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多渠道筹集高校建设发展资金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胡鑫[1](2021)在《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强调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新时代对“三农”工作作出的符合中国社会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的战略部署。加强乡村人才队伍建设是实现乡村振兴伟大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推动力量。加快乡村人才资源开发,提升农民整体素质,推动乡村经济社会长足发展,已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建设的重要课题。目前,在中国农业农村发展滞后的众多原因中,最为根本的原因是乡村人才队伍发展瓶颈制约,这就为农业农村人才资源开发提出了新的课题。论文采用比较研究、系统分析、规范研究等方法,通过分析乡村振兴战略对人才支撑的诉求,探寻了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建设的思想资源,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建设的基本内容,探究了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建设的实践路径,构建了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建设的运行机制。具体来说,论文由以下六个章节构成:第一章是绪论。这一章主要阐述了论文的选题依据和研究意义,国内和国外相关研究现状,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论文的创新之处与不足之处等问题。第二章是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概述。这一章首先对人力、人才、人力资本、人才资源、人才支撑体系等概念进行了释义;其次阐述了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即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最后明确了乡村振兴战略对人才支撑的诉求,包括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破解人才制约,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建设所面临的挑战,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建设所拥有的机遇。第三章是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建设的思想资源。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建设的思想资源包括经典马克思主义的相关思想,即乡村发展与城乡空间正义相关联、人才作用的发挥要立足社会实践、人民群众是最充沛的人才储备库;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相关思想,即农业农村现代化攸关国计民生、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第一资源、要通过教育挖掘培养乡村人才;国外学者的相关思想,即人力资本核心是提高人口素质、人力资本积累是经济增长源泉、人力资本获得需要后天的投资;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相关思想,即以农为本思想、政以才治思想、养护农民思想。第四章是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建设的基本内容。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建设的基本内容包括在释义和阐述职业农民、新型农民、新型职业农民、乡村振兴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紧迫性等问题的基础上,强调要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在释义和阐述乡村专业人才内涵、类型、作用以及乡村振兴加强乡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重要性等问题的基础上,强调要加强乡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在释义和阐述农民工、新生代农民工、农民工返乡创业浪潮、乡村振兴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合理性等问题的基础上,强调要积极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在释义和阐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人才是新生产力的开拓者、科技人才是科技知识的传播者、乡村振兴发挥科技人才支撑作用客观性等问题的基础上,强调要发挥科技人才支撑作用;在阐述社会各界内涵、社会各界是乡村人才队伍的新鲜血液、社会各界是城乡要素双向流动的载体、乡村振兴鼓励社会各界投身乡村建设必然性等问题的基础上,强调要鼓励社会各界投身乡村建设。第五章是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建设的实践路径。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建设的实践路径是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包括实施阳光工程、实施雨露计划、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加强新型职业农民的认定和管理工作;加强乡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包括实施特岗教师计划、实施“三支一扶”计划、实施“三区”人才支持计划、实施高校毕业生基层成长计划、实施扶贫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训工程;开展农民工返乡创业培训,包括实施农民工返乡创业培训行动计划、实施乡村青年创业致富“领头雁”培养计划、打造“星创天地”就业创业服务平台;发挥科技人才支撑作用,包括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实施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培养计划、实施杰出青年农业科学家项目、全面实施农技推广服务特聘计划;鼓励社会各界投身乡村建设,包括公民个人通过多种方式服务乡村振兴、鼓励引导工商资本积极参与乡村振兴、群团组织发挥人才优势支持乡村振兴、行业部门利用资源优势推进乡村振兴。第六章是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建设的运行机制。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建设的运行机制包括建立多种方式并举的人才资源开发机制,即自主培养与人才引进相结合、学历教育与技能培训相结合、以“半农半读”接受农业职业教育;建立多层次的人才培养合作与交流机制,即城乡间人才培养合作与交流、区域间人才培养合作与交流、校地间人才培养合作与交流;建立城市人才定期服务乡村机制,即教师定期服务乡村、医生定期服务乡村、科技人才定期服务乡村、文化人才定期服务乡村;建立有效激励机制,即科技成果转化收益、科技人才兼职取酬、农技推广服务绩效纳入职务(称)评聘;建立资金保障机制,即增加财政涉农资金、提高金融服务水平、拓宽资金筹集渠道。总之,通过系统研究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建设,论文主要提出如下创新观点:一是论文在系统梳理了人力、人才、人才资本、人才资源等概念基础上,聚焦乡村振兴战略具体维度,全面阐释了人才支撑体系概念。二是论文以各类人才资源为研究主体,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建设的基本内容与实践路径。三是论文完整构建了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建设的运行机制。
