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北方石榴品种及优质栽培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麻云霞[1](2021)在《文冠果种子特性变异及优良砧用种源选择》文中研究指明文冠果(Xanthoceras sorbifolium Bunge),是我国特有的珍稀木本油料、药用植物、食用和蜜源树种,也是治理荒漠化、绿化荒山、美化城市的优良树种,广布于我国“三北”地区。但目前文冠果多数仍处于野生、半野生状态,类型极其混杂,种子来源不清,生长慢,产量低,生态和经济效益不高。因此,本文以26个地理种源的文冠果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文冠果种子的特性、多点苗期生长特征和作为砧木造林的适用性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评价,为文冠果的良种选育和种质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理论依据。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不同种源间文冠果含油率变异较大,在56.54~76.27%之间,脂肪酸含量丰富,共有18种脂肪酸,含量最高的为亚油酸和油酸,且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总饱和脂肪酸含量,生物柴油特性指标均符合ASTM D6751-2010,EN 14214-2008和GB/T 20828-200等国际标准。种子内含有17种氨基酸和8种人体必需矿质元素,VB1、VB2和VE的平均含量值较高。26个种源中文冠果种子品质特性最为优质的种源有内蒙古甘旗卡、内蒙古扎鲁特、内蒙古奈曼、内蒙古库伦和山东东营,这些种源的种子是生产中食用油原料和生物柴油原料俱佳的首选资源。(2)文冠果种子形态质量指标最好的种源地为内蒙古图布信,种子的活力和含水率为93.29%和13.28%,吸水特性分为急速吸水时期、平缓吸水时期和生长吸水期三个时期。且形态和质量指标在组间和组内都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整体重复力也较高。处理方式、种源地及其交互效应对文冠果种子的发芽率、发芽指数、发芽时间存在极显着的影响。种子处理效果最好的为处理方式B—沙藏+5%PEG浸泡24小时,发芽性能最好的种源为内蒙古科尔沁。种子的形态质量和发芽指标整体呈现西—东梯度逐渐增大的地理变异趋势,与种子品质特性的变异模式类似。内蒙古科尔沁、内蒙古图布信、内蒙古扎鲁特、内蒙古舍伯吐和黑龙江牡丹江为文冠果种子形态质量和发芽特性表现最好的种源。(3)辽宁彰武(东北地区)试验点的优质文冠果优质种源有内蒙古奈曼、扎鲁特和辽宁海城,山东安丘(华东地区)试验点的优质种源有山东东营、安丘和内蒙古库伦,陕西靖边(西北地区)试验点的优质种源有内蒙古科尔沁、奈曼和北京房山,这些种源可在辽宁、山东和陕西三省或与本文试验地类似的立地环境进行推广。不同试验点的优质种源并不完全相同,其苗木保存率、苗高、地径、叶干质量和枝干质量均会随着试验地点的不同产生不同程度的变化。在同时考虑平均株高与地径的情况下,内蒙古库伦、山东东营种源的平均育种值也为最高,具有较大的育种潜力。(4)用26个种源二年生文冠果做砧木,嫁接文冠果新品种‘中石4号‘和‘中石9号‘,总体亲和性‘中石9号‘高于‘中石4号‘。内蒙古奈曼、山东东营、内蒙古库伦砧木种源嫁接成活率最高,河北张家口最低;内蒙古奈曼种源地砧木嫁接‘中石4号‘后,果实产量最高,内蒙古科尔沁种源地砧木嫁接‘中石9号‘后,果实产量最高。综合生长、生理特性和果实产量等多个指标得出:嫁接‘中石4号‘的优质砧木种源为内蒙古奈曼、内蒙古科尔沁、内蒙古库伦、北京房山和山东临沂,嫁接‘中石9号‘的优质砧木种源为陕西靖边、内蒙古科尔沁、内蒙古库伦、内蒙古奈曼、北京房山和辽宁关山。
孟树标,温素卿[2](2020)在《石榴丰产栽培技术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石榴是我国重要的特色经济林树种,耐旱、耐瘠薄、经济价值高,在退耕还林及山区综合开发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从建园、整形修剪、花期管理、土肥水管理等方面对石榴丰产栽培技术进行综述,以期对生产和科研提供帮助。
刘威,刘博,蔡卫佳,王昊,陈芬,谭军[3](2020)在《国内软籽石榴栽培品种及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石榴可鲜食、可观赏,有较高的药用价值,近年来深受人们喜爱。软籽石榴籽粒柔软可食、汁多、易吞咽,为果中珍品。文章从软籽石榴引种、栽培品种、组织培养、分子生物学、栽培技术等方面进行了综述,并提出软籽石榴今后的研究及发展方向。
