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电脑还可以这么用(论文文献综述)
卞琦[1](2021)在《新冠疫情期间老年人健康码使用的影响因素 ——基于扎根理论的探索性研究》文中认为2020年新冠肺炎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的基本生活,波及社会的方方面面。为了尽可能减少疫情扩散,国家与社会力量携手出台了“健康码”这一应用来管理人们的日常出行,获得了良好的抗疫效果,成为疫情期间的一大数字治理亮点。但随着健康码的推进,不少问题开始暴露出来,老年人没有智能手机、不懂操作、无法使用移动流量等原因都使得其出行受到限制,疫情下公共服务中的数字鸿沟尽显,反映出当下老年人在数字化生存中面临重重困境。在后续疫情防控常态化的趋势下,健康码的应用范围会愈加广泛,及时了解老年人健康码使用行为的影响因素,有利于减少其疫情期间的出行难度,保证其基本生活。本文选择质化研究来探索老年人健康码使用的影响因素,在非参与式观察的基础上,利用扎根理论的方法,采访大连市56位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对每位访谈对象展开30-60分钟的访谈,将文本资料整理后导入Nvivo12软件,通过三层编码自下而上构建出“老年人的健康码使用行为影响因素模型”,并将影响因素划分为用户因素、社会支持、环境因素与产品因素。研究发现,用户因素直接影响老年人的健康码使用,身体机能、媒介素养、感知有用与感知易用等主客观条件对老年人的健康码使用提出较多限制,价值感知、自我感知老化与集体主义等个人特征在老年人健康码使用中发挥重要作用;社会支持中家庭内部作用不可忽视,来自社会外部的正式支持成为重要替补。环境因素与产品因素为间接影响因素,分别通过影响社会支持与用户因素来发挥中介作用。整体而言,社会环境在鼓励创新与接纳老去上仍存在缺欠,设备持有、网络接入与学习资源等硬环境存在进步空间,社会氛围、政策支持与舆论引导等软环境整体形势向好;而产品效能低下与老化改造缺位则严重影响老年人使用健康码的用户体验。基于上述分析,本文发现当前老年人在健康码使用过程中心里排斥现象严重,使用动力缺乏,可获得的支持资源与人文关怀相对较少,致使老年尊严感逐渐丧失,并存在老年数字化产品适配度较低的问题。导致这些现象出现的原因可能是多数老年人数字思维乏善可陈,长期难获支持招致习得性无助现象发生,而以互联网快速发展为基底的背景下,老年人很容易成为被忽略的群体,且市场整体对老年电子产品的开发力度欠缺。以健康码为切入点,未来可通过强化父代自我效能与媒介素养的方式激发老年人使用内生动机,家庭与社会共同发力为老年人提供充足的社会支持,通过加强网络基础设施、创新改制老年大学等方式打造数字包容空间,在了解老年人对电子产品的真实诉求基础之上进行合理适老化改造,以此提升老年人的数字化生存质量。
段会姣[2](2021)在《生活技巧类短视频内容运营策略研究》文中提出媒介技术的迭代升级,塑造了新的文化形态和传播方式。在泛知识、泛生活、泛娱乐内容仍为主流的背景下,生活技巧类短视频作为一个垂直细分领域,头部达人享有多数流量与资源,腰、尾部达人曝光及变现渠道明显不足。《2020短视频用户价值研究报告》数据显示,在短视频用户喜欢的内容类型中,生活技巧/知识科普类(48.1%)排名第一。因此,本文主要选取抖音和快手中的生活技巧类短视频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研究法、内容分析法和描述性研究法深入分析其在内容定位、内容呈现形式及互动与推广等方面的优势与不足,期望在理论层面为其他生活技巧类短视频的创作者提供可借鉴的内容运营策略。通过观察研究发现,生活技巧类短视频在选题上关注用户需求,以厨艺美食制作为主,兼顾生活记录内容,情感积极,实用性较强。虽然PUGC模式整体不活跃,但是依托平台对知识类内容的扶持和稳定的粉丝群体,生活技巧类短视频的创作类型渐趋多元化、风格化。其次,在呈现形式上,生活技巧类短视频对视频拍摄场地选择和对拍摄主体日常活动的呈现,极大程度的还原了真实的生活场景。利用多种形式的字幕文本、大量的特写和近景镜头、连续性剪辑手法、同期声及音乐音效丰富了受众的视听体验。在视频制作时长、发布时间方面力求短、平、快的传播特征,贴合用户的使用习惯。在内容互动与推广层面,主播打通线上线下平台与受众进行全方位互动,部分账号凭借品牌和“人设”吸引了大量忠实粉丝,有力发展了粉丝经济。通过对生活技巧类短视频内容运营的各个环节进行分析,总结出几点有益于生活技巧类短视频未来发展的启示。应主动培训和吸收专业人才,成立主播工作室,完善业务培训,强化内容科学性。拓宽内容选材范畴,创新作品表现方式,增强吸引力和趣味性。完善互动机制,打造传播矩阵实现内容差异化分发,利用粉丝经济更好的服务于社会公益、实现流量变现。
费筱菁[3](2021)在《上海方言童谣家庭代际传承式微成因的个案研究 ——以2类3户上海家庭为例》文中提出童谣是切合儿童认知发展、生活经验、心理特点和生活趣味的,在儿童之间口口相传,没有乐谱,音节和谐简短的歌谣。上海方言童谣是上海民俗文化的鲜活名片,是上海地区具有强烈地域特色的民俗文化,也是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是方言童谣传承的重要场域,代际传承是方言童谣实现世代相传的重要途径。本研究采用质的研究方法,以2类3户上海居民家庭为个案研究对象,第1类为2户上海本土家庭,第2类为1户新移民与本土人结合的融合家庭。对3个家庭当中的三代人(从第一代1950年代生人开始)进行深度访谈,深入分析上海方言童谣在上海居民家庭中的式微及其成因,将研究聚焦于对上海方言童谣家庭代际传承式微的成因分析。第三章,通过对访谈资料的整理,首先发现上海方言童谣在上海居民家庭中的代际传承现状呈现式微的趋势。上海方言童谣在家庭中的传承从祖代到子代由盛转衰,子代对上海方言童谣的认知出现白板化的趋势。第四章,通过对访谈资料的归纳,从语言载体的缺失、传承者的弱化、传承环境从沉浸式到游离式的变迁、家庭教养观念从放养儿童到教育焦虑的变迁、朴素传承动机“骗”小囡及其背后贬抑性的童谣观、方言童谣与正统教育的冲突六个方面对成因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第五章进行研究总结,对2类家庭中上海方言童谣的代际传承式微成因进行了比较与总结。在本土家庭中,成因侧重于传承观念的无意性;在融合家庭中,成因则侧重于语言载体的缺失。但总的来说,上海方言童谣代际传承的式微是社会变迁背景下多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对上海方言童谣的可持续传承提出思考并进行研究反思,提出研究展望。
