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荔枝冷害过程中果皮色泽、花色素苷和类黄酮含量的变化(论文文献综述)
赵光萍[1](2021)在《PbLAC4-like基因参与调控梨花青苷降解的机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以‘早酥’(Pyrus bretschneideri Rehd.)为代表的梨叶片,‘早酥’和‘红早酥’(Pyrus bretschneideri Rehd.)梨的花瓣,‘红早酥’梨的花托在发育过程中存在褪色现象,这种褪色现象与花青苷(anthocyanin)的降解有关。目前为止,关于梨中花青苷降解的机理研究还不是很清楚。本实验室前期已经从不同时期‘红早酥’花托的转录组数据中分析筛选出了可能和花青苷降解有关的基因—PbLAC4-like,该基因可以编码梨中的laccase4-like,laccase4-like是含有三个铜氧化结构域的多酚氧化酶。在此基础上,本研究对PbLAC4-like基因降解花青苷的功能进行了验证,并对其上游调控因子进行了初步筛选。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梨叶片、花瓣和花托褪色过程中,PbLAC4-like基因表达水平与花青苷、绿原酸(chlorogenic acid)含量成显着负相关。本研究分别对存在褪色现象的梨叶片、花瓣和花托进行了PbLAC4-like基因表达水平分析及花青苷、儿茶素(catechins)、表儿茶素(epicatechin)、原花青素B2(procyanidin B2)、绿原酸含量测定,三种不同组织褪色过程中,PbLAC4-like基因表达趋势总体上是上升的,而花青苷和绿原酸含量则呈下降趋势,对其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梨叶片、花瓣和花托中花青苷和绿原酸含量的减少均与PbLAC4-like显着相关。另外,PbLAC4-like蛋白的系统进化分析结果表明PbLAC4-like蛋白与荔枝(Litchi)和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中降解类黄酮的LAC有较高的同源性。2.PbLAC4-like直接参与梨中花青苷的降解,可能间接影响绿原酸的积累。在‘Palacer’梨(Pyrus communis L.)幼果果皮上瞬时过表达PbLAC4-like,与对照相比,其花青苷和绿原酸含量显着减少,这个试验在梨体内验证了PbLAC4-like和花青苷、绿原酸含量的减少具有显着相关性。通过原核表达我们得到了PbLAC4-like蛋白,以原核表达空载体后的蛋白为对照,并分别以花青苷和绿原酸标样为底物对PbLAC4-like蛋白酶活进行测定,结果显示:PbLAC4-like蛋白降解花青苷的活力约为对照的4倍,而其降解绿原酸的活力与对照无显着差异。因此,我们可以得知PbLAC4-like通过直接降解花青苷从而导致梨叶片、花瓣、花托发生褪色现象,而其对绿原酸含量的影响可能是间接的。另外,我们对不同时期的五种梨叶片的花青苷降解活力进行了测定,发现其活力与PbLAC4-like的表达趋势基本一致,这进一步证明了PbLAC4-like在梨花青苷的降解中起着重要作用。3.PbMYB26通过调控PbLAC4-like可能参与了梨中花青苷的降解。通过对候选上游调控因子的系统进化分析和定量检测,我们得知只有PbMYB26的表达模式在梨叶片、花瓣、花托中都和PbLAC4-like的表达模式一致,酵母单杂交试验和双荧光素酶活性分析试验结果表明:PbMYB26能够直接结合PbLAC4-like的启动子,增强启动子活性,从而提高PbLAC4-like的表达水平。通过梨果皮瞬时表达技术进一步验证了该结论,在‘早酥’梨果皮上过表达PbMYB26会显着促进PbLAC4-like的表达,过表达PbMYB26的梨果皮中PbLAC4-like的表达约为对照的4.5倍。
陈嘉怡,赵杰堂,王惠聪,胡桂兵[2](2020)在《荔枝果皮花色苷生物合成及调控机理研究进展》文中指出荔枝是无患子科荔枝属的亚热带常绿果树,具有很高的商业价值。荔枝果皮色泽由多种色素决定,是影响消费者需求的重要品质性状。果实着色是花色苷积累的结果,荔枝果皮花色苷的生物合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主要由遗传背景决定,同时受内外环境影响。本文重点介绍荔枝果皮花色苷的生物合成途径,从外界环境、生理生化以及分子生物学等方面,对花色苷积累的调控机制进行综述,并展望该领域的研究方向,为提升荔枝果实的色泽品质提供重要参考。
张琼[3](2020)在《枣着色过程中果皮结构及色素积累相关组分研究》文中认为枣(Ziziphus jujuba Mill.)是原产我国的特色优势干果树种,其栽培面积占世界98%以上。枣果甘甜如蜜,营养保健价值高,枣果皮红色,颜色纯正、喜庆,是一种具深厚中国文化内涵的“中国红”,深受人们喜爱。枣红色素是我国独具产业化开发优势的天然色素。但由于对枣红色素的组分及其形成机理不清楚,阻碍了枣红色素的深度开发利用。本文以我国着名枣品种‘冬枣’为试材,利用石蜡切片、冷冻切片及转录组、代谢组等技术手段,分析了枣果实着色过程中,枣果皮营养成分的变化,确定了枣红色素的沉积部位,揭示了枣果皮类黄酮类色素及木质素的组分、生物合成及转录调控,挖掘出调控枣果皮着色的候选关键基因,旨在为枣红色素的科学开发利用提供理论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枣果皮着色过程中,主要营养成分的含量发生显着变化。总类黄酮、总类胡萝卜素、纤维素等物质的含量逐渐降低,可溶性糖、苹果酸、氨基酸、木质素等物质含量逐渐升高,果皮着色与营养成分的变化有一定相关性。2.枣红色素沉积在木质化的果皮细胞中。枣果皮细胞由1层角质层细胞和5~6层表皮细胞组成。随果皮着色,细胞层数不变,厚度降低,细胞壁增厚,细胞木质化,整个细胞充满色素类物质,尤其细胞壁周围色泽更深,可能是难降解的木质素或木质素与色素的高聚物沉积的结果,进而导致枣红色素提取后残渣仍有厚重颜色附着,木质素对枣果皮呈色起一定作用。3.类黄酮类色素在枣果皮着色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利用广泛靶向代谢组技术,分析了冬枣三个时期四种试材(白色期果皮、半红期未着色面果皮、半红期着色面果皮、全红期果皮)代谢物的变化,发现类黄酮生物合成代谢通路被显着富集。进一步研究发现3个花色苷类物质(花翠素、花翠素3-O葡糖苷、二甲花翠素3-O葡糖苷)、3个黄酮醇类物质(异鼠李素O-己糖苷、异鼠李素5-O己糖苷、异鼠李素3-O葡萄糖苷)和3个黄酮类物质(木犀草素、C-己糖基-木犀草素C-戊糖苷、8-C-己糖苷-木犀草素O-己糖苷)在果皮中的累积与着色显着正相关,初步明确花翠素、异鼠李素、木犀草素及其糖苷可能是冬枣红色素的主要组分,枣果皮变红是花色苷、黄酮醇、黄酮等多种类黄酮综合作用的结果。4.挖掘出枣果皮类黄酮类色素合成的关键基因及转录因子。基于高通量转录组测序技术,研究分析了着色果皮和未着色果皮间的差异表达基因,发现类黄酮类色素生物合成途径中大部分结构基因在白色期表达丰度较高,随果皮着色表达下调或沉默,而 3 个 UFGT 结构基因(LOC107427037、LOC107406597 和 LOC107427038)随果皮着色表达量显着上调,初步确定CUFGTs是枣红色素合成的关键基因。进而对候选转录因子的表达模型进行相关分析,挖掘出潜在正向调控枣果皮着色的R2R3MYB 转录因子 2 个(LOC107434709、LOC107404750)和 bHLH 转录因子 3个(LOC107407443、LOC107423582 和 LOC107423649)。5.初步确定枣果皮木质素类型及合成关键候选基因。通过对木质素生物合成代谢通路中13种代谢中间产物和相关基因表达量进行综合分析,发现冬枣果皮木质素主要以愈创木基木质素和紫丁香基木质素的混合体为主,枣果皮木质素主要是G-S 型木质素;发现 1 个 F5H(LOC107424406)、2 个 CCR(LOC107420974 和LOC107412471)、3 个POD(LOC107425304、LOC107421730、LOC107419925)基因表达量随果皮着色上调,1个C4dD(LOC107426959)基因表达与对香豆醇含量呈正相关,推测F5H是S-木质素合成关键基因,CCR是G-S木质素合成关键基因,正向调控F5H和CCR,可促进木质素合成。筛选出与次生细胞壁形成及细胞程序化死亡相关的NAC转录因子2个(LOC107435239和LOC107417668),挖掘出潜在正向调控促进木质素合成的MYB转录因子1个(LOC107425254)。6.挖掘出2个MYB转录因子(LOC107415776和LOC107404478),与已经被证明可正向调控花色苷、负向调控木质素合成的PtrMYB6转录因子序列相似度高、表达模式一致,推测其通过正向调控类黄酮类色素合成、负向调控木质素合成,促进枣果皮着色。
付鸿博[4](2020)在《欧李果实类黄酮组分特征及CHS和LDOX基因克隆和功能验证》文中指出欧李是我国特有的具有高类黄酮含量的果树资源,种质资源丰富,生态类群分布广泛,种质间类黄酮的含量及代谢物质的组成差异明显。本研究通过对不同欧李种质资源类黄酮含量和组分的测定分析,探讨不同欧李种质果实生长发育过程中类黄酮含量和组分的动态变化,利用转录组和代谢组多组学分析研究欧李果实类黄酮代谢产物的分子调控机制,并挖掘欧李果实类黄酮代谢中重要的结构基因,为欧李果实类黄酮的代谢途径和分子调控等研究奠定重要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测定不同欧李种质资源主要性状发现,单果重和核重变异较大,遗传多样性丰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变异较小,果实形态基本为扁圆形。不同种质的类黄酮含量和抗氧化能力呈极显着差异(P<0.01),变异性大,遗传多样性丰富。同一种质的类黄酮含量在两年中的变化较小,含量相对稳定。大多数欧李种质的类黄酮含量在中等范围(9.57-15.23 mg/g FW),总体呈正态分布,为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在所有测定的种质中,儿茶素含量较高,且与类黄酮含量的相关性最大,可能是影响欧李果实类黄酮总量的重要组分。红皮果实较多,果皮颜色与类黄酮总量无关,但与矢车菊素-3-O-葡萄糖苷有极显着相关性(P<0.01),可能是使欧李果皮形成红色重要的物质。2.随着欧李果实的发育期,不同欧李种质类黄酮含量的变化趋势略有差异,‘农大5号’类黄酮含量呈持续下降的趋势;‘农大4号’、‘02-16’和‘DS-1’三个欧李种质幼果期至硬核期类黄酮含量先小幅上升,后呈下降趋势,到成熟期降至最低。欧李果实抗氧化能力(ABTS、FRAP、DPPH)与类黄酮含量的变化趋势基本相同。相关性分析表明:欧李果实类黄酮含量与抗氧化指标呈极显着正相关(P<0.01)。儿茶素、芦丁和槲皮素-7-O-葡萄糖在所测定的四个欧李种质果实的六个发育时期均检测到,其中儿茶素在类黄酮物质中含量最高,占比达10%左右。杨梅素和槲皮素一般仅在果实发育前期被检测出,在果实发育后期未检测到。