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时代大潮中的心灵蜕变——论《浮躁》中金狗形象的塑造(论文文献综述)
杨雪[1](2021)在《贾平凹小说中的“异人”形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邓琳琳[2](2021)在《贾平凹新时期小说创作研究》文中认为在当代文学史上,贾平凹已变成一个不可忽视的文学现象,备受瞩目。四十多年来,贾平凹在文学路上风雨兼程,凭借自己不懈的文学努力和坚韧的创作毅力,最终成为了一代文学大家,在当代文坛占有一席之位。新时期,贾平凹开始进入文学视野,以充沛的创作活力和激情写了一百多篇小说,短中长兼而有之,达到了人生的创作高峰期和成熟期,形成了自己的创作风格。同时,贾平凹在新时期小说创作中既有自己的一派追求与坚守,又有在创作的既定轨道下的有意偏离,时刻追求在创作中的转变与突破。这些创作中的改变和坚守为他90年代之后的小说创作打下了基础,为他后期小说实现质的演变做了量的积累。本论文一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部分,介绍了本篇论文的选题意义和价值,将贾平凹新时期小说的相关研究进行了梳理和归纳,最后谈了本论文的创新之处。第二部分将贾平凹的小说创作置于新时期文学时代背景中,结合作家的人生经历,在时间上有意往前追溯和向后延伸,探讨贾平凹的新时期小说的创作发生、发展、成熟和转变,并将其在新时期的创作成就进行展现。第三部分对贾平凹新时期的小说作主要分类,分为乡土小说、改革小说和当代志怪小说。乡土小说是贾平凹在新时期主要致力书写的一类小说,是他这时期小说的主干和主方向。改革小说和当代志怪小说则可视为乡土小说主干下的两种具有代表性的小说类别。第四部分主要从常的角度对贾平凹新时期的小说进行分析,表现在对商州地域空间的书写,女性形象的塑造和象征艺术思维的建构方面,这是贾平凹在新时期创作中的坚守和不变的基点。第五部分则在上一部分的基础上对贾平凹新时期小说中的变化进行分析,从小说的主题,人物塑造的内部之变到探寻叙事形式的外部之变,反映作家在创作上的转变和追求。第六部分的结语部分对全篇论文的论述进行了总结,谈到自己对于作家及其创作的感想。总体看来,本论文以贾平凹新时期的小说为研究对象,四个章节在结构部署上有一定的考量和逻辑。文章采取由宏观到微观,由表层到深层的学理分析对贾平凹新时期的小说进行一个全面细致的探寻,以求展现作家新时期的小说创作风貌。
李梦好[3](2020)在《贾平凹小说的知识分子返乡叙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贾平凹始终关注着他的故乡商州和居住城市西安,以商州和西安为文学创作根据地来实现与当代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对话。“知识分子返乡”叙事是中国知识分子现代性焦虑的产物,是作家在城乡所代表的传统与现代间价值抉择的话语实践。贾平凹小说的知识分子返乡叙事,颇有代表性的呈现了农裔知识分子在社会转型背景下的城市生存精神困境,在乡土变迁中呈现的多维度现实感知,由于身份转换难以融入乡村的困境以及在返乡抉择和行为实践中进退两难的精神矛盾。因此,知识分子返乡叙事是理解贾平凹创作意图与精神焦虑的关键切入点。首先,本论文分析贾平凹小说中知识分子返乡的行为动机,根据行为动机的特点,将其分为四种形式,深入探析具有代表意义的行为动机,分别是因追寻乡土之根而实现游历式返乡,因坚持平民立场而实现抗争式返乡,因处理人情世故而实现风俗式返乡,因寻求生命激情而实现自救式返乡。其次,进一步分析知识分子返乡的现实感知,流动的时间和变迁的乡村是不可忽视的因素,后生感悟到商州民族风情的自然与原始,金狗意识到乡村变革下的艰难沉重,子路、夏风无奈地注视着凋敝衰败的传统村落,子明思索着在人与自然的失衡关系的生存困惑。从历史的角度看,返乡知识分子是中国乡土变迁的见证者与沉思者。然后,知识分子在返乡中一直处于“回不去”的生存焦虑中,这是源于他们的身份困境,即后致的知识分子身份和先天的农民身份的认同焦虑。知识分子在城市有着自我和他人的身份认同焦虑,依旧是城市里的“乡下人”,在乡村却成为“城里人”;知识分子都有挥不去的农民底色,故乡如同镜子,照出他们的不断掩饰和改造的农民本性;知识分子返回故乡生活,不同于之前的农民身份,有着“荣归故里”的生活姿态,在潜意识中形成对整个乡村社会的“俯视”;故乡是属于生存在那里的人们,返乡知识分子是不被故乡人认同的“他者”,故乡早已成为象征性的存在,注定了承接鲁迅式的“过客”般的宿命。最后,我们将焦点放在知识分子返乡的抉择和行为实践中,知识分子在城与乡之间游移不定,证明了知识分子进退失据的尴尬状态,揭示他们在城乡均不能安身立命的精神矛盾。离乡是返乡存在的前提,在进城与返乡的抉择中,知识分子充满了精神矛盾,包括历史理性和人文情感的分裂,理想实现与精神苦闷的困惑,在离乡情绪与乡土情结之间挣扎,在生命需求和生存条件的反差之中缠绕不清,因此,知识分子一直处于精神矛盾中而进退两难,循环往复。贾平凹小说的知识分子返乡叙事表征着贾平凹以自我生存经验对古老城乡对立现实的人文关照,我们深切的感受到作家在返乡中对精神家园的追逐,但是家园却永远在路上,这既有一代农裔知识分子共有的心理特征,也具有个人精神反思的独特性。
