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四川省部分地区自来水中~3H水平调查(论文文献综述)
刘明洋,安伟,肖淑敏,张艳芬,杨敏[1](2021)在《长江流域隐孢子虫和贾第鞭毛虫的污染调查分析》文中研究说明为调查长江流域水中隐孢子虫和贾第鞭毛虫污染现状,选取长江流域沿线7个省市的17个采样点,分为丰水期(7月)和枯水期(11月)两次采集长江水样34份。水样经过沉淀浓缩、密度梯度分离纯化和荧光染色后,在显微镜下检测和计数隐孢子虫卵囊和贾第鞭毛虫包囊。结果发现:卵囊或包囊总检出率为61.76%,其中丰水期和枯水期样品(各17份)卵囊或包囊检出率分别为58.52%和64.71%。隐孢子虫检出率最低的省份为四川省的12.5%;最高的为湖北省和安徽省,均为75%。并且可以看出湖北省的隐孢子虫和贾第鞭毛虫检出率较高。长江流域各地区均受到隐孢子虫和贾第鞭毛虫不同程度的污染,存在一定的用水安全隐患,特别是作为饮用水源时,要加强水处理去除效率的监测,确保居民饮水安全。
祝勇[2](2021)在《故宫文物南迁》文中指出第一章抬着棺材找坟地:烽烟南渡一、山河已然破碎,故宫何谈完整1931年9月19日早上九点,时任故宫博物院秘书长的李宗侗先生像往常一样走出北京南城丞相胡同的家门,乘一辆洋车前往故宫博物院上班,过顺直门1,听到路边叫卖号外的声音,他让车夫停车,买了一张报纸。上面的大字标题,让他悚然一惊。2
何清[3](2021)在《项目式教学在培养高中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王明超[4](2021)在《基于情境线的高一化学大单元教学实践研究》文中提出
秦覃[5](2021)在《绵竹市浓香型大曲酒产业质量提升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谭丽峰[6](2021)在《牛栏江 ——滇池补水工程生态补偿的多利益主体演化博弈分析》文中研究说明
谢瑶[7](2021)在《STSE提升彝族地区高中生化学学习兴趣的实践研究 ——以凉山州越西县Y中学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学习兴趣在教育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版2020年修订)中提到把“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作为目的。特别是对于偏远落后、生源差的彝族地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应成为学校和老师的重要任务之一。化学作为自然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源于生活,源于社会,是一门与STSE密不可分的科学。《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版2020年修订)非常重视STSE教育理念在化学中的渗透,同时新教材在编写时许多内容也体现了化学与STSE的密切联系。在高中教学设计中渗透STSE知识是体现STSE教育理念的最佳途径。因此,本研究的主题确定为通过在教学设计中渗透STSE知识来提升彝族地区高中生化学学习兴趣。本文围绕STSE教育理念,以提升学生化学学习兴趣为目的,研究在彝族地区实际教学中如何渗透STSE以提升学生学习兴趣。首先采用文献法了解学习兴趣和STSE教育的发展历史与研究现状,在此基础上进行相关概念的界定。其次对本校学生采用问卷调查法来了解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情况。通过调查发现,本校学生学习兴趣的总平均分在70分左右,表现为对化学学习不怎么感兴趣,主要原因是课业太繁重以及化学课不够生动导致了化学学习太枯燥。对教师采用访谈法来了解教师对学习兴趣和STSE教育的看法。对于学习兴趣,本校大多数老师都认为不是很重要,而对于STSE,本校教师了解和运用得都不多。最后,在对调查结果、课标和教学内容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以提升学生化学学习兴趣为目标,选取必修1第四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前两节内容进行案例设计并选取两个班级进行实践。实践结果发现,实验班的测试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班,并且从学习兴趣后测情况来看,实验班的学习兴趣总平均分也有明显提升,对照班的几乎不变。同时在实际教学中,笔者也切身感受到了STSE教育所具有的特点和优势。