相关性分析表明:不同欧李种质间类黄酮物质与类黄酮含量和抗氧化指标的相关性存在着一定的差别,总体来看,芦丁、儿茶素和甘草素与类黄酮含量和抗氧化指标相关性较强,槲皮素-7-O-葡萄糖苷和表儿茶素与类黄酮含量和抗氧化指标相关性较弱。矢车菊素-3-O-葡萄糖苷在‘农大4号’和‘DS-1’两个红色的欧李种质且开始着色时被检测出。3.‘农大4号’和‘农大5号’两个欧李种质中共检测出171种黄酮类化合物,其中‘农大4号’170种,‘农大5号’145种,将这些化合物分类后,可归集到异黄酮、黄酮、黄酮类、黄烷醇、黄烷酮、黄酮醇和花青素7大类。两个种质中共有38种差异代谢物,可能是两个欧李种质果实在类黄酮总量上出现差异的原因。在具体分类后,有12种差异代谢物可归集于花青素类中,这可能是使欧李果实形成不同表观特征的原因。4.通过转录组测序技术构建了‘农大4号’和‘农大5号’欧李果实数据库,各样品有效数据均达到6.08Gb,Q30碱基百分比在93.03%及以上。通过KEGG代谢途径分析,共获得涉及13个酶的51个与类黄酮合成相关的基因,做差异分析后获得了包括PAL、4CL、CHS(2个)、DFR、F3H、F3’H、LDOX和LAR的9个差异表达基因,‘农大5号’相对于‘农大4号’这9个基因均表现为下调,其中下调倍数最大的为CHS和LDOX基因。推测这两个基因可能与‘农大4号’和‘农大5号’欧李果实类黄酮含量和色泽差异存在一定的关系。5.以‘农大4号’欧李果实为材料,同源克隆了ChCHS和ChLDOX两个基因,并对其生物信息学进行分析,其中ChCHS基因编码391个氨基酸,该蛋白为不存在信号肽的稳定的亲水性蛋白。对ChCHS二级结构和三级结构预测主要由α-螺旋,延伸链,β-折叠和无规则卷须构成,以α-螺旋和无规则卷须占比较大,具有典型的CHS蛋白保守域。ChLDOX基因编码357个氨基酸,该蛋白为不存在信号肽的不稳定的亲水蛋白。对ChLDOX二级结构和三级结构预测主要由α-螺旋,延伸链,β-折叠和无规则卷须构成,以α-螺旋和无规则卷须占比较大,具有典型的LDOX蛋白保守域。6.通过分析不同欧李种质果实发育期类黄酮含量和CHS基因、LDOX基因表达量的动态变化及相关性,CHS基因的变化规律和幅度始终与类黄酮含量的变化规律和幅度保持高度一致。构建了p Bin35SRed2-CHS和p Bin35SRed2-LDOX两个基因的过表达载体,通过农杆菌介导法分别获得10株和8株阳性株系,过表达ChLDOX基因的转基因拟南芥植株叶片变为紫红色,说明ChLDOX基因是形成花色苷的关键基因,对形成红色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是欧李果实形成红色的关键基因。过表达ChCHS基因的转基因拟南芥植株叶片类黄酮最高含量为1.05 mg/g,平均含量为0.66 mg/g,与对照相比分别升高了469.24%和259.45%。ChCHS是与欧李类黄酮含量密切相关的基因,是对欧李果实类黄酮含量高低起重要作用的基因。
王甜[5](2020)在《外源褪黑素对荔枝采后褐变和病害的控制作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荔枝(Litchi chinensis Sonn.)是我国南方重要的经济作物,然而荔枝在采后贮运过程中极易发生褐变并易遭受病原微生物的侵染,导致果实腐烂、品质劣变,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由荔枝霜疫霉菌(Peronophythora litchii)引发的霜疫霉病是荔枝主要的病害之一。近年来,使用安全、高效、环保的天然产物作为防腐保鲜剂来控制果蔬采后腐烂与品质劣变已成为研究人员的关注热点。褪黑素是一种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的生物活性物质,可参与调节植物体多种生理过程。本文以‘A4无核’荔枝和‘妃子笑’荔枝为实验材料,分别研究了外源褪黑素对荔枝果实采后褐变的影响和对荔枝霜疫霉病的控制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理,所得结果如下:(1)外源褪黑素(0.4 mmol L-1)浸泡处理有效延缓了‘A4无核’荔枝果实采后贮藏中的褐变进程,推迟了果皮色泽损失以及维持了荔枝果皮细胞膜的完整性。(2)0.4 mmol L-1外源褪黑素处理显着抑制了荔枝果皮磷脂酶D(PLD)、脂肪酶和脂氧合酶(LOX)活性增加,延缓了磷脂酰胆碱(PC)含量下降和磷脂酸(PA)含量上升;在贮藏8 d后,处理组果实的PC含量较对照高11.9%,而PA含量比对照果实低7.0%。(3)0.4 mmol L-1外源褪黑素处理显着抑制了荔枝果皮中饱和脂肪酸(SFA)(棕榈酸和硬脂酸)相对含量上升,延缓了三种不饱和脂肪酸(USFA)(油酸、亚油酸、亚麻酸)含量下降。此外,在贮藏第4、6和8 d时,经褪黑素处理的荔枝果实的USFA/SFA比值较对照组果实分别高22.2%、34.9%和32.5%。(4)0.4 mmol L-1外源褪黑素处理可延缓ATP、ADP及能荷(EC)水平下降,同时抑制了果皮细胞线粒体内能量代谢相关酶(H+-ATP酶、Ca2+-ATP酶、琥珀酸脱氢酶(SDH)、细胞色素C氧化酶(CCO))活性下降,从而维持了果皮细胞较高的能量状态。(5)外源褪黑素可抑制体外P.litchii的生长,抑制效率呈现浓度依赖关系,其中以2 mmol L-1效果最为显着。果实活体实验结果显示,0.25 mmol L-1外源褪黑素处理可抑制‘妃子笑’荔枝果实损伤接种P.litchii后的发病率及病斑扩展。(6)褪黑素处理抑制了荔枝接种P.litchii后果皮细胞的ATP、ADP含量与能荷水平(EC)下降及AMP含量的上升,从而使接种果实具有高于对照组果实的能量状态。此外,褪黑素处理减缓了果实接种P.litchii后的线粒体H+-ATP酶、Ca2+-ATP酶、SDH和CCO等能量代谢相关酶活性下降,故正向调节了果实细胞能量水平并维持了果实的抗病能力。(7)0.25 mmol L-1外源褪黑素处理可诱导接种果实体内的丙氨酸解氨酶(PAL)、肉桂酸-4-羟基化酶(C4H)和4-香豆酰-Co A-连接酶(4CL)等苯丙烷代谢途径关键酶活性上升及总酚和类黄酮等代谢产物含量积累,从而提高了果实抗病性。(8)0.25 mmol L-1外源褪黑素处理显着抑制了接种P.litchii后果实NADPH含量下降,提高了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H)和6-磷酸葡萄糖酸脱氢酶(6GPDH)活性,进而改善了果实抗病防御反应对还原力的需求。
李斯麟[6](2019)在《南亚热带生态型龙眼果皮不积累花色素苷的分子机理初探》文中研究指明龙眼(Dimocarpus longan Lour.)和荔枝(Litchi chinensis Sonn.)均为无患子科(Sapindaceae)重要的经济果树。龙眼按不同分布地区分为南亚热带生态型和热带生态型。南亚热带生态型龙眼成熟时果皮呈黄褐色,而荔枝成熟时果皮大多呈鲜红色。与荔枝相比,龙眼果皮颜色缺乏视觉吸引力,严重影响其商品价值。此外,龙眼成熟时果皮颜色无明显变化,生产上难以判断其成熟期,容易导致过早或过熟采收。因此,本研究拟探究龙眼果皮不积累花色素苷的机理,以期为指导培育‘红皮龙眼’奠定理论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果实发育期间,果皮颜色观察及色素含量测定的结果显示,‘石硖’果皮早期为绿色,雌花谢花后75 d逐渐转为黄绿色,雌花谢花后105 d果实成熟,果皮转为黄褐色,自雌花谢花后30 d至果实成熟期间均未检测到花色素苷的积累。‘紫娘喜’果皮早期为绿色,雌花谢花后70 d为转色期,此时花色素苷含量开始逐渐上升,果皮由绿色转变为黄绿色,雌花谢花后80 d果实成熟,果皮完全转变为鲜红色,花色素苷含量达到最大值。此外,‘石硖’和‘紫娘喜’果皮中的叶绿素、类黄酮和原花青素的含量均随果实发育而逐渐下降。2、选取‘紫娘喜’雌花谢花后30 d(绿皮期)、70 d(转色期)、80 d(红皮期)的果皮及与之对应的‘石硖’雌花谢花后30 d、75 d、105 d的果皮为材料进行转录组测序,获得76.86 Gb高质量的Clean Data,组装后获得54054条Unigene。对应比较三个时期(即ZNX-30 d vs SX-30 d,ZNX-70 d vs SX-75 d,ZNX-80 d vs SX-105 d)的FPKM值,筛选出13,706个差异表达基因(log2Fold Change≥2)。3、根据转录组基因注释结果,筛选出与花色素苷和原花青素生物合成相关的差异表达结构基因15条,其中12条在‘石硖’果皮发育过程中下调表达。同时还筛选出差异表达的MYB类转录因子18条。系统进化分析发现,5个MYB转录因子与其他物种中已报道的调控花色素苷生物合成的MYB聚为一类。其中,c185123.graph_c0、c189112.graph_c0和c145506.graph_c0在‘石硖’果皮发育过程中下调表达,且c185123.-graph_c0与已报道的LcMYB1为同源基因。由此推测,上述结构基因和MYB转录因子的下调表达可能是导致龙眼果皮不积累花色素苷的原因,因此对它们进行基因克隆及后续的功能分析。4、qRT-PCR结果显示,花色素苷生物合成关键结构基因UFGT和调控基因MYB1在‘石硖’果皮发育过程中一直没有表达,而在‘紫娘喜’果皮发育过程中的表达呈逐渐上升趋势,这与其果皮花色素苷积累的模式一致。双荧光素酶实验结果表明,DlMYB1能显着激活DlUFGT的启动子而调控其表达。因此推测,由于龙眼果皮的DlMYB1不表达而未能激活DlUFGT表达,是造成龙眼果皮不能积累花色素苷的重要原因。5、为探明龙眼果皮的DlMYB1不表达的原因,本研究分别克隆了DlMYB1和LcMYB1。氨基酸序列比对分析发现两者之间存在8个氨基酸序列差异。烟草瞬时表达实验发现,由强启动子35S启动的DlMYB1和LcMYB1均能使原本不积累花色素苷的烟草叶片变红,证明龙眼果皮不能积累花色素苷并不是DlMYB1与LcMYB1的氨基酸序列差异导致的,因此推测,DlMYB1在龙眼果皮中不表达可能是其启动子活性引起的。6、克隆DlMYB1和LcMYB1的启动子序列并检测其活性,结果表明LcMYB1p能明显激活GUS的表达,具有很强的活性,而DlMYB1p虽然也能激活GUS表达,但激活能力相对LcMYB1p的较弱。对DlMYB1和LcMYB1的启动子序列预测分析发现,两者在光响应元件G-box和I-box,以及ABA响应元件ABER中存在序列和数量的差异,推测这些差异可能影响了DlMYB1启动子的活性,导致其不表达。7、将启动子按元件分段后与上游光响应基因HY5和ABA响应基因ABF3进行双荧光素酶试验,结果显示,DlMYB1p和LcMYB1p的0~-704 bp均能被HY5和ABF3显着激活,表明DlMYB1p与LcMYB1p的光响应元件和ABA响应元件之间的差异可能不是造成其活性降低的原因。因此,龙眼果皮中DlMYB1不表达的原因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李洁[7](2019)在《生长调节剂对壶瓶枣(Ziziphus jujuba ‘Hupingzao’)果实转色调控机制研究》文中指出壶瓶枣裂果多发生在果实转色期,调控壶瓶枣果实发育过程使其转色期避开多雨季节是防控枣裂果的一条新途径。