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如何花钱(论文文献综述)
李忠东[1](2021)在《“欧元之父”罗伯特·蒙代尔》文中研究表明2021年4月4日,着名经济学家罗伯特·蒙代尔因病在其位于意大利锡耶纳省的住所去世,享年88岁。当天恰逢复活节,也是中国的清明节。蒙代尔的儿子比尔沉痛地宣布说:"我父亲几小时前去世了,愿他安息。难以置信这是在复活节,更不可思议的是,我昨晚梦见他恢复了精神,而且神志清醒,就像是亲眼目睹了他的复活。"
王保卫,牛政凯[2](2021)在《经济学前沿之行为经济学回顾与展望》文中提出行为经济学是心理学与经济学交叉研究的前沿学科,其研究成果丰硕,重要理论包括前景理论、心理账户、市场可预测理论等,凭借这些开创性理论,行为经济学研究者已三次荣膺诺贝尔经济学奖。行为经济学研究的重要主题包括激励,社会偏好,社会影响,启发、偏差与风险,时间和计划,个体差异。行为经济学的未来仍可能是一门争议不断的学科,其研究重点应更加关注宏观经济学与生产者。
周文,郑继承[3](2020)在《减贫实践的中国贡献与经济学诺奖的迷误》文中研究表明贫困是人类长期面临的社会现象,消除贫困一直是世界各国共同努力的方向。阿比吉特·班纳吉、埃丝特·迪弗洛和迈克尔·克雷默三位发展经济学家因为对减轻全球贫困的实验方法所做的突出贡献,被瑞典皇家科学院授予2019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然而,三位发展经济学家贫困理论的随机试验对照中并没有为人类减贫事业做出巨大贡献的中国样本,这不仅反映出发展经济学贫困理论的片面性,也映射出我国经济学贫困理论在世界舞台的失语。立足于新时代以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经济学理论正肩负着突围与重构的新时代历史使命。
冯兴元[4](2020)在《经济学是沉闷的吗》文中提出经济学被一些人视为"沉闷的科学"(dismal science),但这是误判。这一误判的起因在于马尔萨斯曾在其1798年发表的《人口学原理》中做出了一个着名预言:人口增长超越食物供应,会导致人均占有食物的减少。苏格兰历史学家托马斯·卡莱尔在1839年写道,这种场景是"沉闷的"。十年之后,卡莱尔于1849年在一篇为重新引入蓄奴制度辩护的文章中,提出社会科学是一种"沉闷的科学"。随着时间的推移,后人把经济学戏谑地称为一种"沉闷的科学"。甚至还有更多的人张冠李戴,误以为卡莱尔鉴于马尔萨斯的上述预言而将经济学贴上了"沉闷的科学"这样的标签。反正,对于很多人来说,经济学就是"沉闷的科学"。
欧成绮[5](2020)在《法律“助推”的理论样态及其中国前景》文中研究指明传统经济学理论最基础的经济人假设(economic man)被证明由于过于简约而无法适应日益复杂的社会环境,其理论的预测价值日渐削弱。随之崛起的行为经济学指出,人在做选择时通常受有限理性、有限意志力与有限自利的约束而做出不利于自身利益的决策。此外,社科领域就认知心理学的发现——人类大脑存在两套认知系统已达致共识。在此理论基础上,“助推”理论应运而生。作为一种建立在行为经济学与认知心理学等相关其他学科成果之上的全新行为法律经济学知识图谱,“助推”理论应当引起我国法学研究的重视。自问世以来,“助推”理论不断经受理论与实践的检验。在美国这片滥觞之地,“助推”理论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其运用最为娴熟。之后,世界范围内的其他国家也相继效仿推出自己的助推工具。然而,“助推”理论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助推”理论所蕴含的固有的家长主义底色,使它受到多个领域的批判。值得注意的是,家长主义理论内部存在一种软硬程度上的区分。而批评者几乎都是从硬家长主义的角度出发去批判,其落脚点往往归结于硬家长主义会侵犯人的自由并抵触人的真正利益的一种认知辩护。从类型学的角度来看,软家长主义脱离了对人们的强制干预并加强了对人们真实选择的尊重,因此对家长主义的整体批判不能全然及于软家长主义甚至有违软家长主义的基本出发点。而助推作为一种自由式的家长主义,它的效力渊源并不在于强硬地限制人们的选择权,也不在于改变人们的固有偏好,而是通过设计选择框架等方式引导人们做出更有利的选择。最终选择权仍然掌握在人们自己手中,其干预力度比软家长主义更弱。易言之,“助推”理论采取的是一种选择——强化进路而非批评者所指称的选择——限制进路。在中国,“助推”理论并未掀起想象中的理论巨浪,但相关的基础理论研究已经多有涉及。我国已经有不少学者对法律家长主义进行过研究,这些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为“助推”理论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土壤并打造了一种有期待可能性的理论舞台。