韦凌峰[2](2021)在《中国大学基金会治理结构研究 ——以Y大学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高等教育规模日益扩大,各国政府的支持能力却在变弱,经费不足是各个大学面临的共同难题。在西方发达国家中大学基金会在充实高校办学经费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我国大学基金会发展较晚,自身治理经验不足,尤其是其治理结构存在的问题严重制约了其筹资功能的发挥。因此,对于我国大学基金会的治理结构展开深入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结合政治学、管理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利用文本分析法和个案研究法,基于协同理论和治理理论的视角,通过对大学基金会治理主体之间的关系,以及大学基金会与相关治理主体之间关系的考察,以实现对中国大学基金会治理结构的深入研究。本研究首先通过系统梳理中国大学基金会发展情况,从宏观上得出中国大学基金会治理结构的一般特征,即在内部治理结构上呈现出理事会决策、监事会监督、秘书处执行的特征;在外部治理结构上呈现出政府监管、高校管理、利益相关者参与的特征。然后以Y大学基金会为个案,具体展现中国大学基金会治理结构的现状,通过梳理相关资料,发现在内部治理结构上理事会、监事会、秘书处与大学之间分别存在着行政隶属、人员交叠、组织依附的特点。在外部治理结构中基金会与政府、Y大学、利益相关者之间呈现出行政约束、资源依赖和松散联结的特点。据此总结基金会中出现了理事会效能弱化、监事会独立性丧失、秘书处非专业化、政府和大学的双重管理、捐赠渠道制约等问题。进而通过对治理结构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原因分析,不难看出在管理者层面,内部治理群体职能分散,制度层面受制于制度环境的约束,在资源层面,对资源环境过度依附。最终针对上述原因提出了优化中国大学基金会治理结构的路径:加强理事会的决策职能;优化监事会的监督职能;提高执行层的专业化;优化制度环境,加快基金会的“去行政化”改革;摆脱资源依附,提升治理能力。本研究希望能够进一步为大学基金会治理结构的完善提供理论支持,并进而促进大学基金会筹款能力的进一步提升,提高大学基金会治理能力,吸引持续性的教育捐赠。
叶青松,赵柳倩[3](2020)在《新时代地方普通高校经费筹集的新思考——基于生均教育经费变化分析》文中认为新时代带来新挑战、新要求和新问题。文章基于2007—2017年我国地方普通高校生均教育经费变化,就新时代地方普通高校经费筹集面临的新挑战提出高校要认清形势、勇于变革,继续巩固4%目标改革成果,不断优化完善高等教育财政拨款制度;要提高多渠道筹集经费能力,不断扩大经费投入规模;要强化财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提高经费投入使用效益。
刘卫明[4](2020)在《南宁市旧城更新改造模式选择对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城市土地利用政策的调整,住房制度的改革,产业结构的调整,房地产业、新兴服务业的发展及投资主体的多元化、“三旧改造”、城市棚户区等节地技术应用行动计划的大力推进等,这使得我国的旧城更新改造获得新的契机和发展。目前,政府重点工作强调要加强城市更新和现有存量住房的提升,做好城镇老旧小区改造。虽然在此之前我国的旧城更新改造也取得一定成果的,但也面临着种种困境。在全国各地也涌现出了不同旧城更新改造模式,如北京的胡同模式、上海模式、绍兴模式、成都模式、深圳模式等等,但是什么样的模式算是成功的模式,哪一种模式更适合于城市的改造发展呢?不能一概而论,因为每个城市的经济、文化、历史、政治、功能、形态、环境等尽不相同,所以也导致了旧城更新改造的模式也不尽相同。本论文主要通过研究国内外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基础上,分析当前我国旧城更新改造的现状和做法,以及存在的问题等。然后主要做了以下评价研究:一是采用德尔菲法选取指标,构建体系建立模型。从旧城更新改造现状、政策、模式等,以及在项目推进过程中存在的推进难度大,时间周期长、资金筹集、公众参与度等因素问题。通过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三个方面,选取了收益率、开发周期等指标,采用德尔菲法选取指标,并构建层次分析法评价模型。二是依据评价模型,采用层次分析法进行选择对比研究。根据选择对比结论,并结合南宁市旧城更新改造案例和相关统计数据进行分析,探讨土地熟化人模式在南宁市旧城更新改造实际应用中的成果和优势,以及不足之处,总结并提出建议。三是本文旧城更新改造土地熟化人模式对于旧城更新改造模式体系具有一定新颖性,能充分调动社会资本参与项目,保障资金来源,缓解拆迁补偿等社会矛盾,解决旧城更新改造可持续发展,提升城市形象,改善人居环境提出了有益探索。
刘欣[5](2020)在《高校融资总量、结构及绩效评价研究 ——基于教育部直属高校的分析》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发展,国际间的博弈也越来越激烈。在全球范围内的博弈,不仅仅是经济上、政治上、军事上、文化上的博弈,其实就其本身来讲,实质上是各国之间人才的博弈。各个国家的高等教育为本国源源不断的输送了优秀的人才,由此看来,各个国家想赢得大国间的博弈,高等教育就显得十分重要。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不断加大对高等教育领域资源的投入,继“211工程”“985工程”之后,2015年开始实施“双一流”建设高校国家战略,不断提升中国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中国高等教育已由“精英教育”模式转变为“大众教育”模式,并即将进入“普及教育”模式。2018年全国各类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达到3833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8.1%(1)。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的增长在一定程度上与所需资源的供给能力形成了矛盾,学校必须通过建设足够的教学科研设施和保障性配套设施、自我培养或引进优秀师资等才能更好的满足受教育群体的需求,保证教育产出的质量。只有充足的教育办学经费才能够满足高校稳定发展和“双一流”建设对经费的需求,这就对高校进一步增加融资总量、优化融资结构不断提出新要求。我国高校融资仍主要依托传统的财政拨款,尽管随着经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应逐渐拓宽高校自身资源和社会力量办学的融资方式或渠道,但总体来看我国高校的办学经费融资渠道相对单一,且融资的规模有限,相对教育需求的快速发展而言还难以满足其现实需求。可见,高校办学经费融资渠道的拓展及选择进而实现融资结构的优化尤为重要。在我国经济增长动力转化的背景下,我国高校的办学经费融资规模、结构及模式也必然发生相应的调整和变化,传统的高等教育办学经费融资模式已然不能适应经济转型的需求。因此,在新的经济发展环境条件下,高校多元化融资已经成为我们必须所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基于此,考虑到数据来源的可得性、代表的普遍性和可比性,本文选择76所教育部直属高校对外公开的融资数据为样本,通过对教育部直属高校办学经费不同时期、不同区域的融资总量、结构及模式的比较分析,构建了高校融资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进而对高校融资水平进行了评价。