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十字克隆生长对光照强度的响应

黄十字克隆生长对光照强度的响应

一、过路黄克隆生长对光照强度的反应(论文文献综述)

张盟,李磊,柳佳莹,荣俊冬,陈礼光,何天友,陈凌艳,郑郁善[1](2022)在《不同林冠环境下竹类植物表型可塑性研究进展》文中指出竹类植物具有克隆植物特有的双构件性特征,与非克隆植物相比具有较强的表型可塑性,能够更好地适应环境的改变。文中从形态可塑性、生理可塑性、生物量可塑性、选择性放置(觅食行为)4个方面综述不同林冠环境下竹类植物的表型可塑性调节机制,总结相关研究现存问题,建议加强生理整合作用和选择性放置研究,在内在机制与分子层面进行深入探索,扩展竹种研究范围并按竹种类型进行横向对比,综合分析竹类植物与森林树种之间的相互影响,以期为揭示竹类植物对林冠环境差异的适应机理、维持林下竹类植物种群更新和丰富森林经营模式等提供借鉴。

权佳馨[2](2021)在《亲本环境对克隆植物生境选择策略的影响及表观遗传记忆的调控效应》文中提出在异质环境中,克隆植物可以通过生境选择行为更有效地利用斑块状分布的资源,从而增强其竞争能力,因此关于异质性环境中克隆植物的生境选择研究备受关注。植物的生境选择行为会受到其过去环境的强烈影响,植物对曾经经历过的环境所形成的记忆甚至可以改变其后代的表型和生长行为,而表观遗传变异被认为是介导植物记忆的机制之一。本研究中我们以活血丹(Glechoma longituba)和白三叶(Trifolium repens)为实验材料,分别设置了紫外-B(Ultraviolet-B,UV-B)辐射环境以及干旱胁迫环境。在UV-B辐射环境中,使用克隆植物活血丹,通过对不同的克隆分株(亲本分株、年长分株、年轻分株)的生长指标(生物量、分株数量、叶面积、匍匐茎长度、比叶面积、比茎长、生长方向)以及DNA甲基化变化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克隆植物活血丹亲本分株的UV-B辐射环境是否触发了植物的表观遗传记忆,表观遗传记忆是否发生跨世代传递并影响克隆子代在异质环境中的生境选择行为。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究了亲本的不同UV-B辐射强度对克隆植物生境选择策略的影响有何不同。此外,在干旱胁迫环境中,我们使用克隆植物白三叶,通过诱导亲本产生不同时间长度的干旱胁迫记忆,根据亲本不同的干旱胁迫记忆对子代表型(生物量,匍匐茎长度、节点数、侧枝数和生长速率)的影响来分析白三叶的干旱胁迫记忆的时效性。主要结果如下:(1)直接的UV-B辐射明显减少了亲本分株的生物量,并且该亲本所形成的子株数量明显减少,其子代分株更多地选择生长在光照环境好的生境中,而不是UV-B辐射环境中,表现为“逃避策略”。而对照光环境中的亲本所产生的子代对两种光照环境(对照光环境和UV-B辐射环境)表现出相似的喜好。此外,直接的UV-B辐射降低了的亲本分株的DNA甲基化水平和表观遗传多样性,亲本分株的这些表观遗传变化可以在其子代中维持一段时间,但经过几代无性繁殖后表观遗传变化明显减弱。(2)亲本分株经历不同剂量的UV-B辐射导致其子代对异质性环境的生境选择策略不同。经历过UV-B辐射的亲本,其子代的匍匐茎长度明显减少,并且变化程度与UVB辐射剂量有关。DNA甲基化介导的表观遗传变化影响子代在弯曲前的匍匐茎长度,当亲本处于低的调控性UV-B环境中时,其通过提高最大净光合速率,增加紫外吸收化合物的含量来抵御紫外辐射,选择生长到不同生境中的子代的匍匐茎长度未表现出明显差异;而当亲本植株处于高的胁迫性UV-B环境中时,其形成较小,较厚的叶片,缩短叶柄长度来避免胁迫UV-B辐射,生长到UV-B胁迫环境中的子代的匍匐茎长度增加,表现为扩张生长的“逃避策略”,而生长到正常光照生境中的子代的匍匐茎长度没有明显变化。(3)亲本经历的干旱胁迫会影响子代分株的表型,例如导致子代侧枝数量的增加。这种亲本环境的跨世代效应由DNA甲基化所介导的表观遗传变化所调节,亲本的干旱胁迫记忆可以跨世代传递给后代,但这种干旱记忆会被逐渐削弱,在经历干旱胁迫6周后的植物的子代中,我们未发现任何跨代记忆。因此,干旱诱导的干旱胁迫记忆可以在亲本中保持一段时间后消失。并且,这些变化表现出基因型的差异性。综上所述,我们的研究证明克隆植物的生长行为明显受到其亲本所经历过的环境的影响,这种母体效应可以通过DNA甲基化所介导的表观遗传学变化进行跨世代传递到达子代分株,进而影响子代的表型、生理以及生长行为。当然,胁迫记忆也受胁迫强度和时间动态的影响,记忆具有时效性,其在世代传递过程中会逐渐的削弱。这些研究结果对于我们更深入全面的理解植物的行为及其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杨小琴,何林江,刘金平,兰芳,马勇[3](2021)在《遮阴对千根草构件性状、克隆生长及繁殖策略的影响》文中认为为开发和利用野生乡土草坪草种质资源千根草(Euphorbia thymifolia),探究其耐阴性强弱与形成机理,通过设置0 (CK)、30%、50%、70%的4个遮阴度,经4个月夏季室外处理后,测定基株的构件性状、生物量结构、克隆效率指数及有性繁殖指数等参数,分析遮阴下千根草的生长和繁殖策略。结果表明,1)千根草通过降低叶片数、叶面积、匍匐茎长和分枝强度(P <0.05),形成适应遮阴度的构件数量和质量性状。2)叶性状对遮阴响应顺序为叶数>总叶面积>叶长>单叶面积>叶宽>叶厚,茎性状对遮阴响应顺序为分枝强度>株高>匍匐茎长>分枝密度>一级分枝数,根性状对遮阴响应顺序为不定根数>主根直径>侧根数>主根长。3)遮阴降低了基株生物量(P <0.05),千根草通过调整构件生物量分配比,形成适应遮阴生境的生长策略。4)千根草通过降低有性繁殖分配与繁殖指数应对> 30%遮阴(P <0.05),通过降低克隆结构生物量和克隆效率指数适应遮阴生境(P <0.05)。综上,千根草为喜光植物,可通过调节构件性状与生物量结构,形成与遮阴度相匹配的克隆生长与有性繁殖策略。

