肽生长因子与雌激素受体之间的信息联系

肽生长因子与雌激素受体之间的信息联系

一、肽类生长因子与雌激素受体之间的信息联系(论文文献综述)

王燕[1](2021)在《基于代谢/蛋白组学及网络药理学研究补阴补阳剂的抗衰老作用》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基于UPLC-QTOF/MS代谢组学和i TRAQ定量蛋白质组学技术,观察补阳剂金匮肾气丸与补阴剂六味地黄丸对自然衰老小鼠内源性代谢物和差异蛋白的影响,分析金匮肾气丸和六味地黄丸对自然衰老小鼠的调节作用。结合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技术,通过多数据库挖掘,进一步构建补阴补阳方剂-衰老靶点多层次网络,多维度比较分析补阳剂金匮肾气丸与补阴剂六味地黄丸干预衰老的作用特点。方法基于课题组前期研究,选用3月龄小鼠为低龄组,20月龄自然衰老小鼠随机分为老龄组、六味地黄丸组和金匮肾气丸组,每组20只(雌、雄各10只)。六味地黄丸组给药量9.75 g/kg,金匮肾气丸组给药量10.53 g/kg,低龄组、老龄组灌胃同体积的生理盐水。连续灌胃30天后,制备血浆、脾、肾组织样本用于UPLC-Q-TOF/MS代谢组学分析,制备肝组织样本用于i TRAQ定量蛋白质组学分析。网络药理学研究选用TCMSP数据库获取金匮肾气丸和六味地黄丸药物相关化学成分对应的靶点,分别在Gene Cards、OMIM、Pharm GKB、Drug Bank数据库搜索衰老靶点,通过Cytoscape_v3.7.0构建补阴补阳方剂-衰老靶点多层次网络,探究补阴补阳方剂与衰老的关联性,选择两首补益方中与靶点联系较多的共同成分及共同靶蛋白,应用Auto Dock Vina软件进行分子对接。最后结合生物信息学功能分析探讨补阴剂六味地黄丸与补阳剂金匮肾气丸调节衰老的作用机制特点。结果1代谢组学研究发现,衰老进程中各组织样本中代谢物质及其富集的代谢通路均发生改变,且不同组织样本中衰老代谢标志物及通路存在差异。雌鼠血浆、脾和肾组织样本中分别鉴定筛选出24、14和20个代谢标志物;雄鼠血浆、脾和肾组织样本中分别鉴定筛选出22、26和34个代谢标志物。对于雌鼠,脾和肾组织中相同标志物有肌苷、9,10-环氧十八烯酸、鞘氨醇3个;血浆和脾组织中相同标志物是D-赤藓糖-4-磷酸;血浆和肾组织中相同标志物是L-二氢乳清酸。对于雄鼠,脾和肾组织中相同标志物有L-谷氨酸、泛酸、焦谷氨酸、左旋棕榈酰肉碱4个;血浆和脾组织中相同标志物是二十二碳六烯酸。雌鼠脾和肾组织中相同代谢通路有8个;血浆和脾组织中相同代谢通路有4个;血浆和肾组织中相同代谢通路有5个,血浆、脾和肾组织中共同代谢通路有3个。雄鼠脾和肾组织中相同代谢通路有19个;血浆和脾组织中相同代谢通路有7个;血浆和肾组织中相同代谢通路有7个,血浆、脾和肾组织中共同代谢通路有6个。2蛋白质组学研究发现,衰老进程中差异蛋白及其富集的通路均发生改变,雌鼠低龄组(3M)与老龄组(20M)对比的肝组织中上调的差异蛋白163个,下调的差异蛋白97个;雄鼠低龄组(3M)与老龄组(20M)对比的肝组织中上调的差异蛋白165个,下调的差异蛋白91个。比较不同性别小鼠的差异蛋白,发现随着衰老进程,雌、雄鼠肝组织样本中均有155个共同差异蛋白表达上调、均表达下调的蛋白有63个。3六味地黄丸和金匮肾气丸对不同组织样本中衰老相关代谢标志物均有调节作用。对于雌鼠,六味地黄丸对血浆样本中13个衰老标志物有回调,脾组织样本中11个标志物有回调,肾组织样本衰老相关的标志性代谢物质中,六味地黄丸方对17个有回调;对于雄鼠,六味地黄丸对血浆样本中17个衰老标志物有回调,对脾组织样本中27个标志物有回调;雄鼠肾组织样本中,六味地黄丸回调的标志物有18个。金匮肾气丸能回调雌鼠血浆样本中10个衰老标志物、脾组织样本中12个标志物、肾组织样本中的15个衰老标志物;对于雄鼠,金匮肾气丸对血浆样本中20个衰老标志物有回调、对脾组织样本中25个标志物有回调、肾组织样本中的32个标志物有回调。4六味地黄丸和金匮肾气丸对衰老相关差异蛋白均有调节作用。在雌鼠肝组织样本中,六味地黄丸回调117个衰老相关差异蛋白,雄鼠肝组织样本中六味地黄丸回调46个的衰老相关差异蛋白;金匮肾气丸对雌鼠的115个衰老相关差异蛋白有回调作用,对雄鼠的58个衰老相关差异蛋白有回调作用。对于雌鼠,六味地黄丸和金匮肾气丸共同上调的衰老相关蛋白有44个,共同下调的衰老相关蛋白有66个;对于雄鼠,六味地黄丸和金匮肾气丸共同上调的衰老相关蛋白有3个。六味地黄丸和金匮肾气丸调节自然衰老雌鼠的共同通路有14个,调节雄鼠的衰老相关蛋白富集共同通路有4个。5网络药理学研究发现,六味地黄丸中46个主要成分对应靶基因190个,其中有159个与衰老相关;金匮肾气丸中48个主要成分对应靶基因194个,其中有162个与衰老相关。六味地黄丸和金匮肾气丸抗衰老靶点均能通过参与细胞对缺氧的反应、对脂多糖的反应、凋亡过程的负调控、老化、血管生成的正调控、细胞衰老、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产生的正调控、蛋白质磷酸化、细胞对胰岛素刺激的反应等生物进程调节衰老进程。6分子对接研究发现,原癌基因c-Fos(FOS)与槲皮素(quercetin),α-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AKT1)与薯蓣皂素(diosgenin)、山奈酚(kaempferol)、槲皮素(quercetin),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1(MAPK1)与槲皮素(quercetin)结合活性最强。结论1衰老进程中伴随代谢物质和蛋白的改变,且在不同组织不同性别存在差异。2补阴剂(六味地黄丸)和补阳剂(金匮肾气丸)对不同组织样本中衰老相关代谢标志物均有调节作用,两者调节作用有差异性。补阴剂(六味地黄丸)调节自然衰老雌鼠血浆、雄鼠脾组织、雌鼠肾组织样本中代谢标志物较补阳剂(金匮肾气丸)显着;补阳剂(金匮肾气丸)调节自然衰老雄鼠血浆、雌鼠脾组织和雄鼠肾组织样本中代谢标志物较补阴剂(六味地黄丸)显着。3补阴剂(六味地黄丸)和补阳剂(金匮肾气丸)对自然衰老小鼠肝组织样本中的衰老相关差异蛋白均有回调,均能通过干预老化、细胞黏附调节、蛋白质磷酸化、凋亡过程、心肌收缩、脂质代谢过程等生物进程调节衰老。代谢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研究联合分析发现,六味地黄丸和金匮肾气丸共同调节的差异蛋白113个,与调节的共同代谢通路中72个代谢标志物存在生物信息学关联。4网络药理学研究发现,补阴剂六味地黄丸与补阳剂金匮肾气丸发挥抗衰老作用的主要靶点与细胞对缺氧的反应、凋亡过程的负调控、炎症反应、对脂多糖的反应、老化、细胞衰老、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产生的正调控等生物进程密切相关。分子对接结果提示两首方剂中的主要活性成分与FOS、TP53、MAPK1、AKT1、MYC、JUN、MTOR有较好的亲和力。蛋白质组学和网络药理学研究结果比较发现,抗衰老靶点/蛋白的共同富集通路有黏着斑、PI3K-Akt信号通路、HIF-1信号通路、甲状腺激素信号通路、阿尔茨海默病等9条通路。