本试验以壶瓶枣为试材,在确定植物生长调节剂赤霉素(GA3)和多效唑(PP333)可有效调控壶瓶枣果实转色期的基础上,结合转录组测序分析,重点研究了赤霉素和多效唑处理在调控壶瓶枣果实转色过程中对果实色素物质、内源激素和糖类代谢的影响,以探究壶瓶枣果实转色调控机制,为枣果实生长发育调控以及在生产上更加有效的防治枣裂果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赤霉素减缓了壶瓶枣果皮叶绿素/类胡萝卜素比值的降低,在成熟期显着降低了果皮总酚和类黄酮含量;果实转色期间,赤霉素处理降低了壶瓶枣果实内源GAs、IAA和ZR含量,提高了ABA含量;在果实发育后期显着提高了壶瓶枣果实中可溶性总糖含量,蔗糖代谢酶净酶活性在壶瓶枣果实糖积累中起着重要作用。赤霉素处理的壶瓶枣果实差异表达基因总数为1565个,其中上调860个,下调705个,KEGG通路注释到的261个差异表达基因主要集中在淀粉和糖代谢通路(19个,占7.28%)、植物激素信号转导通路(13个,4.98%)以及与色素合成密切相关的苯丙素类生物合成通路(6个,2.3%)。赤霉素处理对花青素、黄酮等色素物质合成通路的关键基因均表现为下调作用。2.多效唑分别在果实转色前期和末期显着提高了壶瓶枣果皮类胡萝卜素、总酚和类黄酮含量;降低了内源IAA、GA、ABA含量始终,处理浓度不同对内源ZR含量影响效果不同;显着提高了壶瓶枣果实可溶性糖含量,多效唑处理条件下,蔗糖合成酶、蔗糖磷酸合成酶以及中性转化酶对壶瓶枣果实可溶性糖积累起着重要调控作用。多效唑处理的壶瓶枣果实差异表达基因总数为2,169个,其中上调820个,下调1,349个。注释到KEGG代谢通路的362个差异表达基因,首先集中在淀粉和糖代谢、植物激素信号转导通路(均为19个,占5.25%),其次是苯丙素类(17个,4.70%)、类黄酮(13个,3.59%)及萜类化合物的生物合成通路(10个,2.76%)。多效唑处理对花青素、黄酮等色素物质合成的关键基因均表现为上调作用。3.比较多效唑与赤霉素对壶瓶枣果实转色期的调节过程,发现多效唑调控壶瓶枣果实提前转色的作用途径主要体现在类黄酮等色素物质生物合成通路,而赤霉素处理在延迟壶瓶枣果实转色过程中,对壶瓶枣果实淀粉和糖代谢通路的影响最大。
周慧娟[8](2018)在《水蜜桃发育和采后果皮的色素和芳香物质变化及相关蛋白组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桃是我国最重要的时鲜核果类水果,因其独特的品质性状在鲜销果品市场具有重要的地位。水蜜桃果实色艳、味浓、汁多、营养全、经济价值高,果皮是消费者选择果实最重要和直观的部分,尤其是果皮的色泽和芳香对消费者购买果实具有决定性作用。本文以‘湖景蜜露’水蜜桃果皮为试材,研究发育和采后期间果皮色泽、芳香和糖酸物质的变化;通过对水蜜桃发育和采后期间果皮中色泽和芳香族化合物变化与蛋白表达图谱和功能的相关性研究,探索桃果皮中与色泽和芳香族化合物代谢相关蛋白表达量的变化及网络互作关系,明确果皮色泽和芳香化合物代谢相关功能蛋白;比较缩短套袋持续时间对果皮色素物质的影响以及功能蛋白表达量和蛋白互作的变化,阐明套袋持续时间调控果皮特征变化的机制。以‘湖景蜜露’水蜜桃果皮为试材,对盛花期50d、70d、90d、100d、105d和108d(盛花期105d采摘后货架放置3d)果肉中糖酸含量、果皮中色泽和芳香物质含量等品质特性进行测定;以盛花期50d、90d、95d、105d和108d采摘的果实果皮为试材,对其色泽和芳香族化合物代谢相关蛋白组学进行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50d至95d果实单果重和纵、横径呈急速增长趋势,果实中蔗糖、果糖和葡萄糖含量显着增加,果实苹果酸含量和奎宁酸含量急剧下降,为果实品质形成期;盛花期100d至105d,果实蔗糖含量显着增加趋势、苹果酸含量显着下降,为果实风味提升期;采后第3d(108 d),苹果酸含量显着增加,为品质劣变期。盛花期50d至75 d,果皮中叶绿素、类胡萝卜素、β-类胡萝卜素、玉米黄质和番茄红素含量增加,花色苷含量接近于零;盛花期75d至105d,果皮中花色苷含量的上升伴随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的下降;采后期间果皮中叶绿素a含量上升,花色苷和叶绿素b含量下降,类胡萝卜素、玉米黄质和番茄红素三者的含量稳定。鉴定出的芳香族化合物有163种,其中有116种物质的匹配度达到70%以上。18种定量测定芳香族化合物中,顺式-2-己烯-1-醇和己醛受果实发育调控较大;反式β-紫罗兰酮受衰老调控较大;1-己醇、顺式-3-己烯醇、芳樟醇、乙酸乙酯、乙酸己酯、顺-3-己烯酯、γ-六内酯、δ-癸内酯和γ-癸内酯受发育和衰老调控均较大。果肉中蔗糖、果糖和葡萄糖含量与果皮花色苷含量呈极显着正相关,苹果酸和奎宁酸含量与果皮中花色苷含量呈极显着负相关,蔗糖、果糖和葡萄糖含量与果皮中叶绿素a和b及类胡萝卜素含量呈显着负相关,苹果酸和奎宁酸含量与果皮中叶绿素a、叶绿素b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呈显着正相关,己醛、苯甲醛、乙酸乙酯、乙酸己酯、γ-六内酯和δ-癸内酯与果实内在品质关联度较高。2、果皮综合色泽的形成由LHCAB、叶绿素、类胡萝卜素和花色苷代谢途径共同调控。利用iTRAQ的蛋白质组学技术鉴定出1848个差异表达蛋白,其中842个白与生物过程有关,675个与细胞组分有关,331个与分子功能有关;与果皮色素物质代谢相关的有58个,其中25个与色素物质代谢有关,33个与能量传递有关。发育期间,9个LHCAB和POR为叶绿素代谢关键蛋白,它们通过复杂蛋白互作共同调控叶绿素代谢;3GT和UFGT为花色苷代谢途径关键蛋白,二者无蛋白互作关系。采后期间,Mg原卟啉Ⅸ螯合酶和PAO为叶绿素代谢关键蛋白;CHS和ANR蛋白互作、UFGT和3GT单独调控共同调控花色苷的代谢进程。PSY为类胡萝卜素代谢的核心功能蛋白,分别与β-胡萝卜素3-羟基化酶呈线性互作关系、与CCD和ZDS呈环性互作关系,共同调控发育及采后期间类萝卜素代谢途径关键蛋白。LHCAB、POR、3 GT、UFGT、CHS、PSY,CCD,ZDS、Mg原卟啉IX螯合酶和PAO通过复杂的蛋白互作,协同调控果皮综合色泽的形成,其中LHCAB 6、PSY、CHS和Mg原卟啉IX螯合酶是连接4个代谢通路的关键蛋白。3、100个差异表达蛋白与芳香族化合物代谢和能量转移有关。脂肪酸代谢为‘湖景蜜露’水蜜桃发育和采后期间果皮芳香化合物代谢的主要途径,AOC、AOS、LOX和OPR是芳香物质代谢的关键功能蛋白,通过蛋白互作共同诱导脂肪酸、酯类和内酯类物质的合成;IPP、磷酸甘油酸变位酶和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三个蛋白互作通过3-磷酸甘油酸/丙酮酸途径共同调控萜类(尤其是芳樟醇)物质代谢;亚油酸脂氧合酶(9S)表达量的上调可促进己醛和苯甲醛含量的上升;咖啡酰氧基-辅酶A-O-甲基转移酶分别于4-香豆酸-辅酶A连接酶和3-羟基异丁基-辅酶A通过线性蛋白互作调控茉莉酸甲酯等芳香族化合物的代谢。4、发育期间,缩短套袋持续时间提高了果皮花色苷含量,降低了叶绿素含量和果皮亮度;提前摘袋导致叶绿素含量下降,未伴随LHCAB和POR蛋白表达量的下调;提前摘袋导致花色苷含量的上升,未伴随3GT、UFGT、CHS和ANS蛋白表达量的调控;PSY蛋白表达量的下调伴随着类胡萝卜素的降解。采后期间,缩短套袋持续时间下调了果皮PAO、CHS和CCD蛋白表达量,抑制了叶绿素、花色苷和类胡萝卜素降解。
龚意辉[9](2018)在《采后苹果虎皮病和荔枝果皮褐变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漆酶是存在于植物中的一个重要酶,其底物具有广泛性。苹果(Malus domestica)是典型的呼吸跃变型果实,采后苹果在长期低温贮藏后或从低温贮藏结束转移到货架后易发生虎皮病,症状表现为果皮褐变,严重降低了果实的商品价值。尽管国内外进行了大量研究,但苹果虎皮病发生过程中的褐变机理尚不完全清楚。研究表明,DPA(diphenylamine)和1-MCP(1-methylcyclopropene)处理能有效抑制苹果虎皮病的发生,而这些处理对苹果次生代谢物质和漆酶的影响尚未见报道。本文以两个易发虎皮病品种‘Red delicious’和‘Cortland’苹果为材料,首先对采后苹果虎皮病发病过程中的代谢物进行了研究,以探索相关代谢物与采后苹果虎皮病的相关性;随后探讨了漆酶在苹果虎皮病发生过程中的表达规律,以及DPA和1-MCP处理对苹果漆酶活性及基因表达的影响,以揭示苹果漆酶及相关代谢化合物在虎皮病发病过程中的作用。荔枝(Litchi chinensis Sonn)是典型的非呼吸跃变型果实,采后荔枝极易失水发生褐变,严重影响了荔枝的货架期和商业价值。课题组前期研究表明,漆酶是荔枝果皮褐变的关键酶,通过催化表儿茶素与花色素苷协同反应的模式参与果皮褐变,因此对荔枝果实发育过程中漆酶底物的积累规律及其相关基因表达模式的分析,有助于进一步理解荔枝果皮褐变机理。此外,失水导致荔枝果皮褐变,促进漆酶活性的提高,而果实外果皮覆盖着的蜡质膜有助于防止水分散失。因此,本文还从蜡质层的角度,探讨了采后荔枝果皮褐变与表皮蜡质的关系,并进一步研究了荔枝蜡质合成关键基因WAX2的功能。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采后苹果虎皮病代谢组学研究在苹果冷藏期间共检测到545种代谢化合物,目前已鉴定出57种化合物,其中10种代谢化合物在虎皮病发病、DPA和1-MCP处理的苹果组织中呈极显着性的差异,分别为甘油酸、肉桂醛、6-甲基-5-庚烯-2-酮、2,4-二羟肉桂酸、肉桂酸肉桂酯、甲基熊果苷、3,2’,4’,6’-四羟基-4-甲氧基-3’,5-二丙基二氢胆碱酯、5,7,4’-三羟基黄烷酮-7-O-阿拉伯糖基葡糖苷、槲皮素-3-芸香糖苷、鼠李糖素-3-新橙皮苷。PCA分析表明,苹果品种、DPA和1-MCP处理、贮藏时间四个因子之间存在显着性的差异,占总体差异的72%,其中6-甲基-5-庚烯-2-酮、4-O-咖啡酰奎宁酸、鼠李糖素-3-新橙皮苷、槲皮素-3-芸香糖苷、3-O-β-D-吡喃半乳糖基原花色素A5’、矢车菊素-3-二葡萄糖苷-5-葡萄糖苷等可能与苹果虎皮病的发生存在密切的关系。两个苹果品种中6-甲基-5-庚烯-2-酮、4-O-咖啡酰奎宁酸、鼠李糖素-3-新橙皮苷、槲皮素-3-芸香糖苷、3-O-β-D-吡喃半乳糖基原花色素A5’、矢车菊素-3-二葡萄糖苷-5-葡萄糖苷的含量在虎皮病发病过程中呈增加的趋势,而这些酚类化合物的含量在DPA和1-MCP处理的苹果中呈下降的趋势。表明六种代谢化合物可能在虎皮病发生过程中起重要的作用。LC-MS分析推测,4-O-咖啡酰奎宁酸可能与苹果漆酶发生反应,与虎皮病发生过程中的褐色物质的形成有关。2.采后苹果虎皮病与漆酶及酚类物质含量的关系在‘Red delicious’和‘Cortland’苹果中克隆得到多个漆酶基因,发现与荔枝、拟南芥漆酶具有较高的同源性。在两个苹果品种中,对照果皮中的Md LAC7(Laccase,LAC)的表达量随冷藏时间的延长呈明显上升的趋势,尤其是在冷藏7个月时,表达量大幅度增加。DPA和1-MCP处理对‘Cortland’苹果果皮中Md LAC2、7的表达量存在显着性差异。‘Red delicious’苹果果皮中Md LAC12、14、15、16的表达量呈下降的趋势,DPA和1-MCP处理均能明显抑制‘Cortland’苹果果皮中Md LAC7、9、14的表达以及‘Red delicious’苹果果皮中Md LAC7、9、12、14的表达。