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文学十七年”受关注的原因分析

近年“文学十七年”受关注的原因分析

一、近年来"十七年文学"受到重视原因探析(论文文献综述)

覃静华[1](2021)在《全球气候治理的技术进路及其限度 ——基于气候正义的视角》文中研究指明

党嘉宇[2](2021)在《九世纪晚期西法兰克王位继承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从西法兰克王国的王位更替的视角出发,讨论影响继承安排的各种因素及其作用效果以及王位继承与西法兰克政治之间的联系,并分析九世纪后期加洛林王位继承的时代特征和影响,同时以九世纪晚期加洛林相关叙述为基础,尝试探讨九世纪晚期王位继承合法观念的变动。在时间范围上,大致从877年秃头查理去世开始,至898年奥多去世为止。在空间范围上,本文立足西法兰克地区,但同时也偶尔涉及到东法兰克地区和意大利地区。第一章对9世纪后期西法兰克王国的王位继承制度展开历时性的考察。讨论秃头查理与其他“分王国”统治者就王土继承和家族权力维系进行的互动。同时,与其他“分王国”相比,西法兰克王室父子之间矛盾似乎更为突出,以此可以探析秃头查理对王权和王国传承的个人认知,同时本章也对其他西法兰克君主的王位传承计划和实践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第二章考察877-884年间西法兰克数次王位继承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特征。首先,王室权力的真空与这一时期王国内外面临的政治威胁结合起来,王位继承呈现出不同势力和因素多元参与的特点。其次,面对危机四伏的外部环境,新一代加洛林国王们不再像他们父辈般那样进行激烈残酷的王土争夺,而是展开了王族之间较为紧密的合作,对付内部的叛乱和外部入侵,并通过建立盟约等方式构筑了新的继承秩序。再次,由于权力斗争和基督教婚姻观念的影响,王位继承人资格在政治上有所争议,最后,888年后,异姓王的崛起构成这一时期重要的政治景观。第三章将王位继承置于君臣互动的视域下进行动态的考察。首先,文章结合近来西方学界的研究成果,对加洛林晚期君主与贵族权力运行的理论和实践进行分析。其次探讨879年博索称王事件:一方面,考察博索的政治生涯及其称王过程中对加洛林继承观念的援引和改造策略;另一方面关注加洛林王族对这一事件的应对。之后以圣但尼的古兹林为例,探讨教俗贵族如何干预王位继承。第四章将集中讨论九世纪末史学和文学作品中的政治观念,考察撰述者如何认知君主的权力来源的合法性或者正当性。888年前后,多个权力中心的出现也促进了西法兰克王国境内史作立场的多元化。史家在历史记录和书写过程中,通过多样化的叙述策略和理论,为其政治赞助人权力来源的合法性进行辩护。“后加洛林时代”并不是一个新的开端,而是开辟出一个新的环境。其中旧有的加洛林传统仍然存在和延续。但与此同时,面对多元化的世界,新的观念也在萌发。新旧观念相互竞争的背后,反映出这一时期权力结构和思想认知的转变。

贺文鑫[3](2021)在《理据视角下英文网络语言中译研究 ——以《矛盾的互联网》为例》文中提出网络语言泛指互联网载体下使用的交际语言,其简洁幽默与背后蕴含的社会因素呈现出当代网络文化特色。飞速发展的互联网时代下,网络语言在日常语言交流中占据了重要地位。部分规范正向且广为流传的英汉网络语言被收录到权威词典中,成为通用词汇。本次翻译实践基于美国作家瑞安·M·米尔纳与惠特尼·菲利普斯共同撰写的《矛盾的互联网:网络上的恶作剧、古怪与敌对》(The Ambivalent Internet:Mischief,Oddity,and Antagonism Online)一书,该书运用网络语言词句撰写和举例,深入探讨了国外网络表达中暗藏的矛盾性特征。国内外网络与社会文化内核相通,但不同语言在构词表意方面微妙的差异为不断涌现的网络新词语构筑了理解门槛。按照传统翻译方法可能难以将国外网络文化还原给对其缺乏了解的目标读者,这为笔者提供了结合中文网络表达进行翻译的思路。通过对比研究笔者发现,英汉网络语言都具有简洁通俗、创新善变和社会性特征,其构词上也都表现出明显的形态理据、语义理据和社会文化等多重理据。时下很多英文网络语言缺乏精准汉译,而针对这一问题,学界中仍然缺乏深入的讨论和翻译策略研究。本文通过理据分析抽丝剥茧,以选书翻译实例为基础,提出了保留性、可读性、灵活性三大翻译原则,与追根溯源、增补删改、变音对译、同化迁移、情景补充五大翻译策略,尽可能还原文本特色,提供符合中文网络表达习惯的译文。经问卷验证,各译例在读者间取得了较高认可,展示出理据视角下翻译原则与策略的可行性。本文结合实践经验对英文网络语言的汉译方法进行探究,旨在为网络语言翻译研究添砖加瓦。选书中涉及到的各类网络语言现象也可为网络文化研究提供新的案例与素材。

