腓肠肌内侧头挛缩致马蹄足一例

腓肠肌内侧头挛缩致马蹄足一例

一、腓肠肌内侧头挛缩致马蹄足1例(论文文献综述)

符文杰,何强勇,刘肖妮,金炳旭,程吉祥,招文健,赵勇,张春涛,刘振寰[1](2021)在《A型肉毒毒素与系列石膏治疗脑性瘫痪儿童小腿三头肌痉挛的随机对照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探究A型肉毒毒素、系列石膏及A型肉毒毒素注射后继续系列石膏三种治疗方案对脑性瘫痪儿童小腿三头肌痉挛的疗效差异情况。方法:2019年1月至12月于我院儿童康复科收治的符合纳入标准的痉挛型脑瘫患儿为研究对象,随机为三组。A组单独给予A型肉毒毒素注射治疗;B组单独给予系列石膏治疗;C组先给予A型肉毒毒素注射治疗,两周后再给予系列石膏治疗。在治疗前及治疗后1周、4周、12周时,采用踝关节被动关节活动范围测量,粗大运动功能量表,足底压力分布测试及观察性步态量表进行功能评价记录并比较分析。结果:治疗前后各时间点功能评价结果显示:治疗前后各组组内比较存在显着性差异(P<0.001);治疗前后各组组间比较中,时间因素存在显着性差异(P<0.001);粗大运动功能测试结果组间比较显示分组因素无显着性差异(P>0.05),其他三项评价结果组间比较均显示分组因素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时间与分组的交互性作用均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A型肉毒毒素注射后间隔系列石膏的疗效最显着,且疗效持续时间最持久。

唐雅妮[2](2021)在《张力平衡针法联合头针治疗痉挛型脑瘫患儿的疗效评价及对血清代谢组学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张力平衡针法联合头针和A型肉毒毒素对痉挛型脑瘫患儿下肢肌张力、关节活动度及粗大运动功能的影响,评价两种方法的临床疗效及疗效差异;通过代谢组学技术研究张力平衡针法联合头针和A型肉毒毒素治疗痉挛型脑瘫患儿血清代谢物和代谢通路的差异,探讨不同疗法的代谢组学效应差异,从代谢组学的角度探究其作用机制。方法:1.采用随机、对照的临床研究方法,将58例痉挛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针刺组)和对照组(肉毒素组),观察组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加张力平衡针法联合头针治疗,对照组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加肉毒素治疗,以改良Ashworth量表、关节活动度(内收角、腘窝角、足背屈角)、粗大运动功能评定量表等作为疗效评价的指标,分别在入组时和治疗12周后评价两种疗法治疗痉挛型脑瘫的临床疗效。2.在入组时和治疗12周后采集脑瘫患儿的血清样本,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质谱联用技术(UHPLC-QE-MS)检测张力平衡针法联合头针和肉毒素治疗前后痉挛型脑瘫患儿的血清样本,同时对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PCA)、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差异代谢物的层次聚类分析等多元统计分析,通过数据库比对鉴定治疗前后潜在的差异性代谢物,分析其涉及的代谢通路。结果:1.组内比较:针刺组和肉毒素组治疗6周后较治疗前肌张力下降,治疗12周后较治疗前肌张力、足背屈角下降,内收角、腘窝角、GMFM总百分数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2.组间比较:肉毒素组较针刺组治疗6周肌张力下降得更多,针刺组较肉毒素组治疗12周肌张力下降得更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1);针刺组较肉毒素组内收角、腘窝角、足背屈角、GMFM总百分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按病情程度分层比较,针刺组治疗后肌张力Ⅰ级、Ⅲ级比Ⅳ级下降得更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组GMFM总百分数Ⅲ级比Ⅰ级提高得更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肉毒素组GMFM总百分数Ⅲ级比Ⅰ级、Ⅳ级提高得更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针刺组治疗后较治疗前L-精氨酸、鸟嘌呤浓度升高,磷酰胆碱、烟酰胺、L-缬氨酸、丙酮酸浓度下降,参与的代谢通路有D-精氨酸和D-鸟氨酸代谢;精氨酸和脯氨酸代谢;甘油磷脂代谢;烟酸和烟酰胺代谢;嘌呤代谢;泛酸和辅酶A生物合成;缬氨酸、亮氨酸和异亮氨酸生物合成;丙酮酸代谢;苯丙氨酸代谢;牛磺酸和次牛磺酸代谢;柠檬酸循环;丙氨酸、天门冬氨酸和谷氨酸代谢;糖酵解或糖异生。5.肉毒素组治疗后较治疗前D-谷氨酰胺、波维酸、2-羟基乙磺酸酯、顺乌头酸浓度下降,参与的代谢通路有D-谷氨酰胺与D-谷氨酸代谢;亚油酸代谢;牛磺酸和低牛磺酸代谢;柠檬酸循环;乙醛酸和二羧酸代谢。结论:1.张力平衡针法联合头针和肉毒素均能改善痉挛型脑瘫患儿的下肢肌张力、关节活动度及粗大运动功能。2.肉毒素在治疗6周后对下肢肌张力的改善优于张力平衡针法联合头针治疗,张力平衡针法联合头针在治疗12周后对下肢肌张力的改善优于肉毒素。3.张力平衡针法联合头针和肉毒素治疗痉挛型脑瘫患儿可能是通过上调精氨酸、下调谷氨酰胺,调节体内氨基酸的水平来达到对神经的保护作用。