郭婷婷[4](2019)在《论贾平凹乡村书写的现实关怀 ——以新世纪长篇小说为例》文中研究指明贾平凹的创作贯穿了中国新时期以来当代文学创作的始终。自步入文坛,贾平凹便始终把握着时代变化的脉搏,跟随社会发展的脚步,不辍笔耕。他的作品也具有了记录时代变革,反映时代精神的意义。贾平凹的小说能取得卓越的成绩,一个重要的原因便是他能坚持关注和书写当代社会现实。进入新世纪以来,贾平凹以贴近乡村社会的姿态来创作,他保持平民视角,对当下处于变革与转型中的乡村,以及面临生存焦虑与精神困惑的农民投去真诚的关怀。贾平凹在创作中始终保持着为时代留一份记录的责任感,对处于困境中的底层小人物怀有悲悯之心。他的作品不仅表现了当下乡村社会的生存经验,也凝聚着作者的时代忧思。现实关怀是作家在创作中表现出来的贴近现实,关注社会人生,与时代变革同步伐的精神。本文以贾平凹新世纪的长篇小说为研究对象,从他的乡村书写中探寻其现实关怀的多重表现角度及其意义。本文正文分为五章:第一章主要从时代语境与文化语境、陕西作家群的乡土情结和关怀现实人生的写作传统、作家个人的身份认同与写作立场来论述贾平凹在新世纪语境下关怀乡村现实的发生;第二章从作家对乡村现状的关注来表现其现实关怀。小说中展现的乡村凋敝自然景象、乡村经济的衰颓与空心化危机以及乡村权力结构转化后面临的多重处境都是作家现实关怀的重要表现;第三章论述了作家对农民的真切关怀。从乡村日常生活呈现,到对农民物质生活压力的揭示,再到对农民精神困境的重视和人性的反思,作者由内而外从多个方面传达了对农民的关切;第四章深入挖掘了贾平凹对乡村传统文化处境的忧虑,以及探寻传统文化价值的尝试;第五章对贾平凹关怀乡村现实的意义进行了梳理与论述。作品在表现乡村现实,反思现代性时也融入了作家的悲悯之心,表现了关怀的温情。同时贾平凹的创作也为当下文学书写中国故事提供了一份经验。
唐小祥[5](2018)在《“主体性”的黄昏与改革文学的“超克”》文中指出《浮躁》是贾平凹商州系列的第一部长篇,被公认为改革文学的扛鼎之作,曾给他带来过巨大的声誉,最近仍被中国小说学会评为"改革开放40年最有影响力的40部小说"之一,(1)但在辉煌的贾平凹研究史上,它却备受"冷落",除1987—1988年的几篇印象式评论外(小说最初发表于《收获》1987年第1期),再无深入阐释的文字;近年来虽然不乏拿它"做文章"者,但都是围绕它的英译本打转,(2)与小说
郭娜[6](2018)在《贾平凹长篇小说后记的审美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贾平凹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成就有目共睹,他以量质均佳的文学作品、独特的写作视角、稳健的为文风格,多变的创作手法和孜孜不怠的创作精神引领文坛。故而贾平凹一直是研究者和文学评论家密切关注的对象,以贾平凹及其具体创作为切入点进行研究的研究资料颇为丰富,然鲜有研究者以后记为视角,对贾平凹的审美观念进行整体深入探究。可能在许多研究者看来:长篇小说是“正餐”而后记只是“茶余饭后”的消遣,并没有作专项研究的必要性。但后记是一种古之就有的传统性文体,其起源最早大概可以追溯到汉代,且一本书不管内容如何夯实,影响如何深远,只有具备前序后跋,才给人完备圆满的感觉。而长篇小说的后记尤其对贾平凹来说更是有其存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它是叙述一部书的着作宗旨、创作动机、写作背景及阅读感受等的文字。通过后记,我们不仅可以探视出作家的创作背景,审美心态、及文学追求,更可以把它当作一种独立的创作来对待。本文旨在以贾平凹长篇小说中的后记作为研究材料和出发点,由此来阐释后记中体现出来的贾平凹个人和创作上的审美思想。本文主要由以下几部分构成:首先是绪论部分,在于总结和归纳学界对于贾平凹的研究现状和动向。其次由后记这种文体的特性和贾平凹的后记写作概况为出发点,通过后记的具体内容来探究贾平凹长篇小说创作的缘起及其对创作对象在文学和美学方面的思考。再者,贾平凹的后记本身继承了贾平凹一贯的语言风格,在篇章结构和艺术思想方面也有很深的造诣,此部分在于从语言、文体、结构等方面细致感悟其后记的审美特质。最后一部分在总结和回顾全文的基础上探讨的是贾平凹的长篇小说和他的后记之间在叙事方面存在的互文性关系,分析了贾平凹后记的存在价值和审美意义。
