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肝脏疾病四项凝血指标结果与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王茜[1](2021)在《凝血四项和D-二聚体联合检测在肝病诊治中的价值探讨》文中指出目的研究凝血四项[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以及凝血酶时间(TT)]和D-二聚体(D-D)联合检测在肝病诊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37例体检的健康者作为A组,同期37例肝病患者作为B组。两组均给予凝血四项与D-D联合检测。对比两组研究对象凝血四项与D-D水平;B组不同肝病患者凝血四项与D-D水平。结果 B组PT(25.18±6.21)s、APTT(44.33±14.42)s、TT(35.42±7.19)s长于A组的(11.31±1.49)、(27.66±3.37)、(17.64±1.79)s, D-D(2.14±0.46)μg/L高于A组的(0.59±0.22)μg/L, FIB(1.05±0.46)g/L低于A组的(2.97±1.03)g/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肝硬化、肝癌患者的PT、APTT、TT长于急性肝炎、慢性肝炎, D-D高于急性肝炎、慢性肝炎, FIB水平低于急性肝炎、慢性肝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类型肝病患者PT、APTT、TT及D-D比较:肝硬化>肝癌>慢性肝炎>急性肝炎, FIB比较:急性肝炎>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结论凝血四项与D-D联合检测在肝病患者临床诊治中应用价值较高,临床可以依据此五项指标的检测结果进行疾病诊断,并判断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为后续的对症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于春艳[2](2021)在《不同Child-Pugh分级肝硬化患者血清TBA、ChE及凝血四项水平比较》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比较不同Child-Pugh分级肝硬化患者血清TBA、ChE及凝血四项水平。方法:选取2019年6-12月本院收治的不同Child-Pugh分级肝硬化患者300例作为研究组,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300例作为对照组。所有人员均接受血清TBA、ChE及凝血四项检测。比较两组及研究组不同Child-Pugh分级患者血清TBA、ChE及凝血四项水平。结果:研究组TBA、PT、APTT、TT均高于对照组,ChE、FIB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A、B、C级患者ChE、FIB水平均逐渐降低,TBA、PT、APTT、TT水平均逐渐增高。三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不同Child-Pugh分级肝硬化患者进行血清TBA、ChE及凝血四项水平检验,可以判断肝硬化病情严重度,临床可推广。
杨华[3](2021)在《检验凝血四项指标对肝硬化患者的临床价值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分析检验凝血四项指标对肝硬化患者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5月—2020年4月期间在枝江市中医医院就诊的肝硬化患者50例和正常健康体检者50例,分别纳入观察组、对照组,均进行凝血四项指标检测,对比检测结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TT、PT、APTT水平均高于对照组,FIB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不同肝功能分级患者之间比较TT、PT、APTT水平,肝功能Child C级>B级>A级,比较FIB水平则相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凝血四项指标会随着肝功能分级的改变而出现变化。结论对肝硬化患者检测凝血四项指标可为临床诊断、疾病严重程度判断提供准确的参考信息,值得推广应用。
张荣[4](2021)在《芪术颗粒治疗早期肝硬化临床疗效观察及其抗肝纤维化血管新生的机制研究》文中提出在前期理论、临床与实验研究中我们认识到“毒瘀肝络”是肝纤维化的基本病机,治疗在扶正的基础上强调化瘀通络、解毒散结,以芪术颗粒(黄芪、莪术、白术、丹参等)用于肝纤维化及早期肝硬化的防治。前期研究发现芪术颗粒可减弱肝组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血管紧张素(angiotensin,Ang)/酪氨酸激酶受体 2(tyrosine kinase receptors 2,Tie-2)、p38-分裂原激活蛋白激酶(p38 mitogen activated protein kinase,P38 MAPK)、磷脂酰肌醇 3 激酶(phosphatidylinositol 3-kinase,PI3K)/蛋白激酶B(protein kinase B,AKT)等表达,从而起到减轻肝纤维化的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是影响肝纤维化过程中肝窦毛细血管化。至于芪术颗粒如何影响肝窦内皮细胞(liver sinusoidal endothelial cell,LSEC)毛细血管化,需要进一步研究。本研究结合临床、整体动物及细胞实验,进一步完善芪术颗粒对早期肝硬化的临床疗效及其抗肝窦毛细血管化的作用机制。目的:1.通过临床观察芪术颗粒对早期肝硬化气虚血瘀证患者中医证候积分、肝功能、肝纤维化四项及肝脏弹性纤维值的影响,研究芪术颗粒治疗早期肝硬化气虚血瘀证的临床疗效,并评价其安全性。2.通过体内实验(Wistar大鼠)与体外实验(大鼠LSEC)相结合,观察芪术颗粒对四氯化碳(Carbon tetrachloride,CC14)诱发肝纤维化大鼠模型肝窦内皮毛细血管化的影响及其可能作用机制。方法:1.临床试验:选取2019年03月-2021年01月在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肝炎门诊及消化科病房就诊的18-65岁早期肝硬化气虚血瘀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芪术颗粒组和复方鳖甲软肝片组,两组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分别给予芪术颗粒和复方鳖甲软肝片治疗,治疗12周,两组患者分别于治疗前及停药后检查肝功能、肝纤维化四项、肝脏弹性指标,并记录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2.动物实验:雄性健康无特定病原体动物(specified pathogen free,SPF)级Wistar大鼠40只,其体重约180~200g,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复方鳖甲软肝片组和芪术颗粒组,除正常组大鼠外其它各组大鼠均腹腔注射40%CC14橄榄油溶液,以3ml/kg的剂量每周2次,连续注射4周制造大鼠肝纤维化模型,并在建模的同进行药物灌胃。