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于代理邮箱的移动查询机制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鲁培培[1](2019)在《基于纳税人满意度的纳税服务优化研究 ——以连云港市税务局为例》文中指出当前,国务院“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深入推进,营商环境逐渐优化,众多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出。近阶段,“民营企业座谈会”在各地如火如荼地展开,企业家们最关心的就是税收征缴的相关问题,由此可以体现纳税服务工作的重要地位。不断地优化纳税服务质量,提升纳税服务水平,实施便民的纳税服务举措,有利于助力“放管服”,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本文首先阐述了研究纳税人满意度的背景及意义,介绍了纳税人满意度在国内外研究的现状,由此引出本文的研究思路、内容及创新点。在讨论国外纳税服务经验时,主要思考了国外先进经验给我们带来的启示。最后结合工作实践,从三个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一是提高纳税服务质量,提升税务干部业务能力,加大宣传培训力度,完善咨询保障制度。二是建立健全考核监督制度,推进办税制度透明化,构建合理的绩效管理体系,落实问责制度。三是加快“互联网+纳税服务”的信息化建设,致力于开发发票受理、信息服务、线上互动等线上税务办理模式。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涉及到“互联网+”的纳税服务研究,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依托大数据分析为基础,引导税务机关重视信息化建设,紧跟时代潮流,给未来的纳税服务措施发展提供了导向趋势。
张勇[2](2017)在《移动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知识生态系统服务模式研究》文中指出移动环境的出现和快速发展给社会带来巨大变革,也深深地影响着高校图书馆的建设与发展。虽然一些移动服务已然在高校图书馆广泛应用,但这些多数是互联网服务的翻版,并没有给图书馆服务带来实质性的革新,高校图书馆服务与用户需求的差距仍然存在。本文将知识生态系统理论引入到高校图书馆来研究移动环境下的服务问题,是因为其理论切实能为移动环境下高校图书馆服务提供新的研究视角,笔者希望通过此研究能够促使高校图书馆移动服务更加科学高效并实现长远、高效、可持续的发展。第二章,从知识生态的层面介绍了自然生态、社会生态和知识生态的相关理论;从知识链的角度分析了知识链的形成、结构、优化和模型;从移动图书馆服务的视域阐述了移动服务的概念、方式和内容等;从高校图书馆知识生态系统的维度解析了知识生态系统、图书馆知识生态系统和移动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知识生态系统。本章是全文的理论基础,为本文涉及的研究内容提供相关理论来源。第三章,基于第二章理论探讨了移动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知识生态系统的服务机理。解析了系统的构成要素和结构,认为其形成是内在动力、外在动力、利导因子和限制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并且具有一定的生命周期,是自组织、自适应的系统,同时也是知识增值创新、知识传递消费、知识生态反馈和知识协同进化的系统。移动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知识生态系统服务模型是知识服务主体在移动环境下利用移动知识技术向有知识需求的用户提供学科知识产品的个性化服务过程。本章是全文理论的核心,为全文提供概念逻辑框架。第四章,从学科知识资源的层面入手,研究了移动环境下高校图书馆学科知识资源服务模式。基于学科服务和知识服务的相关理论,提出了高校图书馆开展移动服务“产品化”思路,探讨了移动环境下高校图书馆学科知识资源体系的特征、结构和服务原则。认为该服务模式主要由学科知识移动服务平台、服务数据中心、学科资源维护系统三部分构成,通过知识链实现知识交流、知识检索、知识导航、知识推送和知识评价等功能。本章研究的是系统的服务基础,为服务提供物质介质。第五章,从移动知识技术的层面入手,研究了移动环境下高校图书馆云计算服务模式。基于云计算理论阐述了高校图书馆移动技术服务模式,并对技术框架进行了详实的研析。结合高校图书馆的实际情况,提出了高校图书馆移动云计算服务平台,并从基础设施层、数据处理层、管理控制层和服务应用层分别进行了功能设计,阐明了实现路径,对运行过程进行了讨论。本章研究的是系统的技术支撑,为服务提供技术可行性佐证。第六章,从用户个性化需求层面入手,研究了移动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用户个性化服务模式。基于个性化服务的相关理论,归纳总结了高校图书馆移动用户内涵、类型及特征。从用户需求现状综述分析其个性化需求演化方向,结合对长春7所高校的教师、学生、科研人员和管理人员的问卷调查分析,研究了面向“课程教与学”、“科研项目和论文创作”、“学校科学管理”的3种个性化移动服务模式并提出了相应改进措施。本章研究的是系统的服务目标,为服务指明方向。第七章,从知识环境的层面入手,研究了移动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知识生态系统的服务保障。讨论了知识环境的内涵及特征,重点阐述了移动服务中知识文化教育、知识产权保护、知识制度建设及知识经济策略等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和措施。本章研究的是系统的服务保障,为高效服务提供可操作条件。本文的研究在理论层面促进了知识生态系统理论的发展,丰富了知识生态系统在移动环境下的内涵,进一步推动了高校图书馆移动服务建设和发展。通过对高校图书馆知识生态系统移动服务模式的研究,明晰了移动服务革新作用,阐述了高校图书馆移动服务的新理念。在实践层面,针对高校用户的个性化需求进行了调查研究,并结合高校用户的教学、学习、科研和管理活动进行了针对性的探索,这为高校图书馆移动服务实践提供了有力借鉴。在未来的研究中,将继续以知识生态系统理论为基础,进一步拓展移动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的服务新理论和新模式,深入调查论证,做好实例实证,以推动高校图书馆事业不断的前进发展。
