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雷达型空空导弹电子战环境(论文文献综述)
张放,李栋,岳丽敏[1](2020)在《速度欺骗干扰对空空导弹制导精度影响分析与仿真》文中研究表明在雷达主动制导空空导弹面临的干扰环境中,速度欺骗干扰技术比较成熟,是目前需要着力对付的一种干扰样式,因此需要对干扰的实际影响进行仿真分析,并以仿真结果为基础指导后续抗干扰算法的发展。本文分析了速度欺骗干扰对空空导弹制导精度的影响,并通过仿真验证了分析的有效性。最后,给出不同干扰样式对空空导弹制导精度影响程度的定量分析结果,并提出后续技术发展的相关建议及该问题的可能解决思路。
李化涛[2](2019)在《红外空空导弹武器系统作战效能评估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红外空空导弹作为实施精确打击和夺取制空权的关键性武器,对其作战效能要求越来越高。快速准确的评估红外空空导弹武器系统的作战效能,分析影响作战效能变化的各个因素,为红外空空导弹的发展和应用提供有力的决策依据。本文以红外空空导弹武器系统的作战效能评估为主要研究内容,具体工作如下:首先,构建了基于OODA的红外空空导弹武器系统作战效能灰色评估模型。该模型引入OODA环理论,对红外空空导弹作战过程进行模块化分析,结合层次分析法建立了红外空空导弹作战效能评估指标体系并确定指标的权值;采用基于端点混合三角白化权函数的灰色聚类理论来对专家团评估信息进行灰色聚类,通过算例分析来验证评估模型的正确性。其次,提出了战场形态下红外空空导弹武器系统作战效能评估模型。为了使红外空空导弹的作战效能评估更贴近实战,该模型在传统ADC模型的基础上加入了飞行员能力素质系数、战场对抗环境系数、红外干扰、敌机作战效能等多个方面的因素,并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和层次分析法对ADC模型中的能力矩阵进行了定性分析和定量计算,通过算例分析验证了评估模型的正确性和有效性。再次,提出了基于改进模糊综合评价法的红外空空导弹作战效能评估模型。为了能够确切掌握红外空空导弹自身性能参数对作战效能的影响,该模型着重评估了红外空空导弹自身对作战效能有显着影响的指标。评估采用最小二乘法,对熵权法和层次分析法的指标权重进行组合赋权,并联合模糊综合评价法对作战效能进行定性分析和定量计算,通过算例分析验证了评估模型的有效性。最后,对以上评估模型分别进行了总结,并对红外空空导弹作战效能评估的后续研究工作进行了展望。
陈伟,孙洪忠,齐恩勇,沈康[3](2019)在《智能化时代雷达导引头信号处理关键技术展望》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电磁及干扰技术的飞速发展,战场环境日益复杂,尤其是网络化技术以及人工智能技术的大量应用,现代战争越来越呈现出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特点。对雷达型空空导弹而言,智能空战时代智能组网、协同攻击将会成为雷达弹的主要作战模式,此时传统的基于个体的雷达探测、识别、抗干扰方法局限性愈加明显;协同智能化探测、智能抗干扰将逐步成为雷达导引头发展的重要方向,开发高效的反隐身、智能化抗干扰抗杂波方法将直接关系到智能时代雷达型空空导弹的成败。从目前欧美的发展趋势来看,将人工智能技术用于雷达导引技术可进一步提升雷达导引头智能化水平,有助于提升其抗干扰、抗杂波、反隐身能力。
樊会涛,闫俊[4](2019)在《自主化——机载导弹重要的发展方向》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围绕不断提高自主能力的发展需求,回顾了机载导弹70年来始终以满足空中优势作战为目标,从尾后攻击到全向攻击、从近距格斗到中远距拦射、从定轴发射到离轴发射、从适应简单环境到复杂环境的发展主线,提出了机载导弹由精确制导技术、信息技术应用引发的两次技术革命的观点,展望了人工智能技术是引发机载导弹第三次技术革命的可能方向,系统论证了自主化和智能化的关系,论述了智能化的本质是为了实现自主化,详细分析了人工智能在机载武器领域的发展应用前景以及可能面临的"终结者难题"困境,最后提出了机载导弹自主化层级的定义,并对提高机载导弹自主能力的关键技术进行了展望。
郭正玉,刘琪[5](2018)在《从空海联合作战看美国空空导弹发展》文中研究说明美国空空导弹已经发展了四代,目前正在预研新一代产品,凭借着强大的工业基础和先进的作战理念,引领着空空导弹的发展方向。美国空空导弹主要由空军和海军研制和使用,纵观美国空空导弹发展史,空海军之间有分歧也有合作,这与其联合作战理念的演变有着深刻的关系。本文从美国空海联合作战概念演变的角度,回顾分析了美国空空导弹的发展历程,并结合美国新概念和新技术展望了未来空空导弹的发展。