李玲[4](2020)在《亚热带山地大泥炭藓(Sphagnum palustre L.)及维管植物的生长对地下水位与光照条件的响应》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以亚热带山地大泥炭藓(Sphagnum palustre L.)及维管植物为研究对象,通过大田试验控制地下水位(设置不同高度的种植基地)与光照(覆盖不同层数的遮阴网)条件,统计大泥炭藓的生长状态、头状枝数量、覆盖面积、生物量以及维管植物的植株高度、总盖度、生物量等相关生长指标,探究大泥炭藓与维管植物的生长对地下水位与光照条件的响应。本研究为亚热带泥炭藓湿地生态恢复及泥炭藓生产的产业化提供支撑。研究结果如下:(1)试验开始前试验地共有维管植物25科32属34种,在移植泥炭藓并开始实验后,两组试验地一共发生维管植物31科58属67种,共新增维管植物14科36属49种,共减少8科13属16种。在地下水位试验组共发生维管植物25科46属52种,在光照试验组中共发生维管植物29科55属64种。(2)地下水位对大泥炭藓的四个生长指标均产生显着影响,且四个生长指标对地下水位的响应一致。各指标显示:大泥炭藓在中、高地下水位处理下有较好的生长(至试验结束时统计,生长状况良好率达87.5%~90.0%,头状枝数量在中、高地下水位条件下分别为40.5(±14.3)个、36.0(±18.9)个;覆盖面积在中、高地下水位条件下分别为68.6(±38.9)cm2、63.5(±44.1)cm2;生物量在中、高水位条件下分别为1.9(±0.9)g、1.8(±1.0)g。(3)地下水位对维管植物的植株高度、总盖度、生物量均有显着影响,在中地下水位条件下,禾草类维管植物的植株高度、总盖度、生物量较大,分别是32.6(±3.4)cm、96.2(±1.6)%、419.9(±71.3)g;在低、高地下水位条件下,维管植物的生物量与禾草类维管植物的植株高度均较小,生物量分别是290.5(±76.8)g、297.5(±57.6)g,禾草类维管植物的植株高度分别是9.7(±1.0)cm、11.3(±2.0)cm。在本研究中,大泥炭藓生长受地下水位条件的影响要大于其受维管植物的影响,高地下水位处理下维管植物的物种数较少,具有较小的生物量与植株高度,且大泥炭藓在此种地下水位下有较好的生长。因此高地下水位是最佳地下水位条件。(4)光照对大泥炭藓的生长有显着影响,大泥炭藓的生长状态在无遮光下不及遮光处理下,随着遮光率的增加,大泥炭藓的头状枝数量不断降低,从38.9(±11.8)降低到24.5(±4.4)个,但覆盖面积和生物量先增加后降低。覆盖面积从62.0(±32.3)到128.6(±25.7)再到99.0(±19.7)cm2;生物量从1.8(±0.7)到2.8(±0.8)再到2.0(±0.5)g。随着遮光率的增加,维管植物的总盖度与生物量不断降低。总盖度从96.2(±1.6)降低到10.0(±1.4)%;生物量从419.9(±71.3)降低到57.4(±17.1)g。(5)在遮阴条件下,维管植物总盖度与大泥炭藓覆盖面积以及生物量均显着相关,当维管植物总盖度为50%左右时,大泥炭藓覆盖面积和生物量最大。研究表明,遮阴网与维管植物共同影响大泥炭藓的生长,中度遮光(遮光率64%、76%)是帮助泥炭藓湿地快速恢复的最佳条件。综合考虑大泥炭藓的生长以及经济成本,在野外进行大泥炭藓湿地的恢复工作时,只需要覆盖1层遮阴网(遮光率64%)即可达到最好效果。