陈纵[4](2020)在《“两观三性”视角下的当代大学校园空间更新、改造设计策略研究》文中提出大学校园是大学生学习、科研、生活、交流的主要场所,它集中体现校园文化、社会发展的前沿特征,对社会发展、文化进步、科技创新有着重要的作用。经历了中国从封建社会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转型,经历了建国后苏联模式的探索和文革时期的发展停滞,再到改革开放后的自由发展以及进入21世纪后的新校区建设井喷,中国的大学校园建设,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尤其是近20年,当代中国大学以有目共睹的速度高速发展,极大地扩大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培养容纳能力。但是近年来,遍地开花的大学城模式,高度扩张的大学校园,也产生了诸多新的问题,日益紧张的城市用地,逐渐压缩的城市空间,抑制着校园空间的对外膨胀,对校园建设既有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随着建设高潮的逐渐冷静,大学校园的发展进入了以更新为主的新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来,华南理工建筑设计研究院在何镜堂院士的领导下,实践了一大批国内优秀的大学校园设计,随着实践的深入,何镜堂院士也逐渐形成并发展了名为“两观三性”的建筑与规划设计理论,创造性的把“文化性”、“地域性”、“时代性”理论统一在“整体观”和“可持续发展观”的理论框架之中。本论文针对我国当代大学校园的新阶段,以“两观三性”理论为视角,立足当代,形成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大学校园规划与建筑更新、改造设计策略体系,旨在为我国大学校园的更新、发展提供有益的指导。论文的主要内容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提出问题,由第一章绪论和第二章组成,先介绍了论文的背景、对象、目的和意义,然后通过分析我国当代大学校园发展的现状,比较国内外优秀校园更新发展案例,发现我国大学校园发展的主要矛盾,理论结合实践,提出当代我国大学校园更新、改造设计的现实目标与原则。第二部分引入理论,由第三章构成。通过对“两观三性”理论及其实践的解读,分析并阐述其理论基础和实践支撑。并基于“两观三性”建筑与规划理论构建校区规划激活、空间更新唤醒、建筑改造更新三个层次设计目标与策略框架体系。第三部分分析问题与理论运用,以“两观三性”规划与建筑理论为基础,结合国内外大学规划与建筑更新实践案例,从两个不同层面逐层分析探索适合当代中国大学校园的更新、改造设计策略:第4章分为三个部分,分析当代大学校园规划层级的更新、改造设计策略。其中第一部分以城市区域为背景分析当代大学校园与城市联动,面向“校园—城市”整体发展构建校园规划更新、改造设计策略,通过既有校园空间规划的工作与城市整体协调,统筹规划、更新升级,促进校园与城市环境整体融合、动态提升;第二部分,面向大学的可持续发展,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校园规划更新、改造工作机制,并为了校园的可持续生长,搭建不断优化演进的校园交通系统,以及满足校园可持续发展的绿色低碳环境系统。第三部分以校园组团级别空间为切入点,通过公共空间的改造与景观空间的更新,唤醒校园空间特色和的生态内核,搭建当代大学校园更新改造设计策略中向上承接校园服务城市的职能、向下指导建筑单体更新的策略桥梁,形成设计策略从规划层级到建筑层级的转换过渡。第5章以“两观三性”为视角,以“整体观”为基石,构建校园建筑层级的更新改造的基础——校园建筑历史价值和功能价值的整体统一。以“可持续发展观”为视角,构建校园既有建筑更新、改造的可持续改造程序。深入研究、综合运用大学校园内建筑单体的更新、改造设计策略,以“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为切入点,通过传承建筑历史价值、功能空间转换、建筑性能提升,创造体现校园地域文脉、满足当代教学科研需求的校园建筑空间。从而实现校园建筑层面“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和“整体观、可持续发展观”的和谐统一。第四部分为第6章,策略实践,展望未来更新发展趋势。结合笔者所在工作室相关大学校园规划与建筑更新改造设计实践,综合验证前部分提出的分级设计策略,进一步说明“两观三性”视角下的校园更新改造设计策略在实际工程中的运用与探索。最后为结论部分,总结了本文以“两观三性”建筑思想理论为视角,并以此为框架发展出的更新、改造设计策略的创新点,以及待完善之处。通过校园规划—建筑的逐级更新,整合不同层级的空间建构,建立适应当代大学教育和科研发展趋势的校园空间更新设计策略,为解决现有校园的现实问题提供参考依据,也为未来校园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

王咏梅[5](2020)在《美国研究型大学与区域互动研究 ——以北卡三角研究园为例》文中认为二战是美国研究型大学科研发展的分水岭,亦是美国研究型大学与区域全面互动的转折点。服务区域之“小社区”是美国大学的重要特征,19世纪美国大学通过实用性技术衔接了大学与当地区域之间的合作关系。战争见证了美国研究型大学无与伦比的科研实力,社会流露出对大学民用研究的殷切期望,市政当局向大学伸出橄榄枝,翘首以盼大学科研能够向卓越贡献国家“大社会”那般对“小社区”做出无限贡献。与此同时,全美高等教育领导者达成社区服务共识,认同社区服务与教学、研究一同构成了大学的核心使命。因而,大学与区域互动成为必然。为更好探析大学与区域互动,本研究聚焦于着名的北卡三角研究园,通过透析北卡三角研究园成立与成长的历史,挖掘出大学与区域互动的主体、方式及特征等。在研究过程中,本研究采用三重螺旋理念、区域创新系统理念,并依据研究需要交替运用历史分析法、文献法,以个案分析法为主线,探究北卡三角研究园的成立与成长过程中大学与区域的互动关系。本研究第一章引言,主要内容是阐述本文的研究背景、理论、文献综述等,为研究提供基础;第二章主要内容,是探究美国大学与区域互动的历程,从而透析出互动的方式、主体、内容等方面的演变,并从整个历史长河中窥探北卡罗莱纳州的大学与区域互动的历史背景;第三章主要内容是对北卡研究三角园的具体分析,首先是探析二战社会科技、经济、文化等背景,从而折射出大学与区域互动的必要性与重要性,以及透析出北卡罗来纳州与三所大学互动的背景与原由;然后从历史的角度分析,北卡三角研究园在其萌芽、生存、成长、成熟这四个阶段中,大学与三角研究园通过政府、大学、企业合作、创新集群等方式互动。此过程中,大学与三角研究园共成长、共获益、共面临挑战。第四章主要是对三所研究型大学与区域互动过程的分析,总结出大学与区域成功实现互动的特点,即互动目的高远,为人类与区域谋福祉、互动主体呈现政府引导,各界合作、互动内容依托学科优势,夯实科研基础、互动环境构建集群效应等。第五章则是结论性反思,针对我国大学与区域实现互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试图从政府、大学及企业的角度提出有益于我国研究型大学与区域互动发展的建议。