吕星颖[8](2020)在《某市城市供水管网优化及服务水压标准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我国大部分城市城区范围显着扩大,城市用水量激增,供水管网建设进度与需求矛盾加剧,导致城市供水服务不足,严重影响城市生活与生产。特别是一些中等规模丘陵或山区城市,由于城区街道地形高差较大,城区布局分散,供水距离相对较长,供水系统压力不均衡程度尤为突出。对于地形较高、供水较远的区域供水压力不足,影响城市居民用水的质量。而另一部分地形较低区域供水管网压力过大,常导致供水安全事故增加或管网漏损率过大。由于供水设施的投入不足,加之供水系统设施布局不合理,供水最不利地区用户与供水企业在水压标准上容易产生分歧,影响城市供水生产经营与管理。本文根据实际问题为导向,结合具体城市供水系统的调查与研究项目,开展了针对性的研究工作。首先通过文献查阅和相关实地考察,分析了该研究城市供水系统现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现状管网主要特点和问题,如地形高差较大,配水距离较长,导致供水压力不均衡;管网压力监测点设置不合理,界限不分明;供水系统优化调度运行管理亟待加强等问题。从而找到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途径,这就是:(1)城市供水系统规划与建设要与城区发展相适应,包括水源开发与保护、水厂扩建与提标、管网优化布局与建设。(2)在推进供水系统建设过程中,需要研究和明确供水系统建设和管理责任者界限,研究与不同城市特点相适应的供水水压标准,通过构建城市供水管网服务水压标准,可提高供水管网优化建设与科学管理,促进城市智慧水务建设。论文阐述了管网水力计算理论和计算参数的确定,以城市现状供水管网资料为基础,建立了管网简化模型,采用管网平差软件模拟方法,对城市现状供水管网系统压力分布进行模拟计算,通过计算提出近期管网优化方案,为城市管网建设提供依据,同时将计算结果与实际资料进行对比,为制定该城市供水服务压力标准提供支撑条件。在提出城市供水管网优化方案的基础上,通过梳理和解读国家和地方有关法规和标准,结合对该市城市总体规划和给水系统规划要点的阅读和总结,确定了城市管网服务水压标准编制原则和编制框架,得到了地方性城市供水管网压力标准的技术依据,特别是管网服务压力最小值、服务水头高程值。对于地形高差大,城区布局分散的丘陵或山区城市,提出了划分供水区域、特征地面高程的概念,阐述了具体城市供水区域划分的原则和方法,以及使用特征地面高程的理由和确定方法。这些研究成果为编制该市城市供水管网服务压力标准文本提供了一定的技术支撑,也将为其他城市供水服务工作提供借鉴。
明方琳[9](2019)在《基于碳点与Cu-MOFs的荧光传感体系构建及重金属离子检测研究》文中提出随着重金属在农业、工业、军事和医药等领域的广泛应用,其污染问题也越来越严重,例如水体中重金属离子铬(Cr6+)、铁(Fe3+)和汞(Hg2+)的污染对人类健康和环境有着巨大的威胁。因此,建立和开发简便、准确、高灵敏的重金属离子检测方法对保护环境和人类健康尤其重要。重金属离子传统的检测方法主要依托于大型仪器,虽然这些检测方法精确度高,但也存在样品预处理复杂、检测成本高及需要专业人员操作等缺陷,限制了其现场实时检测。鉴于上述存在的问题,纳米传感检测技术为重金属离子检测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而基于纳米材料的荧光光谱法因操作简便、灵敏性高、选择性好、响应快等优点,广泛用于重金属离子检测研究。本论文基于氮掺杂碳点(Nitrogen-doped carbon dots,N-CDs)、铜基金属-有机框架(Cu(II)-based metal-organic frameworks,Cu-MOFs)和香豆素衍生物/铜基金属-有机框架(Coumarin derivative/Cu(II)-based metal-organic frameworks,CND/Cu-MOFs)构建了三种荧光传感器,并探究了它们对三种重金属离子Cr6+、Fe3+、Hg2+的响应。首先,通过简单的水热/溶剂热法合成了N-CDs和Cu-MOFs,并采用荧光染料和Cu-MOFs材料结合的方法构建了三种荧光传感器。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can electron microscopy,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TEM)、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仪(X-ray 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y,XPS)、X射线衍射仪(X-ray diffraction,XRD)、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FT-IR)等方法对所制备的材料进行表征,利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荧光分析等分析手段对构建的传感器的光学性能进行研究。