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海外家具企业加紧布阵中国(论文文献综述)
唐丕跃[1](2020)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对少数民族上层人士统战工作研究(1949-1959)》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少数民族统战是指中国共产党为了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实现不同时期的战略目标和任务,团结广大的少数民族人民群众,并同党外的少数民族代表性人士,在一定的共同目标下结成的政治联盟。“少数民族上层人士”是一个历史概念,是在特定历史时期对特定人群的一个称谓,主要是指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民族地区民主改革前,少数民族中的当权者、民族头领,以及少数民族宗教界的主要代表人物。本文在厘定少数民族统战的概念、区分民族工作与少数民族统战工作异同的基础上,对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对少数民族上层人士开展统战工作的时代背景作了分析,主要是民族地区敌对势力渗透破坏严重,党在民族地区的执政基础薄弱,民族地区社会矛盾错综复杂、经济社会发展滞后,同时,由于民族宗教上层在本民族和宗教信仰中有特殊权威,以及解放民族地区、推进民主改革和向社会主义过渡需要团结一切力量,这构成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对少数民族上层人士开展统战的重要时代背景。本文还深入挖掘梳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中国共产党人关于民族统战的思想,为少数民族上层人士统战工作提供思想来源和理论依据。从历时态的角度,重点考察了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在民族地区解放、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中对少数民族上层人士进行统战的历史进程与内容。总结分析了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借助民主建政、通过特殊人物、结合民族政策检查和组织访问慰问参观等活动开展少数民族上层人士统战的各种途径,并对不同途径的具体运用和效果作理性评价。概括归纳了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对少数民族上层人士统战的方法,主要包括和平协商、区别对待、政治争取与军事准备相结合、“请上来”“派下去”以及教育改造等方法,并对不同方法的具体运用和效果作理性评价。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对少数民族上层人士的统战工作,稳定了民族地区社会秩序,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增进了少数民族上层人士对新政权的感情,增强了少数民族上层人士对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认同,壮大了共同建设社会主义的力量。形成了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大团结大联合、坚持共同繁荣发展、坚持协商民主等宝贵经验。但也有深刻的教训,即必须加强政治团结合作、必须充分照顾同盟者利益、必须尊重民族宗教感情、必须加强思想教育和改造。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的统战工作对新时代背景下少数民族统战工作的启示在于:要突出抓好干部人才的选派、培养和引进,强化人才支撑;要务实推进产业发展,夯实民族团结的经济基础;要坚持民生优先,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要增强中华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着力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断增进各民族团结进步;要更加注重文化统战,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要扎实做好少数民族代表人士统战工作,壮大共同奋斗力量。
周子钧[2](2019)在《中国电影产业资本化进程研究(1978年-2018年)》文中指出本文拟就中国电影产业资本化进程进行全面考察。主要从两个方面构建本论文的框架:一方面是划分和考察40年资本化进程经历的市场化、产业化、证券化三个阶段,把握期间演进的脉络和螺旋式上升的内在逻辑关系,以此形成了论文的第一、第二、第三章。另一方面是总结40年资本化进程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推动进一步发展的对策建议,以此形成了论文的第四、第五章。第一章即1978年-1999年的市场化阶段。这又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78年-1979年:“文革”后电影业的恢复;第二阶段1979年-1992年:电影业机制在转型时期的改良;第三阶段1993年-1999年:电影业体制改革全面启动。这个市场化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打破行业垄断,通过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焕发电影业的活力,实现电影行业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第二章即2000年-2008年的产业化阶段。这又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2000年-2004年:电影业内改革向纵深发展;第二阶段2005年-2008年:电影业对非公资本和境外资本进一步开放。这个产业化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推动由分散各自为政的状态走向集团化和院线化,实现电影行业向产业化转轨。第三章即2009年-2018年的证券化阶段。这又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009年-2012年是启动期;第二阶段2013年-2015年是高潮期;第三阶段2016年-2018年是提升期。2009年10月创业板设立华谊兄弟上市标志证券化阶段来临,民营电影公司率先陆续登陆A股市场;2016年8月中国电影、上海电影两大国有电影公司在A股上市,标志着证券化成为主流。电影公司通过IPO或借壳实现在A股上市融到大量资金,上市以后通过增发、并购等金融手段实现做优做强健康发展。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提升证券化的水平,实现中国电影产业的高质量发展。第四章是资本化进程的成效和问题。中国电影产业资本化取得的成效,首先是对于资本化规律和特点的把握、运行原理和阶段、启动和发展的认知。这是思想上的觉醒,是对于发展电影产业必须走市场化、产业化、证券化的道路,必须接纳、借力资本、资本市场和A股市场取得了广泛共识。政策的制定和推动是一直往这个正确的大方向前进,实际运行当中也取得了显着成效。同时在这个过程当中必须把握、处理好产业与资本的关系;产业为主资本为附,不能主次不分更不能本末倒置。对资本化的负面影响和破坏力,必须采取电影行业整顿、A股市场监管、财税严格检查等多种手段进行综合而又严格的治理。第五章是完善推动资本化进程的对策与建议。梳理中国电影产业40年资本化进程,勾画资本化的市场化、产业化、证券化三大阶段脉络与走向,分析资本化进程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都是为了提出更好的对策,以指导电影产业资本化历程能够在正确的道路上走的更加扎实更加长远。其中,坚持保证资本化沿着正确方向前进、遵循借力资本市场融资做优做强产业、提高通过并购等金融手段实现健康发展、构建积极拥抱互联网资本实现影企自身发展、推动与资本化进程相适应的规范运行体制、把握“内容为王渠道致胜”推动全产业链发展、促进与资本化进程相一致控制好金融风险等七大原则至关重要。本文的创新点在于:从“资本化进程”观察中国电影产业1978年-2018年40年的发展,在学术研究上填补了一定的空白;从市场化、产业化、证券化三阶段把握40年资本化进程,揭示了中国电影产业资本化由浅入深、不断递进、螺旋式上升的逻辑进程;从产业与资本的博弈入手进行分析,指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效统一”是观察中国电影“资本化进程”的一个本质性把握;研究方法上融合历史学、金融学、电影产业理论于一体。本文认为,中国电影产业40年资本化进程有力推动了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站在新起点上,充分吸取资本化进程呈现的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和教训,资本市场配置资源的功能必将更加充分,在把握和运用金融杠杆的“度”上必将更加精确,这必然将进一步提升中国电影产业资本化的空间和质量,推动中国实现由电影大国向电影强国的转变。