史湘洁[6](2019)在《曼涅托《埃及史》研究》文中提出曼涅托是埃及祭司与史家,生活于希腊化时代早期的托勒密王朝(约公元前3世纪)。他以希腊语着述的三卷本《埃及史》,记述了从远古时期至亚历山大征服前夕的埃及历代诸王。该书在流传过程中散佚,经不同时代不同史家的转述,其中的年表与少量叙事内容得以传世。尽管如此,曼涅托《埃及史》中的年表部分对古埃及历史年代的构建影响重大。西方学界对曼涅托《埃及史》的关注素有传统,但古典学者与埃及学家的研究重点与成果始终泾渭分明。国内学界对曼涅托及其《埃及史》的研究相对有限,迄今未见《埃及史》的汉译本或评注本,也没有研究专着出版。本文拟从古典学研究角度,以存世残篇和相关文献为基础,对曼涅托的《埃及史》进行综合研究。本文包括绪论、正文、结语三个部分。绪论部分简要梳理《埃及史》在古代的流传,介绍现代学者研究成果以及本文的研究方法与论文主旨。正文主要分为四章,分别探究曼涅托的生平、着作与时代背景,《埃及史》的史料来源、内容特征以及“希腊化”倾向。其中第一章述及曼涅托作为祭司与廷臣的双重身份、文化教育背景等生平信息,以及史家在托勒密二世统治时期亦即希腊化时代早期撰写的希腊文相关着作。第二章主要探究《埃及史》的史源。据公元1世纪的犹太史家约瑟夫斯记载,曼涅托所着《埃及史》系源自“圣籍”与“传说故事”,即古代埃及神庙所藏的祭司记录与其他文献。而通过梳理古代埃及与古代希腊的史学传统,可看出曼涅托《埃及史》具有埃及王表和希腊史着的双重来源。第三章探讨《埃及史》的内容与特征。《埃及史》分为三卷,逐一记述了先后统治埃及的三十个王朝,且全书涉及约3000年左右的古代埃及历史以及300多位国王。曼涅托在此书中首创以王朝划分埃及历史的原则,又把埃及传统的王表结构与希腊史学的述史方式结合起来,形成了独特的记史方式。第四章论及《埃及史》的“希腊化”倾向或其体现出的希腊化时代特征。该倾向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埃及史》在撰史方式、所记内容及部分价值取向方面受到了古希腊传统史学的直接影响,曼涅托记载了古代埃及与希腊“对照性人物与同时性事件”并不自觉地融入到当时的希腊史学发展中,与之同时,其记述又表现出明显的托勒密王朝的政治文化立场与希腊化时代的思想观念。总之,曼涅托及其《埃及史》具有鲜明的早期希腊化时代特征,它不仅是托勒密王朝治下埃及本土文化与古典希腊文化开始融合发展的产物,并且与同时期整个地中海世界的希腊化趋势密切相关。

高赛玉[7](2017)在《辽宁清代建筑大木作特点研究》文中提出辽宁不仅是满族的发祥地,且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清朝的陪都。其目前保存完好的皇宫、皇陵、寺庙等诸多传统建筑均为清朝所建,反映了其丰厚的历史文化。而大木作作为传统建筑结构和构造中的最重要部分,对传统建筑的风格、样式等均有重要的影响,可作为辽宁现代建筑文化的提取要素,因此对大木作的特色挖掘非常具有研究价值。但目前对整个辽宁大木作的研究却还处于初始阶段。本文在深入解析了辽宁大量传统建筑的基础上,通过实地考察调研确定了辽宁102座清代建筑作为研究对象,运用数据统计分析、定量与定性分析、多学科交叉分析等研究方法,对辽宁清代建筑的大木作从整体的结构体系到局部的构造做法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其中,整体构架侧重于大木作的结构体系,以受力情况为分类标准对辽宁清代的木结构进行分类,将单层木构架分为:替力梁架、半插梁梁架、空间架构梁架及特殊梁架;多层木构架建筑分为台上式梁架、层叠式梁架、通柱式梁架、混合式梁架;组合木构架建筑分为共同架构组合式梁架和独立架构组合式梁架,挖掘辽宁地区的木构架特点并尝试阐述古代木结构的发展演变及其在辽宁地区的具体体现。局部构造做法部分则是将辽宁地区的大木作构造进行有针对性地分析,从屋架中的歇山、硬山、攒尖到重要部位斗栱再到驼峰角背等细部构造,总结各部位的构造特点、阐述其构造做法并对其谱系与源流进行分析,对比中原等地的大木作进而总结出辽宁大木作的地域性特色。最后从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等角度解析了在辽宁这样特定的区域内,大木作所承载的文化基因,从其融合了满族文化、中原文化、蒙藏文化等多因素的历史条件下,窥探了在大木作背后承载的北方游牧文明与中原农耕文明碰撞交融的历史背景。并为辽宁建筑史的后续研究做基础。

何磊[8](2017)在《《欧罗巴西镜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欧罗巴西镜录》未知作者,梅文鼎为其订注。全书包括笔算数学中的四则运算、检验法、开平方、开立方与高次开方问题、金法、双法等数学问题与计算方法,在中西数学交流史上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欧罗巴西镜录》进行了全文本的内容阐释,并与同时代的笔算数学书籍如《同文算指》、《太西算要》等加以比较,考察其在中西数学交流史上的价值。通过研究发现,第一,《欧罗巴西镜录》的作者并非摘录西方算法编纂而成,而是通过对中西数学的理解“会通”中西后所作。第二,较之同时代的笔算着作如《同文算指》、《太西算要》而言,《欧罗巴西镜录》在乘除法和开方运算上更接近于现代的笔算,且将开高次方问题推广到十乘方。此外对于小数的定位问题,从珠算中得到相关启示,此亦影响到后来的梅文鼎对定位问题的思考。第三,《欧罗巴西镜录》中的金法综合了《同文算指》中的三率法和借衰互征,金法和双金法与《几何原本》中的“借象之说”原理相同。四,通过对梅文鼎的订注及1692和1693年完成于《西镜录订注》后的《少广拾遗》和《笔算》的内容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其对梅氏的影响集中在开乘方表的扩展、初商表的扩展、乘除法中以根定位等问题上。

