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克拉2气田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与成藏过程(论文文献综述)
陈建平,王绪龙,陈践发,倪云燕,向宝力,廖凤蓉,何文军,姚立邈,李二庭[1](2021)在《甲烷碳同位素判识天然气及其源岩成熟度新公式》文中研究表明天然气成因与来源判识始终是天然气勘探与研究的难点与热点问题,国内外许多学者提出了多个应用天然气碳同位素组成判识气源岩成熟度的经验公式.但是,随着油气勘探程度的提高,以往经验公式在判识新发现天然气源岩成熟度时常出现明显偏差,需要对这些经验公式进行必要的修正.准噶尔盆地西北缘二叠系湖相烃源岩有机质生成的天然气属于典型油型气,准噶尔盆地南缘和吐哈盆地侏罗系煤系有机质生成的天然气属于典型煤成气.本文按照经典的有机质热演化生烃模式,在准噶尔盆地和吐哈盆地典型油型气与煤成气区域烃源岩热演化生烃地质条件的限定下,根据大量天然气实测碳同位素组成资料,构建了油型气和煤成气甲烷碳同位素组成与烃源岩有机质镜质体反射率之间的关系公式,其中,油型气δ13C1=25lgRo-42.5、煤成气δ13C1=25lgRo-37.5.这些新公式适用于绝大多数以连续埋藏热演化生烃为主的含油气盆地有机热成因天然气源岩成熟度判识,对天然气勘探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对完善和发展天然气地质理论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魏强[2](2019)在《库车坳陷深层致密砂岩气成藏特征及成藏模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针对库车坳陷深层致密砂岩气勘探中的成藏地球化学问题,在样品采集基础上,采用烃源岩岩石学、烃源岩热解及热模拟等分析技术,研究了库车坳陷烃源岩有机地球化学特征和倾气性能。基于组分及碳同位素特征的分析,深化了深层致密砂岩气的成因和来源研究。通过储层物性及成岩演化序列的分析,定量揭示了深层致密砂岩储层孔隙演化过程。基于包裹体岩相学、显微测温及颗粒荧光定量分析,系统阐述了深层致密砂岩储层油气充注时间。依据储层致密化与天然气充注先后顺序并结合典型气藏解剖,对深层致密砂岩气藏类型进行划分,明确了不同类型气藏成藏主控因素,揭示了不同类型气藏成藏模式。本文取得的主要成果和认识如下:(1)库车坳陷发育侏罗—三叠系烃源岩,在拜城和阳霞凹陷中心厚度超过400m,生气强度超过70×108m3/km2。两套烃源岩在拜城凹陷中心成熟度超过3%,显示出较高的成熟度。烃源岩中干酪根主要为Ⅲ型,具有明显的倾气性能。烃源岩热模拟实验显示,2℃/h升温速率温度增加至550~600℃时,侏罗系煤系烃源岩甲烷产率超过158mL/g·TOC,湖相烃源岩最大为84mL/g·TOC。总体来看,烃源岩供气条件较为优越,为深层致密砂岩气成藏提供充注的气源。(2)库车坳陷深层致密砂岩气组分以甲烷为主,为82.11%~98.50%;重烃气(C2+)含量主要介于0%~8.9%,干湿气并存。δ13C1为-36.9‰~-27.6‰,δ13C2为-27.6‰~-16.3‰,δ13C3为-25.87‰~-15.7‰。烷烃气碳同位素偏重,主要呈正碳同位素序列,存在部分倒转。深层致密砂岩气成熟度为0.66%~3.03%,较大数值差异暗示其来源于不同成熟度的烃源岩。综合分析认为,库车坳陷深层致密砂岩气属于成熟、高-过成熟的煤成气,主要来自于侏罗系煤系烃源岩,次为三叠系烃源岩。(3)库车坳陷深层主要含气层段为侏罗系、白垩系和古近系,多为低孔低渗储层,孔隙度和渗透率主频分布介于2%~8%和0.01~0.1× 10-3μm2,低于同地区浅层孔隙度和渗透率。深部储层经历了同生—表生和早成岩阶段,正处于中成岩阶段早期。依据成岩演化序列和孔隙演化模型,认为侏罗系和白垩系储层致密化时间较早,约发生在康村组沉积中晚期。而古近系储层致密化较晚,约发生在库车组沉积晚期。