贺伟伟[3](2017)在《《搜索引擎优化(SEO)艺术》第10章翻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指明21世纪是信息时代,是互联网经济占支配地位的时代,而搜索引擎优化技术是互联网商家获得发展的必备条件和有力武器。在这样的背景之下,美国SEO专着《搜索引擎优化(SEO)艺术》于2013年进入中国,如今已更新至第三版。该书的内容是关于科技英语分类中的“信息与计算机技术”。英汉两种语言在科技文本中的差异尤为明显,这为英汉翻译带来诸多困难,其中之一便是英语科技文本中,被动句的翻译。本报告以该书第10章《移动、本地、垂直SEO》的翻译实践为基础,通过翻译理论介绍和具体的案例分析,根据不同类型的被动句,探索尤金·奈达功能对等理论指导下最佳的翻译策略和方法,包括顺译、倒译、改译和转译等方法。本实践报告包括四个部分:项目描述、过程描述、理论和案例分析、实践总结。最后一部分总结笔者在翻译科技文本被动句时的方法,以及在翻译实践过程中的一些感悟与启示。
杨尚坡[4](2015)在《基于ITIL的智能化企业运维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提出企业的核心业务不断发展导致企业引入越来越多的IT信息系统,业务对IT信息系统的高度依赖要求IT信息系统能够稳定运行,因此运维管理工作对企业来说尤为重要。据统计在运维工作中处理的相当大的一部分IT信息系统故障是由于人为的错误操作导致的,因此如何减少人为因素所导致的IT信息系统故障是运维管理的重要发展方向。本文针对运维工作中的手工操作进行分析,建立了基于ITIL(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frastructure Library)的智能化企业运维管理系统,通过自动化技术处理日常运维操作来代替人工操作,避免人为操作对IT信息系统的不良影响。本文中的企业运维管理系统利用了 JavaWeb的编程技术,系统后台数据库采用MySQL5.6建立,并采用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B/S结构,集服务管理子系统、自动化管理子系统、系统管理子系统于一体。自动化管理子系统包括作业管理、流程管理、任务管理、脚本管理等功能。企业运维管理系统的启用,必将减少运维人员的工作量,大幅度降低IT运维工作中人工操作的不良影响,提高IT信息系统的稳定性。本文从运维管理的自动化发展方向入手,确定了课题的研究方向和论文组织结构。本文首先介绍了系统的开发背景、实现需求以及现实应用领域,然后,着重介绍了系统的设计和实现。设计部分详细分析了系统的自动化管理子系统,从系统的实现目标着手,提出了系统的总体设计方案,对系统整体架构、系统功能层次以及数据库设计做了详细介绍;实现部分介绍了各模块的实现方法。本文对系统进行全方位的测试,并对测试用例的结果进行了客观的评估。最后,对自动化运维的发展前景进行展望。
闫兴华[5](2015)在《一种基于移动式用户可信模块的可信云终端方案》文中指出信息技术正迎来它飞速发展的黄金时期。伴随着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人们的日常生活也变得与它息息相关。2006年谷歌首次提出了云计算的概念,在云计算中信息和资源高度共享被认为是下一代计算的必然趋势。作为继嵌入式和物联网之后的信息技术的又一次飞跃,云计算也给信息安全领域带来了巨大的变革。然而,随着多样化的云接入终端(便携式电脑、手机、机顶盒、电视等)不断诞生,云终端的安全隐患则不断放大,成为云计算模式中重要的安全问题。本文针对云计算中接入终端的安全可信性问题和用户漫游情况下接入云的密钥迁移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用户可信模块的可信云终端解决方案。系统方案使用可信计算技术和虚拟化技术,通过硬件安全模块保证终端系统的完整性并通过虚拟化隔离技术保证不同云应用环境的安全性。本系统运用用户可信模块作为系统信任根。用户个人通过自主申请等方式向可信机构(如政府、CA、银行等)申请用户可信模块物理设备,可信机构根据用户提供的个人信息为用户颁发可信模块并初始化各类密钥。用户可信模块颁发后将与用户身份相绑定,是用户在信息系统内的象徵,从而建立起用户的信任基础。当用户通过自己的各类互联网设备接入到云中心时,使用用户可信模块作为可信性验证模块,与用户平台构成本文所指的可信云终端。设备基于用户可信模块本身的社会信任属性将信息系统中的可信性延伸到现实终端用户,解决云计算中用户与云服务间的信任关系建立问题。使用用户可信模块的可信存储功能,将密钥存储于用户可信模块内部,并通过可信服务接口为上层应用提供密码运算和可信存储的服务功能,为云计算环境下用户经常通过不同设备、在不同地点接入云中心提供密钥使用的便利性。可信云终端具有在线接入云中心和离线接入云中心两种工作模式,当用户不能接入到互联网时仍然能够使用云系统提供的部分功能,为用户提供能好的云计算体验。方案为不同工作模式设计了安全认证协议,保证用户终端的安全性。可信云终端的启动遵循可信启动思想:首先由管理域的用户可信模块加载进程度量虚拟机启动器完整性;虚拟机启动器接收用户输入,启动所对应的虚拟机,并在虚拟机启动前按照虚拟机启动配置文件、虚拟机内核文件、虚拟机镜像文件、虚拟机磁盘初始化文件的顺序分别将文件度量结果扩展至用户可信模块的平台配置寄存器中;虚拟机内核启动后,由内核对其相关组件进行完整性度量。最后,内核对启动的用户态进程,在启动前度量其完整性,直至接入虚拟机内的远程控制组件启动。在可信云终端启动完毕后,管理域通过用户可信模块报告功能获得当前平台完整性度量结果,并根据已知知识库通过认证协议验证接入虚拟机是否处于不安全状态。从而有效提高终端系统的安全可信性。测试结果表明,可信云终端系统方案通过可信计算与虚拟化技术的结合,以较低的系统性能损耗,有效地提高了终端系统的安全性。
焦强[6](2014)在《智能手机的交通出行信息查询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提出在21世纪,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了信息时代,信息革命已经给各个领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化。随着电脑、手机等工具的普及,获取信息变得更加便捷。随着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快速发展,以手机为代表的移动终端,正逐渐超脱单一通讯功能,成为丰富人们生活内容,提供便捷信息的重要渠道。由于手机本身价廉物美,易于携带且操作方便,比移动的发展空间更大,前景也更广阔,以移动增值服务为代表的手机服务所蕴含的无限商机,正逐渐被挖掘。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逐渐加快,火车、城市地铁为代表的轨道交通及城市公交系统的规模也日渐扩大。而问题也随之产生,最大的问题是乘客很容易找不到适合的乘车线路。而互联网上复杂的交通查询系统,由于其依托电脑载体的特性,常常给用户的交通出行带来很多不方便。基于移动操作系统的手机交通出行信息查询系统,就是在此背景下,专门以手机为代表的移动终端进行开发而诞生的。这一套系统将方方面面均已应用成熟的操作系统桌面扩展到了移动终端上,对终端设备的智能化、多样化需求提供了富有革新意义的解决方案。本论文介绍了手机软件的发展背景、移动操作系统及智能手机的相关技术及本程序的结构分析和具体功能的实现方法。系统通过引用系统数据语言控制查询组件在智能手机模拟器上创建本地可用于结构化查询的移动手机路线数据库。其主要实现了站点到站点的查询功能、车次查询功能、站点查询功能、车次与站点之间的跳转查询功能等。本程序的界面和运作方式简单,打包后不占用手机存储很大的空间,便于手机用户的查询使用。