王颖琴[3](2019)在《中法文化交流视域下的晚清洋务学堂》文中研究说明中国的法语教育通常被认为始于上海徐汇公学,它于1850年由法国传教士南格禄(Claude Gotteland,1803-1856)创办,而中国人自己开办的法语教育则是在1862年创办的京师同文馆,这是洋务运动时期创办的第一所新式学堂。兴办新式学堂是洋务派改革的主要内容之一,其中京师同文馆和福建船政学堂,因其法语教育创办最早、延续时间最长,在中国法语教育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外语的授课和学习,是实现不同文化交流的重要方式。因此,这些开设法语课程的洋务学堂,因法语教育而形成了一个实现中法文化交流的场域。洋务学堂的特殊性在于,有别于同时代法语教育普遍由在华法国人开办,它是由中国人自发创办的。晚清洋务学堂诞生于鸦片战争之后的晚清时期,这一时期闭关锁国的清朝被迫打开国门,中国开启了近代化的进程,同时也开启了一个中法文化交流碰撞的新时期。晚清时期的特殊性在于,它是一个中法文化交流从隔离到开放的时期。特殊的时代孕育了特殊的学校。本研究尝试从中法文化交流的角度切入,重新审视这些因法语教育而与中法文化交流产生密不可分关系的洋务学堂(京师同文馆和福建船政学堂为主)。这些学堂诞生于中法文化剧烈碰撞交流的晚清时期,同时为实现中法文化交流提供了场域,最终对中法文化交流产生了重要影响。法语教育承载着中法文化的交流,而文化交流的实现,离不开人类这一“搬运工”,我们称之为“文化摆渡人”。晚清洋务学堂因法语教育“引入”亦“产出”了中法文化摆渡人,他们对中法文化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本研究以京师同文馆和福建船政学堂所引入的中法文化摆渡人,以及所产出的中法文化摆渡人为主线,探索他们之于中法文化交流的影响,重新梳理两所学堂的同时,也重新勾勒彼时的中法文化交流。在研究两所学堂之前,首先必须明确晚清洋务学堂在中法文化交流中的历史坐标。以中法文化摆渡人为中心,勾勒洋务学堂成立之前的中法文化交流的历史,以及洋务学堂创立时中法文化交流的历史背景,从纵向和横向两个角度为洋务学堂在中法文化交流史中定位,可以使洋务学堂所引入和产出中法文化摆渡人的研究更具可比较性。京师同文馆法文馆教习和福建船政学堂法文学堂教习,是两所学堂“引入”的中法文化摆渡人。同文馆的法文馆教习,向学生传递了法语知识,而船政学堂法文学堂教习,更是以法语为媒介,将法国的造船技术传授给中国学生。教学之外,教习也通过教材编写、编撰字典和译介西书的方式,同样促进了中法文化交流。此时接受知识的学堂学生可被视为潜在的中法文化摆渡人。此外,两所学堂的学生也通过留学的方式,获得在法国本土学习的机会,尤其是福建船政学堂前后四次派遣学生赴法,开启了中国官派学生留法的先河。京师同文馆法文馆和福建船政学堂法文学堂的毕业生,是两所学堂“产出”的中法文化摆渡人。京师同文馆为培养外交翻译人才而设,法文馆走出了中国第一批通晓法语的外交翻译人才。法文馆毕业生以外交翻译的身份,在中法外交发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成为新的中法文化摆渡人。福建船政学堂法文学堂是为将法国的造船技术传习中国、实现清朝海军强国的梦想所设,法文学堂成就了近代中国最早的一批造船技术人才。法文学堂毕业生以海军技术人员的身份,投身中国近代海军事业,将法国的造船技术传习中国,成为新的中法文化摆渡人。外交与军事之外,两所学堂毕业生也凭借所学以教习和译者等身份,为中法文化交流做出重要贡献。京师同文馆和福建船政学堂所“引入”和“产出”中法文化摆渡人,他们本身是中法文化冲击的产物。作为中法文化的搬运工,会通中法两国文化,离不开他们的存在。这些中法文化摆渡人对中法文化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为之后的中法文化交流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基础。晚清时期,中国被迫打开国门,开始进入一个中西文化碰撞交流的时期,同时也开启了一个近代化的历程。以上中法文化摆渡人的影响并不仅局限于中法两国,凭借自身的法语能力,他们更进一步为中西方的文化交流构建起桥梁,同时也助力了中国近代化的发展。今日之中国,越来越多的学校因开展法语教育,形成中法文化交流的场域,引入也产出了中法文化摆渡人。面对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又有更多拥有法语能力的人站在中法、中西文化的中间,成为新的文化摆渡人,他们继续在中法、中西文化交流进一步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也与日俱增,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与重塑中国形象相辅相成,都离不开中法文化摆渡人的存在。
廖江波[4](2018)在《夏布源流及其工艺与布艺研究》文中认为夏布有古代纺织品“活化石”之誉,其由半脱胶苎麻纤维手工纺纱织造而成,因其夏季穿着透气排汗、凉爽宜人,故称“夏布”。夏布源头的“布衣”曾是平民的主要服饰,夏布织造技艺是中国古代纺织文明的见证之一。明清时期麻纺的主体地位逐渐被棉纺所取代,夏布适宜消夏,故被作为一种地方特产而存在。随着纺织科技的进展与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夏布作为中华民族一种历史悠久的手工纺织品,已开始淡出大众的视野。2008年江西万载、重庆荣昌的夏布织造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目录。学术上以夏布为主体的研究概括成两个方面。一方面,从经济史、社会史的视角,研究夏布经济与文化的价值;另一方面,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出发,田野考察夏布织造技艺,以艺术设计的方式开发夏布衍生品。但是,从麻类作物出发,追溯夏布源头的麻纺及其服饰文化;从古代纺织科技出发,挖掘古老的麻纺织技艺;从对夏布文脉的定位和其织造技艺的还原出发,促进夏布的延伸设计,保护与开发并重。这些研究并没有完成展开。另外,对夏布织造技艺的田野考察,不可忽略江西省分宜县内民间私营的作坊与个体的织户,其保留有原生态夏布织造技艺;对夏布的设计开发,不可无视江西新余夏布绣的创新案例。基于此,本文对夏布源流及其工艺与布艺作一个系统的梳理。追溯夏布悠久的历史文脉,还原夏布织造的核心技艺,促进夏布的古典美学与传统技艺,以布艺延伸设计的方式在当代生活物件中再现。以此达到,发扬传统的麻纺服饰文化,挖掘核心的夏布织造技艺,并致力于两者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目的。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分为上、中、下三编,即夏布追溯、技艺挖掘及布艺延伸三个部分:上编,夏布追溯。查阅古文传记、报刊、县志等文献资料,结合博物馆中陈列的纺织品与服饰,以“二重证法”追溯夏布的源流。从“夏布”词义出发,结合其语境和出处的时代背景,分析“夏布”一词的由来。认为“夏布”一词明确指代手工苎麻布应该在清代,其与麻纺的地位下降,及麻纺面料适宜消夏的特征有主要关联;探究中国古代麻类作物的品种与分布,追溯麻纺及其服饰文化,梳理夏布的历史与文脉。夏布以苎麻为主要原料,跟其纤维的纺织性能有直接关系。