利用实证研究方法,对高校经费融资结构和融资绩效表现进行了回归分析,进而剖析了其对高校融资绩效的影响和成因。根据研究结论,提出了适合我国国情的高校办学经费融资模式及结构优化思路,以期提高高校经费融资绩效,提升高校办学质量。据此,本文中所提及的高校均指代教育部直属高校。主要研究内容结构如下:第一章,导论部分。主要对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意义、相关研究文献综述、研究方法、技术路线、数据来源、研究内容与结构、创新和有待研究的问题进行总体阐述,为论文谋篇布局并提出研究方向和思路。第二章,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对教育部直属高校、融资、内源性融资、外源性融资等概念进行界定。并对人力资本理论、成本分担理论、融资优序理论、绩效管理理论等理论进行具体分析。第三章,高校办学经费融资总量、结构及模式的演进分析。本章主要对高校经费融资总量、融资结构和融资模式的演进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并发现我国高校融资的特点、融资主要渠道及存在问题。第四章,基于区域分布的高校办学经费融资总量、结构及模式的比较分析。将我国高校按照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的经济区域布局,对其办学经费融资的总量、结构和模式进行了比较分析,同时研究了差异性产生的原因。第五章,高校办学经费融资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评价。本章提出了高校办学经费融资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并据此构建了评价指标体系;确定了评价对象及数据来源;对熵值法、变异系数法以及灰色关联度分析法等方法进行了比较和适应性选择。根据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分别对全国层面、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东北地区高校融资水平进行了评价。第六章,高校办学经费融资绩效的影响因素分析。本章根据第五章得出的结论,对高校经费融资结构和融资绩效表现进行了回归分析,分别从全国、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层面出发,得出融资结构对高校融资绩效的客观影响,包括影响方向及影响显着程度,进而分析造成该种影响的原因。第七章,高校多元化拓展办学经费,提升融资绩效的路径。本章根据前文对我国高校办学经费融资的总量、结构及模式的演进分析、空间比较和研究以及实证分析研究结论,提出了从政府维度,探索加大高校财政拨款力度,改善拨款方式;从高校的维度,拓宽办学经费融资渠道,完善内部配套机制;从社会维度,积极培养社会共同办教育的理念。第八章,结论,对全文进行总结性概述。
王心怡[6](2020)在《家庭与财政教育投入的效率评价研究 ——基于教育质量的PCA-SFA分析》文中指出教育作为财政支出的主要内容之一,在发展社会事业、保障和改善居民生活方面发挥着不容置喙的作用。2017年,国家教育经费投入总量达到42557亿元,比上年增长9.43%。其中,国家财政教育投入1达到34204亿元,比上年增长8.94%,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14%2。与此同时,2017年全国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教育消费达到1508元,比上年增长10.16%。而2017年人均财政教育投入为2460元,比上年增长8.37%3。由此可见,我国教育投入结构仍然以政府投入为主、家庭投入为辅,但家庭教育投入相比财政教育投入大幅增加。在教育投入结构变化和财政收支平衡压力增大的情况下,如何合理配置财政和家庭教育投入资源以提高教育质量是本文研究的主要问题。另外,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资源丰富程度存在差异,教育水平、教育质量也各有不同。并且,李克强总理在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切实保障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加大教育投入的针对性及有效性,重点加强困难地区和薄弱环节的教育投入。因此,考虑到不同地区的异质性,本文在分析全国家庭和财政教育投入对教育质量影响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不同地区教育投入方式及结构对教育质量影响存在的差异性,并据此提供具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首先,本文从教育质量评价、教育投入方式和教育资源配置效率等方面对国内外文献进行了系统梳理,并做了总结评述。其次,一方面,本文介绍了现阶段我国教育投入总量和教育投入结构的变化及原因。另一方面,从政府主导下财政教育投入和市场化下家庭教育投入两个角度出发,分别分析其对教育质量的直接投入与间接配置影响。第三,本文在构建教育质量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计算2008年至2017年全国31个地区的教育质量综合得分,并根据最终排名分别划分了教育质量高的地区与教育质量低的地区。第四,在构建教育生产函数的基础上采用随机前沿分析法,对家庭及政府教育投入效率进行评价分析。根据教育质量得分排名对地区进行分类后,分区域对教育投入效率评价;同时根据财政投入结构趋势变化,分两时段分析教育投入的资源配置效率。另外,剔除极端值进行稳健性检验。最后,根据实证结果及理论分析总结研究结论与启示,并结合研究结论对教育投入的资源配置提出合理化建议。本文研究结果发现:第一,我国财政教育投入和家庭教育投入的增加能够直接提高教育质量,同时增加财政投入占比有利于引导、改善和规范教育市场的投资,促使家庭教育投入进一步增加,最终形成教育投入递增的良性循环;第二,教育质量已经较高的地区,提高财政教育投入占比与增加家庭教育投入,其资源配置效果更显着;第三,在教育发展较为落后的地区,教育资源的短缺导致政府投资无法发挥其培育完善教育市场及引导市场投资的职能,财政教育投入对教育质量的直接产出效果显着,但财政教育投入占比的配置无效率;第四,得益于家庭教育投入的大幅增加,教育投入总量提高,财政教育投入比例趋于有效,有利于政府发挥主导作用,资源配置更加合理。由此本文提出政策建议:(1)通过教育附加费改税、发行教育公债、教育彩票等方式多渠道筹集资金,减轻财政负担;同时建立教育投资绩效评价体系,规范政府内部、市场外部教育投资行为,提高投入效率。(2)通过助学贷款、人才奖励等提高家庭教育的投资意识。(3)财政投入重点是教育质量低的地区,而高教育质量地区应主要引导家庭投入。(4)在家庭教育投入增速大于财政教育投入增速的基础上提高财政教育投入,以提高资源配置。
李胜强[7](2020)在《内蒙古自治区高校贫困生社会资助研究》文中提出为了保障我国高校贫困生顺利完成学业,国家建立了完善的贫困生资助体系,社会资助作为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但是国家资助政策的重要补充,而且在高校育人过程中发挥着特殊的功能。内蒙古自治区由于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社会资助文化氛围不浓,区内高校办学层次普遍不高等原因导致区内高校贫困生社会资助水平低于国家平均水平,社会资助的各项功能未能充分发挥出来。本文于立足内蒙古自治区,选定15所高校,通过2018年的资助数据,对15所高校贫困生社会资助进行分析;通过近11年(2008—2018)间的资助数据,对包头师范学院贫困生社会资助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同时,还通过与部分驻区企业相关人、高校学生资助管理中心负责人、二级学院辅导员、贫困生进行访谈,了解高校贫困生社会资助目前面临的问题并探讨解决的办法。在全面研究内蒙古自治区高校贫困生社会资助现状,探寻制约因素,同时借鉴国内外高校社会资助的经验,从国家、社会、高校三个层面提出了相应的举措。法律法规的完善、高校办学层次的提升、区域经济的繁荣、企业的发展、社会资助文化的培育、高校社会资助机制体制的建立、社会影响力的提升、校外勤工助学渠道的开辟、创新创业孵化功能的发挥将会促进内蒙古自治区高校贫困生社会资助的发展,进一步提高社会资助的育人效果。