陈小琴[4](2020)在《三峡民间艺术的文化生态及当代传承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三峡民间艺术包含三峡民间美术、音乐、舞蹈、戏曲、曲艺等艺术形态。它是三峡地域民众的共同心理基础,也是三峡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三峡民间艺术品类丰富,包括2个主类,10个亚类和26个小类。三峡世居民众质直敦厚、忠义尚武的民系性格形成了三峡民间艺术阳刚磊落的艺术特征和豁达浪漫的精神特质。三峡民间艺术因三峡地理生态与文化生态交汇而产生,也因两大生态系统的历史变迁而不断发展。同时,它也因各时期物质和精神文化的需要,尤其是随着物质技术更新、经济贸易往来、生产方式变革、宗族结构变化、社会观念更替、风俗信仰改易等因素的促动而出现系统内部的新旧交替或品类消长。对三峡民间艺术产生影响力的文化生态因素首先是民间风俗,其次是三峡地域文化,再次是宗族结构、意识形态、经济基础、科学技术、地理环境等。民间风俗是三峡民间艺术产生、发展的源动力,它对其艺术形态的衍生及传承起到重要的影响作用。简言之,文化生态是关键,它既保证三峡民间艺术的持盈守成,也促进其自律变革。近百年来,三峡地区的工业化、城市化、科技化发展为三峡民间艺术发展带来机遇,但也因生产生活方式、结构、空间的剧烈变革而带来传承人、品类和民艺精神的疾速流失。近年频繁的“非遗”申报及传统民艺的产业复兴,给濒临绝境的三峡民间艺术带来一些生机,却无法阻挡其衰颓的状况。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人们将民间艺术发展简化为对艺术本体的传承而忽略其与文化生态的整体关联性。因此,要想传衍这一母型艺术,令其发挥民间艺术造物化人的多元功能,须立足当代实行“生态原境”传承,即“民间风俗-传承主体-文化空间-民间艺术”四位一体的保护与传承。对三峡民间艺术的研究的案例显示,“生态原境”传承模式是当前民间艺术发展的理性道路。在此模式下,民间风俗和地域文化土壤得以培育,民间艺术重获创新发展的精神原动力;民间艺术传承主体(非遗传承人和普通民众)的培育双脉并进,民间艺术重获生产与消费的良性结构,获得主体精神的润泽与观照;民间艺术在城市和乡村新图景中扎根,其形态和功能将被激活,获得物质、媒介与技术的支持。最终使民间艺术内在与民间风俗、传承主体、文化空间及其自身构成的良性文化生态,实现可持续发展。
丁美玲(DINH MY LINH)[5](2019)在《21世纪初中国影视在越南的传播与接受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1世纪初,在全球合作共赢大趋势的影响下,各国影视文化的传播与交流日益频繁,中国与时俱进提出了“走出去”的影视战略。在此战略的引导下,中国影视从内容和技术形式上都进行了全面的革新,使得海外观众再次被中国影视的魅力所征服。越南作为中国邻邦,且两国关系历来友好,加上越南在新世纪提出了促进“融入国际文化”的策略,使中国影视在越南的传播与接受为中国影视如何“走出去”提供了重要的经验。作为一位越南留学生,对此我感受颇深。尤其是近十年来,中国影视投资“精品”制作与搭建网络传播平台,在越南引起了观赏中国影视的新潮流。我们在通过“越南观众对21世纪初中国影视接受”的定量调查与定性调查,发现越南观众对21世纪初中国影视的观看选择模式主要有“发散效应”、“明星效应”、“舆论效应”等几种。相比之下,电视剧比电影的传播与接受效果更明显一些。对此,本文从传播学中的“编码/解码”理论对中国影视的传播与接受实践作了符号学分析。除了绪论和结语,具体分为五章:一是描述21世纪新时代下影视发展的大背景,诸如世界各国影视合作交流共赢、新媒体飞速发展、数字技术突飞猛进及其对人类生活的改变。二是基于时代的变迁,梳理21世纪初中国影视作品全面的艺术革新,包括西方格式化的创作、精品大制作的推进、视觉效应与画面刺激感的加强等。一方面,21世纪中国影视作品更加关注当代人的心理问题和人对命运的主动权问题,但另一面看又多少忽视了人物性格特征的刻画,从中反映出21世纪中国影视的一种新追求,从原来的人物心理演绎向特效画面感转移。三是考察发生变革了的21世纪初中国影视在越南如何被接受。具体从播放形式、影视作品的组成要素以及审美观三大角度进行分析研究,认为21世纪初中国影视改变了越南观众对上世纪中国影视的原有印象。四是进一步探索人们在行为层面上的接受,同时揭示这些年越南人在精神文化、经济生活方面的改变,从中描绘出社会文化在新时代变化的全景。五是考察中国影视承载的深层的价值观在越南传播与接受的效果,按照霍尔“编码/解码”理论分析越南观众对21世纪初中国影视的解读方式与接受效果,以此推断中国影视业传播与发展的前景。
屈鹏飞[6](2018)在《多语者之路:语言爱好者的人类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多语现象是人类社会中一种十分常见且历史悠久的现象。自然地,拥有多种语言能力的个人(亦即“多语人”)古往今来亦不鲜见。尤其在全球化、人口的跨国流动与新技术(尤其是互联网)的普及等因素的推动下,多语人的数量较之过往还在大幅增加。近年来,“多语现象”与“多语人”吸引了大量学术关注,来自不同学科不同视角的研究成果可谓汗牛充栋,巨细靡遗。尽管如此,该领域仍然留有一块尚待深入开发的处女地一一“多语者”。与传统观念中打小即习得多门语言的多语人不同的是,多语者不仅拥有多语能力,而且还以语言学习为爱好,甚至将之作为毕生追求。常人视为畏途的外语学习,他们却乐在其中。甚至一门接一门地学已经不能满足他们的嗜好,同时学习多门语言的人比比皆是。