在我国部门法律领域内,家长主义的实践大量存在,如刑法、合同法、劳动法,社会保险法、消费者保护法,侵权法等领域内存在很多家长主义式的制度安排。“助推”理论的道路可以走得比法律家长主义更宽更远更自信。但是,即便“助推”理论在国外已经较为成熟,如果想让它走进我国的法治现代化进程中,必须要考虑到中国法治现代化道路的个殊性。其一,与“助推”理论的首发国不同的是中国过往存在浓郁的家长主义干预底色,因此,中国的助推道路起点与欧美国家固然不同。中国的助推革新路径的走向应是从强推到良推。其二,法律家长主义是在有限政府的视阈下展开的,这与传统视角中的专制主义有很大的区别,既不能给家长主义带上专制的帽子,也不能给中国的“助推”穿上西方的套装。在西方的“助推”理论中,国家与政府更强调一种善“助”,即最大程度地在家长主义底色中尊重人的最大自由。而在当下的中国法治实践中,“助推”应该更强调一种良“推”,即通过提高国家和政府“推”的能力更好地帮助人们实现利益最优化的选择。这种“推”很大程度上将会成为一种比较隐蔽的软权力从而挂着“助推”的旗号侵蚀人们的自由与利益,因此“推”的合法性与合理性必须受到比例原则、公众参与原则与可问责性原则的规制。
吴冠军[6](2019)在《信任的“狡计”——信任缺失时代重思信任》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信任应被视为政治智慧的一个关键性创制——有限个体(局部信息、局部认知)之间凭借理性与逻辑达不成之事,信任使之成为可能。缺失信任,人际合作将无法实现。进而,信任做出者与被信任者,结构性地处于信息不对等状况中。而信任之"狡计"正体现在:一方面它逼着信任做出者做出透支性的跃步;另一方面亦逼着被信任者做出同样巨大甚至更巨大的透支,从而不得不去善待和守护信任。这个时代正是因为信任的"狡计"被广泛地丢弃,才在微观与宏观层面不时展现出凶猛"互撕"(人与人像狼与狼般撕咬)的霍布斯主义景象。
李重[7](2019)在《我国分级诊疗制度的政策实践研究》文中指出“分级诊疗”这一概念的出现离不开国外先进经验,更与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密不可分,是我国将世界上“三级医疗服务”、“守门人制度”和“转诊系统”的经验融于我国实际国情的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度发展。国务院2015年在《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中提出了“到2020年,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逐步形成,基本建立符合国情的分级诊疗制度”的目标。从新公共服务理论的角度看,这一目标意在构建的“以人为本”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对于我国公共医疗的完善和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近年来,我国的分级诊疗制度的政策实践取得了一定成果,主要在于医联体的建设、医疗信息化的推进、医疗人才的强化和医保政策的完善,并已经取得了基层医疗服务能力稳步提升、双向转诊势头良好、人才流动更加活跃的可喜成就。但从2018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的数据来看,仍然任重道远的是,资源配置需要更加完善合理,上下转诊要提升规模、提高效率,尤其是最基本的医卫人员,需不断优化其素质,拓展其数量。为满足分级诊疗制度设计之初的期待,本论文试图利用文献研究法和定性分析法,在解读分级诊疗制度的顶层设计初衷、总结其政策实践中的经验和不足的基础上,从利益相关者理论出发对其利益相关者间的冲突进行梳理。发现在机制设计理论视野下,分级诊疗制度的政策实践中的三个主要利益相关者(政府、医疗机构及其卫生技术人员、患者)呈现出的博弈冲突是其推进困难的重要因素,目前尚存在的不充分激励相容和信息不均衡亟需得到重视。因此按照夯实根基、理顺脉络、重视发展的思路,对提高分级诊疗制度的政策实践效果提出三个方面的建议:一是重视增强我国医疗资源配置的有效性,二是重视分级诊疗中相关各方的激励相容,三是重视医疗领域的信息流通。本论文的创新之处主要有三:一是对公共政策科学中政策执行研究的中国特色化发展。在公共政策研究中,西方的政策执行研究成果虽颇丰,但由于尚未形成定论,且根据我国特有的中国特色政治体制与政策执行风格,在对我国具体政策的研究过程中,不宜生搬硬套西方理论。为了区别于西方的政策执行研究,本文斟酌使用“政策实践”这一词汇以区别“政策执行”一词。但值得借鉴的是,西方政策执行研究中提出的,政策执行的主体、对象及其影响因素,在政策执行中至关重要。因此在我国分级诊疗制度的政策实践研究中,针对政策相关各方和整个组织过程,选择了利益相关者理论和机制设计理论,以便对我国分级诊疗制度的政策实践展开更恰当的研究。这引出了第二点,即对分级诊疗制度的政策实践这一课题的研究视角的创新。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论文从机制设计理论的视角梳理了市场经济体制下分级诊疗进一步完善所值得引起重视的内部冲突。三是对提高分级诊疗制度的政策实践效果的对策思路的创新。结合理论分析结果,论文在提出建议的同时,关注我国分级诊疗制度政策效果的整体优化和未来发展,把握制度顶层设计,立足于实践,着眼过去、现在和未来,旨在为我国分级诊疗制度做一点微薄的贡献。