造模4周时,取各组大鼠肝脏组织Masson及HE染色来评估肝损伤及肝纤维化程度,造模成功后处死各组大鼠,取肝组织免疫组化方法染色检测α-平滑肌肌动蛋白(alpha-smooth muscle actin,α-SMA)、高度糖基化的i型跨膜糖蛋白(cluster-of-differentiation-34,CD34)、血小板内皮细胞粘附分子(Platelet endothelial cell adhesion molecule-1,CD31)的表达,并进行图像分析,同时进行新生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分析,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大鼠肝组织毛细血管内皮陷窝蛋白-1(Caveolin-1)、Ⅷ因子相关抗原(von Willebrand factor,vWF)蛋白的表达。3.细胞实验:将Wistar大鼠腹腔注射40%CC14橄榄油溶液4周诱导肝纤维化,通过原代分离正常大鼠LSEC及肝纤维化大鼠LSEC。制备正常大鼠含药血清、芪术颗粒含药血清、复方鳖甲软肝片含药血清。正常组(正常大鼠LSEC+正常大鼠血清)、模型组(肝纤维化大鼠LSEC+正常大鼠血清)、芪术颗粒组(肝纤维化大鼠LSEC+芪术颗粒含药大鼠血清)、复方鳖甲软肝片组(肝纤维化大鼠LSEC+复方鳖甲软肝片含药大鼠血清)分别常规培养48h。采用台盼蓝染色及流式细胞术鉴定各组LSEC,电镜下观察各组大鼠LSEC的窗孔情况;Western Blot检测各组大鼠LSEC表型CD31、SE-1(大鼠肝窦内皮细胞标记物)及整合素α Vβ 3-黏着斑激酶(focal adhesion kinase,FAK)-R as/丝分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信号通路及相关蛋白表达情况。结果:1.临床试验(1)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本研究共60例早期肝硬化气虚血瘀证患者完成了临床观察,芪术颗粒组30例(男性17例,女性13例),年龄均值为53.53±6.83岁,病程6.23±3.24年,Child-Pugh评分均为A级;复方鳖甲软肝片组30例(男性16例,女性14例),年龄均值为54.13±6.21岁,病程6.00±2.83年;Child-Pugh评分均为A级。两组早期肝硬化患者病因均以乙型肝炎病毒为主。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肝功能的影响:芪术颗粒组及复方鳖甲软肝片组患者治疗前血清谷草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和谷丙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周结束后两组患者血清AST和ALT的均值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清AST和ALT均恢复到正常水平,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清AST、AL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纤维化四项的影响:两组早期肝硬化患者治疗前血清Ⅲ型前胶原(procollagen type Ⅲ,PC-Ⅲ)、层粘连蛋白(laminin,LN)、透明质酸(hyaluronic acid,HA)及 Ⅳ 型胶原(collagen type Ⅳ,Ⅳ-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周后,芪术颗粒组患者血清PC-Ⅲ、LN、HA及Ⅳ-C的均值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复方鳖甲软肝片组患者血清PC-Ⅲ、LN、HA及Ⅳ-C的均值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肝脏弹性值的影响:本研究纳入的60例早期肝硬化气虚血瘀证患者肝脏弹性值均高于正常水平,早期肝硬化患者给与芪术颗粒治疗后肝脏弹性值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中医证候疗效及安全性分析:芪术颗粒治疗12周后患者食欲不振、神疲乏力、肝区(胁肋部)疼痛、气短懒言、胸闷善太息的症状均得到改善(P<0.01),芪术颗粒中医证候总有效率为93.33%,高于复方鳖甲软肝片组,其中在改善患者神疲乏力、气短懒言症状,芪术颗粒明显优于复方鳖甲软肝片(P<0.05)。芪术颗粒在缓解早期肝硬化气虚血瘀证患者中医证候上具有明显优势且无不良反应的发生。2.动物实验(1)对肝纤维化大鼠肝脏病理的影响:4周后处死大鼠,取正常组、模型组、芪术颗粒组复方鳖甲软肝片组肝组织进行Masson和苏木精-伊红染色法(hematoxylin-eosin,HE),结果模型组大鼠肝组织出现增生的纤维组织和纤维隔形成,表明本研究大鼠肝纤维化模型造模成功,同时芪术颗粒组及复方鳖甲软肝片组大鼠肝纤维化程度较模型组减轻。(2)对肝纤维化大鼠肝组织α-SMA的表达的影响:正常组大鼠肝组织α-SMA表达很低,肝纤维化大鼠模型组肝组织α-SMA表达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芪术颗粒组及复方鳖甲软肝片组肝组织α-SMA表达显着降低(P<0.05)。(3)对肝纤维化大鼠肝组织中CD31、CD34表达的影响:免疫组化染色检测各组大鼠肝组织中CD31、CD34的表达,其中模型组肝组织染色强度最强,芪术颗粒组及复方鳖甲软肝片组肝组织中CD31、CD34平均光密度面积比较模型组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对肝纤维化大鼠肝组织中vWF、Caveolin-1蛋白表达的影响:正常大鼠肝组织很少表达vWF和Caveolin-1蛋白,vWF和Caveolin-1蛋白的表达水平在大鼠肝纤维化过程中显着增加。与肝纤维化模型组比较,芪术颗粒组及复方鳖甲软肝片组肝纤维化大鼠肝组织中vWF及Caveolin-1蛋白的表达降低(P<0.05)。(5)对肝纤维化大鼠肝脏新生MVD的影响:分别用CD31、CD34标记对各组大鼠肝脏组织进行新生MVD分析,经CC14处理后,模型组大鼠肝脏组织中MVD明显增加,明显高于正常组大鼠(P<0.05)。CCl4诱导大鼠肝纤维化的同时给予芪术颗粒或者复方鳖甲软肝片灌胃处理,大鼠肝组织新生MVD明显减少,与模型组大鼠肝组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细胞实验(1)LSEC的观察:台盼蓝染色结果显示模型组与正常组LSEC的细胞存活率无明显差异。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正常组及模型组LSEC中CD146+细胞和SE-1+细胞的比例均在90%以上。(2)对肝纤维化大鼠LSEC窗孔的影响:在扫描电镜下,正常LSEC的表面可见许多窗孔,模型组出现LSEC窗孔的减少,肝纤维化LSEC经芪术颗粒药物血清处理后LSEC窗孔增加。(3)对肝纤维化大鼠LSEC表型的影响:模型组大鼠LSEC表达CD31和SE-1的量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与肝纤维化大鼠模型组比较,芪术颗粒组LSEC中CD31和SE-1的表达明显降低(P<0.05)。