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白夹竹竹秆锈病防治技术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翟敬宇,张然,赵钰,席昕,董晓帆,滑鑫宇,付育[1](2020)在《北京竹类植物病虫害及其天敌生物的调查》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北京城市发展的需要,越来越多的竹类植物被应用到城市绿化美化工程建设项目中,与此同时,有害生物的危害也成为困扰竹子应用的难题。因此系统全面的掌握竹子有害生物的种类,调查其发生的基本规律,对破解应用和后期养护中的问题非常必要。2017-2020年笔者对北京市部分公园、二三环环路绿化带、北植专类园、医院和社区绿地中的竹类植物的有害生物进行了调研。经整理鉴定分类,共发现北京市已知竹子病虫害共30种,其中虫害22种(7种蚧、2种蚜、2种螨、3种蜂、1种蛾、1种象甲、1种蝇、1种叶蝉、1种蜡蝉、2种蝽、1种疣蝗)、病害8种,其中新报道虫害15种,病害8种;并发现上述一些害虫的天敌:2种草蛉、3种食蚜蝇、寄生蜂类、4种瓢虫。调查结果可为北京竹类的引种栽培、养护管理和病虫害防治提供参考。
杨凌云,郭颖艳,黄仲华[2](2019)在《白夹竹防护处理工艺及对力学性能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以白夹竹为试验材料,采用环保防霉剂对其进行加压防护处理,分析药剂浓度、加压时间、浸渍温度对防腐防霉处理效果的影响,比较各工艺条件载药量的差别,并分析防腐防霉处理工艺对竹材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药剂浓度是影响白夹竹防腐防霉处理效果的主要因素;白夹竹较为理想的防腐防霉处理工艺为药剂浓度1.5%,加压时间30 min,浸渍温度120℃;防腐防霉处理使白夹竹主要力学性能略微下降,但处理前后差异不显着。
王辰鹄[3](2018)在《四川白夹竹笋产量与品质的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以白夹竹(Phyllostachys bissefii)为研究对象,选择了8个不同的白夹竹产区,分别在每个产区选择3个不同立地条件的白夹竹林样地,在各样地内设置3个20m×20m的标准地,共计72个标准地。记录每个样地的海拔、坡度、坡向、坡位等立地条件,调查标准地内竹笋数量、退笋数、笋基径大小和竹笋产量。研究不同立地因子对竹笋产量、笋基径、退笋率的影响,并筛选出白夹竹笋用林适宜的立地条件;分析各产区竹笋品质和土壤养分特性,并应用相关分析方法找出竹笋品质指标与土壤养分指标的关系,为各地白夹竹笋用林的土壤养分管理提出科学的建议。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不同立地条件对白夹竹的笋产量、笋基径、退笋率影响显着。海拔在1000~1200m,土层厚度为30~50cm,腐殖质层深厚肥沃,地势平缓的中下坡位阴坡面,为白夹竹笋用林较适宜的造林地点。(2)竹笋品质与土壤养分之间存在相关性(P<0.05),多个土壤养分因子对白夹竹笋的营养物质含量产生了综合效应。土壤过酸会抑制白夹竹笋的氨基酸总量含量;土壤氮含量过高会抑制竹笋总糖、粗蛋白、灰分和可食部分含量;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可促进竹笋维生素C、粗脂肪、灰分和可食部分含量提高;土壤磷含量增加可促进竹笋的总糖、粗蛋白、粗脂肪、灰分和可食部分含量提高;土壤钾含量增加可促进竹笋的维生素C、粗蛋白、粗脂肪、矿质元素总量含量提高。(3)对8个白夹竹产区土壤养分管理建议分别为:大竹产区应增施有机肥,并适当降低氮肥施入量;邻水产区应改良土壤p H,提高磷肥在肥料中的配比;雨城区产区应改良土壤p H,降低氮肥施入量,提高磷钾肥在肥料中的配比;芦山产区应改良土壤p H,增施有机肥和钾肥;都江堰产区应增施有机肥,适当降低氮肥的施入量,并提高磷钾肥在肥料中的配比;大邑产区应增施有机肥;崇州产区应增施有机肥,并提高磷钾肥在肥料中的配比;洪雅产区应增施一定量的钾肥。
周明强,青琼河,尚慧艳,何恒果,张驰,邹雪梅,何斌,袁施彬[4](2017)在《川东北4区县竹资源病虫害调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5年10月至2016年11月,以川东北地区的南充市和广安市市属4区县为调查区域,对竹资源种类、病虫害类型和种类、危害部位、危害程度、林分组成情况等进行了调查研究。4区县均以慈竹(Neosinocalamus affinis)为优势竹种,主要分布斑竹(Phyllostachys bambusoides f.lacrima-deae)、苦竹(Pleioblastus amarus)、麻竹(Dendrocalamus latiflorus)、楠竹(Phyllostachys heterocycla cv.Pubescens)和水竹(Phyllostachys heteroclada);共调查发现虫害52种,包括半翅目、鳞翅目、鞘翅目、直翅目、等翅目、双翅目等6目35科;包括煤污病、竹疹病、竹叶(杆)锈病及竹子开花等13种侵染性和非侵染性病害。在4区县,慈竹为最易感病虫的竹种;合理使用其它林种与竹林混交能够降低竹类病虫害的发生。
