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科体检电子病历编制

妇科体检电子病历编制

一、妇科体检电子病历的编制(论文文献综述)

胡燕[1](2021)在《基于循证构建宫颈癌根治术后膀胱管理方案与应用研究》文中指出目的:了解宫颈癌根治术后膀胱管理现状,检索、评价宫颈癌根治术后患者膀胱管理相关的国内外高质量临床指南、系统评价以及证据总结,并根据文献质量评价结果提取、整合高质量证据;基于现状调查及证据整合结果构建宫颈癌根治术后膀胱管理方案初稿;运用德尔菲法对方案初稿进行修改、完善,最终形成宫颈癌根治术后膀胱管理方案,并对方案进行临床实证研究。以期为临床医务人员对宫颈癌根治术患者实施膀胱管理提供科学、规范、切实可行的参考依据,促进宫颈癌根治术患者的膀胱功能早日康复,提高其术后生命质量。方法:1采用病历回顾分析法,查询电子病历信息系统,并结合电话随访,收集重庆市某三甲医院在2018年1月至2018年9月期间实施宫颈癌根治术患者的相关病历资料,以了解宫颈癌根治术患者的膀胱管理现状;采用问卷调查法,对重庆市二级以上医院的妇科护士进行宫颈癌根治术后膀胱管理相关知信行调查,以了解重庆市妇科护士对于宫颈癌根治术后膀胱管理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实施膀胱管理的态度和行为现状。2运用循证医学方法,系统、全面地检索国内外膀胱管理相关的临床指南、系统评价以及证据总结,严格按照文献纳排标准进行文献筛选,并对筛选出的文献进行文献质量评价和证据条目的提取与整合,最终整理出符合宫颈癌根治术后膀胱管理相关的高质量证据。3结合现状调查以及证据整合结果,拟定宫颈癌根治术后膀胱管理方案初稿,通过德尔菲专家函询对方案初稿进行修订,最终确定宫颈癌根治术后膀胱管理方案。4采用类实验研究法,对膀胱管理方案进行临床实证研究:选取2019年12月~2020年8月在重庆市某三甲医院行宫颈癌根治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人数均等。对照组患者接受术后常规护理措施,试验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膀胱管理方案。通过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膀胱功能基本恢复率、尿路感染发生率、留置尿管时间、术后不同时期的生活质量以及出院满意度等指标,评价本研究所构建的膀胱管理方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结果:1通过回顾性分析145例宫颈癌根治术患者的临床病历资料,结果如下:宫颈癌根治术后患者的留置尿管时间为6~62天,平均15.43±8.21天;宫颈癌根治术后患者的带尿管出院率为57.24%,导尿管拔出后的尿管重置率为21.38%,尿路感染发生率为41.38%,尿管拔除后自解小便不畅采取间歇性导尿者2例。宫颈癌根治术后患者无论在住院阶段,还是居家留置尿管期间,常规采用碘伏原液或稀释液进行会阴护理,每日2次。对402名重庆市妇科护士进行宫颈癌根治术后膀胱管理知信行调查发现,重庆市妇科护士对宫颈癌根治术后膀胱管理相关的知识、态度、行为得分以及知信行总分分别为(7.41±2.33)分、(30.06±3.82)分、(29.69±7.58)分和(67.17±10.10)分;妇科护士对宫颈癌根治术后膀胱管理相关知识的总体正确率(正确率=回答正确的条目数/知识部分的总条目数*100%)为61.77%。其中,不同学历妇科护士的知识得分分别为:研究生学历护士(10.00±1.73)分,本科学历护士(7.54±2.30)分,专科学历护士(7.07±2.37)分;编制护士与合同护士的知识得分分别为(8.06±2.18)分与(7.24±2.35)分;三级医院与二级医院护士的知识得分分别为(7.91±2.25)分与(6.64±2.26)分,以上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2通过系统、全面的文献检索以及文献质量评价,总共纳入8篇指南、3篇系统评价以及3篇证据总结;通过对文献中的证据条目进行提取、整合,最终形成膀胱功能评估、留置导尿管管理、间歇导尿管理、膀胱功能训练及健康教育5方面内容,总共24条最佳证据,作为构建宫颈癌根治术后膀胱管理方案的潜在应用条目。3结合前期现状调查和证据整合结果,初步形成宫颈癌根治术后膀胱管理方案初稿,方案初稿包括5个一级条目、16个二级条目和43个三级条目;通过2轮德尔菲专家函询对方案初稿进行修改和完善,最终确定了宫颈癌根治术后膀胱管理方案,方案包括5个一级条目、14个二级条目和35个三级条目。4采用类实验研究法,对膀胱管理方案进行临床实证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与对照组患者的膀胱功能基本恢复率分别为85.94%与54.69%;首次拔除留置导尿管的时间分别为(9.06±3.43)天与(18.69±9.94)天,留置尿管总时间分别为(10.70±7.57)天与(29.17±19.65)天;留置尿管期间以及尿管拔除后48小时以内尿路感染的发生率分别为9.38%与75.00%;出院时的生活质量得分为(88.41±7.13)分与(84.11±2.62)分,术后1月的生活质量得分为(111.70±4.14)分与(103.30±7.13)分,术后3月的生活质量得分为(119.73±1.45)分与(119.17±1.50)分;两组患者的出院满意度分别为(98.50±1.76)分与(92.19±3.69)分,以上两组患者的评价指标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通过回顾性分析宫颈癌根治术患者膀胱管理相关的临床病历资料以及对重庆市妇科护士进行子宫根治术后膀胱管理知信行问卷调查发现,宫颈癌根治术患者的留置尿管时间较长、带尿管出院率较高、导尿管拔除后的尿管重置率以及尿路感染发生率也较高;医务人员仍以传统的膀胱管理方法对宫颈癌根治术患者实施膀胱管理,对于如何促进宫颈癌根治术患者膀胱功能康复的新理念、新方法应用较少;妇科护士对宫颈癌根治术后膀胱管理相关知识掌握欠佳,实施宫颈癌根治术后膀胱管理的方法缺乏规范性和系统性,但妇科护士对于改变宫颈癌根治术后膀胱管理现状的意愿较强。2通过系统、全面的文献检索以及文献质量评价,提取、整合出的最佳证据条目可作为构建宫颈癌根治术后膀胱管方案的潜在应用条目。结合现状调查以及证据整合结果,构建出宫颈癌根治术后膀胱管理方案初稿;经过2轮德尔菲专家函询对方案初稿进行补充、修改和完善,最终确定了宫颈癌根治术后膀胱管理方案。整个方案构建过程科学、严谨,具有较好的科学性和临床适用性。3通过对方案进行临床初步应用,试验组患者在膀胱功能基本恢复率、术后留置尿管时间、尿路感染发生率、术后不同时期的生活质量以及出院满意度等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表明该膀胱管理方案具有较好的临床实用性和有效性,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阮丽君[2](2020)在《脾虚湿阻型复发性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的阴道微生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基于前期对复发性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Recurrent vulvovaginal candidiasis,RVVC)患者的证候特点调查,围绕RVVC“正虚湿伏”的病机特点,进一步深入对RVVC脾虚湿阻证阴道微生态的研究,阐明阴道微生态在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ulvovaginal candidiasis,VVC)反复发作中的影响机制。目的:以同病(RVVC)异证(脾虚湿阻证与湿热证)及异病(RVVC、VVC)同证(脾虚湿阻证)作为研究对象,以Illumina Mi Seq高通量测序作为研究手段,通过观察各组阴道微生态变化,比较各组菌落组成异同,阐明与脾虚湿阻证相关的阴道微生态特点,寻找VVC反复发作背后阴道菌落的变化趋势,为RVVC的防治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方法:1.中医证候及中医体质研究:应用自制的《证候调查表》及北京中医药大学王琦教授制定的《中医体质调查量表》,收集2020年6月至2020年9月就诊于南方医科大学第五附属医院妇科门诊的RVVC及VVC患者,中医辨证属脾虚湿阻证及湿热证者。对照组来自南方医科大学第五附属医院体检科的健康人群。就诊时填写问卷调查表,通过比较证候分布及积分来探讨RVVC患者证候特点,通过判别体质来分析RVVC患者体质特征。2.阴道微生态研究:实验分RVVC组、VVC组及对照组,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纳入RVVC组35例,VVC组39例,正常组37例,共纳入111例研究对象。采集各研究对象阴道侧壁上1/3处分泌物,进行Illumina Mi Seq高通量测序及阴道微生态检查。比较同病异证及同证异病间阴道微生态的组成异同点,探索阴道菌落组成与RVVC发病之间的关系。本研究经过南方医科大学第五附属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批准号:2020-FCK-K-002)。结果:1.证候研究:本研究纳入RVVC组脾虚湿阻证者30例(30/35),湿热证者5例(5/35);VVC组脾虚湿阻证者30例(30/39),湿热证者9例(9/39)。RVVC组与VVC组间脾虚湿阻证及湿热证的分布无统计学差异。RVVC组脾虚湿阻证积分为15.73±5.87,VVC组脾虚湿阻证积分为12.40±3.25,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RVVC组湿热证积分为20.80±2.25,VVC组湿热证积分为17.33±1.67,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2.阴道微生态研究:(1)清洁度(Cleaness degree of vagina,CDV)比较:三组间CDV分布有统计学差异(P<0.001),但RVVC组与VVC组CDV分布无统计学差异;RVVC组与VVC组脾虚湿阻证者CDV分布无统计学差异;RVVC组与VVC组湿热证者CDV分布无统计学差异;三组卵泡期CDV分布有统计学差异(P=0.034),但RVVC组与VVC组卵泡期CDV分布无统计学差异;三组黄体期CDV分布有统计学差异(P<0.001),但RVVC组与VVC组黄体期CDV分布无统计学差异。(2)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Acetylglucosaminidase,NAG):是溶酶体中的一种酸性水解酶,该酶阳性提示假丝酵母菌感染。三组间NAG分布有统计学差异(P<0.001),但RVVC组与VVC组NAG分布无统计学差异;RVVC组与VVC组脾虚湿阻证者NAG分布无统计学差异;RVVC组与VVC组湿热证者NAG分布无统计学差异;各组卵泡期NAG分布有统计学差异(P=0.015),但RVVC组与VVC组卵泡期NAG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各组黄体期NAG分布有统计学差异(P<0.001);但RVVC组与VVC组黄体期NAG分布无统计学差异。(3)白细胞酯酶(Leucocyte esterase,LE):是炎症反应指标,三组间LE分布有统计学差异(P<0.001),但RVVC组与VVC组LE分布无统计学差异;RVVC组与VVC组脾虚湿阻证者LE分布无统计学差异(P>0.05);RVVC组与VVC组湿热证者LE分布无统计学差异(P>0.05);各组卵泡期LE分布有统计学差异(P=0.031),RVVC与VVC组卵泡期LE分布无统计学差异;各组黄体期的LE分布有统计学差异(P<0.001),RVVC与VVC组黄体期LE分布无统计学差异。(4)过氧化氢(H2O2):各组间H2O2分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RVVC组与VVC组H2O2阳性率有统计学差异(P=0.033);RVVC组与VVC组脾虚湿阻证者阴道H2O2分布无统计学差异(P>0.05);RVVC组与VVC组湿热证者阴道H2O2分布无统计学差异(P>0.05);各组卵泡期H2O2分布有统计学差异(P=0.013),RVVC组与VVC组卵泡期H2O2分布无统计学差异;各组黄体期H2O2分布有统计学差异(P=0.001),RVVC组与VVC组黄体期H2O2分布无统计学差异。(5)唾液酸苷酶(Sialic neuraminidase,SNA):是加德纳菌等致病菌的标志物。各组SNA分布无统计学差异(P=0.102),且不同证型、月经周期的不同阶段SNA分布均无统计学差异。(6)β-葡萄糖苷酶(β-glucuronidase,GUS):是糖苷类水解酶的一种。各组GUS分布无统计学差异(P=0.33),且不同证型、月经周期的不同阶段GUS分布均无统计学差异。(7)阴道PH值:(1)RVVC组、VVC组、对照组阴道PH分别为4.89±0.48、5.01±0.37、4.67±0.47,三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04),VVC组阴道PH值较对照组高(P=0.001),RVVC组与VVC组阴道PH值比较无统计学差异,RVVC组与对照组间PH值比较无统计学差异。(2)脾虚湿阻证与湿热证患者阴道PH值比较无统计学差异;RVVC组湿热证患者阴道PH(5.10±0.00)较组内脾虚湿阻证患者阴道PH值(4.85±0.94)高,有统计学差异(P<0.0001);VVC组内脾虚湿阻证与湿热证患者阴道PH值比较无统计学差异。(3)RVVC组与VVC组脾虚湿阻证者阴道PH值无统计学差异(P=0.237);RVVC组与VVC组湿热证患者阴道PH值比较亦无统计学差异(P=0.955)。(4)RVVC组与VVC组在月经周期不同阶段阴道PH值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三组内在月经周期不同阶段的阴道PH值比较亦无统计学差异(P>0.05)。(5)RVVC组(35-45岁)阴道PH值较组内(20-34岁)阴道PH值升高,有统计学差异(P=0.0004);VVC组(20-34岁)阴道PH值较组内(35-45岁)阴道PH值升高,有统计学差异(P=0.0008);对照组不同年龄段阴道PH比较无统计学差异。3.阴道微生物多样性研究:(1)各组阴道优势菌种均为乳酸杆菌;各组阴道菌落中乳酸杆菌含量分别为:RVVC组97.47%、VVC组60.74%、对照组69.43%;RVVC组阴道菌落物种多样性指数明显下降,低于VVC组和正常组。(2)RVVC组卵泡期及黄体期阴道菌落中乳酸杆菌比例明显上升,物种丰度明显下降,低于VVC组和正常组;对照组阴道菌落在卵泡期丰度较高、黄体期丰度下降。(3)RVVC组与VVC组脾虚湿阻证患者阴道菌落丰度均明显下降。(4)对三组研究对象黄体期阴道菌落进行组间菌群差异显着性检验,发现各组间存在显着的统计学差异。其中在属水平,韦荣球菌属(vellonella)和拟杆菌属(bacteroides)仅存在于RVVC组。4.体质研究:三组研究对象平和体质分布有统计学差异(P=0.045),偏颇体质分布无统计学差异(P=0.280);各组气郁质分布有统计学差异(P=0.015);各组湿热质及阳虚质组间分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RVVC与VVC患者的阴道微生态功能均存在一定的失调,但在月经周期的不同阶段无差异性;脾虚湿阻证患者的阴道菌落丰度明显下降;RVVC脾虚湿阻证与湿热证患者的阴道微生态功能均存在一定的失调,但RVVC湿热证患者表现更为显着,其阴道PH值较组内脾虚湿阻证患者显着升高;RVVC组脾虚湿阻证积分较VVC组脾虚湿阻证积分高,说明VVC反复发作,久则深入,或本自脾虚湿易潜伏,治宜扶正祛邪。2.在RVVC组发现韦荣球菌属(veillonella)和拟杆菌属(bacteroides),其他组均未发现,韦荣球菌属和拟杆菌属可能参与RVVC发病。韦荣球菌属具有代谢乳酸的功用,故反而不利于RVVC患者阴道微生态平衡的恢复;拟杆菌属与RVVC患者反复治疗效果欠佳有关,可能会降低抗真菌药物效价。RVVC组的阴道菌落多样性下降,乳酸杆菌占比升高,治疗RVVC需重视重建阴道菌落丰度,促进优势菌群功能的恢复。3.RVVC患者中平和体质分布下降,RVVC患者易感体质为气郁质、阳虚质和湿热质,RVVC患者偏颇体质中气郁质占比较高。