(4)对肝纤维化大鼠LSEC整合素α Vβ 3-FAK-R as/MAPK信号通路的影响: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LSEC整合素α Ⅴ β 3/GAPDH比值显着升高(P<0.01),肝纤维化大鼠LSEC给予芪术颗粒含药血清处理后,LSEC中整合素α Ⅴβ 3/GAPDH比值降低(P<0.01)。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LSEC中p-FAK/FAK、p-MAPK/MAPK比值均显着升高(P<0.01),芪术颗粒含药血清处理肝纤维化大鼠LSEC后,LSEC中p-FAK/FAK、p-MAPK/MAPK比值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复方鳖甲软肝片组对比,芪术颗粒组整合素αV β 3蛋白表达水平下降更为明显(P<0.05)。结论:1.芪术颗粒治疗3月后可明显改善早期肝硬化气虚血瘀证中医证候评分,使转氨酶恢复正常,并改善患者肝纤维化指标,可降低早期肝硬化气虚血瘀证患者肝脏弹性值。2.芪术颗粒可显着抑制CCl4诱导肝纤维化大鼠的纤维化,可减少肝纤维化肝组织中CD31、CD34、vWF和Caveolin-1的表达,降低肝窦微血管密度,减少肝窦微血管增生,防止肝窦毛细血管化。3.芪术颗粒可减轻肝纤维化过程中肝窦毛细血管化,其机制为抑制肝纤维化过程中LSEC窗孔的减少,改善肝纤维化过程中LSEC的表型,同时可调控LSEC中整合素αVβ3-FAK-Ras/MAPK信号通路发挥抗肝窦毛细血管化作用。
王海燕,谢丽莉[5](2021)在《D-二聚体与纤维蛋白水平与代偿期肝硬化和失代偿期肝硬化的相关性分析》文中指出目的分析D-二聚体与纤维蛋白的测定在代偿期肝硬化和失代偿期肝硬化中的相关性,旨在为相关人员的研究工作提供参考文献。方法选择2017年4月22日~2020年4月22日就诊的肝硬化患者136例为研究对象。另外选择同期间内接受健康检查的30例健康人群为对照组。开展D-二聚体与纤维蛋白、凝血四项检测工作,同时开展肝功能检验,分析结果。结果和对照组相比,代偿期肝硬化以及失代偿期肝硬化者的D-二聚体、APTT、TT、PT指标更高,FIB指标低;和代偿期肝硬化者相比,失代偿期患者D-二聚体、TT、APTT、PT指标更高,FIB指标低(P<0.05);和对照组相比,肝硬化者的PA、CHE、ALB、TP更低,TBA、ADA、DBil、TBil、GGT、ALP、AST、ALT更高(P<0.05)。和代偿期者相比,失代偿期者PA、CHE、ALB、TP低,TBA、ADA、DBil、TBil、GGT、ALP、AST、ALT高(P<0.05)。PT和D-二聚体、TT、APTT、ADA、TBA、DBil、TBil呈正相关;和FIB、PA、CHE、ALB、GGT呈负相关。APTT和D-二聚体、TT、ADA、TBA、DBil、TBil呈正相关,和FIB、PA、GGT为呈负相关。FIB和D-二聚体、ADA、TBA、DBil、TBil呈负相关;和PA以及GGT呈正相关。TT和ADA、TBA、DBil、TBil呈正相关;和FIB、PA、GGT呈负相关。结论以TT、APTT、PT为基础,联合应用D-二聚体以及FIB检测法诊断肝硬化有着相当重要的价值,这一点重点体现在失代偿期肝硬化疾病诊断中。在此同时分析患者的肝脏功能,可精准诊断失代偿期肝硬化以及代偿期肝硬化。可实现全程病程监测,准确判断疾病预后、方便观察患者治疗效果。
林莉娟[6](2021)在《酒精性肝硬化的中医证型与Child-Pugh分级及客观指标相关性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本课题以酒精性肝硬化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客观指标的总结分析,了解酒精性肝硬化中医证型分布规律,以及其与Child-Pugh分级和客观指标之间的相关性,为酒精性肝硬化的中医辨证提供客观依据,提高辨证的准确性。方法:本研究收集2014年10月-2019年10月三明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肝病科门诊及住院患者,通过纳入排除标准的筛选,将符合要求的243例酒精性肝硬化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收集患者的性别、年龄、日饮酒量、饮酒年限、中医证型、Child-Pugh分级、肝功能(ALB、TBIL、ALT、AST、GGT)、PT、AFP、腹水、肝性脑病资料,通过SPSS22.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应用描述性统计分析酒精性肝硬化患者总体中医证型、腹水、肝性脑病的分布情况,进行卡方检验分析不同证型中Child-Pugh分级的分布差异,使用非参数检验探讨中医证型与饮酒年限、日饮酒量、ALB、TBIL、PT、ALT、AST、GGT、AFP的相关性。结果:共采集243例酒精性肝硬化患者,其中男性208例,女性35例,6个证型中肝郁脾虚证45例,脾虚湿盛证62例,湿热蕴结证73例,肝肾阴虚证25例,脾肾阳虚证16例,瘀血阻络证22例。1.6个证型中湿热蕴结证患者占比(30.0%)最高,脾肾阳虚证占比(6.6%)最少;并发腹水的患者中湿热蕴结证占比(35.9%)最高,并发肝性脑病患者中肝肾阴虚证占比(47.4%)最高。2.证型与一般情况的相关性:年龄、饮酒年限、日饮酒量在各证型中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性别在各证型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证型与Child-Pugh分级的相关性:肝郁脾虚证在Child-Pugh A级中所占百分比最高,脾肾阳虚证在Child-Pugh B级中所占百分比最高,肝肾阴虚证在Child-Pugh C级中所占百分比最高;Child-Pugh分级在各证型中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证型与客观指标的相关性:其中肝郁脾虚证的TBIL、PT值最低,ALB值最高;湿热蕴结证的TBIL、PT、ALT、AST、GGT、AFP值最高;肝肾阴虚证的ALB、ALT、GGT值最低;脾肾阳虚证的AST、AFP值最低;TBIL、ALB、PT、ALT、AST、GGT、AFP水平在各证型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饮酒年限、日饮酒量是酒精性肝硬化发病的直接影响因素。2.Child-Pugh分级与酒精性肝硬化的中医证型有关;ALB、TBIL、PT、ALT、AST、GGT、AFP与酒精性肝硬化的中医证型关系密切。