最后,将构建的荧光传感器用于Cr6+、Fe3+、Hg2+的检测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以胸苷为碳源,乙二胺为氮源,通过一步水热法制备了分散性好、荧光强度高、高量子产率的N-CDs。基于荧光内滤效应(Inner filter effect,IFE)构建N-CDs荧光传感器,实现Cr6+的灵敏检测。在最优条件下,所构建的传感器对Cr6+的检测在0.1-430μM浓度范围内具有良好的对数关系(R2=0.9921),理论检测限为1.26 nM(S/N=3)。此外,N-CDs荧光传感器具有优异的抗干扰能力和良好的重现性,并且在实际水样加标回收实验中得到了令人满意的加标回收率(89.51%-111.27%),加标回收结果与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 mass spectrometry,ICP-MS)测量结果较为接近,为实际水样中Cr6+的检测提供了一种优异的检测平台。(2)通过溶剂热法合成了氨基功能化的金属-有机框架(Cu-MOFs),并对其进行相关的表征和光学性质的研究。构建基于Cu-MOFs纳米颗粒的荧光传感器,实现对实际水样中Fe3+的灵敏检测。Cu-MOFs荧光传感器对Fe3+检测的线性范围为2-35μM(R2=0.9927),理论检测限为0.50μM(S/N=3);在2-180μM范围内,Fe3+的浓度与Cu-MOFs的相对荧光强度之间呈对数关系(R2=0.9975),最低检出限为1.56μM(S/N=3)。此外,Cu-MOFs荧光传感器对实际水样中Fe3+的检测具有良好的加标回收率(92.66%-110.65%),检测结果与ICP-MS测量结果接近,为MOFs材料应用于环境保护或环境监控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手段。(3)通过在主体Cu-MOFs纳米颗粒中封装绿色荧光香豆素衍生物(Coumarin derivative,CND),构建一种新型的基于荧光共振能量转移(Fluorescence resonance energy transfer,FRET)原理的比率荧光传感器(CND/Cu-MOFs),实现对Hg2+的高灵敏检测。通过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Ultraviolet visible spectrophotometer,UV-Vis spectrophotometer)和荧光分光光度计对其光学性质进行分析,探究了醇水比、反应温度与响应时间对传感器性能的影响。在最优实验条件下,在2×10-8-0.001 nM范围内,Hg2+的浓度与体系荧光发射强度的比值(F430/F505)之间呈良好的对数关系(R2=0.9901)。此外,CND/Cu-MOFs比率荧光传感器具有较强的抗干扰能力和良好的稳定性,对实际水样的加标回收实验取得了较好的检测结果。
李玉娜[10](2019)在《全氟和多氟化合物在自来水中的污染特征及净水工艺的去除影响研究》文中提出全氟和多氟化合物(Per-and polyfluoroalkyl substances,PFASs)是自20世纪40年代后期以来人工合成的一类新型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因其具有长距离迁移能力、环境持久性及生物累积性,已在多种介质中广泛存在。PFASs会通过食物、饮用水及呼吸暴露的方式进入人体,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PFASs的高水溶性使得饮水途径是其人体暴露的主要途径之一,全面了解我国饮用水体中的PFASs残留水平可为人体健康评估提供基础数据值;此外,追溯饮用水中PFASs的污染来源可为其控制工作提供方向。本文首先调查了我国79个城市的自来水中17种典型全氟化合物(Perfluoroalkyl acids,PFAAs)的残留水平;其次以天津市为例,研究了由水源水—自来水处理厂—水厂出厂水的PFASs污染特征及变化情况,并分析了降雨量对水源水体中PFASs存在特征的影响;最后,研究了净水处理厂常用的混凝技术对新型PFASs的去除作用及相关影响因素。具体结论如下:(1)我国饮用水普遍存在PFAAs的污染现象,∑17PFAAs的浓度范围是4.49174.93 ng/L,PFBA是检出浓度最高的物质;我国饮用水中的PFAAs的浓度呈现不均匀的分布特征,其平均浓度分布为:西南地区>东部沿海地区>中部地区>西北地区>东北地区,中等城市>大城市>农村。(2)PFASs在天津市水源水(于桥、北大港水库)、自来水处理各工艺水及出水中均有检出,其浓度范围分别是:6.2428.00 ng/L、80.00119.86 ng/L、4.49174.93 ng/L和15.2019.83 ng/L,其中新型PFASs,主要是6:2Cl-PFESA在所有样品中均有检出,说明在天津地区新型PFASs已广泛存在。(3)不同降雨量会影响水环境中PFASs的总浓度水平,但对PFASs的组成特征影响较小。具体而言,降水量的升高增加了工业较为密集区域北大港水库水体中PFASs的浓度,但对于桥水库水体中PFASs的浓度起到了一定的稀释作用。(4)模拟混凝实验结果表明,混凝工艺主要通过表面吸附和静电作用去除PFASs,混凝剂用量、pH值、PFASs初始浓度等对混凝去除PFASs均存在影响。