杨小漫[7](2013)在《基于位置的服务中数据预处理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移动互联网和智能移动终端的迅速发展,基于位置的服务(Location Based Services LBS)层出不穷,已广泛应用于军事、交通、物流等诸多领域,为人们日常生活带来了很大帮助。在基于位置服务的应用中,人们可利用随身携带的移动设备来获取所需的各种服务,还可实现从当前位置到所需地点位置间的最佳路线、公交换乘等方案。这样,基于位置的服务给人们的出行、及时准确把握方位和办事效率起到了良好的导向作用。可以说,基于位置的服务应用是因互联网而兴,因移动互联网而盛!由于无线网络中客户端与服务器端的频繁断接,移动用户的随时电话等业务都将会终止或推迟网络数据的传输,使得基于位置服务的应用中出现查询迟缓、查询信息失效问题,影响LBS应用率。本文结合移动网络和移动数据库的特点提出数据预处理技术,通过服务器端数据预处理和提前发送,使部分移动终端向服务器端数据库的查询转化为移动终端上本地数据库查询,减少查询等待时间。同时,为了提高服务器端推送信息的命中率,本文运用基于移动用户历史时空数据的智能学习策略,使位置服务信息更贴近用户的实际需求。在位置服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我们建立了基于数据预处理的LBS购物导航模型。通过实验模拟购物导航,实验结果数据对比表明数据预处理技术对不同命中率情况下的数据访问,能够有效缩短查询时间,实现无线网络断接下的有效查询,改善查询信息失效问题,并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对基于位置的服务应用具有潜在的实用价值。本文在LBS系统的基础上,从移动终端和服务器端上研究分析数据预处理技术。主要工作有:●通过分析LBS应用中服务请求流程,提出数据预处理技术。并通过实验验证数据预处理技术能有效地提高查询效率、减小传输数据失误率。●在移动数据库中,对预处理后的数据进行本地移动数据库储存,并分析预处理后的移动查询策略,使LBS的部分查询在移动终端上完成,降低无线网络对LBS查询的影响。●通过服务器端的数据预处理和移动终端上查询语句的优化(如查询匹配、剪枝等)减少无线网络的数据传输量,减少数据的误发、重发。
梁茹冰[8](2012)在《移动计算环境下语义缓存技术研究及应用》文中提出移动计算是计算技术与无线通信技术的融合,其核心目标在于屏蔽无线通信和移动环境,平滑实现资源访问和资源共享。当前,移动计算领域存在大量亟待解决的基础性问题,如弱连接问题、能量问题、切换问题、带宽问题等。固定网络和传统分布式系统的方法未能适应移动计算的方方面面。移动计算领域的相关研究是当前计算类科学研究的热点和重点之一。本文研究移动计算环境下的语义缓存技术,包括语义缓存一致性维护,缓存失效报告结构、协同缓存方法、移动代理技术、断接下近似查询算法、缓存在道路网K近邻查询中的应用等方面内容。希望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索和研究,为移动计算环境中语义缓存技术的研究提供有益的理论参考和技术路线。课题研究工作及主要学术贡献体现在以下5个方面:1.语义缓存一致性判断和粒度裁剪方法:提出在移动支持站点(MSS)中放置终端语义缓存备份的方法,包括扩展型语义缓存SMC-架构,MSS和移动终端中的缓存组织结构和MSS广播的缓存失效报告的组织结构。然后,论述了MSS中的各语义缓存项在状态上可以与服务方保持强一致性,并提出更新粒度细化的方法,详细阐述3种更新操作转化为等价更新序列,并插入更新队列的过程,从而达到将更新操作精确到元组级、减少缓存维护通信量的目标;实验表明,所提方法在压缩失效报告长度和减小网络通信量方面较传统方法有明显的改善。2.基于移动代理的语义缓存一致性维护方案:基于SMC-架构,在MSS上设计移动代理:MSSAg和MTAg,定义各代理结构和功能,提出无小区切换和有小区切换两种情况下移动代理实现缓存一致性维护的算法,以适应终端频繁移动的网络环境;在终端移动模拟方面,采用随机漫步模型,设计了小区位置坐标计算判定表,通过此表快速有效地计算下一小区坐标;实验表明,算法在缩减失效报告长度和降低网络通信量方面较其他算法有明显的改善,能够在断接、移动和切换情况下进行缓存一致性恢复,并且降低了数据通信开销和恢复时间开销。3.应用于移动计算环境中的协同语义缓存算法:分析并指出集中式或分布式的协同语义缓存结构均不适用于移动计算环境,进而给出一种适用的协同语义缓存结构。提出一种新的协同语义缓存算法,当移动终端提交查询请求时,先查询MSS,根据新查询描述与MSS中已存储的各终端历史查询数据的包含和相交情况,进行查询响应和查询裁剪,进而讨论了协同缓存的一致性维护方案;实验表明,所提出的算法可以提高缓存数据命中率,减少查询响应时间,从而节省了带宽资源,减轻了数据库服务器的负担。4.利用语义缓存进行近似查询的SQPID算法:重点解决断接查询问题。文中给出相关定义,描述构建综合相关语义缓存项的过程;从理论上分析证明了在满足缓存有效性的条件下,由综合相关语义缓存项导出的查询结果满足正确性的结论;分析了完备和不完备两种查询下近似结果的导出情况,进而给出SQPID算法的过程伪码以及算法的时间复杂度;实验表明,SQPID算法在处理断接查询时,判断相关语义缓存索引项条件简单,构建综合相关语义缓存步骤简洁,编程实现容易,算法性能良好。5.移动终端的K近邻查询算法及其应用:文中给出道路网和分区内数据对象的存储结构,用网格对分区进行细分,信息存储为顶点列表、对象列表和边列表;详细描述了KNN查询算法的执行过程,对于终端提交的位置相关连续查询请求,利用缓存技术设计算法CQ-KNN能够支持连续位置相关查询,并给出缓存一致性维护策略;实验表明,CQ-KNN算法较MKNN算法有更快的CPU处理速度和网络响应延时,并且支持移动终端的离线近似查询。
张俊[9](2010)在《移动数据库中基于移动Agent的数据一致性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频繁使用到我们的生活工作当中,使得用户无限制的使用移动终端连接分布式移动数据库,这样造成连接能力,随时随地的移动,数据中事务处理的同步成为移动分布式数据库所面临的新的问题,因此要对现有的移动数据库技术做出修改,形成一种能全面满足客户需求的数据库技术。移动事务处理是移动数据库中一个重要的关键技术,它主要用于维护数据的一致性,支持并发访问,满足多用户需求,保持用户可以在固定范围内保持持续不断的链接移动数据库。移动数据库系统同样要提供这些服务,以满足移动应用的需求。移动计算环境的特殊性让移动数据库比普通的数据库在设计跟应用这方面有着更多更复杂的要求,如客户机的移动性、频繁断接性、弱连接性,过区切换等等问题。所以如何解决移动事务的上述关键技术问题,使服务器能够完善的处理移动事务,成为移动数据库技术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课题。移动Agent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分布式计算模型,给分布式系统的设计,实现以及维护都带来了诸多好处,本文结合移动数据库的特点和目标,在移动Agent技术应用当中着重研究了数据一致性的问题,研究了Agent组成结构,Agent数据之间的交互,并采用了一种改进的移动Agent的算法。详细设计了移动Agent通信中的Agent定位、消息传递和迁移通信过程,该算法在保证Agent消息高效传输的基础上,解决了多Agent之间通信失效问题。结合移动Agent在移动数据库中的诸多优势,以及提出了一系列关于Agent的缓存里方案,综合考虑了在结合的过程当中的多种可能以及会发生的问题。建立了Agent在移动数据库中的缓存体系结构。对于原有的移动数据库进行了改进。优化和弥补了之前在事务处理中数据一致性的问题。