陈珏[3](2020)在《上海女犯改造70年变迁研究(1949-2019)》文中研究表明女犯改造与男犯改造的区别不仅在于监管场所的男女隔离,而且在于两者在改造难度、改造方式上有很大不同。建国70年来我国在女犯改造上进行了理论和实务的长期探索,已取得了一系列成就,出现了不同于男犯改造的理论成果。了解这段历史时期女犯改造的变迁情况,无论对于女犯改造思想理论的整理和研究,还是以史为鉴、指导女犯改造实务工作都是极其宝贵的。但目前尚未发现针对建国70年来女犯改造文献整理分析的系统研究。从历史史料看,与女犯改造相关史料主要有两类:一类为文献史料,一类为口述史料。文献史料以上海保存最为丰富完整、公开透明。上海是一个国际性大都市,在民国时期便建有女子“监狱”、管理上兼具中西特色,新中国成立后吸收和借鉴了其好的经验,在70年的历史中成为中国女犯改造工作的翘楚。上海有属于自己的监狱志,记载了1949年以来的监狱改造全貌,并且在2000年后每年均编写年鉴可供查阅。另外,上海有关政法类的报纸和书刊等文献资料也存有记载女犯改造的史料,这些均可公开查阅。口述史料是建国以来监狱监管实务工作中有关罪犯监管方法、工作体会等方面的口述资料,通过它可以更细致地了解不同时期监狱管理的实际情况。但目前,这类资料极少,仅在报纸或档案中零星出现。但建国以来上海从事女犯监管的退休人员健在的仍有不少,他们对不同时期监狱工作的实际情况最为熟悉,这些潜在资料是研究这段历史的最好补充。因而,及时地对健在的历史见证者进行访谈、固定这些口述史料极为紧迫、也很必要。鉴于以上原因,本文拟通过书面和口述史料的广泛收集、整理、分析,系统研究上海1949~2019年这70年的女犯改造情况。论文将综合采用史料收集法、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个案访谈法、数量研究法、跨学科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等多种方法,通过对历史的总结和提炼,以期对女犯的犯罪预防、犯罪改造等理论研究和实务工作提供一定的启示与参考。全文包括导言和五个章节。导论的第一和第二部分明确了选题的意义,对文章中提到的“女犯”和“女监”概念进行界定,以便后续论述的展开。第三部分对目前学界的研究现状进行分析,包括中外理论界、实务界对女犯改造和女犯改造历史研究成果的梳理和研究内容的提炼,发现在建国后上海女犯改造历史研究领域是一块空白。第一章对建国后上海女犯改造的历史阶段进行划分,分为初创与停滞阶段、恢复与重振阶段、改革与创新阶段。初创阶段的女犯管理没有单独的关押机构,在管理手段上与男犯管理差别不大,比较强硬。经历了文革的停滞阶段后,女犯改造进入恢复与重振阶段,法制体系逐渐完善,工作制度逐渐完备,并建立了专门的女犯监狱,形成分类改造模式。进入21世纪后,开始进入改革和创新阶段,女犯改造开始整合各类资源、加大教育改造的比重,并创新性地研发了全国独有的女犯评估量表,打造具有上海特色的女犯改造品牌。第二章论述了上海女犯改造70年指导思想的变迁,从以惩治为主过渡到以管理安全为主,最终确定到以再社会化为主的思想变化历程。以惩治为主指导下的女犯改造思想,来源于建国初期反革命罪犯数量多,阶级斗争激烈的历史状况,形成了男女无差别对待的女犯改造表现形式。以管理安全为主指导下的女犯改造思想,来源于改革开放后犯罪类型的增多、女犯结构的日益复杂化和向西方学习借鉴的成果。面对严峻的社会形势,对女犯改造的要求就是守住安全底线,但同时也兼顾宽严相济的刑罚执行手段,并尝试对表现较好的女犯以人文关怀的形式实现文化改造。以再社会化为主指导下的女犯改造思想强调通过狱内改造帮助女犯实现回归后顺利开始社会生活的目标。第三章详细论述了70中上海女犯政治改造、监管改造、教育改造、劳动改造和文化改造的变迁历程。政治改造作为具有统领作用的改造手段,始终贯穿于女犯改造中,并且与国家政治思想工作同步发展和跟进。监管改造是监狱工作的基础,内容丰富和多样,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一些教训,但总体是不断发展前进的。教育改造和文化改造在总体上其内容和形式都呈现出不断丰富的过程。劳动改造则从以生产效能为主演变为以培养劳动技能为主的变迁过程。第四章介绍了与女犯改造相关的法律环境、生活卫生环境、管理环境和改造主体环境的变迁。法律环境方面,针对女犯的减刑假释、通信会见、探家、安置等法律制度均发生了变化。生活卫生环境方面,对女犯人权保障不断增强,在女犯伙食、医疗卫生、生产生活、囚被服和作息时间等方面均有较大进步。管理环境方面,监狱警戒和应急条件明显提升,惩戒和证据保全条件逐步完善,体现了监狱执法不断规范。主体环境方面,其变迁进程表现为监狱民警来源的正规化、工作制度的规范化、培养机制不断优化,科研能力也不断增强。第五章是对前述四章的总结和思考,论述了女犯改造变迁的动力,分析了女犯改造与同时期男犯改造相比较的特点,以及研究70年变迁历史带来的对女性社会地位的反思,对女犯改造和女性犯罪预防工作的启示。

