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十一局集团五公司信息化建设取得实效(论文文献综述)
陈晨[1](2021)在《建筑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研究 ——以中铁五局新疆分公司为例》文中提出
王欣[2](2021)在《公司治理的多元演变与深化路径:“十三五”回顾与“十四五”展望》文中研究指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新时期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公司治理现代化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微观基础。"十三五"以来,中国公司治理制度环境逐步完善,混合所有制改革加速推进,国有企业现代企业制度建设不断深化,民营企业公司治理模式更加规范,上市公司治理水平有所提升。然而,与发达国家相比,当前中国公司治理仍然存在多个方面的问题与挑战。"十四五"时期,公司治理将进入加速转型与深化阶段,转型方向重点在于治理现代化、股权多元化、运营透明化、创新常态化和经营国际化,转型路径主要包括加快推进制度创新、优化股权治理结构、探索灵活激励机制、促进利益相关方参与以及提升跨国治理能力等。
樊国栋[3](2020)在《中铁十四局集团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闫飞[4](2020)在《中央企业境外投资法律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中央企业境外投资为研究对象,以国际投资法相关的国际国内法律制度为研究维度,旨在对中央企业这一特殊的国际投资主体及其境外投资经济行为所引发的、或与之相关的国际投资法问题进行研讨;通过结合相关案例,对相关国际投资法律实践情况进行研究;并力求理论结合实际,讨论相关国际造法的中方立场。从国际法学研究角度讨论中央企业境外投资法律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首先,中央企业境外投资在中国宏观经济层面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其对法制保障有现实需求。中央企业客观上承担了中国经济“走出去”以及建设“一带一路”的主力军任务,而近年来,其境外投资所遭遇的东道国投资限制、审查措施逐步趋严,相关理论问题亟待厘清。其次,中央企业国际投资法专题研究的国内外学术成果尚不丰富,从国际投资法制的各个角度展开系统性深入研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填补理论研究的缺位。此外,诸如本轮中央企业体制改革等重要改革方案的制定、国际经济贸易谈判、国际投资造法过程,都应当考虑纳入中央企业境外投资的重要议题。全面详尽地分析相关问题,有利于中方作出合理准备、形成适当的有利主张。本文以总分逻辑结构展开,除导言及结论外共分四章。第一章首先从国际投资法角度,通过对中央企业境外投资主体相关问题的厘清,为本文后续章节具体研讨中央企业境外投资国内及国际法制重点问题奠定理论基石。第二至第四章分别从中央企业境外投资的国内法制、东道国法制以及国际法制等三个方面择取相关重点问题,进行深入剖析。本文主要采用系统分析、历史分析、法律解释、实证分析等多种研究方法,在中央企业改革以及中央企业境外投资存量、流量持续扩大,以及部分国家经贸单边主义和反全球化盛行的时代背景下进行。具体各章梗概如下:第一章中央企业境外投资主体研究,旨在明确本文研究对象的基本定义,同时明确中央企业在国际投资法、国际直接投资法律制度中的定位。本章首先讨论国际投资法与境外投资法的概念,同时援引国际法学及部分经济学理论,阐述国际投资的基本分类,进而将定义和分类的范畴引导至国际直接投资,即本文所划定的研究范围内。同时广泛引用数据,揭示国际直接投资大趋势、中国企业境外投资大趋势以及中央企业境外投资大趋势。关于中央企业法律主体地位的研究,首先从大概念上,对国有企业的概念进行界定,指出国有企业或类似国有企业的企业组织形式是在世界各国都普遍存在的。但是,在不同的经济体制和历史背景下,国有企业具体形式与法律地位并不相类,国有企业参与经营活动的目的也不尽相同。关于中央企业的概念,本文主要研究狭义的中央企业,即由国务院国资委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义务的中央企业。相对于地方国有企业而言,中央企业具有统一的出资人和相对高阶的法制配套,具有作为法学研究对象的可针对性。中央企业在过去的十几年中经历了深度的国际化进程,这种转变一方面源于中央企业境外资产的实际增加,另一方面也与中央企业境外投资所面临的问题以及所引发的争议密切相关。进而,本章进一步分析中央企业境外投资的历史演进及现状,并评述其未来发展趋势,为下文结合国际、国内法制具体问题展开研究奠定理论基础。第二章中央企业境外投资国内法制及其改革,旨在结合中央企业改革新情况,研究中央企业境外投资国内法制相关的特殊问题,并讨论如何将本轮中央企业改革与中央企业境外投资法律制度改革相配套,实现中央企业境外投资国内法制的规范、监管及保障作用。从组织机构性质角度看,中国中央企业可以分为两类:即不具备公司法规定的组织形式之顶层架构的中央企业,和具备公司法规定的组织形式之顶层架构的中央企业。后者又可进一步分类,并已经成为当前中国中央企业存在的主流体制。关于中央企业境外投资,中国国内法制已经形成以《中央企业境外投资监督管理办法》、《中央企业违规经营投资责任追究实施办法(试行)》及相关配套制度为核心的规范体系。诚然,既有的规范体系具有一定的国际投资保障作用,但其本身更偏重于投资监管而往往较少地涉及国际投资保障。同时,其法律位阶不高,政策性强于规范性。从中央企业改革对其境外投资的整体影响看,短期内,中央企业改革会对其境外投资高速增长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但从中长期效果分析,中央企业境外投资将伴随改革而继续保持持续增长趋势。本文认为,实现中央企业境外投资法制改革与中央企业体制改革并行至关重要,应借鉴日本、新加坡、德国等国家的相关经验,实现从规范企业到规范决策、从注重境外投资监管规制到注重境外投资保障等角度入手进行相关法制改革。第三章中央企业境外投资东道国法制,研讨中央企业境外投资所面临的东道国法制监管及投资措施,主要从中央企业在投资东道国的司法豁免、投资东道国国内法制中的竞争法审查以及外国投资国家安全审查制度等问题维度切入。首先,中央企业境外投资不应主张司法豁免。在国际法规则中,关于国家行为的司法豁免问题之判断标准是相对明确的,但中央企业的境外投资行为是否享有司法豁免的问题仍存在一定的争议。判断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识别其国际投资行动是否出于经济行为目的,即应当进行行为解释而非主体解释。本文倾向性认为,中央企业在其从事商业交易的经营行为时,不因其国有资产的属性而豁免于其他国家的司法管辖。