尚慧艳[5](2017)在《川东北四区(县)主要竹资源及其病虫害的调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林业产业的发展,竹资源被认为是21世纪最具有发展潜力的植物,造林面积逐年增加,在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方面都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反观其经营管理现状,大部分停留在原始阶段,忽视了竹类病虫害的发生,关于此类报道少之又少。病虫害的发生与传播直接影响竹类的正常生长、繁殖,降低观赏价值和产业利用价值。四川作为世界竹类植物的起源地和现代分布中心之一,竹类资源丰富。在竹景观、竹产业发展方面,受到了各级政府的重视,相继出现成都市、乐山市竹类病虫害的报道。但关于川东北地区的竹类病虫害尚未见报道,为进一步了解和掌握川东北竹资源及其病虫害情况,响应地方经济发展号召,在2015年10月至2016年10月期间,以“全国第三次林业有害生物普查”为平台的基础上,采用走访、查阅相关资料(文献研究资料、地方县志、地方林业志、森林资源二类调查资料)、实地调查等方法,对川东北地区四区(县)——广安市武胜县、广安市前锋区和南充市西充县、南充市高坪区竹资源的种类及分布概况、主要竹类病虫害进行调查研究,得到以下结果和结论:(1)主要竹资源种类与分布:在本次调查研究中,川东北四区(县)的主要竹资源分为公益用林和商品用林;商品林主要集中为用材林,公益林则主要用于水土保持和涵养水源;在竹种方面均以慈竹为主,其种植面积最大,分布范围最广,属川东北地区优势竹种。此外,其他优势竹种为:高坪区以楠竹为主,西充县、武胜县、前锋区则分别以雷竹、麻竹、白夹竹为主。(2)主要竹类病虫害种类:在四区(县)主要竹资源分布情况的调查基础上,对13种主要寄主竹进行病虫害调查,共采集害虫标本1018号,调查害虫52种、病害12种;其中广安市武胜县害虫32种、病害6种,广安市前锋区害虫36种、病害8种,南充市高坪区害虫21种、病害7种,南充市西充县害虫18种、病害10种。害虫以半翅目、鳞翅目、鞘翅目为主,病害以竹煤污病、竹叶/秆锈病、竹疹病为主。其中构成危害的害虫21种,以竹梢凸唇斑蚜、竹黛蚜、黑竹缘蝽、竹织叶野螟、长足大竹象为中度危害;构成危害的病害7种,竹煤污病、竹疹病为重度危害,竹叶锈病重度危害,危害范围广泛。(3)主要竹类害虫多样性表现:(1)物种数方面:前锋区>武胜县>高坪区>西充县,前锋区物种丰富度较其余三县区最高,西充县最低;(2)优势度指数:西充县>高坪区>武胜县>前锋区,由此可知,四区(县)内西充县优势度最大,前锋区最低;(3)多样性指数:前锋区>武胜县>高坪区>西充县,与物种数变化趋势一致,前锋区属物种多样性最高区域;(4)均匀度指数:高坪区>前锋区>西充县>武胜县,可知高坪区主要竹类害虫个体数分布均匀性程度最高,武胜县最低。(4)主要竹类病虫害相似性为:(1)害虫方面:南充市和广安市四区(县)主要竹类害虫相似度低。其余各区(县):西充县与高坪区>武胜县与前锋区>武胜县与西充县>武胜县与高坪区>前锋区与高坪区>前锋区与西充县;(2)病害方面:南充市和广安市主要竹类病害相似度低。其余各区(县):武胜县与前锋区>西充县与高坪区>武胜县与高坪区>前锋区与西充县=前锋区与高坪区>武胜县与西充县。(5)主要竹类害虫相似性聚类分析情况:南充市高坪区与西充县聚为一类,广安市前锋区与武胜县聚为一类,两两最后聚为一大类。表明高坪区与西充县、前锋区与武胜县的主要竹类害虫相似性程度均接近,且南充市两地区与广安市两地区的相似性差异较大。(6)不同竹种上病虫害种类差异性:据统计数据发现各种竹类病虫害的发生情况与竹子种类、分布面积具有明显相关性,且不同竹种对不同病虫害表现出不同的易感性。在本次调查中慈竹分布面积最大,为受害范围最广和易感性最强的竹子种类,其次为白夹竹、麻竹、楠竹、水竹、斑竹。(7)海拔对竹类病虫害的影响:四区(县)地理海拔高度存在差异,根据统计数据以海拔200-1100 m以内为竹类病虫害分析区间发现,竹类病虫害发生的海拔区域主要集中在200-400 m,其中尤以250-300 m为多发区。在构成中度及以上危害的5种竹害虫(梢凸唇斑蚜、竹黛蚜、黑竹缘蝽、竹织叶野螟、长足大竹象)3种竹病害(竹煤污病、竹叶锈病、竹疹病)中,竹类害虫在海拔250-300 m发生最严重,此后随着海拔的升高各害虫发生情况虽有差异但总体呈下降趋势;病害普遍发生在海拔200-300 m,变化趋势基本与害虫发生趋势一致。说明海拔过低或过高都会一定程度减少病虫害的发生。(8)林分组成对竹类病虫害的影响:根据纯竹林与混交竹林病虫害发生的数据统计,纯竹林病虫害种类多于混交林病虫害种类,其中最为突出的属高坪区:单一竹区竹类病虫害明显多于混交竹区。