贺冬冬,刘晓虎,郭升杰,高振中,张效溥,向川[3](2019)在《Ilizarov技术治疗血友病继发马蹄足的短期疗效》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应用Ilizarov技术矫正血友病继发马蹄足的围手术期处理方法、术式及短期临床疗效。[方法] 2016年5月2018年4月本院收治4例(7足)血友病继发马蹄足患者,年龄1733岁,均为男性甲型血友病患者。术前AOFAS评分2760分,平均(36.32±12.09)分。入院后制定凝血因子替代治疗方案,应用Ilizarov技术结合软组织松解、骨性截骨融合行马蹄足矫形术。[结果]通过术前输注凝血因子,预防应用抗生素,手术时间74162 min,平均(108.83±28.86) min,术中平均出血量(95.00±10.28) ml,患者随访629个月,平均(18.00±1.23)个月,均拆除外固定架,切口均愈合,末次随访AOFAS评分7482分,平均(79.20±2.93)分,患肢功能均达到日常生活要求。[结论]在制定良好的围术期凝血因子替代方案后,应用Ilizarov技术治疗血友病继发马蹄足可以获得满意的短期临床疗效。

张景义,海国栋,张春雷,窦浚峰,陈红浩,马海龙,杨昊飞[4](2019)在《Ilizarov技术治疗成人僵硬性马蹄内翻足相关并发症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Ilizarov技术治疗成人僵硬性马蹄内翻足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原因及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5月至2018年5月采用Ilizarov技术治疗的32例成人僵硬性马蹄内翻足患者的病例资料。男17例,女15例。年龄28~55岁,中位数37岁。儿时马蹄内翻足未得到有效治疗21例,烧伤致马蹄内翻足4例,创伤性马蹄内翻足7例。合并腓总神经损伤2例、小腿前外侧软组织广泛缺损5例。术后随访观察足部畸形矫正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本组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1~19个月,中位数13个月。足部畸形均得到矫正。3例出现关节活动障碍,行腓肠肌腱膜松解术及功能锻炼后关节活动障碍消失;1例神经损伤,给予营养神经药物治疗后神经损伤仍未恢复;1例出现血管损伤,调整进针点和减慢牵拉速度后血管损伤症状消失;2例出现皮肤热损伤,更换螺纹针或经原针孔换药后痊愈;3例出现踝关节前脱位,调整Ilizarov外固定架的铰链中心位置后关节脱位得以纠正;2例出现针道感染,给予抗感染药物治疗后感染得到控制;2例出现踝关节疼痛,给予口服镇痛药物对症处理后,仍有1例遗留踝关节疼痛;3例出现畸形复发,延长外固定时间后畸形得以纠正。结论:Ilizarov技术可以有效矫正成人僵硬性马蹄内翻足畸形,但因Ilizarov外固定架的构型较复杂、学习曲线较长、操作繁琐等,术后会出现各种并发症。临床应用Ilizarov技术时,应充分理解该技术的矫形原理,熟练掌握操作要领,严格把握适应证和禁忌证,规范术前计划,谨慎术中操作,重视术后支架的调整及护理。