张晨蕊[8](2020)在《我国高校教育基金会筹资能力的影响因素研究》文中提出争取社会捐赠是高校解决高等教育财政问题的重要措施。为了更加有效地开展筹资工作,拓宽筹资渠道,越来越多的高校成立了教育基金会。由于起步晚、历程短等多种原因,我国高校教育基金会的筹资能力还比较薄弱,突出表现在筹资模式单一、筹资规模较小、筹资效率低下等多个方面。这种状况削弱了教育基金会对高校各项事业发展的推动作用。因此,研究我国高校教育基金会筹资能力的影响因素并提出合理的对策建议,对于促进教育基金会功能的实现、加强高校与社会的连接、提高高校教育资源配置效率等,都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和一定的理论意义。论文遵循文献梳理-理论阐述-实证分析-对策建议的基本研究思路,在系统分析中国高校教育基金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着重研究了基金会筹资能力的主要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论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阐述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梳理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把握研究思路,明确研究方法。第二,介绍高校教育基金会的发展历程,界定高校教育基金会的基本内涵,同时,基于高等教育成本分担、委托代理、利益相关者、信息不对称等相关理论,阐明高校教育基金会的理论渊源。第三,分析中国高校教育基金会的发展现状,总结高校教育基金会近年来在完善政策框架、规范管理等方面取得的成就,剖析高校教育基金会面临的收入结构不合理、信息披露制度不完善等挑战。第四,根据样本数据,采用因子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的方法,对高校教育基金会筹资能力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得出了运营能力、发展能力、财务透明度、管理效率与组织年龄等为高校教育基金会筹资能力主要影响因素的结论。最后,根据实证分析结论,提出如下提升我国高校教育基金会筹资能力的对策建议:一是提升基金会的运营能力和管理绩效,二是加强基金会的财务管理体系建设,三是完善基金会的信息披露制度,四是优化基金会的外部环境。力求促使高校教育基金会承担起面向社会筹资、补充教育经费的重任,推动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谭雷姝[9](2019)在《K高校财务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提出高校财务管理工作是高校最重要的管理工作之一,在信息时代、“互联网+”和大数据的背景下,加之新时代不断更新的会计制度和会计政策对高校财务工作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它不仅对高校财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新要求,也为高校信息化水平的提升指明了新的发展方向。因此学校财务管理要不断改进,才能适应国家发展战略的要求。本文在对高校财务管理进行文献综述的基础上,全面分析了K高校财务管理体制及财务状况,应用流程再造、决策支持、信息不对称、委托-代理等相关理论对K高校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突出的问题主要是“粗放型”信息管理,无法获取有效的财务信息、全面预算执行不到位、资产管理制度不够健全、筹资风险意识淡薄,渠道单一财务风险大、内部控制监督管理不完善。针对存在的上述问题,本文提出K高校财务管理改进的整体思考,同时从财务管理信息化、预算管理、完善高校资产管理、改进筹资管理、改进内部控制监督管理五个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本文以K高校为例对其在财务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不仅能对学校教学效益方面提供科学的评价,还能对学校管理层决策提供正确的数据支撑。因此,高校财务管理改进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不二选择,它能够为高校的发展做贡献,改变当下财务工作效率低、服务质量不高的现状。
刘妍芬[10](2019)在《社会捐赠对中国高校发展的影响及路径研究 ——基于多重中介模型》文中研究指明高等教育的日益扩张与愈来愈大众化的发展趋势,使得高等院校对高等教育经费的需求越来越大,中国现阶段依靠财政拨款为主的高等教育成本分担模式已难以满足高校的办学需要。对比国外高等教育院校,由个人和机构对高校的社会捐赠在教育经费构成中占比能到达10%,而中国社会捐赠经费仅占全国教育经费的3%。对于高校来说,了解社会捐赠在其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影响及作用机制,从而更加积极地吸引捐赠、更加有效地使用捐赠,不仅能够缓解经费不足的压力,也能更好地推动高校发展。本文旨在探讨高校社会捐赠对高校发展的影响及路径构成,为高校合理配置捐赠资源提供参考依据。首先通过对各高校教育基金会社会捐赠收入数据及相关理论文献分析提出研究假设;其次,构建社会捐赠对高校发展影响的多重中介模型,并采用Bootstrap方法进行实证检验;随后,本文考虑到社会捐赠的影响滞后性,并进行稳健性检验;最后,分别基于高校类型与高校聚集程度差异视角对结论进行了拓展性分析。研究结论表明:(1)社会捐赠通过办学资源与高校声誉两条中介路径的完全中介作用显着正向影响高校发展水平,且该中介作用在当期最为显着;而代表一流大学建设水平的人才培养与科研能力指标在两者之间无显着中介作用。(2)不同类型高校的社会捐赠的作用机制有所差异:综合类高校的社会捐赠除了中介路径的间接作用外,对高校发展还存在直接作用,但间接效应仍占主导地位;而对于非综合类高校,社会捐赠仅通过高校声誉间接促进高校发展。(3)对于高校聚集程度较高地区的高校,办学资源与高校声誉路径发挥完全中介作用;但位于聚集程度较低地区的高校,除办学资源与高校声誉两条影响路径外,社会捐赠还能直接促进高校的发展。本论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绪论论述了研究的选题依据、国内外研究现状及研究方法等内容。第二章基于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等理论分析与现实推演提出本文假设。第三章构建中介变量指标体系,并基于中介效应检验方程构建本文的多重中介模型。第四章为实证分析,包括主研究中介效应检验、稳健性检验及相关结论拓展分析等内容。第五章为结论。
二、多渠道筹集高校建设发展资金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多渠道筹集高校建设发展资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依据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创新之处与不足 |
1.4.1 创新之处 |
1.4.2 不足之处 |
第2章 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概述 |
2.1 相关概念阐释 |
2.1.1 人力 |
2.1.2 人才 |
2.1.3 人力资本 |
2.1.4 人才资源 |
2.1.5 人才支撑体系 |
2.2 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 |
2.2.1 产业兴旺 |
2.2.2 生态宜居 |
2.2.3 乡风文明 |
2.2.4 治理有效 |
2.2.5 生活富裕 |
2.3 乡村振兴战略对人才支撑的诉求 |
2.3.1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破解人才制约 |
2.3.2 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建设的挑战 |
