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动乱时代的个人话语与时代话语:20世纪“现代性”视域下的“新浪漫主义”文学

大动乱时代的个人话语与时代话语:20世纪“现代性”视域下的“新浪漫主义”文学

一、大动荡时代的个人性话语与时代话语——20世纪“现代性”问题视野中的“新浪漫派”文学(论文文献综述)

葛天逸[1](2021)在《无名氏创作主题论》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无名氏的创作主题为研究对象,选择无名氏文学创作中内容最为丰富而又相互联系的六大主题即革命、救亡、情爱、罪恶、死亡、宗教进行解读、诠释和总结。本文运用文本细读的方法分析了每一主题书写中所着重刻画的艺术形象、所呈现的艺术风格,阐析了无名氏文学主题表现中所包含的作家的意识形态和文化构想,探讨了无名氏创作中多主题交融互见的叙事特点,同时采取文本考辩的研究方法梳理和描述了无名氏文学主题表现上的不断完善的过程,从文学史的意义上阐发了无名氏创作对于现代新文化建设的重要价值。全文除绪论与结语外,共分六章。绪论部分评述了前人对无名氏的研究成果,梳理了无名氏研究历史的发展轨迹,介绍了本文的研究方法,阐析了本论题的研究目标与学术意义。第一章阐析无名氏创作中的革命主题。革命这一时代主题在无名氏的精神探索中始终是一种燃烧的激情,呈现出复杂而多层面的意义结构。本章从“叛逆与救赎”的五四新文学书写模式出发,分析了无名氏文学创作中的叛逆青年形象,剖析了无名氏笔下的叛逆行为背后的心理动因,阐释了救赎背后的哲学依据。本章还从思想史和文学史意义的角度分析了无名氏革命叙事中的人道主义、革命中的牺牲、革命与诗歌的关系、革命者的个性以及个人权利、革命信仰等等问题。此外,此章还分析了无名氏对国际革命者形象的塑造特点,从政党中的派系斗争等角度分析了无名氏革命叙事中的国际主义问题。第二章阐析无名氏创作中的救亡主题。无名氏是在抗战时代崭露头角的现代作家,但其救亡叙事有其独特的关注重点和情节发展动力。无名氏小说的救亡书写中“原生空间”与“殖民空间”并存的城市、家园构型,寓含着无名氏个人的生命体验,无名氏笔下的各种人物形象如救亡战争中的直接参与者、同情者乃至汉奸形象的塑造,都呈现出作者独特的文化思考。尤其是无名氏创作中对牺牲问题的理解,对民族“退化”问题的思考,都表现出无名氏的救亡书写在抗战时代的思想特点。无名氏聚焦于文化精神层面的救亡思考,显现出了中国抗日战争的世界性意义和民族性特征。第三章阐析无名氏创作中的情爱主题。无名氏是现代作家中的写情圣手,情爱、革命与救亡等主题的叙事往往融合在一起。本章抓住若干重点人物形象,分析了无名氏情爱叙事中的性别因素,考察了无名氏以情爱为线索贯穿其他重要主题的基本特征,同时从重点作品的重要版本的比照辨析出发,阐析了无名氏情爱叙事方式的文学史意义,探究了无名氏的创作心态以及作品的传播历程。第四章阐析无名氏创作中的罪恶主题。罪恶是无名氏创作探讨人性深度与文化差异性的重要角度。无名氏的创作从嫉妒和背叛两大人性特点的揭示出发,对人性之恶进行了抽象的思考,从囚徒和劳改犯的经历、烧毛党和日军对平民的恶行等等出发,对人性之恶在特定环境中的复杂表现进行了具体的描写。尤其是在知识分子的婚恋悲剧和堕落生活的叙写方面,无名氏深入地探索了与启蒙精神背道而驰的“知识之恶”。无名氏笔下的“恶之花”形象,既继承了五四新文学的人道主义精神,也体现出了无名氏对处于时代苦难中的民族知识分子命运的独特思考。第五章阐析无名氏创作中的死亡主题。无名氏在其各种主题的叙事中都刻意安排了人物的死亡结局,细致描写了不同死因的人物在面临死亡时的挣扎状态,通过这些不幸命运和场景描写,无名氏表达了自己对死亡问题的思考。无名氏的死亡观是辩证式的,死亡对于生命而言,虽然是恐惧的,但他笔下的人物形象往往体现出死亡的必要性,对死亡的价值和意义无名氏做出了肯定性评价。无名氏创作中对于生死转化中的死亡赋值问题的思考,也使得他的死亡主题书写超越了一般意识形态意义上的探讨,而具有一种别致的思想史意义。第六章阐析无名氏创作中的宗教主题。本章从重点人物皈依宗教的历程、原因出发分析了无名氏笔下起信叙事的文学史意义和思想史意义,从无名氏对于宗教起源问题的思考、对宗教美学蕴含的体认、对宗教本质的人性化理解等方面解读了无名氏对宗教生活的美学思考,从对于宗教神圣性和原则性的理解、对腐败的宗教徒和宗教组织的批判的角度阐释了无名氏的宗教批判理念的生成,从确立健康的人神互动关系、宗教崇拜方式的自由化理想等方面剖析了无名氏的宗教理想中的自由原则。结语部分剖析了无名氏创作中各种主题之间的紧密联系,总结了无名氏创作中六大主题叙事的各自特点,并将无名氏的创作放置在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发展进程中分析了它在文化精神上的独异性,指出无名氏是一个有着鲜明的自觉的文化构想的作家,他的所有创作都从不同的方向和层面对他的文化构想进行形象或象征、历史或现实的说明,这些作品,虽然创作的时代不同,体现的主题类型有别,甚至创作的构思也会随时代的发展而有所变化,但它们作为一个整体,显现出了无名氏的创作才能与他宏大的文化构想之间的完整对应与契合。