曾得明,谢韶东,程南方,黄菲[5](2019)在《可调节足靴穿戴固定、肌内效贴贴敷与常规手法联合应用治疗先天性马蹄内翻足临床观察》文中指出目的观察可调节足靴穿戴固定、肌内效贴贴敷与常规手法联合应用治疗先天性马蹄内翻足(CCF)临床效果。方法将46例CCF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3例,两组均采用常规手法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可调节足靴穿戴固定和肌内效贴贴敷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1、3个月(分别计为T0、T1、T2)肌肉厚度(腓肠肌内侧头、腓肠肌外侧头、比目鱼肌、胫骨后肌、胫骨前肌)、跟腱长度、Dimeglio评分及治疗后T1、T2优良率。结果与同组T0比较,观察组T1胫骨前肌肌肉厚度增加,两组治疗后T1及T2腓肠肌内侧头、腓肠肌外侧头、比目鱼肌、胫骨后肌、胫骨前肌肌肉厚度和跟腱长度增加(P均<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T1胫骨后肌肌肉厚度及T2腓肠肌内侧头、腓肠肌外侧头、比目鱼肌、胫骨后肌、胫骨前肌肌肉厚度减少和跟腱长度增加(P均<0.05)。与T0比较,两组治疗后T1和T2 Dimeglio评分减少(P均<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T2 Dimeglio评分减少(P均<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T2优良率增加(P<0.05)。结论可调节足靴穿戴固定、肌内效贴贴敷与常规手法联合应用治疗先天性马蹄内翻足临床效果较好,其可影响患儿小腿肌肉厚度,延长跟腱长度,从而有利于马蹄足患儿肌力和关节活动度的恢复。

高纯志[6](2018)在《Ilizarov技术治疗青少年痉挛性马蹄内翻足的疗效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采用伊利扎罗夫(Ilizarov)外固定架与有限的软组织松解肌力平衡及截骨术等术式相结合的方法治疗青少年脑瘫痉挛性马蹄内翻足畸形的疗效,为青少年脑瘫痉挛性马蹄内翻足提供更好的治疗技术和相关参考依据。方法2009年6月—2016年9月共41例(48足)患者符合本研究的选择标准,将其纳入研究。其中男性23例(26足),女性18例(22足),单侧34例,双侧7例。年龄1128岁,平均16.9岁。术前依据Diméglio评分分级:II级19足,Ⅲ级16足,IV级13足。术中采用胫前肌劈开或胫后肌劈开转位术或跟腱延长、跖内侧皮下松解等有限软组织手术,对部分无法复位的僵硬型马蹄足则行有限截骨术,同时应用Ilizarov外固定架逐渐纠正残余畸形。术后5-7d待疼痛肿胀减轻后,逐渐调节外架,直至达到满意的足踝形态为止,所有Ilizarov外架至少固定3个月并携带外固定架负重行走,3个月后适时拆除Ilizarov外固定架,之后嘱患者佩带矫形支具,期间行踝关节活动锻炼。3个月之后间断佩戴外用支具,逐步减少每天佩带时间至完全弃用。通过末次随访ICFSG和MAS评分与术前评分相比较,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得出结果。结果41例(48足)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26个月,平均随访19个月。拆除外架后48足均恢复跖行足,无神经血管损伤,对治疗结果满意。1足于术后3周时出现钉道处红肿分泌物增多,考虑克氏针松动,给予对症抗感染治疗并加固克氏针后恢复正常。1足于拆除Ilizarov外固定架后6个月时前足呈轻微内翻状态,对其采用康复训练疗法并延长支具佩戴时间,随访12个月足部形态及步态无明显异常,未诉疼痛及其他不适。1足于拆除外固定架1年后随访时出现轻度外翻,对其进行康复治疗并嘱其夜间佩戴矫形支具后,末次随访时外翻基本得到矫正。其余46足于随访期内未见畸形复发。末次随访时ICFSG评分(6.83±5.79)与术前评分(36.17±8.63)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优38足,良6足,中4足,优良率91.67%。末次随访时MAS评分(1.40±0.68)与术前评分(2.69±0.72)相比,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lizarov技术结合有限手术治疗青少年脑瘫痉挛性马蹄内翻足获得了肯定的临床效果,具有以下优点:1、微创,最大限度减少对软组织的破坏,不影响足部发育、避免广泛软组织手术对足部血管神经造成损伤。2、避免了广泛截骨或关节融合,较好的保留了足的长度和关节活动度。3、不影响术后踝关节的活动,避免石膏固定所带来的肌肉萎缩或护理困难。4、使患者可尽早负重行走,重塑和适应新的足踝力线,加快其康复过程。