压实作用对于储层致密化的贡献最大并贯穿着致密化过程的始终。(4)库车坳陷深层致密砂岩储层发育盐水包裹体、液态烃包裹体和气态烃包裹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分布范围较宽介于81.5~176.4℃,盐度为1.39%~26.3%。颗粒荧光定量分析表明,深部储层中早期原油在后期气侵作用下遭到破坏甚至消失。在储层流体历史特征分析基础上,认为库车坳陷深层致密砂岩储层存在两期油气充注,原油充注主要发生在吉迪克组沉积晚期至康村组沉积早中期,天然气充注主要发生在库车组沉积期。(5)库车坳陷深层致密砂岩气藏具有两种类型。先致密后成藏型气藏天然气充注时储层已致密,毛细管力和气体膨胀力为运移动力,分布在沉积盆地边缘或深凹及背斜带上,成藏过程为:储层致密化→烃源岩生、排烃→天然气充注成藏→构造调整。先成藏后致密型气藏天然气充注时储层尚未致密,天然气运移动力为浮力和水动力,分布受等高线控制且具有统一的气水界面。成藏过程为:烃源岩生、排烃→天然气充注成藏→储层致密化→构造调整。(6)先致密后成藏型气藏主控因素为较好的烃源岩条件、大范围展布的“稳定带”、较好的“断盖”组合,成藏模式为“康村组沉积中晚期的原油充注及储层致密化,库车组沉积期气侵并经构造改造后形成的气藏”。先成藏后致密型主控因素为较好的烃源岩条件、有利的储层、较为完整的区域性盖层、具有构造高点及优势运移通道,成藏模式为“康村组沉积中期的原油充注,库车组沉积期成熟天然气充注及其晚期的储层致密化,后经构造改造形成的气藏”。
赵孟军,鲁雪松,卓勤功,李勇,宋岩,雷刚林,王媛[3](2015)在《库车前陆盆地油气成藏特征与分布规律》文中指出库车前陆盆地是中国目前油气勘探程度和研究程度最高的前陆盆地。在深入认识库车前陆盆地油气成藏条件和油气聚集过程的基础上,总结了库车前陆盆地的油气分布规律:1平面上,油气相态在克拉苏构造带中部以干气为主,以此为中心向南、北两侧及东、西两端渐变为凝析气、油藏;2垂向上,以第三系含盐地层和侏罗系煤系泥岩2套区域盖层划分为盐上、盐下和深层3套成藏组合,盐下白垩系成藏组合是天然气勘探主体;3从南向北,不同构造带的油气藏类型、油气相态、油气成藏期次表现为时空上的有序聚集;4从东向西,不同构造段构造特征、油气藏类型、成藏特征和资源潜力具有差异性,具有中段油气富集的特征。通过对油气成藏规律和油气分布特征的认识,整体建立了库车前陆盆地从非常规致密油气到常规油气的有序聚集模式,深入认识了油气分布规律和有利勘探领域。
王招明[4](2014)在《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克拉苏盐下深层大气田形成机制与富集规律》文中提出库车坳陷具有丰富的天然气资源,继克拉2大气田发现后,近年来在克拉苏断裂下盘克深区带发现了大北、克深等大型气田。以克深、大北大气田为例,详细论述了克拉苏盐下深层大气田的形成机制与富集规律,认为侏罗系—三叠系煤系烃源岩5Ma以来生气强度和生气速率达到极大值[高达(160320)×108 m3/km2和1520mg/(gTOC·Ma)],为高效气源灶。克拉苏冲断带叠置在供烃中心之上,充足的气源是大北—克深气田天然气富集的物质基础。区域性巨厚膏盐岩盖层限制构造冲断突破、有效保护储层、高效保存油气,是盐下油气富集的重要保证。克深—大北分层滑脱收缩变形,盐下冲断叠瓦构造成排成带,广泛分布的低孔砂岩储层,为天然气富集提供了有利空间。克深—大北地区盐下深层构造的形成与区域构造挤压关系密切,主要是晚喜马拉雅期强烈冲断挤压形成,上新世—第四纪是克拉苏构造带形成的主要时期,主体构造基本都是在库车组中晚期定型;而生烃史研究也表明烃源岩主要生气期在库车组沉积以来,主生气期与构造定型期的良好匹配决定了克拉苏冲断带盐下晚期高效成藏,是该区深层形成大气田的重要原因。