余瑞豪[4](2020)在《清代山西饮食文化地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山西在自然环境上有一定的复杂性,因此在饮食文化方面有一定差异。在清代人口激增,新作物传入等社会背景下,山西地区随之展现出不同的饮食风貌。本文以清代山西境内的饮食文化状况为主要研究对象,以清代山西地方县志为主要史料,结合正史、笔记等资料。力图复原清代山西各地区的原料品种,饮食生活与饮食习俗,并进一步剖析各地区间的饮食分异。山西内各地区的自然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当地的饮食文化分异。人口、土地等社会因素对饮食资源和饮食风貌的建立具有制约性和创造性。山西各地饮食原料的种类与数量在清代总体呈增长趋势,在食品的加工技艺上亦有所改进。各地区内部在物产数量和资源规模等方面有些许差异,且存有食物的动态传播与流动。在清代山西各地区百姓的日常饮食生活中,各地在遵循传统膳食结构的同时,又因自然等因素影响,在饮食偏好和食物具体制作上体现出不同的特色。关于清代山西的饮食习俗。在节日习俗上,其内部的空间分布较为统一,差异较小。其中差异主要体现在各地区对节日的重视程度和节日食品的制作细节上。并指出这些差异是由自然环境决定,经济水平和文化基础等因素影响而成。在人生礼仪饮食习俗上,晋南地区闻喜一地更具特色。文末进行了一些延伸,尝试探讨群体性格的问题,最终发现山西各地的群体性格存在明显特质,晋北人多刚毅强悍、晋中人多精明多元、晋南人多勤俭守礼、晋东南人多艰苦朴素,这在一定程度上与饮食文化有所关联。文章系统整理了山西方志中与物产、饮食风俗相关的史料,基本廓清了清代山西内部饮食文化现象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形成背景。但本文还有些许遗憾之处,限于个人能力,未能更深入、全面地从时空二维视角对这一问题进行剖析。
陈利娜,敬丹,唐丽颖,曹尚银[5](2019)在《新中国果树科学研究70年——石榴》文中研究说明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石榴产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小规模零星种植发展到现在栽培面积已超越世界石榴原产地伊朗,位居世界第一,目前我国石榴产业朝气蓬勃,欣欣向荣。笔者回顾了中国石榴研究70年来的发展历程;总结了石榴在资源鉴定、遗传育种、栽培土肥、病虫防治、贮藏加工和机械化管理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介绍了中国石榴产业的发展现状;并对中国石榴发展前景进行展望,以期为业界人士提供一定参考。
陶华云,黄敏,王秀兰[6](2019)在《我国石榴产业发展趋势分析与对策建议》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是世界石榴生产大国,面积、产量等方面呈现"南方快增,北方慢减"的态势。要促进我国石榴产业的健康发展,需要切实解决品种选育、品质低、新技术推广普及慢、冷链运输不完善、深加工企业发展滞后等问题。
胡楠[7](2019)在《北京皇家园林植物种类考证及植物造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北京作为中国首都拥有着三千余年的建城史以及八百余年的建都史,以历史时期园林发展为基础,在明清时期较为稳定的社会背景之下,皇家园林建设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至清乾隆时期,皇家园林的规模与造园艺术水平均达到了鼎盛,代表了中国古典园林的至高成就。充满了自然生趣的植物是园林中不可或缺的要素,在北京地区自然与人文环境的孕育下,北京皇家园林植物造景独具特征。本文对现有的北京皇家园林植物造景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发现与其他皇家园林要素研究成果相比,时间范畴对历史时期皇家园林植物造景的研究极少,空间范畴对皇家园林整个体系的植物造景研究几乎为空白,研究方法对历史典籍的挖掘略显薄弱,研究成果以图文相结合的有效表现形式尚待尝试。基于此,本文尝试探索植物造景视角下的皇家园林研究体系,通过构建以历史典籍为依托的研究框架,来推进历史园林遗产保护与修复工作的开展。本文以清代北京史志文献资料集《日下旧闻考》中被列入“国朝宫室”、“国朝苑囿”两卷中的15处皇家园林为研究对象。以周维权从园林基址选择和园林营造方式视角将中国传统园林分为人工山水园与天然山水园两类的研究结论为基础,认为皇家园林植物造景与此分类依据联系紧密,但该分类方式并不能概括全部研究对象的基址选择与营造方式特征,通过研究补充“内廷花园”这一类型,最终确立了北京皇家园林内廷花园、人工山水园、天然山水园植物造景研究体系。本文基于文献研究法、田野调查法、内容分析法与比较、归纳、演绎法,以大量的历史典籍资料为依托,首先研究了清代北京皇家园林植物的组织与管理,继而对清代北京皇家园林植物种类进行了完整的考证,并以考证研究为基础再次利用历史典籍对内廷花园、人工山水园、天然山水园的植物造景进行研究,以从内在与表象多个视角对北京皇家园林植物种类及植物造景形成全面的理解。本文共考证得出北京皇家园林植物种类228种次,包含72个科、145个属,并对植物种类考证结果按照研究对象的3种类型进行区分,包括内廷花园18种次,人工山水园99种次,天然山水园48种次。