毕文豪[6](2018)在《信息环境下智能火力与指挥控制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信息环境下智能火力与指挥控制系统是建立在航空火力与指挥控制系统发展基础之上,与信息化、网络化作战理念相互适应,满足现代战争军事需求,与新一代战斗机同步发展的新型分布式火力与指挥控制系统。本论文立足于信息环境下智能火力与指挥控制系统的基础研究,结合目前先进的体系结构思想和技术,构建信息环境下智能火力与指挥控制系统的体系模型,研究支撑该体系模型的体系架构、关键技术。论文的主要工作和创新点如下:1)在分析航空火力与指挥控制系统发展趋势的基础上,研究了传统的火力与指挥控制系统和网络中心战下的火力与指挥控制系统的体系结构,指出了它们无法适用于信息网络时代的原因,阐述了信息化、网络化下新一代战斗机对火力与指挥控制系统的军事需求,提出了一种信息环境下以信息完全共享、分布式的一体化网络智能火力与指挥控制系统的概念,构建了信息环境下智能火力与指挥控制系统体系架构,研究了其组成和特征,并介绍了相关的关键技术。2)针对多传感器信息融合所面临的不确定性信息表达和处理问题,建立了多源传感器智能信息融合系统的功能模型、结构模型、数学模型,提出了一种基于改进的证据理论的智能信息融合算法。首先针对D-S证据理论不能有效处理冲突证据的问题,研究了国内外典型文献提出的各种改进方法,分析了现有的证据冲突衡量方法的不足,然后提出了新的证据冲突衡量方法——证据相似性测度,并利用证据相似性测度对各传感器提供的证据信息进行加权修正,最后用Demspter组合规则进行融合。算例证明该算法扩展了证据理论在决策级信息融合中的应用,可以有效处理不确定信息,降低了冲突信息对最终融合结果的影响,提高了融合结果的可靠性和合理性,而且具有较快的收敛速度。3)针对信息环境下智能火力与指挥控制系统改变了传统固定链路“烟囱式”的系统构架,各个传感器、武器、目标的火力通道可以灵活配置的问题,建立了传感器、武器、目标调度决策的分布式集中火力联盟分配模型,并提出了一种改进的遗传离散粒子群优化算法。首先为了对传感器资源进行合理科学分配,建立了表征传感器单元综合探测性能的能力函数,然后针对存在多约束条件的传感器单元、武器和目标的分配问题,为了避免传统算法易陷入局部最优的缺陷,建立分布式集中火力联盟优化模型,设计了带有交叉、变异算子的改进的遗传离散粒子群优化算法。仿真算例表明,与传统算法相比,算法收敛速度更快,全局寻优能力更强。4)针对信息环境下制导武器的协同控制问题,重点研究了协同制导过程中的制导权交接策略、交接流程和交接算法。首先分析了协同制导的必要条件和协同制导样式,然后根据己方飞机对导弹的态势优势、己方飞机对目标的探测能力和己方飞机受到的威胁度建立制导优势模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改进拍卖算法的协同制导制导权分配算法,最后详细研究了中制导制导权交接的原则、方法和流程,提出了相应的目标制导信息、制导律的交接算法。仿真实验表明,本文提出的算法有效可行,能够实时地计算制导优势和进行制导权分配,有效地完成多机协同制导;同时能够平滑中制导交接引起的导弹非正常过载突变,确保交接过程弹道稳定,为协同制导作战的研究和作战应用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唐近善,丁武伟[7](2018)在《弹载微波接收机抗高功率微波毁伤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作为重要的电子战装备,高功率微波武器必将对雷达型空空导弹的作战使用带来深刻影响。分析了弹载微波接收机保护装置设计和微波功率毁伤模式,提出了改进电路设计和宽禁带半导体、RF MEMS等新技术,探讨了提高弹载微波接收机抗高功率微波毁伤能力的技术途径。
胡先鹏,董维浩,李娜[8](2017)在《雷达型空空导弹复杂电磁环境适应性试验研究》文中指出开展复杂电磁环境适应性试验已成为武器装备定型试验的重要环节,进行空空导弹复杂电磁环境适应性试验的方法研究已成为迫切需要。主要依据目前复杂电磁环境试验方法,针对雷达型空空导弹,论述了如何从背景电磁环境和威胁电磁环境两方面构建复杂电磁环境,如何从考核试验和摸底试验两方面开展复杂电磁环境适应性试验。然后针对目前试验的不足之处,进一步论述了今后复杂电磁环境适应性试验的发展方向。