在中航油案件中,中航油从实体问题角度并不占优,且其显然没有足够的依据得以援引去进行管辖权异议抗辩,于是中航油提出了基于中央企业属于中国政府的“部门”的管辖权抗辩,即主张其享有司法管辖豁免。根据中航油下属的新加坡公司所作出的经济行为性质,该主张并不成立,最终也未能获得司法判决的支持。总结该案,中国中央企业在进行具体的经济行为时,其主体地位与其他任何私营企业并无相异。关于竞争法审查,在中国企业(特别是中央企业)境外投资的主要目的地国家,竞争法问题已经普遍成为投资东道国用以针对外国投资者的重要投资措施。竞争法问题贯穿于国际投资的准入阶段和准入后阶段,在投资准入阶段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且往往能够成为“交易终结者(Deal killer)”。通过研究欧盟委员会中化集团/帝斯曼合资申报案件,本文认为,为了避免中央企业在竞争法审查中被视为非独立的经济实体,中央企业境外投资主体应该具备两项基本特征,即逐利性和独立性。逐利性是中央企业成为独立经济实体的根本属性,其核心要素应当是通过企业经营而获得经济收益,这也是企业之所以区别于政府部门的关键所在。独立性的判断标准,主要在于该市场主体是否拥有独立的经济决策权力。在实践中,应当主张中央企业独立计算竞争市场份额。但在当前的中央企业改革及大举整合之背景下,主张中央企业的独立计算市场份额仍存在一定不确定性。解决这一问题,有赖于国内相关改革的配套设计。关于中央企业境外投资的国家安全审查问题,首先应当明确,国家安全的概念已经及于经济安全。国家安全原本只是在国家主权、国际关系范畴内进行讨论的问题,但随着国际投资规模越来越大、不乏涉及重要领域及敏感行业,国家安全的概念也逐渐囊获经济安全在内的诸项安全因素。美国国家安全审查制度因其起步早、实践丰富、立法完善等特征,成为了当今世界外国投资国家安全审查制度的范例。尽管美国CFIUS国家安全审查制度对于中国企业(特别是中国中央企业)在美境外投资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是该项制度本身是有章可循的。通过对近年统计数据、三一重工案件、美国2018年开始的CFIUS现代化改革FIRRMA法案的研析,本文认为,中央企业应对国家安全审查应当进行如下举措:第一,加强投资主体架构设计,重点考虑中央企业的国有企业背景对交易架构的影响,在交易架构搭建的初期避免有国家安全审查所关注的因素存在。第二,选定非敏感投资领域,避免涉及敏感技术和受限地理区域。第三,重视审查前的工作,加强前期沟通。同时,从国家层面,我国应当进一步加强国家安全审查的国内法制完善,以从法制平衡的角度,为中央企业境外投资争取平等的投资环境。第四章中央企业境外投资国际法制,旨在透过国际投资国际法制中的理论及实践问题研讨中央企业境外投资的国际法保护。在有关国际投资的国际造法过程中,中方主张将中央企业境外投资保护的相关重点问题列入议题,争取以国际法制实现中央企业境外投资的合理、有效保护。文中分析国际投资国际法制的发展历史与现状,指出国际法制为国际法主体(主要是主权国家)创设国际法义务,这是真正实现国际投资保护的有效途径。为了厘清国际投资法制保护的理论问题,本章探讨国际投资保护法制的渊源。其渊源主要在于国际投资条约、国际投资惯例,诸如国际经济贸易组织或区域性经济贸易组织做出的相关文件也是国际投资保护法制的重要补充。国际法制调和作用,是本文主张中国积极参与国际造法解决中央企业境外投资保护问题的重要理论依据。这个问题以国际投资调和的需求展开,其研讨价值在于确认国际投资国际法制的应然性作用。国际投资作为一项经济活动,其本身并不具备经济属性之外的其他意义(例如政治意义),然而当国际投资的规模逐渐增大,国际投资相关争议不断涌现,上述结论便显得“亭台楼阁”。第一,国际投资已经成为引发强国之间经济贸易纠纷的重要动因,同时在国力强弱对比悬殊的国家之间进行的大规模国际投资,往往掺杂政治、外交因素。第二,在国际投资所引发的摩擦中,可以归纳出几项基本特征:即投资来自国际商业巨头,投资权益由投资输出国政府持有或与政府关系密切,以及具体投资项目触及投资东道国核心利益。在这一层面,中央企业境外投资的相关度较高,换言之,中央企业境外投资容易引发国际投资摩擦。第三,中央企业属于中国国有企业,其本身的政府关系背景无须赘述。第四,中央企业的投资领域除了涉及资源能源等传统世界各国核心利益的领域外,还正在向信息通信等高科技敏感领域转型。因此,从国际投资调和的角度看,中央企业对于国际法制调和的需求十分明显。本章同时分析国际法制调和原理,其根本目的在于明确国际投资法制的作用机制实然性。首先,国际法符合法的法理学基本特征,国际投资领域的国际法制是以明确各方权利义务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的法,其协调各国统治阶级的意志。其次,从和平解决国际争端以及平等者之间无管辖权的角度出发,单单依靠国内法制,无法解决复杂的国际投资争议。关于中央企业相关的重点问题,在廓清双边投资协定的适用范围方面,尽管中国对外签署的双边投资协定已经超过一百项,然而对于香港特别行政区与澳门特别行政区是否适用中国中央政府对外签订的双边投资协定的问题,存在一定疑问。在实践中,诸如香港永久居民Tza Yap Shum案已有一定的指引,然而本文倾向性观点认为,以中国中央政府名义对外签订的投资协定已经默示排除了两个特别行政区的适用。如果希望通过双边投资协定的形式保护大量中央企业在港、在澳投资主体,应当考虑在后续双边投资协定谈判中将两个特别行政区明确纳入。关于中央企业的投资主体地位问题,在双边投资协定谈判中应当列为重点议题。中央企业境外投资的问题研讨,始终离不开其主体研判问题,在对外签订的双边投资协定中,中央企业的问题往往语焉不详。然而在具体法律实践中,中央企业是否具有明确的经济独立性?这是其能否最终被识别为正常的外国投资者的重要因素。从国际投资法角度看,中央企业在境外投资过程中是否具有较高的经济行为决策透明度,也成为识别的关键。关于中央企业境外投资的国民待遇,本文指出,国民待遇问题其本身存在不同的层次。国民待遇,是法律上应然的国民待遇还是实然的的国民待遇?前者无疑是表面符合双边投资协定和其他国际法义务的,而后者则是实质符合和履行投资东道国国际法义务的。进而,通过印度尼西亚外商投资相关案例的分析,可以佐证说明,不同层次的国民待遇对于境外投资者的影响是决定性的。在国民待遇领域,中方应当积极主张中央企业享受全面的国民待遇,并积极争取在双边投资协定中特别纳入相应内容。最后,关于竞争中立的问题及其国际造法趋势,尽管澳大利亚、美国等发达国家早有竞争中立的法律定义,但其并不适用(或不利于)中央企业境外投资平等享受国际投资法律制度环境,OECD的相关造法努力也主要基于限制国有企业的逻辑,其关注重点主要针对国内法制范畴内的国有企业潜在不正当竞争优势。为了利用国际投资法制的调和作用实现中央企业境外投资平等保护、争取平等自由的国际投资环境,中方应当主张扩充竞争中立的概念,并将其纳入未来的国际投资造法中方主张。本文结论部分统括全文观点并总结相关问题,即认为中央企业的改革应当伴随着国内有关境外投资的法制改革同时进行,中央企业也必须积极应对投资东道国法律制度及相关投资措施所带来的冲击,同时中国应以国际造法为契机落实中央企业境外投资保护。