徐振雪[7](2017)在《《红与黑》中于连形象与《浮躁》中金狗形象的比较赏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于连是司汤达作品《红与黑》中塑造的主要人物形象,小说借于连与市长夫人的私情和侯爵小姐的爱情表现了19世纪法国小资产阶级的痛苦与挣扎。金狗是贾平凹作品《浮躁》中的主人公,书中描写了农民的儿子金狗的人生沉浮以及他与三个女人的情感纠葛,浓缩展现了20世纪80年代中国农村知识青年的奋斗与抉择。同处于社会交替动荡的时代背景下,二者都是个人奋斗的典型,但由于文化背景不同,二者又有不同点。本文将对于连和金狗形象的异同做简单的比较。
雷春[8](2017)在《操纵理论视角下《浮躁》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文化负载词凸显出一个民族的特色和文化。一方面,文化负载词所蕴含的独特性和差异性造成了不同文化之间交流的困难和障碍;另一方面,文化负载词承载的文化信息量大,是了解异质文化的重要媒介。因此,针对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研究就有其重要性与必要性。文化操纵理论(Manipulation Theory)是翻译研究文化学派的核心理论。操纵学派代表人物安德烈·勒菲弗尔(AndréLefevere)认为,在翻译过程中,基于文本外因素,需要对原文进行改写。翻译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原作的操纵,而翻译活动本身又受到赞助人、诗学和意识形态三因素的操纵。本文以文化派操纵理论为理论框架,以葛浩文(Howard Goldblatt)英译贾平凹小说《浮躁》为研究对象,采用奈达对文化负载词的分类模式,将葛译本中的文化负载词分为五类,即生态文化、物质文化、社会文化、宗教文化和语言文化负载词。而后从操纵理论三因素的视角切入,对葛译本中的文化负载词翻译策略与翻译技巧的选择进行分析,旨在揭示葛译本如何体现出操纵理论三因素对翻译的改写和操纵。本研究发现,在翻译贾平凹《浮躁》中的上述五类文化负载词时,为迎合目标语读者的理解和审美需求,葛浩文采取了不同的翻译策略和技巧,主要包括直译加注法、意译法、替代法和阐释法;同时在翻译过程中葛浩文还受到赞助人、意识形态和诗学观三因素的影响:1.赞助人操纵主要体现在葛浩文为重视赞助人的期待效果,在翻译过程中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对原作中的文化负载词进行一定程度的改写;2.诗学观操纵主要体现在习语俗语谚语等此类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符合所处时代的主流诗学;3.意识形态操纵主要体现在对宗教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上,葛浩文强化西方宗教文化,弱化东方佛教和道教文化。在操纵理论三因素影响下,适当处理文学作品中的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使译本在尽可能保持原文风格的同时关注到译语读者的期待视野,进而将中华民族特色文化介绍给外国读者,并为之所理解和接受。《浮躁》中蕴含大量独具浓厚乡土气息的中华文化负载词,而葛浩文译本是迄今唯一的英译本,在研究贾平凹作品的海外传播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选取《浮躁》葛译本作为研究对象,探讨翻译文本及翻译现象背后存在的文化操控因素,以期对当下中国文学的英译产生积极的作用,为进一步推动中国文学走出去贡献绵薄之力。
郜元宝[9](2016)在《贾平凹文学年谱(上·续)》文中指出一九八四年,三十二岁。本年全国政坛文坛大事记一月三日,胡乔木在中央党校做题为《关于人道主义与异化问题》长篇讲话,认为有作为伦理原则和道德规范的人道主义,有作为世界观和历史观的人道主义,周扬的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论,把二者混为一谈,违反了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红旗》第二期、《理论月刊》第二期、《人民日报》一月二十七日刊载此文,不久又出单行本,成为"抵制和清除精神污染"运动主要文件之一。