阿迪力·艾则孜[7](2018)在《胫神经分支切除与跟腱延长术治疗脑瘫再发性跟腱挛缩的疗效》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胫神经分支切除与跟腱延长术治疗脑瘫再发性跟腱挛缩的研究与应用,观察其近期和远期疗效。方法:2015年9月至2017年9月15例脑瘫再发性跟腱挛缩患者行胫神经分支切除术与跟腱延长术治疗,其中、男性9例,女性6例,右侧跟腱挛缩10例,左侧跟腱挛缩4例,双侧跟腱挛缩1例,平均年龄为9.4岁(3岁-23岁),患者跟腱挛缩后的3个月至36个月已在当地医院给予跟腱延长手术,本次属于再发性跟腱挛缩,发现二次跟腱挛缩至手术时间3个月-9个月,平均5.5个月,随访时间:2015年9月至2017年9月共计随访24个月,平均随访6个月。所有患者均在术前经过详细体格检查及辅助检查明确诊断为脑瘫再发性跟腱挛缩。15例患者当中按Russman—Gage标准评定:Ⅲ级13例,Ⅳ级2例。肢体肌张力分级按Ashworth标准:3级11例,4级4例。术后观察并评估患足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优:患足放平,能背伸5°,行走无困难,足外观及步态正常,恢复工作能力,肌张力为0级至1+级;良:患足放平,背伸有困难,足外观及步态基本正常,肌张力在2级;差:患足不能放平,有轻度跖屈畸形,行走困难,肌张力在2级以上。结果:15例患者中1例患者因术中发现胫神经分支属于特殊类型而给予胫神经分支缩窄术。术后全部患者平均随访6个月,患足放平,能背伸5°,行走无困难,足外观及步态正常,恢复工作能力,肌张力为0级至1+级10例(71.43%),患足放平,背伸有困难,足外观及步态基本正常,肌张力为2级2例(14.29%),患足不能放平,有轻度跖屈畸形,行走困难,肌张力在2级以上为2例(14.29%)。优良率占85.72%。结论:胫神经分支切除术与跟腱延长术治疗脑瘫再发性跟腱挛缩足踝功能重建疗效为肯定,需注意的是手术之前足踝功能、肌张力、牵张反射评估确定准确的手术方案。

柳威,朱剑,叶峥,朱志军,居建文,黄晓义[8](2017)在《胫骨平台后髁骨折的诊断与治疗进展》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随着CT的普及,胫骨平台后髁骨折逐渐引起骨科医生的重视。然而,由于胫骨平台后髁骨折的特殊性和严重性,其诊断和治疗目前仍然存在争议。通过传统技术和手术入路实现理想复位和固定是很困难的。改良的后侧入路治疗胫骨平台后髁骨折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但仍有不足之处。最近,一些临床医生开始采用侧方入路,它是治疗胫骨平台后髁骨折的理想方法。由于局部解剖结构的复杂性,胫骨平台后髁骨折的最佳手术入路目前仍然存在争议。本文主要从胫骨平台后髁骨折的诊断、分型及手术入路几方面加以综述。