曹旭东,张放,靳凌,吕晖[9](2016)在《有源拖曳式雷达诱饵干扰对抗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有源拖曳式雷达诱饵干扰对雷达型空空导弹的作战效能构成了严重威胁。文章介绍了拖曳式诱饵的发展情况,在分析拖曳式诱饵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对抗拖曳式诱饵的几种方法,并讨论了各种方法的局限性。
樊会涛,崔颢,天光[10](2016)在《空空导弹70年发展综述》文中提出回顾了空空导弹产生的历史背景和70年四代空空导弹的发展历程,论述了空战需求和技术进步共同推动空空导弹产生和不断更新换代的观点;详细分析了空空导弹作战应用的演变过程——从空战的辅助武器到空战力量的决定性因素,阐明了空空导弹的发展主线——始终以满足空中优势作战为目标,从尾后攻击到全向攻击,从近距格斗到中远距拦射;最后对空空导弹的未来进行了展望,提出了空空导弹"六化"的发展需求和技术发展的六个支配性主题。
二、雷达型空空导弹电子战环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雷达型空空导弹电子战环境(论文提纲范文)
(1)速度欺骗干扰对空空导弹制导精度影响分析与仿真(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
1 速度欺骗干扰简介 |
1.1 导引头速度测量原理 |
1.2 速度欺骗干扰原理 |
2 速度欺骗干扰对制导精度影响分析 |
3 速度欺骗干扰对导弹制导精度仿真 |
4 结 论 |
(2)红外空空导弹武器系统作战效能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注释表 |
缩略词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红外型空空导弹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作战效能评估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思路 |
1.5 本文主要工作 |
第二章 武器系统效能及效能评估的基本概念 |
2.1 效能的基本概念 |
2.2.1 效能的定义 |
2.2.2 单项效能 |
2.2.3 系统效能 |
2.2.4 作战效能 |
2.2.5 系统效能与作战效能的比较分析 |
2.2 武器系统效能指标的基本概念 |
2.2.1 武器系统效能指标的定义 |
2.2.2 武器系统效能指标的特点 |
2.2.3 武器系统效能指标的选取原则 |
2.2.4 武器系统效能指标体系构建流程 |
2.3 武器系统效能评估的基本概念 |
2.3.1 武器系统效能评估的定义 |
2.3.2 武器系统效能评估的基础 |
2.3.3 武器系统效能评估的原则 |
2.3.4 武器系统的效能评估方法 |
2.3.5 武器系统效能评估的流程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OODA的红外空空导弹系统作战效能灰色评估 |
3.1 引言 |
3.2 红外空空导弹系统作战效能指标体系 |
3.2.1 基于OODA的红外空空导弹系统作战流程分析 |
3.2.2 红外空空导弹武器系统作战效能评估指标分析 |
3.3 红外空空导弹系统作战模型构建 |
3.3.1 利用层次分析法(AHP)计算指标权重 |
3.3.2 构建灰色聚类模型 |
3.3.2.1 评价样本矩阵的确定 |
3.3.2.2 确定评价灰类 |
3.3.2.3 确定灰色聚类权向量矩阵 |
3.3.2.4 进行综合评估 |
3.4 实例分析 |
3.4.1 态势感知能力灰色聚类评估值 |
3.4.2 控制决策能力灰色聚类评估值 |
3.4.3 火力打击能力灰色聚类评估值 |
3.4.4 电子战能力灰色聚类评估值 |
3.4.5 红外空空导弹系统综合评估值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战场形态下红外空空导弹武器系统作战效能评估 |
4.1 引言 |
4.2 红外空空导弹武器系统作战效能模型的建立 |
4.2.1 ADC模型基本原理及其改进 |
4.2.2 红外空空导弹武器系统效能评估分析 |
4.2.3 红外空空导弹武器系统效能评估指标体系 |
4.3 红外空空导弹武器系统效能评估 |
4.3.1 系统的可用性 |
4.3.2 系统的可信性 |
4.3.3 系统的固有能力 |
4.3.4 飞行员能力素质系数 |