在以四区(县)分布最广的慈竹为对象的研究中发现:慈竹纯林的病虫害发生种类最多,林分组成为以慈竹6-7的混交林病虫害发生种类最少,随之又增大,零星分布时再次减少。(9)在结合对四区(县)林木立地条件(海拔、土壤、林分)、竹资源分布概况、竹类病虫害情况的基础上分析得出:(1)四区(县)气候条件温和,水肥较好,但均存在较严重的土壤侵蚀问题。建议四区(县)在解决水土保持问题的时候增加对竹类植物的使用;(2)综合四区(县)竹资源发展及其病虫害概况分析,建议首先应加强对低产低效竹林的改造,强化竹林抗逆性,提高竹林品质,其次可加在原有竹区的基础上将产业(食用、材用)与景观相结合,开发以川东北文化为背景的竹景观旅游区;(3)据海拔、土壤、竹林、病虫害间关系的分析,建议四区(县)竹区在前期设立时应充分考虑土壤对竹类植物的影响,避免在海拔250-300 m设立竹区,不采用纯竹林,使用一定比例、一定密度的竹阔混交林,提高竹林抗性、优化后期养护管理,对已建立的低产低效竹区,适时检测土壤营养元素含量,清除虫枝病枝,改善环境条件,确保竹类植物的健康生长;(4)竹区病虫害的预防与治理建议:以预防为主,加强监测监控,改善立地条件及经营管理方法,增强竹区自身抗性,以生物防治为先,减少化学农药使用。
谢瑾,朱丹丹[6](2016)在《竹黑痣病发生情况调查及病原研究》文中认为2011年4月至2012年4月,对江苏省南京市区及城郊紫金山、南京林业大学竹种园、南理工竹种园、浙江省林科院竹种园等地栽培竹种的竹黑痣病发生程度、危害竹种、与环境的关系进行调查,并采集感病的竹叶作为样品分离病原菌。调查结果发现:竹黑痣病主要危害2个属11种竹子,即刚竹属10种、矢竹属1种。在刚竹属中,乌哺鸡竹和县红竹发病较重,尤其是黎子竹和刚竹发病最为严重;竹黑痣病的发生与环境条件有密切的关系,在竹林较密、环境阴湿、人工经营管理差的竹林竹黑痣病发病率明显较高。病原菌的研究方法包括病组织分离、病原保湿培养、室内接种试验,得到4种菌。
张佐玉,张喜,霍达[7](2016)在《篌竹林经营技术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篌竹广泛分布于长江流域及以南我国各省(区),是重要的中小型笋材兼用竹种之一,其栽培及经营技术研发历来为业界关注。本研究收集了篌竹近40年国内外研究文献100余篇,系统分析了篌竹分布、生物生态学特性、苗木培育、人工造林、病虫害防治、幼林和成林抚育,以及材用林、笋用林和笋材兼用林经营关键技术,以期为篌竹林培育利用及林下经济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李作军[8](2013)在《6种观赏竹在关中地区引种栽培试验》文中指出中国有着非常悠久的竹子栽培和利用历史,并且很久以前便把竹子作为园林观赏植物加以利用,形成了深厚的竹文化。我国常见的观赏竹类大约有100余种,主要分布于长江以南地区,以福建、江西、浙江、湖南四省最多。我国在上世纪中期便开始将一些原产南方的竹子引种到北方栽植,取得了一定的成功。本研究于1999年从浙江安吉竹种园、四川大足和南京林业大学引种了黄秆京竹(Phyllostachys. aureo sulcata f. aure-ocaulis)寿竹(Phyllostachys bambusoides Sieb. et Zucc. f. shouzhu)矢竹(Pseudosas-a japonica)白纹阴阳竹(Hibanobambus tranguillans f.shiroshima)黎竹(Acidosasa ve-nusta)金竹(Phyllostachys sulphurea)等观赏竹4属共6个竹种(含种下单位)。在位于陕西省关中地区的楼观台实验林场开展了引种试验。研究了其引种栽培措施,引种成活率;观察记录了各竹种在试验地的生物学规律与生长规律;研究了不同竹种的耐寒表现和对竹蚧的抗性。研究表明:(1)将南方的观赏竹引种到陕西关中应当选择春季进行,在引种的过程中从起苗到在之后的管理应当采取适当的措施,以保证引种的成活率。起苗运输过程中重点注意对竹鞭的保护以及维持母竹体内的水分平衡。栽植之后注意管理和保护,及时浇水、排涝。结合松土除草,冬施有机肥改良土壤,提高土壤肥力和通透性。生长季节施速效肥,少量多次,充分发挥肥效,以利行鞭、发笋、长竹。注意防止病虫及鼠、兔危害。本次引种的黄秆京竹、寿竹、矢竹、白纹阴阳竹、黎竹和金竹引种和栽培管理措施得当,母竹的成活率均达90%以上。(2)不同竹种发笋的高峰期与结束时期相差较大。展叶期开始于发笋高峰期后10天左右,经过大约20天进入高峰期,于发笋期结束后10天左右结束。各竹种的展叶期与发笋期具有明显的相关关系。黄秆京竹、寿竹、矢竹及白纹阴阳竹在引种地条件下能够正常出笋,金竹有个别植穴未能及时出笋,黎竹则表现出一定的困难。黎竹和金竹到在栽植的第三年单穴成竹数仍然处于较低水平,其余竹种单穴成竹量较高。单位面积成竹数在第三年达到稳定水平。各竹种可于栽植三年后进行苗木的生产和新竹的移植,扩大种植面积。黄秆京竹、矢竹、和金竹的枝下高在该地区有所降低。(3)黄秆京竹、寿竹、白纹阴阳竹和金竹立竹生长正常,无明显冻害表现。矢竹和黎竹部分叶片失水青枯,以植株上梢部及新竹表现较为明显,但翌年生长发育不受影响,受害轻微。所有竹种在试验地的耐寒表现均较好,适宜当地栽植。黄秆京竹、寿竹、白纹阴阳竹和金竹有继续向北方推广的潜力。(4)当地发生危害的竹蚧主要有白尾安粉蚧Antonina crawii,竹巢粉蚧Nesticoccussinensis,竹球刺粉蚧Physeriococcus SP,半球竹链蚧Bambusaspis hemisphaerca等四种。矢竹和白纹阴阳竹无危害,寿竹和黎竹对竹蚧抗性较强,黄秆京竹和金竹竹蚧危害较严重。应当注意加强黄秆京竹和金竹竹蚧的防治工作。