在此基础上,对内廷花园、人工山水园、天然山水园的植物造景方式进行研究,认为建筑格局控制下内廷花园具有“多方景胜,咫尺山林”的植物造景特征,山水结构引导下人工山水园具有“相体势之自然,随基势之高下”的植物造景特征,自然基底承载下天然山水园具有“林薄之华滋,足天成而鲜人力”的植物造景特征。本文结合考据资料对内廷花园建福宫花园、人工山水园畅春园、天然山水园静宜园的历史植物景观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对建福宫花园,考证得出乾隆时期、清代末期花园植物种类名录表,推测得出上述2个时期花园植物造景平面图,推测得出乾隆时期花园植物造景想象鸟瞰图。对畅春园,考证得出康熙至乾隆时期园林植物种类名录表,推测得出康熙至乾隆时期园林植物造景空间分布的平面图与鸟瞰图。对静宜园,考证得出乾隆时期应用的园林植物种类,推测得出乾隆时期静宜园二十八景景点建设的植物种类与栽植配置的统计表及鸟瞰图。
马泽华[8](2019)在《我国番石榴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番石榴(Psidium guajava)隶属于番石榴属(Psidium),原产于热带美洲,广泛分布于热带及亚热带地区,在我国已有300多年的栽培历史,主要栽培于华南地区、福建、台湾等地,西南地区包括四川、云南、贵州均有逸生分布。番石榴药食同源,经济价值高。现今,我国多个省份、自治区建有相应的番石榴种质资源圃,种质收集工作长期、持续进行,由于在收集过程中缺乏系统完善的品种鉴定方法,导致品种混乱,出现同物异名和同名异物等现象,给番石榴育种和产业发展造成很大损失。本研究前期以形态学标记结合SSR标记分析45份番石榴品种(系)资源的遗传多样性,中后期主要着力收集我国多地的番石榴资源圃的131份番石榴种质,利用多种分子标记对我国番石榴种质资源的遗传关系和遗传结构进行深入研究和调查。研究结果如下:以45份番石榴品种(品系)为试验材料,利用19个表型性状进行相关性和主成分分析,结合15对SSR引物进行多样性及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供试番石榴材料表型性状存在着显着的遗传变异,质量性状的变异系数大于数量性状的变异系数,分别以果皮颜色、果重的变异系数最大;果重与叶长、果实纵横径、果腔纵横径、肉厚呈极显着正相关,果实硬度与可溶性固形物TSS呈极显着正相关,与叶宽、果腔横径呈显着负相关;主成分分析提取特征值大于1的6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73.37%,以果重因子贡献率最高,为23.867%;15对多态性SSR引物共检测到了65个多态性位点,多态性位点比率高达97.01%,平均PIC为0.60,Nei’s基因多样性为0.29,Shannon’s指数为0.44;SSR标记聚类分析相比于形态学标记能将实生品系和栽培品种完全区分开来;基于表型和SSR分子标记最终揭示了45份番石榴品种(系)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同时可依据果实质量、植株长势、外观色度和耐涝能力等优质性状的不同需求,指导选育。收集国内7个番石榴群体,共131份材料,通过优化建立的SSR反应体系从23对引物中筛选出21对条带清晰、多态性高的引物进行遗传多样性和群体结构分析。21对SSR引物共检测出124个位点,多态性位点为120个,多态性位点百分率达96.77%,平均PIC为0.6;AMOVA显示81%遗传变异来自居群内,居群间的变异占19%,居群间遗传距离在0.0280.200之间,基因流Nm为1.07;主坐标分析和UPGMA聚类均将131份番石榴材料分成3类,遗传相似系数范围在0.4290.997,大部分种质未按来源地聚类;Structure软件将131份番石榴材料划分为红、蓝、绿3个群体,明确了每个个体之间的血统成分。通过优化建立的SRAP反应体系从30对SRAP引物中筛选出了24对多态性引物,在131份番石榴种质中共扩增出了318个位点,多态性位点为304个,多态性位点比率达95.60%;AMOVA分析表明,92%遗传变异主要来自于居群内,8%变异来自居群间,居群体间遗传距离范围在0.0180.067之间,基因流Nm为2.885;UPGMA聚类将131份番石榴种质划分为3类,与SSR标记一致,遗传相似系数在0.3780.998之间。通过优化建立的SCoT反应体系从36条单引物中筛选出了17条多态性SCoT引物,在131份番石榴种质中共扩增出了131个位点,多态性位点为125个,多态性位点比率达95%;AMOVA分析表明,居群内遗传变异占87%,居群间的变异占13%,遗传距离在0.0170.075之间,基因流Nm为1.645;利用UPGMA法将131份番石榴种质聚为2大类7亚类,遗传相似系数范围为0.4380.994。SSR、SRAP和SCoT标记在131份番石榴种质遗传多样性分析的检测效率均较高,均表明供试的番石榴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较为丰富;Mantel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三种标记间的遗传距离显着不相关,在揭示遗传信息上彼此互相补充;群体聚类结果均显示巴西种质BX与其他6个群体的遗传距离最远,广西资源圃GX、福建资源圃FJ和湛江资源圃ZJ的遗传距离较近,表明这3个群体间遗传关系较近;单独SSR标记、单独SRAP标记、综合3种标记三类方法的UPGMA聚类分析均将131份番石榴种质划分为相同的3大类群,明确区分近缘种、当地种、同物异名种等不同种质间的遗传差异。