田园硕[7](2021)在《活血软坚扶正方干预乙肝后肝纤维化的临床疗效研究及机制探索》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本研究通过网络药理学方法筛选活血软坚扶正方治疗乙肝后肝纤维化的作用靶点、信号通路;通过临床研究观察活血软坚扶正方对气虚血瘀型乙肝后肝纤维化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并通过对人转化生长因子β 1、金属蛋白酶抑制因子1浓度的测定,探讨活血软坚扶正方干预本病的可能疗效机制,为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方法:1.网络药理学研究:采用 TCMSP、TCMID、SwissTargetPrediction、PubChem、DisGeNET、OMIM、GeneCards等数据库筛选活血软坚扶正方活性成分及与乙肝后肝纤维化相关靶基因,采用Cytoscape软件构建“方药-成分-靶点-疾病”网络图,采用String数据库构建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采用Metascape对活血软坚扶正方治疗乙肝后肝纤维化关键作用靶点进行GO富集分析和KEGG富集分析,获取活血软坚扶正方治疗乙肝后肝纤维化的主要生物过程和信号通路。2.临床试验研究:采用随机数分组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不符合排除标准的63例气虚血瘀型乙肝后肝纤维化患者随机分为中药组和对照组,中药组33例(后脱落3例),对照组30例。在抗病毒治疗的基础上,中药组予活血软坚扶正方,对照组予复方鳖甲软肝片,连续干预6个月。两组均于治疗前后记录中医证候评分、检测肝弹性值,检查肝功能、血清蛋白、凝血功能、肝纤四项、人转化生长因子β1、血清金属蛋白酶抑制因子1,计算无创肝纤维化指标(APRI、FIB-4),并在治疗前、治疗3个月、治疗6个月时检测血、尿、便常规等安全性指标。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肝弹性值、肝纤四项、APRI、FIB-4、肝功能、血清蛋白、凝血功能、人转化生长因子β1、血清金属蛋白酶抑制因子1、中医证候评分以及相关安全性指标的变化,并统计分析。研究结果:1.网络药理学研究结果研究最终共筛选获取33个活性成分,129个作用靶点与活血软坚扶正方治疗乙肝后肝纤维化密切相关。活血软坚扶正治疗乙肝后肝纤维化主要涉及生物过程、细胞组成、分子功能等多层次功能,通过调节PI3K-Akt信号通路、mTOR信号通路、phospholipase D信号通路、HIF-1α信号通路、FoxO信号通路、JAK-STAT信号通路、IL-17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AMPK信号通路、TNF信号通路、PPARγ信号通路等多个通路等来发挥治疗作用。2.临床试验研究结果(1)影像学肝纤维化指标:中药组和对照组组内对比均能够显着降低患者的肝弹性值(P<0.01),且中药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2)血清学肝纤维化指标:中药组能显着降低血清中CIV的水平(P<0.01),对照组治疗前后CIV无明显差异(3)无创肝纤维化指标:中药组和对照组组内对比均能降低FIB-4的水平(P<0.05),且中药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中药组可显着降低APRI的水平(P<0.01),对照组治疗前后APRI无显着差异。(4)肝功能相关指标:中药组和对照组组内对比均能显着降低血清中TBIL的水平(P<0.05),且两组组间无明显差异;中药组可显着降低AST的水平(P<0.01),对照组治疗前后AST无显着差异。(5)血清蛋白相关指标:两组治疗前后组内对比ALB和GLO水平无显着差异。(6)凝血功能相关指标:中药组可显着升高的PTA和PLT的水平(P<0.01),对照组无明显PTA和PLT升高。(7)TIMP-1和TGF-β1:中药组可降低血清中TIMP-1的浓度(P>0.05),对照组能够降低血清中TGF-β1的浓度(P>0.05),但TIMP-1和TGF-β1组内、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8)中医证候指标:中药组和对照组均能明显降低患者的中医证候评分(P<0.01),且中药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1.网络药理学研究提示:活血软坚扶正方改善乙肝后肝纤维化具有多层次、多系统和整体干预的特点。2.通过影像学、血清学、无创肝纤维化指标三种方式的比较,发现:活血软坚扶正方可有效抑制乙肝后肝纤维化的形成。3.活血软坚扶正方能够显着改善气虚血瘀型乙肝后肝纤维化患者的症状、减轻肝脏炎症,调节凝血功能。4.活血软坚扶正方干预血清中金属蛋白酶抑制因子-1(TIMP-1)和人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的作用不显着,药物对其可能存在一定抑制作用,但是否是主要干预因子尚存疑,需进一步的研究进行验证。
张雪媛[8](2021)在《射波刀治疗原发性肝癌回顾性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收集经射波刀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描述分析其治疗效果、肿瘤标志物及血生化指标变化情况和预后情况,为射波刀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决策和疗效评估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2012年7月-2018年12月某医院309例首次经射波刀治疗且无既往治疗的原发性肝癌患者临床资料,对患者的基本情况、疗效情况和预后情况进行统计分析,评价其疗效、预后、肿瘤标志物和血生化指标变化情况。应用软件Epidata3.1和SPSS 24.0进行临床资料的录入、整理和分析。采用χ2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和Logistic回归分析原发性肝癌患者局部控制率及其影响因素;采用秩和检验分析患者治疗前后肿瘤标志物、血常规、肝功能和凝血功能指标变化情况;采用Kaplan-Meier法、Log-rank检验和Cox回归模型分析原发性肝癌患者的预后情况。结果:1.原发性肝癌患者一般情况:309例患者中男性264例,占85.4%;女性45例,占14.6%。最小年龄16岁,最大年龄88岁,中位年龄56(47,65)岁。有肝炎史患者244例,占79.0%。小肝癌患者192例,占62.1%。累积剂量<40Gy的患者43例,占13.9%;40-44Gy的患者147例,占47.6%;≥45Gy的患者119例,占38.5%。生物有效剂量(BED)<70Gy的患者29例,占9.4%;70-79Gy的患者109例,占35.5%;80-89Gy的患者97例,占31.4%;≥90Gy的患者74例,占23.9%。2.原发性肝癌患者近期疗效:有3个月疗效的201例患者中,完全缓解(CR)患者3例,占1.5%;部分缓解(PR)患者66例,占32.9%;稳定(SD)患者71例,占35.3%;进展(PD)患者61例,占30.3%;3个月局部控制率为69.7%。有6个月疗效的125例患者中,CR患者2例,占1.6%;PR患者24例,占19.2%;SD患者49例,占39.2%;PD患者50例,占40.0%;6个月局部控制率为60.0%。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有无腹水、肝癌直径、单次剂量、分割次数和BED对原发性肝癌患者6个月局部控制率有统计学意义(P<0.05),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有无腹水和分割次数对原发性肝癌患者6个月疗效有统计学意义(OR=4.647、0.210,P<0.05)。有腹水患者进展的风险是无腹水患者的4.647倍,分割次数≥4次患者进展的风险是<4次患者的0.210倍。3.原发性肝癌患者肿瘤标志物情况:患者经射波刀治疗前后甲胎蛋白(AFP)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Bonferroni校正后,治疗后6个月AFP较治疗前下降(P<0.001)。4.