徐俊伟[10](2010)在《适用于移动数据库的Agent技术研究》文中指出由于网络技术发展迅速,不管是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全部能够接收到所需要的信息时现在人类的基本要求,这就是移动计算技术产生的原因。由于移动计算的环境以及固定计算的环境的不同之处,使传统的客户/服务器模型已经被淘汰了,移动计算的本身的系统要求要与新的要求相匹配,正因为这个原因,近些来,基于移动Agent的移动数据库技术获得了广泛关注与研究。首先,本文简单的介绍了移动数据库的特点以及其体系结构,引入了目前的研究热点—Agent技术。经典的移动Agent主动通信算法是采用预防法,消息本身不发生移动,在本地缓存,减少了网络流量,接收方主动取消息,虽然降低了通信开销但是代价较大,通信效率也不高。本文提出了一种利用泛洪在朋友的列表中寻找目标Agent的通信算法,在产生消息追逐现象时比主动通信算法要优越,消息追逐现象会导致主动通信算法传递消息失败,而改进的算法利用泛洪一定会找到目标Agent,进而把消息传递给目标Agent,通过分析验证表明改进的算法具有较佳的Agent通信性能。其次,因为缓存技术是移动数据库中的关键技术,此技术能够提高移动数据库系统的性能,但同时也会带来服务器上的数据和缓存中的数据不同步的问题。针对这个问题,分析了基于缓存失效传统方案的不足,并且建立了基于Agent的缓存系统组织结构,该结构能够支持用户的断接特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Agent的缓存一致性的方案,此方案利用泛洪技术解决了缓存失效问题,同时减少网络带宽的消耗,提高缓存的利用率。最后对于基于Agent缓存管理方案的可行性和适用性方面都进行了验证,在局域网中模拟了工作过程,并且与传统经典的策略进行了分析比较,通过模拟实验证明此缓存方案相对于传统缓存失效解决方案在网络开销和缓存的命中率方面都具有更好的性能。
二、基于代理邮箱的移动查询机制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于代理邮箱的移动查询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纳税人满意度的纳税服务优化研究 ——以连云港市税务局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框架与创新点 |
1.4.1 研究框架 |
1.4.2 创新点 |
2 基本概念与相关理论 |
2.1 基本概念 |
2.1.1 纳税服务 |
2.1.2 满意度 |
2.2 相关理论 |
2.2.1 税收遵从理论 |
2.2.2 纳税人满意度理论 |
2.2.3 纳税人需求理论 |
3 连云港市纳税人满意度情况调查 |
3.1 连云港市税务局纳税服务设施调查 |
3.1.1 办税服务厅建设规范 |
3.1.2 咨询热线人员配备情况 |
3.1.3 办税流程及设备配备情况 |
3.2 连云港市税务局纳税服务措施收集与整理 |
3.2.1 国地税合并办税 |
3.2.2 便利发票领用 |
3.2.3 大力开发电子税务局 |
3.2.4 信息高度集合 |
3.3 连云港市纳税人满意度调查与统计分析 |
3.3.1 问卷调查情况说明 |
3.3.2 问卷调查得分情况 |
3.3.3 基于满意度调查数据分析纳税服务已取得的成效 |
4 基于纳税人满意度调查分析纳税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4.1 连云港市税务局纳税服务存在的问题 |
4.1.1 税务干部综合素质较低 |
4.1.2 纳税宣传与咨询辅导机制不完善 |
4.1.3 信息化办税普及率低 |
4.1.4 办税流程运转繁琐 |
4.2 连云港市税务局纳税服务问题存在的原因分析 |
4.2.1 税务局方面 |
4.2.2 纳税人角度 |
5 以纳税人满意度为导向优化纳税服务的对策 |
5.1 提高纳税服务质量 |
5.1.1 提升税务干部能力 |
5.1.2 加大宣传培训力度 |
5.1.3 完善咨询保障制度 |
5.2 建立健全考核监督制度 |
5.2.1 办税制度透明化 |
5.2.2 构建合理的绩效管理体系 |
5.2.3 落实问责制度 |
5.3 加快“互联网+纳税服务”的信息化建设 |
5.3.1 “互联网+办税服务” |
5.3.2 “互联网+发票服务” |
5.3.3 “互联网+信息服务”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2)移动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知识生态系统服务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 章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互联网迅猛发展推动移动智能终端的普及应用 |
1.1.2 图书馆移动服务成为满足用户需求的发展方向 |
1.1.3 移动环境下图书馆建设需要解决知识生态问题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1.3.1 图书馆知识生态系统研究现状 |
1.3.2 图书馆移动服务研究现状 |
1.3.3 研究现状评述 |
1.4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技术路线 |
第2 章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知识生态的相关概念及理论 |
2.1.1 自然生态学的相关概念及理论 |
2.1.2 社会生态学的相关概念及理论 |
2.1.3 知识生态学的相关概念及理论 |
2.2 知识链的相关概念及理论 |
2.2.1 知识链的形成 |
2.2.2 知识链的结构 |
2.2.3 知识链的优化 |
2.2.4 知识链的模型 |
2.3 移动图书馆服务的相关概念及理论 |
2.3.1 移动环境的特点 |
2.3.2 移动图书馆服务的概念 |
2.3.3 移动图书馆的服务方式 |
2.3.4 移动图书馆的服务内容 |
2.4 高校图书馆知识生态系统的相关概念及理论 |
2.4.1 知识生态系统的相关概念及理论 |
2.4.2 图书馆知识生态系统的相关概念及理论 |
2.4.3 移动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知识生态系统相关概念及理论 |
2.5 本章小结 |
