茯苓液体培养的初步研究

茯苓液体培养的初步研究

一、茯苓液体培养研究初探(论文文献综述)

刘雨婷[1](2021)在《液体培养条件对桦褐孔菌产活性多糖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论文研究不同培养条件下桦褐孔菌所产多糖的产量、性质及生物活性,探讨培养条件对真菌产活性多糖的影响,旨在为获得特定组成、特定活性的桦褐孔菌多糖组分提供实验依据,同时也为药用真菌代谢调控的相关研究奠定理论和实验基础。本论文主要的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培养条件影响桦褐孔菌菌丝体生长状态及多糖的积累碳源、氮源、转速、促进剂、温度对桦褐孔菌菌丝体形态、生长状态、多糖积累均具有一定的影响。菌丝体生物量从高到低进行比较,不同碳源条件下菌丝体生物量由高到低为玉米秸秆、葡萄糖、蔗糖、乳糖;不同氮源条件下菌丝体生物量由高到低为蛋白胨、豆饼粉、硫酸铵;不同转速条件下菌丝体生物量由高到低为180 rpm、150 rpm、120 rpm;不同促进剂条件下菌丝体生物量由高到低为Tween-80、油酸、对照组;不同温度条件下菌丝体生物量由高到低为28℃、24℃、20℃。以菌丝体多糖产量为指标从高到低排列,不同碳源条件下菌丝体多糖产量由高到低为玉米秸秆、蔗糖、葡萄糖、乳糖;不同氮源条件下菌丝体多糖产量由高到低为蛋白胨、豆饼粉、硫酸铵;不同转速条件下菌丝体多糖产量由高到低为150 rpm、180 rpm、120 rpm;不同促进剂条件下菌丝体多糖产量由高到低为油酸、对照组、Tween-80;不同温度条件下菌丝体多糖产量由高到低为28℃、24℃、20℃。以胞外多糖产量为指标从高到低排列,不同碳源条件下胞外多糖产量由高到低为玉米秸秆、乳糖、蔗糖、葡萄糖;不同氮源条件下胞外多糖产量由高到低为硫酸铵、豆饼粉、蛋白胨;不同转速条件下胞外多糖产量由高到低为150 rpm、120 rpm、180rpm;不同促进剂条件下胞外多糖产量由高到低为对照组、油酸、Tween-80;不同温度条件下胞外多糖产量由高到低为28℃、24℃、20℃。(2)培养条件影响桦褐孔菌多糖化学组成、初级结构不同培养条件下桦褐孔菌多糖的蛋白质含量和多酚含量接近,但总糖含量和糖醛酸含量存在显着差异。菌丝体多糖方面,总糖含量最高的多糖是以葡萄糖作为碳源培养制备的IPSg,其总糖含量为42.39%;糖醛酸含量最高的多糖是以豆饼粉为氮源培养制备的IPSsp,其糖醛酸含量为13.65%。胞外多糖方面,总糖含量最高的多糖是以油酸作为促进剂培养制备的EPSoa,其总糖含量为77.75%;糖醛酸含量最高的多糖是以玉米秸秆作为后续碳源培养制备的EPScs其糖醛酸含量为7.86%。培养条件对桦褐孔菌多糖的分子量影响较小。不同培养条件下制备的菌丝体多糖Mw大都在1×104Da以下且分散系数小于3,而以乳糖作为碳源培养制备的IPSl和以豆饼粉为氮源培养制备的IPSsp的Mw高于1×104Da,其中IPSsp的Mw和分散系数最高,分别为为1.61×105Da和69.74。不同培养条件下制备的桦褐孔菌胞外多糖分子量较小,分子量最高的胞外多糖是IPS20,Mw为6000 Da左右,分散系数为3.98。培养条件对桦褐孔菌多糖的单糖组成具有一定影响。菌丝体多糖的主要单糖组分为葡萄糖、半乳糖和甘露糖,还具有少量的木糖和葡萄糖醛酸组分。不同培养条件对菌丝体多糖的单糖组成影响不同,以碳源为例,以玉米秸秆作为后续碳源制备的菌丝体多糖IPScs还含有鼠李糖和半乳糖醛酸,以葡萄糖作为碳源制备的菌丝体多糖IPSg中还含有岩藻糖。胞外多糖方面,单糖组分主要为葡萄糖,其含量均在55%以上,但在不同培养条件下,胞外多糖的单糖种类和比例呈现一定差别。桦褐孔菌多糖经DEAE Sepharose阴离子交换层析初步分离得到中性糖和酸性糖组分。菌丝体多糖方面,不同培养条件下制备的多糖均含有中性糖组分和1个酸性糖组分,但是含量比例存在差异;而胞外多糖方面,不同条件下制备的多糖主要组分是中性糖,多糖EPS180、EPSoa和EPSt80含有酸性糖成分。(3)培养条件影响桦褐孔菌多糖的抗氧化活性和降血糖活性不同培养条件下的桦褐孔菌菌丝体多糖和胞外多糖均具有一定的羟基自由基清除活性、亚铁离子螯合活性、DPPH自由基清除活性和还原力,同时存在剂量效应,但不同多糖间的活性具有一定的差异性。不同培养条件下制备的桦褐孔菌胞外多糖(除EPSas外)对α-葡萄糖苷酶均具有抑制作用,其中EPScs和EPSl的抑制作用相对较低,而其他胞外多糖的抑制作用均高于阳性对照阿卡波糖,不同培养条件对胞外多糖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具有不同影响。采用Hep G2细胞胰岛素抵抗模型比较了不同培养条件下制备的桦褐孔菌多糖对细胞胰岛素抵抗的改善作用,结果显示菌丝体多糖和胞外多糖对细胞胰岛素抵抗均具有改善作用,但培养条件对多糖活性的影响存在差异,其中氮源条件对多糖的细胞胰岛素抵抗改善作用影响最大,以蛋白胨为氮源制备的菌丝体多糖IPSp和以豆饼粉为氮源制备的胞外多糖EPSsp对细胞胰岛素抵抗的改善作用最强。