葛珩[10](2016)在《贾平凹文学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贾平凹作为在国内外文学界均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文学家,追溯影响其文学世界的形成的原因,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他在故乡商州,和后来居住了数十载的西安两地的影响。应当说,这两个城市撑起了贾平凹的文学世界,造就了如今的贾平凹。因而,在这两个地方建立以贾平凹的名字命名的文学馆自然很有必要。目前,这两地已经有共三所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文学馆,分别为商州市棣花古镇景区内的贾平凹故居及贾平凹文学艺术馆,西安市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筹建的贾平凹文学艺术馆,以及西安市临潼区国家休闲旅游度假村内的贾平凹文化艺术馆。这三所文学馆有着不同的建筑风格,功能上也有一定差别。这三所文学馆联系起了贾平凹的人生历程,对读者了解贾平凹的文学世界,有着功不可没的影响。同时,三馆也是进行文化交流的绝佳去处,对文学界而言,这样的文学馆对文学的宣传作用也是不可限量的。西方的文学馆经过了几个世纪的发展,已经具有相当的数量,正规的设计,以及重要的社会地位。而在中国,文学馆的发展仅经过了短短几十年,远远落后于国外的水平。现如今全国的文学馆,普遍存在着质量参差不齐、配套设施不完备、讲解人员素质不高等问题。更有甚者,文学馆的建立只是为了拉动地方经济增长以及旅游业的发展。在经济动力的驱使下,这样的文学馆,从建立之初就存在着种种缺陷。贾平凹文学馆的研究有助于国内文学馆在建立建成,以及未来的发展过程中进行借鉴,对于其优势如何更好的发挥,劣势如何改善,都能提供一定的前车之鉴。中国拥有五千年的历史,在这历史长河中,无数优秀的文学家不断涌现,未来还会有更多的文学家出现。那么为这些文学家建馆是否必要,如何建馆,如何将文学馆与文学家联系起来,又如何让文学馆成为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是文学馆发展、文学发展的重要命题。通过对贾平凹的人生经历和作品的分析,发掘商州和西安对于贾平凹的重要性,进而阐释商州和西安三所文学馆的存在意义和价值。在对贾平凹文学作品及特质的分析,以及各馆所处的地域文化风俗的解读中,揭示贾平凹文学馆是如何演绎这种文学气质的,又是如何将地域文化与贾平凹文学作品结合起来,并进行展示的。从文学研究的角度,对贾平凹文学馆的建成、优缺点、未来发展进行论述,并且提供了一些有具体可操作性的意见。对于贾平凹文学馆的研究,可以为未来的文学馆的发展,以及文学馆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考方向。将局限于建筑学、博物馆学基础上的文学馆研究,扩展到了从文学角度阐释文学馆存在的意义和价值的方向上。并且讨论该馆应如何将纪念的文学家的风格及作品,融入到馆内的展示中,为读者提供直观的、极具吸引力的文学世界的现场还原与展示。这种展示对于读者深入理解文学家的内心世界,文学作品中的文学世界,以及构建作者与读者之间、文学爱好者之间的桥梁,具有重大的意义和价值。
二、时代大潮中的心灵蜕变——论《浮躁》中金狗形象的塑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时代大潮中的心灵蜕变——论《浮躁》中金狗形象的塑造(论文提纲范文)
(2)贾平凹新时期小说创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贾平凹与新时期中国文坛 |
第一节 1973-1977:贾平凹小说创作的发生与溯源 |
第二节 贾平凹小说在新时期文坛的占位与价值 |
第三节 90年代以后:贾平凹的小说创作转型 |
第二章 贾平凹新时期小说主要类型 |
第一节 乡土小说:立足商州的乡土书写 |
第二节 改革小说:改革主题与新时期农村 |
第三节 当代志怪小说:商州世界的神秘景观 |
第三章 贾平凹新时期小说创作的稳定与常态 |
第一节 地方空间:商州地域的日常书写 |
第二节 审美观下的女性形象塑造 |
第三节 象征思维的艺术建构 |
第四章 贾平凹新时期小说创作的变革与突围 |
第一节 主题之变:人性内涵的单一到多元 |
第二节 男性形象塑造及其地位演变 |
第三节 叙事视角的变动和叙事时间的倒错交叉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贾平凹新时期小说一览表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3)贾平凹小说的知识分子返乡叙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知识分子返乡”叙事的概念阐释 |
2 贾平凹的城乡经历及城乡题材创作 |
3 相关研究现状与本选题的意义 |
4 本选题研究的基本思路与创新点 |
第一章 情归原初:知识分子返乡的行为动机 |
1.1 游历式返乡:追寻乡土之根 |
1.2 抗争式返乡:坚持平民立场 |
1.3 风俗式返乡:处理人情世故 |
1.4 自救式返乡:寻求生命激情 |
第二章 乡土变迁:知识分子返乡的现实感知 |
2.1 原始自然的民族风情 |
2.2 沉重艰难的乡村之变 |
2.3 衰败凋敝的传统村落 |
2.4 严重失衡的生态环境 |
第三章 生存焦虑:知识分子返乡的身份困境 |
3.1 自我身份认同的迷惘 |