许梦白[2](2021)在《产后抑郁症中医证候特点分析及逍遥散的干预作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1.临床流行病学研究通过临床横断面流行病学调查,探索引起产后抑郁症(Postpartum depression,PPD)患者抑郁程度加重的影响因素,利用因子及聚类分析等方法探索PPD的中医证候特点,进一步归纳PPD的中医病机和治则,以期为PPD临床个体化精准辨证提供理论支持。2.中医文献方药研究检索中药内服方剂治疗PPD临床研究的相关文献,探讨治疗PPD内服方药的药物组成规律及遣方用药思路,为临床治疗PPD的选方用药提供参考,并为进一步探索中药治疗PPD的机制研究提供理论依据。3.动物实验机制研究结合PPD临床流行病学研究及中医文献方药研究,开展动物实验,建立PPD大鼠模型并进行评价,造模成功后给予逍遥散干预。通过观察大鼠下丘脑病理组织形态、检测下丘脑-垂体-性腺(Hypothalamic-pituitary-gonadal,HPG)轴激素水平、下丘脑雌激素受体(ERα、ERβ、GPER)介导的PKA/CREB/BDNF信号通路表达水平等,探讨逍遥散治疗PPD的疗效及分子作用机制,为逍遥散治疗PPD提供具有科学内涵的客观依据,同时“以方测证”,揭示PPD的中医证候特点及病机本质。方法:1.临床流行病学研究建立《产后抑郁症调查问卷》,收集PPD患者的一般情况、抑郁量表积分、中医症状及体征信息。采用Pearson卡方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对患者一般情况进行单因素分析,采用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对单因素分析结果中具有统计学意义的相关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探索导致PPD患者抑郁程度加重的影响因素。采用频数分析、因子分析及聚类分析方法,对患者的中医临床症状及体征进行研究,归纳PPD患者的中医证候特点,进一步探寻PPD的中医病机和治则。2.中医文献方药研究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等国内中文数据库2000年-2019年发表的关于中药治疗PPD临床研究的相关文献,按照筛选标准收集研究所需中药方剂。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 24.0、Weka 3.8等软件对中药进行频数分析、聚类分析及关联规则分析,探索中药治疗PPD的遣方用药规律,探析临床治疗PPD的用药思路。3.动物实验机制研究以妊娠后期慢性极轻度应激(Chronic ultramild stress,CUMS)方法建立PPD大鼠模型,综合大鼠的一般情况、体重、产仔及活仔量、行为学变化对模型进行评价,造模成功后采用HE染色观察大鼠下丘脑病理组织形态,ELISA法检测血清E2、P、PRL含量;采用RT-qPCR及Western blot分别检测下丘脑组织匀浆中ERα、ERβ、GPER及PKA、CREB、BDNF的基因与蛋白表达水平,并采用免疫组化法对其分子蛋白表达进行定位分析,在基于HPG轴探索PPD的发病及逍遥散干预作用机制的同时,“以方测证”,以逍遥散为反证,揭示PPD肝郁脾虚证的证候生物学基础。结果:1.临床流行病学研究(1)206例PPD患者平均年龄为30.28±5.07岁;轻度抑郁患者94例,占比45.63%;中度抑郁患者72例,占比34.95%;重度抑郁患者40例,占比19.42%。在影响PPD患者抑郁程度加重的心理社会因素中,产前教育是影响PPD患者抑郁程度的保护因素,新生儿疾病、经前烦躁情况、孕期焦虑抑郁、孕产期负面事件、睡眠时间不足、患者受关心和支持度低是导致PPD患者抑郁程度加重的危险因素。(2)206例PPD患者的高频症状及体征有情绪抑郁、失眠多梦、神疲乏力、食少纳呆、烦躁易怒、善太息、乳房胀痛、悲伤欲哭、精神萎靡、健忘、腹胀,舌淡红、舌边有齿痕、舌黯及舌有瘀斑瘀点,苔白、苔薄、苔腻,脉细、脉弦、脉沉。将中医症状因子分析得出的9个公因子进行聚类分析,共出现5个聚类结果:①肝郁脾虚证,其症状包括善太息、腹胀、胁肋胀满甚则疼痛、乳房胀痛、食少纳呆;②阴血亏虚证,其症状包括面色淡白、爪甲色淡、肢体麻木、潮热盗汗、五心烦热、头晕、耳鸣;③肝火炽盛证,其症状包括口苦、目赤、口干咽燥、便秘、烦躁易怒、头痛;④脾肾阳虚兼痰湿证,其症状包括脘痞、恶心、胸闷、惊恐易醒、畏寒肢冷、腰膝酸软、浮肿、小便清长或(和)夜尿增多;⑤心脾两虚兼血瘀证,其症状包括心悸、神疲乏力、气短懒言、精神萎靡、面色萎黄、健忘、失眠多梦、悲伤欲哭、面色晦暗、自汗、下腹刺痛、恶露色紫暗有块。2.中医文献方药研究(1)本研究共筛选处方112例,涉及中药116味,使用频次为1216次。治疗PPD的高频药物有柴胡、甘草、当归、白芍、茯苓、白术等17味。所有药物中,归经以脾经、肝经为主,温性和甘味药出现频率最高,药物功效以补益、理气、安神、活血化瘀等为主。(2)17味高频药物共聚为4类:①聚类1包括柴胡、白芍、当归、甘草;②聚类2包括白术、茯苓;③聚类3包括香附、陈皮、川芎、郁金;④聚类4包括茯神、黄芪、大枣、地黄、合欢皮、酸枣仁、远志。(3)17味高频药物关联分析共得出50条关联药物组合,符合二阶关联规则的有6组,符合三阶关联规则的有18组,符合四阶关联规则的有17组。3.动物实验机制研究(1)实验一:4组大鼠产仔及活仔量无明显差异,大鼠造模后出现倦怠嗜卧、活动量减少、粪便质软、体重降低等宏观表现,行为学结果中糖水消耗率及强迫游泳不动时间明显减少,旷场实验中穿格、站立及修饰次数出现降低趋势性变化;氟西汀组及逍遥散组大鼠宏观表现及行为学结果均有明显改善,表明模型组大鼠产后出现抑郁样改变,PPD大鼠模型成功建立,“以方测证”,以逍遥散反证本研究建立的PPD大鼠模型是PPD肝郁脾虚证的病证结合模型。(2)实验二:在HPG轴中,HE染色发现模型组大鼠下丘脑神经元数目减少、排列疏松紊乱,大量神经元出现核固缩、深染及胞体萎缩、空泡样变性、周围脱髓鞘改变等严重病理学变化,而逍遥散组大鼠下丘脑组织病理学变化出现不同程度改善;ELISA检测显示模型组大鼠血清E2、P、PRL水平均明显降低;逍遥散组大鼠血清E2、P、PRL水平与模型组比较均明显升高。(3)实验三:RT-qPCR结果显示,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下丘脑ERα、GPER、PKA基因表达水平明显降低,ERβ、CREB、BDNF基因表达水平有降低趋势;与模型组比较,逍遥散组大鼠下丘脑中ERα、CREB、BDNF基因表达水平明显升高,ERβ、GPER、PKA基因表达水平有升高趋势。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下丘脑中ERα、CREB、BDNF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ERβ、GPER、PKA蛋白表达水平有降低趋势;与模型组比较,逍遥散组大鼠下丘脑中PKA、BDNF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ERα、ERβ、GPER、CREB蛋白表达水平有升高趋势。免疫组化对上述指标进行定位分析,结果显示其免疫阳性神经元在下丘脑ARC及VMH中广泛分布,其中,模型组大鼠下丘脑ARC中ERα、PKA、CREB、BDNF的MOD值明显降低,VMH中的ERα、ERβ、GPER、CREB、BDNF的MOD值明显降低,逍遥散则可逆转这一改变,明显升高PPD模型大鼠下丘脑ARC及VMH中已降低的相关指标。结论:1.心理社会等多种因素相互影响,可作为应激源导致PPD的发生、发展。肝郁脾虚证、阴血亏虚证、肝火炽盛证、脾肾阳虚兼痰湿证、心脾两虚兼血瘀证及其症状表现是PPD患者具有临床意义的中医证候特点。2.女子产后多虚多瘀,气血失调,神魂失养,存在于PPD发病的始终。基于肝脾与情志、气血的密切相关性,临床治疗PPD患者可从肝脾论治,调理气血,临床可灵活运用疏肝解郁、理气健脾、益气养血、养心安神等治法。逍遥散用药组合气血兼顾,肝脾同调,是治疗PPD的常用方剂。3.以妊娠后期CUMS方法可建立病证结合的PPD肝郁脾虚证大鼠模型。采用逍遥散对PPD模型大鼠进行干预,可通过HPG轴上调性改变下丘脑内雌激素受体ERα、ERβ、GPER介导的PKA/CREB/BDNF信号通路,调节抑郁样行为。4.基于“以方测证”及“微观辨证”等中医理论基础,肝郁脾虚证是PPD的重要证候特点,以逍遥散为反证的PPD肝郁脾虚证的证候生物学基础涉及到神经内分泌系统,可能与下丘脑组织病理学改变、HPG轴功能异常、性激素分泌减少、下丘脑雌激素受体介导的PKA/CREB/BDNF信号通路的下调性改变抑制神经发生有关。