原发性肝癌患者血生化情况:经射波刀治疗后患者的红细胞(RBC)、血小板(PLT)、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和白蛋白(ALB)均较治疗前降低(Z=-3.437、-3.148、-2.197、-6.260、-6.449,P<0.05),凝血酶原时间(PT)较治疗前升高(Z=-3.696,P<0.05)。5.原发性肝癌患者预后情况:263例患者中位生存期为29.0(16.3,41.7)月,1年生存率为65.8%,2年生存率为43.6%,3年生存率为35.0%。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有无肝炎、病灶个数、肝癌直径、临床分期、门脉癌栓、腹水、单次剂量、分割次数和BED对原发性肝癌患者预后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其纳入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门脉癌栓有统计学意义(HR=3.472,P=0.003),有门脉癌栓患者的死亡风险是无门脉癌栓患者的3.404倍。结论:1.分割次数和腹水可能是影响原发性肝癌患者局部控制率的独立因素。2.射波刀治疗对肿瘤标志物会产生影响,使治疗后6个月AFP降低。3.射波刀治疗对血常规、肝功能和凝血功能会产生影响,使红细胞、血小板、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和白蛋白比例下降,凝血酶原时间上升。4.门脉癌栓是可能影响原发性肝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
张译心[9](2021)在《2种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的建立及评价》文中认为目的:通过建立气虚血瘀型冠心病模型和气阴两虚型2型糖尿病模型,构建病证结合模型的建立方法及评价体系。方法:(1)气虚血瘀型冠心病模型:采用基础进食结合负重游泳,冰浴刺激辅助肾上腺素注射,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冠脉结扎手术的方法制备模型。通过监测大鼠心电图、体征、体重、抓力、呼吸、脉搏、血流量、全血黏度、血浆粘度、血沉、红细胞压积、CK、CK-MB、LDH、SOD、MDA、GSH-Px、CD4、CD8、IL-1β、TNF-α、TXB2、6-Keto-PGF1α等指标变化,综合评价病证模型的制备。(2)气阴两虚型2型糖尿病模型:采用高糖高脂喂养4周后腹腔注射STZ 35 mg/kg,继续高糖高脂饲养至21周的方法制备模型。通过监测大鼠体征评分、体重、进食量、饮水量、便量评分、足温、抓力、呼吸、脉搏、舌象、血糖、尿糖、糖耐量、血浆粘度、凝血功能、TC、TG、LDL-C、胸腺指数、SOD、MDA、GSH-Px、cAMP、cGMP、CD4、CD8等指标变化,HE染色观察胰腺组织形态学变化,Western Blot检测大鼠肝组织蛋白PI3K、AKT、GLUT4表达水平,综合评价气阴两虚型2型糖尿病模型。结果:(1)气虚血瘀型冠心病模型:模型组大鼠的体征表现可概括为精神萎靡,行动迟缓,抓力降低,脉搏减弱等;结合心电图ST段、T波抬高,全血黏度、血浆粘度、血沉、LDH、CK、CK-MB、MDA、IL-1β、TNF-α、TXB2显着升高,血流量、SOD、CD4、CD8、6-keto-PGF1a/TXB2值显着降低等,证明模型组大鼠出现胸痛胸闷、心悸、神倦乏力、脉弱的证候表现。(2)气阴两虚型2型糖尿病模型:病证模型组大鼠的体征表现可概括为精神萎靡,懒动迟钝,多饮多食,便量评分降低,足温升高,抓力、呼吸、脉搏减弱,舌体颜色呈暗紫色等;实验室指标也出现了血糖、尿糖、AUC、血浆粘度、FIB、TC、TG、LDL-C、cAMP、cAMP/cGMP、MDA值显着升高,PT、APTT、TT、cGMP、CD4、CD4/CD8、SOD、GSH-Px、胸腺指数值显着下降,胰岛组织损伤、功能显着下降,肝脏组织PI3K、AKT、GLUT4蛋白表达显着降低等变化,以上指标均证明病证模型组大鼠出现咽干口燥,倦怠乏力,多食易饥,口渴喜饮,气短懒言,五心烦热,便秘,舌红,脉细无力的证候表现。将临床用来治疗气阴两虚型2型糖尿病的消渴灵作为阳性药,与病证模型组比较,阳性药组大鼠的精神、运动、便量评分、足温、抓力、呼吸频率、脉搏振幅、舌象R、G、B值、血浆粘度、FIB、cGMP、cAMP/cGMP、CD4、CD4/CD8等均有显着改善,说明消渴灵对模型证候起到了治疗作用,进一步证明了气阴两虚型2型糖尿病模型制备方法的可行性。结论:(1)通过制备气虚血瘀型冠心病动物模型,采用生理指标(一般状态评分、心电图、抓力、脉象、血流量、全血黏度、血浆粘度、血沉)、生化指标(CK、CK-MB、LDH、SOD、MDA、CD4、CD8、IL-1β、TNF-α、TXB2、6-Keto-PGF1a/TXB)等对模型进行综合评价,证明模型制备方法的可行性,并建立了模型评价方法。其中从宏观到微观的指标组合(一般状态评分、心电图、抓力、脉象、全血黏度、血浆粘度、LDH、CK、CK-MB、CD4、CD8、TXB2、6-Keto-PGF1a/TXB2)可作为评价气虚血瘀型冠心病模型的关键指标。(2)通过制备气阴两虚型2型糖尿病动物模型,并设立阳性药组进行反证,采用生理指标(精神运动评分、进食量、饮水量、便量评分、足温、抓力、呼吸、脉象、舌象、血浆粘度、胸腺指数)、生化指标(血糖、尿糖、糖耐量、PT、APTT、TT、FIB、TC、TG、LDL-C、SOD、MDA、GSH-Px、cAMP、cGMP、cAMP/cGMP、CD4、CD4/CD8)、病理指标(胰腺HE染色)、分子生物学指标(肝脏组织蛋白PI3K、AKT、GLUT4表达)等对模型进行综合评价,证明模型制备方法的可行性,并建立了模型评价方法。其中从宏观到微观的指标组合(精神运动评分、便量评分、足温、抓力、呼吸、脉象、舌象、胸腺指数、血糖、尿糖、糖耐量、cAMP、cGMP、cAMP/cGMP、CD4、CD4/CD8、胰腺HE染色)可作为评价气阴两虚型2型糖尿病模型的关键指标。
徐艺倪[10](2021)在《肝宁方对乙肝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侧支循环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通过观察全国名老中医蓝青强经验方肝宁方对乙肝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已出现侧支循环开放患者的中医症候积分、肝脏各项指标、血流动力学、脾脏大小、腹水深度以及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程度等临床疗效指标的调节作用以及疗程结束后半年内食管胃静脉破裂出血、肝性脑病发生率的对比,以探讨肝宁方对于改善乙肝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侧支循环的影响。方法:按照纳入标准,在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消化内科及肝病科门诊及住院的患者中,收集2018年12月至2020年6月期间乙肝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已出现侧支循环开放并且辩证属于肝郁瘀血证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予口服盐酸普萘洛尔片(心得安),治疗组予口服肝宁方,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凝血功能、肝功能、肝纤维化指标、门静脉血流动力学、心脏血流动力学、脾脏大小、腹水深度、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程度等临床疗效指标,并在疗程结束后随访追踪半年内食管胃静脉破裂出血、肝性脑病发生率。