DPA和1-MCP处理对‘Cortland’果皮中Md LAC12、15、16的表达量不存在显着性的差异。对照的苹果漆酶活性随贮藏时间的延长呈增加的趋势,而DPA和1-MCP处理明显抑制了漆酶的活性。苹果果皮中的酚类化合物含量在采后贮藏期间呈逐渐下降的趋势,但是绿原酸含量呈逐渐增加的趋势。在冷藏4个月,DPA处理能够诱导根皮苷、芦丁、花色素苷含量的增加,在鉴定到的酚类化合物中,两个苹果品种中表儿茶素的含量明显高于绿原酸和儿茶素,但是DPA和1-MCP处理对绿原酸、儿茶素和表儿茶素的含量不存在显着性差异。PCA分析表明,苹果虎皮病与根皮苷含量变化呈负相关,与绿原酸含量变化呈正相关,但在‘Red Delicious’品种中与儿茶素含量变化呈正相关。这些结果表明,漆酶和酚类物质在苹果虎皮病发病过程中可能起重要的作用。3.荔枝果皮褐变关键酶-漆酶底物的分离纯化及其积累规律在荔枝果实发育过程中,原花青素类物质和儿茶素类物质已经在幼果中大量合成,这些化合物的含量随着果实发育呈逐渐下降的趋势,与荔枝果皮中Lc LAR和Lc ANR表达量的下降趋势相一致,推测Lc LAR和Lc ANR是儿茶素生物合成途径中的两个关键基因。Lc LAC在荔枝幼果中表达量高,而在果实成熟时表达量较低。漆酶能催化表儿茶素反应并形成表儿茶素二聚体。荔枝果皮提取液经葡萄糖凝胶柱LH-20分离,得到P1-P4四个组分,采用HPLC-Q-TOF-MS/MS方法对P1-P4组分中的化合物种类进行了鉴定,发现在P3组分中鉴定出一种B型和一种A/B复合型表儿茶素三聚体,在P4组分中鉴定出一种B型和两种A/B型表儿茶素三聚体。分别在P1和P2组分中鉴定出表儿茶素和原花青素B2。首次在荔枝果皮中鉴定出两种B型表儿茶素三聚体(Litchitannin B1和Litchitannin B2)。这些结果表明,低聚合度的表儿茶素可能作为荔枝漆酶的底物。4.荔枝果皮褐变与表皮蜡质的关系课题组前期研究表明,荔枝失水导致果皮褐变并促进漆酶活性的提高。而果实外果皮覆盖着的蜡质膜有助于防止水分散失,但是荔枝果皮褐变与表皮蜡质的关系鲜有报道。荔枝蜡质总量呈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在开花后60 d大量积累,但桂味蜡质总量高于糯米糍;扫描电镜表明,蜡质在开花后60 d大量沉积,糯米糍在果实成熟时,蜡质层形成凸起,蜡质覆盖在上面,容易脱落,而桂味蜡质形成交叉的网状结构,不易脱落;采后贮藏的各项生理指标表明,糯米糍失水快、蜡质总量下降快,褐变快,不耐贮藏;但包装均能延缓两种荔枝果皮的褐变。克隆了参与荔枝蜡质合成的Lc KCS、Lc KCR、Lc LACS、Lc CER1、Lc WAX2、Lc ECR、Lc FAH2和Lc WIN1的ORF序列;它们分别与其它物种中参与蜡质合成的基因有较高的相似性。基因表达结果表明,荔枝发育期间果皮中Lc CER1、Lc WIN1、Lc WAX2表达模式与蜡质总量的变化趋势相一致,可能在荔枝蜡质合成中起重要的作用;贮藏期间,当果皮开始失水或失水较严重,对照果皮中Lc KCS、Lc ECR、Lc LACS、Lc WAX2、Lc WIN1的表达量明显高于包装,对失水敏感,表明这些蜡质合成相关基因响应果皮失水逆境,在延缓荔枝果皮失水与褐变中起作用。5.荔枝果皮蜡质合成关键基因Lc WAX2功能的研究利用Clustal X和MEGA6.0软件对Lc WAX2蛋白的氨基酸序列进行了分析,发现Lc WAX2蛋白含有六个跨膜结构域,与Rc WAX2的同源性高达99.57%。利用农杆菌介导法注射烟草表皮细胞,Lc WAX2定位于内质网中。构建了稳定遗传表达载体p B2GW7-Lc WAX2,利用转基因技术获得过量表达Lc WAX2的转基因番茄。利用荧光定量技术检测了番茄阳性植株的Lc WAX2的表达量,发现只成功筛选出2个株系(OX-Lc WAX2-1和OX-Lc WAX2-2),OX-Lc WAX2-1和OX-Lc WAX2-2的表达量分别是对照组的8倍和4.5倍。OX-Lc WAX2-1和OX-Lc WAX2-2的蜡质总量分别是野生型(WT)的1.94倍和1.78倍。利用GC-MS法对番茄果实蜡质成分进行了分析,表明蜡质主要由烷烃、醛类物质、酮类、初级醇、脂肪酸等化合物组成。OX-Lc WAX2-1和OX-Lc WAX2-2中烷烃物质含量分别是野生型的2.27倍和2.07倍。过表达的Lc WAX2有效降低了番茄果实的失重率。这些结果表明,Lc WAX2基因参与烷烃类物质的合成,可能在延缓荔枝果皮失水及褐变中起的作用。
陈梦微[10](2018)在《李果实色素积累规律及花色苷和类胡萝卜素合成分子机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试验对9个不同李品种鲜食成熟期果实中的主要色素物质进行比较研究,同时以4年生生长健壮的‘脆红李’(果皮紫黑色果肉黄色)和‘羌脆李’(果皮果肉黄绿色)为材料,研究了其发育过程中外观内质的变化,分别分析了果皮果肉的叶绿素、花色苷和类胡萝卜素的积累规律,检测了花色苷和类胡萝卜素合成相关结构基因的表达,利用同源序列法克隆了‘脆红李’和‘羌脆李’的PAL、UFGT、PDS、LCYB和ZEP基因。主要结果如下:1.9个李品种中,只有紫黑色和红色果皮以及红色果肉能检测到花色苷,主要花色苷组分均为矢车菊-3-O-葡萄糖苷和矢车菊-3-O-芸香糖苷,并且颜色越深,含量越高;果皮果肉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最高的都为绿色品种,类黄酮含量最高的为紫黑色品种。2.随着‘脆红李’和‘羌脆李’果实的生长发育,其单果重和纵横径增加,果皮和果肉中的可溶性糖含量升高,可滴定酸含量降低,Vc含量先下降后上升;在整个果实发育过程中,相较于‘羌脆李’,‘脆红李’果实较小,可溶性固形物和可溶性糖含量均较高,可滴定酸含量较低,糖酸比较高;综合来看,‘脆红李’果皮色泽较鲜艳,口感较佳,营养成分较好。3.‘脆红李’和‘羌脆李’果实发育初期,果皮果肉都为绿色,叶绿素是其主要呈色物质;随着果实的成熟,果皮和果肉的叶绿素含量一直下降,类胡萝卜素含量先下降后上升,花色苷在‘脆红李’果皮一直积累,是使其呈紫黑色的主要色素,并且主要组分为矢车菊素-3-O-葡萄糖苷和矢车菊素-3-O-芸香糖苷,而‘脆红李’果肉和‘羌脆李’果皮果肉均未检测到花色苷,叶绿素、类胡萝卜素和类黄酮等其它色素可能影响其呈色。4.‘脆红李’和‘羌脆李’花色苷合成相关结构基因的表达分析表明,除‘羌脆李’幼果期的果皮果肉和果实膨大初期的果肉没有检测到PsUFGT基因的表达外,‘脆红李’和‘羌脆李’其余生长发育时期的果皮果肉均检测到了PsPAL、PsCHS、PsCHI、PsF3H、PsDFR、PsANS和PsUFGT基因的表达,并且果肉中的转录水平均较低。相关性分析表明,PsPAL、PsCHS、PsF3H、PsANS和PsUFGT基因表达量与花色苷含量表现出一定的正相关,并且PsPAL和PsUFGT基因的表达量与花色苷含量的相关性达到了极显着水平。5.‘脆红李’和‘羌脆李’类胡萝卜素合成相关结构基因的表达分析表明,PsPSY、PsPDS、PsZDS、PsLCYB和PsZEP在果实发育前期果皮中的转录水平高于果肉,到果实发育后期,果肉中的表达量与果皮相近甚至高于果皮。相关性分析表明,5个基因中,PsPDS、PsLCYB和PsZEP基因的表达量与类胡萝卜素含量均表现出一定的正相关,并且PsPDS基因的表达量与类胡萝卜素含量的相关性达到了显着水平。6.利用同源序列克隆法得到了‘脆红李’和‘羌脆李’的PAL、UFGT、PDS、LCYB和ZEP基因的序列。其中,PAL全长2160 bp,编码719个氨基酸;UFGT全长1428 bp,编码475个氨基酸;PDS全长1722 bp,编码573个氨基酸;LCYB全长1515 bp,编码504个氨基酸;ZEP全长1986 bp,编码661个氨基酸。‘脆红李’和‘羌脆李’的LCYB和ZEP氨基酸序列均完全一致,PAL和PDS各相差一个氨基酸,UFGT相差3个氨基酸。各基因编码蛋白的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中国李与梅、杏、桃和甜樱桃遗传距离较短,亲缘关系较近。
二、荔枝冷害过程中果皮色泽、花色素苷和类黄酮含量的变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荔枝冷害过程中果皮色泽、花色素苷和类黄酮含量的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1)PbLAC4-like基因参与调控梨花青苷降解的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引言 |
1.2 植物花青苷概述 |
1.2.1 花青苷的结构与特性 |
1.2.2 花青苷的生物功能 |
1.3 花青苷积累机制研究进展 |
1.3.1 花青苷合成机制研究进展 |
1.3.2 花青苷降解机制研究进展 |
1.4 LAC概述 |
1.4.1 LAC结构与特性 |
1.4.2 LAC相关研究进展 |
1.5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二章 PbLAC4-like基因克隆、生物信息学分析及亚细胞定位 |
2.1 材料和方法 |
2.1.1 试验材料和处理 |
2.1.2 RNA的提取和cDNA的合成 |
2.1.3 PbLAC4-like系统进化分析及序列比对 |
2.1.4 PbLAC4-like基因克隆及亚细胞定位载体构建 |
2.1.5 农杆菌介导的烟草叶片侵染及亚细胞定位的观察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RNA的提取 |
2.2.2 PbLAC4-like基因系统进化分析与序列比对 |
2.2.3 PbLAC4-like基因克隆及亚细胞定位的载体构建 |
2.2.4 荧光观察PbLAC4-like基因的亚细胞定位 |
2.3 讨论 |
第三章 PbLAC4-like基因的时空表达模式及其与类黄酮含量的相关性 |
3.1 材料和方法 |
3.1.1 试验材料和处理 |
3.1.2 RNA的提取和cDNA的合成 |
3.1.3 PbLAC4-like基因定量引物的设计与合成 |
3.1.4 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 |
3.1.5 类黄酮含量的测定 |
3.1.6 数据处理和分析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不同时期梨叶片中类黄酮含量、PbLAC4-like基因表达模式及其相关性分析 |
3.2.2 不同时期‘早酥’、‘红早酥’梨花瓣中类黄酮含量、PbLAC4-like基因表达模式及其相关性分析 |
3.2.3 不同时期‘红早酥’梨花托中类黄酮含量、PbLAC4-like基因表达模式及其相关性分析 |
3.3 讨论 |
第四章 PbLAC4-like降解花青苷的功能验证 |
4.1 材料和方法 |
4.1.1 试验材料和处理 |
4.1.2 PbLAC4-like基因克隆及瞬时转化和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
4.1.3 PbLAC4-like基因瞬时过表达及类黄酮含量测定 |
4.1.4 GUS组织化学染色 |