二、四川省部分地区自来水中~3H水平调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四川省部分地区自来水中~3H水平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长江流域隐孢子虫和贾第鞭毛虫的污染调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采样设置 |
1.2 水样采集 |
1.3 检测方法 |
(1)沉淀浓缩 |
(2)分离纯化 |
(3)荧光染色 |
(4)镜检 |
1.4 质量控制 |
2 结果 |
2.1 检测方法质量控制 |
2.2 “两虫”阳性分布 |
2.3 “两虫”检测结果 |
2.4 不同地区“两虫”的污染情况 |
2.5 “两虫”浓度与水质指标相关性分析 |
3 讨论 |
4 结论 |
(2)故宫文物南迁(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抬着棺材找坟地:烽烟南渡 |
一、山河已然破碎,故宫何谈完整 |
二、日人不可不防,文物不可不迁 |
三、宫殿前小山般堆起文物箱 |
四、文物连夜运出故宫 |
五、列车停在浦口,不知道往哪里开 |
六、请你明天九点钟再来一次 |
第二章一番风雨路三千:徘徊京沪 |
一、上海仁济医院的“临时周转房” |
二、故宫文物中存在赝品 |
三、马衡被任命为第二任院长 |
四、影印《四库全书珍本》 |
五、上海预展会取得“轰动效应” |
六、中国文物第一次有组织地走向国际 |
七、文物在六朝古都安家 |
八、易培基不可能活着看到洗清冤案了 |
九、千军万马的内迁洪流 |
十、运出南京的最后机会 |
第三章谁念客身轻似叶:西迁南路 |
一、湖南大学图书馆被日本飞机炸平了 |
二、长沙至贵阳有土匪出没 |
三、安顺郊外的理想山洞 |
四、烟波一笠,回首江天 |
五、赴苏展品的安全,令故宫同人感到揪心 |
六、安顺待不下去了 |
七、在巴县的竹海中隐匿形迹 |
第四章千军万马一条江:西迁中路 |
一、把两千多箱文物抛在南京,让马衡无比自责 |
二、不易受潮湿的物品暂存重庆 |
三、宜宾也不安全 |
四、装满文物的木船纤绳断了 |
五、轰炸乐山的纪录片成为日本空军的“样板片” |
六、当学术巨匠遭遇大足石刻 |
第五章到晚才知身是我:西迁北路 |
一、一个家庭的“南迁” |
二、军火库做文物库房 |
三、在大雪中翻越秦岭 |
四、大慈寺僧人要遵守来自故宫的“戒规” |
五、古佛青灯,伴他写下一生中最重要的着作 |
六、大火向存满故宫文物的武庙蔓延过来 |
七、为守护国宝而牺牲的军人 |
第六章覆巢犹幸能完卵:沦陷之城 |
一、故宫人员关闭了故宫大门 |
二、在日本人眼皮底下搞了件大事情 |
三、日本收藏的大量文物,实为我国家博物馆之无上妙品 |
四、日本投降了,有人半信半疑 |
五、华北日军投降仪式在太和殿广场举行 |
六、文物工作者的胜利“纪念碑” |
第七章八千里路云和月:东归北返 |
一、故宫文物走了,文化的种子留下了 |
二、接二连三的翻车事故 |
三、你不是学生,你是共产党的代表 |
四、台湾,是什么地方啊 |
五、南迁文物回到出发地 |
六、追缴“小白楼”散佚书画 |
七、“故宫盗宝案”尘埃落定 |
第八章人间毕竟晴方好:一宫两院 |
一、文物迁出北平以来最大一次损失 |
二、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 |
三、生命中最后两个字 |
(7)STSE提升彝族地区高中生化学学习兴趣的实践研究 ——以凉山州越西县Y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 |
1.1.1 社会的需求 |
1.1.2 高中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
1.1.3 实际教学的需求 |
1.2 研究背景 |
1.2.1 国内外学习兴趣发展概况 |
1.2.1.1 国外发展概况 |
1.2.1.2 国内发展概况 |
1.2.2 国内外STSE发展概况 |
1.2.2.1 STSE的由来 |
1.2.2.2 国外发展概况 |
1.2.2.3 国内发展概况 |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1 研究的目的 |
1.3.2 研究的意义 |
1.4 研究的方法和思路 |
1.4.1 研究的方法 |
1.4.2 研究的思路 |
第2章 相关概念的界定及研究的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1.1 兴趣 |