张露[2](2019)在《现实关怀与自由立场 ——徐訏文学编辑出版事业研究》文中提出近代报刊业兴起之后,知识分子具有了多重身份,编辑与作家不再是毫无联系的职业,有些文人甚至集二重身份于一身,这种现象在近现代文学史上十分常见。不同文化身份不仅为不同领域研究提供了新视角,同时,多重身份的融合与映照,也有利于全面审视他们的文学思想、编辑理念以及精神思想的变迁。本文从编辑角度梳理徐訏办刊与出版活动,探究其编辑理念与文学创作和文学思想之间的关系,在编辑活动与文学创作的互动中,考察徐訏作为一个自由知识分子的精神轨迹和思想嬗变过程。徐訏虽曾师从林语堂并协助其编辑《论语》和《人间世》,但当他创办第一个刊物《天地人》时,却一改《人间世》的“闲适”格调,将社会现实与救亡作为刊物的着眼点。自《天地人》始,徐訏确立了现实主义办刊理念,这与其早年受马克思主义影响有关。徐訏不仅关注现实,关注战争,而且将批判的矛头指向国民政府。批判性的增强,令徐訏办刊风格具有了浓重的现实意味。虽然《读物》《人世间》与《作风》等刊物将文化启蒙作为主题,但刊物内容都以抗战为背景,且其目的也是为抗战服务的。在徐訏看来,救亡并未中断启蒙,从个人自由与民族独立角度来说,启蒙也应是救亡的一部分。此时,徐訏的办刊理念与思想也发生了变化,自由主义思想开始萌芽,个人自由与社会现实开始成为他办刊的聚焦点。徐訏创办夜窗书屋时,由于“三思楼月书”计划需要,其对旧作的改写势在必行。改写或续写后的作品与之前的版本相比,故事情节基本未变,只是在原有情节基础上进行删减或增添,但改作中明显的变化就是对现实的怀疑以及自由意识的增强。徐訏为摆脱多方政治势力的干扰,以“幽默”为挡箭牌,摆出一副“中立”态度。尽管其欲与政治隔绝,但他关注现实的姿态仍未改变。虽不像上海时期那样强烈,但也表现出关注社会底层的倾向,并与其同时期文学主张和审美取向趋同。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徐訏一改前期隐忍的态度,自由主义完全占据其思想内核,对国际局势以及大陆和港台的政治生态进行批评或批判,成为其办刊与文学创作的重心,他对自由的理解与感悟,已由个人层面上升到国家层面,干预现实的姿态也愈加明显。本文从编辑角度将徐訏办刊理念与思想发展脉络呈现出来,在时代与环境的变化中,考察徐訏思想以及精神的发展变化轨迹,探究以徐訏为代表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在时代与政治浪潮中的思想变化,从而浓缩出一类知识分子的时代缩影。徐訏所办刊物的主张、办刊理念与其创作风格和思想存在一致性,因此,通过研究其编辑事业,可以将他的编辑活动、文学创作以及思想嬗变历程结合起来。尽管前人业已提及现实主义在徐訏创作以及思想中的重要性,但大家却依旧认为徐訏是浪漫主义作家,并将浪漫主义作为其创作风格和思想倾向的代名词。本文从编辑与文学互动的角度发现,现实主义不仅在徐訏思想以及创作中占有重要地位,且贯穿于其文学创作和编辑活动的始终。可以说,现实主义是徐訏创作风格的基础,他的目光始终是直面现实的,他干预现实的姿态和力度,是很多自由主义知识分子无法与之相比的。在现实与政治的矛盾冲突中,如何处理现实与理想的关系,则成了徐訏需要面对的问题。当现实无法满足其理想需要时,在现实的困境中,徐訏也会寻找新的思想出路,而自由主义则成了其苦痛困境中的一剂良药。徐訏自由主义思想的发展过程,在其编辑活动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徐訏一直关注现实,但又无法解决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和冲突,现实、政治以及自由等思想交织在一起。从编辑角度入手,将徐訏的编辑思想、文学主张以及思想变化呈现出来,在对“现实主义”、“雅俗观念”以及自由主义的探究与辩证中,呈示出了一个知识分子的精神嬗变过程和心路历程。