在男耕女织的社会,麻纺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绩麻织布是一件极为繁琐的事情,其“成”与“败”对个人与整个农业社会都具有的重要意义。古代麻纺的布衣,按布的精细分等级,粗糙的布衣为庶民的主要服饰,而精细的麻布则为贵族所服用。布衣指代平民,由麻纺面料的服用性能、价值及礼仪下的服制决定;概括近代夏布主产地的情况,分析近代夏布产业兴衰的原因。近代夏布主产地以江西的万载、四川的荣隆两昌以及湖南的浏阳最为盛名,这些地方有共同的特点,深厚的麻纺历史,优越的地理以及稳定的外部环境。近代夏布产业兴衰的直接推动力是朝鲜市场的得失,其背后的博弈力量与日本侵略有直接关系。中编,技艺挖掘。通过文献、图片、实物的方式,挖掘古代麻纺技艺及其演变。对夏布中苎麻纤维的脱胶技术与现象考察,认为在先秦时期人们开始有意识地进行麻纤维的脱胶,在宋代形成完整的脱胶程序,这一程序与近代夏布织造环节中的脱胶并无多大差异。基于纺轮上的漩涡纹考察,认为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先民就开始懂得利用漩涡纹来控制纺轮加捻时,麻纱的捻向与均匀度。麻纺纱与织造,没有对最先进纺织工具的吸收,同麻纺的地位下降以及麻织以平纹布为主有最大关联。麻纺车经历了从手摇到脚踏,从单锭到多锭的发展过程。近代夏布的麻纱以手工绩麻的“扁纱”为主,只有给麻纱通体加捻时才用麻纺车,故麻纺车开始慢慢消退。近代夏布织造的主要织机为夏布腰机,为在明代腰机的基础上加以撞手打纬的改进,虽其织造效率不及土布机,且织工容易落下腰疾,但因其更适合于织造精细的夏布,而成为夏布的专门织机。架式织机的应用,为麻纺织辅助工具梭、筘的出现奠定了基础,梭与筘的应用提高了夏布织造的效率和质量;深入夏布织造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在地开展田野调查,约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与当地群众,以口述科技史与文化人类学的方式,揭示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夏布织造技艺。深入湖南浏阳的麻产地、走访江西夏布织造的私营厂房与民间艺人以及荣昌的夏布织造技艺展区,综合多处田野考察收集系统的资料,记录完整的夏布织造技艺;追溯与归纳夏布的印染工艺。石染的起源可追溯至古代矿物颜料的利用,以涂染与浸染为主,因石染织物色牢度低,后期被草木染所取代。苎麻纤维染色困难,且夏布主要为平民服饰,故夏布多为麻纤维本色服饰,如染色以植物染料染蓝色与黑色系为主。夏布印花为蓝印花工艺,以蓝底白花或白底蓝花为主。下编,布艺延伸。在考察与实验的基础上,以技艺的视角,揭示夏布绣、夏布画及其衍生品的制作流程和要点。重点阐述夏布绣,认为其别具魅力在于充分发挥绣地夏布的肌理与色泽,及适宜绣地的独特针法。以实验的方式,介绍铜版转印夏布版画的步骤和注意的问题;收集与整理夏布在织品设计方面的案例,拓展夏布时尚化的再利用。分析夏布材质的特征,在材质利用上做到扬长避短,以达到产品设计上有的放矢的目的;最后,从手工艺价值的视角,探讨夏布及其衍生品生产保护的策略。生产性保护在商业利益的驱动下鱼目混杂,保护与开发拿捏不当则会产生生产性的破坏。将夏布的文脉与手工精神转化为夏布布艺延伸设计的文化内蕴,在物化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兼顾精神的诉求,这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核心。总体研究框架。将古代麻纺历史文化与工艺,以及近代夏布的文化生态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夏布织造技艺串联起来。还原完整的夏布历史与工艺,并从夏布历史文化与生态工艺出发探究夏布布艺的延伸设计。这样形成夏布历史、织造、文创的生态链,历史文化是夏布文化创意产品溢价的空间,手工织造技艺是夏布朴拙魅力的前提,文创是夏布生产性保护的终端。综合上述研究,可以作一些总结。夏布源头至少可以追溯至新石器时代麻类作物的利用,麻纺及其服饰曾在人们生活中扮演过重要的角色。夏布的演变与多方面的因素有广,其中纺织技术的进展与新纺织原料的冲击是其作为服饰面料地位变更的主导力。夏布在近代的勃兴与韩国市场的开拓有莫大的关系,这一点与二十世纪80年代以来夏布以出口韩日为主惊人的一致,韩日市场的需求与散落在民间夏布织户的生存休戚相关。现保存的重庆荣昌、湖南浏阳及江西万载夏布织造技艺,只是麻织造技艺的一个部分。现代纺织科技的渗透也在异化传统的夏布织造技艺,挖掘夏布织造技艺应将其置于古代纺织科技这个大背景中。在夏布布艺延伸设计开发中,以夏布为载体嫁接地域文化资源,开发共融性文创产品有不少亮点,例如新余夏布绣、宜春夏布版画及荣昌夏布折扇。夏布服饰品的开发方兴未艾,夏布在家庭软装饰中应用的空间很大,夏布工艺品设计的成绩值得肯定。夏布在当代生活中的回归,其产品开发,应坚守传统手工的核心技艺,变通其外在形式,真正意义上开发具有传统工艺美学的物件。古代麻纺有“国纺源头,万年衣祖”之誉,但其相关的科技与历史记载却寥若晨星,另出土麻纺织物的偏少,给研究也带来一些困难。历史文献与实物资料收集的不够,以及个别借以举证的材料缺乏进行深入的考辨,导致在阐述观点论证时力度不够,期望在后续的研究中加以完善。
王树增[5](2015)在《抗日战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序世界上还有另外一种逻辑一纵观世界近现代的一百多年历史,没有哪个民族如同中华民族一样,在动荡与战火中度过了漫长的岁月。在所有不堪回首的历史往事中,没有哪个事件比发生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日战争给中华民族造成的创伤更为惨重。那场战争,中国战史称之为"抗日战争",日本战史称之为"中国事变"。
本刊编辑部[6](2015)在《2014年中国直销业绩报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知识经济·中国直销》杂志一直致力于在每年年初联合世界直销(中国)研究中心独家推出中国直销企业业绩报告,并对业绩背后的企业发展战略做深入解读,以供业界参考。自2008年开始,这一榜单的发布已经持续8年,其间经历了很多波折和考验,但《知识经济·中国直销》杂志依然坚持为奋斗在中国直销行业的各界人士提供尽可能真实、有效、有意义的行业报告,关注中国直销行业每一年的发展和进程。该报告的每一个数据,本刊均征集了三个以上的来源互相佐证,并征求大量世界直销(中国)研究中心专家委员的意见判断,以选取最可能靠近真实的数据呈现给行
蔡旭[7](2014)在《郑观应新学思想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郑观应,又称官应,字正翔,号陶斋,公元1842年出生在广东三乡雍陌村。1858年,郑观应参加童生试,落榜后便赴上海跟家族长辈学习经商,郑观应开始了从传统商人到近代商人、从传统知识分子到近代思想家的丰富复杂的人生历程。他的经历大到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投身商海(1858--1884)。第二阶段是隐退着书(1884-1891)。第三阶段是投身实业(1891--1922)。郑观应作为爱国商人、思想家,在经商活动之外,还热心参与社会实践,着书立说等活动。他的代表作《救时揭要》、《易言》和《盛世危言》,无不围绕着富强救国思想展开,而他的思想精髓全面而又深刻地体现在他的着作中。晚清新学是中国社会近代化的产物,是中学的近代化形态。在新学的演变过程中,先是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器物层面之新学,而后维新派政治体制层面之新学,到最后严复翻译《天演论》,提出“统新故而视其通,苞中外而计其全”,达到新学发展的高峰。一般认为,郑观应是介于洋务派和维新派之间的一个新学思想家。郑观应的“新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这几个方面。经济上,郑观应提出“商战”思想,在郑观应的思想体系中,“攘外”是目的,“振工商”是途径,“速立宪法”是保证。在“习兵战不如商战”思想的指导下,郑观应提出振兴商业的种种措施,最终发展到“商办企业”观。政治上,郑观应提出效仿西方君主立宪的思想。他通过中西方政治制度的对比,认为君主立宪和议院制度是西方国家富强的基础,建议政府通过推行内政改革来效仿西方的政治制度。教育上,郑观应当时清政府落后的科举制和经学教育也是阻碍中国社会进步的重要原因,当认识到暂时很难废除科举制的情况下,他还提出了对科举制进行改革的方案,同时他在生产实践中办了新式学堂,培养出了很多技术人才。防灾备荒方面,郑观应也提出了很多想法,他从西方近代防灾备荒的理念中受到启发,同时结合中国传统防灾备荒的经验,在灾前、灾中、灾后三个阶段都提出了很多可行性措施。外交及军事方面,郑观应提出实现“师夷制夷”、“以夷制夷”和“夷约制夷”,指出边防重点是北部和西南,海防与边防同等重要,需要用心经营。总之,郑观应是晚清新学思想的代表人物,他在林则徐、魏源等人的思想基础上发展了新学思想,用“道器合一”的理论发展“中体西用”的思想,主张“以西学化中学”。郑观应的思想与早期洋务派相比,更强调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与维新派思想相比,倾向于政治改良;与严复思想相比,更加重视工商业发展,提出“习兵战不如商战”。作为改良主义思想家,郑观应的思想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他并不能看到中学和西学之间固有的矛盾,也没有把握好西学的精神内核。但郑观应的思想对洋务派、维新派和革命派都产生了影响。