王航[2](2020)在《羊肚菌Y1菌株生物学特性及栽培技术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羊肚菌(Morchella spp.)为羊肚菌属真菌,因其头部具有酷似羊肚的皱褶网状凸起而得名。由于羊肚菌口味鲜美、营养丰富,具有抗氧化、抗衰老、降血压、降血脂以及抑制肿瘤细胞增殖等多种功效,以至于其市场需求量日益增加。尽管目前发现的羊肚菌属真菌有68种,但是其中可作为菌种进行大规模栽培的寥寥无几。为了丰富羊肚菌的种质资源、实现羊肚菌人工栽培的稳产和高产,新的羊肚菌菌种的寻求、羊肚菌人工栽培方法的探究势在必行。本研究以采自安徽大别山区的野生羊肚菌为材料,对其进行了菌丝分离和鉴定,并对分离得到的羊肚菌菌株进行了生物学特性以及大规模栽培的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通过对安徽大别山区的野生羊肚菌子囊果进行组织分离得到了三个菌株(Y1、A和B)。Y1经鉴定为Morchella conica,为羊肚菌属的一种,A、B分别为Fusarium oxysporum和Boeremia exigua,可能是羊肚菌的伴生菌或病原菌。来自云南腾冲的Y2、Y3分别鉴定为Morchella importuna和Morchella sextelata,来自河南的菌株Y4鉴定为Morchella conica,均属于羊肚菌属真菌。2.对分离得到的羊肚菌Y1的菌丝进行观察以及最佳培养条件的筛选,发现羊肚菌Y1的菌丝在平板培养时产生的分支较多,菌丝产生的分支之间有接合现象。最适的平板培养条件为pH 6.0~9.0,温度25~26℃,暗培养。最佳的营养条件为碳源—葡萄糖、氮源—硝酸钾,3.通过对羊肚菌Y1、Y2和Y3的菌丝生长特性进行比较,发现Y1和Y2菌丝的生长方式为伸长生长和分支生长同时进行;Y3菌丝生长方式为首先菌丝进行伸长生长然后出现分支;不同羊肚菌菌株两两培养时,在两菌落交界处菌丝更容易拧结形成菌团。4.通过对羊肚菌Y1菌丝的液体培养条件的筛选,发现羊肚菌Y1在液体培养的第10天菌丝生物量和胞外多糖产量达到最大。以可溶性淀粉为碳源、硝酸钾为氮源,添加易拉罐裁片作为外源介质来生产液体菌种,效果最好。5.通过对不同羊肚菌菌株组合进行栽培及其产量评价,发现羊肚菌Y1的菌丝在7种不同栽培培养基上生长速度较为接近。使用单一菌株和组合菌株进行栽培均可以顺利产生原基并生长出子囊果,使用组合菌株栽培可以缩短原基产生时间、增加原基密度;使用Y2&Y3菌株组合进行栽培产生原基最快、最多,且羊肚菌产量最高。该研究结果将为丰富羊肚菌菌种资源、指导羊肚菌大规模栽培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参考。