张运春[5](2017)在《不同光照下东方草莓分株种群特征和分布格局》文中提出克隆构型、分株种群可塑性特征以及植物的分布格局都是克隆植物适应环境的表现形式,也是克隆植物生态学的重要研究内容。本文通过野外调查和对比分析,研究不同光照下东方草莓克隆构型、分株种群特征以及点分布格局。结果表明:东方草莓的克隆构型随光照发生相应的变化,低光照下其匍匐茎节间长和分枝角度均增大而分枝强度减小;随光照减弱,东方草莓分株种群的生物量、根冠比和分株种群密度显着降低;不同光照下东方草莓分株均以随机分布为主但不同尺度下有所差异,其分布格局强度依次为旷地<林缘<林下。通过分析克隆植物在不同光照的资源利用对策和适合度,阐述了东方草莓的克隆构型、分株种群可塑性特征以及其分布格局随光资源可利用性变化的进化和生态适应意义。

樊星,蔡捡,刘金平,李莹,张小晶,曾晓琳[6](2016)在《局部遮光对鹅绒委陵菜基株形态塑性及生物量配置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设置基株、母株、若干克隆片段被分别局部遮光处理,通过测定根、茎、叶的数量性状和生物量,分析局部遮光对鹅绒委陵菜母株、子株、基株形态塑性及生物量配置的影响。结果表明,1)局部遮光对母株株高、叶长、叶宽、叶面积及根系深度有显着影响(P<0.05),局部遮光均可提高母株的株高、叶片长度和总叶面积,不同遮光部位或遮光强度对母株叶宽、单叶面积和根长的影响不同;2)局部遮光对子株叶长、叶面积有显着影响,克隆片段遮光是影响子株叶片大小的主要因素,母株遮光次之;3)局部遮光对克隆片段子株数和新增子株数有显着影响(P<0.05),局部遮光可显着增加基株的克隆片段数(P<0.05),母株遮光对匍匐茎伸长和新克隆片段形成有重要的影响;4)局部遮光对基株根、茎、叶含水量及叶和根生物量累积有极显着影响(P<0.01),遮2个以上克隆片段或遮母株可显着增加基株根生物量累积,但基株完全遮光使根生物量显着低于CK;5)局部遮光对基株茎、叶、根生物量分配比均有极显着影响(P<0.01),遮光对叶分配比影响最大,对茎分配比次之,对根分配比较小;6)局部遮光对基株地上生物量比有极显着影响(P<0.01),遮光部位对基株茎根比和茎叶比有极显着影响(P<0.01),全遮光显着增加基株的茎根比和茎叶比。综上所述,局部遮光对克隆植物鹅绒委陵菜的母株、子株、克隆片段和基株形态塑性和生物量配置有直接的影响。

陈延松,沈章军,欧祖兰[7](2014)在《安徽省珍珠菜属植物资源现状与应用展望》文中研究指明根据野外调查与资料整理统计,安徽省分布珍珠菜属植物26种1变型(包括新分布与新种)。文章从食用、园艺用、药用及工业用等方面总结了该属的植物资源现状,提出了该属植物资源利用与资源保育相结合的发展思路,并分析了该属克隆型资源植物在修复退化、片段化生境中潜在的应用价值。