高丹[8](2019)在《市政公用事业激励性规制研究》文中提出2019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依靠改革开放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市政公用事业作为与人民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准公共产品,其公共性和市场性属性交织,产业中的政府与市场关系错综复杂,公用事业领域的深化改革问题一直是学界和业界关注的焦点和难点。伴随我国市政公用事业市场化改革向更深层次发展,更广泛的社会资本参与到市政公用事业领域,如何处理好这一领域的政府与市场关系,做到引得进、干得好,即如何激励社会资本规范投资、自主运行、高效发展,成为地方政府必须面对的一个课题。文章梳理了我国市政公用事业市场化改革的历史进程,明确市场化改革进程减慢这一现实,成为本文的研究初衷;在概述激励性规制理论与实践的国内外研究基础上,发现了其中的理论争议以及未来的研究发展方向。文章始终以中国市政公用事业市场化改革中的实例为论据,以多学科理论为支撑,坚持公共管理学研究范式,探讨激励性规制在市政公用事业市场化改革进程中的机制建构、工具选择及现实应用等问题,描绘出规制机构与被规制企业之间的博弈和合作关系。文章运用信息经济学解释市政公用事业何以需要运用激励性规制;运用机制设计理论和合同治理理论阐释激励性规制的机制设计问题;借助政策工具理论展现市政公用事业激励性规制现有可供选择的工具,以及工具的合理配置问题。以政策评估理论为基础介绍政府规制领域常用的评估方式;最终本文选择目前实际工作中最常用的绩效评估模式,将基础设施建设领域中的公共道路工程特许经营作为评估样本,通过大量调研和资料整理,对激励性规制的实践应用状况展开评估检验。文章认为激励性规制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都处于起步阶段,未来有很大发展空间。政府规制机构要重视激励性规制的制度化建设,拓宽工具选择空间,科学评估市场化改革成效,正面引导企业规范经营。科学合理的运用激励性规制,切实推进市政公用事业市场化改革的高速发展和运行效率,为规制双方建构更加融洽的合作环境提供坚实的制度平台。
马海英[9](2019)在《基于脑电信号分析的捆绑销售中价格框架效应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捆绑销售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营销策略。定价策略是捆绑销售策略中的重要议题,优化捆绑定价策略成为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重要利器。价格不光只是数字,它更能唤起消费者复杂的情感,在不同的情境下,消费者对同样的价格会产生不同的感知。因此,如何使捆绑产品中的价格线索更好地契合消费者的情感和认知特征,从而获得消费者的认可,是市场营销领域亟需解决的重要现实问题。价格框架效应是指价格信息的实质内容保持不变,但以可替代的、不同的方式呈现时,会对消费者行为产生不同程度影响的现象。虽然已有研究发现,在市场营销领域,价格信息的不同呈现方式会影响消费者的感知价值和购买意愿,然而相关结论之间还存在一定分歧,而且在特定情境(如,捆绑销售)下,价格框架如何影响消费者的情感与认知反应,这些反应是否会影响消费者的购买决策,以及不同的财富来源是否会调节价格框架对消费者购买决策的影响等问题尚不明确。此外,学术界通常采用问卷调查法来测量价格框架对消费者购买决策的影响,然而这种事后测量法使得消费者容易受到记忆、情绪和社会压力等多种因素的干扰,难以充分解释自己内心真实想法、感受和偏好,进而带来一定偏差。借助事件相关电位技术(Event-Related Potentials,ERPs)这种高时间分辨率的微观式方法更能实时、客观地观测到消费者对价格的感知进程,具有“过程测量”的优势。基于此,本研究所涉及的关键问题主要包括以下两个:(1)捆绑销售情境下价格线索的不同呈现方式如何影响消费者的购买决策,其神经机理是什么?(2)不同的财富来源是否会调节价格框架对消费者购买决策的影响,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其内在神经机理是什么?