2.3.3 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建设的机遇 |
第3章 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建设的思想资源 |
3.1 经典马克思主义相关思想 |
3.1.1 乡村发展与城乡空间正义相关联 |
3.1.2 人才作用的发挥要立足社会实践 |
3.1.3 人民群众是最充沛的人才储备库 |
3.2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相关思想 |
3.2.1 农业农村现代化攸关国计民生 |
3.2.2 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第一资源 |
3.2.3 要通过教育挖掘培养乡村人才 |
3.3 国外学者相关思想 |
3.3.1 人力资本核心是提高人口素质 |
3.3.2 人力资本积累是经济增长源泉 |
3.3.3 人力资本获得需要后天的投资 |
3.4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相关思想 |
3.4.1 以农为本思想 |
3.4.2 政以才治思想 |
3.4.3 养护农民思想 |
第4章 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建设的基本内容 |
4.1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
4.1.1 职业农民 |
4.1.2 新型农民 |
4.1.3 新型职业农民 |
4.1.4 乡村振兴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紧迫性 |
4.2 加强乡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
4.2.1 乡村专业人才 |
4.2.2 乡村专业人才的类型 |
4.2.3 乡村专业人才的作用 |
4.2.4 乡村振兴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性 |
4.3 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 |
4.3.1 农民工 |
4.3.2 新生代农民工 |
4.3.3 农民工返乡创业浪潮 |
4.3.4 乡村振兴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合理性 |
4.4 发挥科技人才支撑作用 |
4.4.1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
4.4.2 科技人才是新生产力的开拓者 |
4.4.3 科技人才是科技知识的传播者 |
4.4.4 乡村振兴发挥科技人才支撑作用的客观性 |
4.5 鼓励社会各界投身乡村建设 |
4.5.1 社会各界 |
4.5.2 社会各界是乡土人才队伍的新鲜血液 |
4.5.3 社会各界是城乡要素双向流动的载体 |
4.5.4 乡村振兴鼓励社会各界投身乡村建设的必然性 |
第5章 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建设的实践路径 |
5.1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路径 |
5.1.1 实施阳光工程 |
5.1.2 实施雨露计划 |
5.1.3 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 |
5.1.4 加强新型职业农民的认定和管理工作 |
5.2 加强乡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路径 |
5.2.1 实施特岗教师计划 |
5.2.2 实施“三支一扶”计划 |
5.2.3 实施“三区”人才支持计划 |
5.2.4 实施高校毕业生基层成长计划 |
5.2.5 实施扶贫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训工程 |
5.3 开展农民工返乡创业培训的路径 |
5.3.1 实施农民工返乡创业培训行动计划 |
5.3.2 实施乡村青年创业致富“领头雁”培养计划 |
5.3.3 打造“星创天地”就业创业服务平台 |
5.4 发挥科技人才支撑作用的路径 |
5.4.1 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 |
5.4.2 实施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培养计划 |
5.4.3 实施杰出青年农业科学家项目 |
5.4.4 全面实施农技推广服务特聘计划 |
5.5 鼓励社会各界投身乡村建设的路径 |
5.5.1 公民个人通过多种方式服务乡村振兴 |
5.5.2 鼓励引导工商资本积极参与乡村振兴 |
5.5.3 群团组织发挥人才优势支持乡村振兴 |
5.5.4 行业部门利用资源优势推进乡村振兴 |
第6章 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建设的运行机制 |
6.1 建立多种方式并举的人才资源开发机制 |
6.1.1 自主培养与人才引进相结合 |
6.1.2 学历教育与技能培训相结合 |
6.1.3 以“半农半读”接受农业职业教育 |
6.2 建立多层次的人才培养合作与交流机制 |
6.2.1 城乡间人才培养合作与交流 |
6.2.2 区域间人才培养合作与交流 |
6.2.3 校地间人才培养合作与交流 |
6.3 建立城市人才定期服务乡村机制 |
6.3.1 教师定期服务乡村 |
6.3.2 医生定期服务乡村 |
6.3.3 科技人才定期服务乡村 |
6.3.4 文化人才定期服务乡村 |
6.4 建立有效激励机制 |
6.4.1 科技成果转化收益 |
6.4.2 科技人才兼职取酬 |
6.4.3 农技推广服务绩效纳入职务(称)评聘 |
6.5 建立资金保障机制 |
6.5.1 增加财政涉农资金 |
6.5.2 提高金融服务水平 |
6.5.3 拓宽资金筹集渠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
后记 |
(2)中国大学基金会治理结构研究 ——以Y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问题提出及研究意义 |
(一) 问题提出 |
(二) 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 国内研究现状 |
(二) 国外研究现状 |
(三) 文献述评 |
三、研究的目标与思路 |
(一) 研究目标 |
(二) 研究思路 |
四、解决的问题和研究方法 |
(一) 解决的问题 |
(二) 研究方法 |
(三) 创新之处 |
五、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一) 概念界定 |
(二) 理论基础 |
第一章 中国大学基金会治理结构概述 |
一、内部治理结构 |
(一) 理事会决策 |
(二) 监事会监督 |
(三) 秘书处执行 |
二、外部治理结构 |
(一) 政府监管 |
(二) 高校管理 |
(三) 利益相关者参与 |
第二章 中国大学基金会治理结构分析:以Y大学基金会为核心 |
一、Y大学基金会概况 |
(一) Y大学教育基金会简介 |
(二) 业务和组织结构 |
(三) 募款现状 |
二、Y大学基金会治理结构的特点 |
(一) 行政隶属: 理事会与大学的关系 |
(二) 人员交叠: 监事会与大学的关系 |
(三) 组织依附: 秘书处与大学的关系 |
(四) 行政约束: 基金会与政府的关系 |
(五) 资源依赖: 基金会与大学的关系 |
(六) 松散联结: 基金会与利益相关者的关系 |
第三章 中国大学基金会治理结构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
一、治理结构存在问题的表征性描述 |
(一) 理事会效能弱化 |
(二) 监事会独立性丧失 |
(三) 秘书处非专业化 |
(四) 双重管理体制 |
(五) 捐赠渠道的制约 |
二、治理结构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 管理者层面: 内部治理群体职能分散 |