沈余明,胡骁骅,王成,温春泉[9](2017)在《跟腱延长联合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治疗瘢痕挛缩性足下垂畸形》文中提出目的探讨跟腱延长联合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治疗瘢痕挛缩性足下垂畸形的效果。方法 2012年6月至2014年9月,北京积水潭医院烧伤科利用跟腱延长联合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治疗烧创伤后足下垂畸形患者6例,先行跟后侧切口、跟腱延长及内外踝下延长切口,矫正足下垂,继发的跟后侧创面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覆盖。结果 6例患者术后足下垂畸形矫正,皮瓣完全成活,创面愈合。随访624个月无任何并发症,皮瓣外形满意,患者行走基本正常。结论对有条件可行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治疗的烧创伤后马蹄足畸形患者,跟腱延长联合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是治疗瘢痕挛缩性足下垂畸形的有效方法。

沈余明,陈辉,胡骁骅,黄雷,马春旭[10](2017)在《组织瓣移植联合骨延长技术分期修复烧创伤后下肢严重软组织与骨缺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组织瓣移植联合骨延长技术修复烧创伤后下肢严重软组织与骨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2010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严重股骨或胫骨合并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11例。男10例,女1例;年龄1937岁,平均28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8例,高压电烧伤2例,CO中毒烧伤1例。伤后至该次入院时间为314 d,平均6.5 d。骨缺损长度818 cm,平均14 cm;皮肤软组织缺损范围13 cm×8 cm25 cm×19 cm。一期彻底去除坏死组织和病变股骨或胫骨断端,组织瓣修复软组织缺损;二期采用Orthofix单边外固定延长架或Ilizarov环形外固定延长架修复骨缺损。结果术后1例修复术后2个月皮瓣下出现一窦道,经扩创、去除坏死股骨、抗生素骨水泥间隔物填充后愈合;其余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骨延长期间,1例出现针道感染,经换药和加强护理后控制感染。患者截骨段延长818 cm,平均14 cm;停止延长后外固定支架继续保留412个月,平均6.5个月。患者骨缺损均修复,骨愈合时间为1222个月,平均17个月。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824个月,平均15个月。患者治疗期间均未出现血管、神经损伤,术后未见骨髓炎、再骨折等并发症发生,下肢功能恢复较好。结论组织瓣移植联合骨延长技术修复烧创伤后下肢严重软组织与骨缺损可获较好疗效。

二、腓肠肌内侧头挛缩致马蹄足1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腓肠肌内侧头挛缩致马蹄足1例(论文提纲范文)

(1)A型肉毒毒素与系列石膏治疗脑性瘫痪儿童小腿三头肌痉挛的随机对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1.2纳入标准
    1.3排除标准
    1.4脱落病例标准及处理
    1.5治疗方法
        1.5.1综合康复治疗
        1.5.2 A型肉毒毒素注射治疗
        1.5.3系列石膏疗法
    1.6结局指标
    1.7统计方法
2 结果
    2.1 关节被动活动范围比较(R1、R2、R2-R1)
    2.2 GMFM-88(D区、E区)评分比较
    2.3 足底压力分析比较
    2.4 步态参数(OGS)的比较
    2.5 不良反应
3 讨论