这样一群人在国际上有一个统一的称呼——“polyglot”,直译为中文即“多语者”。本文的研究对象即是这一多语人中的特殊群体。本研究的首要目的是想了解多语者个体的生活经历、多语学习历程与学习方法,以便回答“是什么造就了多语者”这一核心议题,其次是由有限的个体例证出发,尝试分析、验证并充实二语习得领域的经典理论,并对多语者群体的形成过程、社会属性、社会边界与文化特征加以探讨。本研究采取的是深度访谈法,访谈对象主要是来自五个国家的七位多语者,其中四位为关键报道人。对关键报道人的访谈内容最终会以“访谈式自传”的形式呈现在正文中,以便为结论部分的撰写奠定资料基础。在访谈式自传中,报道人将在研究者的问题引导下以多语学习为主题做自传式陈述,以便其丰富而细腻的主观感受与内心体验得以直接呈现在读者面前,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传统的学术笔调对报道人主体性的侵蚀。本文的贡献主要在三个方面:(1)增加了人们对多语者的了解;(2)在一定程度上证明并丰富了 S.Krashen的二语习得理论(“输入假说”);(3)就多语者的个体成因与多语者群体的边界问题得出了如下结论:天性与机运是造就多语者的两大根本原因;“语言极客文化”与“语言学习哲学”等文化特征是多语者群体借以廓清并强化其社会边界、表现群体认同、维系群体存续的工具和手段。
武晓玉[7](2018)在《网络背景下的新兴语气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语气词是现代汉语中用法非常普遍的一类词,以往学者的研究大多集中在使用频率较高的语气词上,随着网络用语的不断发展,除了源源不断产生的各种新奇句式之外,也有不少不同于以往语气词的新兴语气词产生。对这些新兴语气词的研究只有少数个例,并无系统的、综合的研究。因此对网络背景下的新兴语气词进行系统地研究非常有必要。本文也将基于以上背景对新兴语气词进行分析,本文的研究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在大量的网络语料基础上,文章将原本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并无语气词用法,而近年来在网络语境下有新意义、新用法且位于句末表达一定语气的单音节语气词作为本文的研究对象,对新兴语气词的语义进行分析,分析新兴语气词的旧语义、新兴语气词的新语义、旧语气词最近几年发展出来的新义、新兴语气词和旧语气词之间的关系以及新兴语气词新义产生的原因。本文将对新兴语气词和叹词、语气副词、语气词的关系进行探讨,对于新兴语气词和语气词的关系,分析其连用情况,对新兴语气词连用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对于新兴语气词和句类、句法结构的关系,本文将从新兴语气词和四大句类共现的角度进行分析。
双雪涛[8](2016)在《天吾手记》文中认为最要紧的是,我们首先应该善良,其次要诚实,再其次是以后永远不要相互遗忘。——陀思妥耶夫斯基《卡拉马佐夫兄弟》第一章照相机和猫城一百小时之后,死亡就要来临,这是站在台北街头的李天吾知道的为数不多的几件事情之一。已经在台北转了一天,毫无线索。不得不说,这是一座相当令人舒适的城市。除去建筑本身的美观,高大
渡边谦作,徐怡秋[9](2014)在《编舟记》文中提出1.影片标题2.玄武书房外观1995年3.同上景大厅通往旧馆的通道旧馆气宇轩昂的员工在现代化的大楼里川流不息。角落里摆着一块告示牌,上面写着"←旧馆仓库辞典编辑部"。箭头前方,正在光线昏暗的通道上行走的人是松本朋佑(65岁)。方才的现代化气息已经一扫而光,映入眼帘的是古色古香的旧馆。4.同上景辞典编辑部
盛益民[10](2014)在《吴语绍兴柯桥话参考语法》文中提出本论文是一篇描写吴语绍兴柯桥话的参考语法。全文一共分为十章。第一章为绪论部分,第二章为音系部分,第三章到第八章讨论与句法结构相关的系列问题,第九章讨论语义范畴,最后一章是全文的总结。第一章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绍兴柯桥以及绍兴柯桥话,同时进行了已有研究的文献综述以及本项研究所使用的理论框架、研究方法和语料来源。第二章主要关注柯桥话的声母、韵母、声调系统以及音节结构。第三章讨论了柯桥话的词、词类和构词法。文章首先根据类型学的操作方法区分了“句法词”和“音系词”,然后在“句法词”的基础上讨论了柯桥话的词类和构词法。第四章主要讨论做论元的名词性短语。名词性短语的扩展主要有两类:受定语修饰和并列。本章先后讨论了外延性定语(包括“指量名”短语、“数量名”短语、领属定语等)、内涵性定语、多项定语共现的语序以及名词性成分的并列。第五章主要考察做谓语的谓词性短语。先是介绍了动词、形容词和状态词这三类不同的谓词,接着讨论了动补结构、动宾结构、连动结构等谓词性结构,最后讨论了谓词性成分的指称化以及并列。第六章讨论柯桥话的简单句。先是讨论了简单句中论元关系的整合及调整,然后介绍了副词性的修饰语,最后讨论了话题成分和焦点表达。第七章研究柯桥话的复杂句和复合句,先后介绍了补足语从句(包括主语从句和宾语从句)、定语从句(包括关系从句和同位语从句)、补语从句、主从复杂句、主次复杂句和并列复合句。第八章介绍柯桥话的句类,分别讨论了疑问句、祈使句和感叹句,同时讨论了与句类密切相关的句末语气词。第九章讨论了柯桥话的否定、体、情态、量、比较和比拟等重要的语义范畴。第十章总结了柯桥话的语序类型特征。
二、电脑还可以这么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电脑还可以这么用(论文提纲范文)
(1)新冠疫情期间老年人健康码使用的影响因素 ——基于扎根理论的探索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相关概念及理论阐释 |
1.2.1 健康码 |
1.2.2 数字化生存 |
1.2.3 数字鸿沟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3.3 国内外研究述评 |
1.4 研究方法与研究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2 健康码使用情况介绍 |