(二) 制度层面: 受制于制度环境的约束 |
(三) 资源层面: 对资源环境的过度依附 |
第四章 中国大学基金会治理结构的优化策略 |
一、加强理事会的决策职能 |
二、优化监事会的监督职能 |
三、提高执行层的专业化 |
四、优化制度环境,加快“去行政化”改革 |
五、摆脱资源依附,提升治理能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3)新时代地方普通高校经费筹集的新思考——基于生均教育经费变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我国地方普通高校生均教育经费变化分析 |
(一)规模增长变化 |
(二)来源结构变化 |
(三)校际差异变化 |
(四)省域差异变化 |
三、新时代地方普通高校经费筹集面临的挑战 |
(一)地方普通高校经费来源渠道相对不够稳定 |
(二)地方普通高校财政投入机制相对不够优化 |
(三)地方普通高校经费投入标准相对过低 |
(四)地方普通高校经费投入差异相对较大 |
四、改进经费筹集管理以应对挑战的建议 |
(一)优化完善高等教育财政拨款制度,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充分发挥财政教育投入的保障和引导作用 |
1. 继续保持财政投入增长趋势 |
2. 继续深化财政拨款体系改革 |
(二)进一步增强地方普通高校多渠道筹资能力,完善多渠道筹资机制,促进地方普通高校多渠道筹资 |
1. 加强地方普通高校自主性创收 |
2. 稳步拓展各项社会捐赠收入 |
3. 建立差异化学费标准动态调整机制 |
(三)加强地方普通高校财务治理能力建设,加快推进教育经费“放管服”落地,不断提高经费使用效益 |
1. 转变观念 |
2. 提升财务治理 |
(4)南宁市旧城更新改造模式选择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旧城更新改造研究的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综述 |
1.3.2 国内研究综述 |
1.4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
1.4.1 研究的内容 |
1.4.2 研究的方法 |
1.5 技术线路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和方法 |
2.1 旧城更新改造概述 |
2.1.1 旧城更新改造 |
2.1.2 城市更新 |
2.1.3 土地熟化 |
2.2 南宁市旧城更新改造模式概述 |
2.2.1 政府出资改造模式概述 |
2.2.2 土地熟化人改造模式概述 |
2.2.3 自主改造模式概述 |
2.3 其他相关模式和理论 |
2.4 评价方法的比较和选择 |
2.4.1 评价方法的特点和原则 |
2.4.2 评价方法阐述 |
2.4.3 评价方法的对比和选择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我国旧城更新改造现状及问题分析 |
3.1 我国旧城更新改造发展现状分析 |
3.1.1 我国旧城改造发展历程 |
3.1.2 我国旧城更新改造特点 |
3.2 南宁市旧城更新改造存在的主要问题 |
3.2.1 经济方面 |
3.2.2 社会方面 |
3.2.3 环境方面 |
3.3 南宁市旧城更新改造特征分析 |
3.3.1 南宁市旧城更新改造特征涵义 |
3.3.2 南宁市旧城更新改造拆除重建类问题分析 |
3.4 南宁市旧城更新改造的相关政策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构建旧城更新改造评价指标体系和模型 |
4.1 构建指标体系构建的目标和原则 |
4.1.1 构建的目标 |
4.1.2 构建的原则 |
4.2 构建指标体系的过程 |
4.2.1 指标选取方法 |
4.2.2 采用德尔菲法对指标进行第一轮筛选 |
4.2.3 采用德尔菲法对指标进行第二轮筛选 |
4.2.4 采用德尔菲法对指标进行第三轮筛选 |
4.3 评价数据处理及分析 |
4.3.1 确立指标层次结构 |
4.3.2 层次分析法分析步骤 |
4.3.3 层次总排序检验 |
4.3.4 决策方法 |
4.3.5 旧城更新改造模式研究层次分析模型 |
4.3.6 主要指标权重的确定 |
4.4 旧城更新改造模式评价结果分析与对比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南宁市旧城更新改造项目实例研究 |
5.1 项目概况及背景 |
5.1.1 项目概况 |
5.1.2 项目背景 |
5.2 项目改造模式选择对比分析 |
5.2.1 政府出资改造模式 |
5.2.2 土地熟化人改造模式 |
5.2.3 自主改造改造模式 |
5.2.4 项目改造对比分析 |
5.3 旧城更新改造土地熟化人模式项目统计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1.在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方面 |
2.在案例分析研究方面 |
6.3 新颖之处 |
参考文献 |
附录A(问卷) 南宁市旧城区更新改造项目问卷调查表 |
附录B(问卷) 专家咨询调查打分表 |
附录C(问卷) 专家咨询调查打分表 |
附录D(问卷) 评价指标重要性打分表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5)高校融资总量、结构及绩效评价研究 ——基于教育部直属高校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
1.3.1 关于高校融资的必要性的研究 |
1.3.2 关于高校融资的影响要素的研究 |
1.3.3 关于高校融资的对策建议的研究 |
1.3.4 关于国外高校融资经验借鉴的研究 |
1.3.5 相关研究文献评述 |
1.4 研究方法、技术路线与数据来源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1.4.3 数据来源 |
1.5 研究的内容与结构 |
1.6 创新和有待研究的问题 |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教育部直属高校 |
2.1.2 融资 |
2.1.3 内源性融资 |
2.1.4 外源性融资 |
2.2 理论基础 |
2.2.1 人力资本理论 |
2.2.2 成本分担理论 |
2.2.3 融资优序理论 |
2.2.4 绩效管理理论 |
第3章 高校办学融资总量、结构及模式的演进分析 |
3.1 高校办学经费融资总量、结构及模式的演进 |
3.1.1 高校经费融资总量的演进 |
3.1.2 高校经费融资结构的演进 |
3.1.3 高校经费融资模式的演进 |
3.2 高校办学经费融资的特点 |
3.2.1 经费融资总量呈平稳上升态势 |
3.2.2 经费融资结构呈多样性特征 |
3.2.3 经费融资模式呈现经费来源主体多元化发展趋势 |
3.3 高校办学经费融资的主要渠道 |
3.3.1 财政拨款 |
3.3.2 教育事业收入 |
3.3.3 科研事业收入 |
3.3.4 社会捐赠收入 |
3.3.5 附属单位上缴收入 |
3.3.6 其他收入 |
3.4 高校办学经费融资的问题 |
3.4.1 对国家财政拨款的外源性融资依赖性较强 |
3.4.2 经费融资结构有待改善 |
3.4.3 社会捐赠收入的吸引力不足 |
第4章 基于区域分布的高校办学经费融资总量、结构及模式的比较分析 |
4.1 高校办学经费融资总量的比较分析 |
4.1.1 东部地区高校办学经费融资总量分析 |
4.1.2 中部地区高校办学经费融资总量分析 |
4.1.3 西部地区高校办学经费融资总量分析 |
4.1.4 东北地区高校办学经费融资总量分析 |
4.1.5 高校办学经费融资总量区域差异性分析 |
4.2 高校办学经费融资结构的比较分析 |
4.2.1 东部地区高校办学经费融资结构分析 |
4.2.2 中部地区高校办学经费融资结构分析 |
4.2.3 西部地区高校办学经费融资结构分析 |
4.2.4 东北地区高校办学经费融资结构分析 |
4.2.5 高校办学经费融资结构区域差异性分析 |
4.3 高校办学经费融资模式的比较分析 |
4.3.1 东部地区高校办学经费融资模式分析 |
4.3.2 中部地区高校办学经费融资模式分析 |
4.3.3 西部地区高校办学经费融资模式分析 |
4.3.4 东北地区高校办学经费融资模式分析 |