严元容[3](2019)在《新浪漫派文学的浪漫特征》文中研究说明新浪漫派文学是一个曾在文学史上轰动一时而同时对研究又比较薄弱的文学流派,把它称作"流派"有很多研究者并不支持,因为浪漫派的作家很少,很多研究者不认为它属于一个流派。每一位作家的说法都不一致,有些人认为它属于"后期浪漫派",有些学者认为它属于"后期现代派",还有些研究者认为它属于"新浪漫派"等说法不一。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徐訏和无名氏这两位浪漫派作家用他们的思考和实践伸展了浪漫主义在中国的空间和发展方向,为中国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本篇文章就是在讨论"新浪漫派"时期文学作品的浪漫特征。

张惠莉[4](2018)在《“双城”文化影响下的徐訏小说创作研究》文中认为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徐訏三四十年代的文学创作可谓是独树一帜,大动荡的时代背景让其在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的写作原则之上以超然与幻想的故事与哲理性思考来表现对时代的关怀,并通过一种浪漫主义的方式与群体性的话语体系进行潜在的对话。他在多次的城市转移中汲取着当地的城市文化经验,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上海与重庆的“双城”文化经验对徐訏而言不仅是文化的旅行,更是对生命的一次独特体验以及心灵的洗礼。本文试图从徐訏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文学作品的解读入手,在城市经验的转移中探寻在“双城”文化双重影响下徐訏创作机制以及作品所表现出来的内容与风格的转变,同时力图在对其小说文本的剖析中探寻其独有的“审美现代性”价值。全文主要分为三部分,即绪论、正文和结语。绪论除了是对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学界关于徐訏论文研究现状的表述,还有对于“双城”文化概念的提出与界定。而正文部分主要是分为四个章节来对主题进行论述,第一章是构建“双城”文化地图。“孤岛”上海与“大后方”重庆有着截然不同的文化氛围,两座城市之间并非是互为镜像的“她者”,而是一种对立与补充,徐訏对两种文化品质的处理与调和具体表现在创作心理机制的调整之中。第二章是“双城”空间之下的“城市想象”。从上海到重庆,在多元的文化格局之中,这种“城市想象”文本所呈现出来的城市空间、城市人物形象以及城市书写方式都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这种变化是在特定的历史文化语境下所做出的自然反映,通过对徐訏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与四十年代的文学作品的对比中可以看出这种变化并非是绝对的,相对不变的是徐訏在对人物的“寓言化”书写中所寄托出来的对真善美的追求,“双城”文化的影响最直接的反映在文本所构建的“城市想象”之中。第三章雅俗共赏。本章立足于徐訏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文学创作,城市文化影响着雅俗文学的发展,在“双城”文化经验的转移中追溯徐訏雅俗文学观的发展,他在融合生命体验的过程中使两种长期相对应的审美方式进行合流,即“雅”与“俗”的共融,在体验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之后,这种生命体验下的雅俗共融使一个现代知识分子对国家民族命运有了更加清醒而独特的思考,也保留了徐訏作为一个知识分子的独有品格。如果说第二章与第三章是徐訏的文本世界中一种由外向内的表现,是在不同的城市文化中所做出的自觉反应,那么第四章徐訏的“审美现代性”追求则是对“双城”的文化反思。在对“双城”文化的反思中他抛开了主流文化的影响,一面是对言情模式的转变以及对美好人性的追求,徐訏的这种“审美现代性”的追求介于“京派”和“海派”之间,实现了一种中庸式的审美;另一面也是他从个体出发,通过自身对人生的独特体验以此来达到对“现代性”的补充与质疑。

巫毓[5](2018)在《1940年代徐訏小说中的城市书写》文中研究表明文学史上的徐訏曾引发批评家与读者的两极评价,流派归属亦引论争,新时期以来,针对其作品特色及文学史意义的研究愈趋成熟,基于此,笔者从“历时”角度出发,重点研究他历经了初期思想的嬗变,在战乱频发的1940年代于“大格局”中突破主流话语拘囿而创作的系列彰显“城市意识”且独具特色的小说,并以“城市书写”为切入口,通过挖掘徐訏亲历的“城市体验”与浪漫的“城市想象”理解他潜隐而复杂的“城市意识”,领略系列“都市奇情”小说的艺术魅力,以期透过文学史的镜像,贴近历史现场,挖掘徐訏其人其作的价值。第一章:城市书写的主体变奏。首先,对徐訏作为“都市人”的创作心态和创作条件进行观照,以其“既得”的城市经验:上海和巴黎为例,探析中西方摩登都市文化对徐訏契入城市的影响;其次,从“主体性”的个体经验出发,基于对城市的“亲历性”体验和“旁观式”审视理解其“城市想象”与“身份认知”;最后,阐述徐訏在1940年代“文化综合”时期文学道路的选择及其原因。第二章:城市书写的呈现方式。通过文本细读,浸入小说内部,从“大时代”中捕捉“小镜头”:城市景观与空间:从中西混杂的洋场景观与逼仄的空间中理解彼时城市文化的“隐喻”与“反讽”;“城中人”:城市摩登女郎“去欲望化”的神秘鲜活形象、苦闷彷徨的知识分子在乱世中的复杂人文心态、患“城市忧郁病”而致空虚的“空心人”;城市生活:战乱无常中的“人间苦”、难中娱乐的刺激和颓荡的逃避、“饮食男女”在“生死大义”中“好死”与“恶活”的挣扎。第三章:城市书写的独特文学史价值。基于文学史对徐訏的既有评价,从创作特色的延宕、主题意蕴的开掘等方面来探寻价值所在:雅俗融合的探新:从“都市奇情”到“诗化小说”的创作路径窥见雅俗在抵牾中融合的动态;新浪漫主义的现代“发声”:“非时代”写作对“城市书写”视域进行了拓展,在“现代性”语境中自觉拉开审美距离;逸出战争的母题回归:“人性”与“爱”。体味战乱中人性的坚守和异化,从“两性之爱”到“普世之爱”进行“爱”的寻觅与复归。