(2)张力平衡针法联合头针治疗痉挛型脑瘫患儿的疗效评价及对血清代谢组学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
引言
第一部分 张力平衡针法联合头针治疗痉挛型脑瘫患儿的疗效评价
    1 研究对象
        1.1 伦理审批
        1.2 受试者来源
        1.3 诊断标准
        1.4 纳入标准
        1.5 排除标准
        1.6 脱落标准
        1.7 剔除标准
        1.8 终止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样本量估计
        2.2 随机分组、对照
        2.3 治疗方案
        2.4 评价时间点
        2.5 疗效评价指标
        2.6 不良事件处理
        2.7 统计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脑瘫患儿纳入、排除、脱落和病例完成情况
        3.2 有效病例的基线比较(年龄、性别、分型、分级)
        3.3 疗效评价
        3.3.1 两组治疗前后肌张力比较
        3.3.2 两组治疗前后关节活动度(内收角、腘窝角、足背屈角)比较
        3.3.3 两组治疗前后GMFM总百分数比较
        3.3.4 按病情程度分层两组治疗前后肌张力比较
        3.3.5 按病情程度分层两组治疗前后关节活动度(内收角、腘窝角、足背屈角)比较
        3.3.6 按病情程度分层两组治疗前后GMFM总百分数比较
        3.4 不良事件评价
    4 小结
第二部分 张力平衡针法联合头针治疗对痉挛型脑瘫患儿血清代谢组学的影响
    1 试验材料
        1.1 受试者来源
        1.2 血清样本的采集与处理
        1.3 试验试剂与仪器
        1.4 代谢物提取
        1.5 UHPLC-QE-MS分析条件
        1.6 数据处理及分析
        1.7 潜在代谢筛选和鉴定
        1.8 模型质量控制
    2 结果与分析
        2.1 主成分分析(PCA)得分图
        2.2 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得分散点图及置换检验
        2.3 差异代谢物火山图
        2.4 差异代谢物的层次聚类分析
        2.5 差异代谢物及代谢通路分析
        2.5.1 针刺组治疗前后差异性代谢物及代谢通路分析
        2.5.2 肉毒素组治疗前后差异性代谢物及代谢通路分析
    3 小结
第三部分 全文讨论
    1 痉挛型脑瘫高患病率和致残率严重影响患儿的生活质量
        1.1 传统医学对痉挛型脑瘫的认识
        1.1.1 传统医学对痉挛型脑瘫病名的认识
        1.1.2 传统医学对痉挛型脑瘫病因病机的认识
        1.1.3 针刺治疗痉挛型脑瘫的研究现状
        1.2 现代医学对痉挛型脑瘫的认识
        1.2.1 痉挛型脑瘫的病因研究进展
        1.2.2 痉挛型脑瘫的的现代康复治疗
    2 痉挛型脑瘫患儿肌张力增高的机制
        2.1 传统医学对痉挛型脑瘫患儿肌张力增高的认识
        2.2 现代医学对痉挛型脑瘫患儿肌张力增高的认识
    3 张力平衡针法的理论渊源及在痉挛型脑瘫中的应用
        3.1 张力平衡针法的理论渊源
        3.2 张力平衡理论与现代生物力学的关系
        3.3 张力平衡针法治疗痉挛瘫痪的临床应用
        3.4 张力平衡针法联合头针治疗痉挛型脑瘫的意义
    4 肉毒素是目前公认改善痉挛型脑瘫患儿肌张力的有效方法
        4.1 肉毒素治疗痉挛型脑瘫的作用机制
        4.2 肉毒素治疗痉挛型脑瘫的临床应用
    5 张力平衡针法联合头针治疗痉挛型脑瘫患儿的疗效评价
        5.1 针刺和肉毒素改善脑瘫患儿肌张力各有优势
        5.2 针刺和肉毒素能改善患儿运动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6 针刺和肉毒素治疗痉挛型脑瘫的代谢组学差异分析
        6.1 代谢组学技术在针灸研究中的应用
        6.2 氨基酸代谢失衡是脑瘫发病的机制之一
        6.3 针刺通过上调精氨酸保护神经和增强免疫功能
        6.4 肉毒素通过下调谷氨酰胺发挥对神经细胞的保护作用
    7 不足和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随机数字表法
附录B 粗大运动功能分级系统(GMFCS)
附录C 张力平衡针法组取穴及取穴标准
附录D 病例报告表
综述 中西医治疗痉挛型小儿脑瘫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3)Ilizarov技术治疗血友病继发马蹄足的短期疗效(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1.1 纳入与排除标准
    1.2 一般资料
    1.3 术前准备
    1.4 手术方法
    1.5 术后处理
2 结果
3 讨论

(4)Ilizarov技术治疗成人僵硬性马蹄内翻足相关并发症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2 方 法
    2.1 手术方法
    2.2 术后处理
3 结 果
4 讨 论
    4.1 皮肤热损伤
    4.2 关节活动障碍
    4.3 血管神经损伤
    4.4 针道感染
    4.5 踝关节疼痛
    4.6 踝关节前脱位
    4.7 畸形复发

(5)可调节足靴穿戴固定、肌内效贴贴敷与常规手法联合应用治疗先天性马蹄内翻足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可调节足靴穿戴固定联合肌内效贴贴敷方法
    1.3 观察方法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肌肉厚度、跟腱长度比较
    2.2 不同治疗时间两组Dimeglio评分比较
    2.3 两组T1、T2Dimeglio分型优良率比较
3 讨论