蒙海勤,叶建仁,王旻嘉,曹伊扬[3](2021)在《木腐真菌对松材线虫病疫木处理初探》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筛选在疫木中迅速定殖扩展且能抑制松材线虫生长和繁殖的木腐真菌,在抑制松材线虫生长的同时快速降解疫木的木材成分,从而实现疫木中松材线虫在被媒介昆虫传带前就被大幅减少或不能正常进入蛹室,即在侵染循环的疫木环节即被阻断的目标,为松材线虫病的有效防控提供参考。【方法】分别将2 000条松材线虫接种至培养成熟的不同木腐真菌菌落上,通过室内平板试验测定不同木腐真菌对松材线虫生长和繁殖的影响;其次,将黑松木块接种至筛选获得具有抑制松材线虫生长和繁殖作用的木腐真菌菌落上,探究其对黑松木材的降解作用。以此筛选出能明显影响松材线虫生长繁殖且具有分解木材能力的优良木腐真菌;最后将筛选获得的优良木腐真菌经大量液体培养和固体培养繁殖后接种至田间当年染松材线虫病60 cm长的伐倒松木木段上,分别于接种后的120和150 d用电钻钻孔取木样,后将木段劈开,收集天牛蛀道周围的木样,分离并统计木样内松材线虫数量,比较接种前后疫木内松材线虫数量的变化,分析木腐真菌对疫木中松材线虫种群的影响。【结果】在室内培养茯苓菌的平板上松材线虫不能成活,在黄孢原毛平革菌、B18、C11和D16菌落上松材线虫的生长和繁殖也明显受到抑制。以接种茯苓菌后木材的质量损失率最大(7.30%),其分解纤维素和半纤维素能力也最强,分解率分别为19.21%和29.65%;分解木质素能力最强的为黄孢原毛平革菌,分解率达到31.59%。在田间接种试验中,接种同种木腐真菌,以接种液体培养菌丝的效果优于接种固体培养菌丝的。不同木腐真菌中,以接种茯苓后减少疫木内的松材线虫数量显着优于接种其他木腐真菌处理的。接种茯苓液体培养菌丝和固体培养菌丝150 d后,均可最大程度减少疫木内松材线虫数量,减少率分别为74.51%和65.78%。接种茯苓液体培养菌丝后天牛蛀道的松材线虫数量较接种前减少了65.45%。【结论】茯苓在室内外分解松木和减少疫木内松材线虫两方面效果均最佳;同种木腐真菌,以接种液体培养菌丝的效果优于接种固体培养菌丝的。研究表明,采用不利于松材线虫生长和繁殖的木腐真菌进行松材线虫病的疫木除治具有技术可行性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苏航,邹西,张恒,苏昭月,马丹[4](2020)在《茯苓液体培养条件的优化》文中研究表明以茯苓菌丝生物量和三萜含量为指标,研究在普通液体培养基中添加松木酶解液对茯苓生长的影响。通过单因素试验确定了松木酶解液制备的最佳工艺条件。结果表明,固液比1:20,浸提温度50℃,浸提时间24h,纤维素酶添加量为310u/g,在该条件下得到的松木酶解液作为液体培养基成分培养的茯苓,菌丝干重为6.104g/L,三萜含量为24.37μg/5g。