3.2 挥之不去的农民底色 |
3.3 “荣归故里”的俯视姿态 |
3.4 故乡的“他者”与“过客” |
第四章 进退失据:知识分子返乡的精神矛盾 |
4.1 历史理性与人文情感的分裂 |
4.2 理想实现与精神苦闷的困惑 |
4.3 离乡情绪与乡土情结的挣扎 |
4.4 生命需求与生存条件的反差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4)论贾平凹乡村书写的现实关怀 ——以新世纪长篇小说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新世纪语境下贾平凹关怀乡村现实的发生 |
第一节 新世纪乡村书写的语境 |
第二节 陕西作家群的乡土情结与创作理念 |
第三节 贾平凹的农民身份与民间立场 |
第二章 注视乡村:转型中的凋敝现状与忧患情怀 |
第一节 直面荒芜贫瘠的自然景象 |
第二节 对乡村经济衰颓与空心化的担忧 |
第三节 聚焦乡村权力结构的转变 |
第三章 关怀农民:困境揭示与生存之思 |
第一节 农民日常生活图景的还原 |
第二节 贫乏物质生活与生存压力的揭示 |
第三节 对农民精神焦虑的关切与人性审视 |
第四章 忧思文化:传统文化的失落与重拾 |
第一节 对传统文化失落的哀悼与忧思 |
第二节 传统价值彰显与文化意义重拾 |
第五章 贾平凹关怀乡村现实的意义 |
第一节 现代性反思中的悲悯与温情 |
第二节 在直面现实中讲好中国故事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6)贾平凹长篇小说后记的审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
2.贾平凹长篇小说后记写作概况 |
2.1 后记及其审美特性 |
2.2 文学作品中后记存在的价值 |
2.3 贾平凹长篇小说后记写作概说 |
3.贾平凹长篇小说后记的内容及其美学思考 |
3.1 长篇小说后记中关于作品本体创作背景的介绍 |
3.1.1 长篇小说创作的缘起——以《带灯》后记为例 |
3.1.2 长篇小说创作的对象——以《古炉》后记为例 |
3.2 长篇小说后记的审美意识思考 |
3.2.1 现实生命意识 |
3.2.2 历史文化意识 |
3.2.3 自然生态意识 |
3.3 后记对长篇小说艺术创作的探索 |
3.3.1 整体与混沌的艺术追求 |
3.3.2 建构意象的创作手法 |
4.后记叙写中的审美特征 |
4.1 挥洒自如的文风 |
4.2 朴实清丽的语言 |
4.3 随心随性的结构 |
5.后记与长篇小说在叙事角度的互文关系 |
5.1 混沌茫然的意境叙事 |
5.2 乡土文学叙事的审美视角 |
5.3 生活叙事的整体构建 |
5.4 以实写虚的审美意境创造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
(7)《红与黑》中于连形象与《浮躁》中金狗形象的比较赏析(论文提纲范文)
1 人物形象的相同点 |
1.1 个人奋斗的典型 |
1.2 性格中的共同特征 |
2 人物形象的差异性 |
2.1 对待女人和爱情的态度 |
2.2 结局与象征意义 |
(8)操纵理论视角下《浮躁》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ACKNOWLEDGEMENTS |
ABSTRACT |
摘要 |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
1.1 Research Background |
1.2 Purpose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Study |
1.3 Research Questions and Methodology |
1.4 The Structure of the Thesis |
Chapter Two LITERATURE REVIEW |
2.1 Previous Studies on Howard Goldblatt and His Translations |
2.2 Previous Studies on Jia Pingwa and Fu Zao |
2.3 Previous Studies on Culture-loaded Words |
Chapter Three THEORETICAL FRAMEWORK |
3.1 Introduction to Manipulation Theory |
3.1.1 The Manipulation School |
3.1.2 André Lefevere and His Manipulation Theory |
3.2 Three Factors in Manipulation Theory |
3.2.1 Patronage |
3.2.2 Poetics |
3.2.3 Ideology |