戴欢[8](2010)在《两种园林植物的组织培养和种质创新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是以两种园林植物作为实验材料,优秀的垂直绿化植物——灰毡毛忍冬和优美的地被植物——过路黄,同时这两种植物也是重要的药用植物。本实验建立了灰毡毛忍冬初代培养、丛生芽诱导增殖、壮苗培养、生根及移栽完整的快繁体系以及再生体系,为灰毡毛忍冬大规模工厂化生产提供一定的理论和实验指导。对实验室已收集的过路黄种质资源经行了种质创新研究,包括多倍体诱导和遗传转化体系的探讨。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灰毡毛忍冬快繁体系的建立。初代培养外植体灭菌以75%酒精处理20-30s、5.0% NaClO处理15min的方法效果最好。1/2MS+6-BA 1.0mg/L+IBA0.1mg为最佳的诱导丛生芽的培养基,诱导的增殖倍数为5.52。1/2MS+6-BA 0.1 mg/L+IBA 0.1mg为最佳的壮苗培养基。生根培养中选经过壮苗培养且基部有一定程度木质化的外植体接种于以1/2 MS+6-BA 0.1mg/L+IBA 0.2mg/L+AC 0.5 g/L,光照条件以前期5d暗培养,后期光照培养为宜,接种后第5d即可生根,生根率为93.33%,平均生根数为2.51。在移栽时,先将炼苗之后的带根苗种在沙床中,14d之后再把苗移栽到腐殖土+蛭石+珍珠岩=6:2:2(v/v)的基质中是最佳的移栽方法,移栽成活率为94.44%。2.灰毡毛忍冬再生体系的建立。用固体培养基培养时,以无节茎段作为外植体接种于1/2MS 6-BA 3.0 mg/L+IBA 0.1mg的培养基中,再生效果最佳,诱导率为98.89%,增殖倍数为7.64;若是用液体培养基,用无节茎段作为外植体,则诱导再生效果最好的培养基是1/2MS 6-BA 4.5 mg/L+IBA 0.15mg,诱导率为100%,增殖倍数为11.82。3.本实验首次诱导出过路黄四倍体植株。试验中,随着Oryzalin的浓度和处理时间的增加,外植体存活率在逐渐降低,且不带叶片的有节茎段经Oryzalin处理之后的成活率也比带半片叶的有节茎段成活率低。诱导的变异率以Oryzalin浓度为10μmol/L处理48h时最高,为61.11%。经流式细胞仪检测有染色体加倍成为四倍体的过路黄植株。四倍体植株在茎粗、节间长度、叶形、气孔和花与二倍体存在显着差异。4.过路黄愈伤组织诱导。以过路黄叶片和无节茎段为外植体,愈伤组织的最佳诱导培养基为MS+2,4-D 3.0 mg/L+6-BA 0.4 mg/L,愈伤组织诱导的最佳外植体为幼嫩的无节茎段,愈伤组织再生的最佳培养基为MS+6-BA0.1 mg/L+NAA0.1 mg/L。5.过路黄遗传转化体系的探索中,培养基中添加Cef 300 mg/L能有效抑菌且对外植体再生抑制作用最小,抗生素Km 50mg/L进行筛选,该遗传转化体系还有待于进一步探索。

郑伟[9](2009)在《珍珠菜属4种园林植物的种质特性及创新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珍珠菜属(Lysimachia L.)植物在全世界约有191种,中国特有种约120种。目前,该属植物已有50多种开发为药用或园林植物。据初步统计,全球有30多个栽培品种用作观赏,而在国内,珍珠菜属的观赏物种及品种却相当有限。因此,选育优良的珍珠菜属乡土园林植物新品种前景十分广阔。本研究对近年来从华中地区收集的珍珠菜属优良植株,如过路黄L.christinae(ES,W1,W2,W3,HS,BD和HL)、聚花过路黄L.congestiflora(临时救:ZY、ZJ和JH)、紫脉过路黄L.rubinervis(ZM)和疏头过路黄L.pseudohenryi(ST),从种质资源的鉴定、评价及创新方面进行了研究,为园林绿化提供了珍珠菜属园林植物新品种。主要结果如下:1.从植株形态、染色体数目及核型、核糖体DNA的ITS序列方面对种质资源进行了鉴定。形态研究表明:4种12个类型植株的颜色变化明显,除HL,HS和ST茎叶均为绿色、花瓣为黄色外,ES,W1,W2,W3,BD,JH,ZJ和ZM均有不同程度的彩色叶脉或花瓣基部,ZY叶脉为黄绿色,脉间部分为紫褐色,花瓣为黄色。