4.1.5 PbLAC4-like基因的原核表达 |
4.1.6 不同时期梨叶片的粗酶提取 |
4.1.7 降解花青苷、绿原酸的酶活测定 |
4.1.8 数据处理与分析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PbLAC4-like基因瞬时过表达检测及类黄酮含量测定 |
4.2.2 PbLAC4-like基因原核表达及降解花青苷、绿原酸的酶活测定 |
4.2.3 不同时期梨叶片粗酶降解花青苷的酶活测定 |
4.3 讨论 |
第五章 PbLAC4-like的上游转录因子的筛选与鉴定 |
5.1 材料和方法 |
5.1.1 试验材料和处理 |
5.1.2 PbLAC4-like的候选上游转录因子的进化树分析 |
5.1.3 植物基因组DNA和RNA的提取 |
5.1.4 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 |
5.1.5 PbLAC4-like基因启动子、候选转录因子全长cDNA的克隆及相关载体构建 |
5.1.6 酵母单杂试验 |
5.1.7 双荧光素酶活性分析 |
5.1.8 PbMYB26瞬时过表达 |
5.1.9 数据处理与分析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候选转录因子的系统进化分析及其在梨叶片、花瓣、花托中的表达模式 |
5.2.2 PbLAC4-like基因启动子、候选转录因子全长CDS的克隆 |
5.2.3 PbMYB26对PbLAC4-like启动子的调控作用 |
5.2.4 过表达PbMYB26对PbLAC4-like的影响 |
5.3 讨论 |
第六章 结论及创新点 |
6.1 结论 |
6.2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 |
(2)荔枝果皮花色苷生物合成及调控机理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花色苷的生物合成途径 |
2 荔枝果皮花色苷合成的基因调控 |
2.1 结构基因 |
2.2 调控基因 |
3 影响荔枝果皮花色苷合成内外因素 |
3.1 光照 |
3.2 温度 |
3.3 矿质营养 |
3.4 植物激素 |
3.5 其他因素 |
4 研究展望 |
(3)枣着色过程中果皮结构及色素积累相关组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 果实类黄酮类色素研究进展 |
1.1 果实类黄酮类色素的种类及功能 |
1.1.1 果实类黄酮类色素的种类 |
1.1.2 果实类黄酮类色素的功能 |
1.2 果实类黄酮类色素的生物合成及调控机制 |
1.2.1 类黄酮类色素的生物合成途径及结构基因 |
1.2.2 类黄酮类色素合成的转录调控 |
1.3 苯丙氨酸分支代谢木质素的生物合成及调控机制 |
1.3.1 木质素生物合成途径 |
1.3.2 结构基因对类黄酮类色素和木质素合成的调控 |
1.3.3 转录因子对类黄酮类色素和木质素合成的调控 |
2 枣红色素研究进展 |
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冬枣果皮着色过程中营养成分含量变化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植物材料 |
1.2 主要试剂与仪器 |
1.3 方法 |
1.3.1 含水量的测定 |
1.3.2 可溶性糖的测定 |
1.3.3 非水溶性纤维的测定 |
1.3.4 总类黄酮的测定 |
1.3.5 总类胡萝卜素的测定 |
1.3.6 总皂苷的测定 |
1.3.7 有机酸的测定 |
1.3.8 氨基酸的测定 |
1.3.9 cAMP和cGMP的测定 |
1.3.10 数据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冬枣果皮着色过程中含水量变化 |
2.2 冬枣果皮着色过程中可溶性糖含量变化 |
2.3 冬枣果皮着色过程中非水溶性纤维含量变化 |
2.4 冬枣果皮着色过程中总类黄酮、总类胡萝卜素和总皂苷含量变化 |
2.5 冬枣果皮着色过程中氨基酸含量变化 |
2.6 冬枣果皮着色过程中有机酸含量变化 |
2.7 冬枣果皮着色过程中cAMP和cGMP含量变化 |
2.8 冬枣果皮营养成分的相关性分析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三章 冬枣不同着色期果皮细胞结构特性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植物材料 |
1.2 主要试剂与仪器 |
1.3 试验方法 |
1.3.1 冬枣果皮组织解剖结构的观察 |
1.3.2 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含量测定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冬枣果皮细胞组成 |
2.2 冬枣果皮着色过程中细胞动态变化 |
2.2.1 冬枣果皮细胞层数及厚度变化 |
2.2.2 不同着色期冬枣果皮细胞动态变化 |
2.3 冬枣果皮色素沉积部位的观察 |
2.4 冬枣果皮着色过程中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含量的变化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四章 冬枣果皮类黄酮类色素生物合成与调控分析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植物材料 |
1.2 主要试剂与仪器 |
1.3 试验方法 |
1.3.1 代谢组分析方法 |
1.3.2 转录组分析方法 |
1.3.3 实时荧光定量(qRT-PCR)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冬枣果皮不同着色期的广靶代谢组差异分析 |
2.1.1 不同着色期样品间的相关性检验 |
2.1.2 着色期果皮与未着色期果皮差异代谢物的鉴定 |
2.1.3 冬枣果皮不同着色期差异代谢物KEGG代谢通路富集分析 |
2.1.4 冬枣果皮不同着色期类黄酮类代谢物的表达模式 |
2.2 冬枣果皮不同着色期的转录组分析 |
2.2.1 冬枣果皮不同着色期样品测序数据的评估 |
2.2.2 冬枣果皮不同着色期样品间的相关性检验 |
2.2.3 冬枣果皮不同着色期差异基因统计分析 |
2.2.4 冬枣果皮不同着色期差异表达基因KEGG代谢通路富集分析 |
2.2.5 调控冬枣果皮着色中类黄酮合成途径相关转录因子分析 |
2.3 冬枣果皮类黄酮类色素合成途径的重建及关键合成基因的鉴别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五章 冬枣果皮着色过程中木质素生物合成与调控分析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冬枣果皮细胞壁主要构成成分在着色过程中的含量变化 |
2.2 冬枣果皮不同着色期差异基因GO功能富集分析 |
2.3 调控冬枣果皮着色中木质素合成相关转录因子分析 |
2.3.1 MYB转录因子家族分析 |
2.3.2 NAC转录因子家族分析 |
2.4 冬枣果皮木质素合成途径中相关代谢物和结构基因分析 |
2.4.1 冬枣果皮木质素合成相关代谢物在果皮着色过程中的表达分析 |
2.4.2 冬枣果皮木质素合成相关结构基因分析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 |
致谢 |
(4)欧李果实类黄酮组分特征及CHS和LDOX基因克隆和功能验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欧李种质资源 |
1.1.1 欧李概述 |
1.1.2 欧李种质资源的分布与分类 |
1.1.3 欧李营养成分研究 |
1.2 类黄酮物质的研究进展 |
1.2.1 类黄酮的基本结构 |
1.2.2 类黄酮的分类 |
1.2.3 类黄酮的功能 |
1.3 类黄酮代谢研究 |
1.3.1 类黄酮生物合成的影响因素 |
1.3.2 类黄酮代谢途径关键结构基因研究进展 |
1.4 转录组研究进展 |
1.5 代谢组研究进展 |
1.6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二章 欧李果实类黄酮及品质性状分析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材料 |
2.1.2 试验方法 |
2.1.3 数据分析 |
2.2 结果和分析 |
2.2.1 欧李果实性状变异分析 |
2.2.2 不同种质欧李果实类黄酮含量分析 |
2.2.3 不同种质欧李果实类黄酮含量的聚类分析 |
2.2.4 不同果皮颜色欧李种质中类黄酮类型分析 |
2.2.5 不同种质欧李果实黄酮类物质含量的测定 |
2.2.6 不同种质欧李果实色泽参数,类黄酮含量及抗氧化能力的相关性分析 |
2.2.7 不同种质欧李果实类黄酮含量及基础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
2.3 讨论 |
第三章 欧李果实类黄酮含量和组分的动态变化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材料 |
3.1.2 试验方法 |
3.1.3 数据分析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欧李果实类黄酮含量的动态变化 |
3.2.2 欧李果实抗氧化能力的动态变化 |
3.2.3 欧李果实类黄酮主要组分的动态变化 |
3.2.4 不同欧李品种(系)果实发育期类黄酮物质与抗氧化能力相关性分析 |
3.3 讨论 |
第四章 基于代谢组技术对不同品种欧李类黄酮代谢物研究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材料 |
4.1.2 试验方法 |
4.1.3 数据分析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样品质量检测 |
4.2.2 欧李果实类黄酮代谢物定性分析 |
4.2.3 欧李果实类黄酮代谢物定量分析 |
4.2.4 欧李果实类黄酮差异代谢物分析 |
4.2.5 欧李果实差异代谢物KEGG注释及富集分析 |
4.3 讨论 |
第五章 基于转录组测序技术挖掘欧李果实类黄酮合成相关基因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试验材料 |
5.1.2 试验方法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测序数据质量分析 |
5.2.2 欧李果实转录组数据与桃基因组序列比对 |
5.2.3 新基因挖掘及功能注释 |
5.2.4 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
5.2.5 差异表达基因功能注释和富集分析 |
5.2.6 类黄酮代谢途径相关基因及通路富集分析 |
5.2.7 类黄酮代谢途径部分差异基因验证分析 |