马江涛[3](2021)在《基于Pi3k/Akt/Bad通路探讨补肾健脾活血方防治肌少—骨质疏松症的作用机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1.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探讨补肾健脾活血方防治肌少—骨质疏松症的作用机制,预测Pi3k/Akt和凋亡信号通路与肌少—骨质疏松症的关系。2.建立肌少—骨质疏松症大鼠模型并进行表型鉴定,明确Pi3k/Akt和凋亡信号通路参与肌少—骨质疏松症的发病。3.明确补肾健脾活血方在体内防治肌少—骨质疏松症的作用并探讨Pi3k/Akt/Bad信号通路在补肾健脾活血方防治肌少—骨质疏松症中的作用。方法:1.补肾健脾活血方防治肌少—骨质疏松症的网络药理学分析首先分别检索TCMSP数据库、BATMAN-TCM数据库、ETCM数据库和TCMID数据库,筛选补肾健脾活血方活性成分及活性成分对应的靶点;分别检索GeneCards数据库、OMIM数据库、PharmGkb数据库、TTD数据库和DrugBank数据库的疾病相关靶点,筛选骨质疏松症疾病靶点、肌少症疾病靶点和肌少—骨质疏松症疾病靶点,将骨质疏松症、肌少症和肌少—骨质疏松症在五大数据库中的疾病靶点取并集。将骨质疏松症并集后的靶点和肌少症并集后的靶点取交集,将两者所得交集靶点与肌少—骨质疏松症并集后的靶点取并集,排除重复靶点,得到肌少—骨质疏松症疾病相关靶点。将补肾健脾活血方活性成分对应的靶点与肌少-骨质疏松症疾病靶点取交集,得到中药-疾病靶点并构建中药-疾病-靶点调控网络。然后通过构建中药-疾病靶点的蛋白互作网络,进行网络拓扑分析并筛选核心靶点。最后将中药-疾病靶点进行GO功能富集分析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得出中药-疾病靶点相关的信号通路,并对感兴趣的成分-靶点进行分子对接验证。2.肌少—骨质疏松症大鼠模型的建立(1)肌少—骨质疏松症大鼠模型的建立及鉴定40只健康雌性SD大鼠按体重随机分为五组,即正常组(Control)、假手术组(Sham)、假手术+地米组(Sham+DXM)、去势组(OVX)、去势+地米组(OVX+DXM),每组8只。其中,OVX组、OVX+DXM组均采用大鼠背侧入路双侧卵巢切除法切除大鼠双侧卵巢。Sham组、Sham+DXM组切除卵巢附近等体积大小的脂肪组织后逐层缝合肌肉和皮肤。术后除Control组外,各组大鼠给予青霉素钠8万单位/只肌肉注射,每天1次,连续3天。各组大鼠术后恢复一周,一周后分别对Sham+DXM组、OVX+DXM组大鼠腹腔注射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DXM)lmg/kg/d,连续2周。术后2个月,取材检测相关指标:①大鼠体重检测,②大鼠前肢抓力、四肢抓力检测,③大鼠DXA检测,④大鼠股骨远端micro CT检测,⑤大鼠股骨和腓肠肌HE染色、股骨TRAP染色。(2)肌少—骨质疏松症大鼠血清学变化上述实验中大鼠麻醉生效后,腹主动脉采血并分离血清,碱性磷酸酶、钙和无机磷测试盒检测血清AKP、Ca和PI水平,ELISA法检测血清PINP、β-CTx、IGF-1、E2 水平。(3)肌少—骨质疏松症大鼠成骨、成肌相关蛋白变化上述实验中大鼠麻醉生效后,迅速分离右侧股骨和右侧腓肠肌,剔除干净周围软组织,预冷PBS漂洗后,放冻存管中,超低温冰箱冻存。Western blotting检测肌少—骨质疏松症大鼠股骨成骨相关蛋白OPG和Runx2、腓肠肌成肌相关蛋白MyoD1的表达变化。(4)肌少—骨质疏松症大鼠Pi3k/Akt信号通路蛋白变化取上述实验中大鼠的右侧股骨和腓肠肌,Western blotting检测肌少—骨质疏松症大鼠股骨和腓肠肌Pi3k、p-Akt和Akt蛋白表达变化。(5)肌少—骨质疏松症大鼠凋亡信号通路变化上述实验中大鼠麻醉生效后,迅速完整分离左侧股骨和腓肠肌,剔除干净周围软组织,预冷PBS漂洗后放10ml离心管中,多聚甲醛固定,对大鼠左侧股骨和腓肠肌分别进行TUNEL染色。取上述实验中大鼠的右侧股骨和腓肠肌,Western blotting检测肌少—骨质疏松症大鼠股骨和腓肠肌Bc12、Bcl-xl和Bak蛋白表达变化。3.补肾健脾活血方通过调控Pi3k/Akt/Bad信号通路防治肌少—骨质疏松症(1)补肾健脾活血方防治肌少—骨质疏松症72只健康雌性SD大鼠按体重随机分为六组,即正常组(Control)、假手术组(Sham)、OS模型组(OS)、OS补肾健脾活血方组(OS+BSF)、OS雌二醇组(OS+E2)、OS阿仑膦酸钠组(OS+ALN),每组12只。其中,OS组、OS+BSF组、OS+E2组和OS+ALN组均采用大鼠背侧入路双侧卵巢切除法切除大鼠双侧卵巢。Sham组切除卵巢附近等体积大小的脂肪组织后逐层缝合肌肉和皮肤。术后除Control组外,各组大鼠给予青霉素钠8万单位/只肌肉注射,每天1次,连续3天。各组大鼠术后恢复一周,一周后分别对OS组、OS+BSF组、OS+E2组和OS+ALN组大鼠腹腔注射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DXM)1mg/kg/d,连续2周。造模时间3个月,3个月后,开始药物干预。从第4个月开始,每日分别给予各组相应药物。正常组(Control)、假手术组(Sham)、OS模型组(OS),每天给予10ml/kg生理盐水灌胃。OS补肾健脾活血方组(OS+BSF)每天灌胃2.979g/kg中药复方煎剂。OS雌二醇组(OS+E2)每天灌胃一次0.104mg/kg雌二醇。OS阿仑膦酸钠组(OS+ALN)每天灌胃一次1.042mg/kg阿仑膦酸钠。连续用药3个月。3个月后,取材检测相关指标:①大鼠体重检测,②大鼠前肢抓力检测,③大鼠DXA检测,④大鼠股骨远端micro CT检测,⑤大鼠股骨和腓肠肌HE染色、股骨TRAP染色。(2)补肾健脾活血方改善肌少—骨质疏松症大鼠血清学指标上述实验中大鼠麻醉生效后,腹主动脉采血并分离血清,碱性磷酸酶、钙和无机磷测试盒检测血清AKP、Ca和PI水平,ELISA法检测血清PINP、β-CTx、IGF-1、E2 水平。(3)补肾健脾活血方增强肌少—骨质疏松症大鼠成骨、成肌相关基因表达上述实验中大鼠麻醉生效后,迅速分离右侧股骨和右侧腓肠肌,剔除干净周围软组织,预冷PBS漂洗后,放冻存管中,超低温冰箱冻存。RT-PCR检测肌少—骨质疏松症大鼠股骨成骨基因OPG和Runx2、腓肠肌成肌基因MyoD1和Myogenin的表达变化。(4)补肾健脾活血方通过调控Pi3k/Akt/Bad信号通路防治肌少—骨质疏松症①取上述实验中大鼠的右侧腓肠肌,RT-PCR检测肌少—骨质疏松症大鼠腓肠肌Pi3k/Akt信号通路中Pi3k和Akt mRNA表达变化。②取上述实验中大鼠的右侧腓肠肌,Western blotting检测肌少—骨质疏松症大鼠腓肠肌Pi3k/Akt信号通路中Pi3k、p-Akt和Akt蛋白表达变化。③上述实验中大鼠麻醉生效后,迅速完整分离左侧股骨和腓肠肌,剔除干净周围软组织,预冷PBS漂洗后放10ml离心管中,多聚甲醛固定,对大鼠左侧股骨和腓肠肌分别进行TUNEL染色。④取上述实验中大鼠的右侧腓肠肌,RT-PCR检测肌少—骨质疏松症大鼠腓肠肌凋亡信号通路中Bc12、Bcl-xl和Bad mRNA表达变化。⑤取上述实验中大鼠的右侧腓肠肌,Western blotting检测肌少—骨质疏松症大鼠腓肠肌凋亡信号通路中Bcl2、Bcl-xl和Bad蛋白表达变化。结果:1.补肾健脾活血方防治肌少—骨质疏松症的网络药理学分析补肾健脾活血方中的54个活性成分通过作用于19个交集靶点来调控OS的发生。其中,作用靶点较多的活性成分(靶点数≥4)有槲皮素(quercetin)、山奈酚(kaempferol)、木犀草素(luteolin)和异鼠李素(isorhamnetin)。网络拓扑分析筛选出的关键靶点有AKT1、AR、ESR1、FOS、TP53和CAV1。GO功能富集分析表明RNA聚合酶Ⅱ基础转录因子结合、类固醇结合、核受体活性、转录因子活性、RNA聚合酶Ⅱ转录因子结合、类固醇激素受体活性、基础转录机械结合、基础的RNA聚合酶Ⅱ转录机械结合、ATP酶结合、蛋白磷酸酶结合等可能与补肾健脾活血方防治0S的作用有关。KEGG通路富集分析表明MAPK信号通路、催乳素信号通路、TNF信号通路、GnRH分泌、雌激素信号通路、生长激素的合成分泌和作用、甲状腺激素信号通路、胰岛素抵抗、胰岛素信号通路、细胞凋亡、细胞衰老等均可能参与0S的发病。2.肌少—骨质疏松症大鼠模型的建立(1)肌少—骨质疏松症大鼠模型的建立及鉴定去势、去势联合地米干预后,大鼠子宫萎缩,脂肪含量增加,骨矿含量降低,SMI和RSMI下降,前肢抓力下降,全身和股骨整体及局部骨密度下降,股骨远端骨微结构破坏加重,股骨远端破骨细胞增加,骨小梁变薄,骨髓脂肪化严重,肌肉脂肪浸润加重,肌核皱缩等,其中去势联合地米效果更明显。(2)肌少—骨质疏松症大鼠血清学变化与Control组、Sham组和Sham+DXM组相比,OVX+DXM组大鼠血清AKP、PINP和β-CTx含量明显增加,IGF-1、E2和Ca含量明显下降,PI有下降趋势。(3)肌少—骨质疏松症大鼠成骨、成肌相关蛋白变化去势联合地米干预后,大鼠股骨成骨蛋白OPG和Runx2蛋白表达下降,腓肠肌成肌蛋白MyoD1表达降低。(4)肌少—骨质疏松症大鼠Pi3k/Akt信号通路蛋白变化去势联合地米干预后,股骨和腓肠肌Pi3k、p-Akt和Akt蛋白表达下降。(5)肌少—骨质疏松症大鼠凋亡信号通路变化去势联合地米干预后,股骨和腓肠肌细胞凋亡率显着增加,抗凋亡蛋白Bcl2和Bcl-x1蛋白表达降低,促凋亡蛋白Bak表达增加。3.补肾健脾活血方通过调控Pi3k/Akt/Bad信号通路防治肌少—骨质疏松症(1)补肾健脾活血方防治肌少—骨质疏松症补肾健脾活血方干预后,OS大鼠子宫湿重下降,脂肪含量下降,骨矿含量增加,SMI和RSMI增加,前肢抓力增加,全身和股骨整体及局部骨密度增加,股骨远端骨微结构改善,股骨远端破骨细胞减少,骨小梁数量增加,骨髓脂肪化减轻,肌肉脂肪浸润减轻等,补肾健脾活血方和雌激素、阿仑膦酸钠作用效果相当。(2)补肾健脾活血方改善肌少—骨质疏松症大鼠血清学指标与Control组相比,OS组血清AKP、IGF-1、E2、PI明显下降,Ca有下降趋势,PINP和β-CTx明显增加。与OS组相比,BSF、E2和ALN明显提升血清AKP、IGF-1、E2和PI水平,Ca有升高趋势,BSF、E2和ALN明显降低血清PINP水平,β-CTx有下降倾向。(3)补肾健脾活血方增强肌少—骨质疏松症大鼠成骨、成肌相关基因表达补肾健脾活血方干预后,大鼠股骨成骨基因OPG和Runx2基因表达增加,腓肠肌成肌基因MyoD1和Myogenin基因表达增加。(4)补肾健脾活血方通过调控Pi3k/Akt/Bad信号通路防治肌少—骨质疏松症①通过腓肠肌RT-PCR检测发现,与Control组和Sham组相比,OS组大鼠腓肠肌Pi3k、Akt mRNA表达明显下降;与OS组相比,补肾健脾活血方、雌激素和阿仑膦酸钠明显增加Pi3k、Akt mRNA表达。②通过腓肠肌Western blotting检测发现,与Control组和Sham组相比,OS组大鼠腓肠肌Pi3k和Akt蛋白表达明显下降;与OS组相比,补肾健脾活血方明显增加Pi3k和Akt蛋白表达;与OS组相比,雌激素明显下调Akt蛋白表达;与OS组相比,阿仑膦酸钠明显增加Pi3k蛋白表达,下调p-Akt和Akt蛋白表达。③通过股骨TUNEL染色及凋亡率测定发现,OS组、OS+BSF组、OS+E2组大鼠股骨TUNEL染色凋亡率较Control组和Sham组明显增加,OS+BSF组大鼠股骨TUNEL染色凋亡率较OS组明显下降,表明OS大鼠股骨凋亡细胞增加,补肾健脾活血方明显降低OS大鼠股骨细胞凋亡率,抑制OS大鼠股骨细胞凋亡。④通过腓肠肌TUNEL染色及凋亡率测定发现,OS组大鼠腓肠肌TUNEL染色凋亡率较Control组和Sham组明显增加,OS+BSF组、OS+E2组、OS+ALN组大鼠腓肠肌TUNEL染色凋亡率较OS组明显下降,表明OS大鼠腓肠肌凋亡细胞增加,补肾健脾活血方、雌激素和阿仑膦酸钠明显降低OS大鼠腓肠肌细胞凋亡率,抑制OS大鼠腓肠肌细胞凋亡。⑤通过腓肠肌RT-PCR检测发现,与Control组和Sham组相比,OS大鼠腓肠肌抗凋亡蛋白Bc12和Bcl-xl mRNA表达明显下降,促凋亡蛋白Bad mRNA表达明显升高。与OS组相比,补肾健脾活血方、雌激素和阿仑膦酸钠明显提高腓肠肌抗凋亡蛋白Bcl2和Bcl-xl mRNA表达,下调促凋亡蛋白Bad mRNA表达。⑥通过腓肠肌Western blotting检测发现,与Control组和Sham组相比,OS大鼠腓肠肌抗凋亡蛋白Bcl-xl明显降低,促凋亡蛋白Bad明显增加。与0S组相比,补肾健脾活血方和雌激素明显提高抗凋亡蛋白Bcl2和Bcl-xl表达,下调促凋亡蛋白Bad表达,这与基因表达相一致。结论:1.补肾健脾活血方可通过多成分、多靶点和多通路防治OS,其中Pi3k/Akt/Bad信号通路可能参与调控肌少—骨质疏松症的生理病理过程。2.去势联合地米可成功构建肌少—骨质疏松症大鼠模型,Pi3k/Akt和凋亡信号通路均参与肌少—骨质疏松症的发病。3.补肾健脾活血方在体内通过调控Pi3k/Akt/Bad信号通路防治大鼠肌少—骨质疏松症。