核型分析表明:过路黄的核型为2n=24=2m+2sm+4st+16t;聚花过路黄的核型为2n=24=2m+4sm+4st+14t;紫脉过路黄的核型2n=24=4m+4sm+4st+12t。在分子水平上,ITS序列(Genebank序列号为FJ529510-FJ529522)支持形态学分类结果,四个种分别聚为一枝,种内各类型之间的亲缘关系较近,过路黄7个类型的ITS序列一致性为96.14%。鉴定表明:ES,W1,W2,W3,HS,BD和HL均为过路黄的地理变异类型;ZJ和JH为聚花过路黄的地理变异类型,而ZY可能为聚花过路黄的野生突变类型。2.从生物学特性、观赏特性和园林应用特性方面对各园林植物种质资源进行了评价。生物学特性研究表明:过路黄、聚花过路黄和紫脉过路黄均为长日照植物,光周期和光照强度对各植株的生长发育和开花均有影响,长日照可使植株提前开花,花量增加。在观赏特性方面:ES,W1,W2,W3,ZJ,ZY和ZM的茎叶紫红色性状明显、稳定,5月开花,花期约30天,花量大,黄色,花瓣基部有不同程度的红色,观赏价值极高,是十分有应用前景的彩叶植物。在ES,W1,W2,W3,ZJ,ZY和ZM的园林应用特性方面:各植株对光照强度的适应性强;耐热性和耐旱性均强于市场上应用最广泛的欧洲品种Lysimachia nummularia‘Aurea’(JY);耐寒性方面,W1,W3>W2>ES,ZJ,ZY ZM,JY>BD;耐踩踏性强于白车轴草(Trifolium repens)和红花酢浆草(Oxalis rubra);分株、扦插和茎段撒播均可繁殖,且铺展能力强,适合作园林地被植物或盆栽;有较强的耐涝性,没有入侵性,无明显病虫害。因此,以上彩叶植株在华中地区及相似气候地区的园林应用潜力极大。对种质资源进行鉴定和评价之后,根据《国际栽培植物命名法规》第七版,ES,W1,W2和W3被拟定为4个新品种,即Lysimachia christinae‘Zixin’(‘紫心’过路黄)、Lysimachia christinae‘Zixin W1’(‘紫心W1’过路黄)、Lysimachia christinae‘ZixinW2’(‘紫心W2’过路黄)、Lysimachia christinae‘Zixin W3’(‘紫心W3’过路黄);ZY和ZJ被拟定为新品种Lysimachia congestiflora‘Zidie’(‘紫蝶’聚花过路黄)和Lysimachiacongestiflora‘Zimai’(‘紫脉’聚花过路黄)。同时,对拟定的过路黄品种进行了品种分类。3.从辐射诱变、多倍体诱导和遗传转化方面对部分植株进行了种质资源创新的初步研究。60Co-γ辐射实验表明:茎尖和离体再生芽经核辐射后离体培养的方法适合用来做过路黄的辐射诱变。本研究从离体再生芽ES的再生植株中获得了一株过路黄优良变异植株EF,该变异类型彩脉面积比ES增加了21.5%。多倍体诱导实验表明:秋水仙素浸泡离体茎尖适合过路黄多倍体植株的诱导,浸泡12h最有利于多倍体植株的获得,秋水仙素的适宜浓度为0.05-0.1%。本研究初步获得了ES的多倍体植物,多倍体植株的气孔比2倍体植株的气孔长度增加38.46%,宽度增加53.33%。通过离体培养,建立了完整高效的过路黄、紫脉过路黄、聚花过路黄和L.nummularia的离体快繁及植株再生体系。结果显示:培养基MS+3.0mg/L 6-BA+0.1mg/L NAA最适合过路黄叶片及茎尖的植株再生培养,诱导率均为100%,增殖倍数较高,其中ES高达14.34;茎尖是紫脉过路黄植株再生培养最合适的外植体,最适合的培养基配方是MS+(3.0-5.0)mg/L 6-BA+0.1mg/L NAA,诱导率为100%,增殖倍数为16.87-17.20;叶片是L.nummularia植株再生培养最适合的外植体,最适合的培养基配方是MS+1.0mg/L 6-BA+0.1mg/L NAA,诱导率为100%,增殖倍数为12.73;聚花过路黄带节茎段在培养基MS+(3.0-5.0)mg/L 6-BA+0.1mg/L NAA中的丛生芽诱导率为100%,叶片则不适合作植株再生培养的外植体。各植株在培养基1/2MS+0.1mg/LNAA中的生根数量显着高于各植株在其它培养基中的生根数量。各植株的生根植株移栽成活率均大于95%,移栽后,植株生长势旺盛,整齐一致。在ES的叶片遗传转化体系筛选中,250mg/L的Cef可以抑制选择培养中农杆菌的生长,50mg/L的Km适合进行抗性植株的筛选。