张露[6](2016)在《论徐訏小说中的现实主义因素》文中提出徐訏因《鬼恋》和《风萧萧》等浪漫主义作品而闻名于世,一直被读者和研究者视为浪漫主义作家。然而,笔者在对徐訏大量作品进行研读的过程中发现,现实主义贯穿了他文学创作的一生。迄今为止,对徐訏小说中的现实主义类型或其浪漫主义作品中的现实主义成分,研究者虽偶有提及,但缺乏具体、细致和深入的研究。徐訏的现实主义创作开始于20世纪30年代,其代表作有《郭庆记》、《滔滔》、《内外》、《助产士》和《小刺儿们》等。他1930年代的作品侧重于揭示底层人民的生活苦难,1940年代则把目光放在战争背景下中国社会以及人民的遭遇上,将揭示痛苦与理性反思相结合,创作了被称为“严格现实主义规范”的《一家》以及短篇小说《春》和《旧地》。这种关注现实、挖掘底层人民生活苦难的创作态度一直延续到其香港时期,并创作了大量的现实主义作品,如《太太》、《丈夫》、《婚事》、《星期日》、《私奔》、《舞女》、《无题》、《初秋》、《一九四0级》、《劫贼》、《爸爸》、《秘密》、《父仇》、《传统》《杀妻者》、《坏事》、《有后》、《手枪》、《马伦克夫太太》、《心病》《失恋》、《失眠》、《后门》、《笑容》、《过客》、《灯》、《女人与事》《离婚》、《仇恨》、《小人物的上进》、《投海》和《盖棺定论》等40余部作品。笔者在对徐訏大量作品进行研读的过程中发现,他不仅创作了大量现实主义类型的小说;即使是被归为浪漫主义的作品,也含有明显的现实主义因素。透过《鬼恋》中浪漫凄美的爱情故事,我们看到了作者对于当时革命行为的客观展现和反思;以谍战题材吸引读者眼球的《风萧萧》,却将抗日的背景下战争的残酷与革命志士的爱国情怀和无私奉献精神呈现在读者面前;而《江湖行》显然不属于严格意义上的浪漫主义作品,在20世纪20年代—40年代的历史链条中,徐訏将中国社会的重大史实和五行八作的生活图景真实地展示出来,尽管主人公的人生轨迹带有传奇色彩,但是作者比较真实地再现了主人公的成长过程和性格变化过程。可以说,现实主义已经成了徐訏文学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创作态度还是创作方法,都显示出了现实主义在其文学创作中的基础性意义。本文试图对徐訏的现实主义创作进行整合,打破时代、社会因素的局限,将现实主义精神作为研究的整体脉络,全面审视徐訏现实主义创作的发展和变化,从时代、题材和创作方法的角度,系统地还原徐訏浪漫主义遮蔽下的现实主义精神。在其创作早期,徐訏由狂热地信奉马克思主义到对之产生怀疑,进而与之分道扬镳。在以后的创作中,他站在批判视角上审视时代革命与战争苦难激荡下的中国社会,反思知识分子在政治与战争交织中的行为与命运。他关注时代转折下的农村与城市,在城市化与世俗化的动态演进中,重新思考时代之于人的变化,审视人性变化特别是爱情观念的嬗变,将底层人民苦难生活的揭示与时代新变下人性沦丧的探究相结合,在揭露与批判之余,客观真实地再现了20世纪多灾多难的中国人民的的血与泪、苦难与辛酸,真实反映了20世纪中国政治思潮的风云变幻和战争状态中社会的动荡腐败,既有客观写实,又有历史分析,比较真实而完整地反映了20世纪30年代至70年代中国的历史,从而达到了主观与客观、历史与现实的统一。尽管众多论者将徐訏的浪漫主义作为主要研究对象,但是通过对其现实主义作品以及浪漫主义作品中的现实主义因素的研究,可以重新认识徐訏现实主义创作的真实面貌,对徐訏的再认识与再研究,有利于重估徐訏在文学史中的地位,同时也为对其创作的进一步研究与探析奠定了基础。