李谨,李志生,王东良,李剑,程宏岗,谢增业,王晓波,孙庆伍[5](2013)在《塔里木盆地含氮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及氮气来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研究塔里木盆地不同构造带氮气含量和同位素组成的成因和来源,通过对塔里木盆地重点油气田含氮天然气的地球化学特征进行系统研究发现,塔里木盆地天然气中氮气含量与天然气的类型和成熟度有关。研究表明,油型气中氮气含量多大于5%,主要位于中央隆起和塔北隆起的古生代地层中;煤型气中氮气含量一般小于5%,主要位于库车坳陷、塔北隆起和塔西南坳陷的中生代—新生代地层中;天然气中氮气含量在成熟阶段最高,且随天然气成熟度增高氮气含量逐渐降低;天然气中氮同位素与天然气类型关系密切,含轻氮同位素的天然气分布在油型气藏中,含重氮同位素的天然气则分布在煤型气藏中。进一步对塔里木盆地主要油气田天然气中的氮气来源进行研究后发现,虽然塔里木盆地内大多数气田天然气中的氮气与相同储层中的烃类同源,为烃源岩在成熟、高成熟、过成熟阶段产生的氮气,但阿克莫木气田天然气中却存在较为明显的幔源氮气混入。
马玉杰,卓勤功,杨宪彰,方世虎,唐雁刚,郭小文,王媛,姜林[6](2013)在《库车坳陷克拉苏构造带油气动态成藏过程及其勘探启示》文中研究表明综合运用多种成熟度参数以及岩石显微观察、储层沥青测试、颗粒荧光分析等技术,剖析了克拉苏构造带油气热演化程度和油气动态成藏过程。研究认为,克拉苏构造带的原油由成熟和高成熟油组成,油气充注过程为"早期成熟油、晚期高成熟油和高—过成熟气",早期形成的盐下古油藏受新近纪晚期断裂的破坏和高—过成熟油气的驱替,部分原油向上进入盐上浅层背斜圈闭汇聚成藏。随着膏盐岩盖层塑性增强,穿盐断裂消失,盐下圈闭再次聚集高—过成熟的油和气。克拉苏构造带博孜段具有巨大的勘探潜力,同时应重视浅层背斜油藏的勘探。因此厘定油气的成熟度和油气动态成藏过程对查明盆地油气构成和勘探方向具有重要意义。
刘文汇,王晓锋,腾格尔,张殿伟,王杰,陶成,张中宁,卢龙飞[7](2013)在《中国近十年天然气示踪地球化学研究进展》文中指出21世纪初的十年间,天然气地球化学理论、技术、方法取得了长足进展。其中基础理论方面在天然气氢同位素组成影响因素及其示踪、稀有气体38 Ar的形成条件及指示意义、天然气藏4 He累积模式及定年、轻烃化合物母质示踪与运移分馏作用、以及成烃成藏过程的地球化学示踪体系的建立等方面进展显着;技术方法方面在生烃模拟实验、氢同位素在线分析、微量气体同位素分析、硫化氢硫同位素的GC-IRMS直接测定方法、稀有气体分析新方法、烃源岩真空解析气分析新方法等方面取得可喜成果。这些进展为我国不同类型天然气的勘探开发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随着理论的深化和技术方法的完善,天然气示踪的地球化学将会在非常规天然气勘探领域发挥更大作用。
宋岩,赵孟军,胡国艺,朱光有[8](2012)在《中国天然气地球化学研究新进展及展望》文中研究说明本文系统总结了近十年来中国天然气地球化学最新研究进展,包括天然气生成理论(生物气-低熟气成因、海相有机质和煤系气源岩高演化阶段生气潜力)、大气田成藏过程示踪研究(海相叠合盆地深层、陆相深层砂岩和火成岩大气田)、非烃气体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CO2等H2S)、非常规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致密砂岩气、页岩气和煤层气)、天然气实验新技术和新方法等。这些研究进展丰富了天然气地质学理论,促进了中国大气田的发现。但是随着中国天然气勘探向复杂地质环境区域、深部层系和致密砂岩气等非常规天然气资源发展,地质条件下全过程天然气生排运聚地球化学模型、深部天然气生成和运移及成藏地球化学、致密气等非常规天然气成藏地球化学等是今后天然气地球化学的重要研究方向。