2.1.2 学习兴趣 |
2.1.3 化学学习兴趣 |
2.1.4 STSE教育 |
2.2 理论基础 |
2.2.1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
2.2.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2.2.3 “生活即教育”理论 |
第3章 前测结果分析 |
3.1 调查对象的选取 |
3.2 学生学习兴趣调查结果分析 |
3.2.1 问卷表的产生及内容 |
3.2.2 问卷结果统计分析 |
3.2.2.1 信度、效度分析 |
3.2.2.2 差异性检验 |
3.2.2.3 具体题目分析 |
3.3 教师对学习兴趣及STSE的认识 |
第4章 基于STSE教育理念的实践研究 |
4.1 高中化学教材关于STSE内容分析 |
4.2 STSE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策略 |
4.3 案例设计 |
4.3.1 《无机非金属材料的主角——硅》教学设计 |
4.3.2 《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教学设计 |
第5章 案例的课堂教学效果分析 |
5.1 实践结果 |
5.1.1 问卷结果后测分析 |
5.1.2 后测成绩分析 |
5.1.3 课堂反馈结果分析 |
5.1.4 访谈结果分析 |
5.2 对后续案例开发启示 |
第6章 研究结果与不足 |
6.1 研究结果 |
6.2 研究的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1:学生化学学习兴趣调查问卷表 |
附录2: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3:学生访谈提纲 |
附录4:前测成绩单 |
附录5:后测成绩单 |
致谢 |
在学期间的科研情况 |
(8)某市城市供水管网优化及服务水压标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有关城市供水管网压力问题的研究 |
1.2.2 城市管网分区方法研究现状 |
1.2.3 城市管网优化布置研究现状 |
1.2.4 城市管网管径优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4 研究技术路线 |
第2章 城市供水系统现状分析 |
2.1 城市供水系统现状分析 |
2.1.1 城市水源现状 |
2.1.2 供水覆盖范围 |
2.1.3 自来水厂现状 |
2.1.4 供水水质、水量、水压 |
2.1.5 供水管网现状 |
2.2 管网实测压力及分析 |
2.3 现状管网平差结果分析 |
2.4 存在问题分析 |
2.4.1 现场调查与研究 |
2.4.2 现况分析结论 |
第3章 管网模拟分析及管网优化 |
3.1 管网模拟原理简介 |
3.1.1 管网模型 |
3.1.2 管网模拟分析方法和软件 |
3.2 现状管网的基础资料及参数确定 |
3.2.1 管网模型简化 |
3.2.2 水源点确定 |
3.2.3 供水时变化系数确定 |
3.2.4 节点流量的分配 |
3.2.5 海曾-威廉系数确定 |
3.2.6 自由水头确定 |
3.2.7 经济流速确定 |
3.3 现状供水管网平差 |
3.3.1 中心城区最高日最高时平差结果及分析 |
3.3.2 平差结果与现状测压点数据的比较 |
3.4 现状供水管网模拟结果分析及解决方案 |
3.4.1 平差结果分析 |
3.4.2 解决方案 |
3.5 管网优化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城市供水管网压力标准制定依据分析 |
4.1 法规梳理与解读 |
4.1.1 城市供水条例解读 |
4.1.2 城镇供水服务规范解读 |
4.1.3 城镇给水排水规范的相关内容 |
4.2 设计规范梳理与解读 |
4.2.1 城市给水工程规划规范的解读 |
4.2.2 室外给水设计标准的解读 |
4.3 行业规范相关条文解读 |
4.4 城市总体规划文本解读与分析 |
4.4.1 市政给水工程规划 |
4.4.2 城市给水工程规划 |
4.5 城市中心城区水系统综合规划解读 |
4.5.1 对城市总体规划的分析 |
4.5.2 各供水片区衔接规划要求 |
4.5.3 规划管网分区及水力计算结果 |
4.5.4 城市给水系统规划相关要点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供水管网服务压力标准编制方法 |
5.1 编制原则与基本框架的确定 |
5.1.1 编制原则 |
5.1.2 基本框架的确定 |
5.2 城市供水服务压力测算 |
5.2.1 难点分析 |
5.2.2 供水区域划分 |
5.2.3 服务压力标准值的确定 |
5.3 供水片区特征地面高程的确定 |
5.4 各供水区域服务压力的确定 |