王兆胜[7](2016)在《新时期以来中国文学研究的理论与方法》文中研究说明改革开放以来的新时期,是中国文学研究理论变革与方法论创新的黄金期。这具体表现在:第一,从生硬的向外汲取到内在的融通再造,这是一个中国化的历史进程。第二,将思想文化、现代性、文学史写作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等作为基石和根本,从而稳固和提升了研究的基础与境界。第三,通过向西方大胆借鉴各种理论与方法,有助于文学研究解放思想、强化创新、拓展视野、深化思考。当然,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新时期中国文学研究也存在理念和方法的困惑与误区,如复制式堆积、生搬硬套、缺乏原创性是其主要表征。未来的中国文学研究在理论和方法上,应确立中国文化与文学的自觉自信、打破固化的理念与模式、强调中国智慧,从而建构和形成属于自己的理论话语及其方法论特色。

耿传明[8](2015)在《追怀无名氏——卜乃夫先生》文中研究说明2002年的秋末冬初,我去湖南长沙参加现代文学研究会的年会,遇到南京大学的汪应果老师,他告诉我无名氏——卜乃夫先生日前在台北去世了,我听到这个消息感到非常的惊诧、惋惜,因为不久前还接到过卜先生的来信,是一封告亲友信的复印件,说他因眼睛的飞蚊症入院治疗,不能及时回信,请大家见谅;并说身体并无大

杨克敏[9](2014)在《论民国时期的外国文学研究 ——以若干重要文学期刊为切入点》文中研究表明从学科建设的角度看,一门学科的发展与成熟离不开对其学术史的追溯。相对于中国古代文学、现代文学,外国文学界对自身学术史的梳理工作明显是缓慢而滞后的。从现有的、为数不多的外国文学学术史论着可以看出,民国时期的外国文学研究并没有进入有些学者的学术视野。有的将其从外国文学学术史中一笔抹杀,有的将其作为附件并入该时期的翻译活动中。对于外国文学这门学科来说,这样的学术史显然是不完整的,还有待于完善。基于此,本文将民国时期的外国文学研究作为独立的考察对象,以若干重要文学期刊——《新青年》、《小说月报》、《现代》、《西洋文学》、《民族文学》、《时与潮文艺》为经线,以中国现代社会的话语嬗变为纬线,在经纬交织中呈现民国时期外国文学研究的总体风貌,及其在中国百年外国文学学术史上的地位与意义。本论文的主体部分由六章构成:第一章主要以梁启超、林纾、王国维为例,梳理外国文学研究在晚清的原初状态,以此作为引入本论题的铺垫。在晚清科学救国的国家话语下,梁启超在《清议报》上以日本政治小说为依托,宣传维新变法思想,标志着外国文学作为话语对象在中国学界的首次登场,这预示着中国的外国文学研究不可避免地带有社会功利色彩。王国维在《教育世界》上撰写的外国作家传记,既代表了中国百年外国文学学术史中的传记研究模式,也体现了独立于国家话语之外的个人美学话语在外国文学研究中的运用。民国时期的外国文学研究与其有着精神血脉上的延续,尤以民初孙毓修《欧美小说丛谈》最为明显。第二章分析一九一○年代中后期,在启蒙思想话语下,《新青年》对于民国时期外国文学研究的理论意义。从陈独秀的《现代欧洲文艺史谭》、胡适的《易卜生主义》、周作人的《人的文学》等文章可以看出,《新青年》将外国文学作为批评话语,在外国文学中寻求思想革命与文学革命的的突破点。由此,进化文学史观、写实主义、欧洲中心主义成为民国时期外国文学研究的主调。其中,周作人倡导“人”的文学观念,使外国文学研究话语从晚清时期的“国家”话语向“人”的话语转变。由此,俄国文学与弱小民族文学研究,因为“人”的话语获得生机。所以,本章认为,《新青年》在一定程度上是民国时期外国文学研究的理论策源地。第三章主要以《小说月报》为例,梳理一九二○年代外国文学研究的概貌。在文学革命话语下,《小说月报》直承《新青年》的衣钵,成为继《新青年》之后该时段中国外国文学研究的重要阵地。《小说月报》将俄国文学与弱小民族文学作为文学“为人生”的主要支撑,进一步落实了“人”的话语在外国文学研究中的运用。由此,形成了以十九世纪现实主义文学为中心、以俄国与弱小民族为代表的被压迫民族文学为主导的外国文学研究模式。此种研究模式代表着一九二○年代中国主流学界的外国文学观,成为建国后外国文学研究的优良传统,毛泽东称为之“鲁迅方向”。同时,对于二十世纪现代主义文学的“现实主义式”的认识也在这里埋下了伏笔。第四章主要以《文学》、《现代》等刊物为例,梳理在多元话语并置下,一九三○年代外国文学研究的概貌。随着民族矛盾的激化,中国文学界的话语由“文学革命”转向“革命文学”,外国文学研究的总体环境与西方人道主义传统发生断裂,战后新兴文学与尖端文学构建了此时外国文学研究的秩序。其中,《拓荒者》、《萌芽》等左翼刊物将苏联、日本的无产阶级革命文学作为主要研究对象。与此相对,李健吾之于福楼拜、叶公超之于艾略特等经典作家研究的出现,则显示了一九三○年代革命阶级视角之外,学理层面上外国文学研究的实绩。《现代》这份具有左翼与自由主义双重视角的“非同人”刊物,以“现代”意识绘制了世界文学的图景。此外,《文学》关于“文学遗产”的争论,使莎士比亚成为研究热点。第五章主要以《西洋文学》、《民族文学》等刊物为例,梳理在解放区、沦陷区、国统区的不同话语背景下,一九四○年代外国文学研究的概貌。周立波在解放区鲁迅艺术学院的外国文学讲稿,预示了出《讲话》精神的要领;《西洋文学》在沦陷区的刊发,成为战争年代处于孤岛上人们重要的精神慰藉;国统区的《战国策》、《民族文学》力主战时文化重建,以叔本华、尼采学说为主要话语,倾力易卜生、歌德等的研究,则凸显了国统区另类的外国文学研究;《时与潮文艺》展示了学院派研究的特征,是此时段外国文学研究成果最为丰富而集中的一个刊物。第六章主要从总体上分析民国学人对外国文学研究探讨。在民国文学期刊刊载的论文中,我们可以看到民国学者不但对外国作家、作品、文学现象等有着独到的见解,并且能够高屋建瓴地对外国文学研究本体进行理性的判断和思考。九二○年代,茅盾与郭沫若关于外国文学介绍与研究的争论,使外国文学研究的合法地位得以确立。一九三○至一九四○年代,“怎样研究西洋文学”引起学者们的广泛关注。总的看来,此时的外国文学研究不仅仅只是停留在普及外国文学常识的启蒙阶段,而且已经进入了学术研究的层面。