3.3 Definition and Categories of Culture-loaded Words |
Chapter Four THE ANALYSIS OF TRANSLATION OF CULTRE-LOADED WORDS IN FU ZAO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ANIPULATIONTHEORY |
4.1 Five Categories of the Culture-loaded Words in Fu Zao |
4.1.1 Ecological Culture-loaded Words and Its Translation Strategies |
4.1.2 Material Culture-loaded Words and Its Translation Strategies |
4.1.3 Social Culture-loaded Words and Its Translation Strategies |
4.1.4 Religious Culture-loaded Words and Its Translation Strategies |
4.1.5 Linguistic Culture-loaded Words and Its Translation Strategies |
4.2 Three Factors Manipulating the Translation of Culture-loaded Words In Fu Zao |
4.2.1 Patronage Manipulating Translation of Fu Zao |
4.2.2 Poetics Manipulating Translation of Fu Zao |
4.2.3 Ideology Manipulating Translation of Fu Zao |
Chapter Five CONCLUSION |
5.1 Major Findings |
5.2 Limitations and Suggestions for Further Study |
REFERENCES |
PUBLISHED PAPERS |
APPENDIX |
(10)贾平凹文学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与基础 |
二、课题研究的价值与意义 |
三、课题研究的方法与框架 |
第一章 文学馆概述 |
第一节 文学馆的定义 |
第二节 文学馆的功能 |
第三节 文学馆的价值 |
第二章 贾平凹与商州以及商州文学馆 |
第一节 商州概况 |
第二节 贾平凹与商州 |
一、贾平凹在商州 |
二、代表作品 |
第三节 商州文学馆 |
一、商州文学馆 |
二、对商州文化的展示 |
三、对贾平凹商州代表作的展示 |
第三章 贾平凹与西安以及西安文学馆 |
第一节“废都”西安 |
第二节 贾平凹与西安 |
一、贾平凹在西安 |
二、代表作品 |
第三节 西安贾平凹文学艺术馆和文化艺术馆 |
一、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贾平凹文学艺术馆” |
二、西安市临潼区国家休闲旅游度假村内的“贾平凹文化艺术馆” |
三、对西安文化及代表作品的展示 |
第四章 贾平凹文学馆的未来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四、时代大潮中的心灵蜕变——论《浮躁》中金狗形象的塑造(论文参考文献)
- [1]贾平凹小说中的“异人”形象研究[D]. 杨雪. 渤海大学, 2021
- [2]贾平凹新时期小说创作研究[D]. 邓琳琳. 贵州师范大学, 2021
- [3]贾平凹小说的知识分子返乡叙事研究[D]. 李梦好. 河北大学, 2020(08)
- [4]论贾平凹乡村书写的现实关怀 ——以新世纪长篇小说为例[D]. 郭婷婷. 湖南大学, 2019(07)
- [5]“主体性”的黄昏与改革文学的“超克”[J]. 唐小祥. 文艺评论, 2018(06)
- [6]贾平凹长篇小说后记的审美研究[D]. 郭娜.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8(01)
- [7]《红与黑》中于连形象与《浮躁》中金狗形象的比较赏析[J]. 徐振雪. 艺术科技, 2017(05)
- [8]操纵理论视角下《浮躁》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研究[D]. 雷春. 江苏科技大学, 2017(02)
- [9]贾平凹文学年谱(上·续)[J]. 郜元宝. 东吴学术, 2016(04)
- [10]贾平凹文学馆研究[D]. 葛珩. 陕西理工学院, 201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