李众康[9](2019)在《山西果树观光生态园规划分析及应用》文中指出果树观光生态园(以下简称“果树观光园”)与普通农业生态园不同,它是指以果树为主体的观光型农业园,它是观光农业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所涉及的学科有果树学、景观学、旅游学等多门学科。果树观光园的主要功能有果树生产、生态观光、娱乐科普等。目前,山西的果树观光园数量较少,具有特色的果树观光园更是寥寥无几,通过对山西地区现有的部分果树观光园进行实地调研后,作者选定两个果树观光园作为案例分析的对象。在实地调研中,作者发现,在山西的部分果树观光园的规划设计中,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园内仍是传统的果园种植模式、经营模式单一、各地区果园内容同质化、不够重视景观效果等,这些问题是目前山西果树观光园发展面临的主要障碍,本文针对这些问题,写了以下内容,主要有四个方面:(1)查阅国内外相关研究资料,阐述果树观光园产生的背景、定义以及发展现状,指出山西果树观光园在发展中出现的问题,说明研究的目的及意义,理清研究思路,明确研究方法。(2)对山西果树观光园的建设条件进行分析,归纳果树在果树观光园中的利用形式,并总结归纳山西适种果树在生长条件、观赏价值、果文化等方面的特性。(3)选取万荣县苹果主题公园与清徐县葡峰山庄作为案例分析的对象,实地调研,对其区位及背景、园区设计、平面规划进行分析,最后总结其优势与不足。(4)探讨如何将武乡当地的果树产业优势与当地红色文化、果树文化等文化资源结合起来,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果树景观,并将结果应用于武乡梅杏主题公园的设计中,最后为今后果树观光园的建设提一些建议。
罗华,侯乐峰,郝兆祥,李体松[10](2018)在《石榴设施(冷棚)防寒避雨栽培技术规程》文中认为石榴属喜热畏寒果树,在温度低于-17℃时会出现冻害,甚至导致植株的死亡,因此冻害问题已成为我国北方石榴生产最大的障碍因子。随着我国石榴种植业发展,加之气候异常多变、物流业快速发展、南北东西果品等商品大交流,以及夏季频发的高温多雨,加剧了石榴果实日灼、裂果以及各种真菌病害的发生与发展。石榴设施(冷棚)防寒避雨栽培技术,能有效解决北方产区石榴冻害、病害两大问题。本文从设施建造、苗木繁育、园地选择与规划、栽植、土肥水管理、整形修剪、花果管理、病虫草害防治和果实采收等九个方面综述石榴设施(冷棚)防寒避雨栽培技术规程。以期为石榴设施栽培提供技术参考。
二、北方石榴品种及优质栽培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北方石榴品种及优质栽培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文冠果种子特性变异及优良砧用种源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文冠果研究概述 |
1.2.1 文冠果生物学特性 |
1.2.2 文冠果地理分布 |
1.2.3 文冠果综合价值 |
1.2.4 文冠果繁殖技术 |
1.3 植物种质资源研究进展 |
1.3.1 植物种质资源的含义 |
1.3.2 种质收集状况及意义 |
1.3.3 种质资源评定与利用 |
1.4 地理变异与种源试验研究进展 |
1.4.1 地理种源变异的研究 |
1.4.2 种源试验研究 |
1.5 早期选择的相关研究 |
1.5.1 苗木早期选择的意义 |
1.5.2 苗木早期选择的可行性 |
1.5.3 苗木早期选择年龄的确定 |
1.5.4 苗木早期选择的方法 |
1.5.5 苗木生长与环境因子 |
1.6 ASReml和 GGE双标图应用研究 |
1.6.1 ASReml的应用研究 |
1.6.2 GGE双标图的应用研究 |
1.7 研究意义与内容 |
1.7.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7.2 研究内容 |
1.7.3 技术路线 |
2 文冠果种子品质特性研究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材料 |
2.1.2 实验试剂和仪器 |
2.1.3 试验方法 |
2.1.4 环境数据测定 |
2.1.5 统计分析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不同种源文冠果油脂特性研究 |
2.2.2 不同种源文冠果营养特性研究 |
2.2.3 文冠果种子品质特性熵值法评价 |
2.3 小结 |
3 文冠果种子形态和发芽特性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材料 |
3.1.2 试验方法 |
3.1.3 统计分析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不同种源文冠果种子形态和质量指标分析 |