2.1 健康码概况介绍 |
2.1.1 疫情下的特殊诞生背景 |
2.1.2 以“四全”为基本特点 |
2.1.3 健康码背后的使用原理 |
2.2 健康码使用现状 |
2.2.1 国内使用状况——由点到面 |
2.2.2 国外使用状况——因地制宜 |
2.2.3 大连市使用状况——两度更迭 |
2.2.4 老年人使用状况——不容乐观 |
3 研究设计 |
3.1 扎根理论 |
3.2 抽样方法 |
3.3 资料收集 |
3.3.1 制定提纲 |
3.3.2 收集工具 |
3.3.3 访谈过程 |
3.4 资料分析 |
3.4.1 开放式编码 |
3.4.2 主轴式编码 |
3.4.3 选择式编码 |
3.5 理论饱和度检验 |
3.6 信效度检验 |
3.6.1 信度检验 |
3.6.2 效度检验 |
4 老年人健康码使用的影响因素分析 |
4.1 用户因素:多重主客观条件显着影响使用 |
4.1.1 身体机能构成健康码使用的基础条件 |
4.1.2 媒介素养正向影响老年人健康码使用 |
4.1.3 价值感知、集体主义等特征效力突显 |
4.1.4 感知有用与感知易用起正面促进作用 |
4.2 社会支持:家庭场域与正式支持联合作用 |
4.2.1 家庭内部支持作用不可忽视 |
4.2.2 社会外部支持成为重要替补 |
4.3 环境因素:鼓励求新与接纳老去尚存缺欠 |
4.3.1 硬环境存在进步空间 |
4.3.2 软环境整体形势向好 |
4.4 产品因素:产品本身及改造影响用户体检 |
4.4.1 产品效能低下减弱有用易用感知度 |
4.4.2 老化适应缺位增加老年人使用难度 |
4.5 研究结论 |
4.5.1 用户因素:价值感知、老化感知、集体主义成为新拥趸 |
4.5.2 社会支持:推崇代际反哺的大背景下配偶支持易被轻视 |
4.5.3 环境因素:通过影响社会支持进而影响健康码的使用 |
4.5.4 产品因素:通过影响用户因素进而影响健康码的使用 |
5 老年人的健康码使用及其数字化生存讨论 |
5.1 老年人健康码使用中存在的问题 |
5.1.1 存在心理排斥,使用动力不足 |
5.1.2 老年人可获得支持资源的匮乏 |
5.1.3 缺乏人文关怀,老年尊严丧失 |
5.1.4 轻视老年人数字化产品适配度 |
5.2 老年人健康码使用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5.2.1 多数老年人的数字思维乏善可陈 |
5.2.2 长期难获支持招致的习得性无助 |
5.2.3 互联网环境下边缘化的老年群体 |
5.2.4 适老化媒介样态的开发力度欠缺 |
5.3 以健康码为切入点的老年人数字化生存优化路径 |
5.3.1 用户为主:迸发使用内生动机 |
5.3.2 社会支持:家庭内外协同发力 |
5.3.3 环境改善:打造数字包容空间 |
5.3.4 产品赋能:增加老人使用便利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访谈提纲 |
附录 B 访谈资料(节选) |
附录 C 备忘录(节选) |
附录 D 访谈知情同意书 |
致谢 |
(2)生活技巧类短视频内容运营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综述 |
四、研究方法 |
五、研究创新点 |
第一章 生活技巧类短视频发展概述 |
1.1 生活技巧类短视频的概念界定及分类 |
1.1.1 生活技巧类短视频的概念界定 |
1.1.2 生活技巧类短视频的分类 |
1.2 生活技巧类短视频发展现状 |
1.2.1 类型多样,受众广泛 |
1.2.2 贴近生活,实用性强 |
1.2.3 短小精悍,接受度高 |
1.2.4 细分领域内容渐趋同质化,渠道间差异不明显 |
1.3 个案分析 |
1.3.1 抖音号“方琼” |
1.3.2 快手号“妙招姐” |
第二章 生活技巧类短视频的内容定位分析 |
2.1 样本选取与类目建构 |
2.1.1 确定生活技巧类短视频研究平台 |
2.1.2 选择生活技巧类短视频研究样本 |
2.1.3 编码分析与类目说明 |
2.2 生活技巧类短视频的选题特征 |
2.2.1 厨艺美食类为主,休闲带货类为辅 |
2.2.2 关注生活热点,引发正向情感共鸣 |
2.3 生活技巧类短视频的主播分析 |
2.3.1 形象靓丽亲和,动手能力强 |
2.3.2 着装简洁大方,生活化 |
2.3.3 个性化表达,知识储备丰富 |
2.3.4 PUGC模式整体不活跃,主播业务水平参差不齐 |
第三章 生活技巧类短视频的呈现形式分析 |
3.1 场景打造:动静结合还原生活真实,拉近传受双方距离 |
3.1.1 静态场景:多样化生活场地的选择 |
3.1.2 动态活动:亲缘性日常活动的展示 |
3.2 视觉传达:灵活的编排设计 |
3.2.1 字幕文本:形式多样,内容抢眼 |
3.2.2 固定机位:特写和近景运用最广 |
3.2.3 连续性剪辑:叙事连续,结构完整 |
3.3 听觉刺激:打造沉浸式体验 |
3.3.1 同期声:展现生活元素,营造“在场感” |
3.3.2 音乐和音效:烘托氛围,调动情绪 |
3.4 发布特征:利用平台机制,实现个性化推荐 |
3.4.1 视频时长:抖音多集中在1分钟以内,快手以2—3分钟最多 |
3.4.2 发布时间:中午及晚间休闲高峰期为主,贴合用户使用规律 |
3.4.3 封面选择向内容倾斜,模式化特征明显 |
第四章 生活技巧类短视频的互动推广分析 |
4.1 线上线下联动,提高用户活跃度 |
4.1.1 构建社群,增强社交属性 |
4.1.2 线下活动,拉近与粉丝距离 |
4.2 发挥“名人效应”,发展粉丝经济 |
4.2.1 发布高质量软广告,强化粉丝认同 |
4.2.2 开通直播带货,融入用户生活 |
4.3 账号整体互动频率低,用户维护仍具提升空间 |
第五章 生活技巧类短视频内容运营策略的特色与建议 |
5.1 生活技巧类短视频内容运营特色 |
5.1.1 关联用户生活,新鲜感十足 |
5.1.2 情境化叙事,富于知识性 |
5.1.3 融合兴趣圈,用户交互能力强 |
5.2 生活技巧类短视频内容运营策略的建议 |
5.2.1 吸收专业人才,协同PUGC共同发力 |