4.3.5 高校办学经费融资模式的区域差异分析 |
第5章 高校办学经费融资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评价 |
5.1 高校办学经费融资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 |
5.1.1 高校办学经费融资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
5.1.2 高校办学经费融资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 |
5.1.3 评价对象及数据来源 |
5.1.4 评价方法与选择 |
5.2 全国层面高校办学经费融资水平分析 |
5.2.1 全国层面高校办学经费内源性融资水平分析 |
5.2.2 全国层面高校办学经费外源性融资水平分析 |
5.2.3 全国层面高校办学经费综合融资水平分析 |
5.3 基于区域分布的高校办学经费融资水平评价分析 |
5.3.1 东部地区高校办学经费融资水平评价 |
5.3.2 中部地区高校办学经费融资水平评价 |
5.3.3 西部地区高校办学经费融资水平评价 |
5.3.4 东北地区高校办学经费融资水平评价 |
第6章 高校办学经费融资绩效的影响因素分析 |
6.1 变量界定及模型构建 |
6.1.1 变量界定及选择 |
6.1.2 模型构建 |
6.2 全国层面高校办学经费融资结构对融资绩效表现的影响 |
6.2.1 多重共线性检验 |
6.2.2 全国层面高校办学经费融资结构对融资绩效表现影响的回归分析 |
6.3 东部地区高校办学经费融资结构对融资绩效表现的影响 |
6.3.1 多重共线性检验 |
6.3.2 东部地区高校办学经费融资结构对融资绩效表现影响的回归分析 |
6.4 中部地区高校办学经费融资结构对融资绩效表现的影响 |
6.4.1 多重共线性检验 |
6.4.2 中部地区高校办学经费融资结构对融资绩效表现影响的回归分析 |
6.5 西部地区高校办学经费融资结构对融资绩效表现的影响 |
6.5.1 多重共线性检验 |
6.5.2 西部地区高校办学经费融资结构对融资绩效表现影响的回归分析 |
6.6 东北地区高校办学经费融资结构对融资绩效表现的影响 |
6.6.1 多重共线性检验 |
6.6.2 东北地区高校办学经费融资结构对融资绩效表现影响的回归分析 |
第7章 高校多元化拓展办学经费,提升融资绩效的路径 |
7.1 从政府维度,探索加大高校财政拨款力度,改善拨款方式 |
7.1.1 探索加大对高校的财政拨款力度 |
7.1.2 政府拨款以绩效为导向 |
7.1.3 加强对高校办学经费绩效的审计、评估和监督管理 |
7.2 从高校的维度,拓宽办学经费融资渠道,完善内部配套机制 |
7.2.1 充分利用教学、科研资源,拓宽办学经费内源性融资渠道 |
7.2.2 充分发挥融资组织和管理机构的功能,拓宽办学经费外源性融资渠道 |
7.2.3 强化高校内部管理,提升资金配置绩效 |
7.3 从社会维度,积极培养社会共同办教育的理念 |
第8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表 |
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6)家庭与财政教育投入的效率评价研究 ——基于教育质量的PCA-SF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意义 |
1.3 论文的主要内容 |
1.4 创新和不足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财政教育投入与家庭教育投入的相关关系 |
2.2 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2.3 教育投入方式对教育质量的影响研究 |
2.4 文献述评 |
第3章 中国教育投入的现状及对教育质量的影响机制分析 |
3.1 教育投入方式及演变 |
3.1.1 教育投入总量的变化及原因 |
3.1.2 教育投入结构的变化及原因 |
3.2 不同教育投入方式对教育质量的影响机制分析 |
3.2.1 财政教育投入的直接投入效应 |
3.2.2 家庭教育投入的直接投入效应 |
3.2.3 财政教育投入的间接配置效应 |
第4章 基于PCA的教育质量指标体系构建 |
4.1 构建原则及指标选取 |
4.2 主成分分析法 |
4.2.1 基本思想及方法 |
4.2.2 主成分提取 |
4.3 各地区综合评价值计算及排名 |
第5章 基于SFA的教育投入效率检验 |
5.1 随机前沿分析模型设定 |
5.2 数据来源及变量定义 |
5.3 描述性分析 |
5.3.1 样本数据的统计特征 |
5.3.2 各地区变量的描述分析 |
5.4 全样本与区分地区差异的实证分析 |
5.5 不同时间段的分样本分析 |
5.6 稳健性检验 |
第6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
6.1 研究结论与启示 |
6.2 政策建议 |
6.2.1 多渠道提高教育投入总量,减轻政府财政压力 |
6.2.2 减轻家庭教育负担,提高私人教育投入意识 |
6.2.3 根据地区异质性合理安排投资结构 |
6.2.4 根据不同时段教育投入的效果调整投资方向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2009年至2017年主成分分析结果 |
附录二 2009年至2017年的主成分矩阵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7)内蒙古自治区高校贫困生社会资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三、研究依据 |
四、研究范围、概念的界定 |
五、研究方法 |
六、论文结构 |
七、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第一章 国内高校贫困生社会资助的孕育与发展 |
一、国内高校贫困生社会资助的历史演进 |
(一)新中国成立前的高校贫困生社会资助(1949 年前) |
(二)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的高校贫困生社会资助(1949—1978 年) |
(三)改革开放后的高校贫困生社会资助(1979 年—今) |
二、内蒙古自治区高校贫困生社会资助的发展状况 |
(一)社会团体、企业成为高校贫困生社会资助的重要力量 |
(二)教育基金会的成立提升了高校筹资水平 |
(三)内蒙古自治区高校贫困生社会资助特点 |
第二章 内蒙古自治区高校贫困生社会资助现状 |
一、内蒙古自治区高校贫困生社会资助数据分析 |
(一)贫困生社会资助数据采集 |
(二)贫困生社会资助情况分析 |
二、内蒙古自治区高校贫困生社会资助制约因素 |
(一)法律法规现状影响社会资助 |
(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影响社会资助 |
(三)高校办学层次影响社会资助 |
(四)高校类别影响社会资助 |
(五)高校社会影响力影响社会资助 |
(六)高校重视程度影响社会资助 |
第三章 国内外高校社会资助经验对内蒙古自治区高校的启示 |
一、美国 |
(一)美国国家、社会层面的社会资助体制机制健全 |
(二)美国高校内部运行科学规范 |
二、英国、日本、澳大利亚和新加坡 |
三、国内高校社会资助经验 |
(一)成立教育基金会,完善社会资助制度 |
(二)加强对外信息交流,提升高校社会影响力 |
(三)密切与校友的联系,巩固社会资助的源头 |
(四)争取地方政府政策支持,推动社会资助向纵深发展 |
四、国内外高校社会资助经验对内蒙古自治区高校的启示 |
第四章 促进内蒙古自治区高校贫困生社会资助发展的举措 |
一、国家层面的举措 |
(一)健全法律法规,完善政策制度,为贫困生社会资助保驾护航 |
(二)提升高校办学层次,扶持师范类高校,提高贫困生社会资助质量 |
二、社会层面的举措 |
(一)繁荣区域经济,支持企业发展,为贫困生社会资助打牢物质基础 |
(二)培育社会资助文化,为贫困生社会资助储备潜在力量 |
三、高校层面的举措 |
(一)建立健全社会资助运行机制,为贫困生社会资助铺平道路 |
(二)提高社会影响力,为贫困生争取更多的社会资源 |
(三)增设校外勤工助学岗位,为贫困生拓宽社会资助渠道 |
(四)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发展,为贫困生孕育更多的社会资助项目 |