韩长志,傅本重,伍建榕[9](2012)在《昆明市金殿公园植物重要病害调查与防治》文中研究表明昆明金殿公园作为重要的风景区,以其独特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园林植物受到市民喜爱。对金殿公园植物病害分布和种类调查后发现,该地区植物病害中叶部病害严重地影响着植物的观赏价值和经济价值,针对有关病害提出防治建议。
赵景阳[10](2012)在《撑×绿杂交竹枯萎病病原菌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撑×绿杂交竹(Bambusa pervariabilis×Dendrocalampsis daii)是广西林科所经过多年的研究而培育筛选出来的一种具有出笋成竹多、径级大、竹材性能好等优良性状的杂交竹新品种。该竹种曾在1993年被列为林业部100项重点推广项目之一;1999年起,在我国西南地区实施退耕还林工程期间作为重要的栽植竹种得到大力推广。引种之初,该竹的大量引进栽植,在较短时间里给各引种地区带来了一定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然而,近年在一些地区出现的撑×绿杂交竹成片竹林枯死给当地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很多竹农在该病害得不到有效控制的情况下,改种其他竹种或树种,从而使撑×绿杂交竹产业的持续发展面临严峻挑战。通过查阅国内外与竹子病害相关的文献后发现,目前针对我国四川地区的撑×绿杂交竹枯萎死亡现象的研究鲜有报道。本论文以四川省彭山县撑×绿杂交竹主栽区出现的枯萎竹林为研究对象,对当地撑×绿杂交竹的枯萎病害发生情况、枯萎病病原及其生物学特性、病原菌的药剂室内筛选及其毒力测定进行研究。以期为撑×绿杂交竹枯萎病进一步的防治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2010年7月和2011年4月在彭山县江口镇和公义镇的杂交竹栽植区进行调查发现,两地均有不同程度的杂交竹竹林枯死现象,竹林发病初期竹叶发红,似火烧,而后枯落;竹秆发病前期黄化,后期转为红褐色或呈皱缩状,最后全株枯死。所调查的三块样地的病情指数均在50以上。2、对从病株上分离得到的疑似病原菌进行形态学观察和致病性试验,其结果表明,引起撑×绿杂交竹枯萎死亡的病原菌为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在对病原菌的分子鉴定中,采用采用真菌通用引物ITS1和ITS4对获取的菌株DNA进行扩增,然后将扩增片段送到测序公司进行测序,所测序列的长度均在520bp左右。同源性比对结果表明,病原菌菌株的ITS区段的序列与Fusarium oxysporum同源性最高,均达到99%。系统发育分析的结果表明,除了BDFOPS5,其他10株菌株均与Fusarium Oxysporum在一个分支上,可信置度为99%。这与从形态学鉴定Fusarium Oxysporum为该病害的病原菌的结论一致。3、对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的研究结果表明,病原菌BDFOPS3在燕麦培养基(OA)上菌丝生长最快,6d后菌落直径达到8.2cm;在玉米粒培养基(CMA)上产孢量最大,10d可达到7.5×106个/皿;光照对菌落菌丝生长几乎没有影响,产孢量在有无光照条件下呈显着性差异,并且光照会促使病原菌产生色素,同时随着光照时间的延长,菌落正面中间形成的环带状特征逐渐明显。菌丝生长的最适生长温度为24℃;菌丝生长的最适pH值为6;菌丝的致死温度为64℃;最适菌丝生长的碳氮源分别为麦芽糖和蛋白胨,分最适生孢子产生的碳氮源为蔗糖和酵母粉;分生孢子最适萌发温度为25℃;分生孢子萌发最适pH值为6-8;光照对分生孢子的萌发没有显着性差异,12h处理后光照和黑暗条件下的萌发率均达到90%;在湿度低于90%时,分生孢子不萌发;分生孢子的致死温度也为64℃。4、通过室内杀菌剂试验表明,咪鲜胺、百菌清、代森锰锌、甲基硫酸灵、福美双、三唑酮、嗯霉灵7种杀菌剂对病原菌有较强抑制作用;并且其中毒力最强的杀菌剂为咪鲜胺,其次为百菌清。