杨彬[8](2013)在《论俄罗斯介入叙利亚危机的政策》文中认为“阿拉伯动乱”不断劲吹,它已经推翻了北非和中东地区许多政权,比如也门的萨利赫,埃及的穆巴拉克,利比亚的卡扎菲和突尼斯的本阿里。从2011年3月起,这股潮流蔓延到了叙利亚,导致了大规模示威游行和暴力活动。国际和地区势力及各种非国家组织迅速介入叙利亚危机,试图达到有利于己的战略目的,而他们的一个共同敌人就是巴沙尔政权。那个时候,每个人都认为巴沙尔政权将很快倒下,阿萨德家族将被审判。但是两年时间过去了,我们所看到的是巴沙尔政权仍然屹立不倒。究其原因,除了叙利亚国内复杂的民族、宗教成分,各方心怀鬼胎难以形成合力外,俄罗斯、伊朗等国对叙政府的大力支持就成为维系巴沙尔政权生存的重要支柱。俄罗斯和叙利亚有着悠久的友好关系。在危机发生之前,俄罗斯是叙利亚在国际社会最大的支持者,两国在很多国际和地区问题上进行了很好的合作。正因如此,俄罗斯很不愿意看到叙利亚滑向乱局。从一开始,俄罗斯就主张:改革,对话,停止暴力。随后,俄罗斯顶住压力拒绝了西方和地区势力要求阿萨德下台,政权变更和在联合国授权下进行外部干预的呼吁。正是由于俄罗斯坚定的立场,巴沙尔政权才得以存活至今。本篇论文将对俄罗斯应对叙利亚危机的政策进行深入分析。论文的第一部分将讨论俄罗斯高度关注叙利亚危机的原因;接下来将详细阐述俄罗斯应对叙利亚危机的具体政策;第三部分将总结这些政策所反映出来的俄罗斯外交的特点;最后一部分将评析这些政策的成效。
甘少杰[9](2013)在《清末民国早期军事教育现代化研究(1840—1927)》文中指出1840年的鸦片战争是清王朝第一次遭遇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沉痛打击,清军的惨败和船坚利炮的入侵的严酷事实震惊了清王朝,残酷的事实昭示了原有旧式武科的训练内容和选拔项目已不能担负培养近代军事人才的重任,创建新式军事教育已成为历史所趋。林则徐、魏源等改革派“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新型军事观的提出,西方列强的威胁与现代军事文明的示范,以及救亡图存、富国强兵的时代主旋律成为了培养新型军事人才的推动力。从19世纪60年代起,以“自强”相标榜,以创办近代军事工业为先导的军事现代化运动在洋务派官僚的倡导下兴起。西方军事装备的利用,导致了军事教育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西方近代军事训练与管理方法不断被引进,数理知识、军事理论、战略战术、武器制造原理、海运知识等新兴军事教育内容相继出现。洋务运动中,军事教育仅停留在学习西方军事技术的器物层面,而没有推进到军事制度、军事思想现代化的层次。“中体西用”的指导思想确实为军事教育现代化的推动打开了缺口,但其所提供的发展空间却是极其狭窄的。由于军事制度和军事观念没有突破,因此军队的现代化也无法真正实现。尽管如此,当洋务派启动了中国军事教育发展的乐章后,整个社会开始沿着自身的发展路径演绎。福建船政局等一系列军事工业的建立带动了民用工业的兴办,民族资产阶级得到了快速发展;幼童留美教育以及留欧教育的开展,开拓了人们的视野,具有近代民主意识的知识分子阶层开始形成在军事教育上,急功近利的思想开始逐渐转变,对于西方军事教育的学习已远远突破了“长技”的范围,扩展到了西方军事制度、军事理念方面,冲破了两千年来儒学一统天下的藩篱。到清末新政时期,军事教育改革的发起已由部分的洋务大臣倡导转为清政府的主动变法,开始了对西方军事制度和西方军事教育内容的主动吸收,尚武之风在社会中悄然形成。军事教育摒弃了各自为政、盲目发展的无计划局面,全国开始建立相对规范的军事教育体制,军事教育制度化开始形成。辛亥革命后,资产阶级政权的建立为全面吸收西方文化奠定了基础。资产阶级在吸收西方文化的同时开始审视军事教育本土化的问题,在传统教育与西方教育之间寻找契合点,军事教育开始向本土化发展。近代着名军校——黄埔军校之所以成为世界着名的四大军校之一,在于军校的办学将西方的先进训练方法和训练理念与中国的军事实际相结合,很好的实现了军事教育的本土化、特色化。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在寻求资产阶级革命成功的探索道路上,认识到了发展军事教育、建立革命军的重要性。他们积极借鉴苏联十月革命胜利的经验,结合中国的社会现实,提出了挽救中国于危亡的救国救民的教育宗旨。党代表制、政治部制度的形成实现了党指挥枪,军事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现代军事理念。爱国爱民、精诚团结、不怕牺牲的黄埔精神的形成恰是中国传统武德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完美结合。对西方军事制度的效仿、吸收和改造,无不体现了觉醒后的中国军事教育者对西方军事文化的主动态度。通过研究可以发现,中国军事教育的现代化发展是一个从被动到主动、从非计划性向计划性转变的过程,体现出了民主化、世俗化、制度化、科学化、实践化的现代性特征。在其发展过程中,其影响已远远超出了军事领域,渗入社会的各个方面,既引导了中国早期工业、教育的现代化发展,也深刻影响了近代中国的军事、政治、经济,促进了近代民族主义的勃兴。在充分评价军事教育现代化发展的成就的同时,我们也应看到近代军事教育的发展存在着诸多流弊和局限,如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性、军种发展的不平衡性、教育私人化倾向、派系林立等令人深思的教训。清末民国早期军事教育的发展历程启示我们,国家统筹是实现军事教育现代化的前提条件,政治体制现代化是军事教育现代化的根本,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是军事教育发展的保障,创新军事教育理念是实现人才兴军的关键。
鲁云[10](2013)在《L家具公司品牌建设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如何在竞争如此激烈的当今家具市场中,建立起属于L家具公司自己的品牌,是本文思考的重点。本文以L家具公司为研究对象,利用营销理论和方法,对L公司品牌建设展开研究,具体来说,本文共分以下几个部分进行详述:(1)对L家具公司的内外部环境展开分析,包括宏观环境分析、行业分析和SWOT分析,通过理性的思考寻找解决之道,为品牌建设奠定基础。(2)借助STP范式,进行市场细分、目标市场选择和市场定位,在此基础上提出公司总体营销思路,最后提出目标市场营销策略,找到L家具公司的品牌建设方向。(3)制定L家具公司品牌战略。在L家具公司品牌规划上,以品牌的各种因素进行考虑,解决了公司品牌发展过程中的不确定因素和品牌建设过程中需要注意和解决的问题。(4)从产品、价格、促销和渠道这四个方面构建L家具公司营销组合策略,为品牌建设战略的实施提供营销的支持。本文提出的品牌建设策略融合了诸多因素,充分建立在市场基础之上,但是策略再完美,也需要一个强力的执行体制来搭配,才能保证策略与执行的统一。品牌建设策略的执行,还要分时分地进行小范围的改变和修改,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并对营销人员和全员进行整体方案的培训,充分了解公司未来发展的方向。唯有如此,品牌建设策略才能真正发挥效应,为公司的发展产生助推力。
二、海外家具企业加紧布阵中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海外家具企业加紧布阵中国(论文提纲范文)