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本研究主要采用神经科学实验的研究方法,设计了三项递进深入的子研究探讨价格框架效应的认知过程及神经基础。研究一采用ERPs技术研究折扣框架的不同呈现形式如何影响消费者购买决策,这种影响在大脑上是如何表征的;研究二在研究一的基础上,同样借助ERPs设备,探讨价格框架引起消费者购买决策发生反转的条件,并从行为和大脑层面解释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研究三通过ERPs实验进一步探讨了财富来源如何调节价格框架对消费者购买决策的影响。基于以上三项子研究的结果,得到以下主要结论:(1)折扣框架会影响消费者购买决策。在捆绑销售让利水平一致的情形下,消费者对高价产品打折和捆绑产品总价打折相比低价产品打折的购买率更高,同时引起了更大的P300振幅,反映了消费者在购买决策前存在一个晚期、评估分类的认知过程。(2)终极折扣即“免费赠品”框架会使消费者的购买决策发生反转。在捆绑产品总价一致的情形下,消费者对总产品打折比对低价产品打折(免费赠品)时购买率更低,决策偏好发生了反转,表现为更大的LPP振幅,反映了免费产品吸引了更多的持续注意资源,引发了积极情绪的处理过程。(3)财富来源对价格框架效应产生了调节作用。在捆绑销售提供赠品促销的情境下,当财富来源于辛苦赚得时,赠品促销框定为享乐品免费会比实用品免费诱发更小的N2振幅和更大的LPP振幅,分别反映了决策过程中的认知冲突加工过程以及基于情绪效价和动机显着性的评估过程。而财富来源于意外获得时,不存在价格框架效应,N2和LPP成分也没有显着差异。本研究主要运用了认知神经科学实验的研究方法,在研究方法的选取上是一种新的尝试,进一步深化了对价格框架效应形成机制的认识,并将有关神经营销学的主题进行了延伸与拓展,同时,在研究内容和结论解释上均是对交叉学科的有益探索。本研究的理论贡献主要表现在:(1)从锚定、调整理论出发,解释捆绑销售中折扣框架效应,进一步发展了权重加权模型的适应条件,使该模型更具推广性。(2)基于心理账户理论的心理计算规则,深化了对捆绑销售情境下赠品框架效应的认识,拓展了已有理论的研究范畴。(3)基于心理账户理论的收支账户规则,纳入财富来源因素,揭示其对价格框架效应的调节机制,延伸了价格框架效应的研究议题,为后续心理定价策略研究提供新思路和理论基础。(4)借助神经科学实验的研究方法,揭示了价格框架效应的动态认知处理过程,赋予价格框架效应研究新的生长点,同时以全新的视角对心理账户理论进行了诠释。
黄亚娟[10](2014)在《生态资本的市场机制设计》文中研究说明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规划指出要增强危机意识,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同年,中央党校遴选的校级重点课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政策与实践”项目组成立,随着相关研究工作的展开,我于2012年11月前完成了《关于“两型社会”建设难点的研究》,为本论文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生态资本的市场机制设计是上述课题的后续研究,是“两型社会”难点研究的解决方案设计。随着2012年十八大召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总布局中,将“两型社会”的体制机制建设提到了生态文明制度的高度。无独有偶,201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罗斯和沙普利两人的学术成就使我得到启迪。他们创造性的提出了合作博弈的稳定配置理论,并形成公理化结论,结合经济工程学的应用,使得市场机制设计成为可能。同时,这些也为寻求“两型社会”难点问题的解决方案提供了政策保障、成为经济理论和设计方法的依据。尤其是,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制定出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强调市场的“决定性作用”,为生态资本的市场机制设计的进一步探索指明了实现路径和发展方向,也为后续实施提供了社会保障。生态资本的市场机制设计是从全球时代背景出发,结合经济学理论和实践而形成的市场机制设计方案。国际上关于资源与环境的经济发展的研究已经持续半个世纪;国内从2005年第一次提出“两型社会”建设概念至今整整9年。尤其是从2007年设立综合配套改革区之后,系统性的理论研究逐步展开,社会实践探索也已经积累了一些经验和教训。生态资本的市场机制设计的主要研究脉络包括三个部分。第一,生态资本的生成机制研究,即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和环境资本三种形式。