张琦[4](2021)在《女性乳腺癌患者术后再发甲状腺癌的影响因素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乳腺癌术后再发甲状腺癌患者的临床特征,对可能影响乳腺癌患者术后再发甲状腺癌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以期发现影响乳腺癌患者术后再发甲状腺癌的危险因素。方法:在石河子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对电子病历查询系统及纸质版存档病历进行检索,收集2014年1月~2020年6月就诊于该院的乳腺癌患者的病例资料。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病例共计716例,其中乳腺癌术后再发甲状腺癌的病例有18例,将这18例患者设为病例组(A组),从其余的698例单纯乳腺癌病例中随机抽取50例病例作为对照组(B组),分别收集两组患者的年龄、身高、体重(计算体质指数(BMI))、病检结果、生育次数、免疫组化指标、癌胚抗原及血脂指标以及接受放射治疗情况,通过统计学方法分析对比两组间差异得出结论。结果:本研究共纳入68例患者病例资料,其中乳腺癌术后再发甲状腺癌患者病例18例,单纯乳腺癌患者病例50例。病例组平均年龄为(49.67±6.65)岁,对照组平均年龄为(54.70±9.95)岁。病例组平均体质指数(BMI)为(24.19±2.91)kg/m2;对照组平均BMI为(24.31±3.02)kg/m2。肿瘤直径≤2cm的患者病例组有9例,对照组有21例;肿瘤直径大于2cm且≤5cm的患者病例组有7例,对照组有19例;肿瘤直径>5cm的患者病例组有2例,对照组有10例。淋巴结转移的患者病例组有5例,对照组有14例。有远处转移的患者病例组有1例,对照组有2例。浸润性乳腺癌患者病例组有15例,对照组有42例,非浸润性乳腺癌患者病例组有3例,对照组有6例,其他类型乳腺癌患者病例组有0例,对照组有2例。生育次数为0次的患者病例组有1例,对照组有2例;生育次数在1-2次(包含2次)的患者病例组有15例,对照组有40例;生育次数大于2次的患者病例组有2例,对照组患者有8例。癌胚抗原(CEA)升高的患者病例组有0例,对照组有6例,CEA正常的患者病例组有18例,对照组有44例。甘油三酯升高的患者病例组有3例,对照组有11例,甘油三酯正常的患者病例组有15例,对照组有39例。总胆固醇升高的患者病例组有3例,对照组有17例,总胆固醇正常的患者病例组有15例,对照组有33例。低密度脂蛋白升高的患者病例组有2例,对照组有6例,低密度脂蛋白正常的患者病例组有16例,对照组有44例。高密度脂蛋白升高的患者病例组有2例,对照组有18例,高密度脂蛋白正常的患者病例组有16例,对照组有32例。雌激素受体(ER)阳性的患者病例组有15例,对照组有21例,雌激素受体阴性的患者病例组有3例,对照组有29例。孕激素受体(PR)阳性的患者病例组有16例,对照组有27例,孕激素受体阴性的患者病例组有2例,对照组有23例。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阳性的患者病例组有3例,对照组有8例,Her-2阴性的患者病例组有15例,对照组有42例。乳腺癌术后接受放疗的患者病例组有5例,对照组有4例。对比两组间雌激素受体阳性率、孕激素受体阳性率以及术后放疗率,病例组观测值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对比肿瘤大小及病理类型、淋巴结转移情况、远处转移情况、生育次数、血清癌胚抗原值、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及Her-2阳性率,两组间差异不显着,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ER阳性[OR(95%CI):8.023(1.871~34.405)]、PR阳性[OR(95%CI):7.603(1.469~39.358)]、接受放疗[OR(95%CI):5.853(1.084~31.596)]是乳腺癌术后再发甲状腺癌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雌激素受体阳性和孕激素受体阳性以及乳腺癌术后接受放疗增加乳腺癌术后患者再发甲状腺癌的风险,是乳腺癌术后再发甲状腺癌的独立危险因素。