鲁雪松,刘可禹,卓勤功,赵孟军,柳少波,方世虎[9](2012)在《库车克拉2气田多期油气充注的古流体证据》文中研究说明对库车前陆盆地克拉2气田储集层进行流体包裹体分析、荧光光谱分析、场发射扫描电镜观察、岩心显微CT扫描及油气地球化学分析,从古流体证据的角度综合研究克拉2气田多阶段油气充注过程。克拉2气田经历了中新世早中期(N1)原油充注、上新世库车组沉积期(N2)高成熟油气充注与破坏、第四系(Q1以来)高—过成熟煤成气充注的3期成藏过程。储集层中广泛分布的残余干沥青、较发育的气液两相烃包裹体、纳米孔中的残余油、现今气层和水层中较高的颗粒(抽提物)荧光指数、储集层岩石较大的热解值等均是早期原油充注的证据;残余干沥青、含沥青的3相烃包裹体、凝析油轻质正构烷烃大量损失、石蜡质和芳烃等重组分含量相对较高、金刚烷含量异常高等均是早期原油遭受气洗发生脱沥青作用的有力证据。
张斌[10](2012)在《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典型油气藏成因机制与分布规律》文中提出库车坳陷是一个再生前陆盆地,油气资源非常丰富,是我国西气东输工程的主要气源地,也是多年来石油地质研究的热点地区。前期的研究工作主要集中于天然气的研究,包括天然气资源评价、成因分类及其富集规律等,而对原油的研究相对薄弱。本文以原油为突破口,应用油气地球化学研究技术手段,通过对库车坳陷陆相油气系统原油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精细解剖以及不同构造单元油气充注成藏期次的厘定,恢复油气生成、运移、聚集以及后期的调整改造等复杂过程及其控制因素,探讨油气分布规律,为有效预测油气资源及其分布提供依据。库车坳陷油气系统存在明显的南北分带特征。其中坳陷内部以天然气为主,仅有大宛齐和依奇克里克两个小油田;前缘隆起则以油藏为主,少数油藏为凝析油藏,轻组分含量高。油气的这种分布特征与烃源岩的生排烃史、区域构造活动时间等因素密切相关。早期三叠系烃源岩大量生油期间,秋里塔格构造带尚未形成,液态烃可沿着不整合面或连通砂体由北部坳陷向南北两侧隆起部位长距离运移,此时原油以横向运移为主;而后期天然气大量生成时,秋里塔格构造带已经隆升,成为阻止天然气向南运移的障碍,而坳陷内部则发育大量逆冲断层,成为沟通烃源岩和储集层的垂向输导体,天然气主要在坳陷区聚集。坳陷内普遍存在油气分期充注,并受差异构造背景影响,油气分布具有一定特殊性。大北气田表现出明显的“深气浅油”特征,油气分期注入及相应的构造背景差异是导致大北地区油气差异分布的主要原因。克拉2气田中原油的异常高金刚烷含量,指示了晚期天然气的强烈充注。天然气成熟度非常高,充注时间晚,溶解了大量高金刚烷类化合物挥发组分的原油,在晚期强烈充注,形成特大型天然气藏。前缘隆起存在两类不同性质的原油,在西段油气以侧向运移为主,两类油气纵向分布具差异有明显,东段断裂发育,两类油气存在一定程度混合。油气分布呈现明显规律,古近系和白垩系是主要的储集层,油气资源主要集中在克拉苏-依奇克里克构造带、秋里塔格构造带和前缘隆起带三个构造单元中,大型气田均位于膏岩盖层之下,油气分布具有外环聚油、内环富气的特征。有机质丰度高、类型差、成熟度高控制了该地区以天然气为主,极晚的油气充注期和良好的封盖作用保证了油气的有效保持,油、气主生成期与相应的输导的有机匹配是“外环聚油、内带富气”的关键因素,圈闭条件是发现油气藏的控制因素。
二、克拉2气田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与成藏过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克拉2气田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与成藏过程(论文提纲范文)
(1)甲烷碳同位素判识天然气及其源岩成熟度新公式(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天然气成熟度判识概述 |
3 典型区域烃源岩与天然气地球化学 |
3.1 典型区域烃源岩及其成熟度 |
3.1.1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 |
3.1.2 准噶尔盆地南缘 |
3.1.3 吐哈盆地吐鲁番坳陷 |