陈玲花[5](2019)在《云南建投集团高速公路总承包项目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工程总承包模式及工程项目管理的相关理论研究为基础,结合价值链理论、微笑曲线理论等,对云南建投集团在高速公路领域的工程总承包项目管理进行研究分析。该企业在近7年的时间内,以总承包模式承建了19条高速公路,并在项目管理过程中,对企业原有的项目管理理念、管理层级、管理方式进行调整,逐渐形成了具有企业特色的总承包项目部管理方式:以事业部为管理主体实施四级管理;秉承“总策划、总协调、总控制、总指挥、总服务”的理念,以项目策划为始进行总包管理;形成主材统供、大宗材料集中采购的物资采购系统,建立了集团层面的专业分包、劳务分包集中采购考核系统。该企业高速公路总承包项目管理过程中,也显现了一些不可避免的问题,如:物资供应链未闭合;原材料价格波动大影响项目成本;信息化水平较低;设计管理能力不足;技术研发对产业支撑不足;风险控制水平较低等等。针对该企业总包管理过程中呈现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了针对性的提升建议:在加快建立企业层级的高速公路总包管理规范,提升采购、施工管理能力的同时,加大培养科研设计能力,构建适应总承包管理发展状况的风险管控体系,从而提升企业总承包项目管理水平。
刘若刚[6](2019)在《改革开放以来国有企业党员干部信仰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改革开放40多年的实践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飞跃,同时也启示我们: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40多年来,国有企业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从计划经济的国营工厂到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现代化企业制度的转变,国有资产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0%。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有企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是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支柱和依靠力量,其中最重要的是坚持党的领导是国有企业的“根”和“魂”。小到一个人,大到一个政党,任何时候信仰、信念、信心都至关重要。改革开放以来国有企业党员干部信仰问题是检验国有企业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忠诚担当的重要手段,是党实现对国有企业政治和思想领导效果的重要表现,是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保障,是党在国有企业的重要政治优势。国有企业党员干部的信仰问题研究以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唯物史观作指导,采用历史与逻辑相统一和辩证分析的方法,将国有企业党员干部的信仰问题置于改革开放40多年伟大实践的历史背景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过程中,在市场化、全球化、信息化的语境下,对比共产党人的初心,紧扣党员干部的思想变化,党员干部信仰问题研究注重实证分析,通过问卷调查和个人访谈、集体座谈来了解改革开放以来国有企业党员干部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变化。在此基础上客观分析,探讨了党员干部个人信仰变化的原因,既找出改革开放大背景下的党员干部的共性的问题,及国有企业党员干部信仰特有的问题及原因,对今后有针对性的加强国有企业党员干部的信仰教育和党性教育提供一些参考。改革开放40多年来,国有企业在市场经济体制建设过程中,国有企业党组织职能和作用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通过对党组织职能和作用的历史发展和理论逻辑进行了系统和深入的分析,对党组织的职责和职能变化进行梳理,对国有企业党组织建设的弱化、淡化、虚化和边缘化等问题也作了相应的分析,为加强国有企业党组织的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提供一些参考,尤其是在加强党组会、董事会和经理会之间的沟通提供了顶层设计方案和具体的操作办法。国有企业党员干部既是国有企业生产经营的骨干,也是党在经济领域的执政骨干,既要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又要懂得经营生产,肩负着经营管理国有资产、实现保值增值的重要责任,所以国有企业党员干部都是复合型人才。国有企业党员干部信仰问题,既关系国有企业的发展方向,更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和共产党执政力量的保障。同时也关系到到国有企业自身的经营发展。从马克思主义主信仰体系与时俱进中寻找指导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重要力量,从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常抓不懈来加强国有企业党员干部的政治理论水平和党性修养,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来进一步加强国有企业基层党组织的建设,确保党组织主体责任的落实。马克思主义信仰是理性的信仰,是科学的理论体系,是实践运动,是解放人类的价值追求,所以需要国有企业党员干部提高理论水平,在理论上的清醒促进政治上的坚定,把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思想体系转化为自己的思维方式,把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价值追求转化为自己的自觉思维,外化为自己的行为模式,为做大做强做优国有企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蔡京儒[7](2019)在《A物流公司横向一体化战略研究》文中指出物流企业作为服务主体之一,致力于为生产企业提供后勤服务。生产企业为了将所有资源和精力集中于核心竞争力提升上,对物流企业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国内外大型物流公司意识到这一变化趋势,纷纷致力于提升物流综合服务能力,物流企业横向一体化战略成为发展趋势。