二、白夹竹竹秆锈病防治技术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白夹竹竹秆锈病防治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北京竹类植物病虫害及其天敌生物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 调查时间、地点及方法 |
1.1 调查时间和现场观察与标本采集 |
1.2 害虫的标本处理解剖和鉴定 |
1.3 寄生性天敌的培养和鉴定 |
1.4 病害的标本采集、分离、培养和鉴定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害虫的种类及其危害 |
2.2 病害的种类及分布 |
2.3 害虫的天敌生物 |
3 讨论与建议 |
3.1 关于北京地区病虫害的种类和数量 |
3.2 关于病虫害发生发展规律的研究 |
3.3 关于抗性竹子种类的研究与筛选 |
3.4 加强竹子栽培方式和科学配置的研究 |
3.5 加强低毒高效杀灭病虫害药物的研发 |
3.6 加强天敌生物的研究和应用,充分发挥天敌生物在防治竹类植物病虫害方面的作用 |
3.7 从黄条金刚竹种子中和竹根系中分别分离出几种内生菌 |
(2)白夹竹防护处理工艺及对力学性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
1.1 材料 |
1.2 仪器与设备 |
1.3 方法 |
1.3.1 试件制备 |
1.3.2 防腐防霉处理 |
1.3.3 户外自然腐朽霉变试验 |
1.4 载药量与力学性能检测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处理工艺对载药量的影响 |
2.2 处理工艺对白夹竹力学性能的影响 |
4 结论 |
(3)四川白夹竹笋产量与品质的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白夹竹研究概述 |
2.1.1 白夹竹的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 |
2.1.2 白夹竹的生态学特性和分布范围 |
2.1.3 白夹竹林经营管理研究 |
2.1.4 白夹竹资源利用研究 |
2.2 竹笋产量和品质影响因素研究概述 |
2.2.1 立地条件 |
2.2.2 竹林结构 |
2.2.3 土壤养分管理 |
2.2.4 病虫害防治 |
2.2.5 保鲜技术 |
第三章 材料和方法 |
3.1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 |
3.1.1 研究内容 |
3.1.2 研究方法 |
3.2 技术路线图 |
3.3 研究区概况 |
3.4 样品采集及测定方法 |
3.4.1 样品采集 |
3.4.2 样品测定 |
3.5 数据处理 |
第四章 结果与分析 |
4.1 不同立地因子对白夹竹笋产量、笋基径及退笋率的影响 |
4.1.1 海拔高度 |
4.1.2 坡向 |
4.1.3 坡位 |
4.1.4 坡度 |
4.1.5 土层厚度 |
4.1.6 腐殖质层厚度 |
4.1.7 小结 |
4.2 不同产区白夹竹笋营养成分差异分析 |
4.2.1 可食部分含量 |
4.2.2 维生素C含量 |
4.2.3 氨基酸总量含量 |
4.2.4 粗蛋白含量 |
4.2.5 粗脂肪含量 |
4.2.6 总糖含量 |
4.2.7 矿质元素总量含量 |
4.2.8 灰分含量 |
4.2.9 小结 |
4.3 不同产区土壤养分差异分析 |
4.3.1 土壤pH |
4.3.2 土壤有机质含量 |
4.3.3 土壤氮含量 |
4.3.4 土壤磷含量 |
4.3.5 土壤钾含量 |
4.3.6 小结 |
4.4 土壤养分对白夹竹笋营养品质的影响 |
4.4.1 大竹产区 |
4.4.2 邻水产区 |
4.4.3 雨城区产区 |
4.4.4 芦山产区 |
4.4.5 都江堰产区 |
4.4.6 大邑产区 |
4.4.7 崇州产区 |
4.4.8 洪雅产区 |
4.4.9 小结 |
第五章 讨论与结论 |
5.1 讨论 |
5.1.1 不同立地因子对白夹竹笋产量、笋基径、退笋率的影响 |
5.1.2 不同产区白夹竹笋品质差异及土壤养分差异 |
5.1.3 土壤养分对白夹竹笋营养品质的影响 |
5.2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4)川东北4区县竹资源病虫害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地概况 |
2 研究内容和方法 |
2.1 研究内容 |
2.2 研究方法 |
2.2.1 川东北4区县竹资源种类调查 |
2.2.2 川东北4区县竹资源病虫害调查 |
2.3 鉴定和数据处理 |
3 结果分析与讨论 |
3.1 主要竹资源种类 |
3.2 主要竹资源病虫害种类及危害 |
3.3 寄主竹种类与病虫害的发生 |
3.4 林分与病虫害发生 |
4 防治建议 |
(5)川东北四区(县)主要竹资源及其病虫害的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竹资源的分布概况 |