5.3 讨论 |
第六章 欧李果实类黄酮合成途径关键基因克隆、表达分析及功能验证 |
6.1 材料与方法 |
6.1.1 试验材料 |
6.1.2 试验方法 |
6.1.3 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6.2 结果与分析 |
6.2.1 欧李果实总RNA的提取 |
6.2.2 欧李LDOX基因的克隆与分析 |
6.2.3 欧李CHS基因的克隆与分析 |
6.2.4 欧李CHS和 LDOX基因的表达分析 |
6.2.5 植物表达载体构建 |
6.2.6 阳性转基因植株的获得 |
6.2.7 ChCHS和 ChLDOX对色泽的影响 |
6.2.8 ChCHS和 ChLDOX对类黄酮含量的影响 |
6.3 讨论 |
结论 |
展望 |
参考文献 |
Abstract |
致谢 |
(5)外源褪黑素对荔枝采后褐变和病害的控制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荔枝采后贮藏保鲜研究进展 |
1.1.1 荔枝概述 |
1.1.2 荔枝采后生理研究现状 |
1.1.3 荔枝采后霜疫霉病研究现状 |
1.1.4 荔枝采后保鲜技术 |
1.2 褪黑素及其研究进展 |
1.2.1 褪黑素概述 |
1.2.2 褪黑素对果实采后生理品质及抗病性的影响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 |
2.1.1 供试果实 |
2.1.2 主要试剂 |
2.1.3 主要仪器设备 |
2.2 外源褪黑素处理对荔枝采后褐变的影响研究 |
2.2.1 果实的处理方法 |
2.2.2 褐变指数测定 |
2.2.3 果皮色泽测定 |
2.2.4 膜透性测定 |
2.2.5 外源褪黑素处理对荔枝果实膜脂代谢的影响 |
2.2.6 荔枝果实能量代谢分析 |
2.3 外源褪黑素处理对P.litchii的抑制作用分析 |
2.3.1 In vitro抑菌活性测定 |
2.3.2 In vivo抑菌力测定 |
2.3.3 荔枝果实能量代谢分析 |
2.3.4 荔枝果实苯丙烷代谢途径分析 |
2.3.5 荔枝果实磷酸戊糖代谢途径分析 |
2.4 数据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外源褪黑素处理对荔枝采后生理品质的影响研究 |
3.1.1 褪黑素处理对荔枝果皮褐变指数的影响 |
3.1.2 褪黑素处理对荔枝果皮色泽的影响 |
3.1.3 褪黑素处理对荔枝果皮膜透性的影响 |
3.1.4 外源褪黑素处理对荔枝果实膜脂代谢的影响 |
3.1.5 外源褪黑素处理对荔枝果皮能量代谢的影响 |
3.2 外源褪黑素处理对荔枝霜疫霉菌的作用效果研究 |
3.2.1 褪黑素对菌丝生长的抑制率 |
3.2.2 外源褪黑素对采后荔枝果实霜疫霉病的的抑菌作用(In vivo) |
3.2.3 外源褪黑素处理对荔枝果实损伤接种P.litchii后能量代谢的影响 |
3.2.4 外源褪黑素处理对荔枝果实损伤接种P.litchii后苯丙烷代谢的影响 |
3.2.5 外源褪黑素处理对果实接种后磷酸戊糖途径的影响 |
4 讨论 |
4.1 外源褪黑素处理对荔枝果实采后褐变的影响及相关机制 |
4.1.1 褪黑素处理对荔枝果皮褐变指数和色泽的影响 |
4.1.2 褪黑素处理对荔枝果实膜脂代谢的影响 |
4.1.3 褪黑素处理对荔枝果皮能量代谢的影响 |
4.2 外源褪黑素处理对P.litchii的抑制作用及相关机制 |
4.2.1 褪黑素对P.litchii的抑菌效果 |
4.2.2 外源褪黑素处理对接种后荔枝果实能量代谢的影响 |
4.2.3 外源褪黑素处理对接种后荔枝果实苯丙烷代谢途径的影响 |
4.2.4 外源褪黑素处理对接种后荔枝果实磷酸戊糖代谢途径的影响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6)南亚热带生态型龙眼果皮不积累花色素苷的分子机理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植物中的色素 |
1.2 花色素苷和原花青素的合成途径 |
1.3 转录因子对花色素苷合成的调控 |
1.3.1 MYB转录因子 |
1.3.2 bHLH转录因子 |
1.3.3 WD40转录因子 |
1.4 环境因素对花色素苷合成的调控 |
1.4.1 光照 |
1.4.2 激素 |
1.4.3 糖 |
1.5 荔枝、龙眼果皮花色素苷研究进展 |
1.5.1 荔枝果皮花色素苷研究进展 |
1.5.2 龙眼果皮花色素苷研究进展 |
1.6 研究目的与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 |
2.2 载体和菌株 |
2.2.1 载体 |
2.2.2 菌株 |
2.3 方法 |
2.3.1 色素合成相关代谢物含量的测定 |
2.3.1.1 花色素苷含量的测定 |
2.3.1.2 叶绿素含量的测定 |
2.3.1.3 类黄酮含量的测定 |
2.3.1.4 原花青素含量的测定 |
2.3.2 花色素苷和原花青素合成相关基因的克隆和生物信息学分析 |
2.3.2.1 RNA提取及cDNA合成 |
2.3.2.2 基因克隆 |
2.3.2.3 生物信息学分析 |
2.3.3 花色素苷和原花青素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分析 |
2.3.3.1 RNA提取及cDNA合成 |
2.3.3.2 定量引物设计和筛选 |
2.3.3.3 qRT-PCR反应 |
2.3.3.4 mRNA相对表达量分析 |
2.3.4 DlMYB1的功能分析 |
2.3.4.1 DlMYB1与DlUFGT启动子区域互作分析 |
2.3.4.2 DlMYB1的亚细胞定位 |
2.3.4.3 DlMYB1和LcMYB1 在烟草叶片中的瞬时表达 |
2.3.5 龙眼、荔枝MYB1启动子分析 |
2.3.5.1 龙眼、荔枝MYB1启动子克隆和元件预测分析 |
2.3.5.2 龙眼、荔枝MYB1启动子活性比较 |
2.3.6 MYB1上游光响应因子和激素响应因子的克隆和分析 |
2.3.6.1 HY5和ABF3的克隆 |
2.3.6.2 HY5和ABF3的表达分析 |
2.3.6.3 HY5和ABF3 分别与LcMYB1和DlMYB1 启动子区域互作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SX和ZNX果皮色素合成相关代谢物含量的动态变化 |
3.2 利用RNA-seq技术筛选龙眼、荔枝果皮差异表达基因 |
3.2.1 文库构建 |
3.2.2 Unigene的功能注释 |
3.2.3 Unigene的 GO功能分析 |
3.2.4 Unigene的 KEGG功能分析 |
3.2.5 差异表达基因筛选 |
3.2.6 花色素苷和原花青素生物合成途径的结构基因分析 |
3.2.7 花色素苷生物合成调控基因分析 |
3.3 花色素苷和原花青素合成相关基因的克隆和序列分析 |
3.3.1 DFR的克隆与生物信息学分析 |
3.3.2 ANS的克隆与生物信息学分析 |
3.3.3 LAR的克隆与生物信息学分析 |
3.3.4 ANR的克隆与生物信息学分析 |
3.3.5 UFGT的克隆与生物信息学分析 |
3.3.6 MYB1的克隆与生物信息学分析 |
3.4 花色素苷和原花青素生物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分析 |
3.5 DlMYB1的功能分析 |
3.5.1 DlMYB1与DlUFGT启动子区域互作分析 |
3.5.2 DlMYB1的亚细胞定位分析 |
3.5.3 DlMYB1和LcMYB1 在烟草叶片中的瞬时表达 |
3.6 龙眼、荔枝MYB1启动子分析 |
3.6.1 龙眼、荔枝MYB1启动子活性比较 |
3.6.2 龙眼、荔枝MYB1启动子的克隆和元件预测分析 |
3.7 MYB1上游光响应因子的克隆和分析 |
3.7.1 Dl HY5和Lc HY5 的克隆和生物信息学分析 |
3.7.2 Dl HY5和Lc HY5 的表达分析 |
3.7.3 HY5对DlMYB1和LcMYB1 启动子的激活能力比较 |
3.8 MYB1 上游ABA响应因子的克隆和分析 |
3.8.1 Dl ABF3和Lc ABF3 的克隆和生物信息学分析 |
3.8.2 Dl ABF3和Lc ABF3 的表达分析 |
3.8.3 ABF3对DlMYB1和LcMYB1 启动子的激活能力比较 |
4 讨论 |
4.1 DlMYB1是龙眼果皮不积累花色素苷的重要调控基因 |
4.2 可能导致DlMYB1不表达的内外环境因素 |
4.3 其他可能导致DlMYB1不表达的因素 |
4.3.1 启动子的甲基化可能影响花色素苷的积累 |
4.3.2 MYB类负调控因子可能抑制龙眼果皮花色素苷的积累 |
4.3.3 原花青素合成基因的上调表达可能影响龙眼花色素苷的积累 |
4.3.4 MYB上游基因抑制花色素苷的生物合成 |
5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A:系统进化树中各物种拉丁名及其登录号 |
附录 B:花色素苷和原花青素合成相关基因的氨基酸序列 |
附录 C:UFGT和 MYB1 启动子序列 |
附录 D:液相色谱对 ZNX 果皮花色素苷组分的鉴定 |
(7)生长调节剂对壶瓶枣(Ziziphus jujuba ‘Hupingzao’)果实转色调控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前言 |
1 枣生产概述 |
2 果实发育与成熟研究进展 |
2.1 果实发育成熟的生理生化研究 |
2.2 果实发育成熟的分子水平研究 |
3 植物生长调节剂在果实发育成熟调控中的应用 |
4 研究目的和意义 |
5 研究内容 |
第一部分 壶瓶枣果实延迟转色机理 |
第一章 赤霉素对壶瓶枣果实转色及品质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设计 |
1.2 试验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赤霉素处理对壶瓶枣果实转色期的影响 |
2.2 赤霉素处理对壶瓶枣果实品质的影响 |
2.3 赤霉素处理对壶瓶枣果实生长的影响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二章 赤霉素对壶瓶枣果实转色过程中果皮色素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设计 |
1.2 试验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赤霉素处理对壶瓶枣果皮光合色素含量的影响 |
2.2 赤霉素处理对壶瓶枣果皮总酚含量的影响 |
2.3 赤霉素处理对壶瓶枣果皮类黄酮含量的影响 |
2.4 赤霉素处理对壶瓶枣果皮花色苷含量的影响 |
2.5 赤霉素处理的壶瓶枣果实色素相关差异表达基因KEGG注释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三章 赤霉素对壶瓶枣果实转色过程中内源激素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设计 |