洪东风[5](2020)在《猪苓中有效成分的提取分离及其类似甾体的衍生和活性筛测》文中认为恶性肿瘤是一类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疾病之一,开发低毒、高效抗肿瘤新型药物一直是目前药物研究领域的热点课题,而从真菌类中寻找抗肿瘤先导化合物则是其主要的研究方向之一。猪苓作为一种重要的药食两用真菌,具有利尿,抗癌,保护肝脏和抗衰老等多重功效,在中国有2500多年的药用历史。近代药理表明,猪苓中多糖和甾体化合物有较强的抗癌活性,通常在临床上用于配合肺癌化疗和病毒性肝炎的治疗,且几乎无毒副作用,因此猪苓中甾体类化合物的分离和类似甾体的衍生及抗癌活性筛选是一件很有意义的工作,亟待研究。对秦岭太白山区三年生野生猪苓菌核提取分离。20 kg猪苓菌核粉碎后用78%乙醇超声提取6次,回收溶剂得乙醇浸膏655 g,浸膏得率3.6%,明显高于常规的加热回流提取(1.4%)和渗滤提取方法(1.98%),在中药提取中超声波辅助提取技术比常规回流、渗滤提取方法优势明显。对乙醇提取浸膏进行了系统分离,常规的柱层析色谱技术结合现代制备分离和检测技术,分离并鉴定结构的化合物28个:包括7个甾体化合物、4个酚类化合物、6个含氮化合物和8个羧酸及其衍生物,其中顺-15-十八碳烯酸、顺-15-十八碳烯酸甲酯、棕榈酸、棕榈酸甲酯、顺-13-二十碳甲酯和顺-10-十九碳烯酸等6个均是首次从猪苓菌核中分离得到;水提浸膏通过乙醇沉淀得粗多糖,再经过双氧水脱色、sevage试剂沉淀除蛋白、透析、纤维素柱层析和凝胶柱层析等分离出分子量分别为18706 Da和22106 Da两个均一多糖,并通过PMP衍生后测定了它们的单糖组成,木糖为主要成分,均含有少量果糖、鼠李糖和甘露糖;对分离量大的麦角甾醇进行结构衍生。对提取的乙醇浸膏、二氯甲烷浸膏、正丁醇浸膏和猪苓粗多糖4个浸膏分别进行了清除DPPH自由基活性和抗细菌活性研究,其中猪苓多糖表现出较强的抗氧化活性,均没有抗真细菌活性。对分离的6个甾体化合物通过测试人肝癌细胞Hep G2、人子宫颈癌细胞He La、人肾透明细胞癌细胞786-O和人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HKC的细胞毒活性,对三个癌细胞均表现出较强的细胞毒性,对正常细胞毒性几乎无细胞毒性,ZLW-5对Hep G2细胞、He La细胞和786-O细胞的IC50值仅为14.36μg/m L、21.90μg/m L和46.56μg/m L,表现出较好的抗癌活性。目前发展起来的猪苓菌丝液体深层发酵技术,通过PDA培养基活化猪苓菌种,液体深层发酵得到猪苓菌丝,发酵菌丝进行干燥粉碎后乙醇超声提取,系统分离纯化并鉴定结构的化合物13个,包括5个甾体化合物、2个含氮化合物、2个酚类化合物和4个脂肪酸及衍生物;其中十九酸和十九酸甲酯为首次从发酵猪苓菌丝中分离得到。甾体衍生合成:麦角甾醇和酰氯在温和条件下高收率的合成出22个麦角甾醇的酯类衍生物,其中8个化合物未见报道。去氢表雄酮作为一种可大量从植物次生代谢产物中获取的可修饰前体化合物被广泛的应用于甾体化学的研究中。为进一步拓展甾体化学的研究内容,设计并筛选出高活性的衍生物,以去氢表雄酮为起始原料经过羟基保护、成肟、贝克曼重排以及酯化4步反应得47个17-氮杂雄甾烯酯类衍生物,其中32个化合物未见报道。其中化合物5k、5o和5y活性强于阳性对照,对较好活性的4个化合物,进行了卤虫致死活性的测试其IC50值5.34-9.81μg/m L,麦角甾醇衍生物和17-氮杂雄甾烯酯类衍生细胞毒性与猪苓中分离的甾体化合物活性相似,对Hep G2细胞均表现出最强的细胞毒性,正常细胞HKC的细胞毒活较小,衍生物CH-21和CH-22的细胞毒活性相对较强,尤其CH-21对Hep G2细胞、He La细胞和786-O细胞的IC50值为24.68μg/m L、45.76μg/m L和58.90μg/m L,7g的IC50值分别为19.88μg/m L、32.17μg/m L和40.18μg/m L,为后续的结构衍生和活性筛选做了些基础。从猪苓菌核中首次分离出6个脂肪酸类,丰富了猪苓菌核中化合物数量;高收率衍生出未见报的8个麦角甾醇酯类和32个17-氮杂雄甾烯酯类衍生物,筛选出5个对癌细胞表现出较强的毒性甾体类化合物,均对正常细胞表现出较弱毒性,为甾体化合物衍生及活性筛选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因此所做的研究是一件非常有意义也是值得深入研究的工作。

何彩文,蒋咏梅,章文贤[6](2020)在《液体静置发酵生产茯苓多糖条件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茯苓是我国一种具有悠久药用历史的传统中药,茯苓多糖具有免疫调节及抗肿瘤等多种药理功能。本实验探究一种新的液体深层培养与静置培养相结合的液体静置发酵法生产茯苓多糖,对最适液体培养时间和静置培养时间进行研究。发现最适静置前液体培养时间为3 d,最适静置培养时间为10 d,胞内多糖含量达到9.8 g/100gCDW,产量达到1.28 g/L,可见液体静置发酵是一种生产茯苓多糖的理想方法。