毛鹏远[4](2019)在《以“一体化”为导向的三级妇幼保健机构卫生服务提供协同模式研究》文中提出目前国内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正面临着“条块分割”与“碎片化”的处境,“断链式”、“碎片式”的卫生服务在管理体系、服务体系、体制机制等方面暴露出诸多问题,导致不能有效的引导患者分层次就医,同时也降低了医疗服务整体效率和质量,卫生服务联合建设中的重重障碍已成为我国目前医疗卫生改革中亟待解决的瓶颈。为实现缓解老龄化加剧时段给社会发展带来的经济压力,刺激民众生育意愿的目的,生育政策在三年内经历了两次大的调整,二孩政策全面放开之后,生育率不升反降。根据统计数据显示,民众生育二孩的比例有所上升,但是一孩生育率持续降低,预想中的“补偿性生育高峰”并没有出现,尽管我国现已初步建立起妇幼保健机构三级诊疗体系,但对于急速增长的民众生育需求反应缓慢,尤其是数量上占有绝对优势的基层妇幼保健机构。根据研究内容的系统性特征,本文共分九章,第一章简述了国内外卫生服务提供研究现状;第二章从理论角度阐述了相关概念及应用;第三章介绍了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第四章追溯了妇幼机构历史沿革与演进历程;第五章比较不同类型的妇幼保健机构运行机制;第六章提炼了妇幼保健服务协同特征与影响因素;第七章探讨了我国医联体的发展状况;第八章从操作层面分析三级妇幼保健机构间卫生服务提供协同体系缺失的制度归因,提出了符合我国国情的“一体化”理念下妇幼保健机构卫生服务协同体系的实施路径和模型框架;第九章关于本文的总结与展望,也指出了本文的创新点与研究不足。本文广泛搜集国内外与妇幼保健机构卫生服务提供协同的文献进行系统整理、归纳分析并利用利益相关者维度分析,旨在完善基层妇幼卫生服务体系,为妇女提供均等化的保健服务,增强群众生育意愿,优化人口结构。本研究针对人口老龄化加剧时段给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的巨大压力的现实困境,提出了有利于人口结构调整的策略集,为政府部门制定更加符合我国国情的社会经济政策提供理论依据。本文通过九章的篇幅总结了从宏观的医疗联合体国际发展形势深入至我国典型的卫生服务提供协同发展模式,将人口结构调整的角度作为切入点,详细阐述了我国三级妇幼保健机构卫生服务提供的现实状况、缺失节点与优化路径,最终提出了构建以“一体化”为导向的三级妇幼保健机构卫生服务提供协同的研究模式,并通过理论和实证研究发现了研究不足,以资在后续的研究中得以改善,力求研究结论更加精准实用。基于Donabedian的结构——过程——结果三维度卫生项目评价框架,指导上述有关评价数据的调查搜集,并运用Topsis分析法基于归一化的原始数据矩阵,评价出高优指标和低优指标,并将所有指标趋同化分析确定实际协同效果或待选协同策略与理想解的距离和负理想解的距离,计算实际协同效果或待选协同策略与理想解的相对接近度,最终通过计算结果综合对比分析三级妇幼保健机构间的卫生服务提供协同缺失程度,筛选缺失关键节点、提出优化协同的干预清单,并设计出有利于人口结构调整的策略集,为政府部门制定更加符合我国国情的社会经济政策提供理论依据。

石睿[5](2019)在《患者体验下的大型综合医院就诊空间设计研究》文中指出大型综合医院建筑中是集约化成都最高,空间结构最复杂、空间职能划分最精细、流线种类最多样的建筑类别。随着医疗技术和医院管理模式的发展,作为全生命周期都处于动态的完善过程中的建筑,大型综合医院建筑的发展模式也面临着非常重要的转变时期。笔者选取的是大型综合医院中参与就诊的患者以及相关的就诊陪护人员的角度出发,通过相关的研究和验证过程,希望可以得到患者体验视角下的有关就诊空间值得借鉴的设计方法。研究内容包括:(1)就诊空间患者行为研究通过对三个样本的大型综合医院的实地调研,进行了针对不同样本的空间要素,景观要素,视觉要素和环境要素的研究,尝试总结以上这些要素对患者在大型综合医院的具体行为表现以及这些行为与要素的关联性,并且分析了这些情况所产生的原因。(2)患者体验下的空间使用主观评价研究通过对三个样本的大型综合医院的走访调研、对就以人员的调研问卷发放及访谈确立了本章的数据研究体系。将收集到的问卷信息进行数据进行定量化分析和整理,并且通过使用SPSS理论分析,进行了对基于患者行为的信度分析、均值中数众数分析、因子分析和关联分析,大致了解了患者使用不同样本的行为方式及心理偏好。(3)就诊空间组织的空间句法研究通过借助空间句法的理论,通过对大型综合医院这种庞大的建筑类型的特定空间的关系进行量化研究,对患者可达的就诊空间区域进行轴线分析和视域分析的方法对空间进行分析,研究这些样本中就诊空间的空间的可达性、可见性和可理解程度。通过使用空间句法的有关理论对空间进行量化分析。(4)就诊空间的设计策略研究结合了前文中有关大型综合医院就诊空间中患者的使用倾向的成果、空间句法研究的有关结论,提出了有关就诊空间设计建议的八个建议策略,研究成果并在笔者参与的实际项目中有部分体现,希望对往后的大型综合医院就诊空间的设计上有可供借鉴的价值。

