度的影响 |
2.2.5 对运行成本的影响 |
3 掺烧改烧神华烟煤后CFB锅炉采取的针对性措施和建议 |
3.1 运行采取的调整措施 |
3.1.1 提高入炉煤粒径 |
3.1.2 回料风优化调整 |
3.1.3 降低风室压力和空气过量系数 |
3.2 设备采取的技改措施 |
3.2.1 输煤系统增加消防喷淋设施 |
3.2.2 飞灰再循环燃烧改造 |
3.2.3 旋风分离器进口烟道改造 |
3.3 下一步改进建议 |
3.3.1 进一步提升分离效率 |
3.3.2 改进破碎系统,优化布风装置 |
3.3.3 调整受热面吸热面积 |
4 结束语 |
(8)流化床锅炉常见故障的分析和改进(论文提纲范文)
1 流化床锅炉运行中常见的故障和改进 |
1.1 燃烧室结焦故障 |
1.1.1 流化床锅炉燃烧室结焦现象 |
1.1.2 产生燃烧室烧焦故障的原因 |
1.1.3 燃烧室烧焦故障的改进 |
1.2 流化床锅炉的炉膛内负压难以产生 |
1.2.1 炉膛负压难以产生的现象 |
1.2.2 炉膛负压很难产生的原因 |
1.2.3 炉膛负压不足的改善方法 |
1.3 流化床锅炉运行中返料中止故障 |
1.3.1 返料中止故障的现象 |
1.3.2 返料中止故障的原因 |
1.3.3 返料中止故障的改进方法 |
1.4 流化床锅炉运行时突然灭火 |
1.4.1 流化床锅炉运行突然灭火现象 |
1.4.2 流化床锅炉运行突燃灭火现象的原因 |
1.4.3 流化床锅炉运行突燃灭火现象的改进 |
1.5 流化床锅炉运行中尾部烟道再燃烧 |
1.5.1 尾部烟道再燃烧现象 |
1.5.2 流化床锅炉运行尾部烟道再燃烧原因 |
1.5.3 尾部尾部烟道再燃烧改进处理 |
2 结语 |
(9)基于流态分析的循环流化床锅炉能耗诊断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流态重构的技术原理 |
1.1 定态设计理论 |
1.2 流态重构技术 |
2 循环流化床锅炉的能耗诊断 |
2.1 入炉燃料的影响评估 |
2.2 入炉石灰石的影响评估 |
2.3 分离器的影响评估 |
2.4 炉膛上部差压的影响评估 |
2.5 高压流化风的影响评估 |
2.6 布风板的影响评估 |
3 结论 |
(10)循环流化床锅炉结焦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循环流化床锅炉技术的发展现状 |
2. 循环流化床锅炉在使用过程中的结焦原因 |
(1)燃料燃烧不充分 |
(2)循环流化床锅炉运行参数的设置不当 |
(3)返料过程造成堵塞 |
(4)循环流化床锅炉的结构影响 |
(5)相关工作人员经验不足 |
3. 循环流化床锅炉结焦状况的预防措施 |
4. 结束语 |
四、浅谈循环流化床锅炉运行中返料器的调整(论文参考文献)
- [1]大型燃煤电站循环流化床锅炉运行问题及应对措施[J]. 于斌,董岩峰,李文军,赵喜峰,牛刚,高生虎,赵敏,姚宣,罗天赐. 能源科技, 2021(05)
- [2]300MW节能型CFB锅炉炉内气固流动特性数值模拟[D]. 韩豪杰. 山西大学, 2021(12)
- [3]循环流化床垃圾焚烧炉燃烧优化试验研究[D]. 尤海辉. 浙江大学, 2021(01)
- [4]循环流化床锅炉节能技改方案研究[D]. 周勇.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5)
- [5]循环流化床锅炉床温优化控制研究[D]. 郭旭阳.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20(05)
- [6]循环流化床锅炉结焦原因及防治方法研究[J]. 王建平. 能源科技, 2020(05)
- [7]变煤种对循环流化床锅炉的影响分析及应对措施[J]. 吴剑恒,连荣清,李波扬,陈志渊,庄煌煌,邓国荣,何宏舟. 电力学报, 2020(02)
- [8]流化床锅炉常见故障的分析和改进[J]. 苏永民,贾武伟. 科技创新导报, 2020(11)
- [9]基于流态分析的循环流化床锅炉能耗诊断技术[J]. 李金晶,赵振宁,李媛园,佟博恒,张清峰. 热力发电, 2020(05)
- [10]循环流化床锅炉结焦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J]. 焦战鹏. 当代化工研究, 20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