王小谭[7](2019)在《碳氮源对秀珍菇液体培养及胞外酶活性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秀珍菇(Pleurotus geesteranus Singer)又名环柄香菇,平菇的一种,在分类学上属于真菌门、担子菌纲、伞菌目、侧耳科、侧耳属,原产于印度南部查摩省。鲜菇中蛋白质含量丰富,氨基酸种类较多,人体必需的8种氨基酸齐全,具有极高的营养价值。液体培养,是指将微生物直接接种于液体培养基中,并不断振荡或搅拌,使微生物均匀地在液体培养基中生长繁殖的一种培养方法。相对于传统的生产方法,食用菌液体培养具有很多优点,如生产工艺简便,液体菌种更纯,出菇整齐,缩短了生产周期降低成本等。在食用菌液体培养中,碳、氮源以食用菌不同而有不同要求的两类主要营养物,其用量的控制对菌丝体的生长及子实体的产量和品质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本文在对秀珍菇169和秀珍菇206-1这两种菌株液体培养的基础上,研究了不同的碳源、氮源、碳氮比以及含氮量对秀珍菇液体培养中菌丝生长的影响,并且考察了两种秀珍菇液体培养过程中,由于碳氮源等的变化,淀粉酶、半纤维素酶、漆酶和羧甲基纤维素酶四种胞外酶的活性大小。研究结果表明,秀珍菇169的最佳碳源是乳糖,秀珍菇206-1的最佳碳源是葡萄糖;两种秀珍菇的最佳氮源时麸皮。适合秀珍菇169和秀珍菇206-1两种菌株液体培养的碳氮比是20:1;在含氮量为0.10%-0.25%时,最适合两种秀珍菇的液体培养。在液体培养过程中,培养基中的碳源、氮源、碳氮比以及含氮量对秀珍菇菌丝分泌的四种胞外酶,即淀粉酶、半纤维素酶、漆酶以及羧甲基纤维素酶的活性能够产生一定的影响,而且不同品种的秀珍菇胞外酶的活性也不相同。有利于秀珍菇菌丝生长的碳氮源并不一定有利于胞外酶的分泌,其中没有必然的联系。

戴玉成[8](2017)在《我国8种重要药用真菌研究进展——药用真菌专刊序言》文中研究说明本期《菌物学报》"药用真菌专刊"刊登了10篇文章,涉及了8种重要的药用真菌,包括综述4篇,研究论文6篇。综述分别对虫草、白囊耙齿菌和猪苓的研究开发现状和存在问题及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进行了总结和热点论述。研究论文分别对猪苓菌丝形成菌核差异蛋白质组学、猪苓甾酮类化合物含量及指纹图谱、MC-UVE波长选择法在近红外光谱对茯苓的鉴定、光照和pH对二型附毛孔菌抗氧化活性、桑黄液体培养抗氧化活性,以及蝉花虫草镇痛化合物对痛风大鼠转录组疼痛相关基因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研究。本期内容基本体现了我国对虫草类、白囊耙齿菌、猪苓、茯苓、二型附毛孔菌和桑黄等药用真菌研究的最新进展,对今后开展相关药用真菌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蔡爱群,唐福斌,韩伟[9](2016)在《茯苓菌丝体生物量、多糖含量的测定》文中认为通过收集经液体培养的茯苓1号[Poria cocos(Schw.)Wolf.Strain 1]、茯苓5.78号(P.cocos Strain5.78)菌株菌丝体,并干燥后称重,比较其生物量产率;采用苯酚-硫酸法,分别测定茯苓1号、茯苓5.78号菌株菌丝体的多糖吸光度,从而测定出其多糖含量。结果表明,茯苓1号比茯苓5.78号生长速度快,生物量大;茯苓5.78号菌丝体的多糖含量比茯苓1号高。说明在相同的液体培养基条件下,茯苓1号、茯苓5.78号菌株的菌丝体生长速度不同;茯苓多糖含量也不一样。

唐业刚,胡霭雯[10](2014)在《茯苓菌种液体深层发酵条件优化》文中研究说明采用茯苓9号菌株,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优化实验对其液体发酵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液体发酵最佳培养基为:葡萄糖30g,酵母浸膏与蛋白胨共10g(添加比例4∶5),KH2PO41g,MgSO40.5g,维生素B17.5mg,水1L。在常温、150r/min时,菌种最佳液体发酵条件为:培养基初始pH为5.5、培养天数为8d、装瓶量为70mL/250mL锥形瓶、接种量为7%时,可得到较好菌丝增重量,最大菌丝干重可达5.004g/L。