张瑾,张明如,赵银宽[10](2008)在《克隆植物表型可塑性研究若干进展》文中研究指明表型可塑性是克隆植物的重要特征,也是克隆植物生长发育和适应外界环境的重要机制。本文总结了克隆植物表型可塑性的意义,克隆植物对不同光照、水分和养分条件的响应特征,以及目前采用的研究方法,认为克隆植物表型可塑性已有研究多关注形态生长特征,而从生理角度研究较少。

二、过路黄克隆生长对光照强度的反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过路黄克隆生长对光照强度的反应(论文提纲范文)

(1)不同林冠环境下竹类植物表型可塑性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克隆植物表型可塑性
2 不同林冠环境下竹类植物形态可塑性
3 不同林冠环境下竹类植物生理可塑性
4 不同林冠环境下竹类植物生物量可塑性
5 不同林冠环境下竹类植物选择性放置(觅食行为)
6 研究展望

(2)亲本环境对克隆植物生境选择策略的影响及表观遗传记忆的调控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觅食行为”与“生境选择”
    1.2 克隆植物的生境选择
        1.2.1 克隆植物的生长构型
        1.2.2 克隆植物的生物量分配模式
        1.2.3 克隆植物生境选择的机理
    1.3 表观遗传记忆及其调控的表型可塑性变异的跨世代效应
    1.4 异质性UV-B环境中克隆植物的生境选择
        1.4.1 UV-B辐射对植物的影响
        1.4.2 异质性UV-B环境中克隆植物的生境选择
    1.5 干旱介导的跨代胁迫记忆及其时间效应
    1.6 本研究的内容和意义
        1.6.1 研究内容
        1.6.2 研究意义
    1.7 技术路线
第二章 UV-B辐射对克隆植物活血丹的生境选择行为的影响及其表观遗传学机制
    2.1 材料和方法
        2.1.1 植物材料
        2.1.2 实验设计
        2.1.3 对照光照和UV-B辐射的设置
        2.1.4 生长和形态参数
        2.1.5 甲基化敏感性扩增多态性(MSAP)分析
        2.1.6 统计分析
    2.2 结果
        2.2.1 生境选择
        2.2.2 MSAP实验结果
    2.3 讨论
        2.3.1 亲本的UV-B辐射环境会影响其基株的生境选择行为
        2.3.2 改变生境选择行为的机制
    2.4 小结
第三章 UV-B辐射剂量对克隆植物活血丹生境选择行为的影响
    3.1 研究方案
        3.1.1 实验材料及培养条件
        3.1.2 实验设计
        3.1.3 UV-B辐射处理
        3.1.4 甲基化试剂处理
        3.1.5 数据测量
        3.1.6 统计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UV-B辐射环境和5-氮杂胞苷对亲本植株的影响
        3.2.2 调控性UV-B以及胁迫性UV-B辐射对子代的生境选择的影响
        3.2.3 调控性UV-B以及胁迫性UV-B辐射对子代生长策略的影响
        3.2.4 亲本UV-B辐射剂量对其子代生长的影响
    3.3 讨论
        3.3.1 UV-B辐射环境及其表观遗传记忆对亲本植株的影响
        3.3.2 调控性UV-B以及胁迫性UV-B辐射对克隆植物生境选择策略的影响
    3.4 小结
第四章 克隆植物白三叶干旱胁迫记忆的时效性
    4.1 材料和方法
        4.1.1 植物材料
        4.1.2 实验设计
        4.1.3 统计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干旱胁迫对亲本的影响
        4.2.2 亲本的干旱胁迫对子代的影响
        4.2.3 5-氮杂胞苷对子代的影响
    4.3 讨论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4)亚热带山地大泥炭藓(Sphagnum palustre L.)及维管植物的生长对地下水位与光照条件的响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泥炭藓的生长对地下水位条件的响应
        1.2.2 维管植物的生长对水位条件的响应
        1.2.3 泥炭藓的生长对光照条件的响应
        1.2.4 维管植物的生长对光照条件的响应
        1.2.5 维管植物与泥炭藓之间的相互作用
    1.3 研究目的
    1.4 研究步骤
    1.5 研究的基本内容
第2章 研究地概况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地概况
    2.2 试验材料
    2.3 试验设计
        2.3.1 试验地土壤成分测定与植物调查
        2.3.2 地下水位试验设计
        2.3.3 光照试验设计
    2.4 生长指标测量方法
        2.4.1 大泥炭藓的生长指标测量
        2.4.2 维管植物的生长指标测量
    2.5 数据处理与分析
第3章 结果分析
    3.1 试验地土壤成分测定与植物调查
        3.1.1 土壤成分测定
        3.1.2 植物调查
    3.2 大泥炭藓及维管植物的生长对不同地下水位条件的响应
        3.2.1 大泥炭藓的生长对不同地下水位条件的响应
        3.2.2 维管植物的生长对不同水位条件的响应
    3.3 大泥炭藓及维管植物的生长对不同光照条件的响应
        3.3.1 大泥炭藓的生长对不同光照条件的响应
        3.3.2 维管植物的生长对不同光照条件的响应
    3.4 维管植物对大泥炭藓生长的影响
第4章 讨论
    4.1 大泥炭藓与维管植物的生长对地下水位的响应
    4.2 大泥炭藓与维管植物的生长对光照条件的响应
    4.3 维管植物对大泥炭藓生长的影响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1.1 大泥炭藓与维管植物的生长对地下水位条件的响应
        5.1.2 大泥炭藓与维管植物的生长对光照条件的响应
    5.2 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5)不同光照下东方草莓分株种群特征和分布格局(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方法
    1.1 研究地点
    1.2 研究物种
    1.3 取样方法
    1.4 数据分析
2 结果
    2.1 林缘旷地、林缘和林下生境中东方草莓的克隆构型
    2.2 林缘旷地、林缘和林下生境中东方草莓的分株特征
    2.3 不同光照强度下东方草莓的分布格局
3 讨论

(6)局部遮光对鹅绒委陵菜基株形态塑性及生物量配置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地概况
    1.2试验材料
    1.3试验设计
    1.4观测项目及测定方法
    1.5数据处理
2结果与分析
    2.1局部遮光对母株形态特征的影响
    2.2局部遮光对克隆片段形态特征的影响
        2.2.1对子株的叶性状影响
        2.2.2对子株数及匍匐茎影响
    2.3局部遮光对基株形态特征的影响
    2.4局部遮光对基株含水量的影响
    2.5局部遮光对基株生物量的影响
        2.5.1对基株生物量累积的影响
        2.5.2对基株生物量配置的影响
3讨论与结论

(7)安徽省珍珠菜属植物资源现状与应用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安徽产珍珠菜属植物资源概况
    1.1 珍珠菜属植物在安徽的生态地理分布特征
    1.2 安徽产珍珠菜属植物资源类型
        1.2.1 安徽产珍珠菜属食用类植物资源
        1.2.2 安徽产珍珠菜属工业用类植物资源
        1.2.3 安徽产珍珠菜属药用类植物资源
        1.2.4 安徽产珍珠菜属园艺用类植物资源
2 珍珠菜属植物资源利用现状与展望
    2.1 药用
    2.2 园艺用
    2.3 克隆植物与植被修复
    2.4 食用
    2.5 工业用
3 结语