3.2 典型区域天然气类型与气源 |
3.2.1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天然气 |
3.2.2 准噶尔盆地南缘天然气 |
3.2.3 吐鲁番坳陷天然气 |
4 成熟度新公式构建 |
4.1 成熟度判识公式构建思路 |
4.2 甲烷碳同位素组成与源岩成熟度对应关系 |
4.3 成熟度判识公式构建 |
5 天然气源岩成熟度判识实例 |
5.1 煤成气实例 |
5.2 油型气实例 |
5.3 原油裂解气与页岩气实例 |
5.4 公式适用性 |
6 结论 |
(2)库车坳陷深层致密砂岩气成藏特征及成藏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1.2.1 深层致密砂岩气藏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库车坳陷深层致密砂岩气藏研究现状 |
1.2.3 存在的问题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4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
1.5 创新点 |
2 地质概况 |
2.1 研究区概况 |
2.2 构造特征及演化史 |
2.2.1 构造特征 |
2.2.2 构造演化史 |
2.3 地层划分与沉积特征 |
2.4 气藏分布特征 |
2.5 生储盖组合特征 |
2.6 本章小结 |
3 烃源岩有机地球化学特征与倾气性分析 |
3.1 烃源岩分布 |
3.2 烃源岩评价 |
3.2.1 有机质丰度和类型 |
3.2.2 有机质成熟度 |
3.2.3 烃源岩生气强度 |
3.3 烃源岩显微组分组成 |
3.4 黄金管封闭体系下的烃源岩生气热模拟 |
3.5 本章小结 |
4 深层致密砂岩气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 |
4.1 致密砂岩气组分特征 |
4.1.1 组分及干燥系数 |
4.1.2 组分及干燥系数分布 |
4.2 烷烃气组分碳同位素特征 |
4.2.1 碳同位素组成特征 |
4.2.2 碳同位素分布特征 |
4.3 致密砂岩气成熟度 |
4.4 致密砂岩气成因类型及来源 |
4.4.1 烷烃气成因类型 |
4.4.2 烷烃气组分碳同位素倒转原因 |
4.4.3 致密砂岩气来源 |
4.5 本章小结 |
5 深层致密砂岩储层特征及致密化过程 |
5.1 深层致密砂岩储层物性特征 |
5.1.1 岩石学特征 |
5.1.2 孔裂隙类型 |
5.1.3 孔渗发育特征 |
5.2 成岩作用及成岩演化序列 |
5.3 孔隙定量演化模型与方法选取 |
5.4 深层致密砂岩储层致密化过程 |
5.4.1 侏罗系储层致密化过程 |
5.4.2 白垩系储层致密化过程 |
5.4.3 古近系储层致密化过程 |
5.4.4 成岩作用对致密化的贡献 |
5.5 本章小结 |
6 深层致密砂岩储层古流体特征与油气充注时间 |
6.1 包裹体岩石学特征 |
6.2 包裹体显微测温 |
6.2.1 包裹体均一温度 |
6.2.2 包裹体盐度 |
6.2.3 含烃包裹体丰度 |
6.3 颗粒荧光定量(QGF)与萃取液颗粒荧光定量(QGF-E)分析 |
6.3.1 QGF和QGF-E波谱特征 |
6.3.2 QGF指数、QGF-E强度与深度关系 |
6.3.3 QGF指数与QGF-E强度关系 |
6.4 油气充注期次及时间分析 |
6.4.1 自生伊利石K-Ar定年 |
6.4.2 包裹体盐度与均一温度关系 |
6.4.3 油气充注时间综合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7 典型深层致密砂岩气藏成藏特征解剖及类型划分 |
7.1 中部区块气藏成藏特征 |
7.1.1 大北1气藏 |
7.1.2 克深2气藏 |
7.2 东部区块气藏成藏特征 |
7.2.1 迪那2气藏 |