二、茯苓液体培养研究初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茯苓液体培养研究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液体培养条件对桦褐孔菌产活性多糖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表
第一章 前言
    1.1 药用真菌的培养研究
        1.1.1 药用真菌的液体培养技术
        1.1.2 培养条件对药用真菌液体培养的影响
    1.2 真菌多糖的研究进展
        1.2.1 真菌多糖的提取
        1.2.2 真菌多糖的分离纯化
        1.2.3 真菌多糖的结构
        1.2.4 真菌多糖的生物活性
        1.2.5 真菌多糖的合成研究
    1.3 桦褐孔菌的研究现状
        1.3.1 桦褐孔菌的形态特征及分布
        1.3.2 桦褐孔菌的活性成分
        1.3.3 桦褐孔菌的液体培养
    1.4 研究目的、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1.4.1 目的和意义
        1.4.2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培养条件对桦褐孔菌形态、生物量及多糖产量影响的研究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菌株
        2.1.2 培养基
        2.1.3 实验药品
        2.1.4 实验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活化菌种及扩大培养
        2.2.2 菌丝体形态观察
        2.2.3 菌丝体生物量测定
        2.2.4 多糖的制备及产量测定
    2.3 结果与分析
        2.3.1 培养条件对桦褐孔菌菌丝体形态的影响
        2.3.2 培养条件对桦褐孔菌菌丝体生物量的影响
        2.3.3 培养条件对桦褐孔菌多糖产量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培养条件对桦褐孔菌多糖化学组成、分子量、单糖组成和多糖组分影响研究
    3.1 实验材料
        3.1.1 实验菌株
        3.1.2 培养基
        3.1.3 实验药品
        3.1.4 实验仪器
    3.2 实验方法
        3.2.1 多糖的制备
        3.2.2 多糖化学组成的测定
        3.2.3 多糖相对分子质量的测定
        3.2.4 多糖的单糖组成的测定
        3.2.5 多糖的组分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培养条件对桦褐孔菌多糖化学组成的影响
        3.3.2 培养条件对桦褐孔菌的相对分子质量的影响
        3.3.3 培养条件对桦褐孔菌多糖单糖组成的影响
        3.3.4 培养条件对桦褐孔菌多糖组分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培养条件对桦褐孔菌多糖生物活性影响的研究
    4.1 实验材料
        4.1.1 实验对象
        4.1.2 实验药品
        4.1.3 实验仪器
    4.2 实验方法
        4.2.1 多糖抗氧化活性的测定
        4.2.2 多糖降血糖活性的测定
    4.3 结果与分析
        4.3.1 培养条件对桦褐孔菌多糖抗氧化活性的影响
        4.3.2 培养条件对桦褐孔菌多糖降血糖活性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2)羊肚菌Y1菌株生物学特性及栽培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文献综述
    1 生物学特性
        1.1 环境因素
        1.1.1 温度
        1.1.2 湿度
        1.1.3 光照
        1.1.4 pH值
        1.2 营养因素
        1.2.1 氮源
        1.2.2 碳源
        1.2.3 微量元素
    2 多糖研究
    3 栽培研究
        3.1 室内栽培
        3.2 大棚栽培
    4 本研究内容的提出
    参考文献
第一章 野生羊肚菌的采集、分离和鉴定
    1 材料
    2 方法
        2.1 菌株的分离
        2.2 菌株的鉴定
    3 结果与分析
        3.1 菌株的分离结果
        3.2 菌株的鉴定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章 羊肚菌菌丝生物学特性研究
    1 材料
    2 方法
        2.1 羊肚菌子囊果、菌落和菌丝的观察
        2.1.1 羊肚菌子囊果的形态观察
        2.1.2 羊肚菌菌丝的形态观察
        2.1.3 羊肚菌菌落的形态观察
        2.2 温度、光照和pH的筛选
        2.2.1 温度
        2.2.2 光照
        2.2.3 pH
        2.3 碳源、氮源的筛选
        2.3.1 碳源
        2.3.2 氮源
        2.4 数据分析
    3 结果
        3.1 羊肚菌子囊果、菌落和菌丝的观察
        3.1.1 子囊果形态
        3.1.2 菌丝形态
        3.1.3 菌落形态
        3.2 不同环境条件下羊肚菌菌丝、菌落的生长情况
        3.2.1 温度
        3.2.2 光照
        3.2.3 pH
        3.3 不同营养条件下羊肚菌菌丝、菌落的生长情况
        3.3.1 碳源
        3.3.2 氮源
    4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不同菌株间的拮抗作用
    1 材料
    2 方法
        2.1 菌丝平板培养
        2.2 菌丝显微观察
        2.3 菌株两两培养
        2.4 数据分析
    3 结果
        3.1 菌落观察
        3.2 菌丝显微观察
        3.3 菌株两两培养
    4 讨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羊肚菌菌丝液体培养条件的研究
    1 材料
    2 方法
        2.1 菌丝平板培养
        2.2 菌丝液体培养
        2.2.1 不同培养天数对菌丝液体培养的影响
        2.2.1.1 菌丝生物量
        2.2.1.2 发酵液pH
        2.2.1.3 胞外多糖
        2.2.2 不同菌株液体培养的比较
        2.2.3 不同碳源、氮源对菌丝液体培养的影响
        2.2.4 天然培养基与合成培养基的比较
        2.2.5 不同外源介质对菌丝液体培养的影响
        2.3 数据分析
    3 结果
        3.1 不同培养天数对菌丝液体培养的影响
        3.1.1 菌丝生物量
        3.1.2 发酵液pH
        3.1.3 胞外多糖
        3.2 不同菌株液体培养的比较
        3.3 不同碳源、氮源对菌丝液体培养的影响
        3.4 天然培养基与合成培养基的比较
        3.5 不同外源介质对菌丝液体培养的影响
    4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五章 羊肚菌大规模栽培的研究
    1 材料
    2 方法
        2.1 栽培培养基的筛选
        2.2 栽培
        2.2.1 栽培地的选择和处理
        2.2.2 播种
        2.2.3 后期管理
        2.3 产量比较
        2.4 田间观察
        2.5 数据分析
    3 结果
        3.1 栽培培养基的筛选
        3.2 原基和子囊果的产生情况
        3.2.1 原基
        3.2.2 子囊果
        3.2.3 产量
        3.3 田间观察
    4 讨论
    参考文献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与发表的文章