王静[6](2018)在《夏桂成教授诊治月经后期和闭经学术思想及临证经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1.研究目的1.1以月经后期和闭经医案为研究载体,采用传统跟师学习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定量研究(数据挖掘)和定性研究(文献研究、个体访谈法)相结合的方法,以客观量化的临床数据和访谈获取的隐性知识为支撑,深入探讨和全面传承夏桂成教授诊治月经后期和闭经的个人特色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1.2在研究结果基础上,初步构建可供学习传承的“夏氏月经后期和闭经中医诊疗方案”,今后将通过临床研究进一步验证和优化,获得更高级别循证医学证据,实现名老中医学术经验在临床上可重复性和可推广性。2.研究方法2.1定量研究:采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软件进行医案数据管理、频次统计和数据挖掘分析。①运用软件的开放式、自助式功能板块,结合夏桂成教授学术思想及临证经验,构建基于中医理论、标准化、结构化、个性化的临床信息平台。②将纳入的夏桂成教授诊治月经后期和闭经医案录入已建立的信息平台,通过信息平台内的频次统计、关联规则、熵聚类和改进的互信息法等对医案信息进行数据管理、频次统计、数据挖掘和数据分析,并对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2.2定性研究:包括文献研究和医患双方半结构化一对一面对面的深度访谈研究。①对夏桂成教授主要学术思想,尤其是新理论、新学说,以及诊治月经后期和闭经的学术经验进行文献研究和理论探讨。②夏桂成教授访谈研究主题是其诊治月经后期和闭经的学术经验,以及对定量数据挖掘研究结果进行审核。③月经后期和闭经患者访谈研究主题是其对诊疗过程中复杂因素反馈和体验。④制定访谈流程、访谈提纲,对夏桂成教授和纳入患者分别进行一对一访谈,将访谈资料进行归纳、整理与分析。3.研究结论及意义3.1夏桂成教授诊疗月经后期和闭经学术思想及临证经验:以具有深厚理论渊源和临证依据的个人特色新理论和新学说为指导,遵循整体观与个体化辨证论治相结合、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原则,注重医患交流和复杂干预措施,从心肾论治,按月经周期节律调节法来分期分时燮理女性体内阴阳消长转化,使月经恢复正常。这体现了夏桂成教授在学习和继承中医传统基础上,结合临床实践和时代特征,坚持发展,勇于创新,以新理论、新学说来指导和解决临床问题,发展和完善了中医妇科学的理论体系。3.2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和研究方法实现更全面深入的学习传承:本研究通过构建标准化、结构化、个性化的信息平台对研究医案进行数据管理、统计、挖掘和分析的定量研究,结合文献研究、医患双方半结构化深度访谈的定性研究,不仅更全面深入地学习传承了夏桂成教授诊治月经后期和闭经的学术思想及临证经验,证实了医案进行信息化、个性化管理和研究的可行性,还初步探讨了从患者角度评价中医药疗效的重要意义。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和研究方法,本研究对中医药干预过程和实施内外环境等多种因素进行研究和分析,尽可能真实地反映名老中医诊治过程,捕捉隐性知识,实现更全面深入地学习和传承。3.3名老中医传承学术经验的“理论化”和“证据化”:本研究运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严谨合理的设计方案,对夏桂成教授诊治月经后期和闭经医案进行个性化数据管理和挖掘研究,不仅为个人特色的学术经验和学说理论提供客观量化的数据资料“证据化”支持,还产生一些新知识、新方剂,为今后传承发展新理论、新经验提供参考,有助于实现名老中医传承学术经验的“理论化”。本研究在对夏桂成教授学术精华凝炼和个人经验整理结果基础上,初步构建了夏氏月经后期和闭经中医诊疗方案,今后将通过设计严谨、精确和完善的临床研究来验证其真实性和可靠性,获得更高级别的循证医学证据,为传承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的“证据化”做进一步探索。

苟梦野[7](2018)在《基于主题词的乳腺增生病知识组织体系构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目的:为了规范化医疗信息,首先考虑到对疾病领域的信息整合、概念标准化统一化,实现疾病信息的结构化,方可加以共享及利用。因此构建疾病知识组织体系对改善医疗信息的利用效果非常重要,亦是进一步应用于知识库构建、信息抽取、信息检索、信息挖掘的基础。过程/方法:本文采用基于主题词的方式构建疾病知识组织体系。乳腺增生病又名乳腺纤维囊性病,是发病率较高的乳房疾病,其内涵与外延存在模糊不清的情况,已有的相关信息资源质量参差不齐。通过复用及改进已有疾病知识组织模型框架和类别体系、以及从医学主题词、期刊文献主题词以及其他来源获取疾病重要概念、术语以及语义关系,对其进行规范化以及疾病知识组织框架填充,从而构建乳腺增生病知识组织体系。结果/结论:本文总结了知识组织相关理论,并以乳腺增生病为例,整合已有资源,梳理疾病知识体系。通过不同渠道获取疾病概念和主题词,基于词间分析进行词汇映射和概念间关联构建,填充乳腺增生病知识结构框架,实现疾病领域概念标准化与结构化,为进一步应用奠定基础。

周爱云[8](2017)在《温州市瓯海区泽雅镇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研究》文中指出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大规模的人口流动迁移已经成为我国最显着的人口现象和面临的现实问题。在这支流动人口大军中,育龄人员占绝大多数,他们往往没有稳定的职业和住所,且大多处于生育高峰期。由于外来流动人口自身的个人素质、所处的弱势地位,以及社会环境等原因,他们不能很好地享受到与户籍地人口同等的计生权益。因此他们迫切需要获得更加便捷的计划生育服务,尤其是2016年1月1日起中央全面放开二胎政策后,将对现居住地计生部门如何做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提出更高的要求。基于这一社会背景,笔者通过查阅大量的文献和访谈、调查,依据新公共服务理论,探索性地研究了温州市瓯海区泽雅镇计划生育服务现状所存在的一些问题。论文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首先全面概述了瓯海区泽雅镇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的具体做法,通过向外来育龄妇女发放400份调查问卷和深度访问有关计生服务人员、新居民协管员、个别外来育龄妇女等人员,反映出泽雅镇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中存在的问题,并对问题进行提炼、梳理;然后从保障措施、服务机制、流动人口观念、综合治理、“双向管理”模式等五个方面,深入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最后,结合原因分析和政策发展趋势,提出要健全保障机制、稳定基层计划生育队伍,加大流动人口专项经费投入,加强流动人口协同管理,对流动人口开展精细化服务,创新流动人口计生服务模式、树立新的服务理念等对策和建议,希望能为提升泽雅镇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水平提供借鉴和参考,也能为瓯海区加快推进计生服务均等化发挥一点作用。

胡国华[9](2017)在《公共服务均等化视角下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保障体系建设研究 ——以盐城市为例》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我国不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此举是维护十几亿人民健康福祉的重大民生工程,也是协调推进经济社会建设、扩大内需的重大发展工程。随着医改逼近“深水区”,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也逐渐成为政府和学者关注的焦点。然而在新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医疗卫生服务处于被边缘化和弱化地位,可以归结为政府在医疗服务领域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过程的职能缺陷和服务体系缺失,从而影响了医改的纵向发展。本文对这一态势的主要原因进行分析,农村基层三级卫生服务网路是以县级医院为龙头,以乡镇卫生院为依托主体,村卫生室为基础的三级网络体系,实现三位一体的有机结合。着眼于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研究,认同新医改在公共卫生服务、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医疗卫生保障覆盖面等方面所取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在总结盐城市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基础上,运用公共服务理论和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等理论,以对盐城市部分农民的问卷调查为依据,分析了盐城市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保障体系存在的问题并指出了原因,并从政府、制度、医疗机构、农民四个层面提出了实现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均等化的路径选择,以期对盐城市农村基层卫生服务保障体系改革提供借鉴,促进盐城市农村卫生服务均等化服务水平再上新台阶。