洪亮[10](2013)在《1984—2012年中国现代文学博士论文题名一览表》文中认为说明:一、本表借鉴了赵献涛于2007年整理的《中国现代文学博士论文题名一览表》,该表共收入1984—2007年间论文778篇,经笔者校订,删除了重复篇目以及误收入的其他专业论文篇目共53篇,并补遗374篇;笔者另辑录了2008年以来的博士论文664篇,最终本表共收入1984年至2012年的论文1763篇。

二、大动荡时代的个人性话语与时代话语——20世纪“现代性”问题视野中的“新浪漫派”文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动荡时代的个人性话语与时代话语——20世纪“现代性”问题视野中的“新浪漫派”文学(论文提纲范文)

(1)无名氏创作主题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无名氏研究综述
    第二节 研究方法
    第三节 研究目标与研究意义
第一章 革命:“一种伟大神圣的感情”
    第一节 叛逆与救赎:投奔革命的前奏
    第二节 人道、生命与革命诗学
    第三节 回归家园时的观念争辩与路径选择
第二章 救亡:“用躯体来喂养祖国的黎明”
    第一节 救亡书写中的城市记忆
    第二节 救亡战争中的人物刻画
    第三节 救亡叙事中的理性沉思
第三章 情爱:“比一切高峰还高的高峰”
    第一节 恋爱人物的性别叙事
    第二节 叙述方式的承袭与超越
    第三节 版本修改与叙事完善
第四章 罪恶:人类的“永恒黑暗本体”
    第一节 抽象的罪恶:人性之恶
    第二节 具体的罪恶
    第三节 知识之恶
第五章 死亡:“生命被嘲笑的时刻”
    第一节 在恐惧中反抗死亡
    第二节 死亡是对生命的一种肯定
    第三节 生死转化中的死亡赋值
第六章 宗教:“追寻一种伟大的虔诚”
    第一节 皈依宗教的起信叙事
    第二节 宗教生活的美学思考
    第三节 宗教批判的理念生成
    第四节 宗教理想中的自由原则
结语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后记