尽管近年来并购案例不断涌现,但成功案例少之又少,长远发展、持续发展的意识较为薄弱。本文以A物流公司为研究对象,综合PEST分析、五力模型、SWOT分析、典型案例研究、问卷和访谈等相关方法,对A物流公司进行横向一体化战略研究,一方面有助于解决制约A物流公司发展的瓶颈问题,另一方面可为其他类似物流企业横向一体化发展提供借鉴,为国家出台横向一体化相关政策提供参考。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第一,从创新能力、财务状况、业务范围等维度,对企业内部环境进行分析;采用PEST方法,从政治维度、经济维度、社会维度、技术维度,研究A公司面临的外部环境,采用五力模型,对行业竞争力进行分析;利用SWOT方法,分析公司面临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第二,确定A公司横向一体化的战略目标,并提出相应实施措施,构建横向一体化战略实施评价体系,并利用层次分析法进行算例研究。最后,提出A物流公司横向一体化战略实施保障措施。
滕嫒[8](2019)在《Y区外籍就业者管理研究》文中指出当前国际形势快速变化,我国政治与经济地位逐年上升,在发达国家逆全球化势力的抬头产生的排挤与我国良好的经济发展态势及友好的政策措施的招手双重刺激下,大量外籍就业者涌入了我国境内,其中既有低端的劳力工作者,也不乏我国目前紧缺的技术、金融、学术类高层次人才。他们在为我国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带来机遇的同时,也给相关职能部门和整个社会带来了多方位的冲击与挑战。由于我国在外籍就业者管理方面有起步晚、经验少、改革慢等特点,为了使我国在世界人才竞争中取得胜利,同时维护社会面稳定和谐,这就亟需我国外籍人员管理从业者和专家学者们反思经验教训,总结外籍就业者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通过适合的管理理论深层次的分析成因,进而提出对应的解决策略,建立长期有效的管理机制。本文以笔者工作所在地重庆市Y区作为研究样本,采用文献研究法、实证分析法、统计分析法等三个研究方法,通过对外籍就业者管理基本情况的分析,总结提炼出管理中存在的管理主体、管理机制、管理客体三个层面的困难疑惑和矛盾,引入跨部门协同治理理论和整体性政府治理理论,分析问题出现的深层次原因,结合国际上移民管理机制成熟的发达国家经验和国内一线城市创新经验,针对性的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本文研究思路结构大致分为五个部分:第1章绪论部分,主要阐述研究的背景、意义、现状、框架和方法;第2章对文章中的核心概念和理论基础进行阐述;第3章通过对Y区外籍就业者管理的基本情况进行分析,找出外籍就业者管理在法律规章、管理模式、队伍建设、执法难点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分析问题出现的原因;第4章参考国内外先进经验与创新做法,从优化法律体系、改革管理机制、强化队伍建设、完善管理模式等四个方面提出完善Y区外籍就业者管理的对策建议;第5章概括研究结论,并针对性地提出解决同类问题的对策建议。当前外籍就业者管理的相关研究比较少,现有的研究资料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一是研究对象主要集中在北上广等一线城市;二是研究视角比较单一,要么为法律层面要么行政管理制度层面;三是研究理论基础不足,较为经验化,研究多数浮于表面的政策分析。笔者在撰写本文时,将调研工作融入日常工作中,在自身从事的管理工作中及与相关外籍就业者管理工作参与者的座谈走访中,掌握了大量数据和案例资料,为本文的撰写做好了扎实的铺垫。结合在校所学管理学理论知识,进行深层次剖析,力求在学习前人的研究成果基础上,尽力充实这三点薄弱之处,为外籍就业者管理理论研究和现实应用领域提供一点参考。
李密[9](2018)在《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在中国铁建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其影响力的不断提升,正在不断吸引着世界的目光。这其中我国的大型施工企业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国家大力支持基础设施建设和实施“一带一路”战略,建筑施工企业面临着更多的机遇,很多大型的集团企业不仅在国内进行基础设施建设,而且开始走向世界,步入国际化的发展轨道。然而,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已经不能满足企业扩张的需求,甚至制约了企业的发展。因此,急需一个新的财务管理模式,解决企业面临的问题,推动企业的发展,再加上信息技术的创新,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应运而生。作为一种新的财务管理变革,在国外已有三十多年的历史,经过多年的实践,财务共享服务模式的价值已经得到了很好的证明。财务共享服务模式在降低运营成本、提高运营效率、加强财务集中管理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据统计,目前世界500强企业中有一半以上已经建立了财务共享服务的组织机构,90%的跨国企业正在实施财务共享服务。它的建立为企业带来了全新的变革,因此,很多的中国企业也开始借鉴这一模式,建立自己的财务共享服务系统。中国最早建立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企业主要集中在电信、银行和通讯等行业,对于大型建筑施工企业来说,它们的建设相对较晚。本文主要的研究对象是第一家在我国施工企业中实施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中国铁建。因为没有其他的国内建筑企业可以借鉴,因此,中国铁建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建设过程也出现了很多困难,当然,对于它的研究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主要包括以下内容:首先,是以绪论为开篇,介绍了研究的背景和意义、研究方法和思路、基本框架和主要贡献;其次,是理论研究,介绍了财务共享服务与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相关理论;再次,是以中国铁建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应用为例,研究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在中国铁建的设计、流程再造以及运营管理体系,分析其应用的成果、经验以及面临的问题;接着,对国内外企业实施财务共享服务的模式进行研究,并总结它们的成功经验;然后,提出完善中国铁建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建议;最后,进行总结和展望。希望通过此次研究不仅能够对施工企业也对其它类型的企业实施财务共享服务提供帮助。