5.2.2 创新视频表现手法,持续输出优质内容 |
5.2.3 注重品牌和人设打造,实现内容与商业双赢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3)上海方言童谣家庭代际传承式微成因的个案研究 ——以2类3户上海家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由 |
一、方言童谣的价值和传承的必要性 |
二、家庭代际传承是方言童谣传承的重要途径 |
三、新时代方言童谣可持续传承的需要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第三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
一、童谣相关研究 |
二、方言童谣的传承相关研究 |
三、上海方言童谣的传承相关研究 |
四、研究述评 |
第四节 概念界定 |
一、上海方言童谣 |
二、式微 |
三、代际传承 |
第二章 研究设计 |
第一节 研究目的和内容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内容 |
第二节 研究方法 |
一、文献法 |
二、访谈法 |
第三节 研究对象的选取 |
一、本土家庭 |
二、融合家庭 |
第四节 资料的收集 |
第五节 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
第三章 上海方言童谣家庭代际传承的式微 |
第一节 兴盛:上海方言童谣的祖代继承 |
一、多样的获得途径 |
二、广泛的传播范围 |
三、丰富的传播内容与多元的传播方式 |
第二节 衰弱:上海方言童谣的祖代传播与父代继承 |
一、传承途径减少 |
二、传承范围缩小 |
三、传承内容减少、传承方式单一化 |
第二节 断层:上海方言童谣的父代传播与子代继承 |
一、父代传播意愿微乎其微 |
二、子代对上海方言童谣的认知白板化 |
第四章 上海方言童谣家庭代际传承式微成因 |
第一节 冲击与断层:语言载体的缺失 |
一、城市新移民的迁入 |
二、普通话的推广 |
三、融合家庭的语言选择——孩子的母语是什么? |
第二节 逝去与遗忘:传承者的弱化 |
一、传承者是上海方言童谣口耳相传的活态载体 |
二、方言童谣理解的代际差异——《金陵塔》是童谣吗? |
三、传承者的老龄化——“人去谣绝” |
四、新一代传承者文化价值意识薄弱 |
第三节 沉浸到游离:传承环境的变迁 |
一、城市结构的变迁——聚落的散开 |
二、家庭结构的变迁——从联合大家庭到核心小家庭 |
三、生活经验的变迁——乡村生活与弄堂生活的消逝 |
第四节 自治到约束:家庭教养观念的变迁 |
一、作为家庭教养手段的上海方言童谣 |
二、儿童自治:放养的童年 |
三、教育焦虑:被约束和挤压的童年 |
第五节 “骗”小囡:朴素的传承动机及其背后的童谣观 |
一、朴素的传承动机——“骗”小囡 |
二、传承动机背后贬抑性的童谣观 |
第六节 方言童谣与“正统”教育的冲突 |
一、天生一对:土生土长的方言童谣与归于自然的缪斯天性 |
二、背道而驰:娱乐至上的方言童谣与“上纲上线”的“正统”教育 |
三、冲突的结果:方言童谣在儿童世界生存空间的缩小 |
第五章 研究讨论 |
第一节 2 类家庭上海方言童谣代际传承式微成因的比较与总结 |
一、本土家庭的成因侧重于传承观念的无意性 |
二、融合家庭的成因侧重于语言载体的缺失 |
三、底色的变幻:社会变迁背景下多因素的交互作用 |
第二节 何以传谣?——上海方言童谣可持续传承的思考 |
一、正视童谣:传承者需建构积极的童谣观 |
二、培育土壤:方言童谣的传承从说好上海方言开始 |
三、明确途径:重构家庭、学校与社会浸入式的传承环境 |
四、百花齐放:尊重儿童的力量,呼吁更多新童谣 |
第三节 研究反思与展望 |
一、研究反思 |
二、研究空间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祖代访谈提纲 |
附录 B 父代访谈提纲 |
附录 C 子代访谈提纲 |
附录 D 研究过程中收集的上海方言童谣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4)三峡民间艺术的文化生态及当代传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理论依据及选题价值 |
二、研究对象、研究目的以及要解决的问题 |
三、文献综述 |
四、研究方法及主要研究内容 |
五、论文研究的重点、难点及创新点 |
第一章 范畴与特质:三峡民间艺术的文化形貌 |
第一节 “三峡”与“三峡民间艺术” |
一、“三峡”的地理文化范畴 |
二、“三峡民间艺术”的概念界定 |
三、三峡民间艺术资源的地理分布 |
第二节 三峡民间艺术的风格与精神特质 |
一、三峡民间艺术的风格特征 |
二、三峡民间艺术的精神特质 |
第三节 三峡民间艺术风貌的形成 |
一、地理环境对三峡民间艺术风格的影响 |
二、民系性格与三峡民间艺术风格的形成 |
第二章 交织与共生:三峡民间艺术传衍的文化生态系统 |
第一节 三峡民间艺术的地理生态 |
一、三峡的地理文化生态 |
二、三峡大坝的生态效应 |
第二节 三峡民间艺术的文化生态 |
一、三峡民间艺术文化生态要素 |
二、三峡民间艺术的文化生态链 |
第三节 三峡民间艺术与文化生态体系的关联 |
一、地理生态对三峡民间艺术的影响 |
二、三峡民间艺术与文化生态的共生 |
第三章 碰撞与交融:“移民填川”与近世三峡民间艺术文化生态的形成 |
第一节 “移民填川”与近世三峡民间文化生态的变迁 |
一、从多族群并存到以汉族为主的族群结构改变 |
二、从边缘文化到主流文化的交融演进 |
三、从土风盛行到以汉俗为主的风俗嬗变 |
四、从浑朴独立向开化包容的文化性格转变 |
第二节 “移民填川”后主流文化对三峡民间艺术的涵化 |
一、三峡民间艺术表现主题的主流化 |
二、三峡民间艺术伦理观念的主流化 |
三、三峡民间艺术风格与精神的守成 |
第三节 “移民填川”后三峡民间艺术文化生态的建构 |
一、外来艺术在三峡的传播与接受 |
二、三峡民间艺术生态结构的拓展 |
三、三峡本土民间艺术对外的传播 |