7.2.2 迪北气藏 |
7.3 西部区块气藏成藏特征 |
7.4 深层致密砂岩气藏类型划分 |
7.5 不同类型气藏成藏机理及成藏特征比较 |
7.5.1 不同类型气藏成因机理分析 |
7.5.2 不同类型气藏成藏特征比较 |
7.6 本章小结 |
8 深层致密砂岩气藏成藏主控因素及成藏模式 |
8.1 深层致密砂岩气藏成藏因素分析 |
8.2 不同类型气藏成藏主控因素分析 |
8.3 不同类型致密砂岩气藏成藏模式 |
8.4 深层致密砂岩气富集规律及勘探方向 |
8.5 本章小结 |
9 结论与展望 |
9.1 主要结论 |
9.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在学期间参加科研项目 |
主要获奖 |
(3)库车前陆盆地油气成藏特征与分布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1油气成藏规律 |
1.1油气成藏条件 |
1.2油气成藏特征 |
1.2.1晚期成藏 |
1.2.2高效聚集 |
1.2.3超压充注 |
2油气分布规律 |
2.1油气相态平面分布特征 |
2.1.1盆内以干气和湿气为主 |
2.1.2东、西两端以凝析气为主 |
2.1.3南、北两侧以凝析油气和原油为主 |
2.2油气成藏组合垂向分布特征 |
2.2.1盐上成藏组合 |
2.2.2盐下成藏组合 |
2.2.3深层成藏组合 |
2.3油气成藏分带特征 |
2.3.1北部单斜带 |
2.3.2克拉苏构造带 |
2.3.3隆起斜坡带 |
2.4油气成藏分段特征 |
3油气有序聚集模式及勘探领域 |
4结论及认识 |
(4)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克拉苏盐下深层大气田形成机制与富集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0引言 |
1地质概况 |
2天然气成因 |
2.1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 |
2.2天然气来源 |
3天然气成藏过程与机制 |
3.1充注期次 |
3.2成藏过程与模式 |
3.2.1构造与圈闭演化过程分析 |
3.2.2油气成藏过程与机制 |
4深层天然气富集控制因素与分布规律 |
4.1主控因素 |
4.1.1充沛的气源条件 |
4.1.2深层发育大面积有效储集体 |
4.1.3膏岩盖层封堵 |
4.1.4构造及输导条件 |
4.2深层天然气富集规律 |
4.2.1大气田分布规律 |
4.2.2勘探方向与资源潜力 |
5结论 |
(5)塔里木盆地含氮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及氮气来源(论文提纲范文)
1 地质概况 |
2 样品及实验条件 |
2.1 样品采集 |
2.2 含氮天然气中氮同位素检测条件 |
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3.1 塔里木盆地含氮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 |
3.1.1 天然气组分 |
3.1.2 天然气组分同位素组成 |
3.2 天然气中氮气来源 |
3.2.1 天然气中氮气的来源及特点 |
3.2.2 塔里木盆地天然气中氮气的来源 |
4 结论 |
(6)库车坳陷克拉苏构造带油气动态成藏过程及其勘探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概况 |
2 油气热演化程度 |
2.1 成熟原油与高—过成熟天然气 |
2.2 高成熟原油 |
3 油气动态成藏过程 |
3.1 早期原油充注的证据 |
3.2 原油气洗改造 |
3.3 大北气田与大宛齐油田的关系 |
4 启示 |
5 结论 |
(7)中国近十年天然气示踪地球化学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天然气示踪地球化学基础理论研究进展 |