第二,生态资本的可持续发展机制研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生态资本在时间维度、空间维度、人的维度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具有各自的运行特点。第三,生态市场的运行机制的体系架构设计,主要是由“两类”生态产品与服务、“三层”运行结构、“四个功能”分模块构成。“两类”,是指生态市场提供的最终生态产品和服务包括: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产品和服务。“三层”,是指资源层、资本层、制度层三者结合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增长机制。“四个功能”是指资源管理、环境管理、交易成本管理、制度变迁管理分模块实施的方法和策略。我国“两型社会”建设的生态市场的运行机制的策略实施,由“四个功能”分模块和一个经济工程管理支撑系统组成,即五部分来实现:一是资源配置及管理机制,二是环境监测及安全管理机制,三是交易成本管理及经济运行调控机制,四是经济主体、国家和社会之间制度变迁的关系管理,五是经济工程管理部分,形成各模块之间的信息传递、知识管理机制。五个部分共同确定经济行为主体的责权利范围和边界,前四大系统对应前文所说的四大模块,共同形成物质集成、能量集成和信息集成的有序管理机制,第五个部分的工作机制在每个模块中均有相应技术要求设置,随着未来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将会形成对四个模块提供有力支撑的技术平台。同时这也是集成人类文明,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集中体现。生态资本的市场机制设计吸收了马克思关于生态资本的经济思想和西方经济学的最新发展成果,是对商品资本的市场机制的有益补充。本文对解决传统经济模式不可持续的危机问题的探索,具有一定时代特征的独特性和新颖性。一是,要解决我国“两型社会”建设中生态市场“我是谁?要去哪?怎么去?”这三个基本问题。二是,采用博弈论和经济工程学的方法构建整个生态资本的市场机制的体系结构。通过容纳多重视角对社会的发展背景、发展环境、现状条件、资源禀赋、竞争力的差异,力求避免“囚徒困境”,采用强制性、诱导性、及自发性政策工具形成稳定配置的竞争格局,以期达到可持续发展。三是,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和经济结构调整构建更合理的筹资平台,平抑灾难性危机带来的毁灭性冲击,引导经济社会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四是,本文从架构层面建立竞争优势,保障国家和人民的长期利益可持续发展;并对未来社会的价值导向、发展理念、功能培育、产业方向以及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途径和重大策略等系列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二、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如何花钱(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如何花钱(论文提纲范文)
(1)“欧元之父”罗伯特·蒙代尔(论文提纲范文)
蒙代尔的学术之路 |
蒙代尔的代表性学术理论 |
不拘小节的生活方式 |
关注中国改革 |
(2)经济学前沿之行为经济学回顾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过去:潜龙勿用 |
三、现在:见龙在田 |
(一)激励或刺激 |
(二)社会偏好 |
(三)社会影响 |
(四)启发、偏差和风险 |
(五)时间和计划 |
(六)个体差异 |
四、未来:或跃在渊 |
(3)减贫实践的中国贡献与经济学诺奖的迷误(论文提纲范文)
一、贫困理论研究回顾与述评 |
(一)古典政治经济学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贫困理论 |
(二)西方主流经济学的贫困理论 |
(三)中国经济学界对贫困问题的理论研究 |
二、2019年经济学诺奖与发展经济学 |
(一)发展经济学的起源与发展 |
(二)随机对照试验在贫困研究领域的兴起与存在的问题 |
三、减贫实践的中国贡献与诺奖经济学的反思 |
(一)中国扶贫开发取得了世界公认的成就 |
(二)对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反思 |
四、减贫实践中的逆潮流与中国担当 |
(一)减贫实践中逆潮流现象的初显 |