(1)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对少数民族上层人士统战工作研究(1949-195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现状 |
(一) 研究现状概述 |
(二) 主要成果分析 |
(三) 存在的不足与要加强研究的问题 |
四、研究内容和主要创新点 |
五、研究方法 |
六、相关概念的厘定 |
(一) 民族与少数民族 |
(二) 少数民族上层人士与少数民族代表人士 |
(三) 统战与少数民族统战 |
(四) 民族工作与少数民族统战工作 |
第二章 少数民族上层人士统战工作的理论基础 |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民族统战思想 |
(一) 无产阶级政党的原则坚定性和策略灵活性 |
(二) 无产阶级政党应在不同历史阶段组成不同性质的统一战线 |
(三) 无产阶级政党要“照顾同盟者利益” |
(四) 压迫其他民族的民族不能获得解放 |
(五) 历史地对待民族问题 |
(六) 以真正无产阶级的态度对待民族问题 |
二、中国共产党人的民族统战思想 |
(一) 坚持和加强党对统一战线领导 |
(二) 党与非党人士合作共事商量办事 |
(三) 劳动人民同非劳动人民联盟 |
(四) 团结民族上层有利于争取下层 |
(五) 加强民族团结 |
(六) 慎重稳进推进民族地区社会改革 |
第三章 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对少数民族上层人士统战的时代背景和基本内容 |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对少数民族上层人士开展统战的时代背景 |
(一) 民族地区敌对势力猖獗和匪患严重 |
(二) 民族地区的社会矛盾错综复杂 |
(三) 党在民族地区的执政基础薄弱 |
(四) 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滞后 |
(五) 民族上层自身仍具有特殊权威 |
二、解放之初的少数民族上层人士统战 |
(一) 耐心争取西藏上层,和平解放西藏 |
(二) 反复争取西北叛乱部落首领,平息西北叛乱 |
(三) 妥善安置甘青新边境哈族流窜部落首领,安定社会秩序 |
(四) 真诚团结西南少数民族上层,为解放大西南创造条件 |
三、民主改革过程中的少数民族上层人士统战 |
(一) 团结封建地主制度地区的封建主,不动多余浮财 |
(二) 团结奴隶制和封建农奴制地区的农奴主,和平协商推进改革 |
(三) 团结原始社会末期地区的民族首领,直接过渡实现改革 |
(四) 团结牧区的头人牧主,牧区实现和平改革 |
四、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的少数民族上层人士统战 |
(一) 对牧区的牧主在经济上实行赎买政策 |
(二) 对少数民族上层人士在政治上给予适当安排 |
(三) 保障少数民族上层人士的生活水平 |
(四) 平息西藏武装叛乱,废除封建农奴制度 |
第四章 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对少数民族上层人士统战的途径 |
一、借助民主建政对少数民族上层人士开展统战 |
(一) 借助民主建政开展统战的实践运用 |
(二) 借助民主建政开展统战的效果分析 |
二、结合民族政策执行情况检查对少数民族上层人士开展统战 |
(一) 结合民族政策执行情况检查开展统战的实践运用 |
(二) 结合民族政策执行情况检查开展统战的效果分析 |
三、通过特殊人物对少数民族上层人士开展统战 |
(一) 通过特殊人物开展统战的实践运用 |
(二) 通过特殊人物开展统战的效果分析 |
四、结合访问参观等活动对少数民族上层人士开展统战 |
(一) 结合访问参观等活动开展统战的实践运用 |
(二) 结合访问参观等活动开展统战的效果分析 |
第五章 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对少数民族上层人士统战的方法 |
一、和平协商的方法 |
(一) 和平协商方法的运用 |
(二) 和平协商方法的评价 |
二、区别对待的方法 |
(一) 区别对待方法的运用 |
(二) 区别对待方法的评价 |
三、政治争取与军事准备相结合的方法 |
(一) 政治争取与军事准备相结合方法的运用 |
(二) 政治争取与军事准备相结合方法的评价 |
四、“派下去”“请上来”的方法 |
(一) “派下去”“请上来”方法的运用 |
(二) “派下去”“请上来”方法的评价 |
五、教育改造的方法 |
(一) 教育改造方法的运用 |
(二) 教育改造方法的评价 |
第六章 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对少数民族上层人士统战的经验教训及当代启示 |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对少数民族上层人士统战的基本经验 |
(一) 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 |
(二) 坚持大团结大联合 |
(三) 坚持共同繁荣发展 |
(四) 坚持协商民主 |
二、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对少数民族上层人士统战的主要教训 |
(一) 必须加强政治团结合作 |
(二) 必须充分照顾同盟者利益 |
(三) 必须尊重民族宗教感情 |
(四) 必须加强思想教育和改造 |
三、新中国成立初期民族上层统战工作对新时代少数民族统战工作的启示 |
(一) 抓好干部人才选派、培养和引进,不断强化人才支撑 |
(二) 务实推进产业发展,夯实民族团结的经济基础 |
(三) 坚持民生优先,增强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
(四) 增强中华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
(五) 推动交往交流交融,不断增进各民族团结进步 |
(六) 更加注重文化统战,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
(七) 扎实做好少数民族代表人士统战工作,壮大共同奋斗力量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2)中国电影产业资本化进程研究(1978年-2018年)(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论文缘起与概念界定 |
(一) 论文缘起 |
(二) 概念界定 |
二、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一) 研究背景 |
(二) 研究意义 |
三、研究现状与文献述评 |
(一) 研究现状 |
(二) 文献述评 |
四、主要思路与研究方法 |
(一) 主要思路 |
(二) 研究方法 |
五、框架、创新点与不足 |
(一) 框架 |
(二) 创新点 |
(三) 本文的不足 |
第一章 资本化的市场化阶段(1978年-1999年) |
一、第一阶段:“文革”以后电影业的恢复(1978年-1979年) |
(一) 电影业在新中国的发展与曲折进程 |
(二) “文革”后恢复老电影放映时出现的盛况 |
二、第二阶段:电影业体制在转型时期的改良(1979年-1992年) |
(一) 政策上重点是先后调动“制发放”行业的积极性 |
(二) 电影单位由事业转为企业走市场化道路 |
(三) 调整机构设置形成“影视合流”的局面 |
三、第三阶段:电影业体制启动全面改革(1993年-1999年) |
(一) 打破中影集团一家独大统购统销的垄断 |
(二) 打破中影集团和省级发行公司的垄断 |
(三) 打破16家制片厂的垄断调动各界拍片积极性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资本化的产业化阶段(2000年-2008年) |
一、第一阶段:电影行业内改革向纵深发展(2000年-2004年) |
(一) 政策上大力推进集团化和院线制改革,推动向产业化转向 |
(二) 投融资上国企加快转企改制,民企扩大融资渠道 |
(三) 资本多元化大力促进了电影产业发展 |
二、第二阶段:电影行业对外开放打开大门(2005年-2008年) |
(一) 政策上对于境外资本和非公资本进一步开放 |
(二) 投融资上中影发债民企谋求上市,行业积极应对金融危机 |