5.4.1 市中区服务压力确定 |
5.4.2 东兴区服务压力确定 |
5.4.3 经开区服务压力确定 |
5.4.4 高新区服务压力确定 |
5.4.5 椑木镇供水区服务压力确定 |
5.5 服务水头高程的确定 |
5.6 服务水压和服务水头高程确定结果 |
5.7 水压检测及合格率要求 |
5.8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市城市供水服务压力标准 |
(9)基于碳点与Cu-MOFs的荧光传感体系构建及重金属离子检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缩略词 |
1 绪论 |
1.1 重金属污染的现状和危害 |
1.1.1 铬离子污染和危害 |
1.1.2 铁离子污染和危害 |
1.1.3 汞离子污染和危害 |
1.2 重金属的传统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
1.2.1 原子吸收光谱法 |
1.2.2 原子发射光谱法 |
1.2.3 X射线荧光光谱法 |
1.2.4 质谱法 |
1.2.5 原子荧光光谱法 |
1.2.6 紫外-可见分光光谱法 |
1.2.7 电化学法 |
1.2.8 生物传感检测技术 |
1.3 纳米传感检测技术 |
1.3.1 基于碳点的纳米传感器对金属离子的检测 |
1.3.2 基于金属-有机框架化合物的纳米传感器对金属离子的检测 |
1.4 论文主要研究目的和内容 |
1.4.1 论文的研究目的 |
1.4.2 论文的研究内容 |
2 基于IFE的 N-CDs荧光传感体系对溶液中Cr~(6+)的检测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试剂与仪器 |
2.2.2 N-CDs的合成与表征 |
2.2.3 N-CDs荧光传感器对Cr~(6+)检测的灵敏度 |
2.2.4 N-CDs荧光传感器对Cr~(6+)检测的选择性 |
2.2.5 N-CDs荧光传感器对实际水样中Cr~(6+)的检测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N-CDs荧光传感器检测Cr~(6+)的原理 |
2.3.2 N-CDs的合成及相关表征 |
2.3.3 N-CDs荧光传感器检测Cr~(6+)的条件优化 |
2.3.4 N-CDs荧光传感器对Cr~(6+)检测的灵敏度 |
2.3.5 N-CDs荧光传感器对Cr~(6+)检测的选择性 |
2.3.6 N-CDs荧光传感器的重现性和稳定性研究 |
2.3.7 N-CDs荧光传感器对实际水样中Cr~(6+)的检测 |
2.4 本章小结 |
3 铜基金属-有机框架的制备及其对溶液中Fe~(3+)的检测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试剂与仪器 |
3.2.2 Cu-MOFs的合成与表征 |
3.2.3 Cu-MOFs荧光传感器对离子的识别作用 |
3.2.4 Cu-MOFs荧光传感器对Fe~(3+)的滴定实验 |
3.2.5 Cu-MOFs荧光传感器对实际水样中Fe~(3+)的检测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Cu-MOFs的合成与表征 |
3.3.2 Cu-MOFs的光学性能分析 |
3.3.3 Cu-MOFs荧光传感器对离子的识别作用 |
3.3.4 Cu-MOFs荧光传感器对Fe~(3+)的荧光滴定 |
3.3.5 Cu-MOFs荧光传感器对Fe~(3+)检测的重现性 |
3.3.6 Cu-MOFs荧光传感器对实际水样中Fe~(3+)的检测 |
3.4 本章小结 |
4 基于FRET的 CND/Cu-MOFs比率荧光传感体系对Hg~(2+)的检测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试剂与仪器 |
4.2.2 CND的制备与表征 |
4.2.3 CND/Cu-MOFs比率荧光传感器的制备 |
4.2.4 CND/Cu-MOFs对 Hg~(2+)的荧光滴定实验 |
4.2.5 CND/Cu-MOFs对 Hg~(2+)检测的选择性 |
4.2.6 CND/Cu-MOFs对实际水样中Hg~(2+)的检测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CND与 Cu-MOFs的合成与表征 |
4.3.2 CND/Cu-MOFs比率荧光传感器的构建 |
4.3.3 CND/Cu-MOFs比率荧光传感器的发光机理 |
4.3.4 CND/Cu-MOFs检测Hg~(2+)的相关条件优化 |
4.3.5 CND/Cu-MOFs对 Hg~(2+)检测的灵敏度 |
4.3.6 CND/Cu-MOFs对 Hg~(2+)检测的可能性机理分析 |
4.3.7 CND/Cu-MOFs对 Hg~(2+)检测的选择性 |
4.3.8 CND/Cu-MOFs比率荧光传感器的稳定性 |