(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的中国担当 |
五、中国贫困理论的创新与中国经济学理论的重构 |
(一)中国贫困理论远远滞后于治贫实践 |
(二)中国经济学理论的失语与重构 |
(5)法律“助推”的理论样态及其中国前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言 |
第一章 “助推”理论的基本内容 |
第一节 “助推”的含义 |
第二节 “助推”理论的理论资源 |
一、认知心理学:两套认知系统的发现 |
二、行为经济学:“社会人”假设的提出 |
第三节 “助推”理论的发展脉络 |
一、“助推”理论的代表人物及标志性事件 |
二、“助推”理论的工具箱和基本框架 |
第二章 “助推”理论的法理底色 |
第一节 家长主义与个人自治权 |
一、“人像”转变与家长主义干预 |
二、强、弱自治权观点 |
第二节 家长主义的内在区分 |
一、何为软?何为硬? |
二、强硬干预与自由保留 |
第三节 自由式的家长主义 |
一、家长主义的西式取向 |
二、自由式家长主义的助推性 |
三、对自由式家长主义的批评与辩护 |
第三章 法律家长主义的中国版式 |
第一节 法律家长主义的学理观察 |
一、家长主义之中国适用基础观 |
二、家长主义干预作为一种独立模式 |
三、对家长主义的主要偏见 |
第二节 法律家长主义的中国实践 |
一、硬家长主义制度安排 |
二、软家长主义制度安排 |
三、自由式家长主义制度安排 |
第四章 “助推”理论的中国前景 |
第一节 “助推”理论的中国发展方向 |
一、“助推”理论的中国起点 |
二、“助推”理论的中国路径 |
三、法治改革与法律“助推” |
第二节 对“助推”软权力的规制原则 |
一、比例原则规制下的“助推” |
二、公众参与原则规制下的“助推” |
三、可问责性原则规制下的“助推”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6)信任的“狡计”——信任缺失时代重思信任(论文提纲范文)
测试忠诚:信任问题与人工智能 |
盲目信任:上帝之眼与信息裂口 |
信任:截断“猜疑链”的凭空创制 |
一脚踏空:信任的“跃步”及其风险 |
“彩礼”习俗:信任之“狡计”的具身化 |
黄昏起飞:信任缺失时代重思信任 |
(7)我国分级诊疗制度的政策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分级诊疗制度及其政策实践的理论基础 |
1.1 分级诊疗制度概述 |
1.1.1 分级诊疗的定义 |
1.1.2 分级诊疗制度中的医疗机构等级划分 |
1.1.3 分级诊疗制度的运转流程 |
1.2 分级诊疗制度政策实践的理论基础 |
1.2.1 新公共服务理论 |
1.2.2 利益相关者理论 |
1.2.3 机制设计理论 |
1.3 推进我国分级诊疗制度的政策实践的意义 |
1.3.1 推进分级诊疗制度的政策实践是铸就连续性医疗的重要举措 |
1.3.2 推进分级诊疗制度的政策实践是实现医疗资源配置均等化的迫切需要 |
1.3.3 推进分级诊疗制度的政策实践是建立中国特色医疗卫生制度的关键一步 |
第二章 我国分级诊疗制度的政策实践的现状 |
2.1 我国分级诊疗制度的顶层设计 |
2.1.1 指导思想:意在构建“以人为本”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
2.1.2 建设重点:强化我国基层卫生服务能力 |
2.1.3 组织实施:注重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全面可持续 |
2.2 我国实施分级诊疗制度的主要探索 |
2.2.1 建设医联体 |
2.2.2 推进医疗信息化 |
2.2.3 强化医疗卫生人才队伍 |
2.2.4 完善配套医保政策 |
2.3 当前我国分级诊疗制度的政策实践效果及不足 |
2.3.1 基层医疗服务能力稳步提升,但医疗资源分配仍有待优化 |
2.3.2 双向转诊机制运作顺利,但转诊规模和效率有待提高 |
2.3.3 人才流动进一步活跃,但基层卫生技术人员数量和质量有待提升 |
第三章 影响我国分级诊疗制度的政策实践的因素 |
3.1 我国分级诊疗制度的政策实践中的利益相关者 |
3.1.1 政府 |
3.1.2 医疗机构及其卫生技术人员 |
3.1.3 患者 |
3.2 我国分级诊疗制度的政策实践中的利益相关者的博弈 |
3.2.1 政府和医疗机构间博弈的基本假设 |
3.2.2 医疗机构间博弈的基本假设 |
3.2.3 基层医生和患者间博弈的基本假设 |
3.3 从激励相容看我国分级诊疗制度的政策实践中的利益相关者 |
3.3.1 医疗机构:正激励不足 |
3.3.2 卫生技术人员:正激励不足 |
3.3.3 患者:信息沟通不足 |
第四章 提高我国分级诊疗制度政策实践效果的建议 |
4.1 增强医疗资源配置有效性,夯实分级诊疗制度根基 |