王荷[10](2018)在《财务共享中心的组织架构优化研究 ——以NF航空公司为例》文中指出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为了应对经济全球化、提升企业竞争力,很多集团企业通过兼并、收购等方式进行投融资,这使得企业在国内外都需要设立众多的分支机构应付当地的资金管理。采用由分支机构先行核算再向集团汇总的传统财务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现代集团发展的需求,为了应对这种现状,很多企业集团纷纷开始尝试建立财务共享中心这种新型的财务管理模式。对规模比较大的跨国公司而言,财务共享中心的建立不仅可以掌握每个分子公司的财务状况,而且还能根据集团需求统一借贷资金,降低借贷成本,从而加强集团企业的管控能力。本文从财务共享模式及相关理论的概述入手,介绍财务共享的作用、模式选择及特点,运用PDCA循环法分析NF航空公司财务共享中心组织架构的优化设计及评价,分为四个阶段:计划阶段、执行阶段、检查阶段、处理阶段。其中,PDCA循环法中的计划阶段是对NF航空公司的财务共享中心(Financial Shared Service Center,以下简称FSSC)组织架构现状进行问题分析以及对FSSC组织架构现状进行梳理,接着对FSSC组织架构设计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以及对FSSC组织架构设计原则进行设计;执行阶段按照计划阶段梳理的现状以及问题进行组织架构的优化设计,优化设计分为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是组织架构扁平化设计,以原有的组织架构为基础进行组织扁平化设计;第二阶段是进一步分离财务共享中心的核算职能以及管理职能,达到核算纯粹化;第三阶段是组织架构优化的目标,在财务共享中心形成“单据池”模式,实行“开放式抢单”进行绩效的员工激励,发挥财务共享中心扁平化组织架构的优势。PDCA循环法中的检查阶段和处理阶段内容为NF航空公司财务共享中心组织架构优化评价,检查阶段分析了财务共享中心组织架构优化设计中绩效考核体系、保障体制等的制定。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对航空公司FSSC组织架构设计方面有一些借鉴经验。
二、十一局集团五公司信息化建设取得实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十一局集团五公司信息化建设取得实效(论文提纲范文)
(2)公司治理的多元演变与深化路径:“十三五”回顾与“十四五”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十三五”公司治理改革的进展与成效 |
(一)公司治理制度环境逐步完善 |
(二)产权制度改革取得新进展 |
(三)国有企业现代企业制度持续完善 |
(四)民营企业规范治理模式日益成熟 |
(五)上市公司治理水平有所提升 |
三、当前公司治理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
(一)与相关制度体系融合程度不够 |
(二)混合所有制改革治理效应有限 |
(三)多元参与的长效治理机制欠缺 |
(四)创新战略亟须相应的治理转型 |
(五)国际化经营带来新的治理挑战 |
四、“十四五”公司治理深化的方向与路径 |
(一)加快推进制度创新,促进治理现代化 |
(二)优化股权治理结构,发挥股东制衡效应 |
(三)健全外部治理机制,提高运营透明度 |
(四)建立灵活激励机制,适应创新发展要求 |
(五)提升跨国治理能力,培育世界一流企业 |
五、结语 |
(4)中央企业境外投资法律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外文缩略语对照表 |
导言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研究价值及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四、本文研究方法 |
五、论文结构 |
六、论文主要创新及不足 |
第一章 中央企业境外投资主体研究 |
第一节 国际投资与境外投资法 |
一、国际投资的分类与境外直接投资 |
二、从国际直接投资法到境外投资法 |
第二节 中央企业法律主体地位 |
一、国有企业的概念界定 |
二、中央企业概念辨析 |
三、中央企业的比较分析 |
第三节 中央企业境外投资演进 |
一、中央企业境外投资发展阶段 |
二、中央企业境外投资现状分析 |
三、中央企业境外投资趋势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中央企业境外投资国内法制及其改革 |
第一节 中央企业境外投资国内法制现状 |
一、公司治理法制 |
二、境外投资监管 |
三、境外投资保护 |
第二节 中央企业改革对境外投资的影响 |
一、改革背景概要 |
二、具体改革举措 |
三、对境外投资的影响 |
第三节 国内法制改革建议——借鉴日本、新加坡、德国 |
一、相关法制改革应当并行——基于日本经验的分析 |
二、从规范企业到规范决策——基于新加坡经验的分析 |
三、从监管规制到法制保障——基于德国经验的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中央企业境外投资东道国法制 |
第一节 司法豁免理论及东道国相关司法实践问题 |
一、司法豁免概念及观点 |
三、中航油案及其影响 |
四、中央企业不应当然地主张司法豁免 |
第二节 竞争法审查问题 |
一、投资东道国竞争法审查一般问题 |
二、关键判断——中央企业境外投资的公平竞争 |
三、欧盟委员会中化集团/帝斯曼合资申报案 |
四、中央企业经营者集中申报应当单独计算市场份额 |
第三节 国家安全审查问题 |
一、国家安全审查基本问题 |
二、美国CFIUS国家安全审查制度研析 |
三、美国CFIUS国家安全审查晚近实践——三一重工案 |
四、CFIUS及 FIRRMA改革对中央企业境外投资的影响及应对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中央企业境外投资国际法制 |
第一节 国际投资法制基本问题 |
一、国际投资保护与国际投资法制 |
二、相关国际法律渊源 |
第二节 国际法制调和作用 |
一、国际法制调和需求 |
二、国际法制调和原理 |
第三节 中央企业相关重点问题 |
一、投资协定适用范围问题 |
二、中央企业投资主体定位 |
三、国民待遇以及中方主张 |
四、竞争中立的国际法规则 |
本章小结 |
结论 |
一、相关国内法制改革当与中央企业改革并举并重 |