(8)两种园林植物的组织培养和种质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灰毡毛忍冬研究进展
        1.1.1 忍冬属植物资源概况
        1.1.2 灰毡毛忍冬形态特征及生态习性
        1.1.3 灰毡毛忍冬药用价值研究
        1.1.4 灰毡毛忍冬在园林中应用现状及前景
    1.2 忍冬属植物组织培养研究
    1.3 过路黄研究进展
        1.3.1 过路黄的基本特征及用途
        1.3.2 过路黄的抗性研究
        1.3.3 过路黄的其他相关研究
    1.4 多倍体育种研究
    1.5 转基因研究
    1.6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灰毡毛忍冬快繁及再生体系的建立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灰毡毛忍冬快繁体系的建立
        2.2.1.1 无菌材料的获得及初代培养
        2.2.1.2 无菌苗增殖培养
        2.2.1.3 无菌苗壮苗培养
        2.2.1.4 无菌苗生根培养
        2.2.1.5 无菌苗炼苗及移栽
        2.2.2 灰毡毛忍冬再生体系的建立
        2.2.2.1 固体培养基诱导再生
        2.2.2.2 液体培养基诱导再生
        2.2.3 培养基和培养条件
    2.3 结果与分析
        2.3.1 灰毡毛忍冬快繁体系的建立
        2.3.1.1 外植体消毒和初代培养
        2.3.1.2 无菌苗增殖培养
        2.3.1.3 无菌苗壮苗培养
        2.3.1.4 无菌苗生根培养
        2.3.1.5 无菌苗移栽
        2.3.2 灰毡毛忍冬再生体系的建立
        2.3.2.1 固体培养基诱导再生
        2.3.2.2 液体培养基诱导再生
    2.4 讨论
        2.4.1 组织培养中的污染问题
        2.4.2 组培过程中的玻璃化、黄化和褐化问题
        2.4.3 灰毡毛忍冬再生的讨论
        2.4.4 组织培养中的变异现象
        2.4.5 无菌苗生根的讨论
第三章 过路黄种质资源创新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无菌材料的获得
        3.2.2 过路黄愈伤组织的诱导
        3.2.3 过路黄多倍体育种
        3.2.3.1 多倍体诱导
        3.2.3.2 多倍体的初步选择
        3.2.3.3 流式细胞仪检测倍性
        3.2.3.4 过路黄四倍体和二倍体形态比较
        3.2.4 过路黄遗传转化体系的探讨
        3.2.4.1 材料与药品
        3.2.4.2 转化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3.3.1 初代培养
        3.3.2 过路黄愈伤组织的诱导
        3.3.3 多倍体育种
        3.3.3.1 多倍体诱导
        3.3.3.2 多倍体的初步选择
        3.3.3.3 流式细胞仪检测倍性
        3.3.3.4 过路黄四倍体和二倍体形态比较
        3.3.4 过路黄遗传转化体系的初步探讨
        3.3.4.1 抑菌剂浓度的选择
        3.3.4.2 抗生素选择压的筛选
        3.3.4.3 GUS染色结果
    3.4 讨论
        3.4.1 多倍体诱导药品的选择
        3.4.2 多倍体诱导过程中产生的变异
        3.4.3 影响转化的因素的探讨
参考文献
致谢