(3)木腐真菌对松材线虫病疫木处理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2.1 松材线虫在木腐真菌平板上的生长繁殖
        1.2.2 木腐真菌对黑松木质量和纤维素的影响
        1.2.3 木腐真菌对疫木内松材线虫数量消长的影响
    1.3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木腐真菌对松材线虫生长的抑制分析
    2.2 不同木腐真菌感染对黑松木块质量和木质纤维素的影响
    2.4 不同方式接种木腐真菌后疫木内松材线虫数量的变化
    2.5 接种液体培养木腐真菌菌丝后天牛蛀道松材线虫数量的变化
3 讨 论

(4)茯苓液体培养条件的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与试剂
    1.2 试验设备
    1.3 试验方法
        1.3.1 工艺流程及操作要点。
        1.3.2 单因素试验。
2 结果与分析
    2.1 齐墩果酸标准曲线的测定
    2.2 单因素试验的结果与分析
        2.2.1 浸提时间对茯苓菌液体发酵效果的影响
        2.2.2 浸提温度对茯苓菌液体发酵效果的影响
        2.2.3 酶含量对茯苓菌液体发酵效果的影响
3 结论

(5)猪苓中有效成分的提取分离及其类似甾体的衍生和活性筛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猪苓的生态分布以及遗传多样性
        1.1.1 猪苓的野生资源生长环境
        1.1.2 猪苓的形态特征
        1.1.3 猪苓的遗传多样性
    1.2 中药配伍的药食两用真菌
        1.2.1 茯苓中甾体化合物
        1.2.2 云芝中甾体化合物
        1.2.3 灵芝中甾体化合物
        1.2.4 桦褐孔菌中甾体化合物
    1.3 猪苓化学成分的最新研究进展
        1.3.1 猪苓中小分子化合物
        1.3.2 猪苓中多糖类化合物
    1.4 猪苓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1.4.1 抗肿瘤、抗癌活性
        1.4.2 增强免疫功能
        1.4.3 抗辐射、抗突变作用
        1.4.4 抗衰老作用
        1.4.5 抗微生物、抗病毒、抗炎活性
        1.4.6 降血脂和保肝作用
        1.4.7 利尿作用
        1.4.8 促进毛发生长作用
    1.5 液体发酵菌丝和发酵液中猪苓甾体的研究进展
    1.6 麦角甾醇衍生物活性的研究进展
        1.6.1 增强细胞膜渗透
        1.6.2 运输抗生素与提高药物活性
        1.6.3 抗肿瘤作用
        1.6.4 抗神经毒性
    1.7 17-氮杂雄甾烯酯类化合物的合成研究进展
    1.8 17-氮杂雄甾烯酯类衍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1.9 选题背景及依据
        1.9.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9.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及研究内容
第二章 猪苓有效成分的提取分离及活性测定
    2.1 材料和方法
        2.1.1 试验试剂材料和仪器
        2.1.2 猪苓菌核有效成分提取分离及活性测定
    2.2 实验结果
        2.2.1 猪苓乙醇提取物分离化合物的数据
        2.2.2 猪苓水提取物多糖试验数据
        2.2.3 生物学活性测定结果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猪苓发酵菌丝提取分离
    3.1 材料和方法
        3.1.1 试验材料及仪器
        3.1.2 实验方法
    3.2 实验结果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麦角甾醇的衍生合成及抗癌活性测定
    4.1 材料和方法
        4.1.1 试验原料试剂和设备
        4.1.2 实验方法
    4.2 实验结果
    4.3 小结
第五章 17-氮杂雄甾烯酯类衍生物的合成及杀卤虫活性研究
    5.1 材料和方法
        5.1.1 主要试剂材料和仪器
        5.1.2 实验方法
    5.2 实验结果
        5.2.1 化合物测定数据
        5.2.2 化合物7g的单晶结构
        5.2.3 化合物生物活性测定结果
    5.3 小结
第六章 结论及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6)液体静置发酵生产茯苓多糖条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菌种
    1.2 培养基制备
    1.3 实验方法
        1.3.1 茯苓胞内多糖(IPS)的提取及测定
        1.3.2 发酵条件优化方法
2 结果与讨论
    2.1 静置前液体发酵时间对茯苓菌丝细胞生长的影响
    2.2 静置前液体发酵时间对胞内多糖含量和产量的影响
    2.3 静置时间对细胞生长的影响
    2.4 静置时间对胞内多糖含量和产量的影响
3 结论