(五)发挥社会资助育人功能,助力贫困生成长成才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8)我国高校教育基金会筹资能力的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
二、研究现状评述 |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四节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
一、可能的创新 |
二、存在的不足 |
第二章 高校教育基金会的基本内涵和理论渊源 |
第一节 高校教育基金会的基本内涵 |
一、高校教育基金会的发展历程 |
二、高校教育基金会的定义和分类 |
三、高校教育基金会的特征和功能 |
第二节 高校教育基金会的理论渊源 |
一、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理论 |
二、委托代理理论 |
三、利益相关者理论 |
四、信息不对称理论 |
第三章 我国高校教育基金会的发展现状 |
第一节 我国高校教育基金会的发展成就 |
一、政策体系日趋完善 |
二、管理工作逐步规范 |
三、校庆筹款日益重视 |
第二节 我国高校教育基金会发展面临的困境 |
一、管理成本明显偏低 |
二、收入结构不合理 |
三、信息披露透明度比较低 |
四、投资收益偏低 |
第四章 高校教育基金会筹资能力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
第一节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
第二节 变量设定与模型构建 |
一、被解释变量 |
二、解释变量 |
三、控制变量 |
四、模型构建 |
第三节 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 |
一、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二、相关性分析 |
三、实证结果分析 |
四、稳健性检验 |
第五章 提升我国高校教育基金会筹资能力的对策建议 |
第一节 提升基金会的运营能力和管理绩效 |
一、确保募集资金的保值增值 |
二、优化捐赠流程 |
三、加强捐赠项目过程管理 |
第二节 加强基金会的财务管理体系建设 |
一、选择合适的财务管理模式 |
二、设置科学的会计科目 |
三、建立专业的人才队伍 |
第三节 完善基金会的信息披露制度 |
一、建立信息预警机制 |
二、强化全程跟踪审计 |
第四节 优化基金会的外部环境 |
一、完善立法和税收优惠政策 |
二、传承和弘扬慈善文化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
(9)K高校财务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1.2.3 文献述评 |
1.3 研究思路、方法及研究框架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框架 |
2 主要概念和相关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财务管理的概念 |
2.1.2 高校财务管理的特点 |
2.1.3 高校财务管理的内容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2.2.1 决策支持理论 |
2.2.2 信息不对称理论 |
2.2.3 流程再造理论 |
2.2.4 委托—代理理论 |
3 K高校财务管理现状及问题 |
3.1 K高校财务管理现状 |
3.1.1 K高校简介 |
3.1.2 K高校基本财务状况 |
3.1.3 K高校财务管理机构及流程 |
3.2 K高校财务管理存在问题 |
3.2.1 信息化管理相对粗放 |
3.2.2 全面预算执行不到位 |
3.2.3 资产管理制度不够健全 |
3.2.4 筹资渠道单一,财务风险大 |
3.2.5 内部控制监督管理不完善 |
4 K高校财务管理改进的整体思考 |
4.1 改进的必要性 |
4.1.1 提高工作效率 |
4.1.2 提高资金利用效率 |
4.1.3 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 |
4.1.4 有利于保障财务数据和信息安全 |
4.2 改进原则 |
4.3 K高校财务管理改进的需求及目标 |
4.3.1 财务管理改进的需求分析 |
4.3.2 财务管理改进的目标 |
4.4 财务管理集成平台 |
5 K高校财务管理改进的对策建议 |
5.1 主要业务流程梳理 |
5.2 显着提升信息化水平 |
5.2.1 完善会计核算管理 |
5.2.2 优化收费管理 |
5.2.3 强化合同管理 |
5.2.4 完善出纳管理 |
5.2.5 增加账务查询 |
5.3 加强全面预算管理 |
5.3.1 将预算数据信息化 |
5.3.2 完善审批责任 |
5.3.3 严格监控预算执行 |
5.3.4 开展提高科学性和合理性的预算绩效评价 |
5.3.5 推进业务流程的高度集成 |
5.4 完善资产管理制度和流程 |
5.5 改进筹资管理 |
5.6 改进内部控制监督管理 |
6 结论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社会捐赠对中国高校发展的影响及路径研究 ——基于多重中介模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研究评述 |
1.3 研究方法和内容框架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框架 |
1.4 论文的创新之处 |
2 理论基础及假设提出 |
2.1 理论基础 |
2.1.1 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理论 |
2.1.2 “经济人”假设 |
2.1.3 利他主义 |
2.1.4 暖光理论 |
2.1.5 需求层次理论 |
2.2 理论分析与假设提出 |
2.2.1 社会捐赠对高校发展的影响 |
2.2.2 社会捐赠对高校发展的作用路径 |
3 研究设计 |
3.1 变量选取及说明 |
3.1.1 被解释变量 |
3.1.2 解释变量 |
3.1.3 中介变量 |
3.2 模型构建 |
4 实证研究与政策建议 |
4.1 样本选取及说明 |
4.2 实证结果分析 |
4.2.1 描述性统计分析 |
4.2.2 共线性诊断 |
4.2.3 多重中介效应检验 |
4.3 稳健性检验 |
4.4 拓展性研究 |
4.4.1 高校类型差异视角下的中介效应检验 |
4.4.2 地区高校聚集程度差异视角下的中介效应检验 |
4.5 政策建议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四、多渠道筹集高校建设发展资金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建设研究[D]. 胡鑫. 吉林大学, 2021(01)
- [2]中国大学基金会治理结构研究 ——以Y大学为例[D]. 韦凌峰. 扬州大学, 2021(09)
- [3]新时代地方普通高校经费筹集的新思考——基于生均教育经费变化分析[J]. 叶青松,赵柳倩. 会计之友, 2020(23)
- [4]南宁市旧城更新改造模式选择对比研究[D]. 刘卫明. 广西大学, 2020(07)
- [5]高校融资总量、结构及绩效评价研究 ——基于教育部直属高校的分析[D]. 刘欣. 吉林大学, 2020(08)
- [6]家庭与财政教育投入的效率评价研究 ——基于教育质量的PCA-SFA分析[D]. 王心怡. 山东大学, 2020(10)
- [7]内蒙古自治区高校贫困生社会资助研究[D]. 李胜强. 内蒙古科技大学包头师范学院, 2020(07)
- [8]我国高校教育基金会筹资能力的影响因素研究[D]. 张晨蕊. 安徽财经大学, 2020(08)
- [9]K高校财务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D]. 谭雷姝. 云南大学, 2019(02)
- [10]社会捐赠对中国高校发展的影响及路径研究 ——基于多重中介模型[D]. 刘妍芬.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