3.2.2 不同种源文冠果种子发芽能力指标分析 |
3.2.3 文冠果种子生物学特性相关性分析 |
3.2.4 文冠果种子形态和发芽特性地理变异规律 |
3.2.5 文冠果种子形态和发芽特性熵值法分析 |
3.3 小结 |
4 文冠果苗期评价及早期选择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地点 |
4.1.2 试验材料和设计 |
4.1.3 统计分析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不同种源文冠果在三个试验地点的苗期生长状况观测 |
4.2.2 不同种源文冠果在三个试验地点的BLUP-GGE分析 |
4.2.3 文冠果苗期生长指标的相关性 |
4.2.4 文冠果苗期生长性状的聚类分析 |
4.2.5 文冠果苗期生长性状育种值分析 |
4.3 小结 |
5 文冠果砧木造林表现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试验地点 |
5.1.2 试验材料 |
5.1.3 试验方法 |
5.1.4 指标测定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文冠果不同嫁接组合亲和性的表现 |
5.2.2 文冠果不同嫁接组合生长表现 |
5.2.3 文冠果不同嫁接组合生理指标测定 |
5.2.4 文冠果不同嫁接组合果实表型和产量测定 |
5.2.5 不同种源砧木综合评价 |
5.3 小结 |
6 讨论 |
6.1 文冠果种质资源评价 |
6.2 文冠果种源×试验地互作效应研究 |
6.3 文冠果砧木嫁接新品种研究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创新点 |
7.3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 |
(2)石榴丰产栽培技术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建园 |
1.1 品种选择 |
1.2 园地选择 |
1.3 定植 |
1.4 品种选择与配置 |
2 整形修剪 |
2.1 树形 |
2.1.1 单主干开心形 |
2.1.2 双主枝V字形 |
2.1.3 延迟二层开心形 |
2.2 主要修剪技术 |
3 花果管理 |
3.1 人工辅助授粉 |
3.2 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和微量元素 |
3.3 花期喷施微肥 |
3.4 环剥 |
3.5 疏花、疏果 |
4 施肥 |
5 水分管理 |
6 改劣换优技术 |
7 抗寒栽培技术 |
8 病虫害防治研究 |
9 研究展望 |
(3)国内软籽石榴栽培品种及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引种 |
2 目前我国栽培的软籽石榴品种 |
2.1 突尼斯软籽 |
2.2 中农红软籽 |
2.3 中石榴8号 |
2.4 淮北软籽1号 |
2.5 淮北软籽2号 |
2.6 淮北软籽3号 |
2.7 红如意软籽 |
2.8 塔山软籽 |
2.9 枣选1号 |
2.1 0 红玛瑙籽 |
2.1 1 红玉石籽 |
2.1 2 玛斯丽 |
2.1 3 白玉石籽 |
3 栽培技术 |
4 组织培养技术 |
4.1 不同外植体的组织培养技术 |
4.2 外植体褐化抑制的研究 |
4.3 培养基类型的研究 |
5 分子生物学技术 |
5.1 分子标记 |
5.2 功能基因 |
5.3 蛋白组学技术 |
6 展望 |
(4)清代山西饮食文化地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缘起与意义 |
第二节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三节 主要研究方法及研究资料 |
第四节 学术史梳理 |
第一章 山西自然地理与人文环境 |
第一节 自然地理 |
第二节 人文环境 |
第二章 山西饮食原料品种及其地域分布 |
第一节 原料品种 |
第二节 基本特征 |
第三章 山西各地区日常饮食地理 |
第一节 粗粮细作的晋北 |
第二节 多元融合的晋中 |
第三节 丰富精细的晋南 |
第四节 简单朴素的晋东南 |
第四章 山西各地区节日、礼仪饮食地理 |
第一节 节日饮食习俗 |
第二节 人生礼仪饮食习俗 |
结语 |
附表1:山西各地区节日饮食概况 |
附表2:县志所载山西各地群体性格/风气描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5)新中国果树科学研究70年——石榴(论文提纲范文)
1 石榴科学研究发展历程 |
1.1 资源鉴定 |
1.2 遗传育种 |
1.2.1 育种成效 |
1.2.2 育种目标 |
1.2.3 育种途径 |
1.2.4 育种基础 |
1.3 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
1.4 病虫防治 |
1.5 贮藏加工 |
1.5.1 石榴的贮藏 |
1.5.2 石榴的加工 |
1.6 栽培土肥与机械化管理 |
1.6.1 扦插繁殖技术的革新 |