二、中央企业境外投资需适应投资东道国法律制度 |
三、以国际造法为契机实现中央企业境外投资保护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后记 |
(5)云南建投集团高速公路总承包项目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目的 |
1.2 文献综述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平行承发包模式与工程总承包模式 |
2.2 研究理论基础 |
3 云南建投集团在高速公路领域的总承包发展现状 |
3.1 企业简介 |
3.2 企业工程总承包发展历程 |
3.3 企业在高速公路领域的总承包实施情况 |
4 云南建投高速公路总承包项目管理特点分析 |
4.1 矩阵式总包项目部 |
4.2 四级管理层次 |
4.3 两级项目策划 |
4.4 分级采购管理 |
4.5 “五总”管理理念 |
4.6 集团内部产业链雏形 |
5 云南建投高速公路总承包项目管理存在的问题 |
5.1 物资供应链未闭合 |
5.2 变更处理效率较低 |
5.3 设计管理能力不足 |
5.4 技术研发对管理提升支撑不足 |
5.5 风险控制水平较低 |
5.6 信息化水平较低 |
5.7 资质布局有待提升 |
6 云南建投高速公路总承包项目管理提升建议 |
6.1 提升科研设计板块对总承包项目的支撑力度 |
6.2 加快确立集团统一的高速公路总包项目管理标准 |
6.3 提升总承包核心能力 |
6.4 打造EPC全产业链运营能力 |
6.5 建立综合集成的信息管理体系 |
6.6 加快公路板块资质提升 |
6.7 构建全面有效的风险管理体系 |
7 结论和展望 |
7.1 结论 |
7.2 不足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改革开放以来国有企业党员干部信仰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问题的缘起 |
1.2 研究的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研究的现状 |
1.3.1 国内的研究现状 |
1.3.1.1 国内信仰的一般研究 |
1.3.1.2 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研究 |
1.3.1.3 改革开放以来国有企业党员干部的信仰研究 |
1.3.2 国外的研究现状 |
1.3.2.1 国外信仰的一般研究 |
1.3.2.2 国外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一般研究 |
1.4 研究的方法 |
1.5 研究的难点和创新点 |
2 马克思主义信仰体系的概述 |
2.1 信仰的一般理论概述 |
2.1.1 信仰的特征 |
2.1.2 信仰的功能与分类 |
2.2 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一般概述 |
2.2.1 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关系 |
2.2.2 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三重价值 |
2.2.3 马克思主义信仰与共产主义理想的关系 |
3 改革开放以来国有企业党员干部信仰建设的现状 |
3.1 国有企业党员干部信仰建设的必要性 |
3.1.1 国有企业党员干部的信仰建设是国有企业本质属性的需要 |
3.1.2 国有企业党员干部信仰建设是国有企业做大做强的内在要求 |
3.1.3 国有企业党员干部的信仰建设是改革开放发展的需要 |
3.1.4 国有企业党员干部信仰建设是培养国有企业党员干部的需要 |
3.2 国有企业党员干部信仰的现状调研 |
3.3 国有企业党员干部信仰的正向性表现 |
3.3.1 国有企业党员干部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认同增强 |
3.3.2 党组织主体责任意识逐渐增强 |
3.4 国有企业党员干部信仰的负向性表现 |
3.4.1 信仰的多元化倾向 |
3.4.2 信仰的淡化倾向 |
3.4.3 信仰的功利化倾向 |
3.4.4 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庸俗化倾向 |
4 国有企业党员干部信仰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4.1 信仰者自身的因素 |
4.1.1 国有企业党员干部负面形象的影响 |
4.1.2 改革开放以来主流价值观遭受冲击 |
4.1.3 国有企业党员干部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水平不高 |
4.1.4 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实效性缺失 |
4.2 信仰对象自身解释力减弱 |
4.3 信仰环境惯性影响 |
4.3.1 党组织建设的弱化、淡化 |
4.3.2 国有企业党员干部的信仰建设面临改革开放和市场化的挑战 |
4.3.3 西方思潮对党员干部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负面影响 |
5 国有企业党员干部信仰建设的路径 |
5.1 马克思主义信仰体系与时俱进 |
5.1.1 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 |
5.1.2 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 |
5.1.3 做大做强国有企业,提高实现中国梦的信心 |
5.2 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常抓不懈 |
5.2.1 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必要性 |
5.2.2 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历程 |
5.2.3 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方法 |
5.2.3.1 理论清醒是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的再确认 |
5.2.3.2 情感体验是马克思主义信仰建设的再确认 |
5.3 信仰者对信仰对象的内化外化相互促进 |
5.3.1 信仰者对马克思主义信仰内化 |
5.3.2 信仰者对马克思主义信仰外化 |
6 增强国有企业基层党组织建设的路径 |
6.1 国有企业党组织职能变化历程 |
6.2 增强国有企业基层党组织建设 |