第3 章移动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知识生态系统服务机理 |
3.1 移动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知识生态系统要素构成 |
3.1.1 高校图书馆知识主体 |
3.1.2 高校图书馆知识资源 |
3.1.3 高校图书馆知识技术 |
3.1.4 高校图书馆知识环境 |
3.2 移动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知识生态系统结构 |
3.2.1 移动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知识生态系统要素内部结构 |
3.2.2 移动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知识生态系统要素间结构 |
3.2.3 移动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知识生态系统结构形态 |
3.3 移动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知识生态系统形成动因 |
3.3.1 移动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知识生态系统内在动力 |
3.3.2 移动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知识生态系统外在动力 |
3.3.3 移动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知识生态系统利导和限制因子 |
3.4 移动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知识生态系统运行过程 |
3.4.1 移动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知识生态系统生命周期过程 |
3.4.2 移动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知识生态系统自组织过程 |
3.4.3 移动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知识生态系统自适应过程 |
3.5 移动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知识生态系统的运行机制 |
3.5.1 知识增殖创新机制 |
3.5.2 知识传递消费机制 |
3.5.3 知识生态反馈机制 |
3.5.4 知识协同进化机制 |
3.6 移动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知识生态系统服务模型构建 |
3.6.1 移动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知识资源服务模块 |
3.6.2 移动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知识技术服务模块 |
3.6.3 移动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用户个性化服务模块 |
3.6.4 移动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知识环境服务模块 |
3.7 本章小结 |
第4 章移动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知识资源服务模式 |
4.1 移动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知识资源服务的提出 |
4.2 移动环境下高校图书馆学科知识资源的特征 |
4.2.1 资源成果呈“产品化” |
4.2.2 资源建设呈“多元化” |
4.2.3 资源形式呈“碎片化” |
4.2.4 资源服务呈“全时空” |
4.3 移动环境下高校图书馆学科知识资源体系构成 |
4.3.1 高校图书馆学科信息资源库 |
4.3.2 高校图书馆学科知识元库 |
4.3.3 高校图书馆学科知识产品库 |
4.3.4 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信息库 |
4.4 移动环境下高校图书馆学科知识资源服务原则 |
4.4.1 知识元多变涌现原则 |
4.4.2 知识链灵活可塑原则 |
4.4.3 知识产品循环更新原则 |
4.5 移动环境下高校图书馆学科知识资源服务模型构建 |
4.5.1 学科知识资源维护系统 |
4.5.2 学科知识资源数据中心 |
4.5.3 学科知识资源服务平台 |
4.6 本章小结 |
第5 章移动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知识技术服务模式 |
5.1 移动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知识技术服务模式的提出 |
5.2 移动环境下高校图书馆云技术服务模式的建设优势 |
5.2.1 海量的存储性能 |
5.2.2 高速的计算性能 |
5.2.3 可靠的安全性能 |
5.2.4 强大的共享性能 |
5.2.5 无限的扩展性能 |
5.3 移动环境下高校图书馆云技术知识服务的架构 |
5.3.1 基于移动云技术的知识服务构成 |
5.3.2 移动环境下高校图书馆云技术知识服务构成 |
5.4 移动环境下高校图书馆云技术服务模型 |
5.5 本章小结 |
第6 章移动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用户个性化服务模式 |
6.1 移动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用户个性化服务模式的提出 |
6.2 移动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用户类型及需求现状 |
6.2.1 移动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用户类型 |
6.2.2 移动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用户特点 |
6.2.3 移动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用户需求现状 |
6.2.4 移动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用户需求演化 |
6.3 基于问卷调查的高校图书馆用户个性化需求分析 |
6.3.1 高校大学生个性化需求调查问卷分析 |
6.3.2 高校教师队伍个性化需求调查问卷分析 |
6.3.3 高校管理人员个性化需求调查问卷分析 |
6.3.4 高校图书馆用户个性化需求分析结果 |
6.4 面向用户个性化需求的高校图书馆移动服务模型 |