(三) 电影产业在应对金融危机中加快资本化进程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资本化的证券化阶段(2009年-2018年) |
一、第一阶段:证券化的启动期(2009年-2012年) |
(一) 政策上加大金融政策推动企业上市成为着力点 |
(二) 投融资上电影公司上市标志着证券化时代来临 |
(三) 华谊兄弟首家在A股上市起到了示范效应 |
二、第二阶段:证券化的高潮期(2013年-2015年) |
(一) 政策上继续鼓励公司上市,同时改进和完善电影审查 |
(二) 投融资上互联网资本强势进入,电影产业基金十分活跃 |
(三) 二级市场并购火爆与出现问题的表现与原因 |
三、第三阶段:证券化的提升期(2016年-2018年) |
(一) 政策上对明星证券化的遏制和再融资疏堵结合 |
(二) 投融资上资本有进有退步入去伪存真的提升期 |
(三) 中影上影两大国企实现A股上市的标志性意义 |
(四) “内容为王”获得支持,资本流向发生结构性变化 |
(五) 互联网影业与国企和民企三分天下重塑行业格局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资本化进程的成效与问题解析 |
一、电影产业资本化的成效解析 |
(一) 对资本化的运行规律和特点的认识更加清晰 |
(二) 对资本化的运行原理和阶段的把握更加准确 |
(三) 对资本化进程的启动和发展形成的共识更加坚定 |
(四) 对借力A股市场做优做强的意义和路径更加明确 |
(五) 对保持市场活力与严控风险之间的把控能力更加强大 |
(六) 对建构产业与资本辩证关系的良好生态系统更加自觉 |
二、电影产业资本化的问题解析 |
(一) 电影公司存在诸多问题影响通过IPO进行融资 |
(二) 跨界定增存在虚火与企业并购存在严重障碍 |
(三) 证券化负面影响凸显影企上市后的风险边界 |
(四) 资本的霸权导致电影产业的异化和扭曲行为 |
(五) “保底发行”与“天价片酬”对于电影产业的侵蚀 |
(六) 电影板块在A股市场回报率偏低、规模偏小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完善推动资本化进程的对策与建议 |
一、坚持保证资本化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的原则 |
(一) 把握中国电影产业资本化发生的方向性调整 |
(二) 努力创作出资本与内容结合的佳作 |
二、遵循借力资本市场融资做优做强产业的原则 |
(一) 影企要积极创造条件实现在A股市场上市融资 |
(二) 借力A股市场资源配置优势培育大型企业集团 |
(三) 重视发挥中介机构的作用推动与A股市场对接 |
(四) 打造影视企业融资渠道助力小微影企融资 |
三、通过并购等金融手段实现影企健康发展 |
(一) 发挥股市先发优势的公司在外延并购上的优势 |
(二) 通过不断外延并购做优做强是必然选择 |
四、积极拥抱互联网资本实现影企自身发展 |
(一) 把握互联网资本在电影产业链地位主流化的趋势 |
(二) 上市电影企业要积极拥抱互联网资本的进入 |
五、构建与资本化进程相适应的规范运行体制 |
(一) 应制定和出台规范资本运行的相关制度 |
(二) 尽快组建电影经纪人群体的行业协会 |
六、把握“内容为王渠道致胜”的原则,推动全产业链发展 |
(一) 上市影企要打造全产业链模式防控业绩下滑的风险 |
(二) 上市影企要瞄准“内容+渠道”模式以提高经营业绩 |
七、完善与资本化进程相一致的产业规则和市场规则 |
(一) 要遵从产业和市场规律推动资本化进程 |
(二) 用大工业运行的方式分散和控制好金融风险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与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3)中法文化交流视域下的晚清洋务学堂(论文提纲范文)
Remerciements |
中文摘要 |
摘要 |
导论 |
一、选题的缘起和意义 |
二、相关研究概念及范围的界定 |
三、文献综述 |
四、相关史料情况 |
五、研究的创新之处 |
六、研究方法与思路 |
第一章 晚清洋务学堂在中法文化交流中的历史坐标 |
第一节 鸦片战争前的中法文化交流 |
一、法国传教士的来华历史 |
二、法国传教士与西学中渐和中学西渐 |
三、18世纪法国的“中国热” |
四、传教士以外的中法文化摆渡人 |
第二节 19世纪40-60年代的中法文化交流 |
一、法国传教士 |
二、法国外交人员 |
三、法籍洋员 |
四、法国本土职业汉学家 |
五、晚清知识分子 |
第二章 京师同文馆法文馆教习与中法文化交流 |
第一节 法文馆的开设 |
一、法文馆成立前的中法语言障碍 |
二、法文馆的沿革 |
第二节 法文馆的教习与学生 |
一、中法文化摆渡人——法文馆教习 |
二、法文馆教习代表人物 |
三、潜在中法文化摆渡人——法文馆学生 |
第三节 法文馆的培养模式 |
一、教材与课程 |
二、考核方式 |
三、留学教育 |
四、法文着作的译介 |
第三章 京师同文馆法文馆毕业生与中法文化交流 |
第一节 法文馆毕业生与外交 |
一、总理衙门设立前的外交翻译人员 |
二、总理衙门和驻外使馆的创立 |
三、驻外使馆的人员构成 |
四、驻欧使馆中的法文馆毕业生 |
五、法文馆出身的着名外交官 |
第二节 法文馆毕业生与译介书籍、旅法游记、教育 |
一、西学书籍的译介 |
二、法国文学的译介 |
三、旅法游记与法国人形象 |
四、教育方面 |
第四章 福建船政学堂法文学堂教习与中法文化交流 |
第一节 法文学堂的开设 |
一、两次鸦片战争海面战事的溃败 |
二、福建船政局的创始人——左宗棠 |
三、法文学堂的沿革 |
四、船政学堂历史上两次中法合作对比 |
第二节 法文学堂的教习与学生 |
一、中法文化摆渡人——法文学堂教习 |
二、法文学堂教习代表人物 |
三、潜在中法文化摆渡人——法文学堂学生 |
第三节 法文学堂的培养模式 |
一、学制与课程 |
二、教材与考核 |
三、留学教育——开留学法国的先河 |
第五章 福建船政学堂法文学堂毕业生与中法文化交流 |
第一节 法文学堂毕业生与军事 |
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海军与造船技术的发展 |
二、两次鸦片战争中的中西舰船对比 |
三、法文学堂毕业生与中国近代海军 |
第二节 法文学堂毕业生与经济、教育、外交和西书译介 |
一、经济方面 |
二、教育方面 |
三、外交方面 |
四、西书译介 |
五、法文学堂毕业生代表人物 |
结语 |
一、中法文化交流史中的来华法国传教士的角色 |
二、京师同文馆法文馆与福建船政学堂法文学堂的对比 |
三、晚清时期中法文化交流的研究不等于美化侵略 |
四、对今日中法文化摆渡人之启示 |
参考文献 |
人名中外文对照表 |
附录 |
(4)夏布源流及其工艺与布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0 绪论 |
0.1 问题的提出 |
0.2 相关概念的界定 |
0.3 研究现状述评 |
0.4 研究方法与目标 |
0.5 研究主要内容、研究意义与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上编 夏布追溯 |
第1章 夏布源头的追溯 |
1.1 夏布名称的辨析 |
1.1.1 夏布词义解读的两种主流观点 |
1.1.2 夏布名称的出处 |
1.1.3 古代麻织物相关名称 |
1.2 从传统苎麻布到夏布 |
1.2.1 麻作物种植与生产的概述 |
1.2.2 棉纺对麻纺冲击的概述 |
1.3 本章小节 |
参考文献 |
第2章 麻类作物及其纺织服饰文化 |
2.1 麻类作物的品种及苎麻的性能与栽培 |
2.1.1 麻类作物的品种 |
2.1.2 苎麻纤维与其它麻作纤维的对比优势 |
2.1.3 苎麻的栽培 |
2.2 麻纺织历史文化的追溯 |
2.2.1 从有关麻的成语说起—麻纺的生活文化 |
2.2.2 从“败绩”说起—绩麻的纺织考 |
2.2.3 从“布帛之征”说起—麻纺的经济文化 |
2.3 麻纺织服饰文化的追溯 |
2.3.1 麻纺服饰文化的肇始 |
2.3.2 基于布与帛文献记载对比的视角 |
2.3.3 基于布与帛出土实物对比的视角 |
2.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3章 近代夏布的主产地与产业兴衰 |
3.1 近代夏布主产地的概况 |
3.1.1 江西万载夏布的概况 |
3.1.2 湖南浏阳夏布的概况 |
3.1.3 四川隆昌夏布的概况 |
3.1.4 重庆荣昌夏布概况 |