4.3.9 CND/Cu-MOFs对实际水样中Hg~(2+)的检测 |
4.4 本章小结 |
5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A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B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目录 |
C 学位论文数据集 |
致谢 |
(10)全氟和多氟化合物在自来水中的污染特征及净水工艺的去除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全氟和多氟化合物概况 |
1.1.1 全氟和多氟化合物简介 |
1.1.2 全氟和多氟化合物现状 |
1.1.3 全氟和多氟化合物的来源与用途 |
第二节 PFASs在水环境介质中的污染现状 |
1.2.1 PFASs在地表水中的污染现状 |
1.2.2 PFASs在地下水中的污染现状 |
1.2.3 PFASs在饮用水中的污染现状 |
第三节 全氟和多氟化合物去除研究 |
第四节 研究目的和内容 |
1.4.1 研究目的 |
1.4.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实验材料和方法 |
第一节 实验试剂与仪器 |
2.1.1 实验试剂 |
2.1.2 实验仪器 |
第二节 样品的采集与预处理 |
2.2.1 样品的采集 |
2.2.2 样品的预处理 |
第三节 仪器分析方法 |
第四节 质量控制与保证 |
第三章 我国饮用水中PFAAs存在特征的研究 |
第一节 我国饮用水中PFAAs的存在情况 |
第二节 我国饮用水中PFAAs的区域分布特征 |
3.2.1 我国饮用水中PFAAs总浓度(∑_(17)PFAAs)的区域分布 |
3.2.2 我国饮用水中PFAAs组成的区域差异 |
第三节 影响我国饮用水中PFAAs浓度分布的因素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天津市水源水体中PFASs的存在及去除研究 |
第一节 引言 |
第二节 PFASs在天津市水源水体中的存在特征 |
4.2.1 PFASs在水源水中的存在特征 |
4.2.2 PFASs在地下水中的存在特征 |
4.2.3 自来水厂中PFASs的存在情况 |
第三节 不同降雨量对天津市水源水体中PFASs浓度及组成的影响 |
4.3.1 不同降雨量对天津市水源水及地下水中PFASs浓度及组成的影响 |
4.3.2 不同降雨量对天津市自来水处理厂中PFASs的影响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混凝对新型PFASs的去除影响因素研究 |
第一节 混凝实验材料和设备 |
5.1.1 材料与设备 |
5.1.2 混凝实验设计原理 |
5.1.3 混凝实验设计内容及步骤 |
第二节 PFASs混凝去除效果 |
5.2.1 混凝剂投加量的影响 |
5.2.2 溶液pH值的影响 |
5.2.3 絮凝时间的影响 |
5.2.4 初始浓度的影响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第一节 主要结论 |
第二节 不足与建议 |
第三节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四、四川省部分地区自来水中~3H水平调查(论文参考文献)
- [1]长江流域隐孢子虫和贾第鞭毛虫的污染调查分析[J]. 刘明洋,安伟,肖淑敏,张艳芬,杨敏.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21
- [2]故宫文物南迁[J]. 祝勇. 当代, 2021(04)
- [3]项目式教学在培养高中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中的应用研究[D]. 何清. 西华师范大学, 2021
- [4]基于情境线的高一化学大单元教学实践研究[D]. 王明超. 西华师范大学, 2021
- [5]绵竹市浓香型大曲酒产业质量提升研究[D]. 秦覃. 西华大学, 2021
- [6]牛栏江 ——滇池补水工程生态补偿的多利益主体演化博弈分析[D]. 谭丽峰. 昆明理工大学, 2021
- [7]STSE提升彝族地区高中生化学学习兴趣的实践研究 ——以凉山州越西县Y中学为例[D]. 谢瑶. 西华师范大学, 2021(12)
- [8]某市城市供水管网优化及服务水压标准研究[D]. 吕星颖. 西南交通大学, 2020(07)
- [9]基于碳点与Cu-MOFs的荧光传感体系构建及重金属离子检测研究[D]. 明方琳. 重庆大学, 2019(01)
- [10]全氟和多氟化合物在自来水中的污染特征及净水工艺的去除影响研究[D]. 李玉娜. 南开大学, 201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