6.4.1 面向“课程教与学”的移动服务模式 |
6.4.2 面向“科研项目和论文创作”的移动服务模式 |
6.4.3 面向“学校科学管理”的服务模式 |
6.5 移动环境下高校图书馆个性化服务改进措施 |
6.5.1 通过平台架构完善用户个性化移动服务功能 |
6.5.2 通过素质培养提升用户个性化移动服务效率 |
6.5.3 通过无缝衔接丰富用户个性化移动服务资源 |
6.6 本章小结 |
第7 章高校图书馆移动服务的知识环境保障 |
7.1 高校图书馆移动服务知识环境问题的提出 |
7.2 高校图书馆的知识文化教育 |
7.2.1 图书馆员的知识素养培育 |
7.2.2 教师的知识素养培育 |
7.2.3 科研工作者的知识素养培育 |
7.2.4 学生的知识素养培育 |
7.3 高校图书馆的知识产权保护 |
7.3.1 高校图书馆知识产权保护的影响 |
7.3.2 高校图书馆知识产权问题分析 |
7.3.3 高校图书馆知识产权问题的解决路径 |
7.4 高校图书馆的知识制度建设 |
7.4.1 高校图书馆知识规章制度的影响 |
7.4.2 高校图书馆知识规章制度制定原则 |
7.4.3 高校图书馆知识服务制度的完善措施 |
7.5 高校图书馆知识经济策略 |
7.5.1 高校图书馆的经济运营现状 |
7.5.2 高校图书馆经济问题的原因分析 |
7.5.3 高校图书馆知识经济对策 |
7.6 小结 |
第8 章结论与展望 |
8.1 研究结论 |
8.2 研究创新点 |
8.3 研究局限及展望 |
8.3.1 研究局限 |
8.3.2 未来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与科研成果 |
致谢 |
(3)《搜索引擎优化(SEO)艺术》第10章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翻译项目描述 |
1.1 项目介绍 |
1.2 项目分析 |
1.3 任务要求 |
1.4 目的和意义 |
2 翻译过程描述 |
2.1 译前准备 |
2.1.1 选择辅助工具 |
2.1.2 阅读平行文本、制作术语表 |
2.1.3 翻译指导思想 |
2.1.4 质量控制 |
2.2 翻译过程 |
2.3 译后审校 |
3 理论和案例分析 |
3.1 科技英语概述 |
3.2 翻译理论 |
3.2.1 功能对等理论 |
3.3 科技英语中的被动语态及翻译方法 |
3.3.1 被动语态概述 |
3.3.2 翻译方法 |
3.3.2.1 顺译 |
3.3.2.1.1 被动变主动 |
3.3.2.1.2 形式主动意义被动 |
3.3.2.1.3 被动句变汉语判断句 |
3.3.2.1.4“被”字替代法 |
3.3.2.2 倒译 |
3.3.2.3 改译 |
3.3.2.4 转译 |
4 实践总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1:翻译项目术语表 |
附录 2:翻译实践原文 |
附录 3:翻译实践译文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或译作目录 |
(4)基于ITIL的智能化企业运维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内容 |
1.4 本文组织结构 |
第2章 相关技术研究 |
2.1 ITIL框架 |
2.1.1 ITIL基础 |
2.1.2 ITIL组成 |
2.1.3 ITIL的不足 |
2.2 相关技术 |
2.2.1 SSH框架 |
2.2.2 AJAX技术 |
2.2.3 MySQL数据库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系统需求分析 |
3.1 企业运维管理系统 |
3.2 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
3.2.1 企业的运维工作 |
3.2.2 用户管理模块 |
3.2.3 脚本管理模块 |
3.2.4 任务管理模块 |
3.2.5 流程管理模块 |
3.2.6 作业管理模块 |
3.2.7 代理管理模块 |
3.2.8 统计报表模块 |
3.2.9 系统管理模块 |
3.2.10 主要模块关系 |
3.2.11 系统用例 |
3.3 系统非功能需求分析 |
3.3.1 可靠原则 |
3.3.2 高效率原则 |
3.3.3 开放性原则 |
3.3.4 安全性原则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系统总体设计 |
4.1 系统架构 |
4.1.1 系统架构的重要性 |
4.1.2 系统架构设计 |
4.1.3 系统功能结构 |
4.2 系统主要功能模块设计 |
4.2.1 人员管理模块 |
4.2.2 脚本管理模块 |
4.2.3 任务管理模块 |
4.2.4 流程管理模块 |
4.2.5 作业管理模块 |
4.2.6 代理管理模块 |
4.2.7 服务管理模块 |
4.3 数据库设计 |
4.3.1 系统E-R图 |
4.3.2 数据库逻辑结构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系统详细设计与实现 |
5.1 开发环境 |
5.2 功能模块设计与实现 |
5.2.1 登陆验证 |
5.2.2 作业管理 |
5.2.3 流程管理 |
5.2.4 任务管理 |
5.2.5 脚本管理 |
5.2.6 代理管理 |
5.2.7 调度管理 |
5.2.8 作业调度控制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系统测试与分析 |
6.1 系统环境 |
6.1.1 系统网络结构 |
6.1.2 系统软硬件环境 |
6.2 测试方法 |
6.3 测试用例 |
6.4 测试结果与分析 |
6.4.1 测试结果 |
6.4.2 测试结果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7.1 内容总结 |
7.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成果 |
(5)一种基于移动式用户可信模块的可信云终端方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开发意义 |
1.3 研究内容及主要工作 |
1.4 论文组织结构 |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1 可信计算 |
2.2 可信计算在云安全中的运用 |
3 安全认证需求分析 |
3.1 可信模块终端系统需求 |
3.2 警务云采用多种认证方案的对比 |
4 方案设计 |
4.1 系统方案 |
4.2 可信模块的颁发流程 |
4.3 终端工作模式 |
4.4 连接云的工作模式 |
4.4.1 终端在线接入 |
4.4.2 终端离线接入 |
4.5 本章小结 |
5 系统实现 |
5.1 用户可信模块的实现 |
5.2 可信模块的加载 |
5.2.1 Xen域间通信机制 |
5.2.2 用户可信模块在虚拟域中的使用 |
5.3 接入虚拟机的实现 |
5.4 应用和用户虚拟机的实现 |
5.5 本章小结 |
6 系统测试 |
6.1 测试方案 |
6.2 测试环境 |