1.6.2 树体整形修剪的改进 |
1.6.3 石榴园生草及保护地栽培 |
1.6.4 施肥技术的革新 |
1.6.5 管理趋向机械化 |
2 问题与展望 |
(6)我国石榴产业发展趋势分析与对策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一、产业现状 |
二、存在问题 |
三、发展趋势 |
四、对策建议 |
(7)北京皇家园林植物种类考证及植物造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现状 |
1.2.1. 中国皇家园林的综合研究 |
1.2.2. 植物景观相关认识与概述的研究 |
1.2.3. 有关园林园艺古籍文献的研究 |
1.2.4. 皇家园林植物的专项研究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1. 探索植物造景视角下的皇家园林研究体系 |
1.3.2. 构建以史料为依据的植物种类及造景研究框架 |
1.3.3. 推进历史园林遗产保护与修复工作的开展 |
1.4. 研究对象及内容 |
1.4.1. 北京皇家园林 |
1.4.2. 园林植物 |
1.4.3. 植物造景 |
1.5. 研究方法 |
1.5.1. 文献研究法 |
1.5.2. 田野调查法 |
1.5.3. 内容分析法 |
1.5.4. 比较、归纳、演绎法 |
1.6. 研究框架 |
附:几点说明 |
2. 北京皇家园林植物的组织与管理 |
2.1. 负责机构与人员设置 |
2.1.1. 内府衙门 |
2.1.2. 内务府及七司三院 |
2.1.3. 大臣及官员 |
2.1.4. 园头及园户 |
2.2. 规划与设计 |
2.2.1. 相地选址,因地制宜 |
2.2.2. 呈进图样,比对修正 |
2.3. 栽植与引种 |
2.3.1. 采买进办,上报奏销 |
2.3.2. 栽种培植,进御安设 |
2.3.3. 他地搜求,拣选移栽 |
2.3.4. 异地进贡,养种试看 |
2.4. 看管与养护 |
2.4.1. 收培树根,浇灌薅草 |
2.4.2. 芟锯刨伐,收贮回用 |
2.4.3. 看管惩处,回干补栽 |
3. 北京皇家园林植物种类考证 |
3.1. 古树活本类的考证与梳理 |
3.1.1. 北京市古树名木普查 |
3.1.2. 皇家园林古树活本调查 |
3.2. 则例类的考证与梳理 |
3.2.1. 花果树木价值则例 |
3.2.2. 工程则例与现行则例 |
3.3. 图档类的考证与梳理 |
3.3.1. 样式雷图档 |
3.3.2. 修书处与画院处图档 |
3.3.3. 历史图像 |
3.4. 文档类的考证与梳理 |
3.4.1. 样式雷文档 |
3.4.2. 奏折、奏销类文档 |
3.4.3. 造办处文档 |
3.4.4. 其他类文档 |
3.5. 御制诗文类的考证与梳理 |
3.5.1. 植物直接咏诵类诗文 |
3.5.2. 景点风貌描述类诗文 |
3.5.3. 节事活动记叙类诗文 |
3.6. 地方志类的考证与梳理 |
3.6.1. 历史地理着作 |
3.6.2. 赐游见闻记述 |
3.7. 园林植物种类考证结果 |
3.7.1. 北京皇家园林植物名录表 |
3.7.2. 北京皇家园林植物类型 |
3.8. 本章小结 |
3.8.1. 植物种类的文献名称梳理 |
3.8.2. 植物种类的学名考证 |
4. 北京皇家园林内廷花园的植物造景 |
4.1. 北京皇家园林内廷花园 |
4.2. 内廷花园植物造景的研究依据 |
4.2.1. 古树活本 |
4.2.2. 图档 |
4.2.3. 御制诗文 |
4.3. 内廷花园植物造景的研究层次 |
4.4. 内廷花园的植物种类 |
4.4.1. 培土栽植的植物种类 |
4.4.2. 盆盎安摆的植物种类 |
4.5. 内廷花园植物的种植位置 |
4.5.1. 庭除槛畔,森绿映庭 |
4.5.2. 珍石奇峰,素云扶枝 |
4.5.3. 玉砌雕台,嘉木昭苏 |
4.6. 内廷花园植物与园林要素的结合 |
4.6.1. 植物与建筑 |
4.6.2. 植物与道路 |
4.6.3. 植物与山石 |
4.6.4. 植物与植物 |
4.7. 建福宫花园及其植物造景 |
4.7.1. 从乾西五所至建福宫花园 |
4.7.2. 乾隆时期的植物造景 |
4.7.3. 清代末期的植物造景 |
4.8. 本章小结——建筑格局控制下的植物造景 |
4.8.1. 内廷花园植物造景的研究 |
4.8.2. 建福宫花园植物造景的研究 |
5. 北京皇家园林人工山水园的植物造景 |
5.1. 北京皇家园林人工山水园 |
5.2. 人工山水园植物造景的研究依据 |
5.2.1. 古树活本 |
5.2.2. 则例、图档与文档 |
5.2.3. 御制诗文 |
5.3. 人工山水园植物造景的研究层次 |
5.4. 人工山水园的植物种类 |
5.4.1. 四序清游的植物种类 |
5.4.2. 圃地杂莳的植物种类 |
5.5. 人工山水园植物的空间分布 |
5.5.1. 翠峦峻峙,杂树参天 |
5.5.2. 夹岸夭灼,菰蒲映荷 |
5.5.3. 堤柳丛翠,团阴障暑 |
5.5.4. 深院松槐,梧竹致清 |
5.5.5. 田庐蔬圃,稼穑知艰 |
5.6. 畅春园及其植物造景 |
5.6.1. 从清华园至畅春园 |
5.6.2. 原址清华园的植物造景 |
5.6.3. 康熙至乾隆时期的植物造景 |