结果:(1)基线资料:治疗组和对照组在年龄、性别、肝功能Child-Pugh积分、病程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中医证候积分:治疗后两组各项中医证候积分及总积分均较治疗前显着下降(P<0.05),且治疗组下降幅度较对照组更明显(P<0.05),治疗组30例患者中总有效率为9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6.6%,治疗组明显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3)凝血功能:两组患者治疗后PT水平较治疗前显着下降(P<0.05),且治疗组下降幅度较对照组更明显(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PTA水平较治疗前显着上升(P<0.05),且治疗组上升幅度较对照组更明显(P<0.05)。(4)肝功能:两组患者治疗后TBIL、ALT、AST水平均较治疗前有显着下降(P<0.05),且治疗组下降幅度较对照组更明显(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ALB水平较治疗前显着上升(P<0.05),且治疗组较对照组上升幅度更明显(P<0.05)。(5)肝纤维化指标:治疗组患者治疗后肝纤四项HA、LN、PCⅢ、Ⅳ-C及肝脏硬度值LSM水平均较治疗前显着下降(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下降幅度较对照组更明显(P<0.05);对照组治疗后HA、LN、Ⅳ-C、LSM水平较治疗前显着下降(P<0.05)。(6)门静脉血流动力学:两组患者治疗后门静脉血流动力学DPV、DSV、QPV水平均较治疗前有显着下降(P<0.05),且治疗组下降幅度较对照组更明显(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SPV水平较治疗前显着上升(P<0.05),且治疗组较对照组上升幅度更明显(P<0.05)。(7)心脏血流动力学指标:两组患者治疗后心脏血流动力学HR、CO水平均较治疗前有显着下降(P<0.05),且治疗组CO下降幅度较对照组更明显(P<0.05);治疗组患者治疗后MAP水平较治疗前显着上升(P<0.05),且治疗组较对照组上升幅度更明显(P<0.05)。(8)脾脏大小及腹水深度:两组治疗后腹水深度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且治疗组下降幅度较对照组更明显(P<0.05);治疗组患者治疗后脾脏长度、脾脏厚度较治疗前有显着下降(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下降幅度较对照组更明显(P<0.05)。(9)食管胃静脉曲张程度:治疗组患者治疗后食管胃静脉曲张程度显着改善(P<0.05),且治疗组下降幅度较对照组更明显(P<0.05)。(10)食管胃静脉破裂出血、肝性脑病发生率:半年内治疗组30例患者中食管胃静脉破裂出血总发生率为10%,肝性脑病总发生率为6%,对照组食管胃静脉破裂出血总发生率为33%,肝性脑病总发生率为26%,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1.肝宁方在治疗乙肝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上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及应用前景,能够改善患者凝血功能、肝功能、肝纤维化等临床疗效指标,减少腹水、改善脾脏肿大,并且能有效改善肝纤维化程度、门静脉及心脏血流动力学,达到降低门静脉压力效果。2.肝宁方在降低门静脉压力的同时能有效降低乙肝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侧支循环开放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能有效减轻乙肝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形态程度,并且能减轻腹水,减少食管胃静脉破裂出血与肝性脑病的发生率。肝宁方具有改善侧支循环曲张形态、延缓侧支形成发展的潜质。
二、肝脏疾病四项凝血指标结果与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肝脏疾病四项凝血指标结果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凝血四项和D-二聚体联合检测在肝病诊治中的价值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2.1 仪器与试剂 |
1.2.2 血液样本采集 |
1.2.3 检测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凝血四项与D-D水平对比 |
2.2 B组不同肝病患者凝血四项与D-D水平对比 |
3 讨论 |
(2)不同Child-Pugh分级肝硬化患者血清TBA、ChE及凝血四项水平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
2.2 两组血清TBA、ChE及凝血四项水平比较 |
2.3 研究组不同Child-Pugh分级患者血清TBA、ChE及凝血四项水平比较 |
3 讨论 |
(3)检验凝血四项指标对肝硬化患者的临床价值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2组参检者凝血四项指标的比较 |
2.2 不同肝功能分级患者的凝血四项指标比较 |
3讨论 |
(4)芪术颗粒治疗早期肝硬化临床疗效观察及其抗肝纤维化血管新生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肝纤维化/肝硬化诊断技术研究进展 |
1. 肝穿活检病理学 |
2. 影像学检查 |
3. 血清学 |
4. 肝静脉压力梯度 |
5. 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肝窦毛细血管化与肝纤维化研究进展 |
1. 肝脏的结构 |
2. 肝窦内皮的结构与功能 |
3. 肝窦内皮毛细血管化与肝纤维化 |
4. 肝窦内皮毛细血管化的调控机制 |
5. 肝窦内皮毛细血管化治疗 |
6. 展望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芪术颗粒治疗早期肝硬化临床疗效观察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统计方法 |
3. 试验结果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芪术颗粒对肝窦内皮细胞毛细血管化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 |
实验一 芪术颗粒对大鼠肝纤维化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统计方法 |
4. 实验结果 |
5. 讨论 |
实验二 芪术颗粒对肝纤维化过程中血管新生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统计方法 |
4. 实验结果 |
5. 讨论 |