邱宇安[5](2021)在《新型雌激素受体GPER在肝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与机制探讨》文中认为原发性肝癌具有恶性程度高、治疗难度大、容易复发转移、预后差等特征。因此,研究肝癌分子机制,寻找潜在治疗靶点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探索新型雌激素受体GPER在肝癌中的作用及其相关机制。提示了GPER相关信号通路在肝癌分子治疗靶点以及预后预测等方面的潜在应用价值。一、GPER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目的:探讨GPER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141例原发性肝细胞癌、30例正常肝组织标本中GPER表达与定位情况,并分析其与肿瘤病理临床变量的关系。应用免疫印迹法检测6例术后肝癌组织与对应正常肝组织中GPER蛋白的表达。采用Kaplan–Meier方法进行不同组别生存分析。结果:(1)正常肝组织中GPER阳性表达率(90%,27/30)与肝癌组织中GPER阳性表达率(70.9%,100/141)有显着性差异(P<0.01)。(2)临床病理变量统计分析提示GPER表达阳性与某些临床参数相关,如:女性患者(P=0.043),HBs Ag阳性(P=0.036),较小的肿块(<5cm)(P=0.002)和较低的AFP水平(<400ng/ml)(P=0.014)。(3)免疫印迹法提示,正常肝组织中GPER的表达丰度高于肝癌组织。(4)GPER阳性的HCC患者生存期较GPER阴性者明显延长(P=0.004)。结论:GPER可能是肝癌患者中的保护性因子。二、肝癌细胞中GPER激活的生物学效应及其调控机制目的:探讨GPER在肝癌细胞中的作用及调控机制。方法:采用实时定量荧光PCR法、免疫印迹法、免疫荧光法检测肝癌细胞株中GPER的表达情况。免疫印迹法检测GPER特异性激动剂G1活化GPER下游通路情况。流式细胞术和CCK8法对肝癌细胞周期、细胞凋亡和细胞增殖进行检测。RNA干扰、基因克隆及通路小分子特异性抑制剂明确GPER在肝癌中作用及调控机制。结果:(1)GPER的表达水平在HCCLM3和SMMC-7721中较高,在Hep G2中较低。(2)G1/GPER在肝癌细胞中可持续性激活EGFR/ERK信号和短暂性激活EGFR/AKT信号。(3)G1/GPER诱导的EGFR/ERK信号能抑制肝癌细胞活力,而EGFR/AKT信号无类似生物学效应。结论:G1可通过激活GPER/EGFR/ERK通路抑制肝癌细胞生长。三、肝癌中GPER/ERK信号的临床意义及体内生物效应目的:探讨肝癌中GPER/ERK信号的临床意义和体内生物效应。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141例原发性肝细胞癌标本中p-ERK表达与定位情况,明确其表达与GPER表达的相关性。应用免疫印迹法检测6例术后肝癌组织中GPER与p-ERK的表达一致性。采用Kaplan–Meier方法针对GPER/ERK表达不同组别进行生存分析。采用裸鼠肝癌种植模型在体内实验中验证GPER/ERK信号对肝癌细胞的抑制作用。结果:(1)在肝癌样本中p-ERK的总表达率为59.6%(84/141)。GPER表达阳性(72/100,72.0%)和表达阴性肝癌组织(12/41,29.3%)中p-ERK的表达率存在显着性差异(P<0.0001)。(2)6例术后肝癌组织p-ERK表达水平与GPER蛋白表达水平高度一致。(3)GPER与ERK均表达阳性的患者较其他类型患者具有更长的总生存时间(P<0.0001)。(4)裸鼠肝癌移植瘤实验中,G1组56天平均体积较对照组减少至0.20倍(P<0.01)。(5)GPER/EGFR/ERK通路小分子特异性抑制剂处理后能显着降低G1对移植瘤生长的抑制作用。结论:GPER介导的ERK信号对肝癌患者具有保护作用。GPER激活通过EGFR/ERK信号抑制肝癌移植瘤生长。

于晶[6](2021)在《靶向雌激素受体的三氮唑类化合物的设计、合成及活性评价》文中研究说明在2020年,女性乳腺癌已经成为全球新发病例数最高的癌症。根据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HER2和Ki-67等表达水平的差异,乳腺癌的主要分子分型有LuminalA型、LuminalB型、三阴型和HER2过表达型。乳腺癌患者中为激素受体阳性的约有60-75%。乳腺癌内分泌治疗主要应用于术后预防复发和不适宜手术的患者,能够有效延长无进展生存时间和总生存时间,主要应用药物包括雌激素受体调节剂他莫昔芬、雌激素受体下调剂氟维司群和芳香化酶抑制剂依西美坦等。内分泌耐药是乳腺癌治疗中的主要阻碍,包括原发耐药和获得耐药。他莫昔芬耐药的机制十分复杂,如ER表达缺失、ESR1突变,生长因子受体及相关通路变化、ERα36的高表达等。雌激素受体信号通路在调控乳腺细胞增殖和凋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ER与其配体(如雌二醇E2)结合后,再与共调节因子(Coregulator)结合形成ER-E2-Coregulator复合物来调控相关基因表达。该信号通路的调控出现异常时可导致乳腺癌的发生发展。根据ER水平变化,可将靶向ER的化合物分为激动剂、拮抗剂(包括雌激素受体下调剂)和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还有许多作用机制新颖的化合物被报道,如ER共价拮抗剂、ER亚型选择性调节剂、作用于ER和其他靶点的双靶点化合物等。将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融入药物研发过程中,能够降低成本和缩短研究时间。本文从受体和配体两个角度分析比较ER激动剂与拮抗剂、选择性雌激素受体下调剂与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等的结合情况和作用机制。他莫昔芬中的烯烃部分使其具有Z、E两种构型,而这两种构型具有相反的生理作用,Z构型为抗雌激素作用。1,2,3-三氮唑环频繁出现在抗菌、抗病毒和抗癌药物的分子设计中,其合成方法简便且收率高,还可与靶点蛋白形成氢键和偶极相互作用。用1,2,3-三氮唑环替换原烯烃部分,将其用作linker连接与ER结合域相互作用的活性结构部分,可能克服他莫昔芬及其活性产物因Z、E构型转换所致的不良反应和耐药问题。本研究基于ER及其小分子配体的结构特征和分子杂合等策略设计合成了22个化合物,通过竞争性亲和力测试确定化合物靶向于ERα,并初步完成对乳腺癌细胞增殖抑制活性的测试。其中,化合物CS030118不仅在ER阳性乳腺癌细胞系中表现出较强的增殖抑制活性,而且对他莫昔芬耐药的乳腺癌细胞系也具有一定活性。总体上,末端取代基为二甲氨基乙氧基的化合物大都表现出一定抗增殖活性,而且它们的结合亲和力和活性均与羟基取代位置有关。根据分子对接结果推测末端取代基为羟基或氢时,化合物可能为ERβ选择性激动剂,因而不能抑制ER乳腺癌细胞的增殖。在本文中所合成的化合物的基础上,将继续对化合物结构进行修饰,如将三氮唑环继续替换为其他五元环和对末端取代基进行探索,并通过结构生物学晶体解析分析激动剂与拮抗剂的结合差异和实现对亚型选择性的优化。