1.2 竹资源的利用及其价值 |
1.2.1 竹资源的文化价值 |
1.2.2 竹资源的园林利用价值 |
1.2.3 竹资源的其他价值 |
1.3 四川地区竹资源的现状 |
1.4 竹类病虫害的研究现状 |
1.4.1 竹类病虫害的危害 |
1.4.2 竹类病虫害的防治现状 |
第2章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3章 研究内容与方法 |
3.1 地理位置概况 |
3.2 川东北四区(县)竹资源调查 |
3.3 川东北四区(县)竹类病虫害调查 |
3.3.1 调查样线设置 |
3.3.2 不同竹种病虫害调查点的设定 |
3.3.3 竹类病虫害调查方法 |
3.4 川东北四区(县)竹类病虫害多样性分析 |
3.5 数据统计分析 |
第4章 结果与分析 |
4.1 川东北地区主要竹资源分布调查 |
4.1.1 西充县竹资源情况 |
4.1.2 高坪区竹资源情况 |
4.1.3 武胜县竹资源情况 |
4.1.4 前锋区竹资源情况 |
4.2 川东北四区(县)主要竹类病虫害 |
4.2.1 川东北四区(县)竹类主要害虫 |
4.2.2 川东北四区(县)竹类主要病害 |
4.3 川东北四区(县)竹类病虫害比较分析 |
4.3.1 害虫多样性比较 |
4.3.2 害虫相似度的比较 |
4.3.3 病害相似度的比较 |
4.3.4 相似性聚类分析 |
4.4 竹的种类、海拔、林分对竹类病虫害发生的影响 |
4.4.1 不同竹种病虫害种类的差异性比较 |
4.4.2 海拔对竹类病虫害发生的影响 |
4.4.3 林分组成对竹类病虫害发生的影响 |
第5章 结论与讨论 |
5.1 结论 |
5.2 讨论及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学期间的科研情况 |
(6)竹黑痣病发生情况调查及病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调查区概况及方法 |
1.1 自然状况 |
1.2 调查方法 |
1.2.1 调查时间与地点。 |
1.2.2 调查方法。 |
1.2.3 病害发生程度评估。 |
1.3 竹黑痣病病原的研究 |
1.3.1 病斑的组织分离。 |
1.3.2 竹黑痣病的保湿培养。 |
1.3.3 室内接种试验。 |
2 调查结果与分析 |
2.1 竹黑痣病症状观察 |
2.2 竹黑痣病危害的竹类种类 |
2.3 竹黑痣病发生与环境条件的关系 |
2.4 竹黑痣病分离结果 |
3 结论与讨论 |
(7)篌竹林经营技术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方法 |
2 结果分析 |
2.1 分布 |
2.2 生物学生态学特性 |
2.2.1 生物学特性 |
2.2.2 生态学特性 |
2.3 苗木培育 |
2.3.1 培育母竹林 |
2.3.2 埋鞭育苗 |
2.3.3 竹苗挖掘及运输 |
2.4 人工造林 |
2.4.1 立地选择 |
2.4.2 清林整地 |
2.4.3 栽植及密度 |
2.5 幼林培育 |
2.5.1 留笋养竹 |
2.5.2 间种作物 |
2.5.3 松土施肥 |
2.6 成林培育 |
2.6.1 劈山抚育 |
2.6.2 林地垦复 |
2.6.3 伐竹 |
2.6.4 采笋 |
2.7 定向培育 |
2.7.1 材用林培育 |
2.7.2 笋用林培育 |
2.7.3 笋材兼用林培育 |
2.8 主要病虫害防治 |
2.8.1 营林防治 |
2.8.2 综合防治 |
3 建议 |
(8)6种观赏竹在关中地区引种栽培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植物引种理论研究概况 |
1.1.1 达尔文“自然进化”理论的启示 |
1.1.2 Mayr“气候相似理论” |
1.1.3 米丘林“风土驯化学说” |
1.1.4 库里奇亚索夫“生态历史分析法” |
1.1.5 以“栽培植物起源中心”为基础的植物引种理论 |
1.1.6 其他植物引种理论 |
1.2 竹类植物研究概况 |
1.2.1 我国竹子资源利用概况 |
1.2.2 观赏竹在园林中的应用研究 |
1.2.3 观赏竹引种栽培研究 |
1.2.4 竹类植物生物学特性及抗逆性研究 |
第二章 研究方法 |
2.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2.2 试验地概况 |
2.3 研究材料 |
2.4 种源地概况 |
2.5 栽培管理 |
2.5.1 整地方法 |
2.5.2 引种栽培 |
2.6 试验内容及方法 |
2.6.1 栽培措施及成活率研究 |
2.6.2 生物学习性及生长发育规律研究 |
2.6.3 越冬耐寒适应性观测试验 |
2.6.4 竹蚧危害抗性调查试验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3.1 成活率及栽培措施评价 |
3.1.1 引种观赏竹的栽培措施 |