第四章 失衡与复苏:现当代三峡民间艺术文化生态的变迁 |
第一节 时代变迁下三峡民间艺术艺术文化生态的失衡 |
一、时代变迁下民间风俗的消减 |
二、时代变迁下传承主体的流失 |
三、时代变迁下传承空间的坍弛 |
第二节 文化生态失衡对三峡民间艺术本体的影响 |
一、三峡民间艺术形式的变迁 |
二、三峡民间艺术主题的变迁 |
三、三峡民间艺术功能的变迁 |
第三节 当下三峡民间艺术文化生态环境的复苏 |
一、当下文化大环境的复苏 |
二、当下文化小环境的复苏 |
第五章 建构与发展:文化生态视野下三峡民间艺术的当代传承 |
第一节 当代三峡民间艺术传衍过程的流变 |
一、三峡民间艺术技巧和工艺的演变 |
二、三峡民间艺术图像的削减与转换 |
三、三峡民间艺术传播途径与受众的改变 |
第二节 三峡民间艺术传承现状的观察 |
一、三峡民间艺术传承人培养现状 |
二、三峡民间艺术资源的赋存状态 |
三、三峡民间艺术传承的现有模式 |
第三节 “生态原境”:当代三峡民间艺术传承策略 |
一、三峡民间风俗的常情与常态性建设 |
二、三峡民间艺术当代传承主体的多脉延续 |
三、三峡民间艺术文化空间的重建、修复与扶持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附录 |
附表 |
(5)21世纪初中国影视在越南的传播与接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
一、研究背景 |
二、问题的提出 |
第二节 研究现状 |
一、中国学者对国产影视作品在国外传播与接受的研究 |
二、越南学者对国内观众“接受心理”的研究 |
三、中越两国对中国影视在越南传播与接受的研究 |
四、中越两国相关研究存在的不足 |
五、概念 |
第三节 研究目的、内容和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内容 |
三、研究意义 |
第四节 研究的理论方法及资料来源 |
一、理论基础 |
二、研究方法 |
三、资料来源 |
第一章 21世纪初中国影视在越南传播的背景 |
第一节 影响21世纪中国影视在越南传播与接受的政策 |
一、中国提升影视文化软实力的政策 |
二、21世纪初中国影视“走出去”政策 |
三、21世纪越南融入国际经济与文化的政策 |
四、越南电影法:规范化电影进口政策 |
第二节 中越媒体对21世纪初中国影视在越南传播与接受的评论 |
一、中国媒体对越南传播中国影视的评论 |
二、越南媒体对中国影视的评论 |
第三节 从传播渠道角度考察 |
一、21世纪中国电影在越南影院放映情况 |
二、21世纪中国电视剧在越南商业化电视频道播映情况 |
三、21世纪初中国影视在越南网络传播情况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21世纪初中国影视的变化及在越南的传播 |
第一节 21世纪初中国影视叙事手法的创新 |
一、21世纪初中国电影的典型故事与叙事手法 |
二、21世纪初中国电视剧的典型故事与叙事手法 |
第二节 21世纪初中国影视审美风格的新变 |
一、21世纪初中国影视的表演风格 |
二、21世纪初中国影视摄影风格 |
三、21世纪初中国影视布景风格 |
四、21世纪初中国影视服装与道具风格 |
第三节 21世纪初中国影视在越南的传播 |
一、21世纪初中国电影在越南传播的类型 |
二、21世纪初中国电视剧在越南传播的代表作与优势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越南观众对21世纪初中国影视作品的接受 |
第一节 越南观众对21世纪初中国影视传播方式的接受度 |
一、21世纪初越南观众的观影选择 |
二、21世纪初中国影视在越南的播放方式及其效果 |
三、21世纪初中国影视传播方式对越南观众观影习惯的影响 |
第二节 从传播效果看越南观众接受中国影视的情况 |
一、越南观众对21世纪初中国影视类型的认知度 |
二、21世纪初中国影视作品受越南观众喜爱的元素 |
三、21世纪初中国影视不太受越南观众喜爱的元素 |
第三节 越南观众对21世纪初中国影视审美风格的接受 |
一、越南观众对21世纪初中国演员之美的接受 |
二、越南观众对21世纪初中国影视美术设计的接受 |
三、21世纪初中国影视改变越南观众的影视艺术观念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从越南观众对21世纪初中国影视的接受看越南大众文化 |
第一节 21世纪初中国影视对越南文化经济的刺激 |
一、21世纪初中国影视对越南电影消费经济的影响 |
二、21世纪初中国影视引导越南观众的购物新潮流 |
三、21世纪初中国影视影响越南人旅游倾向 |
第二节 21世纪初中国影视对越南观众生活习惯的重要影响 |
一、上世纪中国影视对越南社会精神文化的影响 |
二、21世纪初中国影视对越南社群起到了联结的作用 |
第三节 官方舆论与公众舆论对21世纪中国影视的评价 |
一、两国官方舆论对越南观众接受21世纪初中国影视的评价 |
二、越南观众对于媒体宣传21世纪初中国影视的评价 |
三、越南观众对改善中国影视宣传方式的期待与建议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21世纪初中国影视价值观在越南的传播与接受及其前景 |
第一节 21世纪初中国影视价值观在越南的传播与接受 |
一、21世纪初中国影视承载的核心价值观 |
二、越南观众对21世纪初中国影视中个人价值观的认同情况 |
三、越南观众对21世纪初中国影视中社会价值观的认同情况 |
第二节 从价值观认同看21世纪初中国影视被越南观众接受与排斥的原因 |
一、21世纪初中国影视传播的价值观 |
二、21世纪初中国影视在越南被接受的一种符号学分析 |
三、21世纪初中国影视进入越南遇到的困难 |
第三节 未来中国影视在越南传播与接受前景的展望 |
一、越南人接受中国影视与他国影视的比较 |
二、21世纪初越南与中国影视市场的比较 |
三、中国影视在越南继续传播与接受的预判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1.越南观众对21世纪初中国影视评价调查问卷 |