王建[7](2021)在《新型雌激素受体GPER1在肺腺癌中的表达并影响EGFR-TKIs疗效的研究》文中认为[目 的]分析新型雌激素受体GPER1在肺腺癌组织中的表达,阐明GPER1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探讨GPER1的细胞浆、细胞核表达对EGFR-TKI治疗疗效的影响。[方法]收集昆明医科大学附属延安医院胸外科手术切除,经病理学确诊为肺腺癌的68例石蜡组织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immunohistochemistry,IHC)检测GPER1的表达以及GPER1在细胞中的定位;二代基因测序检测EGFR突变情况,使用χ2检验分别分析GPER1、EGFR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进一步采用慢病毒转染PC-9细胞沉默GPER1的表达,蛋白印迹技术(Western blot)检测GPER1在肺腺癌PC-9中敲减水平;运用细胞计数试剂盒-8(Cell Counting Kit-8,CCK-8)检测GPER1的敲减对肺腺癌PC-9细胞增殖以及对吉非替尼敏感程度的影响,免疫荧光法检测GPER1在PC-9细胞中的表达定位。[结果]1、GPER1在人肺腺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为64.7%,病例的淋巴结转移率为47.06%(32/68),其中70.83%(25/32)的淋巴结阳性病例GPER1表达阳性,显着高于淋巴结阴性组的52.78%(19/36)(P=0.029);GPER1在Ⅲ~Ⅳ期的阳性表达率为86.1%(31/36),显着高于Ⅰ~Ⅱ期的 40.63%(13/32)(P<0.05);GPER1 表达阳性的EGFR突变率为75.00%(P>0.05),GPER1的表达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大小、吸烟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2、EGFR在肺腺癌患者中的突变率为58.82%,EGFR在女性中的突变率为70.73%(29/41),显着高于男性40.74%(11/27)(P=0.014)。未吸烟患者较吸烟患者EGFR突变率高(P=0.004),未吸烟者EGFR突变率为72.09%(31/43),吸烟患者的突变率为36.00%(9/25),EGFR突变与患者年龄、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肿瘤TNM分期无相关性(P>0.05)。3、GPERI主要表达在肺腺癌组织中的细胞核,GPER1在细胞浆表达时,细胞核同时也会有GPER1表达。4、使用EGFR-TKI治疗的患者中,GPER1阳性表达的患者较GPER1阴性表达的患者无进展生存期长,GPER1在细胞核表达的患者较GPER1在细胞浆表达的患者无进展生存期长。5、慢病毒转染肺腺癌细胞PC-9从而沉默GPER1表达,GPER1敲减后的PC-9细胞形态未发生明显变化。6、肺腺癌PC-9细胞的GPER1表达被下调后,细胞增殖活性降低,但对吉非替尼的敏感性增加。7、肺腺癌PC-9细胞中的GPER1主要表达在细胞核。[结论]1、GPER1在晚期肺腺癌和淋巴结阳性以及EGFR突变的患者中高表达;2、GPER1在肺腺癌组织中广泛表达,GPER1是肺腺癌增殖所需要的;3、GPER1表达可能增强了肺腺癌对EGFR-TKI的敏感性,且这种作用在GPER1细胞核表达时尤为明显;4、GPER1可能是肺癌的一种表达标志物,GPER1的表达可以作为推测EGFR-TKI治疗疗效的指标之一。

鲁丁强,庞广昌[8](2021)在《G蛋白偶联雌激素受体研究进展及在食品功能评价中的应用》文中认为大量研究结果证明,尽管植物化学物、中草药和植物雌激素类化合物都具有丰富性、多样性,但是在结构和功能上却显示出很多共性——几乎都具有雌激素类功能。研究还发现,大多数植物雌激素类化合物均能与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s,ERs),特别是ERα和ERβ相识别,进一步与核受体超家族形成互作网络,调节细胞核中基因的表达、修饰,从而控制机体的营养和能量代谢以及表观遗传适应。但一个关键的问题是,这些植物雌激素类化合物不仅可以控制慢速的以转录为基础的信号途径,还可以调节快速的以钙离子通道为基础的神经与内分泌信号途径,而后者需要依赖于G蛋白偶联受体(G-protein coupled receptors,GPCRs)。近年来的研究结果发现,GPR30/G蛋白偶联雌激素受体(G-protein coupled estrogen receptor,GPER)就是构成两条信号途径的关键节点,本文将围绕GPER的研究进展及其在食品功能评价等方面的应用进行综述、分析和展望。

黄明敏[9](2021)在《脑脉通抗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药效物质及作用机制探讨》文中指出目的:脑脉通是由大黄、川芎、人参和葛根组成的治疗脑梗死的临床有效经验方,可单独使用也可联合西医用药。近年来,针对脑脉通的研究不断深入,但依然没有解决药效物质及作用机制不明确的问题。药物在病理状态下的吸收、分布和代谢更接近临床实际,因此,本课题以脑脉通为研究对象,基于UPLC-Q-Exactive-Orbitrap MS技术对脑脉通体外及在正常大鼠和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MCAO)大鼠体内的化学成分进行比较分析,明确脑脉通在生理/病理状态下的吸收分布差异,并基于体内直接作用成分进行系统药理学研究,明确活性成分与靶点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探讨脑脉通抗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方法与结果:1.采用UPLC-Q-Exactive-Orbitrap MS分析技术,对脑脉通提取液进行定性分析。色谱柱为Waters UPLC HSS T3(2.1×100mm,1.8μm),流动相为乙腈(A)-0.1%甲酸水(B),采用一级全扫描加数据依赖自动触发二级质谱扫描模式,获得其在正负离子模式下的总离子流图。借助XCalibur、Compound Discover 3.1(CD 3.1)等软件,通过对照品及文献数据,从脑脉通提取液中识别出214个化合物,包括26个蒽醌类成分,70个黄酮类成分,43个人参皂苷,10个苯肽类成分,26个有机酸,2个其他三萜皂苷,4个葛根苷,4个二苯乙烯类成分,5个酚类成分及24个其他类成分,为脑脉通药效物质研究提供体外化学成分质谱库。2.建立SD大鼠MCAO模型,采用UPLC-Q-Exactive-Orbitrap MS分析技术对灌胃脑脉通后的正常大鼠和MCAO大鼠血浆、脑组织、脑脊液、尿液、粪便等生物样品中的NMT成分进行比较分析,并通过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筛选其入脑差异成分。借助CD 3.1软件的数据批量处理功能,结合体外成分质谱库比对,在血浆中检测出102个成分,其中空白给药组35个,MCAO给药组102个,两组皆在给药后1h的血浆中检测出最多的成分。在脑组织中检测出70个成分,其中空白给药组9个,MCAO给药组70个,造模之后的左脑比右脑检测到的成分更多。在脑脊液中检测到11种成分,其中空白给药组2个,MCAO给药组11个。在尿液中检测出96个成分,其中空白给药组59个,MCAO给药组93个;在粪便中检测出74个成分,其中空白给药组51个,MCAO给药组72个。通过对正常大鼠和MCAO大鼠左脑脑组织检测到的成分进行OPLS-DA分析,筛选出VIP>1的差异入脑成分11个,分别是:大黄酸、大黄酸-8-O-葡萄糖苷、洋川芎内酯I、葛根素、3’-甲氧基葛根素、3’-羟基葛根素、葛根素芹菜糖苷、大豆苷元、刺芒柄花素、大豆黄素及儿茶素。造模前后,这些成分在血中的代谢趋势,在脑中的含量都发生了变化。3.基于脑脉通的入脑成分,结合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等方法,开展基于体内直接作用成分的系统药理学研究。对70个入脑成分及11个差异入脑成分分别进行网络药理学研究,发现NMT通过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发挥抗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在此过程中,大黄酸、大黄酸-8-O-葡萄糖苷、洋川芎内酯I、葛根素、大豆苷元、刺芒柄花素、大豆黄素、儿茶素等成分可能通过调节缺血性脑中风过程中的PTGS2、AKT1、NOS3、CAPS3、VEGFA等基因的表达,调控TNF、雌激素信号、黏着斑激酶信号通路及其下游的PI3K/AKT,MAPK,NF-κB等信号通路,拮抗兴奋性氨基酸毒性、抑制炎症级联反应、抗氧化应激、抑制细胞凋亡,促进脑血管生成,发挥脑保护作用。综上所述,本文建立了脑脉通的体内外分析方法及其化学成分质谱库;通过对灌胃脑脉通的正常大鼠和MCAO大鼠体内成分的比较分析,明确了脑脉通在生理/病理状态下的吸收、分布、代谢差异,并基于其入脑成分开展系统药理学研究,阐释了脑脉通活性成分与蛋白靶标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发现这些成分可能通过调节能量代谢、炎症、氧化应激和脑血管生成等多途径发挥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

苏耀辉[10](2021)在《基于Notch信号通路探讨绝经后阳虚质膝骨关节炎与雌激素水平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究绝经后阳虚质膝骨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与雌二醇(estradiol,E2)、Notch1、Notch2基因蛋白表达水平的相关性,分析绝经后阳虚质KOA患者体内E2水平与Notch1、Notch2基因蛋白表达水平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20年5月至2021年1月在甘肃省中医院陇中正骨医院住院的绝经后女性KOA患者为研究对象,共60人,其中阳虚质患者30人,非阳虚质患者30人,同期在甘肃省中医院健康体检中心收集非血缘关系绝经后健康女性30人作为健康组。在完全符合甘肃省中医院伦理委员会的审查通过和患者知情同意的前提下,记录患者的年龄、绝经年龄、体重指数、职业分布、学历、工作状态,每位受试者均抽取血液样本进行E2和Notch1、Notch2基因与蛋白的检测。根据所测得E2和Notch1、Notch2基因与蛋白的值运用相关性检验计算r值,检验E2与Notch1、Notch2基因与蛋白是否存在相关性。结果:1.60例KOA患者的平均体重指数为25.9,从事重体力劳动工作占68.3%,小学学历(包含小学以下)占76.6%,工作状态站立位占56.7%。2.KOA组的E2浓度低于健康组(P=0.001),KOA组中的阳虚组E2浓度低于非阳虚组(P<0.001)。3.KOA组的Notch1和Notch2基因和蛋白表达高于健康组(P<0.001),KOA组中的阳虚组的Notch1和Notch2基因和蛋白表达高于非阳虚组(P<0.001)。4.KOA组患者E2浓度与Notch1基因表达水平的相关系数呈负相关(rs=-0.938,P<0.001),KOA组患者E2浓度与Notch2基因表达水平的相关系数呈负相关(rs=-0.961,P<0.001),KOA组患者E2浓度与Notch1蛋白表达水平的相关系数呈负相关(rs=-0.849,P<0.001),KOA组患者E2浓度与Notch2蛋白表达水平的相关系数呈负相关(rs=-0.873,P<0.001)。阳虚质组患者E2浓度与Notch1基因表达水平的相关系数呈负相关(rs=-0.914,P<0.001),阳虚质组患者E2浓度与Notch2基因表达水平的相关系数呈负相关(rs=-0.989,P<0.001),阳虚质组患者E2浓度与Notch1蛋白表达水平的相关系数呈负相关(rs=-0.859,P=0.001),阳虚质组患者E2浓度与Notch2蛋白表达水平的相关系数呈负相关(rs=-0.894,P<0.001)。结论:1.绝经后女性E2缺乏加快了KOA的发病进程,且E2的下降是引起绝经后女性KOA阳虚质高发的分子生物学机制之一。2.Notch1、Notch2基因与蛋白的高表达加快了绝经后KOA发病进程,且Notch1、Notch2基因与蛋白的高表达是引起绝经后女性KOA阳虚质高发的分子生物学机制之一。3.绝经后阳虚质KOA患者体内的E2水平与Notch1、Notch2基因与蛋白呈明显负相关。4.体重偏重和重体力劳动是KOA的发病的至关因素。