3.1.2 引种观赏竹的成活率 |
3.2 生物学习性及生长发育规律研究 |
3.2.1 引种观赏竹的发笋期、展叶成竹期 |
3.2.2 植穴出笋率与单穴成竹量 |
3.2.3 单位面积成竹数 |
3.2.4 栽后逐年新竹生长调查 |
3.3 引种竹种的耐寒性 |
3.3.1 引种竹种的耐寒性试验 |
3.3.2 观赏竹在北方的越冬保护 |
3.4 引种观赏竹的竹蚧抗性试验 |
3.4.1 竹蚧种类鉴定 |
3.4.2 不同观赏竹种的竹蚧抗性 |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
4.1 结论 |
4.2 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研究途径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9)昆明市金殿公园植物重要病害调查与防治(论文提纲范文)
1 公园自然概况 |
2 调查方法 |
2.1 一般调查 |
2.2 重点调查 |
2.2.1 发病率 |
2.2.2 病情指数 |
2.2.3 病害分级标准 |
2.3 病害分离及鉴定 |
3 结果与分析 |
3.1 植物病害种类 |
3.2 重点病害的病情指数 |
3.2.1 竹秆锈病 |
1) 症状: |
2) 病原: |
3) 发病规律: |
4) 防治措施: |
3.2.2 大叶黄杨白粉病 |
1) 症状: |
2) 病原: |
3) 发病规律: |
4) 防治措施: |
3.2.3 柳树桑寄生 |
1) 症状: |
2) 病原: |
3) 发病规律: |
4) 防治措施: |
4 防治策略及建议 |
(10)撑×绿杂交竹枯萎病病原菌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1 文献综述 |
1.1 我国竹类病(虫)害的研究进展 |
1.2 撑×绿杂交竹及其枯萎病概述 |
1.2.1 撑×绿杂交竹的概述 |
1.2.2 杂交竹枯萎病的研究现状 |
1.3 镰刀菌属及其分类研究概况 |
1.3.1 镰刀菌属的分类研究意义 |
1.3.2 镰刀菌属分类系统简介 |
1.3.3 国内镰刀菌属的研究进展 |
1.4 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在镰刀菌分类鉴定中的应用 |
1.4.1 蛋白质电泳和同工酶技术 |
1.4.2 RAPD技术 |
1.4.3 rDNA-ITS技术 |
1.4.4 微卫星(SSR)技术 |
1.5 研究目的与技术路线 |
1.5.1 研究目的 |
1.5.2 技术路线图 |
2 撑×绿杂交竹枯萎病病状及其病原菌形态学观察鉴定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培养基 |
2.1.2 实验药品与主要仪器 |
2.1.3 林间病害情况调查 |
2.1.4 病原菌的分离与纯化 |
2.1.5 病原菌形态学鉴定 |
2.1.6 致病性测定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林间病害情况 |
2.2.2 病原菌的分离、纯化 |
2.2.3 病原菌形态、培养性状 |
2.2.4 致病性试验结果 |
2.3 结论与讨论 |
3 彭山县撑绿杂交竹枯萎病病原菌的分子鉴定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药品与仪器 |
3.1.2 供试菌株及其培养 |
3.1.3 基因组DNA的提取 |
3.1.4 用真菌通用引物鉴定病原菌 |
3.1.4.1 ITS区的PCR扩增 |
3.1.4.2 PCR扩增体系 |
3.1.4.3 PCR产物电泳检测 |
3.1.5 ITS序列比对及系统发育分析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基因组DNA |
3.2.2 病原菌的分子鉴定 |
4 彭山县撑绿杂交竹枯萎病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培养基 |
4.1.2 供试菌株及其活化 |
4.1.3 环境因子与营养物质对菌丝生长及其产孢量的影响 |
4.1.3.1 不同培养基对菌丝生长及其产孢量的影响 |
4.1.3.2 不同光照对菌丝生长、产孢量及色素形成的影响 |
4.1.3.3 不同温度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
4.1.3.4 不同pH值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
4.1.3.5 不同碳氮源对菌丝生长及其产孢量的影响 |
4.1.3.6 菌丝致死温度的测定 |
4.1.4 环境因子对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 |