1.2 试验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赤霉素处理对壶瓶枣果实生长转色过程中内源激素含量的影响 |
2.2 赤霉素处理的壶瓶枣果实激素相关差异表达基因KEGG注释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四章 赤霉素对壶瓶枣果实转色过程中糖代谢的影响 |
第一节 壶瓶枣果实糖积累类型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1.3 数据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赤霉素对壶瓶枣果实转色过程中糖含量的影响 |
2.2 赤霉素对壶瓶枣果实转色过程中相关糖代谢酶活性的影响 |
3 讨论 |
3.1 壶瓶枣果实糖积累 |
3.2 蔗糖代谢相关酶在枣果实糖积累中的作用 |
4 小结 |
第二节 赤霉素处理对壶瓶枣果实转色过程中糖积累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设计 |
1.2 试验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赤霉素处理对壶瓶枣果实生长转色过程中糖和淀粉含量的影响 |
2.2 赤霉素处理对壶瓶枣果实生长转色过程中糖代谢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
2.3 赤霉素处理条件下壶瓶枣果实糖含量与相关代谢酶活性的相关性分析 |
2.4 赤霉素处理的壶瓶枣果实淀粉和糖代谢相关差异表达基因KEGG注释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二部分 壶瓶枣果实提前转色机理 |
第一章 多效唑对壶瓶枣果实转色及品质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多效唑处理对壶瓶枣果实转色期的影响 |
2.2 多效唑处理对壶瓶枣果实品质的影响 |
2.3 多效唑处理对壶瓶枣果实生长的影响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二章 多效唑对壶瓶枣果实转色过程中果皮色素物质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多效唑处理对壶瓶枣果皮光合色素含量的影响 |
2.2 多效唑处理对壶瓶枣果皮总酚含量的影响 |
2.3 多效唑处理对壶瓶枣果皮类黄酮含量的影响 |
2.4 多效唑对壶瓶枣果皮花色苷的影响 |
2.5 多效处理的壶瓶枣果实色素相关差异表达基因KEGG注释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三章 多效唑对壶瓶枣果实转色过程中内源激素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多效唑处理对壶瓶枣果实生长转色过程中4种内源激素含量的影响 |
2.2 多效唑处理的壶瓶枣果实激素物质的差异表达基因KEGG注释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四章 多效唑对壶瓶枣果实转色过程中糖代谢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多效唑对壶瓶枣果实生长转色过程中糖含量的影响 |
2.2 多效唑对壶瓶枣果实生长转色过程中糖代谢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
2.3 多效唑处理条件下壶瓶枣果实可溶性糖和相关代谢酶的关系 |
2.4 多效唑处理的壶瓶枣果实淀粉和糖代谢相关差异表达基因KEGG注释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三部分 壶瓶枣果实转色调控的RNA-Seq分析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设计与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1.3 BMKCloud有参转录组分析(www.biocloud.net) |
2 结果与分析 |
2.1 RNA质检和文库质检 |
2.2 转录组数据与参考基因组序列比对 |
2.3 SNP分析 |
2.4 基因结构优化分析 |
2.5 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
2.6 关键候选基因筛选及qRT-PCR验证 |
3 讨论 |
4 小结 |
研究结论 |
技术路线 |
参考文献 |
Abstract |
致谢 |
(8)水蜜桃发育和采后果皮的色素和芳香物质变化及相关蛋白组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桃概述 |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1 果皮特性与果实品质形成及耐贮性的关系 |
2.2 套袋对果实色泽、风味及芳香物质的影响 |
2.3 蛋白质组学技术在园艺作物-桃中的应用 |
2.4 果皮色泽形成机理及与蛋白质表达图谱和功能的相关性研究 |
2.5 果皮芳香物质变化与蛋白质表达图谱和功能的相关性研究 |
3 立题依据及研究内容 |
3.1 本文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3.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水蜜桃发育和采后果皮色素和芳香物质含量的变化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与处理 |
1.2 化学试剂 |
1.3 仪器设备 |
1.4 实验方法 |
1.5 数据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果实大小、单果重、糖酸含量 |
2.2 果皮色泽、叶绿素、花色素、类胡萝卜素含量 |
2.3 果皮芳香物质组分及含量 |
2.4 内在品质与果皮色素形成相关性分析 |
2.5 内在品质与果皮芳香物质形成相关性分析 |
3 讨论 |
3.1 桃果实发育与内在品质形成的关系 |
3.2 果实内在品质与果皮着色的关系 |
3.3 果实内在品质与果皮芳香族化合物变化的关系 |
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水蜜桃发育和采后果皮色素变化与蛋白表达图谱和功能相关性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与处理 |
1.2 试剂 |
1.3 仪器 |
1.4 实验方法 |
1.5 数据处理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色素化合物代谢信号转导途径及差异表达蛋白鉴定 |
2.2 差异表达蛋白数量的变化 |
2.3 与色素代谢相关差异表达蛋白的网络互作 |
2.4 与色素化合物代谢相关差异蛋白表达量的变化 |
3 讨论 |
3.1 叶绿素含量变化与代谢途径关键蛋白的相关性 |
3.2 花色苷含量变化与代谢途径关键蛋白的相关性 |
3.3 类胡萝卜素含量变化与代谢途径关键蛋白的相关性 |
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水蜜桃发育和采后果皮中芳香化合物变化与蛋白质表达图谱和功能相关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与处理 |
1.2 试剂 |
1.3 仪器 |
1.4 实验方法 |
1.5 数据分析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芳香化合物代谢信号转导途径及差异表达蛋白鉴定 |
2.2 盛花期105 DAF v s 50 DAF, 108 DAF v s 50 DAF和105 DAF v s 108 DAF时期的蛋白互作关系 |
2.3 脂肪酸、氨基酸和异戊二酸代谢途径关键蛋白 |
3 讨论 |
3.1 发育和采后期间桃果皮芳香族化合物合成途径和差异表达蛋白 |
3.2 芳香物质形成关键蛋白与脂肪酸、烯类和氨基酸代谢途径的关系 |
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提前摘袋对水蜜桃发育和采后果皮色素物质及蛋白质表达图谱和功能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与处理 |
1.2 试剂 |
1.3 仪器 |
1.4 实验方法 |
1.5 数据分析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提前摘袋对果皮色差及叶绿素、类胡萝卜素、花青素含量的影响 |
2.2 提前摘袋对与果皮颜色相关的信号通路和差异蛋白表达的影响 |
2.3 提前摘袋对果皮色素物质色素物质关键蛋白及蛋白互作的影响 |
3 讨论 |
4 本章小结 |
全文结论与展望 |
论文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博士学习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9)采后苹果虎皮病和荔枝果皮褐变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及英汉对照表 |
第1章 前言 |
1.1 漆酶的研究进展 |
1.1.1 漆酶的来源及生物学功能 |
1.1.2 漆酶底物的研究 |
1.1.3 温度对漆酶活性的影响 |
1.1.4 pH对漆酶活性的影响 |
1.1.5 金属离子对漆酶活性的影响 |
1.1.6 抑制剂对漆酶活性的影响 |
1.2 苹果采后贮藏期间生理病害的研究进展 |
1.2.1 苹果贮藏生理病害简介 |
1.2.2 苹果虎皮病抗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
1.2.3 苹果虎皮病的预防措施 |
1.3 漆酶与荔枝果皮褐变的关系的研究进展 |
1.4 植物表皮蜡质合成的研究进展 |
1.4.1 植物蜡质的主要组分 |
1.4.2 植物蜡质的主要功能 |
1.4.3 蜡质合成途径的研究 |
1.5 荔枝果实褐变与果皮蜡质及果皮失水的关系 |
1.5.1 蜡质与果皮失水的关系 |
1.5.2 荔枝果实褐变与蜡质的关系 |
1.5.3 采后预防荔枝褐变的措施 |
1.6 本文的研究内容、目的和意义 |
1.7 研究技术路线 |
第2章 采后苹果虎皮病代谢组学分析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植物材料 |
2.2.2 仪器与试剂 |
2.2.3 苹果代谢化合物的LC-MS分析 |
2.2.4 数据分析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苹果冷藏期间酚类化合物的鉴定 |
2.3.2 苹果冷藏期间虎皮病发生过程中代谢化合物的鉴定 |