4.1.1 提升医联体内部医疗资源的配置效率 |
4.1.2 开发基层现有医疗卫生技术人员价值 |
4.1.3 刺激基层卫生人力资源的增长 |
4.2 促进各利益相关方激励相容,理顺分级诊疗制度脉络 |
4.2.1 实现公立医院自利需求与分级诊疗制度公益需求的平衡 |
4.2.2 实现卫生技术人员福利待遇与劳动价值的平衡 |
4.2.3 实现群众对医疗服务的需求与基层医疗服务供给之间的平衡 |
4.3 强化医疗领域的信息流通,实现分级诊疗制度信息共享 |
4.3.1 完善医疗信息公开制度,约束医疗机构市场垄断行为 |
4.3.2 建立居民健康信息库,搭建医疗机构信息沟通平台 |
4.3.3 注重大数据的前瞻性特点,发掘分级诊疗制度衍生效益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8)市政公用事业激励性规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二节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四节 研究综述与研究评价 |
第二章 市政公用事业激励性规制的内生需求 |
第一节 提高规制效率的显性需求 |
第二节 规避信息不对称的隐性需求 |
第三节 达到“良好的规制”发展需求 |
第三章 市政公用事业激励性规制的机制设计 |
第一节 机制设计的理论框架 |
第二节 机制设计的基本目标 |
第三节 机制设计的主要原则 |
第四节 机制设计的核心要点 |
第四章 市政公用事业激励性规制的工具选择 |
第一节 激励性规制工具选择的类别 |
第二节 激励性规制工具选择的依据 |
第三节 激励性规制工具选择的影响因素 |
第五章 市政公用事业激励性规制的评估模式 |
第一节 政策评估模式的知识基础 |
第二节 规制评估模式的主要类别 |
第三节 激励性规制评估模式建构 |
第六章 市政公用事业激励性规制的实践评估 |
第一节 实践评估的设计背景 |
第二节 实践评估的指标体系 |
第三节 实践评估的综合评判 |
第四节 规制行为主客体综合分析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一节 研究的基本结论 |
第二节 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三节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绩效考核相关表格 |
表格1: 总表 |
表格2: 2014-2016年南宁市公共道路工程特许经营绩效考核指标表 |
表格3: 2014-2016年南宁市公共道路工程激励机制绩效考核指标表 |
表格4: 特许经营过程中部分工程项目情况 |
致谢 |
(9)基于脑电信号分析的捆绑销售中价格框架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现实背景 |
1.1.2 理论背景 |
1.2 研究问题 |
1.2.1 本研究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1.2.2 研究范围界定和研究对象选择 |
1.3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和创新之处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1.4.3 论文的创新点 |
1.5 内容安排 |
1.6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理论与文献综述 |
2.1 理性人假设和有限理性 |
2.2 锚定与调整启发式理论 |
2.3 前景理论 |
2.3.1 价值函数 |
2.3.2 权重函数 |
2.4 心理账户理论 |
2.4.1 心理计算 |
2.4.2 交易效用 |
2.4.3 收支账户 |
2.5 框架效应 |
2.6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6.1 价格框架对消费者行为影响的研究现状 |
2.6.2 价格框架、产品类型与消费者行为的研究现状 |
2.6.3 心理账户理论、产品类型与消费者行为的研究现状 |
2.6.4 认知神经科学应用于消费决策领域研究的进展 |
2.7 神经管理学研究中的相关ERPs指标 |
2.7.1 N2成分 |
2.7.2 P3系列成分 |
2.8 综合评述 |
2.9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研究框架与研究构思设计 |
3.1 研究框架 |
3.2 研究一的构思设计 |
3.2.1 设置理由与研究目的 |
3.2.2 研究一的方法选择 |
3.2.3 研究一的主要内容 |
3.3 研究二的构思设计 |
3.3.1 设置理由与研究目的 |