实验三 芪术颗粒对肝窦内皮细胞毛细血管化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统计方法 |
4. 实验结果 |
5. 讨论 |
实验四 芪术颗粒对肝纤维化大鼠肝窦内皮细胞整合素αVβ3-FAK-Ras/MAPK信号通路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统计方法 |
4. 实验结果 |
5. 讨论 |
参考文献 |
全文结论 |
创新性 |
不足 |
展望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 |
附件 |
(5)D-二聚体与纤维蛋白水平与代偿期肝硬化和失代偿期肝硬化的相关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2.1 血样本收集 |
1.2.2 仪器以及试剂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健康者、失代偿期肝硬化者以及代偿期肝硬化者凝血四项以及FIB、D-二聚体指标对比详情 |
2.2 健康者、失代偿期肝硬化者以及代偿期肝硬化者各项肝功能指标对比详情 |
2.3 肝硬化患者D-二聚体、FIB、TT、APTT、PT和肝功能指标相关性分析情况 |
3 讨论 |
(6)酒精性肝硬化的中医证型与Child-Pugh分级及客观指标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资料与方法 |
1 研究设计 |
2 研究对象 |
3 诊断标准 |
3.1 西医诊断标准 |
3.2 中医辨证分型标准 |
4 病例选择 |
4.1 纳入标准 |
4.2 排除标准 |
5 研究内容和方法 |
5.1 研究内容 |
5.2 证型确定 |
5.3 Child-Pugh分级确定 |
5.4 质量控制 |
5.5 观察指标检测方法 |
5.6 构建数据库 |
5.7 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1 中医证型分布情况 |
2 中医证型与一般情况的相关性 |
2.1 性别 |
2.2 年龄 |
3 中医证型与饮酒情况的相关性 |
3.1 饮酒年限 |
3.2 日饮酒量 |
4 中医证型与Child-Pugh分级的相关性 |
5 中医证型与客观指标的相关性 |
5.1 中医证型与ALB、TBIL、PT的相关性 |
5.2 中医证型与肝功能三项的相关性 |
5.3 中医证型与AFP的相关性 |
6 中医证型与并发症(腹水、肝性脑病)的关系 |
讨论与分析 |
1 酒精性肝硬化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
1.1 中医学对“酒精性肝硬化”的认识 |
1.2 现代医学对“酒精性肝硬化”的认识 |
2 中医证型演变过程与Child-Pugh分级的关系 |
3 统计结果分析 |
3.1 酒精性肝硬化患者的证型分布情况 |
3.2 酒精性肝硬化患者的证型与一般情况的关系 |
3.3 酒精性肝硬化患者的证型与Child-Pugh分级的关系 |
3.4 酒精性肝硬化患者的证型与客观指标的关系 |
3.5 酒精性肝硬化患者的证型与并发症(腹水、肝性脑病)的关系 |
4 酒精性肝硬化的中医治疗关键 |
5 课题的实际意义 |
6 问题与展望 |
6.1 课题不足 |
6.2 未来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肝硬化中医证型与客观指标的相关性研究概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7)活血软坚扶正方干预乙肝后肝纤维化的临床疗效研究及机制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 |
文献综述 TGF-β1相关通路在乙肝后肝纤维化方面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一章 网络药理学研究 |
第一节 资料与方法 |
1 活血软坚扶正方活性化学成分与作用靶点的获取和筛选 |
2 乙肝后肝纤维化相关作用靶点的筛选 |
3 药物-活性成分-疾病相关靶点网络的构建 |
4 蛋白相互作用网络的构建与核心靶标筛选 |
5 生物过程与信号通路富集分析 |
第二节 活血软坚扶正方网络药理学研究结果 |
1 活血软坚扶正方活性成分的筛选 |
2 疾病相关靶点预测 |
3 药物-活性成分-疾病相关靶点网络构建 |
4 蛋白相互作用网络的构建与核心靶标筛选 |
5 GO基因功能富集分析 |
6 KEGG通路富集分析 |
第三节 小结与讨论 |
1 活血软坚扶正方有效活性成分讨论 |
2 活血软坚扶正方抗乙肝后肝纤维化相关靶标蛋白讨论 |
3 活血软坚扶正方抗乙肝后肝纤维化相关信号通路讨论 |
4 小结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第一节 资料与方法 |
1 一般资料 |
2 诊断标准 |
3 纳入标准 |
4 排除标准 |
5 退出标准 |
6 剔除标准 |
7 中止标准 |
8 治疗方法 |
9 观察指标 |
10 统计学方法 |
第二节 研究结果 |
1 基线情况 |
2 疗效比较 |
3 安全性指标检测 |
4 脱落病例分析 |
第三节 小结与讨论 |
1 讨论 |
2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8)射波刀治疗原发性肝癌回顾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原发性肝癌 |
1.1.1 原发性肝癌概述 |
1.1.2 原发性肝癌流行病学特征 |
1.1.3 原发性肝癌临床治疗 |
1.1.4 原发性肝癌肿瘤标志物 |
1.1.5 原发性肝癌血生化指标 |
1.2 射波刀立体定向放疗技术 |
1.2.1 射波刀放疗技术的原理与特点 |
1.2.2 射波刀放疗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
1.2.3 射波刀治疗肝癌 |
1.3 立题依据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1.1 资料来源 |
2.1.2 纳入排除标准 |
2.1.3 原发性肝癌诊断标准 |
2.2 研究内容 |
2.2.1 基本情况 |
2.2.2 治疗方案 |
2.2.3 近期疗效 |
2.2.4 肿瘤标志物 |
2.2.5 血生化检查 |
2.2.6 预后情况 |
2.3 数据处理与统计学分析 |
2.4 质量控制 |
第3章 结果 |
3.1 原发性肝癌患者基本情况 |
3.1.1 一般情况 |
3.1.2 疾病特征 |
3.2 原发性肝癌患者治疗方案 |
3.3 原发性肝癌患者近期疗效情况 |
3.3.1 3 个月疗效情况分析 |
3.3.2 6 个月疗效情况分析 |
3.4 原发性肝癌患者肿瘤标志物情况 |
3.4.1 肿瘤标志物变化情况 |
3.4.2 基本情况对治疗后6 个月AFP的影响 |
3.5 原发性肝癌患者血生化情况 |
3.6 原发性肝癌患者预后情况 |
3.6.1 原发性肝癌预后情况单因素分析 |
3.6.2 原发性肝癌预后情况多因素分析 |
第4章 讨论 |
4.1 基本情况 |
4.2 疗效情况 |
4.3 肿瘤标志物 |
4.4 血生化指标 |
4.5 预后情况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9)2种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的建立及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引言 |