(9)珍珠菜属4种园林植物的种质特性及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珍珠菜属资源概况
    1.2 珍珠菜属植物的研究进展
        1.2.1 系统学研究
        1.2.1.1 分类学研究
        1.2.1.2 系统演化研究
        1.2.1.3 濒危与保护生物学研究
        1.2.2 药学研究
        1.2.2.1 药用成分提取方法研究
        1.2.2.2 药用成分
        1.2.2.3 药理分析
        1.2.3 园艺学研究
        1.2.3.1 过路黄的园林应用研究
        1.2.3.2 聚花过路黄的园林应用研究
        1.2.3.3 其它园林应用研究
        1.2.4 展望
        1.2.4.1 重视资源的调查、整理和保护
        1.2.4.2 深入开展药用机理研究,开发药用产品
        1.2.4.3 引种优良野生园林植物资源,选育新品种
    1.3 问题的提出
    1.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种质资源鉴定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植物材料
        2.2.2 实验方法
        2.2.2.1 植株形态观察
        2.2.2.2 染色体核型分析
        2.2.2.3 核糖体DNA的ITS序列分析
        2.2.3 数据采集、统计及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植株形态
        2.3.2 染色体观察及核型分析
        2.3.3 核糖体NDA的ITS序列比对
    2.4 讨论
        2.4.1 珍珠菜属植物的鉴定
        2.4.2 叶片变异的形成
        2.4.3 植物地理变异类型及其研究、利用
3 种质资源评价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材料
        3.2.2 生物学特性
        3.2.2.1 生长发育特性
        3.2.2.2 结实特性
        3.2.2.3 光周期对种质生长发育的影响
        3.2.2.4 光照强度对植物发育的影响
        3.2.3 观赏特性
        3.2.3.1 茎叶观赏特性
        3.2.3.2 花的观赏特性
        3.2.3.3 地被、盆栽及吊盆观赏效果
        3.2.4 园林应用特性
        3.2.4.1 耐荫性
        3.2.4.2 耐寒性及耐热性
        3.2.4.3 耐旱性
        3.2.4.4 耐踩踏性
        3.2.4.5 繁殖方法
        3.2.4.6 其它观察
    3.3 结果与分析
        3.3.1 生物学特性评价
        3.3.1.1 生长发育特性
        3.3.1.2 结实特性
        3.3.1.3 光周期对植物开花的影响
        3.3.1.4 光照强度对植物发育的影响
        3.3.2 观赏特性评价
        3.3.2.1 茎叶观赏特性
        3.3.2.2 花的观赏特性
        3.3.2.3 盆栽、地被及吊盆观赏效果
        3.3.3 园林应用特性评价
        3.3.3.1 耐荫性
        3.3.3.2 耐寒性及耐热性
        3.3.3.3 耐旱性
        3.3.3.4 耐踩踏性
        3.3.3.5 繁殖方法
        3.3.3.6 其它观察
    3.4 讨论
        3.4.1 抗寒性
        3.4.2 耐旱性
        3.4.3 耐荫性
        3.4.4 其它应用特性
4 种质资源创新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实验材料
        4.2.2 辐射诱变
        4.2.3 多倍体诱导
        4.2.3.1 诱导方法
        4.2.3.2 多倍体筛选及检测
        4.2.4 遗传转化
        4.2.4.1 离体植株再生体系的建立
        4.2.4.2 遗传转化体系的探索
    4.3 结果与分析
        4.3.1 辐射诱变
        4.3.2 多倍体诱导
        4.3.3 遗传转化
        4.3.3.1 离体植株再生体系的建立
        4.3.3.2 遗传转化体系的探索
        4.3.3.3 离体培养中的变异筛选
    4.4 讨论
        4.4.1 辐射诱变
        4.4.2 多倍体诱导
        4.4.3 离体植株再生
        4.4.3.1 基因型对离体植株再生的影响
        4.4.3.2 外植体类型对离体植株再生的影响
        4.4.3.3 离体培养中的变异现象
        4.4.4 珍珠菜属园林植物种质资源及研究前景
5 主要研究成果
    5.1 新品种选育
    5.2 种质资源创新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论文撰写情况
致谢
附录: 珍珠菜属14个类型植株核糖体DNA的ITS序列

(10)克隆植物表型可塑性研究若干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克隆植物的表型可塑性
    1.1 克隆植物生理整合、表型可塑性概念及其意义
    1.2 异质光生境与克隆植物表型可塑性
    1.3 不同水分条件与克隆植物表型可塑性
    1.4 不同养分条件与克隆植物表型可塑性
    1.5 其它生态因素与表型可塑性
2 克隆植物表型可塑性的研究方法
    2.1 光照强度干预法
    2.2 水分条件干预法
    2.3 养分条件干预法
    2.4 其他
3 展望

四、过路黄克隆生长对光照强度的反应(论文参考文献)

  • [1]不同林冠环境下竹类植物表型可塑性研究进展[J]. 张盟,李磊,柳佳莹,荣俊冬,陈礼光,何天友,陈凌艳,郑郁善. 世界林业研究, 2022(01)
  • [2]亲本环境对克隆植物生境选择策略的影响及表观遗传记忆的调控效应[D]. 权佳馨. 西北大学, 2021(12)
  • [3]遮阴对千根草构件性状、克隆生长及繁殖策略的影响[J]. 杨小琴,何林江,刘金平,兰芳,马勇. 草业科学, 2021(05)
  • [4]亚热带山地大泥炭藓(Sphagnum palustre L.)及维管植物的生长对地下水位与光照条件的响应[D]. 李玲. 湖北大学, 2020(02)
  • [5]不同光照下东方草莓分株种群特征和分布格局[J]. 张运春.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03)
  • [6]局部遮光对鹅绒委陵菜基株形态塑性及生物量配置的影响[J]. 樊星,蔡捡,刘金平,李莹,张小晶,曾晓琳. 草业学报, 2016(03)
  • [7]安徽省珍珠菜属植物资源现状与应用展望[J]. 陈延松,沈章军,欧祖兰. 合肥师范学院学报, 2014(03)
  • [8]两种园林植物的组织培养和种质创新研究[D]. 戴欢. 华中农业大学, 2010(07)
  • [9]珍珠菜属4种园林植物的种质特性及创新研究[D]. 郑伟. 华中农业大学, 2009(05)
  • [10]克隆植物表型可塑性研究若干进展[J]. 张瑾,张明如,赵银宽.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04)

标签:;  ;  ;  ;  ;  

黄十字克隆生长对光照强度的响应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