3.2 近代夏布产业的三个历史阶段 |
3.2.1 夏布手工业的商业化转型 |
3.2.2 夏布产业的繁荣 |
3.2.3 夏布产业的衰落 |
3.3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中编 技艺挖掘 |
第4章 历史背景下夏布织造技艺的挖掘 |
4.1 古代麻纤维脱胶工艺 |
4.1.1 古代麻纺织品脱胶的考证 |
4.1.2 古代麻纤维脱胶工艺的挖掘 |
4.1.3 古代麻纤维脱胶工艺的原理 |
4.2 古代麻纺的纺纱工艺 |
4.2.1 从搓绳到手工绩麻 |
4.2.2 从纺轮上的漩涡纹看纺专纺纱 |
4.2.3 麻纺纺车的功能与分类 |
4.3 历史背景下麻织造技艺的挖掘 |
4.3.1 平纹布织造的主要机型及演变 |
4.3.2 近代夏布腰机的源流 |
4.3.3 麻织具与织机的发展历程 |
4.4 麻纺织辅助工具的演变 |
4.4.1 整经工具与工艺 |
4.4.2 上浆工具与工艺 |
4.4.3 整形工具与工艺 |
4.5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5章 非遗背景下夏布织造技艺的考察 |
5.1 绩纱 |
5.2 浆纱 |
5.3 编织 |
5.4 后整理 |
5.5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6章 夏布的传统印染工艺 |
6.1 夏布的传统颜色蓝(青)、黑、白三色考 |
6.2 石染矿物颜料及其染色考 |
6.2.1 矿物颜料与石染染料 |
6.2.2 石染染色的工艺 |
6.2.3 石染染色的特征 |
6.3 蓝(青)、黑二色植物染料及其染色 |
6.3.1 蓝色植物染料及其在夏布上染色 |
6.3.2 黑色植物染料及其在夏布上染色 |
6.4 夏布的型版印花工艺 |
6.4.1 夏布型版印花的源流 |
6.4.2 非遗中的夏布印花工艺 |
6.5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下编 布艺延伸 |
第7章 以夏布为载体的艺术创作 |
7.1 以夏布为绣地的夏布绣 |
7.1.1 江西传统夏布绣 |
7.1.2 新余艺术夏布绣 |
7.2 以夏布为载体的夏布画 |
7.2.1 夏布国画与制作 |
7.2.2 夏布版画与制作 |
7.3 以夏布为扇面的夏布折扇 |
7.3.1 夏布折扇的源流 |
7.3.2 夏布折扇的工艺 |
7.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8章 夏布生活用品的设计与开发 |
8.1 夏布在现代服饰设计中的应用 |
8.1.1 自然与人文的夏布面料 |
8.1.2 服装设计师运用夏布的实践 |
8.2 夏布在软装饰中的应用 |
8.2.1 夏布软装饰的价值取向 |
8.2.2 夏布软装饰的应用策略 |
8.3 夏布工艺品的多元化态势 |
8.3.1 夏布工艺品的定位与设计 |
8.3.2 夏布工艺品的多元化与推广 |
8.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9章 夏布及其衍生品在生产中的保护 |
9.1 夏布织造的民间生存状态 |
9.1.1 夏布产业的格局 |
9.1.2 民间夏布织造技艺的艺人生存状态 |
9.2 市场态下夏布延伸布艺设计的辨析 |
9.2.1 市场态下夏布布艺延伸设计的多样化 |
9.2.2 市场态下传统夏布织造技艺的异化 |
9.3 手工夏布及其衍生品生产中的固守与变通 |
9.3.1 对“手”和“艺”的认识 |
9.3.2 技艺的固守 |
9.3.3 形式的变通 |
9.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论 |
附录1 出口本色手工夏布检验规程 |
附录2 单综单蹑夏布织机图及其各部位名称 |
附录3 文中图片的名称与来源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5)抗日战争(论文提纲范文)
序世界上还有另外一种逻辑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七 |
第一章最后关头 |
第二章中国决不放弃领土之任何部分 |
第三章丧师失地未有如是之速者 |
第四章从滑稽故事之迷雾中脱颖而出 |
第五章使中华民族永存世上 |
(7)郑观应新学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文文摘 |
目录 |
Catalogue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的理由及意义 |
第二节 郑观应思想研究相关概述 |
第三节 主要的研究方法、基本思路和基本框架 |
第一章 郑观应新学思想的形成 |
第一节 郑观应的主要社会经历 |
第二节 郑观应新学思想产生的背景 |
第三节 郑观应新学思想的主要载体:《救时揭要》、《易言》、《盛世危言》 |
第二章 郑观应的“重商”思想 |
第一节 “振兴商务”“以商立国” |
第二节 “习兵战不如商战” |
第三节 从“商战”到“商办企业”观 |
第三章 郑观应的“君主立宪”“设议院”的思想 |
第一节 对西方政治制度的看法 |
第二节 效仿西方君主立宪和议院政治 |
第三节 推行内政改革 |
第四节 与康梁“君主立宪”思想的比较 |
第四章 郑观应的的教育思想和人才观 |
第一节 对科举制的批判与改革 |
第二节 推行学制改革 |
第三节 兴办职业教育 培养技术人才 |
第五章 郑观应的“防灾备荒”思想 |
第一节 灾荒频发的原因分析:既是天灾 又是人祸 |
第二节 郑观应防灾备荒的思想体系 |
第三节 郑观应防灾备荒思想的特点 |
第六章 郑观应的外交及军事思想 |
第一节 “师夷制夷”、“以夷制夷”和“夷约制夷” |
第二节 边防思想 |
第三节 海防思想 |
第七章 郑观应新学思想的地位 |
第一节 新学思想的演化 |
第二节 郑观应对新学思想的发展 |
第三节 郑观应新学思想的特质和局限性 |
第四节 郑观应新学思想的历史影响 |
结论 |
附录:郑观应年谱简编 |
参考文献 |
博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8)论俄罗斯介入叙利亚危机的政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一、俄罗斯介入叙利亚危机的动因 |
(一)战略动因 |
1、自身传统势力范围屡屡陷落 |
2、大国尊严频遭践踏 |
3、俄美反导博弈持续不断 |
(二)战术动因 |
1、叙利亚是俄罗斯在中东重要的地缘政治杠杆 |
2、叙利亚危机外溢干扰俄罗斯国内稳定 |
3、叙利亚是俄罗斯重要的商业市场 |
二、俄罗斯介入叙利亚危机的具体政策 |
(一)政治上力推改革和对话 |
1、施压叙当局督促推进改革 |
2、接触反对派呼吁参与对话 |
(二)军事上强化对叙政府支持 |
1、坚持履行武器合同 |
2、强化在叙军事存在 |
(三)外交上推动多边斡旋反对制裁和干预 |
1、支持联合国和阿盟的斡旋努力 |
2、反对西方及阿盟的单边制裁和武力干预 |
3、反对西方和地区国家武装反对派 |
三、俄罗斯介入叙利亚危机的政策特点 |
(一)努力占据道德和法律高地 |
1、积极打造公平正义的调解者角色 |
2、努力塑造扞卫国际法原则的坚定形象 |
3、坚持树立国际多边机制拥护者形象 |
(二)积极务实注重平衡 |
1、积极—以灵活、积极的姿态参与到叙利亚危机的解决中来 |
2、务实—从自身实力出发尽可能避免对抗和利益损失 |
3、平衡—保持与冲突各方及其支持力量的平衡留足回旋余地 |
(三)俄罗斯国内的战略性公司对外交政策影响突出 |
1、拓展战略性公司海外利益是对外政策的优先课题之一 |
2、“普京团队”已经成为战略性公司的海外利益代理人 |
3、对外政策目标取向深受国内战略性公司利益影响 |
四、俄罗斯介入叙利亚危机的阶段性成果 |
(一)俄罗斯介入叙利亚危机取得的积极成果 |
1、有利于巴沙尔政权的继续生存 |
2、维护国际法的尊严和联合国的机制 |
3、彰显俄罗斯自身在世界体系中的“稳定器”作用 |
(二)俄罗斯介入叙利亚危机引发的问题 |
1、与西方在叙利亚问题上陷入严重争执 |
2、与部分地区国家的关系复杂化 |
结语 |
附录一 |
附录二 |
注释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清单 |
致谢 |
(9)清末民国早期军事教育现代化研究(1840—1927)(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1.1.1 军事与军事教育 |