(6)Ilizarov技术治疗青少年痉挛性马蹄内翻足的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汉对照缩略词表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典型病例
4 讨论
5 结论
6 参考文献
7 附表
综述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及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7)胫神经分支切除与跟腱延长术治疗脑瘫再发性跟腱挛缩的疗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内容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内容与方法
        2.1 研究内容
        2.2 研究方法
    3 质量控制
结果
    1 脑瘫再发性跟腱挛缩评分标准
    2 患者总结资料和结果
    3 患者术后踝关节背伸跖屈功能评定
    4 发现患者跟腱挛缩至手术时间间隔与疗效
    5 手术年龄与疗效关系
    6 术后并发症
    7 术后康复治疗情况
    8 胫神经分支切除与跟腱延长术治疗脑瘫再发性跟腱挛缩的典型病例
讨论
    1 脑瘫跟腱挛缩及相关研究进展
    2 脑瘫跟腱挛缩的诊断
    3 脑瘫跟腱挛缩手术治疗的选择
    4 选择胫神经分支切除术适应症的选择
    5 本次研究的立体依据
    6 本次研究所获得手术经验和术式优势
    7 本次研究的缺陷
    8 脑瘫跟腱挛缩治疗其他手术方式
    9 问题与展望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8)胫骨平台后髁骨折的诊断与治疗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胫骨平台骨折临床分类
2 胫骨平台后髁骨折临床诊断
3 胫骨平台后髁骨折手术入路
    3.1 膝关节前侧入路
    3.2 膝关节后侧入路
    3.3 关节镜
4 结语与展望

(9)跟腱延长联合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治疗瘢痕挛缩性足下垂畸形(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一、临床资料
    二、治疗方法
结果
讨论

四、腓肠肌内侧头挛缩致马蹄足1例(论文参考文献)

  • [1]A型肉毒毒素与系列石膏治疗脑性瘫痪儿童小腿三头肌痉挛的随机对照研究[J]. 符文杰,何强勇,刘肖妮,金炳旭,程吉祥,招文健,赵勇,张春涛,刘振寰. 按摩与康复医学, 2021(19)
  • [2]张力平衡针法联合头针治疗痉挛型脑瘫患儿的疗效评价及对血清代谢组学的影响[D]. 唐雅妮.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21(02)
  • [3]Ilizarov技术治疗血友病继发马蹄足的短期疗效[J]. 贺冬冬,刘晓虎,郭升杰,高振中,张效溥,向川.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19(21)
  • [4]Ilizarov技术治疗成人僵硬性马蹄内翻足相关并发症分析[J]. 张景义,海国栋,张春雷,窦浚峰,陈红浩,马海龙,杨昊飞. 中医正骨, 2019(10)
  • [5]可调节足靴穿戴固定、肌内效贴贴敷与常规手法联合应用治疗先天性马蹄内翻足临床观察[J]. 曾得明,谢韶东,程南方,黄菲. 山东医药, 2019(27)
  • [6]Ilizarov技术治疗青少年痉挛性马蹄内翻足的疗效分析[D]. 高纯志. 郑州大学, 2018(12)
  • [7]胫神经分支切除与跟腱延长术治疗脑瘫再发性跟腱挛缩的疗效[D]. 阿迪力·艾则孜. 新疆医科大学, 2018(01)
  • [8]胫骨平台后髁骨折的诊断与治疗进展[J]. 柳威,朱剑,叶峥,朱志军,居建文,黄晓义. 牡丹江医学院学报, 2017(02)
  • [9]跟腱延长联合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治疗瘢痕挛缩性足下垂畸形[J]. 沈余明,胡骁骅,王成,温春泉.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 2017(02)
  • [10]组织瓣移植联合骨延长技术分期修复烧创伤后下肢严重软组织与骨缺损[J]. 沈余明,陈辉,胡骁骅,黄雷,马春旭.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2017(02)

标签:;  ;  ;  ;  ;  

腓肠肌内侧头挛缩致马蹄足一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