才静滢[9](2014)在《大航海时代的中西算学交流-《同文算指》研究》文中指出明末清初是传统中国文明与欧洲文明交流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的科技翻译,成为当前科学史研究的热点。特别是徐光启、李之藻等柱石人物参与译介的数学着作尤为受人瞩目。《同文算指》即是这一类作品中的代表。《同文算指》产生的原因一方面来自于利玛窦等欧洲耶稣会士带来的西算,另一方面得益于明末知识分子对传统数学知识的关注。如稍早时期常州学派唐顺之的人生轨迹,与李之藻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这表明复兴古算乃是晚明儒者们的共同意志,而学术志趣的转变为欧洲天算知识的引进提供了内在动力。《同文算指》的编撰是社会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结果。欧洲的大航海活动组织起全球性的商业网络,海外贸易的繁荣导致算术教育需求的增加,如《算法统宗》等来源于实践的算术着作应运而生。此类作品综合运用歌诀、图画等方式,更加贴近民生,因而在海内外得以广泛传播。而在科举制度的影响下,传统算学长期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导致官方算学无法满足实际需求。《同文算指》的产生即是针对这些情况,为知识分子提供一种符合士人身份的算术手段,用以实现对国家事务的有效运作。《同文算指》在流传过程中多有变化,因而现存各个版本区别较大。如《四库全书》文渊阁与文津阁两种版本的《同文算指》在一些细节部分存在不同之处。台湾收藏的多部《天学初函》中的《同文算指》之间也有许多差异。本文利用最新研究成果,对《同文算指》诸版本做一总结。艾儒略所作《西学凡》是《天学初函》中的开篇,它提纲挈领地勾勒出欧洲学术的分类构成。通过其中对学科分类的描述,可以发现,《同文算指》是《天学初函》中仅有的一部算术书,《同文算指》的引进保持了《天学初函》学术结构的完整性。引进欧洲笔算是《同文算指》最具影响的一项成果。笔算经由梅文鼎等算家改进,逐渐成为中国算术的主要运算方式。但是明代中国算书中的笔算并非始于欧洲传教士。在《九章算术比类大全》等中国算书中已经出现与阿拉伯土盘算法形式相近的写算。从整体来看,笔算在中国经过阿拉伯写算形式-欧洲笔算形式-中国本土化形式,而最终得到确立。《同文算指》中的盈不足术等中算内容,受到后世学者的关注。本文比照《实用算术概要》(Epitome Arithmaticae Practicae,1583,拉丁文底本),发掘出《测圆海镜分类释术》等前人尚未涉及的算题来源,理清《同文算指》与中外算书相似算题之间的对应关系,并在此基础上考察书中术语的翻译、等比、等差数列以及盈不足术等问题。发现西算虽然比中算有所进步,但李之藻引进欧洲算书的原因不仅在于西算在数学方面的优势,还在于他对西学逻辑性的推崇。《同文算指》并非当时引进欧洲算术的唯一中文书籍,徐光启的学生——孙元化也曾经撰写过《太西算要》。并在等差、等比数列等许多问题中都加入自己独立的思考,虽然他的观点存在错误,但也反映出中国传统算术的特殊影响。《同文算指·别编》是一部“传说”中的图书,直到李俨发现巴黎国家图书馆抄本之后,才重新出现在人们的视线当中。它首次引入欧洲三角函数知识,其中的三角函数表残片很可能来自克拉维乌斯的着作。通过对比与《西洋新法算书》中相关内容的异同,反映出西算引入编译过程中,从中国士人主导向西人主导的转变。总之,《同文算指》是中国算术从传统的筹算向西方笔算转化过程的一环,也是明末社会发展变化的体现。作者李之藻秉承着经国济世的儒家精神,在编撰过程中,主动综合中西算术,在接受算学知识的同时,注重对西方学术体系的整体引进。为明清之际,中国算学的复兴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邵明园[10](2014)在《安多藏语阿柔话的示证范畴》文中研究表明示证范畴是主要用于传达信息来源的语法范畴,它说明了信息是如何被获取的,而与说话者对信息的确定程度及正确与否没有必然关系。阿柔话为隶属于传统安多藏语的一个牧区方言点,其中存在亲知、拟测、报道和引述等四种示证结构。亲知示证是说话者通过自己的感觉器官(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获得信息的形式,拟测示证则是据某种痕迹、事件结果或状态所作的推断。报道示证是表明信息来自于一个不知名的信息传递者,而引述示证则表明了信息的具体来源,或通过上下文可以推测出信息源。阿柔话表达示证范畴的语法手段主要是在限定动词后附加助动词或小品词。助动词主要包括亲知标记/tha和拟测标记/zwk/,小品词有引述标记/hzi/和报道标记/se/,另外还有亲知标记/kw2/。亲知标记/kw2/同时还发展出表达新异范畴的功能,表达新知或突然发觉等意义。示证范畴与时体、人称、动词语义、语气、否定和疑问等存在紧密联系,展现了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本文即是对阿柔口语所展现示证范畴的系统研究,主要包括如下章节内容:第一章绪论。介绍阿柔部落的人文地理和语言使用情况,及选题缘由、选题价值、理论框架、语料收集情况,并对论文的创获和难点进行分析。同时还对藏语示证范畴的研究历史进行综述,对阿柔话的音系及形态句法进行简单概述。最后介绍章节安排和写作说明。第二章示证范畴及阿柔藏语纵览。结合语言类型学和阿柔话的具体情况,对示证范畴的定义和类型,示证范畴在世界语言中的分布,示证标记的来源和演变,示证范畴与认识情态和语气的关系等进行简介。另外,还对示证范畴与动词情状、时体、人称、式、疑问和否定等关系进行了简介。尤其对阿柔话中“自我中心”系统与示证范畴与新异范畴的关系进行了初步讨论。第三章亲知示证/tha/和拟测示证/zwk/。本章对亲知示证/tha/和拟测示证/zwk/进行详细专题研究,具体考察影响二者分布的时体、人称、谓词语义特征、句式等限定因素。最后对阿柔话如何对现代新媒介所传达的信息进行编码进行了初步分析。第四章存在动词与亲知-新异范畴。现代藏语某些方言存在动词通过词根异干形式,可以传达示证和新异意义。而在阿柔话中,存在动词不是采用词根异干而是采用在基本存在动词/jo/后附加小品词/kw2/来实现的。/kw2/在阿柔话中不仅可以附加在存在动词后表达示证和新异意义,还可以附着在其他动词后表达示证和新异意义。尤其显着的是,小品词/kw2/与/Ra/形成对称分布,前者表达示证和新异等非自我中心意义,而后者表达自我中心意义,表明说话者对所述事件具有完全的自主自觉能力。第五章引述示证和报道示证。讨论阿柔话中引述示证和报道示证的句法形态表现,从共时的句法分布来考察其由言说动词是如何变为小品词用于表达信息来源的意义的。引述示证和报道示证在阿柔话中还没有发展成为完全语法化的表达手段,正处于语法化过程之中。第六章系动词与说话者视角。通过分析系动词及同源助动词形式,讨论其具体的语法功能,认为其主要功能是体现说话者视角的不同,及说话者对待知识的确定程度。虽然我们认为它们不是传达示证范畴的典型语法手段,但另一方面也具有某种传达类示证意义的功能,所以我们将其表达的示证意义视为示证策略。第七章亲知示证标记/tha/的语法化。专门讨论阿柔话中亲知示证标记/tha/的历史来源,认为其经历了“趋向动词>状态补语>准体标记>完整体>示证标记”的功能演化。隐喻认知在其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第八章结语和展望。归纳陈述全文主要观点和创获,分析不足之处,并对今后示证范畴的研究进行展望和规划。