4.3.5 战场对抗环境因素 |
4.3.6 生存概率 |
4.4 实例分析 |
4.4.1 计算可用度 |
4.4.2 计算可信度 |
4.4.3 计算能力矩阵 |
4.4.3.1 系统能力指标评判 |
4.4.3.2 计算毁伤能力的模糊综合评判值 |
4.4.3.3 计算态势感知能力的模糊综合评判值 |
4.4.3.4 计算导弹攻击能力的模糊综合评判值 |
4.4.3.5 计算控制决策能力的模糊综合评判值 |
4.4.3.6 计算系统的能力矩阵 |
4.4.4 计算飞行员能力素质系数 |
4.4.5 计算战场对抗环境因素系数 |
4.4.6 计算生存概率 |
4.4.7 计算红外空空导弹武器系统作战效能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改进模糊综合评判法的红外空空导弹作战效能评估 |
5.1 引言 |
5.2 红外空空导弹作战效能指标体系 |
5.2.1 红外空空导弹制导原理 |
5.2.2 构建红外空空导弹作战效能指标体系 |
5.3 红外空空导弹作战效能评估 |
5.4 组合赋权法 |
5.4.1 确定客观权重 |
5.4.2 确定主观权重 |
5.4.3 确定组合权重 |
5.5 实例分析 |
5.5.1 作战效能评估指标主观评判 |
5.5.2 作战效能评估指标客观评判 |
5.5.3 计算攻击包线的模糊综合评判值 |
5.5.4 计算作战灵活性的模糊综合评判值 |
5.5.5 计算干扰毁伤能力的模糊综合评判值 |
5.5.6 计算红外空空导弹作战效能的模糊综合评判值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本文的主要工作总结 |
6.2 本文存在的不足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3)智能化时代雷达导引头信号处理关键技术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雷达导引头信号处理发展趋势 |
1.1 环境感知技术 |
1.2 智能杂波抑制技术 |
1.3 智能目标检测识别技术 |
1.3.1 多源信息处理技术 |
1.3.2 智能检测识别技术 |
1.4 智能干扰对抗技术 |
2 结论 |
(4)自主化——机载导弹重要的发展方向(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机载导弹的发展主线 |
1.1 从尾后攻击到全向攻击 |
1.2 从近距格斗到中远距拦射 |
1.3 从定轴发射到离轴发射 |
1.4 从简单环境到复杂环境 |
2 机载导弹的三次技术革命 |
2.1 第一次技术革命 |
2.2 第二次技术革命 |
2.3 第三次技术革命 |
2.4 三次技术革命的关系 |
3 自主化与智能化的关系 |
3.1 智能化本质上是为了实现自主化 |
3.2 人工智能在机载武器领域的发展 |
3.3“终结者难题”尚未破解 |
4 自主化层级的定义 |
4.1 第一个层级 |
4.2 第二个层级 |
4.3 第三个层级 |
5 自主化的关键技术 |
5.1 多弹协同攻击技术 |
5.2 智能目标识别技术 |
5.3 多源异构信息智能处理技术 |
5.4 弹间高动态强实时组网技术 |
5.5 导弹强化学习技术 |
(5)从空海联合作战看美国空空导弹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空海联合作战的演变与空空导弹发展 |
1.1 第一阶段:探索阶段 |
1.2 第二阶段:稳定阶段 |
1.3 第三阶段:成熟阶段 |
1.4 第四阶段:创新阶段 |
2 对未来空空导弹发展的思考 |
(1) 高度重视关键共性技术领域的创新布局 |
(2) 重点加强前沿引领技术领域的应用探索 |
(3) 积极尝试颠覆创新技术领域的态势改变 |
3 结论 |
(6)信息环境下智能火力与指挥控制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与常用符号说明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分析 |
1.2.1 信息化环境下作战研究现状 |
1.2.2 航空火力与指挥控制系统相关技术研究现状 |
1.2.2.1 智能信息融合技术研究现状 |
1.2.2.2 资源分配技术研究现状 |
1.2.2.3 协同制导技术研究现状 |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1.4 论文组织结构 |