二、肽类生长因子与雌激素受体之间的信息联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肽类生长因子与雌激素受体之间的信息联系(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代谢/蛋白组学及网络药理学研究补阴补阳剂的抗衰老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一、代谢组学、蛋白质组学和网络药理学技术及应用
    二、衰老的研究进展
    三、六味地黄丸、金匮肾气丸调节衰老的研究进展
第二部分 基于UPLC-Q-TOF/MS技术的代谢组学研究
    一、血浆代谢组学
        1 实验方案
        2 小鼠血浆代谢物质分析
        3 补阴(六味地黄丸)、补阳(金匮肾气丸)方剂对衰老小鼠血浆代谢物的调节
    二、脾组织代谢组学
        1 实验方案
        2 小鼠脾组织代谢物质分析
        3 补阴、补阳方剂对衰老小鼠脾组织代谢物的调节
    三、肾组织代谢组学
        1 实验方案
        2 小鼠肾组织代谢物质分析
        3 补阴(六味地黄丸)、补阳(金匮肾气丸)剂对衰老小鼠肾组织代谢物的调节
第三部分 基于iTRAQ的定量蛋白质组学技术探究补阴补阳方剂对自然衰老小鼠的调节作用
    一、实验方案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LC-MS/MS分析条件
        4 蛋白定性和定量分析
    二、实验结果
        1 蛋白定量结果
        2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检测结果
        3 质谱分析结果
        4 数据分析结果
        5 六味地黄丸对衰老相关差异蛋白的调节分析
        6 金匮肾气丸对衰老相关差异蛋白的调节分析
    三、小结
第四部分 基于网络药理学方法结合分子对接技术探究补阴补阳方剂抗衰老的作用机制
    第一节 六味地黄丸抗衰老作用机制的网络药理学研究
    第二节 金匮肾气丸抗衰老作用机制的网络药理学研究
    第三节 采用分子对接技术分析补阴、补阳方剂抗衰老作用机制
第五部分 讨论
    一、衰老进程中代谢物质和蛋白变化
        1 不同组织样本中衰老代谢标志物及通路的差异比较
        2 不同性别衰老小鼠肝组织中蛋白的变化比较
    二、比较六味地黄丸、金匮肾气丸对衰老相关代谢标志物和差异蛋白的调节
        1 六味地黄丸、金匮肾气丸对衰老相关代谢标志物的调节
        2 六味地黄丸、金匮肾气丸调节衰老相关蛋白及通路的比较分析
        3 六味地黄丸、金匮肾气丸调节衰老相关代谢标志物及蛋白的联合分析
第六部分 结论
参考文献
创新点说明
致谢
博士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个人简历

(2)产后抑郁症中医证候特点分析及逍遥散的干预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产后抑郁症中西医研究进展
        1 产后抑郁症的西医研究进展
        2 产后抑郁症的中医研究进展
        3 逍遥散治疗产后抑郁症的病机及治则分析探讨
        4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雌激素受体与产后抑郁症相关性研究进展
        1 雌激素受体
        2 雌激素受体介导的PKA/CREB/BDNF信号通路
        3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一章 产后抑郁症影响因素及中医证候特点的临床研究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3 研究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第二章 中医治疗产后抑郁症用药规律的现代文献研究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3 研究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第三章 逍遥散治疗产后抑郁症作用机制的动物实验研究
    实验一 产后抑郁症大鼠模型的建立与评价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研究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实验二 基于HPG轴探讨产后抑郁症发病机制及逍遥散干预作用机制研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研究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实验三 产后抑郁症大鼠下丘脑中雌激素受体介导的PKA/CREB/BDNF信号通路变化及逍遥散的干预作用机制研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研究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结语
    1 研究总结
    2 创新性
    3 不足之处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3)基于Pi3k/Akt/Bad通路探讨补肾健脾活血方防治肌少—骨质疏松症的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详细摘要
附件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肌少—骨质疏松症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一、肌少—骨质疏松症的研究背景及提出
        二、肌少—骨质疏松症的流行病学
        三、肌少—骨质疏松症的发病机制
        四、肌少—骨质疏松症的诊断
        五、肌少—骨质疏松症的治疗
    第二节 肌少—骨质疏松症的传统医学研究进展
        一、传统医学对肌少—骨质疏松症的认识
        二、传统医学在肌少—骨质疏松症的防治进展
第二章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探讨补肾健脾活血方防治肌少—骨质疏松症的作用机制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技术路线
        一、研究背景
        二、技术路线
    第二节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探讨补肾健脾活血方防治肌少—骨质疏松症的作用机制
        一、材料
        二、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第三节 PI3K/AKT/BAD信号通路在肌少—骨质疏松症中的研究进展
        一、Pi3k/Akt信号通路的起源及生物学作用
        二、细胞凋亡的起源及生物学作用
        三、Pi3k/Akt/Bad信号通路在肌少—骨质疏松症中的调控作用
第三章 肌少—骨质疏松症大鼠模型的建立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技术路线
        一、研究背景
        二、技术路线
    第二节 肌少—骨质疏松症大鼠模型的建立
        一、材料
        二、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第三节 肌少一骨质疏松症大鼠血清学变化
        一、材料
        二、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第四节 肌少—骨质疏松症大鼠成骨、成肌相关蛋白变化
        一、材料
        二、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第五节 肌少—骨质疏松症大鼠PI3K/AKT信号通路蛋白变化
        一、材料
        二、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第六节 肌少—骨质疏松症大鼠凋亡信号通路变化
        一、材料
        二、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第四章 补肾健脾活血方通过调控PI3K/AKT/BAD信号通路防治肌少—骨质疏松症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技术路线
        一、研究背景
        二、技术路线
    第二节 补肾健脾活血方防治肌少—骨质疏松症
        一、材料
        二、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第三节 补肾健脾活血方改善肌少—骨质疏松症大鼠血清学指标
        一、材料
        二、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第四节 补肾健脾活血方增强肌少—骨质疏松症大鼠成骨、成肌相关基因表达
        一、材料
        二、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第五节 补肾健脾活血方通过调控PI3K/AKT/BAD信号通路防治肌少—骨质疏松症
        一、材料
        二、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4)女性乳腺癌患者术后再发甲状腺癌的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说明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Materials& Methods)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3 统计学分析
    1.4 技术路线图
2 结果(Result)
    2.1 乳腺癌术后再发甲状腺癌及单纯乳腺癌患者基本资料
    2.2 乳腺癌术后再发甲状腺癌及单纯乳腺癌患者单因素分析
    2.3 乳腺癌术后再发甲状腺癌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3 讨论(Discussion)
4 结论(Conclusion)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乳腺癌与甲状腺癌发病相关性分析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石河子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5)新型雌激素受体GPER在肝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与机制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引言
    1.1 雌激素在肝癌发生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
    1.2 肝癌中雌激素保护作用的相关机制尚不明确
    1.3 G蛋白偶联雌激素受体GPER是第三种独立作用的新型雌激素受体
    1.4 GPER介导的信号通路可能是肝癌中雌激素保护作用的重要相关环节
    1.5 本项目的研究假设及研究思路
第2章 GPER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2.1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1 研究对象
        2.1.2 实验方法
        2.1.3 统计学处理
    2.2 实验结果
        2.2.1 GPER在正常肝组织及肝癌组织中的表达分布特点及其与临床病理变量的关系
        2.2.2 免疫印迹法检测GPER的表达
        2.2.3 生存分析
        2.2.4 生物信息学方法预测预后
    2.3 讨论
    2.4 结论
第3章 肝癌细胞中GPER激活的生物学效应及其调控机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研究对象
        3.1.2 实验方法
        3.1.3 统计方法
    3.2 结果
        3.2.1 不同肝癌细胞系中GPER表达情况
        3.2.2 激活GPER后的生物学效应及相关机制
    3.3 讨论
    3.4 结论
第4章 肝癌中GPER/ERK信号的临床意义及体内生物效应
    4.1 研究对象与方法
        4.1.1 研究对象
        4.1.2 实验方法
        4.1.3 统计方法
    4.2 实验结果
        4.2.1 GPER、p-ERK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相关性及预后分析
        4.2.2 GPER/ERK信号抑制裸鼠移植瘤生长
    4.3 讨论
    4.4 结论
第5章 全文总结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综述 G蛋白偶联雌激素受体在消化系统肿瘤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6)靶向雌激素受体的三氮唑类化合物的设计、合成及活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前言
    1.1 乳腺癌及其内分泌治疗
    1.2 雌激素受体
        1.2.1 雌激素受体的功能、分布和分类
        1.2.2 靶向ER化合物的研究进展
    1.3 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
        1.3.1 虚拟筛选
        1.3.2 分子对接
        1.3.3 分子动力学模拟
第二章 靶向雌激素受体的化合物设计
    2.1 TAM及其衍生化合物
    2.2 限制构型的1,2,3-三氮唑类化合物设计
第三章 化合物合成
    3.1 实验仪器与试剂
    3.2 化合物合成路线与步骤
第四章 靶向ER化合物的活性评价
    4.1 实验材料
    4.2 MTT检测
    4.3 竞争性结合测试
    4.4 结果分析与讨论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总结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部分化合物的~1H NMR、~(13)C NMR、MS图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7)新型雌激素受体GPER1在肺腺癌中的表达并影响EGFR-TKIs疗效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新型雌激索受体GPER1及其在肺癌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8)G蛋白偶联雌激素受体研究进展及在食品功能评价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胃肠道是植物化学物发挥作用的主要部位
    1.1 胃肠道不仅是重要的营养消化和吸收系统,也是重要的分子结构识别系统
    1.2 GPER在机体通讯系统中发挥关键作用
2 GPER-ER-AHR-EGFR信号调节网络
    2.1 经典固醇受体
    2.2 固醇类激素通过GPER受体传递信号
3 核受体超家族及其调节网络
    3.1 ERs的结构
    3.2 ERα与辅因子互作
    3.3 ER的转录辅因子与酶活性
    3.4 三苯氧胺-ER辅阻遏因子
    3.5 核受体通过辅助因子所形成的调节网络[117]
    3.6 AHR与核受体之间的复杂关系
4 GPER及其与配体互作
    4.1 GPER的分布
    4.2 GPER和核受体的结构与功能
    4.3 GPER结构及其与配体之间的互作
    4.4 受体互作网络与表观遗传修饰
5 复杂多样的GPER和ERs受体传感系统
    5.1 GPER的毒性和有益双重作用
        5.1.1 ERs的多种生理功能
        5.1.2 植物雌激素的有益和有害作用
    5.2 ERs的双向调节作用
    5.3 华夏民族的饮食智慧
6 GPER研究需要进一步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6.1 GPERs的精细结构有待解析
    6.2 GPER与配体之间的互作参数与动力学问题
    6.3 GPER用于食品及其化学成分的功能性评价
        6.3.1 食品营养学的出路
        6.3.2“中华饮食理论”对食品功能评价的贡献
        6.3.3“阴、阳”、“热、温、平、凉、寒”属性、“五味”及其受体
        6.3.4 GPER与食品功能评价
7 结语