1.1.2 现代化、教育现代化与军事教育现代化 |
1.2 选题的缘由与意义 |
1.2.1 选题的缘由 |
1.2.2 选题的意义 |
1.3 研究范围 |
1.4 文献综述 |
1.4.1 军事教育史着作 |
1.4.2 军事教育论文 |
1.4.3 教育史、军事史着作 |
1.4.4 现代化理论相关资料 |
1.5 研究构想 |
1.5.1 研究思路 |
1.5.2 研究方法 |
第2章 清末民国早期军事教育发展历程 |
2.1 清末民国早期军事教育发展的背景 |
2.1.1 清末的军备废弛 |
2.1.2 “沧海微澜”——鸦片战争时期军事改革的呼声 |
2.1.3 湘军、淮军的编练 |
2.2 洋务运动时期现代军事教育萌芽 |
2.2.1 “制器兴学”——洋务军事学堂的创立与发展 |
2.2.2 洋务运动时期军事教育的特点 |
2.3 清末新政时期军事教育改革 |
2.3.1 武举制度的废除与武备学堂的兴建 |
2.3.2 军事教育体制的建立 |
2.3.3 清末新政时期军事教育的特点 |
2.4 民国早期现代军事教育的发展 |
2.4.1 辛亥革命对军事教育的推动 |
2.4.2 北洋政府时期军事教育艰难前行 |
2.4.3 民国早期军事教育发展的特点 |
第3章 清末民国早期海军军事教育现代化 |
3.1 海军军事教育现代化的动因 |
3.1.1 “船坚炮利”——来自西方国家的海上威胁 |
3.1.2 “师夷制夷”——海防意识的萌发 |
3.2 海军军事教育现代化的发展历程 |
3.2.1 甲午战争前的海军教育 |
3.2.2 甲午战争后海军教育的恢复 |
3.2.3 民国时期海军教育的发展 |
3.3 海军留学教育 |
3.3.1 求知异域:海军留学教育的兴起 |
3.3.2 东渡扶桑:甲午战后大规模的海军留日活动 |
3.3.3 规范多元:民国初期海军留学教育的发展 |
3.3.4 海军留学教育的历史评价 |
3.4 海军军事教育现代化特征 |
3.4.1 教育层次的单一性 |
3.4.2 教育思想的双重性 |
3.4.3 课程设置的西化性 |
3.4.4 教学方法的实战性 |
3.4.5 教育形式的多样性 |
第4章 清末民国早期陆军军事教育现代化 |
4.1 陆军军事教育现代化的动因 |
4.1.1 “痛定思痛”——甲午海战的反思 |
4.1.2 “整军御侮”——谋求全面军事教育改革 |
4.1.3 “风起云涌”——军国民教育思潮的兴起 |
4.1.4 “军制变迁”——陆军军事教育发展的内在诉求 |
4.2 陆军军事教育现代化的历程 |
4.2.1 “跛足前行”—— 甲午战前陆军军事教育概况 |
4.2.2 “整军练武”——新式陆军的训练 |
4.2.3 “举国划一”——陆军军事教育体系的确立 |
4.2.4 “官兵并重”——民国初期的陆军军队教育 |
4.3 陆军留学教育 |
4.3.1 “涓涓细流”——甲午战前的陆军留学教育 |
4.3.2 “以日为师”——甲午战后波澜壮阔的陆军留日教育 |
4.3.3 陆军留学教育与陆军军事现代化 |
4.3.4 陆军留学教育的局限与不足 |
4.4 陆军军事教育现代化特征 |
4.4.1 教育层次的多样性 |
4.4.2 课程设置的科学性 |
4.4.3 教育制度的模仿性 |
4.4.4 教育发展的滞后性 |
4.4.5 教育改革的不彻底性 |
4.4.6 教育管理的私有性 |
第5章 清末民国早期空军军事教育现代化 |
5.1 空军军事教育现代化的动因 |
5.1.1 孙中山“航空救国”思想的提出 |
5.1.2 国内航空人员的匮乏 |
5.2 空军军事教育现代化的历程 |
5.2.1 南苑航空学校 |
5.2.2 其他航空学校的创办 |
5.3 空军留学教育 |
5.4 空军军事教育现代化的特征 |
5.4.1 教育发展的主动性 |
5.4.2 办学形式的开放性 |
5.4.3 教育实施的地方性 |
第6章 保定陆军军官学校、黄埔军校个案研究 |
6.1 “将军摇篮”——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现代化办学特征分析 |
6.1.1 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的创办 |
6.1.2 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的办学特征 |
6.1.3 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的历史影响 |
6.2 “军校楷模”——黄埔军校现代化办学特征分析 |
6.2.1 黄埔军校的创办 |
6.2.2 黄埔精神的形成与实践 |
6.2.3 黄埔军校的办学特征 |
6.2.4 黄埔军校的历史影响 |
结语 |
一、清末民国早期军事教育现代化的总体特征 |
二、清末民国早期军事教育现代化的社会影响 |
三、清末民国早期军事教育现代化的历史启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10)L家具公司品牌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研究内容 |
2 相关理论概述 |
2.1 STP营销战略 |
2.1.1 市场细分 |
2.1.2 目标市场选择 |
2.1.3 市场定位 |
2.2 品牌和品牌战略 |
2.3 品牌建设 |
2.4 营销组合理论 |
3 L家具公司内外部环境分析 |
3.1 L家具公司概况 |
3.2 宏观环境分析 |
3.2.1 政治法律环境分析 |
3.2.2 经济环境分析 |
3.2.3 社会文化环境分析 |
3.2.4 技术环境分析 |
3.3 中国家具行业分析 |
3.3.1 中国家具行业发展概况 |
3.3.2 中国家具行业主要特点 |
3.3.3 中国家具行业发展趋势 |
3.3.4 中国家具行业竞争结构分析 |
3.3.5 中国家具行业营销现状分析 |
3.4 SWOT分析 |
3.4.1 优势分析 |
3.4.2 劣势分析 |
3.4.3 机会分析 |
3.4.4 威胁分析 |
3.4.5 分析结果 |
4 L家具公司品牌建设方向 |
4.1 L家具公司市场细分 |
4.2 L家具公司目标市场选择 |
4.3 L家具公司市场定位 |
4.4 L家具公司总体营销思路 |
4.5 L家具公司目标市场营销策略 |
4.5.1 差异化营销战略总体构想 |
4.5.2 差异化营销战略的实施 |
5 L家具公司品牌战略 |
5.1 L家具公司品牌目标 |
5.1.1 远期目标 |
5.1.2 近期目标 |
5.2 L家具公司品牌规划 |
5.2.1 品牌名称 |
5.2.2 品牌视觉 |
5.2.3 品牌核心竞争力 |
5.2.4 品牌定位 |
6 L家具公司品牌建设实施 |
6.1 产品策略(Product) |
6.2 价格策略(Price) |
6.3 促销策略(Promotion) |
6.3.1 品牌传播基本思路 |
6.3.2 品牌传播策略 |
6.3.3 日常促销策略 |
6.3.4 活动促销策略 |
6.4 渠道策略(Place) |
7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海外家具企业加紧布阵中国(论文参考文献)
- [1]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对少数民族上层人士统战工作研究(1949-1959)[D]. 唐丕跃.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1)
- [2]中国电影产业资本化进程研究(1978年-2018年)[D]. 周子钧. 山东大学, 2019(09)
- [3]中法文化交流视域下的晚清洋务学堂[D]. 王颖琴.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9(07)
- [4]夏布源流及其工艺与布艺研究[D]. 廖江波. 东华大学, 2018(12)
- [5]抗日战争[J]. 王树增. 当代, 2015(04)
- [6]2014年中国直销业绩报告[J]. 本刊编辑部. 知识经济(中国直销), 2015(02)
- [7]郑观应新学思想研究[D]. 蔡旭. 福建师范大学, 2014(03)
- [8]论俄罗斯介入叙利亚危机的政策[D]. 杨彬. 新疆大学, 2013(10)
- [9]清末民国早期军事教育现代化研究(1840—1927)[D]. 甘少杰. 河北大学, 2013(12)
- [10]L家具公司品牌建设研究[D]. 鲁云. 复旦大学, 201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