二、近年来"十七年文学"受到重视原因探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近年来"十七年文学"受到重视原因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2)九世纪晚期西法兰克王位继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act
引言
    一、选题缘起
    二、文献综述
一、王位继承的叙事
    (一)兄弟协作体制与“共享继承资格”
    (二)秃头查理时代王位继承计划及其特征
    (三)《福尔隆条约》与结舌者路易的传国计划
    (四)奥多同憨直者查理的王位之争
二、王位继承的特征
    (一)王位继承的多元参与
    (二)王族合作与新继承格局的形成
    (三)继承资格争议凸显
    (四)异姓国王的崛起
三、王位继承中的君臣互动
    (一)加洛林晚期国王/贵族权力运作模式
    (二)博索称王对继承秩序的冲击
    (三)教俗贵族对王位继承的干预——以圣但尼的古兹林为例
四、王位继承合法性书写及其变动
    (一)九世纪中后期西法兰克王位继承合法性书写
    (二)888 年后王位继承合法性书写的分歧与竞争
    (三)王位继承合法性书写变迁的历史动因及其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加洛林王朝后期世系表
附录二 《圣瓦斯特年代记》中译文
后记

(3)理据视角下英文网络语言中译研究 ——以《矛盾的互联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问题
    1.3 翻译书籍
    1.4 翻译工具
    1.5 本文结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网络语言研究
        2.1.1 网络语言及其定义
        2.1.2 网络语言的特征
        2.1.3 网络语言翻译研究
    2.2 理据研究
        2.2.1 理据的定义
        2.2.2 理据的分类
        2.2.3 理据与翻译
    2.3 网络语言的理据
第三章 翻译原则与翻译策略
    3.1 翻译原则
        3.1.1 保留性原则
        3.1.2 可读性原则
        3.1.3 灵活性原则
    3.2 翻译策略
        3.2.1 追本溯源
        3.2.2 增补删改
        3.2.3 变音对译
        3.2.4 同化迁移
        3.2.5 情景补充
第四章 可行性调研
    4.1 调研设计
    4.2 调研结果
第五章 总结与反思
参考文献
附录 A 选书网络语言词汇列表
附录 B 英文网络语言汉译接受度调查问卷
附录 C 调查问卷数据补充
附录 D 原文及译文
致谢