2.访谈提问表 |
后记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6)多语者之路:语言爱好者的人类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研究缘起 |
第二节 概念界定与研究目的 |
第三节 研究方法 |
第四节 论文框架与写作方式 |
第二章 相关研究与理论回顾 |
第一节 多语现象、多语人与多语者 |
一、多语现象的多个维度 |
二、多语现象的研究主题 |
三、多语者、《消逝的巴别塔》及其“超多语者”研究 |
第二节 人类学的族群理论 |
第三节 社会学的群体理论 |
一、群体的结构水平 |
二、群体的亲密程度 |
三、群体边界 |
四、群体的功能 |
五、线上社群:新型社会群体 |
第三章 “如何成为多语者”:Alex的三个步骤 |
第四章 从阅读到听力:Alex的“技巧” |
第五章 “为啥学”与“怎么学”:Alex的海外学习经验 |
第六章 环境、心智与多语学习:Moses的非裔美国人经验 |
第七章 从顺到逆:Vladimir的多语学习之路 |
第八章 “汉语,一门真正的外语”:Vladimir的汉语学习经验 |
第九章 “靠自己学语言”:Lydia的自主学习之路 |
第十章 S.Krashen的二语习得理论与多语者的例证分析 |
第一节 理论背景 |
第二节 输入假说及其例证分析 |
一、习得与学习假说 |
二、自然之序假说 |
三、监视器假说 |
四、输入假说 |
五、情感过滤假说 |
第三节 结语 |
第十一章 多语者的个体成因与多语者社群的边界 |
第一节 多语者的个体成因 |
一、天性 |
二、机运 |
第二节 多语者社群的形成 |
第三节 多语者社群的社会属性 |
第四节 多语者社群的群体边界与文化特征 |
一、语言极客文化 |
二、语言学习哲学 |
第五节 结语 |
附件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科研成果 |
(7)网络背景下的新兴语气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缘由 |
1.2 研究范围 |
1.3 研究综述 |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5 研究方法和语料来源 |
第2章 新兴语气词的语气义及来源 |
2.1 新词旧义 |
2.2 新词新义 |
2.3 新旧关系 |
2.4 新兴语气词的产生方式和原因 |
第3章 新兴语气词和其他词的关系 |
3.1 新兴语气词和叹词的关系 |
3.2 新兴语气词和语气副词的关系 |
3.3 新兴语气词和典型语气词的关系 |
第4章 新兴语气词和句类句法结构的关系 |
4.1 新兴语气词和句类的关系 |
4.2 新兴语气词和句法结构的关系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前辈着作所录语气词汇总 |
附录2: 语气副词参考表 |
致谢 |
(8)天吾手记(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照相机和猫城 |
第二章存档-1 警察蒋不凡 |
第三章铁心脏和下旋球 |
第四章存档-2 后进生安歌 |
第五章长寿烟和情人糖 |
第六章存档-3 女人穆天宁 |
第七章桃乐丝和狄金生 |
第八章存档-4 老板本人 |
第九章淡水河和太平洋 |
第十章介入者的使命 |
第十一章最后的存档 |
(10)吴语绍兴柯桥话参考语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图、表目录 |
符号说明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绍兴和柯桥简介 |
1.1.1 地理位置 |
1.1.2 绍兴及柯桥的政区变更 |
1.1.3 方言系属 |
第二节 绍兴话研究综述 |
1.2.1 绍兴话研究历史 |
1.2.2 语音研究 |
1.2.3 语法研究 |
1.2.4 词汇、语义研究 |
第三节 理论框架与研究方法 |
1.3.1 参考语法 |
1.3.2 语料搜集 |
第四节 章节安排 |
第二章 音系 |
第一节 声韵调系统 |
2.1.1 声母系统 |
2.1.2 韵母系统 |
2.1.3 声调系统 |
第二节 音节结构 |
2.2.1 柯桥话的音节结构 |
2.2.2 入声音节的舒化 |
第三节 派生音和边际音 |
2.3.1 派生音 |
2.3.2 边际音 |
2.3.3 与单字音系统的不同 |
第三章 词、词类和构词法 |
第一节 从类型学看“词”的界定问题 |
3.1.1 “词”的多维性 |
3.1.2 类型学界的操作方法 |
第二节 句法词及其判定标准 |
3.2.1 句法词的判断标准 |
3.2.2 特殊的句法词:附着词 |
第三节 音系词及其判定标准 |
3.3.1 音系词的判定标准 |
3.3.2 柯桥话音系词的连调模式 |
3.3.3 音系词内的语流音变 |
第四节 各类结构的成词性问题 |
3.4.1 名词性结构 |
3.4.2 谓词性结构 |
3.4.3 其他结构 |
3.4.4 音系词与句法词的对应关系 |
第五节 词类及其操作性定义 |
3.5.1 开放性词类 |
3.5.2 封闭性词类 |
第六节 构词法 |
3.6.1 复合构词法 |
3.6.2 派生构词法 |
3.6.3 复杂的构词法 |
第四章 名词及名词性短语 |
第一节 名词和人称代词 |
4.1.1 名词的种类 |
4.1.2 光杆名词的指称 |
4.1.3 名词的构形成分 |
4.1.4 人称代词 |
第二节 指量结构修饰名词 |
4.2.1 指示词 |
4.2.2 量词及其形态 |
4.2.3 指量结构修饰名词 |
第三节 数词、量词修饰名词 |
4.3.1 数词 |
4.3.2 数量结构的形态 |
4.3.3 数量结构修饰名词 |
4.3.4 “一量(名)”结构 |
第四节 定指的“量名”结构 |
4.4.1 定指“量+名”结构 |
4.4.2 “个+名” |
第五节 领属结构 |
4.5.1 领属结构的基本构成 |