王菊霞[10](2017)在《基于Robson分类系统的医院剖宫产率变化及相关因素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应用Robson分类系统结合产妇的人群特征对医院剖宫产率进行回顾性分析,实时监测“二孩”政策实施前、后3年的剖宫产率、剖宫产手术指征、产妇人群特征及出生婴儿性别等相关信息,分析其相关因素,为剖宫产率监控措施和临床实践提供科学数据。方法选择某医院近6年(2010年10月1日-2016年9月30日)住院分娩的12041例产妇作为研究对象,收集产妇住院电子病历所有临床资料,并配合《住院分娩登记本》对相关信息进行补充完善,依据孕周、产次、分娩方式、胎位、胎儿数量共五项特征将产妇分为10组。分析医院总剖宫产率变化趋势和收治产妇的人群特征;分析近4年内(2013年至2016年)剖宫率下降明显的初产妇、经产妇、异常胎位产妇、早产等人群剖宫产手术指征的变化特点,以及其与二孩政策、出生婴儿性别比之间的关系。采用Epi Data 3.0录入数据,SPSS 16.0软件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剖宫产率、剖宫产手术指征及产妇特征构成比分布用趋势性χ2检验(理论频数小于1者采用Fisher精确概率法),出生婴儿性别比变化用行×列表资料的χ2检验,检验标准取P<0.01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医院总剖宫产率近6年期间从66.9%降低至44.2%。其中,单胎头位孕足月初产妇组、经产妇无子宫疤痕组和早产妇组剖宫产率下降趋势明显;疤痕子宫、异常胎位组剖宫产率变化无统计学差异。(2)各组产妇特征显示:孕足月单胎头位妊娠自然分娩组(R′1、R′3)、疤痕子宫再妊娠组(R5)、所有臀位妊娠组(R6、R7)和双胎妊娠组(R8)呈上升趋势,孕足月单胎头位妊娠剖宫产组(R′2、R′4)呈下降趋势。(3)近4年内剖宫产手术指征显示:单胎头位孕足月初产妇组(R′2)脐带因素、胎儿窘迫、羊水过少、社会因素和头盆不称明显下降;经产妇无子宫疤痕组脐带因素、头盆不称、社会因素呈下降趋势,妊娠合并症及并发症明显增加;早产组以疤痕子宫、妊娠合并症及并发症分别位于第一,第二。(4)医院年度总出生婴儿男女性别比是110128:100,R′1组女婴多且比例稳定,R10组(早产)和经产妇组(R′4、R′5)男婴比例高,但R′4组2015、2016年度男婴比例下降明显。结论不同人群特征产妇的剖宫产率、剖宫产手术指征变化趋势差异明显;单胎头位初产妇、无子宫疤痕经产妇和早产者是医院降低剖宫产率的重点监测人群;胎儿窘迫、头盆不称、脐带绕颈和社会因素等剖宫产手术指征是医疗机构加强监管的重点;疤痕子宫再妊娠、臀位、双胎妊娠者的剖宫产率及构成比变化存在不确定性;异常增高的剖宫产率对母婴健康危害已经显现。继“二孩”政策实施之后对医院剖宫率有一定的影响,阴道助产、剖宫产术后阴道分娩、臀位助产及围生期保健是现阶段产科医疗技术水平的重点和难点。应用Robson分类系统结合产妇人群特征对剖宫产率、剖宫产手术指征进行分层分析,提高了监测数据的可比性。

二、妇科体检电子病历的编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妇科体检电子病历的编制(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循证构建宫颈癌根治术后膀胱管理方案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摘要
ABSTRACT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宫颈癌根治术后膀胱管理的现状调查
    第一章 回顾性分析宫颈癌根治术患者的膀胱管理现状
        1 研究目的
        2 对象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妇科护士对宫颈癌根治术后膀胱管理的知信行调查研究
        1 研究目的
        2 对象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宫颈癌根治术后膀胱管理最佳证据总结
    1 研究目的
    2 研究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构建宫颈癌根治术后膀胱管理方案
    1 研究目的
    2 对象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宫颈癌根治术后膀胱管理方案的实证研究
    1 研究目的
    2 对象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附录
文献综述 促进宫颈癌根治术后患者膀胱功能康复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2)脾虚湿阻型复发性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的阴道微生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复发性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的研究进展
        1.1.1 复发性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的概况
    1.2 复发性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的发病因素
        1.2.1 宿主因素
        1.2.2 微生物因素
    1.3 治疗现状
    1.4 中医对复发性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的研究进展
        1.4.1 中医学对该病的认识
        1.4.2 中医学对该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1.4.3 复发性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的中医药治疗
    1.5 述评和展望
第二章 临床研究
    2.1 研究方法
        2.1.1 研究对象
    2.2 诊断标准
        2.2.1 西医诊断标准
        2.2.2 中医诊断标准
        2.2.3 纳入标准
        2.2.4 排除标准(满足以下任一标准即被排除)
    2.3 实验方法
        2.3.1 方案设计
        2.3.2 研究对象分组
        2.3.3 实验指标检测
    2.4 技术路线图
    2.5 数据管理与统计分析
    2.6 研究结果
        2.6.1 一般情况
    2.7 阴道微生态比较
        2.7.1 RVVC组、VVC组及对照组阴道微生态比较(见图6及表1)
        2.7.2 RVVC脾虚湿阻证组、VVC脾虚湿阻证组、对照组阴道微生态比较
        2.7.3 RVVC湿热证组、VVC湿热证组、对照组阴道微生态比较
        2.7.4 RVVC组、VVC组、对照组卵泡期阴道微生态分布比较情况(见图9)
        2.7.5 RVVC组、VVC组、对照组黄体期阴道微生态分布情况(见图10)
        2.7.6 阴道PH值比较
    2.8 证型分布情况
        2.8.1 RVVC组、VVC组间证型分布情况(见表11及图23)
        2.8.2 RVVC组、VVC组间脾虚湿阻证积分比较情况(见图24)
        2.8.3 RVVC组、VVC组间湿热证积分比较情况(见图25)
    2.9 体质分布情况
        2.9.1 RVVC组、VVC组、对照组间各类型体质评分比较情况(见表12)
        2.9.2 RVVC组、VVC组、对照组间平和体质分布比较情况(见表13及图26)
        2.9.3 RVVC组、VVC组、对照组间偏颇体质分布比较情况(见表14及图27)
    2.10 各组阴道菌落多样性分析
        2.10.1 RVVC组、VVC组及对照组各组菌群分布情况(见图29)
        2.10.2 RVVC组、VVC组及对照组黄体期菌群分布情况(见图33,图34,图35,图36)
        2.10.3 RVVC组、VVC组及对照组卵泡期菌群分布情况(见图37)
        2.10.4 RVVC组、VVC组脾虚湿阻证菌群分布情况(见图38)
        2.10.5 对照组卵泡期与黄体期阴道菌群分布情况(见图39)
        2.10.6 RVVC组、VVC组及对照组黄体期阴道菌群差异物种分布(见图40)
        2.10.7 RVVC组、VVC组及对照组黄体期菌群显着差异物种分布(见图41)
第三章 讨论
    3.1 RVVC患者的一般情况
    3.2 RVVC组与VVC组中医证型分布情况
    3.3 RVVC患者、VVC患者及对照组间阴道微生态情况
    3.4 RVVC患者、VVC患者及对照组阴道菌落多样性研究
    3.5 RVVC患者、VVC患者及对照组中医体质分布情况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3)上海女犯改造70年变迁研究(1949-201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的意义
        ㈠理论意义
        ㈡实践意义
    二、研究对象的界定
        ㈠对“女犯”的解读
        ㈡对“女监”的界定
    三、目前研究现状分析
        ㈠研究成果概述
        ㈡研究主要内容
第一章 上海女犯改造70年变迁的几个阶段
    第一节 新中国女犯改造事业的初创与停滞
        一、建国早期女犯改造的初创阶段
        ㈠关押机构“大集中小分散”
        ㈡管理手段强硬
        二、文革时期女犯改造的停滞阶段
        ㈠文革前的社会背景
        ㈡冲击与亮点并存——“开门改造”试点
    第二节 新中国女犯改造事业的恢复与重振
        一、改革开放后女犯改造的恢复阶段
        ㈠改革开放后的社会情况
        ㈡改革开放后的法制与监狱工作恢复
        二、20世纪80年代开始女犯改造的重振阶段
        ㈠从数据看女犯改造形势已发生变化
        ㈡从管理看分类改造已形成
    第三节 新中国女犯改造事业的改革与创新
        一、21世纪女犯改造的改革阶段
        ㈠整合资源为女犯改造服务
        ㈡加大对女犯的文化教育比重
        二、新时代女犯改造的创新阶段
        ㈠打造上海特色的女犯改造品牌
        ㈡研发具有可推广性的女犯评估量表
第二章 上海女犯改造70年指导思想的变迁与体现
    第一节 以惩治为主的女犯改造指导思想与体现
        一、以惩治为主的女犯改造指导思想
        ㈠旧上海侵犯女性人格尊严的思想
        ㈡20世纪50年代改造旧时代的运动思想
        二、惩治思想在上海女犯改造中的体现
        ㈠女犯关押机构未形成独立监狱设置
        ㈡看守人员未形成专业化队伍
        ㈢改造手段与男犯基本无异
        ㈣携带儿童服刑的特权逐渐被剥夺
        ㈤对孕产妇女犯的规定趋于规范
    第二节 以管理安全为主的女犯改造指导思想与体现
        一、以管理安全为主的女犯改造指导思想
        ㈠划分警戒度的监狱管理理念
        ㈡以分类促安全的监狱管理理念
        二、管理安全思想在上海女犯改造中的体现
        ㈠严峻社会形势带来的新要求——安全底线
        ㈡管理手段之新尝试——宽严相济
        ㈢文化改造之初体验——人文关怀
    第三节 以再社会化为主的女犯改造指导思想与体现
        一、以再社会化为主的女犯改造指导思想
        ㈠再社会化改造的思想理念
        ㈡罪犯再社会化改造的发展历程
        二、再社会化为主的思想在上海女犯改造中的体现
        ㈠与地区衔接促进监所内外联动
        ㈡将“循证矫正”理论引入女犯改造
        ㈢实践“个体定制化”改造方式
        ㈣探索民警与女犯“同频共振”
第三章 上海女犯改造70年的内容变迁
    第一节 政治改造的变迁
        一、建国早期上海女犯的政治改造
        ㈠20世纪50年代初期改造反革命为主要目标
        ㈡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解决人民内部矛盾为主要目标
        二、文革时期上海女犯的政治改造
        三、改革开放时期的上海女犯政治改造
        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期的上海女犯政治改造
    第二节 监管改造的变迁
        一、建国早期上海女犯的监管改造
        ㈠监管工作有较为规范的制度支撑
        ㈡出现了分类管理的雏形
        ㈢监管和教育工作界限不明朗
        二、文革时期上海女犯的监管改造
        三、改革开放时期的上海女犯监管改造
        ㈠在规范化和法制化的基础上注重人性化
        ㈡女犯整体结构的变化导致手段变革
        ㈢变性人之殇——监管改造面对的新形势
        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期的上海女犯监管改造
        ㈠民警管理工作规范度提升层级
        ㈡女犯管理模式在稳定中求变革
        ㈢通过狱务公开检验女犯监管改造工作成效
    第三节 教育改造的变迁
        一、建国早期上海女犯的教育改造
        ㈠以女犯思想动态的掌握为核心
        ㈡以文化教育为重要内容
        二、文革时期上海女犯的教育改造
        三、改革开放时期的上海女犯教育改造
        ㈠以普及法律常识教育为媒介
        ㈡重视综合素质提升
        ㈢以“个别谈话”解决个体问题
        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期的上海女犯教育改造
        ㈠通过系列读书活动提高整体文化素质
        ㈡“高低并轨同行”提升个体女犯学历
        ㈢开展精品技术教育
    第四节 劳动改造的变迁
        一、建国早期上海女犯的劳动改造
        ㈠女犯劳动改造强度大
        ㈡以生产效能为主要评价标准
        ㈢劳动改造与其他改造手段高度熔合
        二、文革时期的上海女犯劳动改造
        三、改革开放时期的上海女犯劳动改造
        ㈠准确定位适合女犯的劳动项目
        ㈡“监企分离”适度改变女犯劳动改造方向
        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期的上海女犯劳动改造
        ㈠以生产安全为衡量劳动改造的红线和底线
        ㈡质量控制成为核心环节
        ㈢将女犯技能培训与劳动改造紧密结合
    第五节 文化改造的变迁
        一、建国早期上海女犯的文化改造
        二、文革时期上海女犯的文化改造
        三、改革开放时期的上海女犯文化改造
        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期的上海女犯文化改造
        ㈠以亲情专题系列教育为抓手
        ㈡以警囚互动为形式
        ㈢以科学评估为前提
第四章 上海女犯改造70年的环境变迁
    第一节 女犯改造之法律环境的变迁
        一、女犯减刑、假释等权利的变迁
        ㈠减刑假释法律制度的变迁
        ㈡女犯减刑假释执行情况的变迁
        二、女犯通信、会见权利的变迁
        ㈠基本通信、会见制度逐渐规范
        ㈡资源共享搭建特殊会见平台
        ㈢通讯模式电子信息化
        三、女犯探家、安置权利的变迁
        ㈠“周末监禁”、探家等回归前的探索与尝试
        ㈡通过安置政策确保顺利回归
        四、女犯其他法律权利的变迁
        ㈠申诉、控告权利得到法律保护
        ㈡法律援助保障女犯权益
        ㈢保护狱内的其他合法权利
        ㈣关注外籍女犯合法权利保护
        五、女犯深挖工作的变迁
    第二节 女犯改造之生活卫生环境的变迁
        一、女犯伙食条件变迁
        二、女犯医疗卫生条件变迁
        ㈠女犯医疗机构专业化
        ㈡对重点时间段和重点病犯的管理不断加强
        ㈢规范疾病预防和病情档案整理工作
        三、女犯生活和生产条件变迁
        四、女犯囚被服、作息时间变迁
    第三节 女犯改造之管理环境的变迁
        一、警戒条件的变迁
        ㈠提高监狱二大门科技水平以加强警戒
        ㈡监管信息技术化的实现为警戒工作护航
        ㈢加强对重大事件的组织策划和管理
        ㈣集约警务与增强责任意识并举
        二、应急条件的变迁
        ㈠应急预案演习种类不断完备、形式更加科学
        ㈡通过单位联动进行应急预案演练
        ㈢健全应急处置机制中的单元格
        三、惩戒条件的变迁
        四、证据保全条件的变迁
    第四节 女犯改造之管理者环境的变迁
        一、女犯改造管理者的变迁
        ㈠监狱管理者来源正规化
        ㈡监狱管理者工作制度详细化
        ㈢监狱管理者培养机制化
        二、女犯改造科研环境的变迁
第五章 上海女犯改造70年变迁的思考
    第一节 女犯改造变迁的动力
        一、政治是女犯改造变迁的原动力
        ㈠国家的政治走向决定女犯改造的政策指导方向
        ㈡国家的政治变革引起女犯改造的重要变化
        ㈢国家的重大政治事件可能引发女犯改造方式的变化
        二、经济为女犯改造变迁提供物质基础
        ㈠国家的经济基础决定女犯改造的物质条件
        ㈡国家的经济进步促进女犯改造的物质环境改善
        ㈢国家的经济政策变革可能造成女犯改造具体措施的改变
        三、法制为女犯改造变迁提供规则支持
        ㈠国家的法制精神是女犯改造的制度渊源
        ㈡国家的法制原则是女犯改造原则的形成依据
        ㈢国家的重大法制事件可能引起女犯改造制度的变化
        四、文化为女犯改造变迁提供精神助力
        ㈠国家的文化底蕴是女犯改造的精神基础
        ㈡国家的文化氛围制约女犯改造的变迁速度
        ㈢国家的文化进步是女犯改造变迁的起点
    第二节 女犯改造变迁的特点与原因分析
        一、女犯改造变迁的三大特点
        ㈠在法制层面比男犯相对宽松
        ㈡在改造手段上比男犯更多样
        ㈢在文化领域比男犯更易受影响
        二、主要原因分析
        ㈠政治改造上把女性社会责任融入
        ㈡监管改造上能兼顾女性生理特点
        ㈢教育改造上与女性特色贴近匹配
        ㈣劳动改造上向培养适宜女犯的实用技能倾斜
        ㈤文化改造上用女性元素构建氛围
    第三节 女犯改造变迁历史带来的启示
        一、对女性社会地位的反思
        ㈠社会文化决定了女性的社会地位
        ㈡女性法律地位的提升是社会地位提升的体现
        ㈢女犯改造的进步依赖于女性整体社会地位的提升
        二、对女犯改造的启示
        ㈠改造精神上注重树立培育自立女性的矫治理念
        ㈡改造原则上注重形成有利于女犯回归的矫治目标
        ㈢改造手段上注重建立符合当地发展的矫治模式
        ㈣预防警囚“互害”模式的产生
        三、对女性犯罪预防的启示
        ㈠从“女权主义”分析女性犯罪原因
        ㈡改变女性的依附从属地位
        ㈢增强女性的个人能力
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后记