(4)“两观三性”视角下的当代大学校园空间更新、改造设计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缘起
        1.1.1 中国校园高速建设的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1.1.2 高等教育与城市的互动发展
        1.1.3 校园空间更新、改造的需求
    1.2 研究的对象
        1.2.1 当代大学校园空间
        1.2.2 更新、改造设计
        1.2.3 “两观三性”设计思想
        1.2.4 研究范围的界定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国内外研究综述
        1.4.1 大学校园空间的相关研究
        1.4.2 更新、改造设计的相关研究
        1.4.3 大学校园更新改造研究综述
    1.5 研究的创新点
        1.5.1 创新点一,视角创新:以“两观三性”设计理论为整体视角,对大学校园的更新、改造设计进行“宏观—中观—微观”的系统化研究。
        1.5.2 创新点二,思路创新:本文以“两观三性”这种系统性理论来解决大学校园更新这类系统型研究工作的思路,为大学校园的其他研究工作探索了一条可借鉴的研究思路。
        1.5.3 创新点三,内容创新:构建当代大学校园更新、改造的整体设计理论,形成具有可操作性的当代大学校园更新、改造设计策略。
    1.6 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
        1.6.1 研究方法
        1.6.2 研究框架
第二章 :当代大学校园空间设计发展与认知
    2.1 国外大学校园空间的起源和发展
        2.1.1 中世纪欧洲大学校园
        2.1.2 近代美国大学校园
        2.1.3 当代欧美综合化研究型大学校园
    2.2 国内大学校园空间的起源和发展
        2.2.1 古代书院式校园空间
        2.2.2 封建社会末期学堂校园空间
        2.2.3 近代中西合璧型校园空间
        2.2.4 解放后苏联模式和文革时期的校园建设
        2.2.5 改革开放后至今的校园空间发展探索
    2.3 我国当代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校园空间发展的矛盾和需求
        2.3.1 我国当代高等教育体制改革
        2.3.2 我国当代大学校园空间发展的矛盾
        2.3.3 国内大学校园空间的发展需求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两观三性”思想的当代校园空间的更新、改造设计策略的理论建构
    3.1 “两观三性”理论的概念与发展
        3.1.1 “两观三性”理论的思想内涵
        3.1.2 “两观三性”理论的历史传承
        3.1.3 “两观三性”理论的哲学基础和理论框架
    3.2 “两观三性”视角应用于大学校园更新、改造的理论导入
        3.2.1 整体观视角——整体性理论与城市学理论
        3.2.2 可持续发展观视角——生态建筑学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
        3.2.3 地域性视角——地域主义理论
        3.2.4 文化性视角——文脉理论
        3.2.5 时代性视角——创新理论
    3.3 “两观三性”视角下大学校园空间更新、改造策略的建构
        3.3.1 国内大学校园更新、改造的分类
        3.3.2 国内大学校园更新、改造的现实目标
        3.3.3 “两观三性”视角下大学校园空间更新、改造策略的内涵
        3.3.4 “两观三性”视角下大学校园空间更新、改造策略研究体系的建构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两观三性”视角下校园规划更新、改造设计策略
    第一部分 :面向“校园—城市”整体协同发展的校园空间规划更新、改造设计策略
        4.1 “校园—城市”发展的基本矛盾和相关分析
        4.1.1 “校园—城市”的整体关系
        4.1.2 我国当代城市环境下大学校园与城市结合的结构矛盾
        4.1.3 大学校园与城市空间整体更新的策略目标
        4.2 “大学—产业—城市”整体发展的校园更新功能植入
        4.2.1 大学在“大学—产业—城市”循环中扮演的角色
        4.2.2 强化“校—城”联系的功能更新与植入
        4.2.3 着眼于校园长期发展的用地预留储备
        4.3 校园与城市整体协同发展的校园结构网络
        4.3.1 校园与城市对接的空间结构层级
        4.3.2 校园与城市空间肌理缝合
        4.3.4 校园衔接城市的社区网络
        4.4 满足城市多元需求的“校园—城市”过渡区空间布局更新、改造策略
        4.4.1 “校园—城市”过渡区的类型
        4.4.2 “校园—城市”过渡区的公共空间整合
        4.4.3 “校园—城市”过渡区的整体更新机制
    第二部分 :面向大学可持续发展的校园空间规划更新、改造策略
        4.5 可持续发展的校园规划更新、改造的现状和策略目标
        4.5.1 我国高校校园规划设计发展现状
        4.5.2 新时期校园空间更新改造需要处理好的校园关系
        4.5.3 “可持续发展观”视角下的校园规划更新的策略目标
        4.6 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校园规划更新、改造工作机制
        4.6.1 合理的校园规划更新、改造目标体系
        4.6.2 动态更新的校园总体规划文件
        4.6.3 项目计划评估和实施程序
        4.7 可持续发展的校园交通系统优化策略
        4.7.1 校园道路交通疏解能力的优化
        4.7.2 公共交通系统管理
        4.7.3 校园自行车系统的完善
        4.7.4 停车场的规划与管理
        4.8 绿色低碳校园的规划更新
        4.8.1 节地与室外环境
        4.8.2 节能与能源利用
        4.8.3 节水与水资源利用
        4.8.4 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
    第三部分 :“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视角下的校园规划空间品质提升设计策略
        4.9 “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视角下的校园公共空间更新、改造
        4.9.1 “地域性”视角下的校园文脉的传承塑造
        4.9.2 “文化性”视角下功能布局的整合重组
        4.9.3 “时代性”视角下空间格局的有机缝合
        4.10 “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和谐统一的校园景观空间更新、改造
        4.10.1 传统大学校园景观规划形式
        4.10.2 大学校园景观更新、改造的原则
        4.10.3 校园景观的更新、改造的设计策略
    4.11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两观三性”视角下的校园建筑更新、改造设计策略
    5.1 “整体观”和“可持续发展观”视角下的校园建筑更新策略建构
        5.1.1 “整体观”视角下既有校园建筑更新、改造策略的基础——校园建筑的既有历史价值和功能价值
        5.1.2 “可持续发展观”视角下既有校园建筑更新、改造的项目实施过程
        5.1.3 本章研究的基本思路和策略目标
    5.2 “地域性”视角下的校园建筑历史价值保护
        5.2.1 “地域性”视角下的校园建筑历史价值的认知和保护原则
        5.2.2 校园历史建筑地域文化价值再现
        5.2.3 回应校园地域景观
        5.2.4 契合校园场所记忆
    5.3 “文化性”视角下的校园建筑功能转换
        5.3.1 文化视角下的既有建筑功能转换
        5.3.2 校园建筑更新改造中新旧建筑的联接模式
        5.3.3 校园创新文化特征下的空间赋能
    5.4 “时代性”视角下的校园建筑性能提升
        5.4.1 体现当代技术特点的结构体系更新
        5.4.2 满足现代大学需求的环境性能提升
        5.4.3 体现当代环保理念的校园建筑生态节能改造策略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两观三性”思想的当代校园空间的更新、改造策略整合与综合实践
    6.1 “两观三性”视角下的当代大学校园空间更新、改造策略整合与展望
        6.1.1 “两观三性”视角下的校园规划更新策略
        6.1.2 “两观三性”视角下的校园建筑更新、改造设计策略
        6.1.3 “两观三性”视角下当代大学校园空间发展趋势的展望
    6.2 “两观三性”视角下的当代大学校园空间更新、改造设计的综合实践
        6.2.1 北京工业大学规划及图书馆更新、改造项目
        6.2.2 海南大学海甸校区更新、改造项目
        6.2.3 中山大学珠海校区更新、改造项目
        6.2.4 上海大学延长校区更新、改造项目
    6.3 小结
第七章 :结论
    一、理论研究
    二、策略建构
    三、研究的创新点
    四、研究的不足之处和展望
参考文献
    外文专着
    中文专着
    学位论文
    期刊论文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表