4.5.2 亲属-集体关系领属的表达 |
4.5.3 所有权关系领属的表达 |
第六节 内涵性定语 |
4.6.1 粘合式内涵性定语 |
4.6.2 组合式内涵性定语 |
第七节 多项定语的共现及语序 |
4.7.1 多项粘合式定语的内部语序 |
4.7.2 多项定语共现的语序 |
第八节 同位结构 |
4.8.1 由名词构成的同位结构 |
4.8.2 由人称代词参与构成的同位结构 |
4.8.3 指示成分复指 |
第九节 名词及名词短语的并列 |
4.9.1 并列标记 |
4.9.2 使用标记与否的差异 |
第五章 谓词及谓词性短语 |
第一节 动词及其形态 |
5.1.1 动词 |
5.1.2 动词的构形重叠 |
第二节 形容词、状态词 |
5.2.1 形容词的词类地位 |
5.2.2 形容词及其形态 |
5.2.3 状态词及其构成 |
5.2.4 形容词和状态词的句法功能 |
5.2.5 形容词短语 |
第三节 动补结构 |
5.3.1 “补语”的性质 |
5.3.2 结果补语 |
5.3.3 趋向补语 |
5.3.4 程度补语 |
5.3.5 粘合式动补结构的形态 |
第四节 动宾结构 |
5.4.1 名词性宾语 |
5.4.2 谓词性宾语 |
第五节 连动结构 |
5.5.1 由普通动词构成的连动结构 |
5.5.2 由“来”“去”构成的连动结构 |
5.5.3 由“有”构成的连动结构 |
5.5.4 由“是”构成的连动结构 |
第六节 谓词及谓词性短语的指称化 |
5.6.1 自指形式 |
5.6.2 转指形式 |
第七节 谓词及谓词短语的并列 |
第六章 简单句及其构成 |
第一节 简单句的主要类型 |
6.1.1 完整句 |
6.1.2 非完整句 |
第二节 动词谓语句 |
6.2.1 及物性 |
6.2.2 存在句 |
6.2.3 领有句 |
6.2.4 系词句 |
第三节 论元关系的调整 |
6.3.1 致使结构 |
6.3.2 被动结构 |
6.3.3 处置结构 |
6.4.4 相互结构 |
第四节 旁格成分和加接成分 |
6.4.1 介宾状语 |
6.4.2 副词状语 |
6.4.3 其他状语成分 |
第五节 话题 |
6.5.1 话题成分及其构成 |
6.5.2 话题结构的结构类型 |
6.5.3 话题化的规则 |
6.5.4 话题的话语功能 |
第六节 焦点结构 |
6.6.1 整句焦点 |
6.6.2 成分焦点 |
第七章 复杂句和复合句 |
第一节 补足语从句 |
7.1.1 主语从句 |
7.1.2 宾语从句 |
第二节 定语从句 |
7.2.1 关系从句 |
7.2.2 同位语从句 |
第三节 补语从句 |
7.3.1 结果补语从句 |
7.3.2 程度补语从句 |
第四节 主从关系和主次关系 |
7.4.1 时间小句 |
7.4.2 原因小句 |
7.4.3 目的小句 |
7.4.4 条件小句 |
7.4.5 让步小句 |
第五节 并列复合句 |
7.5.1 连接复合句的手段 |
7.5.2 等立关系 |
7.5.3 选择关系 |
7.5.4 承接关系 |
7.5.5 递进关系 |
7.5.6 取舍关系 |
7.5.7 转折关系 |
第八章 句子的功能类型 |
第一节 疑问句 |
8.1.1 是非问 |
8.1.2 特指问 |
8.1.3 选择问 |
8.1.4 回声问 |
第二节 祈使句 |
8.2.1 肯定性祈使 |
8.2.2 否定性祈使 |
第三节 感叹句 |
8.3.1 有感叹算子的感叹句 |
8.3.2 其他感叹格式 |
第四节 语气词 |
8.4.1 表交际功能的语气词 |
8.4.2 表主观态度的语气词 |
8.4.3 语气词的连用 |
第九章 语义范畴 |
第一节 否定范畴 |
9.1.1 形态特征 |
9.1.2 句法、语义功能 |
第二节 时间范畴 |
9.2.1 完整体 |
9.2.2 完成体和经历体 |
9.2.3 起始体 |
9.2.4 进行体 |
9.2.5 延续体 |
9.2.6 即将实现体 |
9.2.7 反复体 |
9.2.8 先行 |
9.2.9 已然和非已然 |
9.2.10 体标记的位置关系 |
第三节 情态范畴 |
9.3.1 情态范畴 |
9.3.2 动力情态及其表现 |
9.3.3 道义情态及其表现 |
9.3.4 认识情态及其表现 |
9.3.5 传信 |
9.3.6 情态词的连用顺序 |
第四节 量范畴 |
9.4.1 客观量 |
9.4.2 主观量 |
第五节 比较和比拟 |
9.5.1 差比 |
9.5.2 等比和比拟 |
第十章 总结 |
第一节 柯桥话的语序类型特征 |
10.1.1 基本语序类型 |
10.1.2 话题显赫 |
10.1.3 其他类型参项 |
第二节 文章的创新与不足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期成果 |
四、电脑还可以这么用(论文参考文献)
- [1]新冠疫情期间老年人健康码使用的影响因素 ——基于扎根理论的探索性研究[D]. 卞琦.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2)
- [2]生活技巧类短视频内容运营策略研究[D]. 段会姣. 河北大学, 2021(02)
- [3]上海方言童谣家庭代际传承式微成因的个案研究 ——以2类3户上海家庭为例[D]. 费筱菁.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4]三峡民间艺术的文化生态及当代传承研究[D]. 陈小琴. 东南大学, 2020(02)
- [5]21世纪初中国影视在越南的传播与接受研究[D]. 丁美玲(DINH MY LINH). 广西民族大学, 2019(01)
- [6]多语者之路:语言爱好者的人类学研究[D]. 屈鹏飞. 厦门大学, 2018(07)
- [7]网络背景下的新兴语气词研究[D]. 武晓玉. 南京大学, 2018(01)
- [8]天吾手记[J]. 双雪涛. 花城, 2016(03)
- [9]编舟记[J]. 渡边谦作,徐怡秋. 世界电影, 2014(04)
- [10]吴语绍兴柯桥话参考语法[D]. 盛益民. 南开大学, 201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