4.1.4.1 不同光照对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 |
4.1.4.2 不同温度对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 |
4.1.4.3 不同pH值对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 |
4.1.4.4 不同湿度对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 |
4.1.4.5 分生孢子致死温度的测定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环境因子与营养物质对BDFOPS3菌丝生长及其产孢量的影响 |
4.2.1.1 不同培养基对BDFOPS3菌丝生长及其产孢量的关系 |
4.2.1.2 不同光照对BDFOPS3菌丝生长及其产孢量的关系 |
4.2.1.3 不同温度对BDFOPS3菌丝生长的影响 |
4.2.1.4 不同pH值对BDFOPS3菌丝生长的影响 |
4.2.1.5 不同碳氮源对BDFOPS3菌丝生长及其产孢量的影响 |
4.2.1.6 BDFOPS3菌丝的致死温度 |
4.2.2 环境条件对BDFOPS3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 |
4.2.2.1 不同光照对BDFOPS3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 |
4.2.2.2 不同温度对BDFOPS3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 |
4.2.2.3 不同pH值对BDFOPS3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 |
4.2.2.4 不同湿度对BDFOPS3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 |
4.2.2.5 BDFOPS3分生孢子的致死温度 |
4.3 结论与讨论 |
5 彭山县撑绿杂交竹病原菌室内药剂筛选及药剂毒力测定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供试菌株 |
5.1.2 供试杀菌剂 |
5.1.3 杀菌剂室内抑菌实验 |
5.1.3.1 杀菌剂浓度的确定 |
5.1.3.2 菌丝块的制备 |
5.1.3.3 杀菌剂对病原菌菌丝生长的影响 |
5.1.4 几种常用杀菌剂的室内毒力测定 |
5.1.4.1 供试杀菌剂 |
5.1.4.2 含杀菌剂培养基的制备 |
5.1.4.3 杀菌剂毒力测定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杀菌剂室内抑菌实验 |
5.2.2 几种杀菌剂的室内毒力测定试验 |
5.3 结论与讨论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 各菌株ITS区序列测定结果 |
四、白夹竹竹秆锈病防治技术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北京竹类植物病虫害及其天敌生物的调查[J]. 翟敬宇,张然,赵钰,席昕,董晓帆,滑鑫宇,付育. 竹子学报, 2020(03)
- [2]白夹竹防护处理工艺及对力学性能的影响[J]. 杨凌云,郭颖艳,黄仲华. 林产工业, 2019(08)
- [3]四川白夹竹笋产量与品质的影响因素研究[D]. 王辰鹄. 四川农业大学, 2018(07)
- [4]川东北4区县竹资源病虫害调查[J]. 周明强,青琼河,尚慧艳,何恒果,张驰,邹雪梅,何斌,袁施彬.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03)
- [5]川东北四区(县)主要竹资源及其病虫害的调查研究[D]. 尚慧艳. 西华师范大学, 2017(02)
- [6]竹黑痣病发生情况调查及病原研究[J]. 谢瑾,朱丹丹. 现代农业科技, 2016(18)
- [7]篌竹林经营技术研究进展[J]. 张佐玉,张喜,霍达. 世界竹藤通讯, 2016(04)
- [8]6种观赏竹在关中地区引种栽培试验[D]. 李作军.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3(02)
- [9]昆明市金殿公园植物重要病害调查与防治[J]. 韩长志,傅本重,伍建榕.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 2012(05)
- [10]撑×绿杂交竹枯萎病病原菌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D]. 赵景阳. 四川农业大学, 20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