(5)美国研究型大学与区域互动研究 ——以北卡三角研究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概念界定
        一、研究型大学
        二、区域
        三、互动
    第三节 研究理论
        一、三螺旋理论
        二、区域创新系统理论
    第四节 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述评
    第五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二章 美国大学与区域互动的历程
    第一节 19世纪中期前互动关系的萌芽:隐形互动的产生
    第二节 19世纪中期-20世纪初互动关系的产生:大学服务职能的提出
        一、赠地学院的兴起,服务职能的间接体现
        二、威斯康星理念的问世,服务职能的正式提出
        三、城市大学协会的成立,大学服务理念的增强
    第三节 二战来互动关系的成熟:产学研合作制度的确立
        一、《布什报告》的颁布,奠定大学与区域产学互动基石
        二、《拜杜法案》的出台,助力大学与区域互动新历程
第三章 研究型大学与区域互动案例——北卡三角研究园成立与成长
    第一节 产生背景
        一、“枪支”使命下腾飞的科技
        二、军工业主导下崛起的经济
        三、创业精神下引领的文化
    第二节 从“种子”到“果实”:北卡三角研究园的成立与成长
        一、“种子萌芽”阶段:大学与区域合力推动
        二、“艰难发展”阶段:大学与区域共同努力
        三、“茁壮成长”阶段:大学与区域相互受益
        四、“开花结果”阶段:大学与区域成就与挑战
第四章 大学与区域互动的特征分析
    第一节 定位高远,为人类与区域谋福祉
    第二节 政府引导,政、学、企三界合作
    第三节 学科依托,敦实园区科研基础
    第四节 集群效应,构建区域环境优势
第五章 借鉴:习之机“智”
    第一节 大学明确区域发展定位,提高互动意识
    第二节 政府建立合理管理体制,保持互动自信
    第三节 大学强化学科优势,优化互动能力
    第四节 构建区域创新系统,营造互动环境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曼涅托《埃及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第一章 曼涅托的生平、着作与时代背景
    第一节 曼涅托的生平
    第二节 曼涅托的着作
    第三节 曼涅托写作的时代背景
    小结
第二章 《埃及史》的史源
    第一节 古代文献中所见的《埃及史》史源
    第二节 古代埃及的王表
    第三节 古代希腊的着史传统
    小结
第三章 《埃及史》的内容与特征
    第一节 《埃及史》内容与王朝划分
    第二节 《埃及史》的王表与年代学
    第三节 《埃及史》的历史叙述
    小结
第四章 《埃及史》的“希腊化”倾向
    第一节 《埃及史》与古希腊传统史学
    第二节 《埃及史》所记“对照性人物与同时性事件”
    第三节 《埃及史》体现出的希腊化时代立场与思想观念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7)辽宁清代建筑大木作特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大木作营造技术的重要性
        1.1.2 辽宁现代建筑创作的地域性
        1.1.3 研究意义与价值
    1.2 研究范围与研究内容
        1.2.1 研究范围
        1.2.2 研究内容
        1.2.3 研究对象的判定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创新点
        1.3.1 建筑史研究概述
        1.3.2 大木作结构体系分类研究
        1.3.3 辽宁清代建筑大木作构造作法研究
        1.3.4 创新点及重要性
    1.4 研究方法与理论框架
        1.4.1 研究方法
        1.4.2 理论框架
第二章 辽宁的地域环境特点与清代建筑概况
    2.1 辽宁的地理资源环境
        2.1.1 地理位置及地形地貌
        2.1.2 气候特征
        2.1.3 资源特点
    2.2 辽宁的社会文化环境
        2.2.1 汉族人口的流入
        2.2.2 满族政权统治下的辽宁
        2.2.3 蒙藏等少数民族文化的交融与碰撞
    2.3 辽宁清代建筑的营建
        2.3.1 清代的工官制度及建造准则
        2.3.2 盛京工部
    2.4 辽宁现存清代建筑调查
第三章 辽宁清代建筑大木作结构体系分析
    3.1 单层木构建筑结构体系
        3.1.1 替力梁架
        3.1.2 半插梁梁架
        3.1.3 空间架构梁架
        3.1.4 特殊梁架
    3.2 楼阁木构建筑结构体系
        3.2.1 台上式梁架
        3.2.2 层叠式梁架
        3.2.3 通柱式梁架
        3.2.4 混合式梁架
    3.3 组合木构建筑结构体系
        3.3.1 共同架构组合式梁架
        3.3.2 独立架构组合式梁架
第四章 辽宁清代建筑大木作构造特点分析
    4.1 屋架的构造特点分析
        4.1.1 屋架的形式与举架分析
        4.1.2 硬山屋架的构造
        4.1.3 歇山屋架的构造
        4.1.4 攒尖屋架的构造
    4.2 斗栱的构造特点分析
        4.2.1 斗栱的种类及模数制度
        4.2.2 平身科斗栱及其构造
        4.2.3 柱头科斗栱及其构造
        4.2.4 角科斗栱及其构造
        4.2.5 斗栱构造的其他变通处理
    4.3 其他细部构造特点分析
        4.3.1 抱头梁及穿插枋
        4.3.2 雀替
        4.3.3 驼峰与角背
        4.3.4 宝瓶
        4.3.5 檩垫枋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工程项目
致谢

(8)《欧罗巴西镜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缘起与意义
    1.2 文献综述
    1.3 研究方法与特点
第二章 《西镜录》成书背景及其流传
    2.1 《西镜录》线索总述及版本考
    2.2 《西镜录》序言解读
    2.3 《西镜录》的其他线索
    2.4 《西镜录》在近代的重新发现
第三章 《欧罗巴西镜录》内容分析
    3.1 计除乘分的研究
        3.1.1 《西镜录》中的加、减、乘、除法、定位法
        3.1.2 《西镜录》四则运算的算题、算理及定位法
        3.1.3 《太西算要》中的四则运算
    3.2 试法
    3.3 开方术
        3.3.1 开平方问题
        3.3.2 开平圆法
        3.3.3 见根开立方法
        3.3.4 开立圆法
        3.3.5 见根开三乘方法
    3.4 金法、双法
        3.4.1 金法
        3.4.2 双法
第四章 《欧罗巴西镜录》对后世的影响
    4.1 梅文鼎与《西镜录》
        4.1.1 梅文鼎订注内容分析
        4.1.2 梅文鼎的《少广拾遗》、《笔算》与《西镜录》的关系
    4.2 《西镜录》与《数理精蕴》的关系
第五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与的学术工作

(9)大航海时代的中西算学交流-《同文算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文献综述
    1.3 研究要点与思路
第2章 《同文算指》的编撰的历史背景
    2.1 大航海背景下的明代中国
        2.1.1 《同文算指》中的西域货物
        2.1.2 明代中国海外贸易
    2.2 明代中国传统数学状态
        2.2.1 官方算学的衰落
        2.2.2 民间商业数学的需求
    2.3 实学的兴起与算学复兴
第3章 《同文算指》的编撰
    3.1 与明末西学的传入
        3.1.1 利玛窦与欧洲数学在中国的传播
        3.1.2 克拉维乌斯及其着作
    3.2 李之藻与《同文算指》的编撰
    3.3 从《天学初函》看《同文算指》的意义
第4章 《同文算指》版本及内容
    4.1 《同文算指》版本说明
        4.1.1 《四库全书》版《同文算指》
        4.1.2 《天学初函》版《同文算指》
        4.1.3 其它版本
    4.2 《同文算指》内容构成及算题来源
        4.2.1 《同文算指》的西算来源
        4.2.2 《同文算指》中算习题来源
        4.2.3 《同文算指》承习《测量法义》的算题
第5章 从《同文算指》看中西会通
    5.1 《同文算指》中的翻译
    5.2 笔算与写算
        5.2.1 明代算书中的写算
        5.2.2 明代算学中的传统乘除运算
        5.2.3 《同文算指》的笔算乘除法
        5.2.4 小结:写算未能流行的原因
    5.3 《同文算指》分数及相关理论
        5.3.1 《同文算指》中的分数
        5.3.2 《同文算指》中的约分
    5.4 递加法与倍加法
        5.4.1 《同文算指》中的递加法与倍加法
        5.4.2 《太西算要》中的平差计与倍加计
        5.4.3 对《同文算指》数列问题的评价
    5.5 《同文算指·叠借互征》探析
        5.5.1 《同文算指·叠借互征》的西算来源
        5.5.2 流失的细节
        5.5.3 关于“数典忘祖”的回应
    5.6 《同文算指》中的开方术
        5.6.1 《同文算指》开方术来源
        5.6.2 《太西算要》中的开方术
    5.7 《同文算指》中的杂和较乘法
第六章 《同文算指·别编》研究
    6.1 《别编》内容概述
    6.2 《别编》中的弦表
        6.2.1 弦表探源
        6.2.2 《别编》与《新法算书》中的三角函数
    6.3 《别编》术语考察
        6.3.1 倒弦与矢
        6.3.2 《别编》中的星宫名
第7章 结语
    7.1 研究要点
    7.2 《同文算指》的再认识
        7.2.1 《同文算指》的西算
        7.2.2 《同文算指》的中算
    7.3 从“同文算指”看明末西学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学术成果与学术活动
致谢