第二章 信息环境下智能火力与指挥控制系统总体研究 |
2.1 航空火力与指挥控制系统概述 |
2.1.1 航空火力与指挥控制的基本概念 |
2.1.2 航空火力与指挥控制系统的发展阶段 |
2.2 传统火力与指挥控制系统存在的问题 |
2.3 信息环境下智能火力与指挥控制系统的军事需求分析 |
2.4 信息环境下智能火力与指挥控制系统总体结构 |
2.4.1 传统的火力与指挥控制系统的体系结构 |
2.4.2 网络中心战下的火力与指挥控制系统的体系结构 |
2.4.3 信息环境下智能火力与指挥控制系统的体系结构 |
2.4.4 信息环境下智能火力与指挥控制系统的特征 |
2.5 信息环境下智能火力与指挥控制系统关键技术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改进的证据理论的智能信息融合算法研究 |
3.1 智能信息融合的不确定性分析 |
3.2 智能信息融合模型的建立 |
3.2.1 智能信息融合的功能模型 |
3.2.2 信息融合的结构模型 |
3.2.3 智能信息融合的数学模型 |
3.3 D-S证据理论 |
3.3.1 证据模型 |
3.3.2 证据合成规则 |
3.4 D-S证据理论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方法 |
3.4.1 证据理论存在的问题 |
3.4.2 改进方法 |
3.4.2.1 修改证据理论的经典组合规则 |
3.4.2.2 预先修正冲突证据 |
3.4.3 证据合成的一般框架 |
3.5 现有的证据冲突衡量算法 |
3.5.1 冲突系数 |
3.5.2 证据距离 |
3.5.3 Pignistic概率距离 |
3.5.4 余弦相似度 |
3.5.5 关联系数(relative coefficient) |
3.6 新的证据冲突衡量算法—相似性测度 |
3.7 基于相似性测度的加权证据融合方法 |
3.7.1 D-S证据理论用于多传感器信息融合的方法 |
3.7.2 算法流程 |
3.8 仿真算例及分析 |
3.8.1 算例一 |
3.8.2 算例二 |
3.8.3 算例三 |
3.8.4 算例四 |
3.9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GDPSO的分布式集中火力联盟研究 |
4.1 概述 |
4.2 异类传感器组合优化 |
4.2.1 传感器分析 |
4.2.2 传感器单元的能力函数 |
4.2.2.1 信息效益值 |
4.2.2.2 信息代价值 |
4.2.2.3 协同系数 |
4.3 分布式集中火力联盟的约束优化问题模型 |
4.3.1 模型建立 |
4.3.2 目标函数 |
4.3.3 分布式集中火力联盟的约束条件 |
4.4 优化算法 |
4.4.1 粒子群算法 |
4.4.2 离散粒子群优化算法 |
4.4.3 粒子群优化算法与遗传算法结合的优势 |
4.5 GDPSO算法设计 |
4.5.1 编码策略 |
4.5.2 粒子更新 |
4.5.3 算法流程 |
4.6 仿真算例及分析 |
4.6.1 算例一 |
4.6.2 算例二 |
4.6.3 算例三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协同制导制导权交接决策及交接流程研究 |
5.1 概述 |
5.2 协同制导模式分析 |
5.3 制导优势模型 |
5.3.1 己方飞机对导弹的态势优势 |
5.3.2 己方飞机对目标的探测能力 |
5.3.3 己方飞机受到的敌方飞机威胁度 |
5.3.4 己方飞机制导优势函数 |
5.4 协同制导制导权分配算法 |
5.4.1 拍卖算法 |
5.4.2 改进的拍卖算法 |
5.4.3 改进的拍卖算法的具体步骤 |
5.5 协同中制导交接分析 |
5.5.1 制导权交接原则 |
5.5.2 制导权交接方法 |
5.5.3 中制导权交接流程设计 |
5.5.3.1 交接准备 |
5.5.3.2 交接实施 |
5.5.3.3 交接结束 |
5.5.4 交接律算法 |
5.5.4.1 目标信息交接律 |
5.5.4.2 制导律交接律设计 |
5.6 仿真算例及分析 |
5.6.1 协同制导分配算例 |
5.6.2 协同制导交接仿真算例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论文工作总结 |
6.2 进一步的研究工作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与获得的奖励 |
致谢 |