6.3 测试结果 |
7 总结和展望 |
7.1 全文总结 |
7.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6)智能手机的交通出行信息查询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手机开发的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的基本思路与采用的方法及研究意义 |
1.4 论文布局 |
第二章 手机操作系统与开发平台 |
2.1 Symbian OS |
2.1.1 Symbian OS简介 |
2.1.2 Symbian OS的优势与未来 |
2.2 Palm OS |
2.3 Windows Mobile |
2.3.1 Pocket PC |
2.3.2 SmartPhone |
2.3.3 Pocket PC与Smartphone |
2.3.4 Windows Mobile与其他手机操作系统的比较 |
2.4 嵌入式Linux |
2.5 国内手机操作系统 |
第三章 SMARTPHONE及系统环境搭配 |
3.1 Smartphone发展背景 |
3.2 Smartphone平台的基础框架 |
3.3 Smartphone编程的整体框架 |
3.4 Smartphone开发与Windows桌面开发 |
3.5 审视Smartphone硬件 |
3.5.1 显示屏幕 |
3.6 Smartphone上的软件开发原则 |
3.6.1 时刻考虑硬件限制条件原则 |
3.7 Visual Studio |
3.7.1 C# |
3.8 系统环境搭建 |
第四章 数据库配置及核心代码剖析 |
4.1 创建、连接、操作数据库 |
4.1.1 在项目外创建SQL Server Mobile数据库 |
4.1.2 在项目内创建SQL Server Mobile数据库 |
4.1.3 操作SQL Server Mobile数据库 |
4.2 数据库设计 |
4.2.1 数据库逻辑设计 |
4.2.2 数据库分布 |
4.2.3 基表设计 |
4.3 ADO.NET |
4.3.1 System.Data命名空间 |
4.3.2 SQL Server Mobile数据供应器 |
4.3.3 SqlCeConnection类 |
4.3.4 SqlCeCommand类 |
4.3.5 SqlCeDataReader类 |
第五章 交通出行信息查询系统总体设计与实现 |
5.1 系统体系结构 |
5.2 算法描述 |
5.2.1 路线信息在数据库中的存储方式 |
5.2.2 直达乘车路线查询算法 |
5.2.3 换乘路线查询算法 |
5.2.4 系统站站查询算法解析 |
5.3 结果显示—ListView |
5.4 主要功能使用举例 |
5.4.1 站站查询模块 |
5.4.2 车次查询模块 |
5.4.3 站点查询模块 |
5.5 容错与恢复 |
5.6 系统的测试分析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7)基于位置的服务中数据预处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外应用研究现状 |
1.3 国内应用研究现状 |
1.4 研究意义 |
1.5 本文所做的工作 |
1.6 章节内容安排 |
2 基于位置的服务(LBS) |
2.1 LBS系统 |
2.2 LBS应用 |
2.3 LBS关键技术 |
2.4 LBS数据查询 |
2.5 基本理论算法 |
2.5.1 LBS中k最近邻算法(kNN) |
2.5.2 LBS中的BP算法 |
2.6 本章小结 |
3 基于LBS购物导航的数据预处理技术 |
3.1 基于LBS购物导航功能 |
3.2 基于LBS的信息服务请求 |
3.3 基于LBS的数据预处理技术 |
3.4 基于数据预处理的LBS购物导航操作步骤 |
3.5 终端过程算法 |
3.5.1 基于数据预处理的移动客户端过程算法 |
3.5.2 基于数据预处理的服务器端过程算法 |
3.6 基于预处理的查询策略 |
3.7 本章小结 |
4 基于数据预处理的LBS购物导航模型的实现 |
4.1 平台搭建 |
4.2 平台环境的选择 |
4.2.1 移动客户端 |
4.2.2 移动数据库 |
4.2.3 服务器端 |
4.2.4 服务器端数据库 |
4.3 终端功能设计与实现 |
4.3.1 移动终端设计与实现 |
4.3.2 服务器终端设计与实现 |
4.4 改进实验结果对比与分析 |
5 总结与展望 |
5.1 论文创新点 |
5.2 总结 |
5.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8)移动计算环境下语义缓存技术研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图清单 |
表清单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移动计算概述 |
1.3 移动计算模型 |
1.4 研究意义 |
1.5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1.6 课题解决的主要问题 |
1.7 全文组织 |
第二章 使用 MSS 维护语义缓存一致性 |
2.1 引言 |
2.2 背景及相关研究 |
2.3 使用 MSS 维护语义缓存一致性算法 |
2.3.1 相关定义 |
2.3.2 SMC-架构 |
2.3.3 MSS 中缓存一致性及失效报告格式 |
2.3.4 更新粒度细化 |
2.4 算法模拟及结果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移动代理技术的语义缓存一致性维护 |
3.1 引言 |
3.2 背景及相关研究 |
3.2.1 查询的语义缓存匹配方面 |
3.2.2 语义缓存一致性维护方面 |
3.2.3 代理技术方面 |
3.3 基于移动代理的语义缓存策略 |
3.3.1 SMC-架构 |
3.3.2 移动代理设计 |
3.3.3 小区固定下的语义缓存一致性维护策略 |
3.3.4 移动模型及位置预测 |
3.3.5 小区切换下的语义缓存一致性维护策略 |
3.4 实验结果及分析 |
3.4.1 广播失效报告长度比较 |
3.4.2 无切换情况下实验结果及分析 |
3.4.3 有切换情况下实验结果及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语义缓存支持的协同和断接近似查询研究 |
4.1 引言 |
4.2 相关研究 |
4.2.1 协同语义缓存方面 |
4.2.2 断接下近似查询方面 |
4.3 移动环境中使用协同语义缓存的查询方法 |
4.3.1 结构 |
4.3.2 协同过程描述 |
4.3.3 协同缓存一致性维护 |
4.3.4 实验及结果分析 |
4.4 移动环境中基于语义缓存的断接近似查询算法 |
4.4.1 相关定义及表示 |
4.4.2 综合相关语义缓存项的构建 |
4.4.3 断接下近似查询之正确性和完备性分析 |
4.4.4 断接下查询处理过程 |
4.4.5 实验及性能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道路网移动环境下的缓存应用:KNN 查询 |