6.3 把党组织的政治优势与企业制度优势融合在一起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国有企业党员干部信仰情况的调查问卷 |
附录2:国有企业党组织部门负责人访谈问题 |
附录3:国务院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所属企业名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7)A物流公司横向一体化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理论基础 |
2.1 战略管理理论 |
2.1.1 战略管理理论的演变 |
2.1.2 战略管理的概念和特点 |
2.1.3 战略管理的步骤 |
2.2 横向一体化战略理论 |
2.2.1 横向一体化研究综述 |
2.2.2 横向一体化的内涵和特点 |
2.2.3 物流企业横向一体化的定义 |
2.2.4 物流企业横向一体化的途径 |
第三章 A物流公司横向一体化的内外部环境分析 |
3.1 A公司概况 |
3.2 A物流公司横向一体化的内部环境分析 |
3.2.1 A公司创新能力 |
3.2.2 A公司财务状况 |
3.3 A物流公司横向一体化的外部环境分析 |
3.3.1 外部环境PEST分析 |
3.3.2 行业竞争力分析 |
3.4 A物流公司横向一体化SWOT分析 |
3.4.1 优势分析 |
3.4.2 劣势分析 |
3.4.3 机会分析 |
3.4.4 挑战分析 |
第四章 A物流公司横向一体化战略目标及战略实施措施 |
4.1 A物流公司发展愿景和战略目标 |
4.2 A物流公司横向一体化战略实施措施 |
4.2.1 慎重选择并购对象和战略合作伙伴 |
4.2.2 选择适合的横向一体化运营途径 |
4.2.3 扩大与其他公司的合作联盟 |
4.2.4 围绕核心业务拓展个性化增值服务 |
4.2.5 提高公司物流服务综合程度 |
4.3 A物流公司横向一体化战略实施评价体系构建 |
4.3.1 指标体系构建 |
4.3.2 问卷调查设计 |
4.3.3 算例分析 |
第五章 A物流公司横向一体化战略实施保障 |
5.1 组织机构保障 |
5.1.1 建立横向网络化组织结构 |
5.1.2 搭建物流信息管理系统 |
5.1.3 建立电子商务平台 |
5.2 人力资源保障 |
5.2.1 引进专业管理人才 |
5.2.2 加强员工专业技能培训 |
5.2.3 建立科学的绩效管理体系 |
5.3 运营资金保障 |
5.3.1 拓展运营资金来源 |
5.3.2 加强运营资金风险控制 |
第六章 结论与研究展望 |
6.1 主要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导师简介 |
附件 |
(8)Y区外籍就业者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研究背景 |
(二) 研究目的和意义 |
(三) 国内外研究现状 |
(四) 研究内容基本框架 |
(五) 研究方法 |
(六) 研究创新 |
一、核心概念与理论基础 |
(一) 核心概念 |
(二) 理论基础 |
二、Y区外籍就业者管理的基本情况 |
(一) Y区外籍就业者管理相关数据 |
(二) Y区外籍就业者管理现行措施与具体成效 |
三、Y区外籍就业者管理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
(一) Y区外籍就业者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
(二) Y区外籍就业者管理问题的成因分析 |
四、完善Y区外籍就业者管理的对策建议 |
(一) 完善法律法规,推进依法治国 |
(二) 破除信息孤岛,建立协同机制 |
(三) 提升管理能力,健全队伍建设 |
(四) 创新整体治理,齐抓管控服务 |
五、结论与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在中国铁建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研究综述 |
1.3 研究思路和主要内容 |
1.4 研究方法与框架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框架 |
1.5 本文的主要贡献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
2.1 财务共享服务概述 |
2.1.1 财务共享服务概念 |
2.1.2 财务共享服务的发展阶段 |
2.1.3 财务共享与会计集中核算的差异 |
2.2 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概述 |
2.2.1 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概念 |
2.2.2 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特点 |
2.3 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模式和范围 |
2.3.1 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模式 |
2.3.2 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范围 |
2.4 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理论基础 |
2.4.1 规模经济理论 |
2.4.2 竞争优势理论 |
2.4.3 业务流程再造理论 |
2.4.4 内部控制理论 |
第三章 中国铁建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案例分析 |
3.1 中国铁建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应用概况 |
3.1.1 中国铁建基本情况 |
3.1.2 中国铁建经营情况 |
3.1.3 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实施概况 |
3.2 实行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前的管理模式及问题 |
3.2.1 实施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前的管理模式 |
3.2.2 实施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前管理模式的问题 |
3.3 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总体设计 |