文献综述 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
1 病证结合模型制备方法及评价标准 |
1.1 病证结合模型制备方法 |
1.2 病证结合模型评价标准 |
2 冠心病病证结合模型的制备 |
2.1 冠心病心血瘀阻证模型 |
2.2 冠心病气虚血瘀证模型 |
2.3 冠心病气阴两虚证模型 |
2.4 冠心病痰瘀互结证模型 |
3 2型糖尿病病证结合模型的制备 |
3.1 气阴两虚证2型糖尿病模型 |
3.2 阴阳两虚证2型糖尿病模型 |
3.3 血瘀气滞证2型糖尿病模型 |
3.4 阴虚热盛证2型糖尿病模型 |
4 总结 |
实验研究 |
第一章 气虚血瘀型冠心病病证结合模型的建立 |
1 试验材料 |
1.1 试验动物 |
1.2 药品与试剂 |
1.3 仪器设备 |
2 试验方法 |
2.1 模型的制备 |
2.2 模型评价标准 |
2.3 指标检测方法 |
2.4 统计学分析 |
3 试验结果 |
4 小结 |
第二章 气阴两虚型2型糖尿病病证结合模型的建立 |
1 试验材料 |
1.1 动物与饲养 |
1.2 药品与试剂 |
1.3 仪器设备 |
2 试验方法 |
2.1 模型的制备 |
2.2 模型评价标准 |
2.3 指标采集方法 |
2.4 统计学分析 |
3 试验结果 |
4 小结 |
讨论 |
结论 |
本文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介 |
(10)肝宁方对乙肝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侧支循环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1 现代医学对乙肝肝硬化门静脉高压侧支循环的认识 |
1.1 乙肝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的流行病学 |
1.2 乙肝肝硬化门静脉高压侧支循环的基本认识 |
1.2.1 乙肝肝硬化门静脉高压侧支循环的概念 |
1.2.2 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及侧支循环形成的诊断 |
1.3 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的治疗 |
1.3.1 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的药物治疗 |
1.3.2 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的外科治疗 |
2 中医学对肝硬化门静脉高压侧支循环的认识 |
2.1 古代医家对肝硬化门静脉高压侧支循环的认识 |
2.2 现代中医医者对肝硬化门静脉高压侧支循环的研究与治疗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研究资料 |
1.1 研究对象 |
1.2 诊断标准 |
1.2.1 西医诊断标准 |
1.2.2 中医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脱落及剔除标准 |
2 研究方案 |
2.1 随机分组方法 |
2.2 治疗方法 |
2.3 疗效观察指标 |
2.3.1 中医证候积分 |
2.3.2 安全性观察指标 |
2.3.3 血液生化指标 |
2.3.4 影像学指标 |
2.3.5 食管胃静脉破裂出血及肝性脑病发生率 |
2.4 统计学方法 |
第三部分 研究结果 |
1 基线资料 |
2 中医证候积分对比 |
3 中医疗效对比 |
4 凝血功能指标水平比较 |
5 肝功能指标水平比较 |
6 肝纤维化指标水平对比 |
7 门静脉血流动力学指标水平对比 |
8 心脏血流动力学指标 |
9 脾脏大小及腹水深度水平对比 |
10 食管胃静脉曲张程度对比 |
11 食管胃静脉破裂出血与肝性脑病发生率对比 |
12 安全性分析及不良反应 |
第四部分 讨论 |
1 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及侧支循环开放的形成机制 |
1.1 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的形成机制 |
1.1.1 肝内部分 |
1.1.2 肝外部分 |
1.1.3 肝硬化门静脉高压侧支循环的形成机制 |
2 肝硬化门静脉高压侧支循环形成的相关并发症 |
3 肝宁方的立方依据 |
4 肝宁方的相关研究 |
5 一般资料分析 |
6 观察指标分析 |
6.1 中医证候疗效分析 |
6.2 凝血功能指标疗效分析 |
6.3 肝功能指标疗效分析 |
6.4 肝纤维化指标疗效分析 |
6.5 门静脉血流动力学及脾脏大小指标分析 |
6.6 心脏血流动力学指标分析 |
6.7 腹水深度水平分析 |
6.8 食管胃静脉曲张指标疗效分析 |
6.9 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与肝性脑病发生率疗效分析 |
7 问题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缩略词表 |
综述 活血化瘀法治疗肝纤维化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四、肝脏疾病四项凝血指标结果与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凝血四项和D-二聚体联合检测在肝病诊治中的价值探讨[J]. 王茜. 中国实用医药, 2021(29)
- [2]不同Child-Pugh分级肝硬化患者血清TBA、ChE及凝血四项水平比较[J]. 于春艳. 中国医学创新, 2021(27)
- [3]检验凝血四项指标对肝硬化患者的临床价值分析[J]. 杨华. 基层医学论坛, 2021(19)
- [4]芪术颗粒治疗早期肝硬化临床疗效观察及其抗肝纤维化血管新生的机制研究[D]. 张荣.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1(02)
- [5]D-二聚体与纤维蛋白水平与代偿期肝硬化和失代偿期肝硬化的相关性分析[J]. 王海燕,谢丽莉. 中国处方药, 2021(06)
- [6]酒精性肝硬化的中医证型与Child-Pugh分级及客观指标相关性研究[D]. 林莉娟.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9)
- [7]活血软坚扶正方干预乙肝后肝纤维化的临床疗效研究及机制探索[D]. 田园硕.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8]射波刀治疗原发性肝癌回顾性分析[D]. 张雪媛. 吉林大学, 2021(01)
- [9]2种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的建立及评价[D]. 张译心.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10]肝宁方对乙肝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侧支循环的影响[D]. 徐艺倪.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02)
标签:肝硬化论文; 凝血四项论文; 肝纤维化指标检查论文; 凝血功能论文; 凝血机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