3.3.2 研究二的方法选择 |
3.3.3 研究二的主要内容 |
3.4 研究三的构思设计 |
3.4.1 设置理由与研究目的 |
3.4.2 研究三的方法选择 |
3.4.3 研究三的主要内容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折扣框架对消费者购买决策的影响研究 |
4.1 研究目的 |
4.2 研究假设 |
4.2.1 行为数据的研究假设 |
4.2.2 脑电数据的研究假设 |
4.3 研究方法 |
4.3.1 实验被试 |
4.3.2 实验材料 |
4.3.3 实验过程 |
4.3.4 脑电数据记录 |
4.4 数据分析 |
4.4.1 行为数据的分析 |
4.4.2 脑电数据的分析 |
4.5 结论与讨论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赠品框架对消费者购买决策的影响研究 |
5.1 研究目的 |
5.2 研究假设 |
5.2.1 行为数据的假设 |
5.2.2 脑电数据的假设 |
5.3 研究方法 |
5.3.1 实验被试 |
5.3.2 实验材料 |
5.3.3 实验过程 |
5.3.4 脑电数据记录 |
5.4 数据分析 |
5.4.1 行为数据的分析 |
5.4.2 脑电数据的分析 |
5.5 结论与讨论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财富来源在赠品框架和消费者购买决策之间的调节作用研究 |
6.1 研究目的 |
6.2 研究假设 |
6.2.1 行为数据的研究假设 |
6.2.2 脑电数据的研究假设 |
6.3 研究方法 |
6.3.1 实验被试 |
6.3.2 实验材料 |
6.3.3 实验过程 |
6.3.4 脑电数据记录 |
6.4 数据分析 |
6.4.1 行为数据的分析 |
6.4.2 脑电数据的分析 |
6.5 结论与讨论 |
6.6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成果 |
致谢 |
(10)生态资本的市场机制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论:问题的提出 |
第一节 全球时代背景:可持续发展 |
第二节 我国“两型社会”建设面临的难点剖析 |
第三节 生态资本市场机制设计的出发点 |
第二章 综述研究 |
第一节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生态资本的经济思想研究 |
第二节 我国关于生态资本机制设计的实践经验研究 |
第三节 生态资本的市场机制设计模型的经济学理论体系研究 |
第三章 生态资本的生成机制 |
第一节 物质资本的生成机制研究 |
第二节 人力资本的增长机制研究 |
第三节 生态环境改善的价值发现机制研究 |
第四章 生态资本的可持续发展机制探讨 |
第一节 时间维度:时间序列的演化机制研究 |
第二节 空间维度:永恒发展的合作机制分析 |
第三节 人的维度:生生不息的社会保障机制分析 |
第五章 生态资本的市场机制设计及策略建议 |
第一节 经济体制模型设计原则的研究 |
第二节 资源管理模块的机制设计及策略建议 |
第三节 环境管理模块的机制设计及策略建议 |
第四节 交易成本管理模块的机制设计及策略建议 |
第五节 制度变迁模块的机制设计及策略建议 |
第六章 结束语 |
附图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后记 |
四、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如何花钱(论文参考文献)
- [1]“欧元之父”罗伯特·蒙代尔[J]. 李忠东. 世界文化, 2021(07)
- [2]经济学前沿之行为经济学回顾与展望[J]. 王保卫,牛政凯.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01)
- [3]减贫实践的中国贡献与经济学诺奖的迷误[J]. 周文,郑继承. 政治经济学评论, 2020(04)
- [4]经济学是沉闷的吗[J]. 冯兴元. 民主与科学, 2020(03)
- [5]法律“助推”的理论样态及其中国前景[D]. 欧成绮.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4)
- [6]信任的“狡计”——信任缺失时代重思信任[J]. 吴冠军. 探索与争鸣, 2019(12)
- [7]我国分级诊疗制度的政策实践研究[D]. 李重. 山西大学, 2019(01)
- [8]市政公用事业激励性规制研究[D]. 高丹. 厦门大学, 2019(07)
- [9]基于脑电信号分析的捆绑销售中价格框架效应研究[D]. 马海英. 广东工业大学, 2019(01)
- [10]生态资本的市场机制设计[D]. 黄亚娟. 中共中央党校, 2014(11)