2.3.3 采后苹果虎皮病与代谢物的PCA分析 |
2.4 讨论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采后苹果虎皮病与漆酶及酚类物质含量的关系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材料 |
3.2.2 实验方法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苹果漆酶基因全长的获得 |
3.3.2 DPA、1-MCP处理对苹果漆酶基因表达的影响 |
3.3.3 DPA、1-MCP处理对苹果漆酶活力的影响 |
3.3.4 DPA、1-MCP处理对苹果酚类物质的影响 |
3.4 讨论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荔枝果皮褐变关键酶-漆酶底物的分离纯化及其积累规律 |
4.1 引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材料 |
4.2.2 荔枝果皮粗提液制备和纯化 |
4.2.3 P1-P4 组分中化合物的HPLC-ESI-MS/MS鉴定 |
4.2.4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儿茶素类和原花青素类化合物的含量 |
4.2.5 荧光定量分析 |
4.2.6 数据分析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漆酶与底物表儿茶素反应后的质谱鉴定 |
4.3.2 P1-P4 组分的HPLC鉴定 |
4.3.3 P1–P4 组分中化合物的LC-MS鉴定 |
4.3.4 荔枝发育期间儿茶素和原花青素含量的变化 |
4.3.5 荔枝发育期间儿茶素和花色素苷合成关键基因的表达变化 |
4.4 讨论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采后荔枝果皮褐变与表皮蜡质的关系 |
5.1 引言 |
5.2 材料与方法 |
5.2.1 材料 |
5.2.2 果皮褐变程度评价 |
5.2.3 果实失重率、果皮厚度和含水量的测定 |
5.2.4 果皮花色素苷含量的测定 |
5.2.5 相对电导率的测定 |
5.2.6 蜡质总量的测定 |
5.2.7 蜡质结构的观察 |
5.2.8 荔枝果皮总RNA的提取、去基因组及检测 |
5.2.9 反转录cDNA第一链的合成 |
5.2.10 荔枝果皮蜡质合成相关基因的cDNA片段的扩增和检测 |
5.2.11 目的片段回收 |
5.2.12 与载体连接 |
5.2.13 转化 |
5.2.14 阳性克隆的鉴定 |
5.2.15 阳性克隆的测序 |
5.2.16 荔枝果皮蜡质合成相关基因的cDNA3’末端克隆 |
5.2.17 荧光定量模板cDNA的合成 |
5.2.18 荧光定量的引物设计与合成 |
5.2.19 引物的验证与优化 |
5.2.20 标准曲线的制定 |
5.2.21 cDNA模板的合成及均一化 |
5.2.22 荔枝果皮蜡质合成相关基因的荧光定量表达 |
5.2.23 数据分析 |
5.3 结果与分析 |
5.3.1 荔枝发育期间果皮厚度与蜡质总量的变化 |
5.3.2 荔枝发育期间蜡质结构的观察 |
5.3.3 荔枝贮藏期间相关生理指标的变化 |
5.3.4 总RNA的提取 |
5.3.5 荔枝蜡质合成相关基因克隆 |
5.3.6 阳性克隆的测序结果及同源性分析 |
5.3.7 荔枝果皮蜡质合成相关基因3’末端cDNA克隆 |
5.3.8 荔枝发育期间蜡质合成相关基因表达分析 |
5.3.9 荔枝贮藏期间蜡质合成相关基因表达分析 |
5.4 讨论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荔枝果皮蜡质合成关键基因LcWAX2功能的研究 |
6.1 引言 |
6.2 材料与方法 |
6.2.1 植物材料 |
6.2.2 试剂 |
6.2.3 仪器 |
6.2.4 载体及菌株 |
6.2.5 实验方法 |
6.2.6 数据分析 |
6.3 结果与分析 |
6.3.1 荔枝果皮蜡质合成基因Lc WAX2 ORF的克隆 |
6.3.2 p Cambia35tlegyfps-Lc WAX2 载体的构建 |
6.3.3 过表达载体p B2GW7-Lc WXA2 的构建 |
6.3.4 LcWAX2基因全长克隆和氨基酸序列分析 |
6.3.5 荔枝LcWAX2的亚细胞定位 |
6.3.6 转基因番茄植株的获得 |
6.3.7 T1代转基因番茄叶片基因组DNA的提取及阳性植株的鉴定结果 |
6.3.8 荧光定量检测过表达株系 |
6.3.9 过表达LcWAX2基因对果实外观的影响 |
6.3.10 过表达LcWAX2基因对番茄果实蜡质总量的影响 |
6.3.11 过表达LcWAX2基因对番茄果实蜡质组分的影响 |
6.3.12 过表达LcWAX2基因对番茄果实皮孔蜡质结构的影响 |
6.3.13 过表达LcWAX2基因对转基因番茄果实失重率的影响 |
6.4 讨论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全文结论、创新之处和展望 |
7.1 全文结论 |
7.2 本论文创新之处 |
7.3 本论文的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及奖励 |
附录 A 采后苹果虎皮病部分代谢物鉴定的色谱图 |
附录 B 荔枝果皮蜡质合成相关基因的测序结果 |
附录 C 荔枝果皮蜡质合成相关基因及儿茶素合成相关基因标准曲线 |
附录 D 苹果漆酶基因Real-time PCR标准曲线 |
(10)李果实色素积累规律及花色苷和类胡萝卜素合成分子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1 前言 |
2 文献综述 |
2.1 果实色素的功能及表现 |
2.2 李果实色泽的研究现状 |
2.3 花色苷的生物合成途径 |
2.4 花色苷生物合成相关酶及其编码基因 |
2.5 类胡萝卜素的生物合成途径 |
2.6 类胡萝卜素生物合成相关酶及其编码基因 |
3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4 材料与方法 |
4.1 试验材料 |
4.2 试验设计及采样方法 |
4.3 主要仪器与试剂 |
4.3.1 主要仪器 |
4.3.2 主要试剂 |
4.4 测定指标与方法 |
4.4.1 果实品质的测定 |
4.4.2 果实色素的测定 |
4.4.3 花色苷和类胡萝卜素合成相关结构基因相对表达量的测定 |
4.4.4 2个李品种PAL、UFGT、PDS、LCYB和ZEP基因的克隆 |
5 结果与分析 |
5.1 不同李品种成熟期果实色泽和色素含量的比较 |
5.1.1 9个李品种成熟期果皮的色泽差异 |
5.1.2 9个李品种成熟期果肉的色泽差异 |
5.1.3 9个李品种成熟期果实叶绿素含量的比较 |
5.1.4 9个李品种成熟期果实类胡萝卜素含量的比较 |
5.1.5 9个李品种成熟期果实类黄酮含量的比较 |
5.1.6 9个李品种成熟期果实花色苷含量的比较 |
5.2 ‘脆红李’和‘羌脆李’果实发育过程中外观品质的变化 |
5.2.1 2个李品种果实发育过程中单果重、纵横径和果形指数的变化 |
5.2.2 2个李品种果实发育过程中果皮和果肉色泽的变化 |
5.3 ‘脆红李’和‘羌脆李’果实发育过程中内在品质的变化 |
5.3.1 2个李品种果实发育过程中TSS、可溶性糖和TA含量的变化 |
5.3.2 2个李品种果实发育过程中Vc含量的变化 |
5.4 ‘脆红李’和‘羌脆李’果实发育过程中色素含量的变化 |
5.4.1 2个李品种果实发育过程中叶绿素含量的变化 |
5.4.2 2个李品种果实发育过程中类胡萝卜素含量的变化 |
5.4.3 2个李品种果实发育过程中总花色苷含量的变化 |
5.4.4 2个李品种果实发育过程中主要花色苷组分含量分析 |
5.5 ‘脆红李’和‘羌脆李’果实花色苷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 |
5.6 ‘脆红李’和‘羌脆李’果实类胡萝卜素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 |
5.7 花色苷含量与相关基因表达量的相关性分析 |
5.8 类胡萝卜素含量与相关基因表达量的相关性分析 |
5.9 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
5.9.1 李PAL、UFGT、PDS、LCYB和ZEP基因的克隆 |
5.9.2 李PAL、UFGT、PDS、LCYB和ZEP基因的序列分析 |
5.9.3 李PAL、UFGT、PDS、LCYB和ZEP相似性及系统进化树分析 |
6 讨论 |
6.1 9个李品种成熟期果实色泽差异 |
6.2 ‘脆红李’和‘羌脆李’果实发育过程中果实品质的变化 |
6.3 ‘脆红李’和‘羌脆李’果实发育过程中果实色泽的变化 |
6.4 2个李品种果实发育过程中花色苷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变化 |
6.5 2个李品种果实发育过程中类胡萝卜素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变化 |
6.6 花色苷和类胡萝卜素含量与其合成相关基因表达的相关性 |
6.7 李PAL、UFGT、PDS、LCYB和ZEP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
7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四、荔枝冷害过程中果皮色泽、花色素苷和类黄酮含量的变化(论文参考文献)
- [1]PbLAC4-like基因参与调控梨花青苷降解的机理研究[D]. 赵光萍.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01)
- [2]荔枝果皮花色苷生物合成及调控机理研究进展[J]. 陈嘉怡,赵杰堂,王惠聪,胡桂兵. 热带作物学报, 2020(10)
- [3]枣着色过程中果皮结构及色素积累相关组分研究[D]. 张琼. 河北农业大学, 2020(01)
- [4]欧李果实类黄酮组分特征及CHS和LDOX基因克隆和功能验证[D]. 付鸿博. 山西农业大学, 2020
- [5]外源褪黑素对荔枝采后褐变和病害的控制作用[D]. 王甜. 海南大学, 2020(02)
- [6]南亚热带生态型龙眼果皮不积累花色素苷的分子机理初探[D]. 李斯麟. 华南农业大学, 2019
- [7]生长调节剂对壶瓶枣(Ziziphus jujuba ‘Hupingzao’)果实转色调控机制研究[D]. 李洁. 山西农业大学, 2019
- [8]水蜜桃发育和采后果皮的色素和芳香物质变化及相关蛋白组学研究[D]. 周慧娟. 南京农业大学, 2018(02)
- [9]采后苹果虎皮病和荔枝果皮褐变的研究[D]. 龚意辉. 华南农业大学, 2018
- [10]李果实色素积累规律及花色苷和类胡萝卜素合成分子机理研究[D]. 陈梦微. 四川农业大学, 201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