(9)脑脉通抗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药效物质及作用机制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脑脉通抗缺血性脑中风的研究进展
        1.2.2 脑脉通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1.2.3 网络药理学和系统药理学在中药复方研究中的应用
    1.3 本课题研究思路及方法
第二章 脑脉通的体外化学成分分析
    2.1 仪器与材料
        2.1.1 实验材料
        2.1.2 仪器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供试品的制备
        2.2.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2.2.3 色谱条件及质谱条件
    2.3 结果与讨论
        2.3.1 蒽醌类化合物的分析鉴定
        2.3.2 黄酮类化合物的分析鉴定
        2.3.3 人参皂苷的分析鉴定
        2.3.4 苯酞类化合物的分析鉴定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脑脉通在正常大鼠和MCAO大鼠体内的成分比较分析
    3.1 材料与仪器
        3.1.1 实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3.1.2 实验动物
    3.2 实验方法
        3.2.1 灌胃液的制备与给药方案
        3.2.2 MCAO模型的制备
        3.2.3 生物样品的采集
        3.2.4 MCAO模型评估
        3.2.5 生物样品的制备
        3.2.6 色谱条件及质谱条件
        3.2.7 数据处理及统计分析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的建立
        3.3.2 脑脉通在正常大鼠和MCAO大鼠入血成分比较分析
        3.3.3 脑脉通在正常大鼠和MCAO大鼠入脑成分比较分析
        3.3.4 脑脉通在正常大鼠和MCAO大鼠体脑脊液成分比较分析
        3.3.5 脑脉通在正常大鼠和MCAO大鼠尿液中的成分比较分析
        3.3.6 脑脉通在正常大鼠和MCAO大鼠粪便中的成分比较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脑脉通抗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系统药理学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脑脉通差异入脑成分的靶点收集
        4.1.2 缺血性脑卒中疾病靶点的预测
        4.1.3 脑脉通化合物靶点—缺血性脑卒中疾病靶点互作网络
        4.1.4 GO功能与KEGG通路富集分析
        4.1.5 活性成分与相应靶点的分子对接
    4.2 结果与讨论
        4.2.1 MCAO大鼠入脑成分的网络药理学研究
        4.2.2 差异入脑成分的网络药理学研究
        4.2.3 差异入脑成分与关键靶点的分子对接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略缩词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10)基于Notch信号通路探讨绝经后阳虚质膝骨关节炎与雌激素水平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KOA发病机制的相关性研究
        1.1 中医学对KOA的认识
        1.2 现代医学对KOA的认识
    2.中医体质与KOA的相关性研究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1.设计
    2.时间及地点
    3.研究对象
    4.诊断标准
        4.1 西医诊断标准
        4.2 中医诊断标准
    5.纳入标准
        5.1 病例组纳入标准
        5.2 健康组纳入标准
    6.排除标准
        6.1 病例组排除标准
        6.2 健康组排除标准
    7.剔除和脱落标准
    8.样本量的估算
    9.病例调查
        9.1 一般资料采集
        9.2 中医体质判定
    10.受试者知情同意书
    11.标本收集
    12.标本处理
    13.研究方法
        13.1 技术路线图
        13.2 实验方法
        13.3 实验仪器
        13.4 实验试剂
        13.5 实验步骤
        13.6 统计学方法
第三章 结果
    1.阳虚组、非阳虚组、健康组一般资料比较
    2.KOA组患者职业分类、学历、工作状态分布情况
    3.KOA组与健康组雌二醇水平比较
    4.阳虚组、非阳虚组、健康组三组间E_2水平比较
    5. KOA组与健康组Notch1、Notch2基因表达水平比较
    6.阳虚组、非阳虚组、健康组三组间Notch1、Notch2基因表达水平比较
    7.KOA组与健康组Notch1、Notch2 蛋白表达水平比较
    8.阳虚组、非阳虚组、健康组三组间Notch1、Notch2蛋白表达水平比较
    9.KOA组E_2水平与Notch1、Notch2基因表达水平相关性
    10.KOA组E_2水平与Notch1、Notch2蛋白表达水平相关性
    11.阳虚组膝骨关节炎E_2水平与Notch1、Notch2基因表达水平相关性
    12.阳虚组膝骨关节炎E_2水平与Notch1、Notch2蛋白表达水平相关性
第四章 讨论
第五章 结语
    1.结论
    2.创新点
    3.不足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雌激素相关代谢机制在膝骨关节炎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一 病历调查表
    附录二 图片资料
    附录三 攻读硕士期间成果
        1.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2.参与课题
        3.参加学术会议
        4.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获奖情况

四、肽类生长因子与雌激素受体之间的信息联系(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代谢/蛋白组学及网络药理学研究补阴补阳剂的抗衰老作用[D]. 王燕.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产后抑郁症中医证候特点分析及逍遥散的干预作用机制研究[D]. 许梦白.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基于Pi3k/Akt/Bad通路探讨补肾健脾活血方防治肌少—骨质疏松症的作用机制[D]. 马江涛.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1
  • [4]女性乳腺癌患者术后再发甲状腺癌的影响因素分析[D]. 张琦. 石河子大学, 2021(02)
  • [5]新型雌激素受体GPER在肝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与机制探讨[D]. 邱宇安. 南昌大学, 2021(01)
  • [6]靶向雌激素受体的三氮唑类化合物的设计、合成及活性评价[D]. 于晶. 山东大学, 2021(11)
  • [7]新型雌激素受体GPER1在肺腺癌中的表达并影响EGFR-TKIs疗效的研究[D]. 王建. 昆明医科大学, 2021
  • [8]G蛋白偶联雌激素受体研究进展及在食品功能评价中的应用[J]. 鲁丁强,庞广昌. 食品科学, 2021(07)
  • [9]脑脉通抗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药效物质及作用机制探讨[D]. 黄明敏. 广东药科大学, 2021(02)
  • [10]基于Notch信号通路探讨绝经后阳虚质膝骨关节炎与雌激素水平的相关性研究[D]. 苏耀辉.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21(01)

标签:;  ;  ;  ;  ;  

肽生长因子与雌激素受体之间的信息联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