(7)弹载微波接收机抗高功率微波毁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高功率微波武器及其应用 |
2 弹载微波接收机保护设计 |
2.1 保护开关设计 |
2.2 保护开关功率容量 |
3 弹载微波接收机微波功率毁伤模式 |
3.1 保护开关烧毁模式 |
3.2 低噪放烧毁模式 |
4 弹载微波接收机抗高功率微波毁伤的技术途径 |
4.1 宽禁带半导体技术 |
4.2 RF MEMS技术 |
4.3 系统设计改进 |
5 结束语 |
(8)雷达型空空导弹复杂电磁环境适应性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环境构建 |
1.1 以典型战场为依托,从装备入手,梳理背景电磁环境要素 |
1.2 以导弹抗干扰指标为依托,结合敌方典型干扰,梳理威胁电磁环境要素 |
1.3 立足现有试验资源,实装和模拟设备相结合,全要素模拟复杂电磁环境 |
2 试验开展 |
2.1 考核试验 |
1)抗干扰系留试验 |
2)抗干扰自主飞行试验 |
2.2 摸底试验 |
1)摸底试验与考核试验的区别 |
2)复杂电磁环境适应性摸底试验设计 |
3 目前试验的不足分析 |
3.1 复杂电磁环境未做到分级构建 |
3.2 复杂电磁环境适应性试验尚未成为独立的定型考核试验项目 |
4 今后试验的发展方向 |
1)构建复杂电磁环境分级的标准和规范 |
2)在研制总要求中明确武器型号的复杂电磁环境适应性指标 |
3)在定型任务中独立设计复杂电磁环境适应性考核试验 |
5 结束语 |
(9)有源拖曳式雷达诱饵干扰对抗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拖曳式诱饵干扰的特点 |
2 拖曳式诱饵对抗技术 |
2.1 锥区弹道法 |
2.2 前置弹道法 |
2.3 干扰对消法 |
3 结束语 |
(10)空空导弹70年发展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0引言 |
1空战需求催生空空导弹 |
2空空导弹四代发展历程 |
2. 1第一代空空导弹 |
2. 2第二代空空导弹 |
2. 3第三代空空导弹 |
2. 4第四代空空导弹 |
3空空导弹的作战应用 |
3. 1空战进入导弹时代 |
3. 2空空导弹成为主要空战武器 |
3. 3超视距空战时代来临 |
3. 4信息化空战的新阶段 |
4空空导弹的发展主线 |
4. 1从尾后攻击到全向攻击 |
4. 2从近距格斗到中远距拦射 |
4. 3从定轴发射到离轴发射 |
4. 4从简单环境到复杂环境 |
5空空导弹发展展望 |
5. 1空空导弹的需求展望 |
( 1) 远程化 |
( 2) 自主化 |
( 3) 网络化 |
( 4) 小型化 |
( 5) 跨域化 |
( 6) 多用化 |
5. 2空空导弹的技术展望 |
( 1) 从串行设计到一体化设计 |
( 2) 从单模导引到多模导引 |
( 3) 从单机制导到网络制导 |
( 4) 从单一气动控制到异构多执行机构控制 |
( 5) 从能量固定到能量管理 |
( 6) 从独立制导引信到制导引信一体化 |
6结束语 |
四、雷达型空空导弹电子战环境(论文参考文献)
- [1]速度欺骗干扰对空空导弹制导精度影响分析与仿真[J]. 张放,李栋,岳丽敏. 航空兵器, 2020(01)
- [2]红外空空导弹武器系统作战效能评估研究[D]. 李化涛.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9(02)
- [3]智能化时代雷达导引头信号处理关键技术展望[J]. 陈伟,孙洪忠,齐恩勇,沈康. 航空兵器, 2019(01)
- [4]自主化——机载导弹重要的发展方向[J]. 樊会涛,闫俊. 航空兵器, 2019(01)
- [5]从空海联合作战看美国空空导弹发展[J]. 郭正玉,刘琪. 航空兵器, 2018(06)
- [6]信息环境下智能火力与指挥控制关键技术研究[D]. 毕文豪. 西北工业大学, 2018(02)
- [7]弹载微波接收机抗高功率微波毁伤研究[J]. 唐近善,丁武伟. 飞航导弹, 2018(04)
- [8]雷达型空空导弹复杂电磁环境适应性试验研究[J]. 胡先鹏,董维浩,李娜. 航天电子对抗, 2017(01)
- [9]有源拖曳式雷达诱饵干扰对抗方法研究[J]. 曹旭东,张放,靳凌,吕晖. 制导与引信, 2016(04)
- [10]空空导弹70年发展综述[J]. 樊会涛,崔颢,天光. 航空兵器, 201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