(7)碳氮源对秀珍菇液体培养及胞外酶活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食用菌的研究概况
    1.2 秀珍菇的研究概况
    1.3 食用菌液体培养的研究进展
    1.4 碳氮源对食用菌生长发育的影响
    1.5 胞外酶活性与碳氮源的关系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供试菌株
        2.1.2 供试培养基
        2.1.3 供试碳氮源
    2.2 试验内容及方法
        2.2.1 菌种的活化
        2.2.2 不同碳源对秀珍菇液体培养的影响
        2.2.3 不同氮源对秀珍菇液体培养的影响
        2.2.4 不同C/N比及氮浓度对秀珍菇液体培养的影响
        2.2.5 测定方法
        2.2.6 粗酶液的制备
        2.2.7 胞外酶活力的测定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两种秀珍菇菌丝对碳源的利用
        3.1.1 不同碳源对秀珍菇菌丝生长的影响
        3.1.2 不同碳源对菌丝胞外酶活性的影响
    3.2 两种秀珍菇菌丝对氮源的利用
        3.2.1 不同氮源对秀珍菇菌丝生长的影响
        3.2.2 不同氮源对菌丝胞外酶活性的影响
    3.3 不同碳氮比对秀珍菇菌丝的影响
        3.3.1 不同碳氮比对秀珍菇菌丝生长的影响
        3.3.2 不同碳氮比对秀珍菇菌丝分泌胞外酶活性的影响
    3.4 不同含氮量对秀珍菇菌丝的影响
        3.4.1 不同含氮量对秀珍菇菌丝生长的影响
        3.4.2 不同含氮量对秀珍菇菌丝分泌胞外酶活性的影响
第四章 讨论
    4.1 两种秀珍菇菌丝对碳源的利用
    4.2 两种秀珍菇菌丝对氮源的利用
    4.3 不同碳氮比及含氮量对秀珍菇菌丝生长的影响
    4.4 不同碳氮源对秀珍菇菌丝胞外酶活性的影响
    4.5 不同碳氮比及含氮量对秀珍菇菌丝胞外酶活性的影响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9)茯苓菌丝体生物量、多糖含量的测定(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茯苓菌株
        1.1.2 培养基
        1.1.3 试剂与仪器
    1.2 试验方法
        1.2.1 PDA培养基接种前检验
        1.2.2 母种的扩接
        1.2.3 平板培养基的接种
        1.2.4 种子培养基的接种及培养
        1.2.5 发酵培养基的接种与摇床培养
    1.3 茯苓生物量测定
        1.3.1 茯苓菌丝体生长速度的测定
        1.3.2 茯苓菌丝体干重的测定
    1.4 茯苓多糖含量的测定
        1.4.1 对照品溶液的配制
        1.4.2 标准曲线的绘制
        1.4.3 样品茯苓多糖的提取
2 结果与分析
    2.1 茯苓生物量
        2.1.1 茯苓菌丝体生长速度的测定和分析
        2.1.2 茯苓菌丝体生物量
    2.2 茯苓多糖含量
3 小结与讨论

(10)茯苓菌种液体深层发酵条件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仪器
    1.2 实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茯苓液体菌种发酵培养基成分的优化结果
    2.2 茯苓液体菌种发酵条件优化的结果
3 结论

四、茯苓液体培养研究初探(论文参考文献)

  • [1]液体培养条件对桦褐孔菌产活性多糖的影响研究[D]. 刘雨婷. 东北师范大学, 2021(12)
  • [2]羊肚菌Y1菌株生物学特性及栽培技术的研究[D]. 王航.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0(05)
  • [3]木腐真菌对松材线虫病疫木处理初探[J]. 蒙海勤,叶建仁,王旻嘉,曹伊扬.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04)
  • [4]茯苓液体培养条件的优化[J]. 苏航,邹西,张恒,苏昭月,马丹.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20(10)
  • [5]猪苓中有效成分的提取分离及其类似甾体的衍生和活性筛测[D]. 洪东风.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02)
  • [6]液体静置发酵生产茯苓多糖条件的研究[J]. 何彩文,蒋咏梅,章文贤. 生物化工, 2020(01)
  • [7]碳氮源对秀珍菇液体培养及胞外酶活性的影响[D]. 王小谭. 安徽农业大学, 2019(05)
  • [8]我国8种重要药用真菌研究进展——药用真菌专刊序言[J]. 戴玉成. 菌物学报, 2017(01)
  • [9]茯苓菌丝体生物量、多糖含量的测定[J]. 蔡爱群,唐福斌,韩伟. 湖北农业科学, 2016(20)
  • [10]茯苓菌种液体深层发酵条件优化[J]. 唐业刚,胡霭雯. 食品工业科技, 2014(08)

标签:;  ;  ;  ;  ;  

茯苓液体培养的初步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