(10)安多藏语阿柔话的示证范畴(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人文地理及历史源流
        1.1.1 人文地理概况
        1.1.2 阿柔藏族历史源流
        1.1.3 阿柔话系属地位及当地藏族语使用情况
    第二节 阿柔话音系-形态句法概览
        1.2.1 音系概况
        1.2.2 形态-句法概况
        1.2.2.1 词类
        1.2.2.2 句法
    第三节 选题缘由
    第四节 理论框架及研究方法
    第五节 语料收集
    第六节 创获与难点
        1.6.1 本研究创获
        1.6.2 本研究难点
    第七节 藏语示证范畴研究综述
        1.7.1 初创时期:20世纪80年代之前
        1.7.2 理论建构时期:20世纪80-90年代
        1.7.3 理论深化时期:21世纪—至今
    第八节 章节安排与写作说明
第二章 示证范畴及相关问题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何谓示证范畴
        2.2.1 示证范畴的定义
        2.2.2 示证范畴跨语言分布
        2.2.3 示证范畴的语义划分
        2.2.3.1 示证意义的类型学分类
        2.2.3.2 阿柔话的示证系统纵览
        2.2.4 示证范畴的表现形式
        2.2.5 示证标记的来源和演变
    第三节 示证范畴与语气和情态的关系
    第四节 示证范畴与自我中心范畴
        2.4.1 自我中心范畴的定义
        2.4.2 阿柔话自我-非自我中心
    第五节 示证范畴与新异范畴
        2.5.1 何谓“新异范畴”
        2.5.2 示证范畴与新异范畴的关系
    第六节 示证范畴与其他范畴关系
        2.6.1 示证和动词情状与语义
        2.6.2 示证与人称
        2.6.3 示证与时体
        2.6.4 示证与式
        2.6.5 示证与否定
    第七节 小结
第三章 亲知示证/tha/和拟测示证/z(?)k/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示证标记的历史来源
    第三节 阿柔话示证范畴的语义句法系统
        3.3.1 决定示证分布的因素:时体、人称、谓词语义特征和句型
        3.3.1.1 时体
        3.3.1.2 人称
        3.3.1.3 谓词语义特征
        3.3.1.4 句式和语体限制
        3.3.1.5 疑问和否定
        3.3.2 一个有趣的问题:如何撒谎?
    第四节 示证对新媒介信息的编码
    第五节 小结
第四章 存在动词与亲知-新异范畴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示证范畴与新异范畴关系
    第三节 存在动词的示证和新异用法
        4.3.1 作实义动词时的形态句法
        4.3.1.1 人称
        4.3.1.2 疑问和否定
        4.3.1.3 与示证标记/tha/和/z(?)k/的关系
        4.3.2 作助动词时的形态句法
        4.3.2.1 完成体中的用法
        4.3.2.2 非完整体中的用法
        4.3.3 句型限制
    第四节 自我中心小品词/Ra/和非自我中心小品词/k(?)_2/
        4.4.1 叙实和非叙实
        4.4.2 疑问和否定
    第五节 小结
第五章 引述示证和报道示证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引述示证和报道示证的形态句法
        5.2.1 /se/作报道和引述示证的形态句法
        5.2.1.1 /se/作实义动词
        5.2.1.2 /se/作报道-引述示证标记
        5.2.1.3 与其他范畴的关系
        5.2.2 /(?)zi/作引述示证的形态句法
        5.2.2.1 /(?)zi/作实义动词
        5.2.2.2 /(?)zi/作引述示证标记
        5.2.2.3 与其他范畴关系
    第三节 小结
第六章 系动词作为示证策略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阿柔话系动词及同源助动词的句法语义功能
        6.2.1 形式分类
        6.2.2 功能差异
        6.2.2.1 /j(?)n/和/re/:做系动词
        6.2.2.2 /j(?)n/和/re/:做时体助动词
        6.2.2.3 完整体、将行体与句式限制
    第三节 yin和red的对立:主观性抑或示证性?
    第四节 小结
第七章 亲知示证标记/tha/的演化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完整体标记tha1的形成过程
        7.2.1 tha1的本义
        7.2.2 tha1由趋向动词到完整体标记
        7.2.2.1 趋向动词
        7.2.2.2 状态补语
        7.2.2.3 准体标记
        7.2.2.4 完整体标记
    第三节 完整体何时演变为示证标记?
    第四节 小结
第八章 结语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四、近年来"十七年文学"受到重视原因探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全球气候治理的技术进路及其限度 ——基于气候正义的视角[D]. 覃静华. 广西大学, 2021
  • [2]九世纪晚期西法兰克王位继承研究[D]. 党嘉宇. 东北师范大学, 2021
  • [3]理据视角下英文网络语言中译研究 ——以《矛盾的互联网》为例[D]. 贺文鑫. 北京大学, 2021(12)
  • [4]“两观三性”视角下的当代大学校园空间更新、改造设计策略研究[D]. 陈纵.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5)
  • [5]美国研究型大学与区域互动研究 ——以北卡三角研究园为例[D]. 王咏梅.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6]曼涅托《埃及史》研究[D]. 史湘洁. 东北师范大学, 2019(06)
  • [7]辽宁清代建筑大木作特点研究[D]. 高赛玉. 沈阳建筑大学, 2017(04)
  • [8]《欧罗巴西镜录》研究[D]. 何磊. 上海交通大学, 2017(02)
  • [9]大航海时代的中西算学交流-《同文算指》研究[D]. 才静滢. 上海交通大学, 2014(07)
  • [10]安多藏语阿柔话的示证范畴[D]. 邵明园. 南开大学, 2014(04)

标签:;  ;  ;  ;  ;  

近年“文学十七年”受关注的原因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