5.7. 本章小结——山水结构引导下的植物造景 |
5.7.1. 人工山水园植物造景的研究 |
5.7.2. 畅春园植物造景的研究 |
6. 北京皇家园林天然山水园的植物造景 |
6.1. 北京皇家园林天然山水园 |
6.2. 天然山水园植物造景的研究依据 |
6.2.1. 古树活本 |
6.2.2. 则例、图档 |
6.2.3. 御制诗文与地方志 |
6.2.4. 测绘调查 |
6.3. 天然山水园植物造景的研究层次 |
6.4. 天然山水园的植物种类 |
6.4.1. 自然基底的植物种类 |
6.4.2. 景点建设的植物种类 |
6.5. 天然山水园植物的内外借资 |
6.5.1. 林荫苍蔚,莲映青峰 |
6.5.2. 芙藻摇曳,泉引稻畦 |
6.6. 静宜园及其植物造景 |
6.6.1. 从香山行宫至静宜园 |
6.6.2. 乾隆时期的植物造景 |
6.7. 本章小结——自然基底承载下的植物造景 |
6.7.1. 天然山水园植物造景的研究 |
6.7.2. 静宜园植物造景的研究 |
7. 结语 |
7.1. 结论 |
7.1.1. 由始而终、严谨完备的组织管理体系 |
7.1.2. 随基就势、因地制宜的植物种类选择 |
7.1.3. 人工天然、图底相适的植物造景形式 |
7.2. 创新点 |
7.3. 余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中国传统园林园艺着作及植物造景理论统计 |
附录B 北京皇家园林植物景观相关的御制诗文统计 |
附录C 北京皇家园林内廷花园的古树活本统计 |
图表目录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获得成果目录 |
致谢 |
(8)我国番石榴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番石榴种质资源综述 |
1.1.1 番石榴种质资源的分布和生产情况 |
1.1.2 番石榴种质资源保存、评价、利用状况 |
1.1.3 番石榴遗传多样性的研究进展 |
1.2 研究目的意义 |
1.3 研究技术路线 |
第二章 45份番石榴品种(系)表型性状多样性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材料 |
2.1.2 田间性状调查 |
2.2 数据处理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番石榴表型性状的描述统计 |
2.3.2 番石榴种质数量性状的相关分析 |
2.3.3 45份番石榴种质资源农艺性状的主成分分析 |
2.3.4 45份番石榴品种(系)聚类分析 |
2.4 小结与讨论 |
2.4.1 小结 |
2.4.2 讨论 |
第三章 番石榴种质资源SSR标记多样性 |
3.1 材料、试剂与仪器 |
3.1.1 实验材料 |
3.1.2 试验试剂 |
3.1.3 试验仪器 |
3.2 试验方法 |
3.2.1 番石榴叶片DNA提取及检测 |
3.2.2 SSR-PCR反应体系的优化及产物检测 |
3.2.3 SSR引物筛选 |
3.2.4 SSR-PCR反应体系稳定性验证 |
3.2.5 番石榴SSR分子标记分析 |
3.3 数据处理 |
3.3.1 电泳谱带数据统计 |
3.3.2 SSR-PCR反应体系优化分析 |
3.3.3 SSR多样性指标统计 |
3.4 结果与分析 |
3.4.1 DNA的提取与检测 |
3.4.2 番石榴SSR反应体系的优化和稳定性检测 |
3.4.3 适合番石榴种质SSR分析的引物 |
3.4.4 45份番石榴品种(系)SSR遗传多样性分析 |
3.4.5 131份番石榴种质资源SSR多态性分析 |
3.4.6 131份番石榴种质资源SSR遗传多样性与群体分化分析 |
3.4.7 131份番石榴种质资源SSR标记群体结构分析 |
3.5 小结与讨论 |
3.5.1 小结 |
3.5.2 讨论 |
第四章 番石榴种质资源SRAP标记多样性 |
4.1 试验材料 |
4.2 试验方法 |
4.2.1 番石榴叶片DNA提取及检测 |
4.2.2 SRAP-PCR反应体系的优化及产物检测 |
4.2.3 SRAP引物筛选 |
4.2.4 番石榴SRAP分子标记分析 |
4.3 数据处理 |
4.3.1 电泳谱带数据统计 |
4.3.2 SRAP-PCR反应体系优化分析 |
4.3.3 SRAP多样性指标统计 |
4.4 结果与分析 |
4.4.1 SRAP-PCR反应体系的优化分析 |
4.4.2 SRAP引物筛选及多样性分析 |
4.4.3 131份番石榴SRAP群体结构分析 |
4.4.4 131份番石榴种质SRAP聚类分析 |
4.5 小结与讨论 |
4.5.1 小结 |
4.5.2 讨论 |
第五章 番石榴种质资源SCoT标记多样性 |
5.1 试验材料 |
5.2 试验方法 |
5.2.1 番石榴叶片DNA提取及检测 |
5.2.2 SCoT-PCR反应体系的优化及产物检测 |
5.2.3 SCoT引物筛选 |
5.2.4 番石榴SCoT分子标记分析 |
5.3 数据处理 |
5.3.1 电泳谱带数据统计 |
5.3.2 SCoT-PCR反应体系优化分析 |
5.3.3 SCoT多样性指标统计 |
5.4 结果与分析 |
5.4.1 SCoT-PCR反应体系优化 |
5.4.2 SCoT引物筛选及多样性分析 |