(2)现实关怀与自由立场 ——徐訏文学编辑出版事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及意义
    1.2 相关概念界定
    1.3 相关研究现状综述
    1.4 创新点及研究方法
第二章 立足社会:现实、救亡与启蒙
    2.1 “帮厨”编辑,缺乏主体地位
        2.1.1 系缘《论语》,初涉编辑
        2.1.2《人间世》——编辑生涯的开端
        2.1.3《论语》和《人间世》之于徐訏办刊的影响
    2.2 突破“闲适”与批判现实
        2.2.1 “比较少年”:突破“闲适”与直面现实
        2.2.2 匕首与投枪:救亡时代的揭露与批判
        2.2.3 透视现实:民间文艺隐含的世俗人生
    2.3 启救亡之蒙与自由理性
        2.3.1 “孤岛”期刊文学态势
        2.3.2 《读物》:启蒙与抗战的“教科书”
        2.3.3《人世间》:救亡——自由与理性的新归宿
        2.3.4 《作风》:文化启蒙与“作风”
第三章 上海夜窗书屋与自由意识萌芽
    3.1 “只出自己的书”——独特个性与自由体验
    3.2 “三思楼月书”版本改写——现实迷惘与乌托邦设想
        3.2.1 改写缘由——个体生命的执着追寻
        3.2.2 突破现实禁锢,追求自由人生
第四章 批判意识与自由价值立场
    4.1 曲折回归现实人生——现实性、文艺性与娱乐性的矛盾选择
        4.1.1 《幽默》的创刊缘由与时代坚守
        4.1.2 “中年人读物”的“幽默”与“个性”
        4.1.3 “小品”中的人生:讽刺与“幽默”
    4.2 个人意识与现实的策略化呈现
        4.2.1 “幽默”的个人性与现实人生结合
        4.2.2 拓展公共文化空间——通俗性、娱乐性的策略化趋向
    4.3 徐訏晚年办刊风格转向:时政批评与自由意识
        4.3.1 社会批判与个人意识觉醒
        4.3.2 《七艺》的自由意识:时代的荒诞与批评
第五章 徐訏编辑思想与编辑理念
    5.1 徐訏的编辑理念与原则
        5.1.1 有益于抗战、文化与社会
        5.1.2 启蒙精神:树立健全的社会意识、文学风格与价值观
        5.1.3 传记文学:真实的“人”与人性
        5.1.4 装帧精美:唯美自然
    5.2 徐訏编辑思想
        5.2.1 “自由主义”办刊理念
        5.2.2 立足现实、时代与社会
        5.2.3 编辑:综合的人才
第六章 结语徐訏编辑思想渊源:现实关怀与自由主义辩正
    6.1 突破浪漫藩篱,关注现实人生
    6.2 “雅”与“俗”的游离融合
        6.2.1 雅俗:文学观念和办刊理念的同步
        6.2.2 不一样的“俗”:“世俗”而不“媚俗”
    6.3 个人与时代自由的困境与思辨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3)新浪漫派文学的浪漫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一.浪漫文学主义
    1. 定义
    2. 分类
        2.1 传统政治分类。
        2.2 以作品的表现形式分类。
    3. 产生背景
        3.1 社会和历史因素。
        3.2 哲学和文化因素。
        3.3 文学与艺术因素。
    4. 发展概况
    5. 文学精神
        5.1 远离现实。
        5.2 崇尚自然。
    6. 表现方式
    7. 主要特点
        7.1 总体特点。
        7.2 思想特点。
        7.3 艺术特点。
    8. 浪漫主义文学的发展
    9. 浪漫主义文学的影响
二.通过徐訏来谈“浪漫派”
    1.情节里的浪漫
    2.人物性格中的浪漫
    3.徐訏的“浪漫”
三.无名氏与“新浪漫派”
    1.人物情节的浪漫
    2.无名氏笔下的浪漫

(4)“双城”文化影响下的徐訏小说创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构建“孤岛”上海与“大后方”重庆的“双城”文化地图
    第一节 “摩登商业性”与“陪都政治性”的对立
    第二节 “孤岛异质性”与“山城本土性”的对照
第二章 “双城”文化空间:“城市想象”
    第一节 双重“城市想象”空间
    第二节 人物特质:“城市想象”中的符码特征
        一、人物属性与关系的符号性与虚拟性
        二、从“都市漫游者”到“生命体验者”
        三、女性特质:从“阿尼玛”女神形象到“自然女神”
    第三节 “城市想象”:“寓言化”的书写方式
        一、另类的超验叙事与“寓言化”书写
        二、虚拟乡土书写:“城市想象”的补充
第三章 “双城”体验下的创作:雅俗共赏
    第一节 徐訏雅俗文学观的整合
        一、“双城”文化与“雅俗”文学的发展
        二、雅俗标准的破与立
    第二节 生命体验下的雅俗共融
        一、生命的偶然性与故事的戏剧性
        二、生命体验下雅俗兼容的叙事模式
    第三节 “马路的喧嚣”与“书斋的雅静”结合
第四章 “双城”反思:“审美现代性”的追求
    第一节 “审美现代性”的表征
    第二节 徐訏小说创作的“审美现代性”追求
        一、真善美统一的城市审美意识
        二、“审美现代性”:“爱”与“美”的诗性追求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5)1940年代徐訏小说中的城市书写(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及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及问题
第一章 上海到巴黎:城市书写的主体变奏
    第一节 城市体验与创作缘起
    第二节 贴合与犹疑:城市想象中的“身份认知”
    第三节 “文化综合”时期的文学道路选择
第二章 “大时代”中的“小镜头”:城市书写的呈现方式
    第一节 景观隐喻与空间反讽
    第二节 战时洋场的“城中人”
    第三节 从“生”到“活”:乱世中的卑琐与颓迷
第三章 创新中的坚守:城市书写的文学史价值
    第一节 雅俗融合:从“都市奇情”到“诗化小说”
    第二节 新浪漫主义的“现代”发声
    第三节 逸出战争的母题回归:“人性”与“爱”
结语
余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6)论徐訏小说中的现实主义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徐訏创作中的社会剖析与现实关怀
    1.1 城乡文明撞击的即时记录
    1.2 时代变迁中的人性透视
    1.3 浪漫爱情的祛魅还原
第2章 徐訏作品现实主义因素的成因探析
    2.1 时代大潮激发的思想变化
    2.2 战争环境引起的理性反思
    2.3 革命热情的冷却沉淀
第3章 徐訏的相关理论探索与创作成就重估
    3.1 徐訏现实主义的理论思考
    3.2 徐訏现实主义创作的特色与成就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7)新时期以来中国文学研究的理论与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一、从生硬走向成熟:西方理论与方法的中国化进程
    (一)大胆引进和饥渴吸纳期(1977—1989)
    (二)古今与中西互补与融通期(1990—2000年前后)
    (三)创造、发展与生成期(21世纪至今)
二、稳固基石:中国文学研究理论与方法共时性特征
三、价值评估:新时期以来中国文学研究理论与方法之得失