(4)以“一体化”为导向的三级妇幼保健机构卫生服务提供协同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2 研究现状和述评
        2.1 研究现状
        2.2 国内外关于“一体化”卫生服务研究动态
    3 研究思路
    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1 协同理论
        1.1 基础理论
        1.2 理论特征
    2 基于文献计量学基础对于“服务协同”的分析研究
    3 卫生服务提供协同
        3.1 医疗机构卫生服务提供纵向协同模式
        3.2 医疗机构卫生服务提供横向协同模式
        3.3 跨医疗机构间服务提供协同模式
    4 “服务协同”理论在其他领域中的运用
        4.1 服务协同模式在图书资源领域运用
        4.2 服务协同模式在经济领域中运用
        4.3 服务联合模式在社会化服务管理领域中运用
    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研究内容和方法
    1 研究对象与资料来源
    2 研究内容
        2.1 基础理论研究
        2.2 各级妇幼保健机构卫生服务提供协同模式的现况调查和综合评价
        2.3 深度分析各级妇幼保健机构纵向卫生服务纵向整合缺失成因
    3 研究目标
    4 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5 研究方法
        5.1 文献研究和宏观政策分析
        5.2 现况研究
        5.3 评价框架和Topsis综合评价法
        5.4 统计方法
    6 研究技术路线图(见图3)
第四章 妇幼机构历史沿革与演进历程
    1 我国“妇产科学”的演进史
        1.1 中医妇科学的诞生
        1.2“妇产科”发展进阶
    2 专业妇产机构的产生
    3 妇幼机构发展现状
        3.1 妇幼保健机构接诊对象
        3.2 妇幼保健机构科室设置
        3.3 妇幼保健机构评审标准框架和内容
        3.4 我国妇幼机构发展规模
    4 妇幼保健机构规模统计
        4.1 妇产(科)医院规模统计
        4.2 妇幼保健院发展现况
        4.3 儿童医院统计现况
    5 妇女儿童保健服务发展现状
        5.1 妇女保健服务提供现状
        5.2 儿童保健服务提供现状
        5.3 妇幼卫生事业发展趋势
    6 全球妇幼卫生发展势态
    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公立与民营妇幼保健机构间比较
    1 典型机构
        1.1 公立妇幼保健机构样本—F医院
        1.2 民营妇幼医疗机构样本—H医院
    2 组织形式间的比较
        2.1 F医院的组织结构
        2.2 H医院的组织结构(见图17)
        2.3 F医院与H医院组织结构比较
    3 信息与沟通机制比较
        3.1 医院信息概述
        3.2 F医院信息传递的主要方式
        3.3 F医院信息传递的主要特点与问题
        3.4 H医院信息传递的主要方式
        3.5 H医院信息传递的主要特点与问题
        3.6 F医院与H医院信息传递的总体比较
    4 激励机制比较
        4.1 F医院激励机制概况
        4.2 H医院激励机制概况
        4.3 F医院与H医院激励机制比较
    5 组织文化比较
        5.1 组织文化的主要构成
        5.2 理想的组织文化——丹尼森组织文化模型
        5.3 F医院的组织文化
        5.4 H医院的组织文化
        5.5 F医院与H医院组织文化建设比较
    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妇幼保健卫生服务协同的特征与影响因素
    1 妇幼保健机构的性质
    2 妇幼保健服务协同的意义
    3 妇幼保健卫生服务协同的特征
        3.1 以妇女儿童利益为核心
        3.2 妇幼保健服务与临床卫生服务相结合
        3.3 地域辐射半径制衡
        3.4 妇幼保健机构考核标准特殊性
    4 实证调查结果分析
        4.1 资料来源
        4.2 数据分析
        4.3 统计方法
        4.4 统计结果
    5 影响妇幼保健卫生服务协同的因素
        5.1 妇幼保健机构医务人员工作负担过重
        5.2 高危妊娠因素增多
        5.3 人力资源供给不足
        5.4 从业人员学历层次偏低
    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医疗服务联合体的模式分析与典型案例
    1 医疗联合体的概念
    2 医疗联合体的主要类型
        2.1 紧密型医联体模式
        2.2 半紧密型医联体模式
        2.3 松散型医联体模式
    3 我国典型的医联体案例
        3.1 武汉医院“直管”模式
        3.2 上海瑞金医院“重置”模式
        3.3 镇江“医疗集团”模式
        3.4 河南省“区域医联体”模式
    4 国外医联体的典型案例
        4.1 “守门人”制度—英国
        4.2 ACO—美国
        4.3 医疗服务集团—新加坡
    5 研究述评
    6 本章小结
第八章 妇幼保健机构联合体卫生服务协同模型框架研究
    1 妇幼保健机构卫生服务提供需求研究
    2 妇幼保健机构卫生服务提供协同效应研究
    3 关于妇幼保健机构服务提供质量评价的研究
    4 现实困境
        4.1 生育新政下妇幼保健机构卫生服务提供面临严峻挑战
        4.2 二级妇幼保健机构职能缺失致使顶层机构就诊压力过大
        4.3 服务对象去基层就诊意愿不强
        4.4 上级机构缺乏向下转诊的动力
    5 关于“一体化”卫生服务研究进展
    6 妇幼保健机构联合体系卫生服务协同模型框架
        6.1 统一规划区域间医保结算政策
        6.2 健全双向转诊通道
        6.3 构建健康档案信息管理平台
        6.4 构建各利益相关主体间利益均衡机制
    7 研究意义
    8 本章小结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1 研究创新
        1.1 观点新颖
        1.2 理论研究方法创新
        1.3 综合评价方法运用创新
    2 研究不足
        2.1 文献检索存在瑕疵
        2.2 研究设计不足
        2.3 模型尚未完善
    3 研究总结
    4 研究展望
        4.1 理论研究将不断深入
        4.2 研究设计将更加全面
        4.3 实证研究将持续进行
    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博士攻读期间取得成果
附录
    附件1 江苏省三级妇幼保健机构卫生服务提供协同状况研究访谈相关人员基本情况调查表
    附件2 江苏省妇幼保健机构卫生服务提供协同状况研究医务人员情况问卷调查表
    附件3 江苏省妇幼保健机构卫生服务提供协同状况研究就诊方问卷调查表
    附件4 江苏省三级妇幼保健机构卫生服务提供协同状况研究访谈相关人员访谈提纲