1.1 气态烃稳定同位素组成 |
1.1.1 碳同位素组成 |
1.1.2 氢同位素组成 |
1.2 天然气中稀有气体及其同位素比值 |
1.2.1 稀有气体38 Ar的形成条件及指示意义 |
1.2.2 天然气藏4He累积模式及定年 |
1.3 天然气中的轻烃化合物 |
1.3.1天然气轻烃参数的母质示踪效应 |
1.3.4天然气轻烃碳同位素的继承效应 |
1.3.5轻烃的运移分馏作用 |
1.4 成藏过程的地球化学示踪体系的建立 |
1.4.1 天然气三元地球化学示踪体系的建立与内涵 |
1.4.2 高演化海相层系油气地球化学示踪体系 |
2 天然气示踪地球化学新技术与新方法研究进展 |
2.1 油气形成过程的模拟实验 |
2.2 天然气氢同位素在线分析技术 |
2.3 天然气中微量H2的氢同位素分析方法 |
2.4 硫化氢硫同位素的GC ̄IRMS直接测定法 |
2.5 稀有气体、低温分离、重稀有气体分析新方法 |
2.6 烃源岩真空解析气地球化学研究方法 |
3 天然气示踪地球化学研究在我国天然气勘探中应用与作用 |
3.1 四川盆地二叠系烃源裂解成气的普光气田 |
3.2 塔里木盆地深部分散可溶有机质裂解成藏的和田河气田 |
3.3 塔里木盆地陆相煤系快速成气演化聚集成藏的克拉2气田 |
3.4 松辽盆地深部断陷似无机成因的徐家围子昌德气田 |
(8)中国天然气地球化学研究新进展及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天然气生成理论 |
1.1 生物气和低熟气 |
1.2 有机质“接力成气”模式 |
1.3 煤成气高演化阶段生成潜力及阶段性 |
1.4 无机烷烃气判识及分布 |
2 天然气成藏地球化学示踪 |
2.1 典型大气田的气源对比 |
2.2 海相叠合盆地深层大气田天然气成藏示踪 |
2.2.1 普光气田 |
2.2.2 塔河气田 |
2.2.3 元坝气田 |
2.3 陆相深层砂岩或火成岩大气田天然气成藏示踪 |
2.3.1 迪那2气田 |
2.3.2 克拉美丽气田 |
2.3.3 庆深气田 |
2.4 成藏过程对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的影响 |
2.4.1 阶段聚气 |
2.4.2 水溶气成藏 |
3 非烃气体地球化学进展 |
3.1 高含CO2天然气的形成与分布 |
3.2 高含H2S天然气的形成与分布 |
4 非常规天然气地球化学 |
4.1 致密砂岩气 |
4.2 页岩气 |
4.3 煤层气 |
5 天然气地球化学实验技术和方法 |
5.1 地球化学实验技术 |
5.2 天然气生成的同位素动力学方法 |
6 展 望 |
(1) 地质条件下全过程天然气生排运聚地球化学模型: |
(2) 深部天然气生成、运移及成藏地球化学: |
(3) 致密气、页岩气和煤层气等非常规天然气成藏地球化学: |
(9)库车克拉2气田多期油气充注的古流体证据(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样品与实验 |
2 现今气层曾为古油层的证据 |
3 多期油气充注的证据 |
3.1 多期油气充注的流体包裹体证据 |
3.2 多期油气充注的地球化学证据 |
3.3 早期原油遭受晚期气洗作用的证据 |
4 克拉2气田成藏过程 |
5 结论 |
(10)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典型油气藏成因机制与分布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选题依据、研究意义及依托项目 |
1.2 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4 主要实物工作量 |
1.5 主要成果认识 |
第2章 库车坳陷石油地质特征 |
2.1 构造与地层 |
2.2 烃源岩 |
2.3 沉积储层 |
2.4 两套膏岩盖层 |