3.3.1 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地点和规模的设计 |
3.3.2 实施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后的管理模式 |
3.3.3 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组织架构 |
3.3.4 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流程设计 |
3.3.5 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未来发展规划的设计 |
3.4 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运营管理体系 |
第四章 中国铁建实行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后的成果、经验及问题 |
4.1 实行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后的成果 |
4.1.1 提高了效率并且降低了成本 |
4.1.2 加强了集团内部管控 |
4.1.3 推动了企业资源的整合利用 |
4.1.4 提升了信息质量并且优化了财务队伍结构 |
4.2 财务共享服务成功实施的经验 |
4.2.1 得益于政策及领导的支持 |
4.2.2 得益于信息系统的创新 |
4.2.3 得益于循序渐进的变革与创新 |
4.2.4 得益于标准化的流程再造 |
4.3 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应用中出现的问题 |
4.3.1 员工队伍的建设问题 |
4.3.2 信息系统方面的问题 |
4.3.3 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管控问题 |
4.3.4 流程方面的问题 |
第五章 国内外企业财务共享服务实践经验与启示 |
5.1 江森自控财务共享服务模式的经验 |
5.2 中交二航局财务共享服务模式的经验 |
5.3 中兴通讯财务共享服务模式的经验 |
5.4 国内外企业实施财务共享服务的经验启示 |
第六章 完善中国铁建财务共享服务中心运行模式的建议 |
6.1 要加强员工队伍的建设 |
6.2 要整合并完善信息系统 |
6.3 要适时适度的加强集团管控 |
6.4 要不断优化流程并提升流程管理水平 |
6.5 要建立科学的绩效管理体系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致谢 |
(10)财务共享中心的组织架构优化研究 ——以NF航空公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研究方法、思路及框架 |
2 文献综述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理论基础 |
2.1.1 财务共享服务的理论模型 |
2.1.2 现代的组织理论 |
2.2 关于财务共享的研究 |
2.2.1 财务共享服务的起源与发展 |
2.2.2 财务共享服务的模式及选择 |
2.2.3 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建立的关键因素 |
2.3 关于组织架构的研究 |
2.3.1 组织架构的设计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
2.3.2 组织架构的关键因素 |
2.4 “戴明环”循环法(PDCA循环法) |
2.4.1 PDCA循环法的含义 |
2.4.2 PDCA循环法的价值 |
2.5 文献述评 |
3 财务共享中心组织架构设计模式分析 |
3.1 借鉴公司的选择 |
3.2 渐进式组织架构优化模式——中兴通讯集团财务云 |
3.2.1 中兴通讯集团财务云的介绍 |
3.2.2 渐进式财务共享中心组织架构优化的作用 |
3.3 集中式组织架构设计模式——中铁十一局财务共享中心 |
3.3.1 中铁十一局财务共享中心的介绍 |
3.3.2 财务共享中心组织架构优化的前提及方法 |
3.4 本章小结 |
4 案例公司介绍 |
4.1 NF航空公司简介 |
4.2 NF航空公司财务共享中心的现状 |
4.2.1 问题调查 |
4.2.2 组织架构现状 |
4.2.3 组织人力分布现状 |
4.2.4 财务共享中心的主要职责 |
4.2.5 信息系统现状 |
5 NF航空公司财务共享中心组织架构的优化设计 |
5.1 组织架构优化设计流程 |
5.2 计划阶段(Plan) |
5.2.1 组织架构的问题分析 |
5.2.2 组织架构设计影响因素分析 |
5.2.3 组织架构设计的原则 |
5.3 执行阶段(Do)——组织架构优化设计 |
5.3.1 第一阶段——扁平化优化设计 |
5.3.2 第二阶段——核算职能与管理职能剥离 |
5.3.3 第三阶段——“单据池”模式 |
6 NF航空公司财务共享中心组织架构的优化评价 |
6.1 检查阶段(Check) |
6.1.1 保障机制 |
6.1.2 效果评价 |
6.2 处理阶段(Action) |
7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十一局集团五公司信息化建设取得实效(论文参考文献)
- [1]建筑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研究 ——以中铁五局新疆分公司为例[D]. 陈晨. 新疆大学, 2021
- [2]公司治理的多元演变与深化路径:“十三五”回顾与“十四五”展望[J]. 王欣. 财贸研究, 2021(02)
- [3]中铁十四局集团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 樊国栋.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2020
- [4]中央企业境外投资法律问题研究[D]. 闫飞. 华东政法大学, 2020(08)
- [5]云南建投集团高速公路总承包项目管理研究[D]. 陈玲花. 云南大学, 2019(02)
- [6]改革开放以来国有企业党员干部信仰问题研究[D]. 刘若刚. 上海师范大学, 2019(08)
- [7]A物流公司横向一体化战略研究[D]. 蔡京儒. 北京化工大学, 2019(06)
- [8]Y区外籍就业者管理研究[D]. 滕嫒. 西南政法大学, 2019(08)
- [9]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在中国铁建的应用研究[D]. 李密. 华东交通大学, 2018(12)
- [10]财务共享中心的组织架构优化研究 ——以NF航空公司为例[D]. 王荷. 广东财经大学, 201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