(5)患者体验下的大型综合医院就诊空间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及背景
        1.1.1 研究缘起
        1.1.2 社会背景
        1.1.3 学术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对象及研究范围的界定
        1.3.1 研究对象的概念
        1.3.2 研究范围的界定
    1.4 国内外相关课题研究概况
        1.4.1 医疗建筑的研究现状及趋势
        1.4.2 研究现状
        1.4.3 当今医院的特点与发展趋势
        1.4.4 当今医院发展的潜在矛盾
    1.5 研究关键技术问题
    1.6 研究方法
    1.7 技术路线
    1.8 研究相关理论基础
        1.8.1 跨学科领域研究趋势
    1.9 研究框架
第二章 医院就诊空间类型化研究与研究样本选取
    2.1 设计研究样本框的确定及样本选取
        2.1.1 样本框的确定
    2.2 对研究客体先导性研究
        2.2.1 大型综合医院的类型研究
        2.2.2 大型综合医院就诊空间的先导研究
        2.2.3 研究客体图纸整理分析
        2.2.4 研究样本选取原则
        2.2.5 研究样本选取
    2.3 对研究主体先导性研究
        2.3.1 “患者体验”理论基础
    2.4 大型综合医院就诊空间类型化研究
        2.4.1 大型综合医院就诊空间构成要素分析
        2.4.2 D空间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大型综合医院就诊空间空间患者行为研究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3 指标体系构建
    3.4 调研过程及内容
        3.4.1 样本I调研情况
        3.4.2 样本II调研情况
        3.4.3 样本III调研情况
    3.5 研究结果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患者体验下的空间使用主观评价研究
    4.1 调研目的
    4.2 调研内容及方法
    4.3 调查结果及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大型综合医院就诊空间组织句法研究
    5.1.空间组织研究概述
    5.2 空间组织研究设计
    5.3 样本空间可视性分析
    5.4 样本BC空间的水平空间句法特征分析
    5.5 样本BC空间的垂直空间句法特征分析
    5.6 样本人流分布改善措施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大型综合医院就诊空间设计策略研究
    6.1 大型综合医院就诊空间设计策略
        6.1.1 策略1——“智能的信息化建设”
        6.1.2 策略2——“适宜的空间尺度”
        6.1.3 策略3——“人性化候诊空间”
        6.1.4 策略4——“多层次的交通体系”
        6.1.5 策略5——“功能复合的中庭空间”
        6.1.6 策略6——“便捷的空间引导”
        6.1.7 策略7——“弹性生长的空间模式”
    6.2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6)夏桂成教授诊治月经后期和闭经学术思想及临证经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绪论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综述一: 夏桂成教授学术思想与临证经验的文献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夏桂成教授月经周期与调周法学术思想
        1. 月经周期与调周法
        2. 月经周期节律及其调控机制
        3. 夏桂成教授其他理论学说与月经周期及周期节律的关系
        参考文献
    综述三: 夏桂成教授诊治月经后期和闭经学术思想及临证经验
        1. 月经后期及闭经概述
        2. 夏桂成教授对月经后期和闭经的认识
        3. 夏桂成教授对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的认识
        4. 夏桂成教授对多囊卵巢综合征的认识
        参考文献
    综述四: 名老中医学术思想与临证经验传承研究
        1. 名老中医传承研究的种类和内容
        2. 名老中医传承研究的方法与探讨
        3.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数据挖掘与访谈研究
    前言
        1. 研究背景
        2. 中医传承辅助系统软件
        3. 定性访谈法
        参考文献
    临床资料
        1. 医案资料
        2. 访谈资料
    诊疗标准
        1. 纳入标准
        2. 排除标准
        3. 诊断标准
    研究方法一: 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
        1. 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介绍
        2. 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个体化构建
        3. 医案采集
        4. 数据录入与处理
        5. 质量控制
        6. 统计分析与数据挖掘
    研究方法二: 定性访谈法
        1. 定性访谈法介绍
        2. 研究问题和目的
        3. 研究方法与过程
    研究结果一: 数据挖掘
        1. 病例、医案纳入情况
        2. 研究数据分布规律
        3. 药物组合及关联分析
        4. 基于熵聚类的组方规律分析
        5. 小结
    研究结果二: 定性访谈1
        1. 访谈资料概况
        2. 研究资料主题抽提与分析
        3. 思考与总结
    研究结果三: 定性访谈2
        1. 受访人个人特征
        2. 夏桂成教授学术思想和诊疗经验的主要来源
        3. 夏桂成教授主要学术思想的理论依据
        4. 夏氏月经后期和闭经中医诊疗方案的适应症/适用范围
        5. 夏氏月经后期和闭经中医诊疗方案的诊断辨识
        6. 夏氏月经后期和闭经中医诊疗方案的干预方案
        7. 备注
    讨论
        1. 医案数据挖掘结果分析
        2. 定性访谈法研究结果分析
        3. 信息技术与名老中医传承学术经验“理论化”关系
        4. 循证思想与名老中医传承学术经验“证据化”关系
        5. 夏桂成教授诊治月经后期和闭经学术经验的学术价值和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结语
    1. 研究结论
    2. 主要创新点概括
    3. 存在的不足
    4. 进一步研究设想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学术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7)基于主题词的乳腺增生病知识组织体系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5 拟解决问题与创新之处
2 知识组织体系相关概念
    2.1 关于知识组织
    2.2 知识组织体系
    2.3 本体相关概念
    2.4 一般构建的方法
3 研究现状
    3.1 国外研究现状
    3.2 国内研究现状
    3.3 乳腺增生病概况
4 乳腺增生病专业概念获取
    4.1 概念获取来源
    4.2 乳腺增生病知识结构组织框架
    4.3 乳腺增生病概念获取
5 专业词汇获取与映射
    5.1 数据来源
    5.2 数据处理
    5.3 概念合并
6 知识组织体系及关系构建
    6.1 知识组织体系
    6.2 基本概念类
    6.3 常见语义关系
7 疾病知识组织体系的应用探讨
8 总结及展望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件