第3章 差异构造背景下的油气聚集与调整——以大北气田为例 |
3.1 样品与实验 |
3.2 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 |
3.3 原油地球化学性质 |
3.4 大北气田油气充注过程 |
第4章 高成熟原油和天然气晚期聚集与克拉 2 气田的形成 |
4.1 基本地质概况与研究现状 |
4.2 克拉 2 气田油气地球化学基本特征 |
4.3 金刚烷的成因 |
4.4 克拉 2 气藏高强度充注过程 |
第5章 两类油气在前缘隆起的分布与混合 |
5.1 两类典型原油及其分布 |
5.2 却勒-羊塔克油藏:典型煤系油气的运移与聚集 |
5.3 英买 32 油藏:典型湖相油藏运移与聚集 |
5.4 英买 7 油藏:两类油气的分布与调整 |
5.5 牙哈油气藏:两类油气的运移与聚集 |
第6章 库车坳陷油气生成与聚集 |
6.1 烃源岩的生烃史 |
6.2 油气成藏期次地球化学证据 |
6.3 输导体系与油气运聚 |
第7章 库车坳油气分布规律与主控因素 |
7.1 油气分布规律 |
7.2 油气分布控制因素 |
7.3 油气勘探方向 |
第8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及学术论文 |
四、克拉2气田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与成藏过程(论文参考文献)
- [1]甲烷碳同位素判识天然气及其源岩成熟度新公式[J]. 陈建平,王绪龙,陈践发,倪云燕,向宝力,廖凤蓉,何文军,姚立邈,李二庭.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2021(04)
- [2]库车坳陷深层致密砂岩气成藏特征及成藏模式研究[D]. 魏强.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19(10)
- [3]库车前陆盆地油气成藏特征与分布规律[J]. 赵孟军,鲁雪松,卓勤功,李勇,宋岩,雷刚林,王媛. 石油学报, 2015(04)
- [4]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克拉苏盐下深层大气田形成机制与富集规律[J]. 王招明.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4(02)
- [5]塔里木盆地含氮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及氮气来源[J]. 李谨,李志生,王东良,李剑,程宏岗,谢增业,王晓波,孙庆伍. 石油学报, 2013(S1)
- [6]库车坳陷克拉苏构造带油气动态成藏过程及其勘探启示[J]. 马玉杰,卓勤功,杨宪彰,方世虎,唐雁刚,郭小文,王媛,姜林. 石油实验地质, 2013(03)
- [7]中国近十年天然气示踪地球化学研究进展[J]. 刘文汇,王晓锋,腾格尔,张殿伟,王杰,陶成,张中宁,卢龙飞.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2013(03)
- [8]中国天然气地球化学研究新进展及展望[J]. 宋岩,赵孟军,胡国艺,朱光有.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2012(06)
- [9]库车克拉2气田多期油气充注的古流体证据[J]. 鲁雪松,刘可禹,卓勤功,赵孟军,柳少波,方世虎.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12(05)
- [10]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典型油气藏成因机制与分布规律[D]. 张斌.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