5.1 引言 |
5.2 背景及相关研究 |
5.3 存储结构 |
5.3.1 道路网信息存储 |
5.3.2 分区内数据对象存储 |
5.4 移动终端的 KNN 查询处理 |
5.4.1 KNN 查询算法 |
5.4.2 连续 K 近邻查询(CQ-KNN) |
5.5 实验及结果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论文工作总结 |
后续研究工作设想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IV-2答辩委员会对论文的评定意见 |
(9)移动数据库中基于移动Agent的数据一致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1章 引言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移动数据库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工作 |
1.4 论文的组织安排以及达到的成效 |
第2章 移动数据库 |
2.1 移动计算环境 |
2.1.1 移动计算的概念 |
2.1.2 移动计算环境的特点 |
2.1.3 移动数据库系统组成结构 |
第3章 移动事务处理 |
3.1 移动数据库中的事务处理技术 |
3.1.1 移动事务概述 |
3.1.2 移动事务的特点 |
3.2 移动数据库关键技术 |
3.3 数据复制 |
3.3.1 复制协议 |
3.3.2 弱一致性复制协议 |
3.3.3 强一致性复制协议 |
3.4 数据广播 |
3.4.1 数据广播技术的优点 |
3.4.2 数据广播的系统组成 |
3.4.3 数据广播的主要性能参数 |
3.4.4 数据广播的研究现状 |
第4章 移动Agent概念以及应用 |
4.1 移动Agent的关键技术 |
4.1.1 移动Agent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
4.2 移动AGENT定义 |
4.3 移动AGENT的关键问题 |
4.3.1 通信机制 |
4.3.2 路由规划 |
4.3.3 联盟策略 |
4.4 基于MULTI-AGENT技术的移动数据库结构模型 |
4.5 移动AGENT之间的交互 |
4.6 移动AGENT的迁移 |
4.7 一种移动AGENT通信算法 |
第5章 基于移动Agent的数据一致性模型设计与实现 |
5.1 移动AGENT的自适应遗传算法 |
5.2 设计思想 |
5.3 模型设计 |
5.3.1 基于Java语言的移动Agent开发平台介绍 |
5.3.2 MADP系统的对象模型 |
5.4 AGENT方案与TS缓存方案相比较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适用于移动数据库的Agent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移动数据库的发展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移动计算 |
1.4.1 移动计算环境 |
1.4.2 计算环境带来的问题 |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 |
第2章 移动数据库及Agent 关键技术 |
2.1 移动数据库 |
2.1.1 移动数据库的基本概念 |
2.1.2 Agent 的特性 |
2.1.3 移动数据库的特点 |
2.1.4 有关移动数据库的技术 |
2.2 Agent 技术 |
2.2.1 Agent 的基本概念 |
2.2.2 移动Agent 系统结构 |
2.3 Agent 类型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Agent 技术在移动数据库中的应用 |
3.1 移动Agent 技术 |
3.1.1 移动Agent 的通信需求 |
3.2 基于Agent 的移动数据库体系 |
3.2.1 基于移动Agent 的数据库结构分类 |
3.2.2 基于多Agent 的系统结构的提出 |
3.2.3 系统中各层Agent 的主要功能 |
3.2.4 系统中任务的请求处理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泛洪在移动Agent 中的应用 |
4.1 多个Agent 的通信机制 |
4.1.1 Agent 通信机制中存在的问题 |
4.1.2 通信失效问题 |
4.1.3 目前移动Agent 的通信失效的解决方法 |
4.1.4 主动通信方法 |
4.2 一种改进的移动Agent 的通信方法 |
4.2.1 朋友的划分 |
4.2.2 泛洪的基本概念 |
4.2.3 泛洪在移动Agent 中的应用 |
4.2.4 算法的实现 |
4.2.5 两种方法的比较 |
4.2.6 结果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在Agent 中的缓存设计 |
5.1 在Agent 中的缓存技术 |
5.2 在Agent 中的管理方案 |
5.3 管理模型的实验分析 |
5.3.1 实验目的 |
5.3.2 实验机器 |
5.3.3 实验环境 |
5.3.4 实验模型的实现过程 |
5.4 实现模型的功能比较 |
5.5 模型方案与原始方案的比较 |
5.5.1 试验结果的模拟 |
5.5.2 结果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四、基于代理邮箱的移动查询机制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纳税人满意度的纳税服务优化研究 ——以连云港市税务局为例[D]. 鲁培培. 南京理工大学, 2019(06)
- [2]移动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知识生态系统服务模式研究[D]. 张勇. 吉林大学, 2017(09)
- [3]《搜索引擎优化(SEO)艺术》第10章翻译实践报告[D]. 贺伟伟. 青岛科技大学, 2017(01)
- [4]基于ITIL的智能化企业运维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杨尚坡. 东北大学, 2015(12)
- [5]一种基于移动式用户可信模块的可信云终端方案[D]. 闫兴华. 上海交通大学, 2015(07)
- [6]智能手机的交通出行信息查询系统设计与实现[D]. 焦强. 电子科技大学, 2014(03)
- [7]基于位置的服务中数据预处理研究[D]. 杨小漫. 郑州大学, 2013(11)
- [8]移动计算环境下语义缓存技术研究及应用[D]. 梁茹冰. 华南理工大学, 2012(05)
- [9]移动数据库中基于移动Agent的数据一致性的研究[D]. 张俊. 湖北工业大学, 2010(03)
- [10]适用于移动数据库的Agent技术研究[D]. 徐俊伟. 哈尔滨理工大学, 20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