(8)温州市瓯海区泽雅镇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文献评述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5 创新与不足
2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流动人口
        2.1.2 计划生育
        2.1.3 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
    2.2 理论基础
        2.2.1 新公共服务理论
        2.2.2 需求层次理论
3 泽雅镇流动人口基本情况和计划生育服务的现状
    3.1 泽雅镇流动人口基本情况
        3.1.1 泽雅镇基本概况
        3.1.2 泽雅镇流动人口的分布特点
    3.2 泽雅镇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的特点及做法
        3.2.1 泽雅镇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均等化”服务
        3.2.2 泽雅镇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一盘棋”管理
    3.3 泽雅镇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现状调查设计
        3.3.1 问卷调查设计
        3.3.2 访谈调查设计
    3.4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3.4.1 泽雅镇流入育龄妇女的社会人口学特征
        3.4.2 泽雅镇流入育龄妇女的婚育情况
        3.4.3 泽雅镇流动人口计生宣传服务状况分析
        3.4.4 泽雅镇流动人口计生宣传服务需求情况调查分析
    3.5 流动人口计生服务人员和新居民协管员访谈结果分析
        3.5.1 计生服务人员编制不足
        3.5.2 计生宣传教育偏薄弱
        3.5.3 流动人口计生信息不完善
        3.5.4 流动人口接受服务不主动
    3.6 泽雅镇外来育龄妇女访谈结果分析
        3.6.1 计生服务水平待提升
        3.6.2 未婚女性参与少
        3.6.3 用工单位不重视
        3.6.4 沟通协调不完善
4 泽雅镇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存在的问题
    4.1 缺乏专职的流动人口计生服务队伍
    4.2 缺乏内容丰富、针对性强的宣传服务
    4.3 育龄妇女接受服务缺乏主动性、积极性
    4.4 缺乏统一的流动人口信息采集机制
    4.5 现居住地与户籍地计生部门沟通协调难
5 泽雅镇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的问题成因分析
    5.1 保障措施不完善
    5.2 服务机制有缺失
    5.3 流动人口观念待转变
    5.4 综合服务存缺位
    5.5 “双向管理”机制难实施
6 提升泽雅镇流动人口计生服务水平的对策和建议
    6.1 健全保障机制,稳定基层计划生育队伍
        6.1.1 确保工作人员数量
        6.1.2 提高工作人员待遇
        6.1.3 保证工作人员质量
    6.2 加大流动人口专项经费投入,强势推进计生均等化服务
    6.3 加强部门合作,提升流动人口协同管理
    6.4 实行流动人口分类管理,开展精细化服务
        6.4.1 对流动人口计生服务对象实行分类管理
        6.4.2 给未成年人提供成长健康服务
        6.4.3 帮助未婚青年树立防范于未然的观念
        6.4.4 新婚夫妇工作做在前
        6.4.5 孕产期保健服务很关键
        6.4.6 更年期妇女健康不容忽视
    6.5 创新流动人口计生服务模式,树立服务新理念
        6.5.1 建立“无休日”办公制度,提供优质服务
        6.5.2 建立新媒体宣传平台,开通专属微信公众号
        6.5.3 发挥群团组织优势,拓展协同治理模式
        6.5.4 适当拓展服务内容和范围,树立服务新理念
参考文献
附录A 对流动人口计生服务人员和协管员的访谈提纲
附录B 对流动人口育龄妇女的访谈提纲
附录C 育龄妇女计划生育服务需求问卷调查
致谢

(9)公共服务均等化视角下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保障体系建设研究 ——以盐城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医改持续推进
        1.1.2 城乡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不均衡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本文研究的特色与不足
        1.4.1 本文特色
        1.4.2 本文不足
2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公共服务
        2.1.2 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2.2 理论基础
        2.2.1 公共卫生服务
        2.2.2 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
3 盐城市农村基层医疗卫生公共服务保障体系均等化的实证分析
    3.1 盐城市农村基层卫生服务保障体系现状
        3.1.1 农村基层三级卫生服务网发展现状
        3.1.2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发展现状
        3.1.3 盐城市农村基层卫生服务保障体系的主要措施和经验
    3.2 盐城市农村基层卫生医疗服务保障体系存在的问题
        3.2.1 农村基层卫生人才相对匮乏
        3.2.2 农村基层卫生服务体系不完善
        3.2.3 农村基层医疗卫生人员服务能力弱
        3.2.4 农民对于健康认识不够
4 盐城市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保障体系非均等化的原因分析
    4.1 政府投入总量不足且城乡差距大
        4.1.1 城乡医疗卫生资源分配不公平
        4.1.2 城乡医疗服务利用和健康水平不公平
    4.2 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供给能力不足
        4.2.1 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递送能力弱
        4.2.2 农村基层医疗卫生人员整体素质低
        4.2.3 农村基层医疗保障制度设计存在缺陷
    4.3 政府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过程的缺位
        4.3.1 行政监督管理不到位
        4.3.2 基层农村医疗法规体系不完善
5 完善农村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保障体系均等化的对策建议
    5.1 政府层面
        5.1.1 强化政府区域卫生规划功能
        5.1.2 建立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
        5.1.3 增强农村基层政府提供公共服务能力
        5.1.4 健全医疗农村基层卫生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法规体系
    5.2 制度层面
        5.2.1 建立药品供应保障体系
        5.2.2 深化农村基层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5.2.3 统筹城乡医疗保障制度
        5.2.4 完善农村基层公共卫生均等化服务体系
    5.3 医疗机构层面
        5.3.1 农村基层医疗机构回归公益性
        5.3.2 加强农村基层医疗卫生人员队伍管理和完善激励机制
        5.3.3 政校院联动,加快农村基层卫生人才的培养和储备
    5.4 农民层面
        5.4.1 增强健康风险意识从而提高农民对医疗服务的选择能力
        5.4.2 增加就业机会从而提升弱势群体公共服务的购买力
        5.4.3 提高农民实践技能和文化水平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农村基层医疗卫生状况调查

(10)基于Robson分类系统的医院剖宫产率变化及相关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2 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3 资料收集的质量控制
    2.4 伦理审查
    2.5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产妇的人口学特征
    3.2 各组产妇特征构成比变化
    3.3 各组产妇剖宫产率变化
    3.4 各组产妇剖宫产手术指征变化
    3.5 各组产妇出生婴儿性别比变化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四、妇科体检电子病历的编制(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循证构建宫颈癌根治术后膀胱管理方案与应用研究[D]. 胡燕. 重庆医科大学, 2021(01)
  • [2]脾虚湿阻型复发性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的阴道微生态研究[D]. 阮丽君.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9)
  • [3]上海女犯改造70年变迁研究(1949-2019)[D]. 陈珏. 华东政法大学, 2020(03)
  • [4]以“一体化”为导向的三级妇幼保健机构卫生服务提供协同模式研究[D]. 毛鹏远.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2)
  • [5]患者体验下的大型综合医院就诊空间设计研究[D]. 石睿.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1)
  • [6]夏桂成教授诊治月经后期和闭经学术思想及临证经验研究[D]. 王静.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8(08)
  • [7]基于主题词的乳腺增生病知识组织体系构建研究[D]. 苟梦野. 重庆医科大学, 2018(05)
  • [8]温州市瓯海区泽雅镇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研究[D]. 周爱云. 福建农林大学, 2017(04)
  • [9]公共服务均等化视角下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保障体系建设研究 ——以盐城市为例[D]. 胡国华. 南京理工大学, 2017(04)
  • [10]基于Robson分类系统的医院剖宫产率变化及相关因素分析[D]. 王菊霞. 安徽医科大学, 2017(05)

标签:;  ;  ;  

妇科体检电子病历编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