(9)论民国时期的外国文学研究 ——以若干重要文学期刊为切入点(论文提纲范文)

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成员名单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外国文学学”的提出
    二、论题的研究现状分析
    三、以文学期刊为切入点
第一章 晚清:外国文学研究的滥觞
    第一节 外国文学的引入与思想维度
    第二节 译作序跋对外国文学研究的贡献
    第三节 《教育世界》上的外国作家传记研究
第二章 《新青年》:启蒙思想话语下的外国文学研究
    第一节 《现代欧洲文艺史谭》与进化论文学史观
        一、文学思潮研究范式的确立
        二、进化论文学史观的烙印
        三、进化论文学史观的思考
    第二节 《易卜生主义》与写实主义
        一、外国文学:思想大于艺术
        二、《易卜生主义》:只是一个写实主义
        三、只抓问题,不看戏剧
    第三节 《人的文学》与“人”的话语下的外国文学研究
        一、“人性论”研究范式的凸显
        二、人道主义思想:被压迫民族文学研究的建构
        三、关于欧洲中心主义
第三章 《小说月报》:文学革命话语下的外国文学研究
    第一节 《小说月报》的外国文学研究
        一、前期:外国文学的感知和想象
        二、后期:外国文学地图的绘制
    第二节 “为人生”:现实主义文学研究的确立
        一、以十九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研究为主导
        二、以俄国文学研究为中心
        三、弱小民族文学研究
    第三节 现代主义文学的“现实主义式”认识
        一、现代主义文学的认同
        二、现代主义文学的批判
第四章 左联期刊与《现代》:多元话语并置下的外国文学研究
    第一节 革命、阶级视角下的外国文学研究
        一、左联期刊与外国文学研究
        二、关于“普罗文学”的研究
        三、《文学》:文学遗产问题的言说
    第二节 多重视角下的外国文学研究
        一、关于“马雅科夫斯基之死”的讨论
        二、艾略特与福楼拜研究
        三、莎士比亚研究
    第三节 《现代》的外国文学研究
        一、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引介与研究
        二、现代美国文学专号:现代意识构建世界文学图景
第五章 《西洋文学》、《民族文学》:多维视野话语下的外国文学研究
    第一节 《讲话》精神指引下的外国文学研究
        一、解放区的外国文学研究
        二、俄苏文学研究
        三、文学遗产问题的延续
    第二节 不同的现代旨趣:《西洋文学》、《战国策》与《民族文学》
        一、《西洋文学》的外国文学研究
        二、《近代西洋问题剧本》
        三、民族主义话语下的外国文学研究
        四、陈铨的欧洲文学研究
    第三节 《时与潮文艺》:学院派研究的典范
        一、“女性”文学研究
        二、古典戏剧研究
        三、国别文学史研究
        四、作家研究
第六章 学人与话语:关于外国文学研究方法的探讨
    第一节 关于外国文学介绍与研究的讨论
        一、介绍:民国时期外国文学研究的存在方式之一
        二、外国文学介绍与研究的争论
        三、外国文学翻译与研究的思辨
    第二节 “怎样研究西洋文学”的讨论
        一、关于外国文学研究本体的探讨
        二、关于外国文学研究方法的探讨
        三、关于外国文学教学研究的探讨
        四、关于外国文学课程设置的探讨
    第三节 曾虚白《欧洲各国文学的观念》
        一、以“文与质”为切入点
        二、“两希精神”在欧洲文学中的延续和发展
        三、东方佛教精神的注入
        四、关于文学流派的辨析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后记

四、大动荡时代的个人性话语与时代话语——20世纪“现代性”问题视野中的“新浪漫派”文学(论文参考文献)

  • [1]无名氏创作主题论[D]. 葛天逸.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2]现实关怀与自由立场 ——徐訏文学编辑出版事业研究[D]. 张露. 河北大学, 2019(04)
  • [3]新浪漫派文学的浪漫特征[J]. 严元容. 文学教育(上), 2019(01)
  • [4]“双城”文化影响下的徐訏小说创作研究[D]. 张惠莉. 湖南师范大学, 2018(01)
  • [5]1940年代徐訏小说中的城市书写[D]. 巫毓. 华东师范大学, 2018(01)
  • [6]论徐訏小说中的现实主义因素[D]. 张露. 河北大学, 2016(03)
  • [7]新时期以来中国文学研究的理论与方法[J]. 王兆胜. 兰州学刊, 2016(01)
  • [8]追怀无名氏——卜乃夫先生[J]. 耿传明. 新文学史料, 2015(01)
  • [9]论民国时期的外国文学研究 ——以若干重要文学期刊为切入点[D]. 杨克敏. 华东师范大学, 2014(11)
  • [10]1984—2012年中国现代文学博士论文题名一览表[J]. 洪亮.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13(07)

标签:;  ;  ;  ;  ;  

大动乱时代的个人话语与时代话语:20世纪“现代性”视域下的“新浪漫主义”文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