5.4.3 131份番石榴SCoT群体结构分析 |
5.4.4 131份番石榴种质SCoT聚类分析 |
5.5 131份番石榴种质资源SSR、SRAP和 SCoT标记比较分析 |
5.5.1 三种标记遗传信息量检测效率分析 |
5.5.2 三种标记Mantel相关性比较 |
5.5.3 三种标记聚类结果比较 |
5.6 小结与讨论 |
5.6.1 小结 |
5.6.2 讨论 |
第六章 结论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创新点 |
6.3 后期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9)山西果树观光生态园规划分析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1 引言 |
1.1 果树观光园概述 |
1.1.1 果树观光园产生的背景 |
1.1.1.1 城市化加剧,城市生态恶化,人们愈发向往自然 |
1.1.1.2 居民收入提高,旅游人数增多,生态旅游成为新热点 |
1.1.1.3 果园数量的增长与果业的发展 |
1.1.2 果树观光园的定义 |
1.2 果树观光园的发展概况 |
1.2.1 国外果树观光园的发展进程 |
1.2.2 国内果树观光园的发展进程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4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技术路线 |
2 山西果树观光园的建设条件 |
2.1 区位及气候条件 |
2.2 山西果树种质资源 |
2.2.1 山西适种的乔木果树 |
2.2.2 山西适种的灌木果树 |
2.2.3 山西适种的藤本、草本果树 |
2.3 山西独特的果文化 |
2.3.1 山西的枣文化 |
2.3.2 汾州的核桃文化 |
2.3.3 万荣的苹果文化 |
3 果树观光园中果树的利用现状分析 |
3.1 果品生产 |
3.2 采摘 |
3.3 新品种推广示范 |
3.4 园艺技艺展示 |
3.5 文化展示与教育科普 |
3.6 观赏 |
3.6.1 观花 |
3.6.2 观叶 |
3.6.3 观形 |
3.6.4 观果 |
3.6.5 盆栽果树 |
4 山西典型果树观光园的案例分析 |
4.1 万荣苹果主题公园 |
4.1.1 区位及背景分析 |
4.1.2 园区设计 |
4.1.2.1 生产采摘区 |
4.1.2.2 果文化展示区 |
4.1.2.3 园艺技艺展示区 |
4.1.2.4 新品种推广示范区 |
4.1.2.5 观光休闲区 |
4.1.3 平面规划分析 |
4.1.4 优势及不足 |
4.2 清徐县葡峰山庄 |
4.2.1 区位及背景分析 |
4.2.2 园区设计 |
4.2.3 平面规划分析 |
4.2.4 优势及不足 |
5 武乡梅杏主题公园的景观规划设计 |
5.1 可行性分析 |
5.1.1 区位条件 |
5.1.2 文化条件 |
5.1.3 产业基础 |
5.1.4 制约条件 |
5.2 园区选址 |
5.3 设计指导思想 |
5.4 设计构思 |
5.4.1 红色旗帜,永屹不倒 |
5.4.2 星月夜下的梅杏花 |
5.4.3 元素提取 |
5.5 平面规划 |
5.5.1 元素体现 |
5.5.2 交通分析 |
5.5.3 节点分析 |
5.6 植物配置 |
5.6.1 果树配置 |
5.6.2 园林植物配置 |
5.7 活动设计 |
6 结论与建议 |
参考文献 |
ABSTRACT |
致谢 |
四、北方石榴品种及优质栽培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文冠果种子特性变异及优良砧用种源选择[D]. 麻云霞.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
- [2]石榴丰产栽培技术研究进展[J]. 孟树标,温素卿. 东北农业科学, 2020(05)
- [3]国内软籽石榴栽培品种及研究进展[J]. 刘威,刘博,蔡卫佳,王昊,陈芬,谭军. 北方农业学报, 2020(04)
- [4]清代山西饮食文化地理研究[D]. 余瑞豪. 北方民族大学, 2020(12)
- [5]新中国果树科学研究70年——石榴[J]. 陈利娜,敬丹,唐丽颖,曹尚银. 果树学报, 2019(10)
- [6]我国石榴产业发展趋势分析与对策建议[J]. 陶华云,黄敏,王秀兰. 中国果业信息, 2019(07)
- [7]北京皇家园林植物种类考证及植物造景研究[D]. 胡楠. 北京林业大学, 2019(04)
- [8]我国番石榴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研究[D]. 马泽华. 广州大学, 2019(01)
- [9]山西果树观光生态园规划分析及应用[D]. 李众康. 山西农业大学, 2019(07)
- [10]石榴设施(冷棚)防寒避雨栽培技术规程[A]. 罗华,侯乐峰,郝兆祥,李体松. 中国石榴研究进展(三)——第三届中国园艺学会石榴分会会员代表大会暨首届中国泗洪软籽石榴高峰论坛、国家石榴产业科技创新联盟筹备会论文集,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